Aa

活動

與領袖對話

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香港)

2006.04.07

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香港)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2006 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首度攜手,南開、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聯合完成。

 

報告將“樓市:城市中國的晴雨錶”作為年度主題。首次將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9 個城市同時加入到研究體系中。將中國200 個城市的核心優勢,提煉成品牌。報告對中國200 個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計量和比較,前20 強依次是:香港、臺北、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高雄、澳門、新竹、基隆、寧波、蘇州、台南、天津、廈門、大連、無錫、瀋陽、青島。

 

報告又發現房地產業規模大的城市,其競爭力也較強;競爭力較強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會比競爭力弱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高,但過高的房地產價格也會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增強。報告提出判斷房地產健康程度的標準並發現:35 個大中城市,多數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不健康。總體房地產市場健康的城市只有7 個,不健康的有21 個,很不健康的城市有7 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沈建法教授等學者對香港城市發展與房地產業關係進行了研究分析。香港經歷了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加上房地產具有“投資保值”的特性,使社會對物業的需求持續增加。1987房地產價格快速上升肯定會帶動城市企業經營成本的上升,影響某些產業和行業。但這並未沖擊香港經濟,原因是香港出現了更有競爭力的金融、貿易、物流等高級服務業。

 

香港房地產市場的經驗不完全適合其他城市。香港的高地價、高樓價、高工資的狀況是同其稅收制度、公屋制度和社會福利政策相互配合,使香港經濟保持競爭力。城市的競爭力取決於有競爭力的產業的發展。房地產業的發展同城市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但房地產價格是在低位還是在高位運行,最終取決於城市的競爭力。


基金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報告

倪鵬飛博士(右一)發表報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