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資源中心

新聞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傳媒機構主管午宴

2024.02.21
「基金」於2024年2月21日舉辦午宴,與一眾本地資深傳媒朋友共賀新歲,同時加強彼此認識和溝通聯繫。午宴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基金」工作小組成員包括理事龐超貽先生(工作小組聯席召集人)、鍾志平博士、陳炎光先生、李鎮國先生、梁嘉彰女士、鍾小鋒博士、李子康先生、張知予先生、陳婉珊女士及羅正杰先生,以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出席,就中國內地及香港未來發展、世界局勢及地緣政治挑戰等,與傳媒朋友作交流分享。 出席午宴的傳媒機構主管包括南華早報總編輯譚衛兒女士、明報總編輯劉頌陽先生、信報總編輯郭艷明女士、星島日報及英文虎報總編輯湯錦標先生、文匯報副總編輯兼港聞部主任羅政先生、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編輯黃慧日女士、有線寬頻總經理(集團新聞及資訊總監)關慧玲女士、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高級專題節目經理阮小清女士、Now TV新聞及財經資訊助理副總裁林芸生先生、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總監黃金鳳女士、商業電台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監張秀雲女士、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先生及HK01總編輯主任陳立程先生。 (前排,左至右)郭艷明女士、龐超貽先生、譚衛兒女士、陳啟宗先生、盧永雄先生、鄧淑德女士、劉頌陽先生及鍾志平博士;(後排,左至右)陳立程先生、張知予先生、陳婉珊女士、羅正杰先生、關慧玲女士、黃慧日女士、林芸生先生、張秀雲女士、湯錦標先生、李子康先生、黃金鳳女士及羅政先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連同「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發佈《香港:亞洲的慈善樞紐》研究報告 – 85%中國內地及香港的超高淨值個人和家族辦公室已參與慈善事業

2023.02.23
中國香港,2023年2月23日——「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連同「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今日發佈《香港:亞洲的慈善樞紐》研究報告,旨在強調香港作為亞洲慈善樞紐的優勢和潛力,並就如何吸引更多超高淨值人士及家族辦公室參與香港的慈善發展,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慈善樞紐提出行動建議。 香港可鞏固其作為亞洲慈善樞紐的角色 香港的慈善事業歷史悠久。中國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為香港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香港的巨額慈善捐贈眾多,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亦是全球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自2007年以來,在香港註冊的慈善機構數量增加了三倍,總數超過15,000家。 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私人財富管理中心,擁有龐大的人才庫。據香港證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香港的私人財富管理資金淨流入達 6,380億港元[1], 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的從業者總數持續增加,其中有三分之一從事私人財富管理相關工作。此外,香港還是全球超高淨值人士數量最多的城市, 於2022年估計超過15,000人[2],這都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慈善樞紐的地位。 香港作為全球通往中國內地的市場門戶,具有成為亞洲慈善樞紐無可比擬的地理優勢。中國不僅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億萬富翁[3],也是慈善資金數量增長最快的地區。據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85%的超高淨值個人及家族辦公室已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其中97%有意了解更多關於社會投資及慈善捐贈相關的信息。令人鼓舞的是,逾60%的受訪者表示,參與慈善事業能夠加強家庭關係,提高個人使命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表示:「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而聞名,卻甚少有人提及其作為亞洲慈善樞紐的角色。我們非常榮幸就此出一分力,讓香港明天更好。是次研究結果顯示,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擔當亞洲慈善樞紐的角色。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多項措施,吸引私人財富擁有者和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包括成立諮詢工作小組等,以及將慈善事業納入亞洲金融論壇的討論議題。我們對此深感鼓舞,希望是次研究報告可以激發更多討論和行動,共同鞏固香港作為亞洲慈善樞紐的地位。 」 研究報告分析了香港慈善事業生態帶來的優勢和潛力,包括捐贈者、決策者、私人財富擁有者和學術界可擔當的角色。此外,報告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在制定法規和提供稅收優惠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以吸引慈善基金在香港成立並促進更多的慈善合作項目。透過社會各方力量的充分支持與合作,香港作為亞洲慈善樞紐的卓越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表示:「我們歡迎有關研究報告及建議。香港的慈善事業發展不僅擁有悠久歷史,我們亦具備成為亞洲慈善樞紐的獨特優勢,讓全球家族辦公室可將財富用於慈善事業,造福社會。近年來,我們一直加強跨部門合作,為另類資產提供全方位的投資選擇和融資方案,以優化香港的慈善事業生態圈。香港特區政府將繼續與各持份者緊密合作,發揮優勢,共同提升香港作為亞洲的慈善樞紐。」 [1] https://www.sfc.hk/-/media/EN/files/COM/Reports-and-surveys/AWMAS-2021_final_e.pdf [2] https://altrata.com/reports/world-ultra-wealth-report-2022 [3] https://www.hurun.net/en-US/Info/Detail?num=EAR425P9JVTE ### 關於「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1995年成立,由一群對香港充滿信心及熱誠的商界精英及社會領袖策劃創建,旨在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在經濟及社會方面發展的信心,並為加強香港和中國內地與國際社會間之溝通,增進相互了解及合作。「基金」屬非牟利組織,並無任何政治聯繫。為香港努力打造更美好的明天,是「基金」的工作和目標。有關「基金」詳情,請瀏覽網站:www.betterhongkong.org。 關於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 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成立於 2013 年,是一家立足亞洲、獨立的非營利研究和諮詢機構,致力於撬動私有資產推動公共事業發展。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長期關注亞洲地區的慈善捐贈、企業社會責任和影響力投資,旨在推動亞洲地區公益慈善事業質與量的雙重提升。目前,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已在18個亞洲國家和地區開展工作,在當地擁有廣泛的合作夥伴及網路。更多關於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和服務,請瀏覽網站:http://caps.org。 研究報告全文可於https://caps.org/work/our-research_hong-kong-as-a-philanthropy-hub下載。更多有關研究報告內容,請聯繫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 媒體垂詢,請聯繫: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周伊萍 852 2865 3529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 王 蓉 852 3611 0250 willa@caps.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叙

2019.01.22
(2019年1月22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9年1月22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叙,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叙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市民己亥豬年萬事如意、身心康泰、社會繁榮昌盛。三十多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包括: 信託人: – 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事: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 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 – 陳明耀先生    童樂詩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 楊偉誠博士    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資深區域總監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將會繼續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良好的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先生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如下: 促進及加強相互理解和合作 「基金」繼續致力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聯繫,定期組織訪問團、交流計劃和午餐演講會,以促進意見交流和相互了解,從而增加彼此合作的機會。「基金」於7月上旬舉辦了一年一度的訪美團,當時美國剛實施首輪針對中國的關稅,訪問團正好能適時向美方相關人士表達我們的觀點及關注,同時亦能了解當地人士對貿易衝突的看法及當地的整體氛圍。於9月上旬,「基金」組織及贊助第九屆中美記者交流,為六名美國記者及三名中國記者提供適時機會作互訪,美國記者還訪問了大灣區內的四個城市,一探這區的發展情況,特別是在創新科技領域上。於9月下旬,「基金」首次組織訪問團前往俄羅斯,到訪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與當地高級政府官員和商界領袖會面,探索投資機會和了解當地經濟發展。10月於摩洛哥拉巴特舉行的世界政策論壇,「基金」提議及組織了一個題為「一帶一路」全體會議環節,邀得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及兩位分別來自印度及印尼的政商界領袖出席主講,闡述「一帶一路」的理念。「基金」亦非常榮幸邀得多位中國駐外大使出席午餐會,包括中國駐法國兼駐摩納哥的翟雋大使、駐奧地利的李曉駟大使及駐杜塞爾多夫的馮海陽總領事。此外,「基金」接待多位分別來自美國、法國、歐盟及印尼的訪港領袖,就彼此關注的議題交換意見。我們亦非常榮幸分別邀得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先生,及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謝鋒先生出席「基金」活動,與成員交流。 改革開放新時代 為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基金」與外交部駐港公署合作,於10月在香港舉辦國際研討會,邀得多名來自內地、香港及海外的政治和社會領袖出席及演講。就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帶來的影響,法國前總理、日本前首相、中國前外長及美國前貿易代表分享了他們的想法。於11月,「基金」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市政協就同樣的主題於上海合辦會議,回顧上海和國家在改革中取得成功的路徑,以及香港在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未來方向。在「基金」的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2018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亦提議,香港應充分利用其“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勢積極參大灣區的發展及貢獻所長;同時應把握「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努力成為區域的戰略支點和核心樞紐。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要裝備好自己,對國情要有更多認識及了解,亦應具國際視野。「基金」、外交部駐港公署及香港教育局已連續12年合辦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鼓勵本地中、小學生他們通過學習外交政策了解國家和世界。 「基金」很高興繼續有新成員加入,分別是信託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博士,及理事利記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陳婉珊女士。最後,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左至右)鄧淑德女士、陳明耀先生、楊偉誠博士、于善基先生、胡珠先生、馬景煊先生及陳啟宗先生代表「基金」向全港市民拜年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香港發佈會

2018.06.29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摘要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   2017年綜合經濟 競爭力指數 2017年宜居 競爭力指數 2017年可持續 競爭力指數 1 深圳 香港 香港 2 香港 無錫 北京 3 上海 杭州 上海 4 台北 廣州 深圳 5 廣州 南通 廣州 6 北京 南京 杭州 7 天津 澳門 南京 8 蘇州 鎮江 武漢 9 南京 寧波 澳門 10 武漢 深圳 成都 建議: – 建立新型全球都會 – 打造“科技+金融”的核心功能 – 最大化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分享國內發展的巨大紅利 – 擔當“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和核心樞紐 – 爭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 (2018年6月29日,香港)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香港發佈會於2018年6月29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講解2018中國、特別是香港城市競爭力的最新分析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由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主題為「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詳細闡述了城市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中的重大作用,並分析中國城市40年來成功發展的機理。 2017年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延續去年報告的理論框架,以三大競爭力指標體系為基礎,對中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及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總體分析和分區域論述。 2017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廣州、北京、天津、蘇州、南京和武漢。除武漢為中部城市外,其餘均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台地區,反映沿海地區持續領先的優勢。十強城市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排名差異較為明顯(香港排名第30、台北排名第89、其餘在前10名內),但它們在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均排名前20名內。 2017年宜居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無錫、杭州、廣州、南通、南京、澳門、廈門、鎮江、寧波和深圳。對比2016年有較大的排名變化,但珠三角、長三角和港澳地區仍然領先全國。十強城市在七項分項指數的表現有明顯差異。香港、廣州、澳門和深圳四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分別在2至4個分項指數排名前10名內,表現較為突出。其餘6個長三角城市的分項指數得分較為平均,表現平穩。 2017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澳門和成都。該排名表明在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沿海城市將繼續擔當中國轉型發展的火車頭,但中部和西部個別城市也正快速趕上。在六項分項指數中,十強城市在知識城市競爭力、文化城市競爭力、全域城市競爭力和信息城市競爭力基本排名靠前,在和諧城市競爭力和生態城市競爭力的排名上差異較為明顯。 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繼續高據全國第二位。分項上表現稍有差異,其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759,較去年有所提升。排名全國第三位,落後於台北和澳門。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268,較去年為低。排名全國第30位,同比下降了11位。 香港的宜居競爭力保持全國第一。優質的教育環境、健康的醫療環境、綠色的生態環境和活躍的經濟環境是香港宜居競爭力處於全國第一的重要原因。與去年相比,香港的教育環境和生態環境保持不變,基礎設施便捷程度出現大幅度上升,社會環境出現輕微的改善,醫療環境、居住環境和經濟環境三個分項指標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全國。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1,排名全國首位。香港經濟總量近年保持了整體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從結構的視角看,香港在科技創新、產業多元化及轉型升級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依然較大。為此特區政府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致力於為香港未來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政策環境,鞏固香港全國可持續競爭力第一的地位。 香港的競爭力雖處於領先地位,但必須認清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城市抱團發展大趨勢,通過進行產業優化升級和建立新型全球都會,以更好地適應新的世界發展環境和引領國內外的城市轉型。課題組從三方面就香港未來發展提出建議。(1)從產業發展角度,必須長期重視科技創新作用,建議香港在繼續尊重經濟規律和奉行市場運作的前提下,推動創新科技成為發展的新引擎,打造“創新+金融”的核心功能。(2)從制度優化角度,在維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加強與內地城市經濟融合。藉最大化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分享國內發展的巨大紅利。(3)從空間發展角度,一方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讓香港擔當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和核心樞紐;另一方面主動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借香港擁有的優勢,促進粵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動與融合,爭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可以長期維持高度的城市競爭力,是社會各界同心協力的成果,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環境良好等各領域配合得宜的成就。面對全球經濟發展不明朗、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高速發展並轉型為香港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香港人必須貫徹積極向上、敢於求變的精神;利用好香港既有優勢,把握科創、「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等機遇,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提升香港的城市競爭力。」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請按此以下載新聞發佈會簡報。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叙

2018.02.13
(2018年2月13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8年2月13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叙,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叙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市民戊戌狗年萬事如意、身心康泰、社會繁榮昌盛。三十多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傳媒茶叙的「基金」成員包括: 信託人: – 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公司贊助人: – 姚祖輝先生   滬港聯合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 鄧玉珊女士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代表 – 高級經理-公共關係 理事: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 – 林曉盈女士   凱盈工業董事總經理 – 楊偉誠博士   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資深區域總監 – 李遠康先生   翠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將會繼續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良好的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先生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如下: 促進及加強相互理解和合作 「基金」繼續致力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聯繫,定期組織訪問團、交流計劃和午餐演講會,以促進意見交流和相互了解,從而增加彼此合作的機會。「基金」於七月舉辦了一年一度的訪美團,與當地人士分享香港在回歸祖國後的成功故事及各種挑戰;於九月組織及贊助第八屆中美記者交流,為六名美國記者及七名中國記者提供適時機會作互訪,拉近中美之間的認知差距。「基金」亦非常榮幸邀得多位中國駐外大使及內地專家出席午餐會,包括中國駐阿根廷的楊萬明大使、駐捷克的馬克卿大使、駐印度的羅照輝大使及駐意大利兼駐聖馬利諾的李瑞宇大使,以及清華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博士。此外,「基金」亦接待多位分別來自以色列、美國、新加坡及瑞士的訪港領袖,就彼此關注的議題交換意見。 積極了解及參與國家發展 「基金」一直與內地相關機構積極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間,加強協同效應。每年,「基金」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市政協合辦上海會議,就如何在“一帶一路”倡議上加強兩地合作交換意見。此外,「基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每年發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為香港及其他內地城市在其卓越領域及需改進地方提供有用分析及建議。在香港,我們邀請到兩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及梁振英先生,和時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先生,就國家最新發展宏圖及香港於當中的角色,以及香港應如何參與國家發展並作出貢獻,分享他們的想法。「基金」亦向來鼓勵我們的年青人既要有國際視野,亦要了解我們的國家。由「基金」、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及香港教育局連續十一年合辦的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正好有助中、小學生增強他們對國際事務及國家外交政策的認識。我們希望年青一代能持開放態度並積極探索,他們會發現國家確是機會處處。 最後,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香港發佈會

2017.06.26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摘要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   2016年綜合經濟 競爭力指數 2016年宜居 競爭力指數 2016年可持續 競爭力指數 1 深圳 香港 香港 2 香港 無錫 北京 3 上海 廣州 上海 4 台北 澳門 深圳 5 廣州 廈門 廣州 6 天津 杭州 杭州 7 北京 深圳 南京 8 澳門 南通 澳門 9 蘇州 南京 青島 10 武漢 上海 大連 建議: – 建立新型全球城市 – 重視科技創新作用 – 建立更加包容平等多元協調的社會 – 吸引全球優秀的人才來港就業創業 –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 –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 (2017年6月26日,香港)《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香港發佈會於2017年6月26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講解2017中國特別是香港城市競爭力的最新分析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由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主題為「房價體系:中國轉型升級的槓桿與陷阱」,討論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房價體系的新發現及城市群體系的新格局。 2016年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在延續以往報告的理論框架上,對指標體系進行了較大幅度的精簡和修改,構建了三大競爭力指標體系,對中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及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總體分析和分區域詳細論述。 2016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廣州、天津、北京、澳門、蘇州和武漢。除武漢為內陸城市外,其餘均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台地區,反映沿海地區持續領先的優勢。十強城市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排名差異較為明顯,但它們在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均排名靠前。 2016年宜居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無錫、廣州、澳門、廈門、杭州、深圳、南通、南京和上海。珠三角、長三角和港澳地區領先全國。在七項分項指數中, 十強城市在優質的教育環境、活躍的經濟環境和健康的醫療環境基本上排名靠前;在綠色的生態環境的排名上差異較為明顯;在安全的社會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便捷的基礎設施的排名較後。 2016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青島和大連。該排名表明在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沿海城市將繼續擔當中國轉型發展的火車頭。在六項分項指數中,十強城市在知識城市競爭力、文化城市競爭力、全域城市競爭力和信息城市競爭力基本排名靠前,在和諧城市競爭力和生態城市競爭力的排名上差異較為明顯。 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高據全國第二位。分項上表現稍有差異,其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647,排名全國第三位,落後於澳門和台北,這得益於其經濟集聚程度高,商業規則簡約和良好的專業服務等一系列軟硬件支撐體系。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342,排名全國第19位,同比上升了17位。傳統優勢產業雖然找到新的潛在增值空間,但是亟需全力推動創新和科技等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多元化及轉型升級,擴大和加強對外經貿關係,從而拓展新的增長源泉。 香港的宜居競爭力全國第一。優質的教育環境、健康的醫療環境、綠色的生態環境和活躍的經濟環境是香港宜居競爭力處於全國第一的重要原因;而安全的社會環境和便捷的基礎設施是香港宜居競爭力提升的短板。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知識城市」發展步伐需持續。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1,排名全國首位。各分項指標中,信息城市競爭力排名第1、生態城市競爭力和全域城市競爭力排名第2、文化城市競爭力排名第8、和諧城市競爭力排名第17;知識城市競爭力排名躍升至第4,這得益於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的創科氛圍顯著提升,但必須關注大學的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產品,推動中游及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等關鍵問題。 香港的競爭力雖處於領先地位,但需要居安思危,並認清全球經濟格局變化,通過進行經濟轉型和建立新型全球城市,以更好地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和抓住機遇。課題組從三方面就香港未來發展提出建議。(1)從產業發展角度,必須重視科技創新作用,建議香港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創新科技成為香港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重點打造“金融+創新”的核心功能。(2)從社會發展角度,宜建立更加包容平等多元協調的社會,將全民共用和民生保障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同時吸引全球優秀的人才來港就業創業,提高香港的知識城市競爭力。(3)從空間發展角度,一方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支點作用和獨特優勢;另一方面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促進粵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動與經濟融合,形成一體化區域經濟和統一開放大市場,為港人港企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從而扮演好中國走向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欣聞香港保持高度的競爭力,並在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社會服務機制等多方面的競爭力持續優化。居安思危、積極向上、敢於求變是香港人一貫的精神;面對當前全球、區域和國家新形勢為香港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大家必須全方位繼續推動在經濟、社會、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各方面香港的建設;利用「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為香港找尋更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出路,提升香港的城市競爭力。」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請按此以下載新聞發佈會簡報。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叙

2017.01.18
(2017年1月18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7年1月18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叙,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叙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市民雞年萬事如意、身心康泰、社會繁榮昌盛。約3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包括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理事梁耀進先生(稻香集團行政總裁)及胡珠先生(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將會繼續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良好的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先生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如下: 培養溝通,促進理解和合作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員組成的訪美團;於九月組織及贊助第七屆中美記者交流,為六名美國記者及五名中國記者提供適時機會作互訪,拉近中美之間的認知差距。「基金」亦接待多位訪港領袖,其中包括歐盟、英國及新西蘭的國會議員和美國的國會議員幕僚,以色列、馬來西亞及瑞士的商會主席,歐盟及南韓的創新科技專家,美國的大學院長,以及瑞士的調研中心主任等,就彼此關注的議題交換意見。此外,「基金」為多位重要的訪港內地官員安排午宴及會議,包括中國駐荷蘭的陳旭大使、駐波蘭的徐堅大使、駐墨西哥的邱小琪大使、駐泰國的寧賦魁大使及駐毛里求斯的李立大使,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陸慷先生及條約法律司司長徐宏先生,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韓文秀先生,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副司長翟東升先生。 香港事務是「基金」的關注點。今年,我們邀請到全國政協副主席兼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先生及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就香港經濟、政治及社會發展分享他們的睿智。於二月,「基金」舉辦每年一度的各國駐港總領事及商會領袖午餐會,我們深感榮幸邀得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出席,並與來賓分享他對香港的願景。 培育青年,輔助成長為加強中、小學生對國際事務及國家外交政策的認識,「基金」與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及香港教育局已連續十年舉辦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於五月,「基金」更與國際青年商會攜手,協辦首屆「香港合作夥伴高峰會」,讓年青人參與討論有關香港現時及未來所面對的挑戰。我們亦需要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探索新機遇。於十一月,「基金」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市政協合辦每年一度的上海研討會。今年,研討會深入探討在“一帶一路”下,兩地如何利用各自的優勢,特別在金融領域中擴大彼此的商機。創新及科技是另一領域可讓青年人發揮所長及追求卓越。因此,「基金」支持由香港科學園舉辦的亞太創新峰會2016及智慧城市活動。 感謝我們的夥伴「基金」很高興繼續有新成員加入,分別是信託人伯恩光學(香港)有限公司總裁楊建文先生,及理事有利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慧敏女士、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郭基煇先生、華彩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史立德博士及東方滙理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北亞區行政總裁鍾小鋒博士。最後,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6.01.26
(2016年1月26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6年1月26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羊年百業興旺、市民身心康泰、社會繁榮昌盛。約3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信託人: –            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公司贊助人: –            司敏之女士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代表 (投資者關係及企業傳訊部董事)   理事: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            李鎮國先生                    美銀美林董事總經理 –            李遠康先生                    翠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他表示「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先生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如下:   促進對話及交流 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員組成的訪美團;於九月組織及贊助第六屆中美記者交流,為六名美國記者及五名中國記者提供適時機會作互訪,拉近中美之間的認知差距。「基金」亦接待多位訪港領袖,其中包括美國國會議員訪問團及議員幕僚訪問團、日本政黨領袖、南韓及美國的學者、以色列的基金投資者、法國的投資推廣機構等,就彼此關注的議題交換意見。此外,「基金」接待了訪港的中國駐外大使,包括常駐聯合國的劉結一大使、駐日本的程永華大使及駐韓國的邱國洪大使。   「基金」不時邀請本地的意見領袖及政府官員,就香港議題,例如香港的定位及競爭力,以至中國及世界的政治經濟發展等分享他們的觀察、分析及願景。講者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兼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先生、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先生、行政會議成員及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先生,以及香港黃金五十創立人林奮強先生。於十月,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更宴請「基金」成員,與我們交流及分享對香港未來發展的看法。   具競爭力、創新力及智慧 每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撰寫及「基金」支持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我們多次倡議創新及科研的重要性。「基金」亦支持由香港科學園舉辦的亞太創新峰會2015及智慧城市的推動;及青年商會香港總會以“創新及啟動”為主題的商務研討會2015。期望香港能發展成為一個更具競爭力、創新力及智慧的城市。每年一度的上海會議由「基金」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市政協共同舉辦,今年探討上海及香港在“一帶一路”的宏圖中如何作出貢獻及把握當中機遇。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繼續全力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合辦的「第九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提供平台讓中小學生更多認識國際事務,以至國家的外交政策。   新的支持  壯大力量 去年,「基金」十分高興再添兩名公司贊助人及一名理事。兩名公司贊助人是如新大中華及花樣年集團,分別由其區域總裁范家輝先生及其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潘軍先生代表。而諾德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錦強先生則成為「基金」的新理事。最後,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5》香港發佈會

2015.05.18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15年5月18日,香港)《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5》香港發佈會於2015年5月18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講解2015中國特別是香港城市競爭力的最新分析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5》由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主題為「“巨手”: 托起城市中國新版圖」,點出了新經濟和社會趨勢之下,城市及區域之間的融合發展將支撐起中國的未來。 自2014年起,中國經濟在風雨中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增長方式和驅動要素方面均有明顯的調整。此變化亦成為中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以及相應區域空間格局醞釀變革調整的契機。新技術革命下的「中國製造2025」和「高鐵時代」將成為巨大雙輪,驅動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同時對未來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總體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城市能否在「新常態」下把握經濟結構調整、抓緊創新驅動要素、製造業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就業人員比重提高等機遇,謀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2014年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延續了以往報告的理論框架和政策含義,重點在計算方法和指標分析上有所突破。報告將城市競爭力明確區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宜居和宜商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三個組成部分。是次報告對中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總體分析和分區域詳細論述。 2014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廣州、天津、蘇州、北京、澳門和無錫。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台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無一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之列。其中,與2013年相比變化最大的莫過於深圳取代香港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無錫取代佛山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中,天津的綜合增量競爭力最高,而澳門的綜合效率競爭力優勢明顯。 2014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門、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南京和廈門。與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分佈較為相似,可持續競爭力十強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表明在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上述三大城市群將繼續擔當中國轉型發展的火車頭。雖然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被深圳趕超,但是相對於內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優勢仍然十分明顯。杭州、蘇州、南京、廈門等四個未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的城市,在可持續競爭力上卻具有很大優勢。 展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回應以下數方面嚴峻問題與挑戰,包括解決城市競爭力的區域分化、空間分佈和規模結構不合理,妥善緩解城市發展轉型所面對的內外壓力,鼓勵創業和創新以推動知識城市和宜商城市的發展,扭轉以造城運動和土地財政為核心的傳統城市發展所產生的弊端,以及從速有效落實環境治理。 在「新常態」趨勢下,本報告提出下列對策建議,以促進中國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包括在客觀認識城鎮化演進規律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以快速交通體系建設為契機推進城市空間佈局優化,在創新驅動和低碳環保理念下培育城市產業支撐體系,以及構建促進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提升的長效機制。 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首次被深圳超越,排名第二。分項上表現稍有差異,其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為 0.726,排名全國第三位,落後於台北和澳門,這得益於其經濟集聚程度高,商業規則簡約和良好的專業服務等一系列軟硬件支撐體系。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278,排名全國第32位,同比下降了14位。「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的城市發展局面始終沒有改變,香港過於著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這五大產業,而對不少規模較小、新興但極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從長遠看缺乏新型產業業態的支撐和引領。 2014年香港綜合競爭力指數與排名 年度 綜合經濟 競爭力指數 排名 綜合增量 競爭力指數 排名 綜合效率 競爭力指數 排名 可持續 競爭力指數 排名 2013 1 1 0.363 18 0.733 3 1 1 2014 0.913 2 0.278 32 0.726 3 1 1 資料來源: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知識城市」成短板。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1,排名全國首位。各分項指標中,「和諧城市」和「全域城市」競爭力分項排名保持第一;「生態城市」競爭力整體領先,得益於連串環保和能源政策的推行和所取得的成效。「文化城市」和「信息城市」競爭力分別排名第二及第三。唯「知識城市」競爭力排名第19,較去年下降14位;雖然競爭力整體領先,研發支出和研發人員數目持續增長,但政府為創新及科技發展提供的支持作用不明顯,缺乏大膽的支持科技的計劃和有力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 香港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分項表 可持續競爭力分項 知識城市 競爭力 和諧城市 競爭力 生態城市 競爭力 文化城市 競爭力 全域城市 競爭力 資訊城市 競爭力 等級 ★★★★★ ★★★★★ ★★★★★ ★★★★★ ★★★★★ ★★★★★ 指數 0.554 1.000 1.000 0.977 1.000 0.978 2013年排名 4 1 2 1 1 4 2014年排名 19 1 1 2 1 3   資料來源: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 香港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雖處於領先地位,但與內地城市差距逐漸縮小。面對挑戰與機遇並存,未來香港需要居安思危,要在與內地合作的過程中抓住機遇,減低被邊緣化風險;並利用大陸的發展發揮香港在「走進來」、「引出去」中的「超級連繫人」角色作用,實現互利共贏。課題組從三方面就香港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首先,必須重視政府作用,凝聚社會共識。堅持「適度有為、穩中求變」的施政主張,繼續落實這屆政府在政綱中提出的各方面承諾;協助香港企業建立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發展內地市場;並配合國家「十三五」規劃,更好地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其次,利用香港自身優勢,加大與內地的合作和聯繫,特別是擴大與廣東和深圳的合作深度和廣度。一是支持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二是支持由國家倡議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建和營運,三是促進「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四是推動「深港通」的落實。隨著未來國家推出更多經濟改革措施,香港的「超級連繫人」角色必將進一步加強。再者,促進科技創新,引領知識經濟。在鞏固香港四大產業優勢的基礎上,繼續大力推動六項香港具有優勢的產業,使這些產業的潛質得以充分發揮,提升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同時實行「走出去」和「引進來」。如學習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的模式,在深圳設立香港高科技園,實行產學研一體化,發揮香港科技研發優勢和珠三角地區的製造優勢,實現共贏。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雖仍領先其他內地城市,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並面對內地城市巨大及急速的發展,香港要在綜合競爭力繼續保持首位實不容易。這是給香港的一個警示,我們需要加快腳步、需要創新,亦需自我發掘新的驅動力。香港應好好運用自身優勢,特別是世界級的金融服務業,支持中國嶄新宏大的“一帶一路”戰略並抓緊當中機遇。在過去三年,我們已連續提倡香港特區政府應為創新科技、新興產業發展制定長遠發展規劃。然而,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卻一直被拖延。外面不乏好的機遇,我們需努力把握,形勢不會等人,我們的競爭對手亦然。」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5.02.10
(2015年2月10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5年2月10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羊年百業興旺、市民身心康泰、社會繁榮昌盛。約3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信託人:– 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事:– 梁耀進先生           稻香集團行政總裁–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 楊偉誠先生           美國友邦保險(百慕達)有限公司資深區域總監– 李鎮國先生           美銀美林董事總經理– 楊秉堅先生           源董事– 余偉傑先生           裕華國產百貨有限公司董事總監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他表示「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先生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如下: 促進了解 加強聯繫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員組成的訪美團;於一月第二度組織以色列訪問團,並與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合辦;於九月組織及贊助第五屆中美記者交流,為五名美國記者及五名中國記者提供適時機會作互訪,拉近中美之間的認知差距。「基金」亦接待多位訪港領袖,其中包括美國國會議員訪問團 、英國跨政黨國會中國事務小組代表團、日本香港友好議員連盟代表團等,就彼此關注的議題交換意見。 迎接挑戰 把握機遇 關心香港未來發展除在香港每年舉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午餐會和新聞發佈會外,「基金」連續第九年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政協合辦以“滬港合作:新起點、寬視野、全方位”為題的研討會,深入討論滬港未來的合作。在《滬港通》開通前,「基金」更邀得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先生向成員講解計劃內容。就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基金」分別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創所所長廖柏偉教授及香港黃金五十創立人林奮強先生,就此重要議題分享他們的研究結果及建議。此外,「基金」成員分別於一月份與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見面,分享他們對施政報告的想法及建議;及於四月,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先生見面,就政制發展交換意見。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繼續全力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合辦的「第八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基金」亦積極與青年群組溝通及互動,贊助及支持多項由本港青年團體舉辦的活動,鼓勵年青一代積極思考研究、為目標實踐理想。 新的支持 壯大力量去年,「基金」很高興邀得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加入,成為首個機構贊助人,並由其副主席兼行政總裁林涌博士作代表,以及Spencer Stuart合伙人區妙馨女士加入成為「基金」理事。最後,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4》香港發佈會

2014.05.29
(2014年5月29日,香港)《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4》香港發佈會於2014年5月29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主題為“滬蘇浙皖 — 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而香港部份則力推為「促進香港的科技創新,引領知識經濟發展」,藉加強科技創新並成為香港發展的新驅動力,緩解香港社會正面對的風險與挑戰,並釋放社會創新潛能,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中國2013年的城市化率達到53.7%、城市化被新一屆政府提升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戰略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 2020年》的出台等事實表明,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新階段,發展方向和重點的正確選擇將對城市化願景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正面作用。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根據國際城市化經驗,一旦城市化率越過50%的臨界點之後,城市化進程將會邁入由量變到質變、由粗放到集約的變革階段,即從城市化初期的產業發展帶動城市發展,轉變為城市化中後期的以「空間資源配置」為主要促進因素的新階段。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佈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訂版》認為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穩步提高到68.7%。如果要在城市化水平位於50%至70%的時期順利發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必須一方面在時間上,城市要保證自身的永續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在空間上,城市要不斷鞏固和提升自身在全球、國內以及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前一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後一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城市競爭力的問題。   在2013年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課題組通過構建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為中國城市規劃自身發展藍圖、確定自身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經過一年的研究積累,本年度報告中課題組繼續沿用既有理論框架,但在指標體系上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改進。是次報告分析包括港澳台在內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的現狀與格局,以及港澳及內地289個城市宜居城市和宜商城市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的現實狀況及其與理想城市的差距。   2013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天津、佛山和澳門。十強中港澳台地區佔3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佔5席,環渤海地區佔2席;廣大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僅列第34位。區位優勢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十分明顯。從城市的行政等級來看,特別行政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要明顯高於其它地級城市。   2013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澳門、廣州、杭州、廈門、青島和南京。與綜合經濟競爭力類同,十強中港澳台地區佔2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佔6席,環渤海地區佔2席。東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連列第14位,中部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漢列第17位,西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8位,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西安列第27位。   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的八大核心指標中的宜居城市前十強的城市分別是:珠海、香港、海口、三亞、廈門、深圳、舟山、無錫、杭州和上海。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城市特別是海濱城市的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較高,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中僅有上海位居宜居城市競爭力十強。宜商城市競爭力得分的前十名分別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武漢、成都、天津、南京和重慶。從2013年宜居城市與宜商城市競爭力的相關關係來看,宜居城市建設包括人口素質的提升、市政設施和居住環境的改善,可以顯著提高宜商城市競爭力。因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2013年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與綜合經濟競爭力呈現出典型的倒U型關係,反映出要提升中國城市競爭力,關鍵不在於現實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大小,而在於如何促進可持續競爭力的提高,增強中國城市的發展後勁,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內在要求和不竭動力。   課題組重點指出在步向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中國城市必須正視和著力解決霧霾和高房價等突出難題、建設理想營商環境、從要素驅動轉到創新驅動、藉問題主動改革、走出EKC[1]困局、避免歷史積澱和特色逐步消亡、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促進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長效機制建設,才可分別實現宜居、宜商、知識、和諧、生態、文化、全域和信息的城市建設。   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依舊保持在全國首位,但增速乏力、後勁不足。分項上表現稍有差異,其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為 0.7329,排名全國第3位,僅落後於台北和澳門,地均GDP優勢明顯,這得益於其人口和商業密集,經濟集聚程度高,以及商業規則簡約、政府廉潔,配套設施及服務效率高。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363,排名全國第18位,同比下降了10位,在人才、軟硬體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弱化,創新創業氣氛並無明顯提升,土地稀少形成的高額租金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過分倚重金融、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缺乏穩定的增長點。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知識城市」和「信息城市」優勢弱化。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1.000,排名全國首位。八大指標中的「宜居城市」和「宜商城市」競爭力整體領先,分別排名全國第二和首位;「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諧城市」、「生態城市」競爭力總體領先,「信息城市」分項排名第四。香港在「知識城市」分項的指數為0.749,排名第四,落後於北京、上海和深圳。研發開支佔GDP的比重遠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內地的研發投入,缺乏有力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科技創新氛圍不足,科技轉化能力較弱都是主要問題。    除了產業結構向創新科技方向轉型無明顯突破外,經濟高度依賴金融業和房地產、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國際和國內城市的競爭都是香港持續發展要面臨的挑戰。課題組從三方面就香港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首先,香港特區政府應轉變施政理念,並在土地政策、支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發展、長遠人口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等方面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其次,根據中國經濟新形勢重新定位,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和影響。從政府層面深化CEPA和《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框架的落實,促進區域經貿融合,並推動粵港澳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加強香港企業與內地企業不同方面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優化人民幣結算平台,推廣人民幣的使用範圍,吸引更多的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參與大珠三角經濟圈建設等,從而讓香港民眾充分認識兩地合作對於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性、加強兩地民間與官方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和影響。再者,香港應通過進一步鞏固原來的支柱產業、推動新的優勢產業發展,並參與和推動「深港創新圈」和建設亞洲知識產權交易與服務中心以實行“走出去”和“引進來”措施,促進香港的科技創新,引領知識經濟發展。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位列全國首位,在多方面仍都有優異表現。要保持競爭力優勢,香港就要就一些政策如人口、土地作長遠規劃;並應著重培育科技創新;及要好好利用中國的定位,發揮香港的作用,在“走出去”、“引進來”的局面中,以“超級連繫人”的角色,爭取互利共贏。」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2014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4.01.21
(2014年1月21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4年1月21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馬年百業興旺、市民身心康泰、社會繁榮昌盛。約3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信託人:–  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事:–  梁耀進先生     稻香集團行政總裁–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梁偉峰先生     衍盛數碼有限公司董事–  楊偉誠先生     美國友邦保險(百慕達)有限公司資深區域總監–  楊秉堅先生     源董事–  李遠康先生     翠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陳燿璋先生     寶聲集團董事長及執行長官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他表示「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先生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  推展使命促進相互了解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員組成的訪美團,亦為美國國會幕僚訪港團安排午餐交流會;並於十月組織及贊助第四屆中美記者交流,為六名美國記者及七名中國記者提供適時機會作互訪,了解及探討中美新關係的動向。此外,「基金」於四月首次組織台灣訪問團,到訪台北市及台中市,了解當地經濟及文化發展狀況,探索合作機會。 促進討論及交流「基金」邀請不同領域的領袖出席晚宴、午餐會和討論會,與「基金」會員分享其睿智,嘉賓講者包括多位中國外交部的領導及訪港領袖。除在香港每年舉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午餐會和新聞發佈會外,「基金」連續第八年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政協合辦以“滬港經濟轉型與合作:共謀外資利用新局面”為題的研討會,會上各方專家亦就新成立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交換意見。於九月,「基金」邀得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牛敬先生,向「基金」成員及嘉賓分享橫琴未來的發展。 關心香港未來發展為進一步了解政府的施政理念及未來的施政方針,「基金」邀得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先生出席午餐會與「基金」成員交流。席上,袁司長亦分享其對香港發展為亞洲地區的仲裁及調解中心的願景。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繼續全力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合辦的「第七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此外,「基金」亦贊助及支持多項由本港青年團體舉辦的活動,鼓勵年青一代積極思考研究、為目標實踐理想。  基金新猶為加強與各地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溝通,「基金」於八月重新推出新設計的網站,以新的介面將「基金」的活動更有系統介紹,方便瀏覽及了解「基金」的動向。此外,「基金」很高興有三位新成員加入,分別是信託人陳慧慧女士,她是南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及董事總經理;及兩名理事:裕華國產百貨有限公司總監余偉傑先生及紹礦資源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超貽先生。最後,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3年的訪美活動完滿結束

2013.06.26
(2013年6月26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3年6月10日至13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訪問團於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傳媒介紹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觀察及體會。 本年度訪問團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及理事鍾志平博士(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兼非執行董事)共同率領。「基金」信託人何超瓊女士(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亦參與了訪問團於紐約的活動。訪問團成員還包括「基金」理事胡珠先生(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于善基先生(Roseville集團主席)、曹其敏女士(華翔航空(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文肇偉先生(中美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林曉盈女士(昌利行董事總經理)、李鎮國先生(美銀美林董事總經理)及陳燿璋先生(寶聲集團董事長及執行官);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基金」更邀得林奮強先生(香港黃金50創立人、行政會議成員)擔任訪美團的經濟事務評論家。 在介紹訪問團成員後,鄧淑德女士簡介訪問團的主要目的為加強美國及香港相互了解彼此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訪問團訪問了行政機構(美國國務院及美國商務部);立法機構成員(國會議員);智庫(「布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及「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金融機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評級機構(「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民間組織(「紐約香港協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克林頓全球倡議」(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以及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訪問團亦到訪駐華盛頓的香港總經濟貿易處。於紐約期間,訪問團參加了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邁向亞洲首選香港」(“Think Asia Think Hong Kong”)會議及香港晚宴等活動。此外,訪問團應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處之邀請出席由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主禮的酒會,慶祝該處於紐約成立三十週年誌慶。在完成華盛頓之行後,七名訪問團成員繼續前往洛杉磯,參與於當地舉辦之「邁向亞洲首選香港」會議。他們亦獲邀出席由香港駐三藩市經濟貿易處舉辦的午宴以及香港旅遊發展局為推廣香港旅遊而舉辦的「Hong Kong Live」開幕禮及酒會。 此外,訪問團很榮幸分別獲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大使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孫國祥大使設午宴款待。此外,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王民大使亦於紐約接見訪問團。 陳啟宗先生向崔天凱大使、孫國祥大使以及王民大使對訪問團的熱情款待深表謝意。陳先生表示很高興看見中國更主動地接觸從華府以至華爾街的本地社群,這對加強中美彼此了解及互信甚為重要。在與評級機構的會議中,陳先生認為在金融危機後,各國對解決一些根本問題仍未見進度,憂慮未來可能會再次發生全球經濟危機。此外,陳先生表示:「在參與「基金」訪美之同時,本人很榮幸為香港貿易發展局分別於紐約及洛杉磯舉行的「邁向亞洲首選香港」會議,主持開幕後的首個討論環節。行政長官亦出席主禮紐約的會議。與會人士眾多,他們對香港的競爭優勢甚表認同。會議十分成功。」 鍾志平博士很高興知道當地智庫普遍對習近平主席及奧巴馬總統近期會面後的中美關係前景甚為正面。他們對中國的改革及未來發展狀況感到樂觀,亦重申美國對亞洲的相關政策並不存在制衡中國的意圖。此外,鍾博士表示:「於訪問期間,一金融機構提醒我們經濟現已進入危機後的復甦階段,金融政策將逐步收緊,利率很可能將因而上升。這正是過去一週我們所經歷的情況。」鍾博士續稱:「於訪問團抵美後首天,斯諾登先生(Edward Snowden)剛透露其身處香港,使香港再次成為美國的關注點,甚至登上當地報紙的頭版。」他說:「這可能有助提升人們對香港的興趣,因為香港被斯諾登先生認為是一個言論自由及擁有獨立及可信賴的法治社會。」 鄧淑德女士感謝香港總經濟貿易處爭取美國有關當局給予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安排所付出的努力。鄧女士說:「我們與四位國會議員會面時提出有關給予港人免簽證的期望,並解釋有關安排將有助當地旅遊業及吸引境內投資,幫助當地就業。」她表示:「我們亦與“克林頓全球倡議”的高層會面,他們表示現正探討將2014年的亞洲會議(CGI Asia)再次安排於香港舉行。我們對此表示歡迎,並期望促進更多國際會議於香港舉行。」鄧女士亦代表「基金」感謝林奮強先生於不同的會議中,從經濟數據以至人民質素、關懷別人等軟實力數據,向與會者介紹及分析香港的競爭優勢。 林奮強先生於較早時分享其對訪美之行的想法。他對與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會面特別感共鳴,因他對該會提倡的自由企業、小政府政策及個人自由等理念都認同。因此,在全球經濟萎靡不振下,當他們得知我們的"小政府"於過去四年都獲得2至4%的財政盈餘,而普遍的西方政府都面對6至10%財政赤字,他們即對此表示讚嘆,尤其對香港於過去三年達到"包容性增長" ("inclusive growth"),並將旅遊業及其他引進的商機所製造的就業機會裨益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低技術人士。他們表示其他國家都說他們想「像香港」。另外,在不少會議上都特別提到香港公平及中立的特點。這對制定亞洲策略(如選擇亞洲區總部)十分重要,尤其現時區內一些國家的愛國主義興起而變得"激進"。大部份與會機構對香港在金融經濟方面的"硬實力"(如首次公開募股等數字)都比較了解。不過,當他們得知香港的"愛心指數"比其他亞洲地方為佳時都感驚奇。這些都表示香港是一個真正富有愛心及可信賴的城市。 胡珠先生表示「基金」自2005年起便經常訪問各大城市包紐約、華盛頓等,宣揚及介紹香港的最新發展。「基金」亦組織及接待來自外地政界、學術界、知庫組織、商界及研究機構的高層訪問團,透過論壇及會議討論,交流彼此在不同社會議題上的意見和立場,從中建設互信及友誼,甚至比起官式接觸更見成效。胡先生相信「基金」可擔當重要的角色,除協助政府為香港謀福祉(如美國免簽證待遇)外,更可於國際間促進及宣揚香港及國家形象。 曹其敏女士表示從林奮強先生推介的香港優勢中看到很大的區別並提升。他的研究顯示香港不單是亞洲的金融及貿易樞紐,更是一個兼具文化及藝術的城市,不少重要的國際盛事如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亦匯聚於香港。這是首次她感到香港作為世界級城市,應以自身的優點而自豪。香港的成功反映“一國兩制”成功落實。香港因其傳統及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連接亞洲以至中國大陸的大門等優點,曹女士希望香港人能常記着,並引以自豪。 文肇偉先生很高興知道國際社會對香港繼續保持正面的看法。同時,他們十分清楚香港現時面對的不同問題如政治、經濟等挑戰。政治方面,人們認同健康的辯論是邁向民主的自然過程,但希望儘快達致共識。對於我們來說美國現正就給予香港免簽證待遇展開程序是好消息,不過要通過有關安排確實存在很多變數及挑戰。我們很高興能向與會人士表達我們對通過有關安排的期望。 林曉盈女士對美國當地很多為促進中美關係而努力貢獻的人士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成立不同的機構,組織各類活動如文化交流、政見分享等,使兩國彼此有更深了解。他們都是出色的領袖,致力實踐目標,與「基金」使命一致。 李鎮國先生是首次參加訪美團,在訪問紐約及華盛頓的四天行程中,有深刻的感受及難忘的體驗。而訪美團剛好碰上行政長官訪問紐約,令他對此行留下更深印象。訪美期間,我們與多個商界組織及政府官員分享我們對香港的看法,亦向他們宣傳香港的獨特優勢,讓他們進一步發掘這活力之都的潛力。就如行政長官於其演說中表示香港是"東方的麥迪遜大道,更是超級連接器,將美國公司與中國以至整個亞洲市場連繫起來"。事實上,香港擁有很多獨特優勢。作為「基金」理事,李先生希望能繼續向外傳揚香港優勢及機遇。 鄧女士向訪問團成員及各受訪單位致衷心的謝意,他們的支持令到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訪問,以助互相更深入的瞭解及合作。 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相片、成員簡歷及林奮強先生的簡報,歡迎到「基金」網頁的“活動剪輯”版面下載,於“相片集”中亦已上載更多訪問團的相片。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3》香港發佈會

2013.05.20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3》香港發佈會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13年5月20日,香港)《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發佈會於2013年5月20日在香港舉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主題為“新基準: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的理想城市”。 面對2030年不一樣的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科技力量的調整,多極化以及權力的分散,資源環境的矛盾,使世界面臨更加動盪的風險。與此同時,中國要在203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城市中國,必須改變過去不可持續的城鎮化模式,解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環境等各方面問題,並更好應對這些方面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著提升城市可持續的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的理想城市是引領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新目標。有鑒於國內外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命題,新型城鎮化的新要求,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設立了「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標,在未來十年將以可持續競爭力的理想城市評估原則和標準,進行理論、實證和案例研究,以此引領中國城市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和競爭力提升。本次報告主題著力構建可持續理想城市的理論體系和評估基準。 按照新的理論框架,競爭力分為當前短期競爭力和未來長期競爭力,報告分別命名為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選取了表現產出價值的當前指標,計算全國及港澳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從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創業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城鄉一體的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和開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八大方面提煉出核心指標,計算港澳及內地地級以上287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 2012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佛山、天津和澳門。十強中港澳台地區佔3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佔5席,環渤海地區佔2席;中西部城市僅有武漢和成都進入二十強,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僅列第36位。可見,區位優勢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十分明顯。從城市的行政等級來看,特別行政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要明顯高於其它地級城市。 2012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澳門、杭州、青島、無錫、濟南。和綜合經濟競爭力一樣,十強中港澳台地區佔2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佔5席,環渤海地區佔3席。進入二十強的中西部城市僅有武漢、長沙和成都,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位列第30位。 2012年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與綜合經濟競爭力呈現出典型的倒U型關係,反映出要提升中國城市競爭力,關鍵不在於現實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大小,而在於如何促進可持續競爭力的提高,增強中國城市的發展後勁,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內在要求和不竭動力。 課題組按上述八大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具體路徑建議,以及實施均衡發展的經濟社會戰略、建立城鄉一體的市政管理體制、建立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政策和構建提升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長效機制四方面的基本對策。 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依舊保持在全國首位,但增速放緩。分項上表現稍有差異,其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69968,排名全國第3位,僅落後於台北和澳門,地均GDP優勢明顯,這得益於其人口和商業密集,集約化程度高,以及商業規管精簡、政府廉潔,配套設施及服務效率高。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44534,排名全國第8位,落後於台北、北京、廣州、天津、深圳等城市,在稅收、人才、軟硬體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弱化,土地稀少形成的高額租金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過分倚重金融、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缺乏穩定的增長點。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知識城市」分項得分較弱。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0.98029,排名全國首位。八大方面中,「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諧城市」、「宜商城市」和「宜居城市」五個分項排名第一;「生態城市」分項排名第二,「信息城市」分項排名第三。香港在「知識城市」分項的指數為0.83988,排名第四,落後於北京、上海和深圳。研發開支佔GDP的比重遠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內地的研發投入,缺乏大膽的支持科技的計劃和有力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科技創新氛圍不足,科技轉化能力較弱都是主要問題。  除了產業結構向創新科技方向轉型無明顯突破外,經濟高度依賴金融業和房地產、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國際和國內城市的競爭都是香港要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課題組從三方面就香港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首先,香港特區政府應轉變施政理念,並在土地政策、支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發展、長遠人口發展和人才發展等方面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其次,根據中國經濟新形勢重新定位,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和影響。根據國家在經濟結構調整和支援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發展變化,加強香港企業與內地企業多方面的合作;並藉參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參與大珠三角經濟圈建設,讓香港民眾充分認識兩地合作對於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性、加強兩地基礎設施的銜接和民間與官方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和影響。第三,通過參與和推動「深港創新圈」、建設亞洲知識產權交易與服務中心、建設內地企業在海外的研發和創意設計中心,以及實行「走出去」和「引進來」,促進香港的科技創新,引領知識經濟發展。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屬已發展城市,在各方面發展表現不錯。然而在金融危機仍在深化、世界經濟低迷、國際經貿保護主義加劇下,亞太保持較快增長,中國更成為發展動力。國內城鎮化在急促發展並進步,香港應審時度勢,制定長遠策略及短期應對措施,以應付環球變局,找緊機遇。」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3.02.06
(2013年2月6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3年2月6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 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蛇年百業興旺、市民身心康泰、社會繁榮昌盛。約3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信託人: 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事: 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兼非執行董事 梁耀進先生                  稻香集團行政總裁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林曉盈女士                  昌利行董事 梁偉峰先生                  衍盛數碼有限公司董事 陳明耀先生                  萬利玩具主席兼行政總裁 楊偉誠先生                  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資深區域總監 李遠康先生                  翠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陳耀璋先生                  寶聲集團董事長及執行官 馬清楠先生                  希仕廷律師行合夥人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 他表示「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先生藉此機會向傳媒朋友介紹「基金」的新成員,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 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 加強交流以促進互諒及合作 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員組成的訪美團,亦為美國國會幕僚訪港團安排午餐交流會;並於11 月組織及贊助第三屆中美記者交流,為五名美國記者及七名中國記者提供適時機會作互訪,並就中美領導層之轉變對中美關係動向作了解及探討。 促進討論及交流 「基金」邀請不同領域的領袖出席晚宴、午餐會和討論會,與「基金」會員分享其睿智。嘉賓講者包括外交部駐港公署宋哲特派員、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先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金琦女士、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醫生、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博士等。 除在香港每年舉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午餐會和新聞發佈會外,「基金」連續第六年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政協合辦以“創新發展與城市治理”為題的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 關心香港未來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理念及未來的施政方針,「基金」十分榮幸邀得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及其問責團隊,包括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及財政司司長曾俊 華先生,向「基金」成員講解及交流彼此意見。此外,我們邀請不同界別的專家,共同探討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嘉賓講者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先生、香 港黃金50創立人林奮強先生、漢鼎亞太公司創辦人暨總裁徐大麟博士等。 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繼續全力支持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合辦的「第六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2年的訪美活動完滿結束

2012.07.11
(2012年7月11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2年6月20日至25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訪問團於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傳媒介紹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觀察及體會。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四名「基金」理事分別為馬景煊先生(先施有限公司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文肇偉先生(中美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林曉盈女士(昌利行董事)及梁偉峰先生;及「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基金」亦邀得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廖柏偉教授擔任訪美團的首席經濟事務評論家。 在介紹訪問團成員後,鄧淑德女士簡介訪問團的主要目的:除加強美國及香港相互了解彼此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外,訪問團成員亦向美國有關人士分享香港商界對香港新政府施政理念的看法,及香港和內地在新領導下營商環境的展望,尤其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潛力。 訪問團訪問了行政機構(美國國務院及美國商務部);立法機構成員(議會幕僚及前國會議員);智庫(「布 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協會」(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及「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金融機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以及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訪問團亦到訪駐華盛頓的香港總經濟貿易處。 訪問團分別獲中國駐美大使張業遂大使、楊子剛公使;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大使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董曉軍副總領事的接見及宴請。 在以「香港及中國內地在新領導下的營商及經濟環境」為題的午餐演講會中,陳啟宗先生分 享其對中國的最新發展及香港所擔當的角色的看法。他指出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新領導將要面對比過往領導更為困難的環境,包括近期的環球金融危機、社會及市民的 各樣訴求及對新領導層的更高期望等。不過,陳先生對內地和香港新領導層應對各樣議題的能力及決心,以及持續經濟的平穩發展有信心。陳先生認為中國的改革開 放政策將會繼續實行,是由於“實際需要”,而不是由於某個個別領導的原因。在一國兩制下以及作為進出中國內地的門戶城市,香港將會繼續受惠於祖國的增長及 發展。另一方面,在現時波動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只有健康且具建設性的中美關係才有利兩國的發展。不過,保持此等關係從來都不是易事,尤其美國經濟現正面臨 挑戰,而美國11月份舉行的總統大選亦對此增添變數。 在經濟議題方面,廖柏偉教授指出當人民幣發展成為國際貨幣,於貿易、投資以致最終作為外匯儲備之用,將促使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並為香港帶來莫大的經濟裨益,但大部份美國接待方的代表看來還未察覺到此趨勢,並這可能為香港帶來的巨大發展潛力。 鄧淑德女士注意到與會人士對香港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亦感興趣。基本上,他們都祝願香港前景更美好。另一方面,他們非常關注今年北京中央領導層的交接,對中國內地的社會政治發展感擔憂,對減慢的中國經濟發展亦有憂慮。 廖柏偉教授認為來自美國政府、社會團體、智庫及商界代表都表現非常友好。他感受到他們對香港充滿善意,對「基金」尤甚。中國的外交官員對訪問團招待十分熱情。在多個不同的場合中與出席人士及訪問團成員的交流極具啟發性。他認為這是一次增進知識及文化的旅程。 馬景煊先生感覺到美國人很喜歡與香港商界傾談有關中國內地及香港政治及經濟的發展;而香港繼續被視為進出中國內地的門戶城市,而中國則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馬先生對李保東大使分享其於聯合國的工作,以及如何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印象尤其深刻。 在旅程中,林曉盈女士強烈感到香港毫無疑問是集各優點於一身的大都會。基於地理及歷史因素,香港特區不止享有一國兩制之利,更是為中國及其他國家擔當橋樑角色,使香港於多個領域繼續保持競爭力。她期望香港能珍惜如此特殊優勢,繼續繁榮發展。 雖然文肇偉先生及梁偉峰先生因不在港未能出席今天的記者會,但他們亦寫下其感受。文肇偉先生十分高興見到海外社會對香港繼續保持良好及正面的看法。他們一般都認為一國兩制在過去15年基本上成功落實。大部份人認為香港在中國持續發展中擔當重要角色,無論是在財經金融或法治方面。他們亦肯定香港逐漸邁向民主的努力。事實上,民意對今次行政長官選舉的結果影響極大。 梁偉峰先生認為要調和彼此間見解的分歧、期望的落差,必須訂定循序漸進的目標、保持積極態度,以及香港、中國內地及 美國之間保持建設性溝通。雖然現時世界把注意力都放在比較大的議題,例如中美的策略關係、歐洲金融危機及其對全球的影響等,訪問團仍能成功帶出香港的策略 角色,及其對未來世界經濟版圖的潛在影響力。 文肇偉先生、林曉盈女士及梁偉峰先生都是首次參加訪美團。他們認為訪問活動十分有意義並獲益良多。他們期望「基金」繼續每年組織訪問團,與美國方面保持溝通及對話。 鄧女士向訪問團成員及各受訪單位致衷心的謝意,他們的支持令到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訪問,以助互相更深入的瞭解及合作。 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相片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2》香港發佈會

2012.05.23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12年5月23日,香港)《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發佈會於2012年5月23日在香港舉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的主題是 “競爭力:篳路十年鑄一劍”,對中國城市競爭力10年進行了回顧。是次新聞發佈會除得倪鵬飛教授親臨主講外,「基金」亦特別邀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林建甫教授、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劉成昆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亞太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計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評論及分享意見。 1) 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 2011年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杭州、青島、長沙。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總體差距有所縮小,位序變化十分劇烈。青島取代大連躋身前10位,台北升至第二,北京首超上海,上海退居第四。 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變化情況:中部城市數量增加,地級城市提升較快。副省級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會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為10位;地級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為7位。 倪鵬飛教授指出,過去10年內地城市競爭力提升明顯,東北地區成績斐然,中部地區城市分化嚴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導,中小城市競爭激烈。地級市發展領先全國。城市間競爭力差距呈整體縮小局部擴大的格局。但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任重道遠。 2) 香港城市競爭力表現 香港自回歸以來,歷經多次外部經濟衝擊,但城市競爭力的位置在國際上持續提升,在國內穩居第一,這表明:香港正引領中國城市在全球競爭中快速崛起。 關鍵優勢十分突出,內地追趕尚待時日。香港無論在高端要素、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還是在制度環境、社會環境等都具有突出的領先優勢,借助內地發展,香港國 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和加強。香港與內地的差距雖有所縮小,深圳、北京、上海、廣州趕超香港尚需時日。 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有待改進。香港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90%,四大支柱產業的比重也在逐漸提高,由2001年的48.8%提高到 2010年的58%。但是以金融業和專業服務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其主要得益於內地經濟的發展,其自身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 收入水準增長顯著,收入差距不容忽視。過去十年,香港的收入水準持續提高, 2001年至2010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上升了41.3%,2010年香港的人均GDP達到了3.17萬美金,處於全球前列。但是在同一時期,香港 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的收入上升了60%,而收入最低的10%卻下跌了20%左右。 粵港區域合作進入快車道,但合作機制有待突破。近十年來,粵港區域合作進入快車道。合作領域不斷增多;合作模式不斷創新;合作定位從致力於引進外資向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圈轉變,合作目標不斷提升。 報告建議:為應對全球挑戰、帶動國內城市發展、不斷提高香港居民的福祉,香港應致力於建設最具可持續競爭力的全球城市。具體包括:發展知識經濟,促進金融 引領;建設科教之都,促進科技創新;建設低碳城市,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包容增長,建設和諧城市;擴大內外開放,保持自由活力;發展多元文化,引領城市文 明。 3) 從世界城市角度分析香港城市競爭力的變化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亞太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計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沈建法教授指出,中大的研究小組從世界城市角 度分析香港城市競爭力從2000年到2009年的變化。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公布了有关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表現部份 及解釋部份。通過標準化處理,所有指標的數值範圍在0-100之內。 香港城市競爭力的表現部份包括四大方面,分別為全球控制功能、金融業、服務業及對外聯繫。整體而言,香港的城市競爭力從2000年以來不斷上升。說明香港 世界城市的地位在不斷加強。由於金融風暴,香港的城市競爭力在2008年開始減弱。2008年,香港競爭力得分下跌10分,2009年,再下跌5分至85 分。金融業及服務業在2009年反彈回升。 在解釋部份,本研究選取了五大支柱,分別為,經濟動力、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及數量、環境品質、社會穩定及交通及電信基礎設施來解釋香港的城市競爭力。 經濟動力指數及交通及電信基礎設施指數從2001年起呈上升趨勢。這兩個指數分別在2008年及2009年見頂。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及數量指數在1980年 代輕微下跌,然後持續上升至2009年。從1990年至2006年,環境品質指數的上落波幅甚大。2006年起,環境品質指數逐步上升至2008年。社會 穩定指數的波幅也非常大,從1999年至2005年的6年裡,社會穩定指數分別在2002年及2005年達到最高點及最低點。 經濟動力指數包括五方面,分別是市場效率、國際投資、企業表現、促進創意環境及寫字樓供應量。高等教育及政府機構的研究及開發開支指標在2004年緩緩上 升,上升幅度在2006年迅速加大。雖然香港政府已把創新科技列為其中一項重點發展項目,香港政府仍需要投放更多資源以刺激本土產業的發展。 勞動力教育程度子指數包括就業人士持有學位人數指標及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學士及研究院課程的適齡學生入讀率指標。人才是香港城市競爭力的要素。在勞動人口 中,香港曾受專上教育的人士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4%上升至2010的31%。但這比例仍然落後於其他世界城市如倫敦。在倫敦,曾受學位教育的比例在 2005年是31%。而中國的各大城市也從後趕上。2010年,31.5%的北京人口及22%的上海人口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 社會穩定指數包括五個子指數,包括健康、房屋、就業環境、購買力及治安與貪污。就業環境子指數於2008年創下新高。治安與貪污子指數於2003年見底並 於2008年見頂。健康子指數的得分在1980年後不斷上升。而購買力子指數分別在2001年及2006年的反彈後回落。在2008年創下新低。房屋子指 數的走勢也是不斷下跌。1985年,這個子指數的得分是100,之後不斷下跌,在2008年的得分是30。難以負擔的高樓價及不斷下跌的購買力是兩個影響 香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基本上,所有解釋性指數在近年有不俗的表現。但是,值得留意是,房屋子指數及購買力子指數在近年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跌勢。這些指數在將來的表現對香港城市 競爭力的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很明顯,香港的金融業及專業服務業仍然是各中國城市中最優秀的。香港將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不同的競爭優勢例如強大的全球控制功能及服務業將會鞏固香港在高端產業的優勢,同時深化香港聯繫中國與亞洲及全球各地的橋樑作用。這些競爭優勢最後也會強化香港作為世界城市的地位。」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2.01.06
(2012年1月6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2年1月6日舉行了每年一度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 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及由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過去的工作及未來的工作展望交流。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龍年百業興旺、市民身心 康泰、社會繁榮進步。約3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及信託人謝中民博士代表李旭華女士 因工務關係只能參與團年午宴,而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執行委員會主席: – 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事: – 梁耀進先生                  稻香集團行政總裁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蔡少洲先生                  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總裁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 集團主席 – 葉毓強先生                  鷹君資產管理(冠君)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 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曹其敏女士                  華翔航空(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林曉盈女士                  昌利行董事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 他表示「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於會上,陳主席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添的活動。 推動相互了解 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外,亦贊助屬於亞裔國會亞太裔黨團小組的多名美國國會議員組 織訪問團,於9月初到訪香港,訪問團一行9人由趙美心(Judy Chu)眾議員、本田實(Michael Honda)眾議員及Eni F H Faleomaevaga眾議員率領。此外,「基金」亦分別於4月及8月為兩組美國國會幕僚訪問團安排午餐交流會。於10月底,「基金」與香港工業總會 (工總)首次合辦以色列訪問團,在「基金」理事兼工總主席鍾志平博士帶領下,訪問團與當地政府及高新科技界代表會面,了解更多於以色列的投資商機。「基 金」今年邀請7名美國資深記者到訪香港及內地,親身了解兩地的發展實況,並與訪美後回國的中國記者於北京交流,亦在訪港最後一天出席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 研討會,與香港學者、新聞工作者、專家及大學生交換意見,加強相互了解。此外,「基金」亦贊助三名香港傑出的傳播學學者出席在貝魯特舉行的媒體會議及於會 上發表演講。 促進討論及交流 「基金」亦為不同領域的領袖舉辦晚宴、午餐會和閉門會議,包括舉辦一系列會議邀請訪港的中國駐外大使演講,讓各界了解中國於不同地區所擔當的角色。我們十 分榮幸邀得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女士;中國駐英國特命全權大使劉曉明大使;中國駐加拿大特命全權大使章均賽大使;及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劉建超大使於午餐及晚 宴研討會上主講。「基金」今年舉辦了多場午餐會,主講者包括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Francoise Nicolas博士;以及美國傳統基金會Anthony Kim先生等。此外,我們與多名重要的訪港客人進行閉門會議,其中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先生、歐盟駐中國大使Markus Ederer博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院長Michael Brown教授及Doug Guthrie教授;及美國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高級顧問Carola McGiffert女士。 除在香港每年舉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午餐會和新聞發佈會外,「基金」第五次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政協合辦的“‘十二五’和2015年滬港發展”研討 會,促進各方專家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繼續全力支持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合辦的「第五屆香 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陳主席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及秘書處同事,在過去一年成功推展「基金」多項工作。他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 有關活動相片可於「基金」網站 載。

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就中國與西方關係和香港的作用發表演講

2011.07.11
7月11日晚,正在香港訪問的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出席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在皇朝會舉辦的晚宴,並對到場的近200位香港各界人士和各國、各國際組織駐港機構代表發表了題為《後危機時代的中西方關係和香港的作用》的演講。 傅瑩肯定了香港回歸14年來成功實現繁榮與發展,並重點從金融危機後歐洲等國家經濟的恢復發展和中西方關係中合作的機遇和面臨的問題以及香港的作用等談了一些看法。 傅瑩談到,金融危機最嚴峻的時刻已經過去,德國在歐洲率先實現穩定復蘇,愛爾蘭等部分國家經濟開始好轉。但整體上看,歐美仍然面臨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 高不下等困擾。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增加,並擴散至發達國家,對當地消費帶來不利影響。面對嚴峻的形勢和社會壓力,有關國家正在積極通過改革解困。中國也在 觀察和思考這些問題。 她說,國際社會,特別是歐洲國家對華合作的期望很高。溫家寶總理最近訪歐時,與有關國家簽署數十個經貿協議,總價值超過200億美元,還與有關國家商定加 強在中小企業、人文、創新、教育等各領域的合作關係。中歐都希望超越買賣關係,從戰略高度推進彼此合作,在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和歐洲2020戰略中尋找契合 點,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她談到,中國與歐洲、中國與西方發展合作關係時,並非沒有問題。例如,“中國人權問題”就成了一個總是扣在中國頭上的“高帽子”。儘管幾十年來中國的人權 事業一直在發展進步,但一些人在此問題上偷換了概念。他們似乎並不很關心廣大中國人民的權益,也看不到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就,而似乎更加關心個別人顛覆和改 變中國政治制度的“權力”。 中國的現行道路,是經過長期歷史摸索後找到的,也是要堅持下去的。中國也在積極推進民主進程,最近中國全國人大上調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 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醞釀過程等,充分顯示了中國式協商民主廣泛的參與性和代表性。當然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方願與西方國家討論人權問題,但必須相互 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事實。 傅瑩提到西方社會也存在對中國發展方向的憂慮。一些經濟問題常被政治化,但實際上,這種憂慮沒有必要。我們生活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化的時代,彼此高度依存,只要耐心合作,我們應該可以並肩增長,共同解決問題。 她表示不贊成世界權力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的觀點,認為資本、技術、資源、市場正在從西方向更廣闊的範圍,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擴散。如果說原來世界上只有經合組織的10多億人口享受工業化帶來的現代生活,那麼現在20億、甚至30億人正在加入這個行列。 談到世界大勢的問題時,她說,鄧小平上世紀80年代初做出了世界大勢是和平與發展的判斷。30年來,中國堅守住這個大勢,全力促進國家發展並與各國建立夥伴關係。 去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法國的時候,提出要推動21世紀成為一個和平、合作和發展的世紀。這個設想很大膽,因為如果能夠成功,這將是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提 出這個設想也表明了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作用的方向。中國將在和平發展合作的道路上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也希望西方將中國作為平等的夥伴,加強互信, 全心全意搞合作。 她說,香港始終是溝通中國和西方的橋樑,回歸14年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區政府的有力施政、香港人民的自強不息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下,實現了政 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在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選擇“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的背景下,香港可以依靠自身在資訊、專長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繼續發揮橋樑作用,必 將大有可為。 傅瑩表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繼續成功實踐,需要國際社會繼續認識到,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內部運行的兩種制度,兩制的前提是一國,內地和香港同屬一個中國,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香港有不少外國及國際組織的代表機構和外國朋友,對增進香港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繼續尊重中國的主權,尊重基本法,為香港發展穩定做出積極貢獻。祝願香港、中國、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演講後,傅瑩還就教育、南海問題、中國國防力量的發展和智慧財產權等問題與在場聽眾進行了交流。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1年的訪美活動完滿結束

2011.06.07
(2011年6月7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11年5月16日至1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訪問團於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傳媒介紹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觀察及體會。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恒隆地產有公司董事長)為本訪問團團長及講者,成員包括四位「基金」理事于善基先生(Roseville集團主席)、葉毓強先生(鷹君資產管理(冠君)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馬景煊先生(先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曹其敏女士(華翔航空(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以及「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在介紹訪問團成員後,鄧淑德女士簡介了一年一度訪問團的主要目的,包括向美國有關方面介紹香港的最新情況,分享我們對中國內地發展的觀察,並同時向他們了解美國有關人士及華府對香港、中國大陸、美國及中美關係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訪問團訪問了行政機構(美國國務院及美國商務部);立法機構(國會議員幕僚);智庫(「布 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凱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及「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處;金融機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及「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以及傳媒(Barron’s Magazine、《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Bloomberg TV、msnbc.com以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等機構的記者)。 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李保東大使)、中國駐美大使館(楊子剛公使)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董曉軍副總領事)的接見及宴請。 陳啟宗先生認為在奧巴馬政府下,中美關係朝穩定及正面的方向發展,而美國方面亦予訪問團相同的觀察,尤其他們看見於訪問團抵美前剛結束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取得良好的成果。 陳先生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融資中心,一方面受惠於中國市場的增長,另一方面亦有效協助中國向目標邁進及促進與環球伙伴的合作。美方的與會人士均認同香港的情況向來良好,發展現況更勝從前。 此外,陳先生以「從一個香港商人的角度看中國12·5規劃對美國人的意義」(“What does China’s 12th Five Year Plan mean to American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Hong Kong Businessman”)為題在午餐會上發表公開演講,分享其對中國的最新發展及香港所擔當的角色的看法。他解釋中國市場的潛力巨大,可見於中國政府致 力經濟的發展,矢志將出口型經濟轉變為內銷型經濟。在回應有關中國房地產泡沫危機的說法,陳先生認為只要市場有實質的需求,泡沫是不存在的。但他強調中央 政府對壓抑樓價的措施及決心絕不容低估。同樣地,在12·5規劃中所訂定的目標是有志於在中國發展的人士很有用的參考指標。 鄧淑德女士留意到紐約商界及華盛頓相關人士對中國甚感興趣,而且有增無減。然而,她認為與他們保持定期對話及溝通,向他們提供最新資訊十分重要。 于善基先生認為美國本土經濟疲弱、其環球策略、中美關係等議題已甚複雜,再加上社會上不同持分者的利益考慮,只會使 問題更加複雜及變得“政治化”。于先生對未來稍感樂觀,因美國樓市的“雙底”衰退危機仍在。不過,他有信心中美領袖會共同合作、克服彼此在不同議題上的分 歧,如人民幣價值、軍事合作、中國於敏感項目如知識產業上的投資等。 葉毓強先生表示美國有關人士十分清楚香港擁有卓越的銀行系統,以及作為中國公司上市招股的重要渠道,更發展為獨特平 台吸納倍增的人民幣貿易及債券市場,和以人民幣進行的招股活動。葉先生亦向他們指出香港擁有高質素的大學,尤其在國際定位方面,提供與海外大學交流的計劃 及學校領導均受西方教育。 馬景煊先生十分高興中國及香港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在世界知名的評級機構中獲優秀評級。與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就中美關係及世界事務的討論更是精闢透徹,而他們對「基金」的工作甚為欣賞。 曹其敏女士認為是次訪問活動為雙方提供豐富資訊。香港能作為東西方的溝通橋樑,特別是中美方面。曹女士十分同意陳先 生的看法,認為中國向來都是和平的民族,不應將中國於美國之投資誤解為經濟侵略,反應視之為一股振興當地經濟及製造就業的正面力量。雖然美國政府希望吸引 海外投資及促進出口,不過目前仍有些既有關卡窒礙有關發展。曹女士舉例說,歐洲製造商可向中國及香港輸出受《國際武器貿易條例》所管制的設備如裝有公安及 消防裝備的直升飛機,但美國方面卻禁止銷售。曹女士建議美方應檢討有關政策。 馬景煊先生及曹其敏女士是「基金」的新理事,亦是首次參加訪美團。他們認為訪問活動十分有意義並獲益良多。他們期望「基金」繼續每年組織訪問團,與美國方面保持溝通及對話。 鄧女士向訪問團成員及各受訪單位致衷心的謝意,他們的支持令到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對話及瞭解。 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相片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1.01.20
(2011年1月20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1年1月20日舉行了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 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宴請及主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未來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見並提出指導。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兔年百業興旺、市民身 心康泰、社會繁榮進步。約3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基金」信託人謝中民博士代表李旭華女士及理事曹其敏女士因工務關 係只能參與團年午宴,而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理事周敬成醫生                      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理事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理事葉毓強先生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 – 理事文肇偉先生                       中美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 他表現「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他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 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 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更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率領訪問團。此外,「基金」除邀請7名美國資深記者到訪香港及內地,更增加 7名中國內地記者訪問美國。最後,兩國記者於美國檀香山聚首並交換意見,希望加強相互了解,收窄彼此分歧。「基金」亦贊助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大學新聞學院院 長代表團,參與由薩爾茨堡全球會議在奧地利舉辦的“全球媒體教育新方向峰會”。「基金」亦為不同領域的領袖舉辦晚宴、午餐會和閉門會議,當中包括外交部發 言人及新聞司司長馬朝旭先生、負責美國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Kurt Campbell博士等。除在香港每年舉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午餐會和新聞發佈會外,「基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於南京合辦“2010年城市競爭力國際 論壇”,以及第四次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及上海政協合辦的“世博後滬港經濟發展合作”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在推廣公民教育及企業社 會責任方面,「基金」繼續全力支持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合辦的「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以及與《明報周刊》合辦的「愛心 動力大獎」以推動企業社責等。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 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有關活動相片可於「基金」網站下載。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0年的訪美活動完滿結束

2010.06.03
(2010年6月3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10年5月12日至1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訪問團代表於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傳媒介紹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觀察及體會。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恒隆地產有公司董事長)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三位「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劉鳴煒先生(華人置業集團董事);以及「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在介紹訪問團成員後,鄧淑德女士簡介了一年一度訪問團的主要目的,旨在向美國介紹香港的最新近況,分享我們對中國內地發展的看法,亦從中了解美國有關人士及華府對香港、中國大陸、美國及中美關係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訪問團訪問了行政機構 (美國國務院、美國商務部、美國財政部及國家安全會議);立法機構 (參議院議員Mitch McConnell(參議院共和黨領袖)、國會議員、議員幕僚);在首府華盛頓的智庫 (「布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凱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及「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處;金融機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匯豐銀行」(HSBC));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及「穆迪」(Moody”s));紐約的智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Asia Relations));以及傳媒(《尼爾森報道》(The Nelson Report)、《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及《福布斯》(Forbes)的專欄作家)。 在紐約期間,陳啟宗先生於「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主辦的午餐演講會中發表以「Is the Sky Really Falling in U.S. & China?」為題的演講,分享其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邀請下,陳先生於其「胡應湘爵士傑出講者論壇」上發表以「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erty Market Boom in China and Hong Kong」為題的演說,    吸引過百名人士出席活動(如欲觀賞有關演講錄影,可瀏覽http://www4.gsb.columbia.edu/chazen/events/wuspeakerseries)。此外,「紐約香港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為訪問團舉辦招待會及晚宴,讓訪問團與當地的商界朋友見面及交流。                               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李保東大使)、中國駐美大使館(謝鋒公使)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董曉軍副總領事)的接見及宴請。 陳啟宗先生表示在中國急速及巨大的經濟發展下,香港的未來是肯定的。香港的金融行業會繼續成功發展,並在國家的經濟 發展上擔當重要角色。現時美國對人民幣估值的問題十分關注,陳先生在會面美國有關人士時亦分享其見解。他表示人民幣的逐步升值和擴闊匯率是可能出現的。但 是,有關政策的推行並不是受到外國的壓力,而是內部需要,好讓人民幣慢慢發展成一個更靈活和可自由兌換的貨幣。美國不少金融及政界人士亦認同人民幣的升值 是無助縮小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赤字。陳先生相信中國領導人會採取適當措施以持續國家的發展,同時亦顧及中美的雙邊關係。 作為一位成功的工業家並於香港創立公司,鍾志平博士本身正是一個成功例子以展示香港的優勝地方,例如能有效地籌集資 金以配合公司擴張計劃、輕易地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以建立一支國際化的管理團隊等。他補充說,由於香港鄰近內地,正好為香港提供低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潛 在國內市場。作為一個國際樞紐,香港亦有助他把公司打進全球市場。鍾博士認同人民幣很可能會逐步升值。但是,它不會損害中國的經濟發展,因為中國銳意提升 其工業增值服務發展,並開拓其內需市場。他認為,中國和美國間貿易赤字並非單方面的問題,是需要兩國共同去面對及解決的。 伍穎梅女士認為與美國的政治和商界領袖的會面是富有成果的。隨著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和發展,世界的注意力將更聚焦於 其身上。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一國兩制”的制度以及穩健的基礎支柱,定能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有所裨益,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美國不少人士亦認同香 港的競爭力,其中歸功於其獨特的行政制度。 劉鳴煒先生認為「基金」的訪美活動是成功的。從與當地的高層決策者、智庫及其他組織的對話中,我們了解到他們仍舊非 常關注香港的發展。對他們來說,香港一直是一個經濟自由和繁榮的指標地方,並將保持下去。不用多說,中國依然是眾人的焦點所在,尤其是在兩國舉行「戰略與 經濟對話」之際。香港應繼續作為世界進入中國的橋樑,同時亦向世界展示中國真實面貌。他很高興能在華盛頓進行了建設性的對話,更對明年的訪美之旅充滿期 待。 鄧淑德女士認為在大部份的美國受眾眼中,香港的狀態良好。他們對香港並不感到需要特別擔心的地方,反而中美關係卻是 對話的重點。人民幣的價值和中國即將推行的自主創新政策(Indigenous Innovation)等問題確實為雙方的關係添上壓力。不過,美國方面對中美關係政策的方向仍是正面及認同的。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向訪問團成員及各受訪單位致衷心的謝意,他們的支持令到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對話及瞭解。 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相片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初賽順利進行

2010.04.16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初賽於今天(2010年4 月16日)舉行。比賽採用網上問答形式,大部分學生在大會安排的測試日,已成功登入香港教育城的網絡系統進行測試,一切順利進行。本屆共有124所中小學 報名參賽,學生接近二千三百人。公署及教育局代表聯同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更親臨其中一所參賽小學,實地了解同學使用網上問答的情況。 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目的是提升學生對國家外交知識的興趣和認識,並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達至長遠推展國民教育的目的。此活動已被特區政府教育局列入 “薪火相傳—國民教育活動系列”,將長期舉辦。而本屆競賽的特色在首次邀請小學生參賽,並用網上問答形式,讓學生透過互動的平台進行比賽。此外,獎勵 豐富,與去屆安排有所不同。 主辦單位除為學生開發網頁(包括「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網頁:http://quiz.fmcoprc.gov.hk和《明報》網頁http://marketing.mingpao.com/foreign_affairs/),提供豐富的外交知識參考資料外,更由公署編印《圖說中國外交》畫冊,贈予各校作參考。該畫冊圖文並茂,資料豐富,對參賽者甚有幫助。主辦單位也鼓勵學生從不同途徑蒐集有關的資料,為競賽作好預備。 根據競賽章程,中學比賽分初賽、準決賽和決賽三個回合,每校最多可提名15隊參加,每隊5人,每人各答20題,時限20分鐘。得分最高的16隊(每校只可 有1隊)可進入準決賽。而小學組只設一個階段的網上問答比賽,每校最多可提名100名學生參加,每人答15題,時限為15分鐘。 初賽試題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近現代中國外交史、國際時事及外交禮儀,以及涉港外交及國際關係史。初賽賽果將在四月三十日或之前透過主辦及合辦單位網站,以及明報和文匯報公布。勝出學校將獲主辦單位個別通知。 本屆獎品非常豐富。小學組比賽設冠、亞、季軍及10名優異獎,得獎者均獲頒發獎狀及書券,並會獲安排參觀香港迪士尼樂園;其所屬學校會獲贈獎杯及參考書籍。 中學組所有參賽者將獲安排參觀公署。進入準決賽的學生獲安排到公署接受一天外交知識培訓,並獲頒獎牌及獲安排參觀香港迪士尼樂園,學校則獲贈獎座及參考書 籍。最後有5所學校進入總決賽,未能進入總決賽的學校參賽學生、領隊老師及校長均獲安排赴泛珠三角地區學習交流。總決賽設冠、亞、季軍及兩名優異獎,得獎 者均獲頒獎牌及書券,所有參賽學校均獲頒獎杯及參考書;參賽學生、領隊老師及校長均獲安排赴上海學習交流,以及參觀上海世博會。 有關活動詳情,請致電2892 5990「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秘書處」與許嘉琳小姐聯絡。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0》香港發佈會

2010.04.07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10年4月27日,香港)《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發佈會於2010年4月27日在香港舉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 《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 1) 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 利用客觀資料對兩岸四地294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 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天津、高雄、大連、青島。2005至2009香港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 綜合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鐵嶺、通化(前三個城市並列)、遼源、松原、營口、清遠、白山、包頭、巴彥淖爾。香港居289位。2008年香港居第288位。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2008年香港居第2位,2009年上升1位。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營、台南、東莞。2008年香港居第2位, 2009年上升1位。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亞、香港、成都、咸陽、隨州、常德、長春、基隆。2008年香港居首位。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2008年香港居第2位,2009年上升1位。 收入水平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門、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廈門、高雄、鄂爾多斯。2008年稱為生活質量競爭力,當年香港也居首位。 2) 香港城市競爭力表現 從近五年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來看:香港連續多年一直保持第一。相比國內其它城市,香港在綜合競爭力上具有絕對優勢,但與內地領先城市差距越來越小。儘管近年來內地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發展勢頭強勁,但短期內都無法超越香港。 香港因經濟規模較大,基礎比較成熟雄厚,在綜合增長競爭力近五年排名均靠後,但綜合增長依舊保持穩健勢態。 香港的經濟規模優勢有弱化趨勢,並且越來越明顯。上海在經濟規模上已有趕超之勢,2005-2009年香港和上海的競爭力指數差距在逐年減小,五年的差距分別為:0.26、0.20、0.17、0.13、0.09。 香港在經濟效率上遠遠高於內地城市,值得內地城市學習和借鑒。內地城市經濟的發展模式應儘快從低人力成本推動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長模式向內涵式轉變。 發展成本競爭力主要是指城市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依賴程度。近五年來,香港在該項指標的排名上具有相對優勢,但弱化趨勢明顯。 服務性產業是香港的主導產業。香港的高科技產業所佔比重較小,產業升級緩慢。從近五年的數據來看:香港的產業層次競爭力暫時處於領先,但呈現弱化趨勢,北京與香港的差距在逐步縮小。 香港具有較高的居民收入和公共收入,居民的生活條件和質量較高,並且可以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功能完善,收入水平競爭力高。 3) 香港未來城市發展的戰略對策 高端引領戰略,成為全球城市。香港在關鍵領域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金融、貿易自由度、法制建設、經營管理等均在全球各大經濟體中處於領先地位。作為全 球標杆城市,香港要在全球城市競爭中高端定位。在廣泛深入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同時,既要帶動亞洲經濟發展,同時帶動中國內地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引領 珠三角大都市圈走向世界。 統籌全國規劃,重新定位香港。在全球化和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央及各級政府應著眼應對全球城市競爭,謀求全國城市共贏發展,迅速調整大中國城市 體系規劃,並將香港、澳門甚至台灣納入新的全國城市體系規劃。對香港進行重新定位:將香港建設成全球城市。積極爭取中央政府將香港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確 認香港世界級城市規劃,香港自身也要制訂長期戰略規劃。 提升產業素質,領導關鍵產業。香港政府應該制訂清晰而有效的產業發展規劃及政策,促進香港產業整體素質逐步提升。對於知識產業,香港政府應創造環境、提供條件,有重點地扶持和吸引關鍵高科技製造業和知識性服務業。 促進軟體接軌,加快硬體直通。香港要建設全球城市,需要加快與中國內地,尤其同珠三角的一體化。推進軟體一體化。逐步豐富和完善CEPA,逐步實現人員、貨物、服務、貨幣、資金、技術、資訊的自由流動,人民幣、港幣自由兌換。實施“一地兩檢”。 推進硬體一體化。在硬體方面,儘快將香港納入全國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運營體系,實現基礎設施的無縫連接和直通。 建設教育樞紐,改善生活環境。建立適合香港發展的高水準的市民終身教育體系;普及高等教育,重視創新能力培養。與內地密切合作,共同治理城市和區域環境污染,精心打造宜居環境。 提高科技地位,引領知識經濟。 香港應定位為全球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政府應制訂“建設創新性城市”的戰略,支持香港科學和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要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使自主創新成為推動香港經濟成功轉型和知識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4) 城市競爭力研究結果評述 香港中文大學楊汝萬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評述研究結果。楊汝萬教授首先指出2010報告的主題是“競爭力:城市與國家同進退”,這是 一個合理的角度審視中國城市競爭力與中國日益增加的經濟實力。報告關於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五年香港與其他中國城市競爭力 的相對差距已經縮小。雖然與其他中國城市相比,香港仍然有顯著和獨特的優勢。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地位的提升,這些優勢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創新,使香港在未 來全球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報告第10章討論香港的城市競爭力,說明了香港在中國、亞洲和世界中現有的比較優勢。報告設想香港可以發展成為亞洲的領先 城市,超越東京,與倫敦和紐約一起成為三大全球金融中心。 沈建法教授指出,《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連續5年把香港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有必要研究香港的城市競爭力多年來有否顯著的變化。中大的研究小組設計 了一個香港的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數,包括經濟表現、全球聯繫、社會狀況及環境素質四部分。分析此指數自1990至2008的變化。指數最差為0,最好為 100。發現香港城市競力指數1992年最低、2008年最高。從1990至2001年,城市競爭力指數隨時間起伏,但整體呈緩緩上升之勢。自2003 年,城市競爭力四個部分均顯著改善,城市競爭力指數也穩步提升。城市競爭力四個部分中,以全球聯繫的增強最為穩定。經濟表現與社會狀況於1997年前後大 幅波動,分別在2000年及1997年達到低位。環境素質在經濟較差的1998-2002年期間最好。自2004的低位以來,環境素質有所改善。人均本地 生產總值、金融業僱員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全球聯繫、預期壽命等方面的改善對香港城市競爭力指數的提高有穩定的貢獻。反之,社會貧窮、高樓價及空氣污染為 香港現時面臨的三大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及環境素質。為了改善香港的城市競爭力,政府與社會應採取經濟、社會及環境等多方面的對策。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未來香港作為全球城市,就是要發展成為國際一流大都會。香港可以依託中國內地,又不局限於中國,致力 於服務亞洲和世界,成為亞洲和世界跨國公司的總部集中地。因此,改善生活環境、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制訂有效的產業發展策略、將香港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 作為中國的全球城市、與內地城市相互合作及協調等多項建議的實踐,都是保持香港能站於世界先行位置的重要關鍵。」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原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負責項目,在倪鵬飛教授的多年努力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教授被任命為研究中心主任,而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剛於昨天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佈會上一併舉行。 按此以下載新聞發佈會PPT。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0.02.02
新聞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10年2月2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0年2月2日舉行了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 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並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 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未來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見並提出指導。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公眾提早拜年,祝願虎年百業興旺、市民身心康泰、社會繁榮進步。40多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信託人梁偉峰先生、謝中民博士代表李旭華女士;理事蔡龍威博士及方文雄先生因工務關係只能參與團年午宴,而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        恒隆集團董事長 – 信託人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           遠東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 理事梁耀進先生                            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理事拿督黃森捷博士                    軟庫金匯亞洲有限公司創辦人 –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理事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總裁 – 理事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理事葉毓強先生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 他表現「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他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展了「基 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 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以及邀請了6名美國資深記者到訪香港及內地,促進相互了解。在經濟議題方面,「基金」邀請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金 融司司長徐林先生於港舉行“中國刺激經濟方案”午餐演講會,亦於上海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合辦了“滬港國際貿 易中心互動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在討論香港定位方面,除舉辦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午餐研討 會及發佈會外,亦因應《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出爐,「基金」聯同中央政策組及香港工業總會合辦了“珠三角發展規劃 – 香港工商論壇”,促進討論香港的定位。在推廣公民教育及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基金」繼續全力支持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 合辦的「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以及與《明報周刊》合辦的「愛心動力大獎」以推動企業社責等。鄧女士表示「基金」會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 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 有關活動相片可於「基金」網站下載。

“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

2009.08.21
新聞稿 “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 (2009年8月21日,上海) 為了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的衝擊,進一步推動滬港國際貿易中心的互動發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 員會」及「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已於2009年8月21日假上海市政協議事中心成功 舉行。來自香港與內地約200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家出席了是次研討會,就全球金融危機對滬港國際貿易中心發展的影響、國際貿易中心的政策體系和商 務環境、滬港合作共同推進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上海國際經濟交流基金會」為支持機構。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聯同「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先生及「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榮華先生主持了研討會的開幕式並發言。香港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高美懿女士應「基金」邀請出席是次研討會,並以“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香港的角色”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此外,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商務委主任沙海林先生及上海市政協常委、香港萬順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姚祖輝先生亦分別發表了主旨演講。 研討會亦設有三個專題研討,主題分別為“全球金融危機對滬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影響和對策研究”、“國際貿易中心的政策體系和商務環境研究”及“滬港合作共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前政府經濟顧問、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郭國全先生分別主持了專題研討(二)及(三)的環節。十多名專家講者包括香港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陳子敬先生、香港中文大學的伍鳳儀教授及段樵教授、香港貿易發展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鐘永喜先生、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關達昌先生、香港中國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謝國梁先生、交通銀行總行副行長葉迪奇先生、上海社會科學院張鴻銘先生、鳳凰衛視評論部副總監何亮亮先生等均發表了精彩演講。最後,「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主持閉幕式,並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教授總結研討會成果。 高美懿女士之演講簡報可於「基金」網頁下載。其他講者之演講簡報將陸續上載「基金」網頁供參閱。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公眾可參與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2009.05.10
香港公眾可參與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新聞稿) (2009年5月10日,香港) 由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特區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2009年“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現已啟動。為使廣大市民亦能通過參與本競賽,認識國情,學習外交知識,瞭解新中國成立60年來取得的外交成就,競賽除學生組賽事外,亦設有公開比賽。公開賽安排如下: 一、  參賽時間:2009年5月10日-5月31日。 二、  參賽形式:書面知識問答。 三、  領取題目方式:試題將於5月10日起上載於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競賽網站http://quiz.fmcoprc.gov.hk/chn、教育局網站http://www.edb.gov.hk/cd/mce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網站及國民教育中心網站http://www.hknec.org,供擬參賽者自行下載。公眾人士亦可到聯合出版集團屬下的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索取(商務文化快線和流動服務站門市除外)。書店門市具體名稱和地址請見該公司網站http://www.sup.com.hk。 四、 遞交答題紙方法 (無須交回問題紙):請寄九龍油麻地彌敦道405號九龍政府合署4樓402室(信封面請註明「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或以傳真方式遞交 (傳真號碼:3426 9265)。 五、 獎勵辦法:優勝者可獲頒證書、書券、香港迪士尼樂園門券等獎品,獲邀出席7月3日舉行的學生組總決賽,參與現場活動,並參觀外交部駐港公署。獲獎名單將於6月公佈。 有關活動詳情,請與下列人士聯絡: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黃慧詩小姐,電話:2638 7783。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成功舉行

2009.05.09
(2009年5月9日,香港) 由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在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禮堂舉行。在135所中學參加的初賽筆試中得分最高的20所學校代表隊參賽。 根據競賽安排,準決賽分四場賽事進行,設有必答題、情景模擬題和搶答題三個環節,內容涵蓋廣泛,既有新中國外交史、涉港外交、外交禮儀等外交專業知識,也包括國內、國際最近發生的重大事件,題目設計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全面考驗參賽學生的知識面與臨場應變能力。 參賽各隊均為比賽做了精心、認真的準備。在必答環節,冷靜聽題,從容應答,顯示了扎實的外交知識功底。在情景模擬題環節,在有限的3分鐘時間內,學生們或 慷慨陳詞,或理性分析,風采不輸外交官。而在搶答環節,更是高潮迭起,分秒必爭,比分屢次出現膠著,十分緊張、激烈。最後,經過激烈角逐,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沙田培英中學、皇仁書院、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及觀塘瑪利諾書院五所學校脫穎而出,晉級決賽。 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香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擔任准決賽評判。 賽後,楊副特派員做總結發言。他對入圍總決賽的隊伍表示祝賀,對全體參賽學生為比賽所做認真準備予以充分肯定,對不少中學連續數年堅持參加比賽感到高興和欣慰。他還勉勵全體參賽學生通過比賽瞭解祖國,潛心學習,多關心、支持祖國的外交事業。 根據競賽安排,進入總決賽的隊伍將到外交部駐港公署接受為期1天的外交知識培訓,賽後獲邀赴京、津訪問,與外交官交流,參觀外交部、北京名勝,考察京津的發展情況。未能入圍總決賽的15隊也將獲安排赴泛珠三角學習、交流。總決賽將於7月3日在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舉行。 (完) 有關活動詳情,請與下列人士聯絡: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黃慧詩小姐,電話:2638 7783。 相關網址: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 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www.ed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www.betterhongkong.org  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 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 www.hknec.org/main.php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09年的訪美活動完滿結束

2009.05.0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09年的訪美活動完滿結束 (2009年5月5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09年4月23日至2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訪問團代表於今天舉行了記者會,向傳媒介紹了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觀察及體會。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嘉賓講者梁錦松先生(百仕通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主席、前財政司司長)及兩位「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葉毓強先生(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亞洲國際諮詢理事會成員)。 鄧淑德女士表示:「一年一度的訪美團旨在向美國介紹香港的最新近況,分享我們對中國內地發展的看法。另一方面今年特別希望了解一下在奧巴馬新政權下,美國有關人士及華府對香港、中國、美國及中美關係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訪問團訪問了金融機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匯豐銀行 (HSBC))、評級機構 (「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 、紐約的智庫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Asia Relations)、「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行政機構 (美國國務院、美國商務部、國家安全會議);立法機構 (參議院議員、國會議員、議員幕僚);在首府華盛頓的智庫 (「布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凱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及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處等。此外,訪美團亦分別與參議員Jim Webb (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成員)及國會議員Rick Larsen (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會面,向他們介紹香港最新的發展近況。 在紐約期間,梁錦松先生於「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午餐演講會中發表以「中國及香港:金融海嘯之後」為題的演講,吸引過百人參加。(有關講稿可於「基金」網頁下 載) 在華盛頓時,梁先生亦在「美國研究基金」(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演講,分享他對中國及香港經濟的展望。此外,梁先生擔任了“哈佛會議-權力及約束:中美關係觀”中的經濟環節“共同合作邁向經濟復甦及國 際平衡”的主持人。                               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張業遂大使)、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彭克玉大使)及中國駐美大使館(謝鋒公使)的接見及宴請,亦獲邀出席「香港美國商界議會」(Hong Kong-United States Business Council)的晚宴。 梁錦松先生表示美國方面基本上了解及認同香港的優勢如鄰近中國大陸、簡單及低稅制、國際認可的法律制度及法治、資訊 流通、治安良好、方便及安全的居住及工作環境等。他亦就上海目標於2020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表示中國龐大的經濟體系足以支持於本土成立多於一個國際 金融中心,就如美國擁有紐約、芝加哥、三藩市等多個金融中心。香港現在已是國際金融中心,應加強其固有的優勢,積極爭取成為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發展人民 幣債券業務,以及開發更多監管得法的洐生工具,與上海優勢互補。不過,香港要有長遠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能留住及吸引各地的精英留港及到港發展。此外,梁先 生亦主動向美國方面解釋香港並非「避稅天堂」,以及對可能因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而觸發保護主義(無論是在貿易、人力資源或資金等方面)表示關注,而有關人 士回應正面,並答允會留意事情的發展。 鄧淑德女士認同美國對香港事務並沒有特別擔心的地方。美國人目前比較關注本土的經濟議題及如何更好地讓中國投入参 與,發揮作用。因此他們對中國能否及如何達至國民生產總值8%的增長及其刺激經濟方案的成效等議題十分感興趣。「不過,我們亦藉此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動 力核心,其地位日益重要,香港既有鄰近中國的優勢,又在中央政府強力的支持下,香港定能有所裨益而能更快復原。」鄧女士說。總括而言,美國有關人士對中美 關係以及對新政府的有關政策的方向都是正面及認同的。 葉毓強先生強調香港的成功有賴高質素的人才。他認為大學教授及學生的國際視野及經驗甚為重要,因此鼓勵美國大學與本 地大學多合辦課程及交流活動。他舉例香港理工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亞洲己有此類合作。葉先生表示:「世界越來越細,促進了更多互動及互相依靠。」 香港的大學向來致力吸引世界各地精英,如剛到任的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他們之前都於美國著名大學中擔任要職。這些有西方學術背景及經驗的領袖 定能繼續提昇本地大學的國際聲譽及水平。 伍穎梅女士認為與美國的政治和商界領袖的會面,及於華盛頓同期舉行的百人會和香港美國商界議會活動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溝通平台。她對「基金」能擔當起民間外交的角色,對促進香港、中國及美國相互了解作出貢獻感到十分高興。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向訪問團成員及各受訪單位致衷心的謝意,他們的支持令到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對話及瞭解。 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相片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香港新聞發佈會

2009.04.15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香港發佈會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09年4月15日,香港)《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香港發佈會於2009年4月15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 一) 城市競爭力排名 利用客觀資料對兩岸四地294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 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2006年、2007年、2008年香港也居首位。 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河源、清遠(三個城市並列)、鐵嶺、遼源、海拉爾、營口、通化、包頭、巴彥淖爾。香港居288位。2008年香港居第195位。 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2008年香港也居第2位。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台南。2008年香港居首位。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爾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亞、延安。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門、台南。2008年香港居第3位。 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門、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瑪依、廈門、馬鞍山、新竹。2008年香港也居首位。 二) 粵港澳城市競爭力 利用客觀資料,對粵港澳區域內的23個城市進行比較;同時對粵港澳地區與兩岸四地其他區域的整體城市競爭力進行比較。粵港澳地區綜合競爭力最強的三個城市 分別是香港、深圳和廣州。第一名到最後一名依次是香港、深圳、廣州、澳門、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惠州、湛江、茂名、肇慶、汕頭、河源、清遠、韶 關、梅州、揭陽、潮州、汕尾、雲浮和陽江。 粵港澳地區的平均綜合競爭力指數為0.62,排在全國第三名。粵港澳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基尼係數為0.14,排在倒數第三名,說明該區域內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存在較大差距。粵港澳地區23個城市中,有6個排在全國前20名,還有8個集中在100~150名之間。 粵港澳地區在綜合競爭力、綜合增長競爭力、經濟規模競爭力和發展成本競爭力四項指標中表現優異,而在經濟效率競爭力、生活質量競爭力和產業層次競爭力三項 指標中均處於明顯的劣勢。粵港澳地區應鞏固並繼續發揚其具有優勢的競爭力,積極採取對策提高其較弱的競爭力,這樣才能保持該地區的霸主地位。 綜合競爭力排在前五名的城市,在發展成本競爭力指標中的排名明顯落後於在其他指標中的排名,說明其仍然沒能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長方式,對能源 依賴性強,經濟的發展成本高,這些城市應該利用高新技術積極改造現有工業,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 中國城市在全球中的位置 本次報告的年度主題中,將中國主要城市與全球眾多城市進行比較,發現: 在城市全球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中國城市總體處在全球的中下水準,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差異巨大,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全球第一。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香 港僅排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第26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個城市屬於中國,依次是包頭、呼和浩特、煙臺、東莞、中山、惠州、濰坊、蕪 湖。全球增長前50名的城市中,中國有40個。 在世界城市網路聯接度方面,中國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四個城市已躋身世界城市前列,成為世界城市網路的重要節點,其中,在全球624個城市中,香港第 八,北京第九,同時躋身全球前十名,是世界城市網路中的次級節點,屬於三級世界城市中的Beta級,成為亞太地區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別居19和22 位,是世界城市網路中的重要中轉節點,屬於Gamma級。廣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網路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國多數城市的整體聯結度與 歐美城市差距巨大。 基於中國城市的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建議研究中國城市的全球競爭戰略:制定面向2030年的全國城市發展規劃綱要,建立包括全球頂級城市在內的多層次、開 放型的中國城市體系。實施重點突破、大國支撐、成本領先、產業驅動、開放帶動、梯度推進、集約增長、以民為本、科技創新、永續發展等十大戰略。 四) 城市競爭力研究結果評述 香港中文大學楊汝萬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評述研究結果。楊 汝萬教授首先指出2009報告表明國際化已成為中國城市的目標與戰略。這同中國目前在國際上要擔當的角色相符,因為歐美國家在近幾個月受到金融海嘯的衝 擊。第二,香港在競爭力排名中領先中國所有城市,表現突出。在12項競爭力指標中,香港大都在前3名。文化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較弱,要注意改進。第三,香 港的經濟與競爭力的表現在將來將進一部提高。特別是2009年1月國家公佈了珠三角發展與改革綱要。國家也決定在香港、上海與廣東4個城市進行跨境貿易人 民幣結算試點。這將加強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最近國家決定到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表明香港需加倍努力鞏固其領先地位。並在將來與上海 達至分工。 沈建法教授指出,如何發揮香港的金融、貿易、服務業優勢,進一部推動與珠江三角洲融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香港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加強香港的城市競 爭力,搞好香港與深圳的合作尤其重要。重點之一是改進跨境設施與服務,方便市民來往二地。沈建法教授主持的《十一五規劃時期香港與深圳的城市競爭與合作》 研究項目2009年香港市民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香港市民滿意兩地政府在跨境設施合作方面的表現。香港市民認爲口岸最亟需解決的三個問題是深圳方面的巴 士服務不足(19.3%)、過關時間太長(15.3%)和兩地交通換乘不便(15.1%)。分別有15.6%和19%的受訪者表示有考慮前往深圳或內地城 市居住或工作。35.6%的受訪者認爲交通成本對自己前往深圳居住有影響。交通成本是影響市民前往內地居住或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與新口岸的建設相比, 市民更傾向於新的客運軌道綫建設,尤其是聯係主要口岸和市區的客運軌道綫。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一直高據首位,在全球500個城市 排名中則列第26位。在全球化的競爭下,並自去年開始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國際經濟秩序難免會產生重大變化。相對地,中國的經濟在這些年來急促發展,因其 經濟結構,在這次全球危機中,所受的影響相對較輕。香港的經濟屬開放型,受外圍環境影響較大,基於「不進則退」的原則,香港必需自強。然而若香港可善用既 有的國際營商優勢,並更重視背靠祖國之利,政府民間積極開拓「珠三角發展規劃」下所提供的機遇,積極面對及解決目前珠三角區域內發展的不協調,採取新的區 域策略性發展思維及目光,定能締造對香港、區域以至國家都有利的合作及機遇。這也是「基金」致力推動的方向。」﹙註:「基金」於上月27日剛舉辦了「珠三 角發展規劃—香港工商界論壇」﹚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初賽順利進行

2009.03.28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初賽於2009年3月28日假香港 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禮堂舉行。來自全港135所中學的540多名學生參加初賽。現場所見,學生均十分投入,認真作答,態度一絲不苟﹗ 根據競賽章程,整個競賽包括初賽、準決賽和總決賽。初賽以筆試形式進行,以學校為單位,每校派出初中及高中學生各兩名參賽,得分最高的首20隊將可晉身準 決賽。初賽分初中組和高中組,試題內容包括近新中國外交史、涉港外交、國際時事、國內時事、國際關係史和外交禮儀等,要求參賽學生在30分鐘時間內完成。 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新聞及公共關係部主任宋榮華先生、香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等主辦單位負責 人專程到場看望參賽學生,勉勵學生潛心學習,心懷祖國,多關心、支持祖國的外交事業;並預祝全體參賽學生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初賽結果將經獨立評卷員評分後於下月中透過主辦及合辦單位網站,並在明報、文匯報公佈。勝出學校將獲主辦單位個別通知。而參加今天比賽的學生可獲邀到特派員公署參觀。 為喜迎新中國成立60周年,幫助香港學生全面瞭解祖國外交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豪感,主辦方對本屆競賽進行了認真籌畫,特色眾多,包括:一、申請將競賽 列入特區政府“薪火相傳”國情教育計畫,為競賽長期、良性發展奠定穩固基礎。二、成立競賽秘書處,使競賽組織工作更專業、細緻,更好為參賽選手服務。三、 新增香港賽馬會、香港迪斯尼樂園為贊助單位,辦賽力量更加壯大。四、綜合各方意見,合理調整比賽規則,更好體現參賽隊伍整體水準。五、獎品更具吸引力。每 名參賽學生可獲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簽發的紀念證書,入圍准決賽的隊伍由15隊增至20隊,獲邀參觀狄斯奈樂園,未能入圍總決賽的15隊將免費赴泛珠 三角學習、交流,總決賽增加三個環節單項獎,參賽學生、教師、校長獲邀赴京、津訪問,與外交官交流,參觀外交部、北京名勝,考察京津的發展情況。六、總決 賽將首次進行電視直播,影響進一步擴大。 有關是項活動詳情,請致電:「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秘書處」黃慧詩小姐2638 7783。

珠三角發展規劃 – 香港工商界論壇

2009.03.27
新聞稿 (即時發佈)   珠三角發展規劃 – 香港工商界論壇   (2009年3月27日,香港)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香港工業總會」主辦的“珠三角發展規劃 – 香港工商界論壇”於2009年3月27日假香港城市大學成功舉行,約180名來自工商界不同專業範疇的人士出席了論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及「香港城市大學」為合辦機構,《經濟日報》為支持媒體   今 年一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香港工商界一直以來與珠三角發展關係密切,此《規劃》出台對香港日後的發展影响深遠,有見及此「香港明天 更好基金」聯同「中央政策組」、「香港工業總會」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一起舉辦是次論壇,讓香港工商界有機會就此議題發表意見,分享他們過去的經驗, 展望在《規劃》下香港工商界可預見的機遇與挑戰;可發揮的優勢及作用;以及對各方面的期望。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梁偉峰先生、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陳鎮仁先生、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行政總裁梁世華先生代表各主辦機構向來賓致以熱烈的歡迎,為論壇揭開序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任大會主持。   大會非常榮幸邀請到廣 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金萍女士、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蔡允革先生以及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規劃》 的背景和粵港合作內容,分享了對香港可擔當的角色和作用的看法。梁振英先生更以〝提升特區政府職能,擴大編制,及時掌握機遇〞為題發言,認為政府應提升其 職能,促進G2G的功能。隨後,論壇分別就「金融財經」、「物流業」及「工業/製造業」三個重要範疇作專題討論,邀請了多名專家參與討論及發言,更與出席人士互動交流,名單如下:   「金融財經」: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博士、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方方先生、匯豐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先生   「物流業」: 香港物流業協會前任會長/環球採購及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黃輔華先生、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博士、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執行董事/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事務主任張家敏先生、香港物流發展局成員甯漢崇先生   「工業/製造業」:前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主任梁百忍先生、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孫啟烈先生、南順(香港)有限公司集團董事總經理梁偉峰先生、藍盒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楊子江先生、安朗童話世界(香港)有限公司業務推廣總監林彩朗小姐、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會董/日昇實業有限公司董事余立明先生   論 壇討論氣氛熱烈,無論是台上嘉賓或是台下出席人士均積極參與討論環節,踴躍發表意見和想法,更提出了不少創新的意念。最後由中央政策組顧問邵善波先生為論 壇作總結。雖然《規劃》還有很多具體的細節及措施有待制訂,大會希望透過今天的討論能為粵港有關部門提供一些意見及業界觀點,為綱要的落實及推動作貢獻。   如欲索取有關論壇之PPT或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2865 3529;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2009.02.14
新聞稿(即時發放) 2009年2月14日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今天(2009年2月14日)假九龍塘沙福道19號教育局九龍塘教 育服務中心W301演講室聯合舉行﹝簡介會﹞,正式公佈即將舉行之【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安排及詳情。主辦機構代表「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 發言人宋榮華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共同主持發佈會。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60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為提升,外交成就 輝煌。為了慶祝建國60周年,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將突出新中國外交成就這一主題,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的香港同胞特別是青少年對祖國外交事業 的發展歷程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區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三個主辦方對本屆競賽高度重視,早於年初就啟動了相關籌備工 作,成立了競賽領導委員會和競賽籌備委員會。呂新華特派員親任競賽領導委員會主任,楊子剛副特派員擔任競賽籌委會主任。 他介紹說,競賽已成功舉辦兩屆,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青年學生參加踴躍,共有200多所中學及不少公眾參與了不同階段的競賽。兩屆得獎 學生訪京時均曾得到外交部楊潔篪部長親自接見,去年的優勝者還觀看了奧運比賽。今年的競賽具有六大特色:一是更長遠規劃。主辦機構正爭取將競賽列入特區政 府“薪火相傳”國情教育計畫,為競賽長期、良性發展奠定穩固基礎。二是更完善機制。成立秘書處,更好為參賽者服務。三是更多方協作。除繼續得到新華網、外 交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央電視臺、香港有線電視臺、明報、文匯報及聯合出版集團等機構的大力支持外,本屆還新增香港賽馬會、香港迪士尼樂園為贊助 單位,辦賽力量更加壯大。四是更合理賽制。綜合各方意見,合理微調比賽規則,更好體現參賽隊伍整體水準。五是更豐富獎勵。每名參賽學生可獲由外交部駐港特 派員呂新華簽發的紀念證書,入圍準決賽的隊伍由15隊增至20隊,獲邀參觀迪士尼樂園,總決賽增加三個環節單項獎,參賽學生、教師、校長獲邀赴京、津學 習、交流,令活動更具吸引力。六是更精彩盛況。總決賽將首次進行電視直播。廣東、深圳、澳門電視臺首次參與報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補充說:「這項競賽可以說是國情教育一個新嘗試。特別是處境分析和模擬角色的比賽,不但有助學生瞭解國情,亦可鍛煉他們處理危機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十分有意義的。」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更為重要。競賽令學生走出課堂,放眼世界;透過參與競賽,親身體 驗何謂外交,進一步瞭解國家的發展。「基金」一直參與及鼓勵多方的交流,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及瞭解。因此,「基金」很高興能再次與其他兩 個單位合辦競賽,培育香港年輕一代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及知識,為香港、為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有關活動詳情,請與下列人士聯絡: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黃慧詩小姐/葉勁雲先生,電話:2638 7783;「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何彥小姐,電話:2106 6157;「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周伊萍小姐,電話:2865 3529。 有關本活動照片可在「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及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網站下載。 相關網址: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www.ed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www.betterhongkong.org                        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 www.hknec.org/main.php 競賽詳情 競賽安排: 形式:校際比賽,學校組隊參加,每隊由5名(最少2名初中生)學生組成 方法:初賽會以書面答卷篩選出20隊,參加準決賽    準決賽會以問答、搶答及分析模擬題三種方式進行,得分最高5隊得以進入    總決賽    總決賽同樣以問答、搶答及分析模擬題三種方式進行,一次過決勝負,選出    冠、亞、季軍,及兩名優異獎。 日期:2009年3月至6月 截止報名日期:2009年3月6日 獎品: 初賽參加者: – 參加的學生將獲邀參觀「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公署) – 每名參賽學生均獲頒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簽發的紀念證書 準決賽參加者: – 每間參賽學校將獲贈獎座及書籍 – 每名參加學生將獲頒獎牌 – 十五間未能進入總決賽的隊伍,將獲邀赴泛珠三角進行交流學習     總決賽最後五強: – 進入總決賽的學生將獲安排於賽前到「公署」接受中國外交知識培訓一天 – 每間參賽學校將獲贈書籍及獎杯 – 每名參加學生將獲頒獎牌 – 增設三個獎項: 最佳搶答、最佳準備及最佳發言人 – 參賽學生及帶隊老師、校長更會獲邀訪京,與外交官交流,參觀外交部等。 外交知識專欄:為增加學生及普羅大眾對外交的興趣和瞭解,明報及文匯報亦會設“專欄”,刊登古今中外的外交事件、人物等,素材由「公署」及中國外交學院提供專家意見。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2009.01.22
(2009年1月22日,香港)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09年1月22日假香港君悅酒店舉行了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 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並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 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及歡迎新加入之理事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中就「基金」的未來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見並提出指導。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更向公眾提早拜年,祝 願牛年商界百業興旺、市民生活無憂、社會安定繁榮。近4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信 託人查懋成先生、信託人謝中民博士代表李旭華女士及理事胡珠先生因工務關係只能參與了團年午宴,而出席了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   恆隆集團主席 –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理事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理事方文雄先生                        協成行集團副董事總經理 –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理事葉毓強先生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 – 理事梁耀進先生                        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基金」的工作能順 利推行。他期望「基金」能夠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主席亦向傳媒介紹了「基金」的新成員,包括禧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虞 茱迪女士、Roseville Group of Companies集團主席于善基先生、協成行集團副董事總經理方文雄先生、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蔡少洲先生、美林內(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 (投資)葉毓強先生及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耀進先生。他又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多項工 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 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以及邀請了7名美國資深記者到訪香港及內地,促進相互了解。去年全球經歷金融動盪,對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基金」特 別邀請了美國財政部副部長David McCormick到港舉行“透釋動盪的金融市場”午餐演講會,亦於上海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合辦了“金融危 機 經濟轉型 滬港發展”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在推廣公民教育及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基金」亦不遺餘力地繼續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成功合辦了「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亦支持了「克林頓全球倡議」,以及與《明報週刊》合辦的「愛心動力大獎」以推動企業社責 等。鄧女士表示「基金」將秉承一直以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如有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2865 3529;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有關活動相片請按此瀏覽。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Mr. David McCormick於「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的午餐會中發表以「透釋動盪的金融市場」為題的演說

2008.10.2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非常榮幸邀請到美國財政部副部長Mr. David McCormick出 席今天由「基金」主辦的午餐會,並以「透釋動盪的金融市場」 (Financial Turmoil in Perspective) 為題發表演說。是次活動吸引逾300名人士報名參加,當中包括來自金融、銀行、地產、保險、學界和政府等的專業人士。McCormick副部長就近期的全 球金融危機情況與出席者交流意見。 午餐會開始前,「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代表「基金」向McCormick副部長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在「基金」信託人暨執行委員會主席、「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主席、恆隆集團有限公司主席陳啟宗先生的介紹後,McCormick副部長隨即發表演說。McCormick副部長認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幸免於今次的環球金融危機,以及因市場缺乏信心而顛覆的金融市場。他促請各國攜手合作以應付當前危機,盡快恢復全球經濟的健康。 午餐會中,McCormick分析了今次市場動盪的主要成因、介紹美國政府就減少風險以及穩定市場所採取的措施,以 及一些美國和中國政府應可及早吸取的教訓。針對現時情況,他提出了四大應變方案包括改革美國的金融系統、發展本地市場、反對保護主意,以及維持政府間之合 作。在全球經濟漸趨一體化的影響下,使今次的危機較以往的複雜。不過,McCormick相信在各國領袖的聯手合作下定能克服目前挑戰。 在問答環節中,出席人士對美國政府如何保證有關救市措施有效,以及未來新一屆政府如何持續有關政策等問題深感興趣。會上討論氣氛熱烈並具建設性,「基金」成員以及其他出席者都從中獲益良多。 陳啟宗先生在致辭中讚揚美國政府很有智慧,懂得聘用商界經驗豐富及真正了解市場的專家。Mr. David McCormick和Mr. Henry Paulson就是好的例子。鄧淑德女士表示是次活動在年多前開始籌備,卻剛好切合現時全球最關注的話題。她亦特別感謝是次活動的協辦單位「亞洲協會」,和三位媒體合作伙伴包括《經濟學人》、《南華早報》以及《財經》的支持。 在眾多出席者當中亦包括了「基金」多位成員,分別為: – 遠東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丹斯里拿督邱達昌; –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鍾志平博士; –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胡珠先生; –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 – 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敬成醫生; – 禧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康虞茱迪女士; – Roseville集團主席于善基先生;以及 –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 – 投資葉毓強先生。 其他出席嘉賓包括: – 美國駐港總領事唐若文先生; – 中國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 – 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環球(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主席鄭維健先生; – 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 – 晨興集團非執行董事陳樂宗博士等等。 是次活動之協辦機構為「亞洲協會」,媒體合作伙伴包括《經濟學人》、《南華早報》以及《財經》。 有關McCormick副部長的演辭和午餐會的活動相片可於「基金」網站: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下載。 午餐會之錄影片段亦將於10月30日上載「基金」網站: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欲垂詢,請聯絡「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小姐,電話: (852) 2865 3529;或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請按此瀏覽有關本活動之相片。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一群在香港商界及社會上具影響力的人士於1995年成立。「基金」一直致力與外國社會保持持續而緊密的合作關係,積極向她們介紹香港的最新發展及成就,令國際社會對香港和中國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   *** Undersecretary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David H. McCormick Remarks to the Better Hong Kong Foundation on 22 October 2008  Financial Turmoil and the Global Economy Hong Kong – These are unprecedented and difficult time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The world’s financial market conditions are severely strained, and risks to the global growth are significant.  The largest advanced economies are feeling this most acutely.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financial markets are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this is adding even greater pressure to our already slowing economy.  These developments are affecting the entire globe.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ose in Asia, have made impressive strides in strengthening their fundamentals, accelerating their economic growth and cushioning themselves against external shocks.  Nevertheless, as the events of the past several weeks have shown, emerging markets like China are not immune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stress.  Even financial markets with little direct exposure to mortgage-related assets risk becoming destabilized by diminishing market confidence and slowing export growth.  Because we are all affected by this crisis,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address this instability and restore the health of the world economy.   Over the past two weeks, we have witnessed an unprecedented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his financial turmoil.  The Group of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ave announced and are implementing a coordinated action plan to stabilize financial markets and restore the flow of credit.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from Hong Kong to Denmark, have adopted similar approaches.  Together these countries are taking steps to provide liquidity to markets,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event failures that pose systemic risk, protect depositors, and enhance confidence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le financial markets have responded positively in some ways to these unprecedented efforts, much work remains.    Today,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views on how we arrived at this place, w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doing to address the turmoil and suggest some possible early lessons for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oot Causes of the Market Turmoil How did we get to this point? The story begins with a decade of benign economic conditions marked by low interest rates, low inflation, and less volatile asset markets, leading many to ignore the “risk” half of the risk-reward equation at the heart of financial markets. Investors around the world, who in preceding years had enjoyed above-historical returns on most assets, continued reaching for ever-higher gains.  In response, the financial-services industry created a variety of complicated new financial products to meet this demand, and regulators and investors alike showed a growing complacency toward risk. These factors, blended together, created underlying conditions ripe for instability. The imbalance between risk and reward was most evident in the U.S. housing market, where lenders significantly loosened credit standards, particularl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adjustable-rate mortgages.  Last summer, these vulnerabilities in our financial system became clear, as looser credit standards in the housing market combined with an end to rapid home-price appreciation led to a significant rise in delinquent mortgages. This in turn contributed to immediate and unexpected losses for investors an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isk-reward relationship–first in housing, and soon after, across all asset classes. Shaken investor confidence in housing assets had a domino effect throughout world markets, ratcheting up demand for cash and liquidity, and curtailing the pace of the new lending and investment necessary for continued growth. Actions to Mitigate Risk and Stabilize Markets Recognizing the risk of the housing downturn to the U.S. economy,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Congress have taken a number of steps, including a $150 billion stimulus package, to help mitigate the impact on the real economy.  Progress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has been uneven, and additional challenges clearly lie ahead.  In formulating a response, we initially act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to address deteriorating financial conditions in a number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March, the Federal Reserve took unprecedented action to ensure an orderly resolution for Bear Stearns, and in September, authorities around the world took step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bankruptcy of Lehman Brothers, America’s fourth largest investment bank.  That same week, the Federal Reserve provided funding to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AIG) to address the systemic risk that would have resulted from a sudden collapse of the firm.  Several weeks later, the FDIC facilitated JPMorgan Chase’s acquisition of the banking operations of Washington Mutual, one of America’s largest retail banks.  In each of these cases, policymakers attempted to strike a careful balance of promoting market discipline while mitigating systemic risk, holding investors and management teams accountable while protecting blameless consumers from collateral damage. We have sought to achieve a similar balance in the cases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which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investor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here in China.  These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 (GSEs) are the largest sources of mortgage fi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ffecting roughly 70 percent of mortgages originated.  Not surprisingly, the prolonged housing correction weakened their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both institutions faced a loss of investor confidence.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are so large and interwoven in our financial system that the failure of either would have far reaching effects on the U.S. and global economies.  This past summer, investors began to express growing concerns over the stability of Fannie and Freddie and the ambiguity over the scope and certainty of government support for these institutions. In response, Secretary Paulson asked Congress for certain authorities regarding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in order to help stabilize and support our financial and housing markets. Congressional leaders acted promptly and decisively with the needed legislation.  In the days and weeks that followed, the FHFA, the government regulator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se institutions – placed both of Fannie and Freddie under temporary government control to allow for needed changes at both institutions. In a complementary step, Treasury established contractual Preferred Stock Purchase Agreements with both institutions, committing up to $100 billion per institution to ensure that each GSE maintains a positive net worth, thereby protecting debt holders. These Preferred Stock Purchase Agreements are intended to address the underlying ambiguities surrounding the GSEs by explicitly demonstrating to the holders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debt that the U.S. government will stand behind and protect their investments.  A Comprehensive Policy Response  Despite the hardening of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and the decisive resolutions of Bear Stearns, Lehman Brothers, AIG, Washington Mutual, and Wachovia, investo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over the possibility of other fail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is has made them increasingly reluctant to extend credit and has resulted in the further tightening of our credit markets. Sharp increases in the cost of credit for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ly,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that corporations will be unable to roll over maturing debt.  Given this fragile environment, U.S. authorities decided there was a need to act decis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o stabilize the markets and address the underlying sources of uncertainty.  The four part plan rolled out by earlier this month seeks to achieve these goals. First, central bank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ave acted together in recent months to provide additional liquidit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established swap lines with a number of central banks to reduce pressures in global short-term U.S. dollar markets.  Moreover, to further increase access to funding for businesses in all sectors of our economy, the Federal Reserve launched a 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 (CPFF), which provides a broad backstop for th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by funding purchases of commercial paper of three month maturity from high-quality issuers.  Additionally, in early October, Treasury implemented a temporary guaranty program for the U.S.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industry, which had experienced funding problems. This temporary $50 billion guaranty program offers government insurance to address concerns about whether these money market investments are safe and accessible.  Second, we have taken steps to improve market operations and market integrity. For example,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took temporary emergency action to prohibit short selling in financial companies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and quality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and strengthen investor confidence. The SEC’s exceptional actions were joined by regulators in the UK, France,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who also imposed restrictions on short selling.  In addition, the SEC is aggressively pursuing enforcement action against market manipulation that may have occurred in previous months. Third, with the support of Treasury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FDIC has temporarily guaranteed the senior debt of all FDIC insured institutions and their holding companies, as well as deposits in non-interest bearing deposit transaction accounts.  These actions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unlock interbank lending by mitigating counterparty risk.  Regulators will implement an enhanced supervisory framework to assure appropriate use of this new guarantee.  This important action, combin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FDIC’s deposit insurance from $100,000 to $250,000, will provide confidence in the banking system and avert destabilizing capital flows between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Treasury is acting to provide much-needed capital to address one of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urrent stress in our financial system – the ongoing housing correction and the consequent buildup of illiquid mortgage-related assets. These troubled assets remain frozen on the balance sheets of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nstraining the flow of credit that is so vitally important to our economic growth. The failure to address this would mean that every aspect of our financial and funding markets, ranging from consumer credit to money market funds, would remain impaired. On October 3, Congress passed and President Bush signed into law the bipartisan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The law gives the Treasury Secretary broad and flexible authority to purchase and insure mortgage assets, as well as equity securities, as needed to stabilize our financial markets.  The law empowers Treasury to design and deploy numerous tools to fill the capital hole created by illiquid troubled assets.  As part of a carefully defined capital injection plan, nine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comprise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all U.S. deposits and assets, have already agreed to participate and will receive a combined $125 billion of capital and will grant the U.S. government minority stakes in return.  These healthy institutions are taking these steps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positions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U.S. economy.  By participating in this program, these banks, along with others that will be identified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enhanced capacity to perform their vital function of lending to U.S.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These nine banks have also committed to continued aggressive actions to prevent unnecessary foreclosures and preserve homeownership.  We are also developing plans to add additional capital to reduce market uncertainty and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ors by purchasing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and whole loans off the balance sheets of U.S.-bas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gether, these four step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the capital positions and funding ability of 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abling them to perform their role of underpinning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These actions demonstrate to market participants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committed to taking all necessary steps to unlock our credit markets,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instability on the U.S. economy, and restore the health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Much of this action is being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ly.  The steps being undertak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fforts undertaken around the globe by others to provide liquidity,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event failures that pose systemic risk, protect savers, and enforce investor protections.  We welcome the policy decisions announced by European countries, Japan, Australia, and other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o stabilize their markets and ensure the health of their institutions.  Lessons for the Future Since we are very much in the eye of the storm, it is difficult and premature to draw definitive lessons.  Let me suggest four emerging themes that may be worth considering.  First, we have undoubtedly learned that our own financial system is in need of reform.  To help rebuild the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in our markets, the United States has worked to implement the findings of international experts in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FSF) and U.S. experts in the 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 (PWG).  These bodies concluded that we must increase transparency, prudential regul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market discipline.  Additional reforms of our regulations, regulatory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will most certainly follow.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recommendations are applicable to the financial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and my country is committed to implementing them in full.  China can and should benefit from the less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learned from the challenges in our financial markets, and we are happy to share them.  It would be unfortunate if, as a result of this turmoil, policymakers in China mistakenly abandon their pursuit of financial sector innovation that has been so important to supporting China’s growth in productivity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Second, it is clear that the current turmoil has exacerbated macroeconomic policy challeng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lready faced as a result of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both economi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is has mad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fiscal policy an even more critical challenge.  China’s extraordinary growth has relied on exports and investment to fuel the economy, but this strategy may no longer be tenable in the face of a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As China’s leaders recognize, their current growth model has created grow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Strong domestic demand growth – with robust contributions from consumption and the services sector – provides the surest guarantee of both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ace of negative external shocks.  Achieving strong demand-led growth is no small policy challenge.  However, market-based pricing, including for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must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towards production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Third, we have learned that our growth and prosperity is more dependent on one another than at any time in our respective histories.  Opennes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linchpin of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global economy.  Policy 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ust therefore remain vigilant to guard against the inevitable short-sighted appeals for protectionism during this period of global financial stress.  A central task for policymakers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s to embrace the aggregate benefits of openness to trade and investment while taking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opportunities to benefit from that openness are widely shared. Finally, the recent crisis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ed cooperation among major economies through such fora as the G-20,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s recent developm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e market turmoil is a global event.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taken actions to address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has been robust.  It is critical for governments to continue to tak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ctions to provide much-needed liquidity,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hance market stability, an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response. We must closely coordinate our efforts within a common framework so that the action of one country does not come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s a whole.  Conclusion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our global economy makes our current challenges more complex.  It also makes our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to promote growth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all the more important.  We should take faith from the fact that leaders in America and around the world are rising to this pressing challe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have faced and overcome enormous economic challenges like this before.  From this crisis, too, I’m confident we will emerge stronger and wiser.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决賽最後五強優勝隊伍圓滿完成北京交流及欣賞奧運賽事之旅

2008.09.03
由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聯合主辦,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决賽已於6月28日假香港 兆基創意書院圓滿舉行,經過多輪的激烈比賽,最後五強優勝隊伍亦順利誕生,包括衛冕成功的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亞軍張祝珊英文中學、季軍保良局董玉娣中 學,以及分別名列第四、第五的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和英華書院。今屆最後五強的優勝隊伍除獲得豐富的獎品外,於8月13日至16日期間更一行39人親赴北京作 4天的交流之旅,除獲安排欣賞了兩場精彩的奧運賽事,親身感受一下奧運氣氛,與內地同胞一同為中國隊及各國健兒打氣,更獲得外交部部長楊潔篪接見,並讚揚 鼓勵,返港時又獲得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親往接機。「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亦隨團出發,見證了是次成功的交流。 交流團入住了有「外交官搖籃」之稱的外交學院,得到外交學院黨委副書記衝考軍接待,向同學們介紹了該校的歷史和課程內容,更鼓勵他們將來報讀外交學院。而 是次交流團最重要的行程莫過於到訪外交部,獲外交部部長楊潔篪、港澳台司司長鄧中華、政策研究司司長徐步、外交部發言人兼新聞司副司長泰剛等高級官員接 見,並與交流團分享了外交部的工作及外交政策。同學們對能有機會與楊部長等高級官員作直接對話都感到既緊張又興奮,而楊部長對得獎的同學們表示熱烈歡迎, 並讚許。他表示隨着內地改革開放30年來,祖國內地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等領域都取得了超卓的成就,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繼而中國的外交 事業也取得重大發展。透過親身感受古都北京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以及親身體驗北京奧運所激發出來的愛國情懷,楊部長希望各同學能將這次人生中十分難得的經驗 和感受帶回去,與學校師生們共同分享,激勵同學們今後更加關心國家發展,為香港和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向楊潔篪部長致送紀念 品,感謝楊部長對交流團的重視及鼓勵。 全國上下都為中國能主辦2008北京奧運而感到興奮和驕傲。是次交流團亦獲特別安排現場觀賞奧運沙灘排球及曲棍球比賽,同學們亦欣賞了鳥巢和水立方的璀璨 夜境。此外,港澳台司為師生們安排了保齡球活動。在緊湊的4天行程中,交流團亦參觀了首都博物館、北京奔馳汽車廠等地方。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歷時六個月,分爲初賽、準決賽、總決賽三個階段,共有121所香港中學,近5萬名學生參加,最後選出五強優勝隊伍。今屆比賽還新 增公開賽環節,香港社會各界6000餘人參與了比賽,其中61人獲優異獎。是次活動得以成功舉行實有賴各單位的支持,而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基金」行政總 裁鄧淑德女士希望透是次活動不單能加強年青一代對國事的關注,進而提升全港市民對國家事務的認知。 請按此瀏覽有關本活動之相片。 如欲垂詢,請聯絡「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小姐,電話: (852)2865 3529;或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决賽順利舉行

2008.07.07
6月28日,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决賽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順利進行。上屆冠軍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以881分的絕對優勢再次奪冠,張祝珊英文中學、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分獲亞軍、季軍。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和英華書院分別名列第四、第五。(其他十隊入圍學校見下*)。本屆比賽由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中國外交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明報》、中央電視台、香港有線新聞、《文匯報》、新華網、中新社協辦;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和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提供贊助。 決賽於當日下午3時至5時進行,設有必答題、情景模擬題和搶答題三個環節,內容涵蓋中國近現代外交史、國際關係史、國際國內時事、北京2008年奧運會、涉港外交及外交禮儀,全面考驗參賽學生的知識面與臨場應變能力。 外 交部駐香港特區特派員呂新華、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孫明揚、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邱達昌擔任主禮嘉賓,爲獲獎 隊伍頒發獎杯與獎品。呂新華特派員致辭,祝賀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圓滿成功,對參賽選手的精彩表現予以肯定和讚賞,鼓勵香港中學生要繼續關心國家大事 及祖國外交,並爲香港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努力讀書和好好裝備自己。 外 交部駐香港特區副特派員詹永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徐堅、外交學院常務副院長秦亞青、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劉柔芬、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梁智仁擔任比賽評 判。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王小丫與香港有線電視主持人呂榮淳共同主持比賽。來自多家香港中學的學生、香港大學國事學會成員、《明報》小記者等300餘名觀衆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比賽。新華網、人民網對比賽進行了全程網絡直播,香港有線電視將於29日晚上8時在直播新聞台播放比賽實況。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歷時六個月,分爲初賽、準決賽、總決賽三個階段,共有121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進行一年一度的赴美訪問

2008.06.13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將於2008年6月15日至21日組織訪問團赴美進行一年一度的訪問。訪問團將與在紐約及華盛頓的美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商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會晤,向他們講解香港最新的社會及經濟發展。 「基 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本訪問團 團長,成員包括:馮華健先生(香港資深大律師、廣播事務管理局 主席、1994-1998年香港法律政策 專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全國委員、薩爾斯堡論壇 副主席、東西文化中心 理事)、詹康信先生(2002-2003年香港美國商會 會長、嘉栢控股有限公司集團 主席兼創辦人)及「基金」的兩位理事: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與周敬成醫生(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 鄧淑德女士表示香港一直被譽為「世界上經濟最自由之城市」。作為一個有活力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既有低稅制,擁有健全的法治體系,資訊與資本自由流通,人才匯聚,同時一直與中國內地市場聯繫緊密,因此,香港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前來投資與定居。 馮華健先生以他豐富的法律經驗、對憲法的了解、長期對中國及國際事務的參與,將有助美國的政經要員了解香港的法治優勢及香港在中國以至在國際舞臺上 可扮演的角色。馮先生表示他希望藉此行讓各方更了解香港於提升中美多層次對話及合作上她的戰略地位,並在十一月美總統大選前促進中美關係。而詹康信先生在 香港生活及投資近三十年,他對香港的信心、投入及貢獻正好示範了本年度訪問團的主題「香港:生活與投資的理想之地」。詹康信先生表示希望“以面對面的方式 向我的美國同胞具體地闡釋為何我認為香港是亞洲最具活力的城市,並香港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伍穎梅女士已是第三次參與赴美訪問,她表示:“北京2008奧運會證明了中國的發展,同時也會加強香港的國際重要性。”周敬成醫生則剛於哈佛大學修畢一碩士課程並首次參加「基金」訪美團。 訪問團將出席於華盛頓為王歧山副總理率領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國代表團所設的晚宴,並會出席由「紐約香港會」(The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美國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及亞洲政治經濟研究所(Asia Institute for Political Economy)等主辦的幾個演講會,馮華健先生與詹康信先生均會發表演說。 此外,訪問團亦會與「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等智庫,美國總統選舉競選班子、美國政府主管經濟及亞太關係的官員會面。同時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駐美公使、駐紐約總領事及中國駐聯合國代表接 見及宴請。 鄧女士感謝各訪問團成員的支持,並會於訪問團返港後會見傳媒朋友分享成果。 有關訪問團擬定議程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如有垂詢,請聯絡「基金」項目主任于菲菲小姐。電話: (852)2865 3529, 電郵:fifi_yu@betterhongkong.org。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成功舉行

2008.04.26
2008年4月26日,由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在香港 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成功舉行。從120隊參賽學校中,選拔出15所香港中學的代表隊參加了今次比賽。經過3場緊張激烈的競爭,共5隊參賽學校: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英華書院、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和張祝珊英文中學成功晉級,將會參與於6月28日舉行的總決賽。在三場準決賽中,保良 局董玉娣中學得分最高,總分為801。 比賽於上午10時開始,設必答、搶答和情景模擬題三個環節。必答題和搶答題是考查參賽者對近現代中國外交史、國際國內時事、北京2008年奧運會、 涉港外交、國際關係史、外交禮儀等相關領域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情景模擬題要求參賽選手在3分鐘內,在設定的情景下以簡練的語言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 此環節中,各評判從內容、表達、儀表等三個方面綜合給參賽者評分,並會觀察他們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現場表達能力,故此環節頗具趣味性和挑戰性。今年的情景 模擬題部分,時事內容的比重有所增加,其中有三題與奧運有關,分別是:香港主辦奧運會全會的優勢、殘疾人火炬手用身體保護奧運火炬和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楊子剛、公署發言人宋榮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以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黎耀強等出席比賽並擔任評審。 賽後,楊副特派員與參賽的中學生們親切交談,對他們的表現表示讚賞,並鼓勵他們通過比賽開闊視野,增長才識,鍛煉能力,努力成為社會的棟樑,為國家繁榮富強、社會和諧發展作出貢獻。 根據競賽安排,進入總決賽的師生將獲邀到外交部駐港公署,接受為期一天的外交知識培訓,亦會獲邀參加訪京團,與外交官交流及參觀外交部、釣魚臺、北京名勝,以及觀看奧運會比賽。   今屆比賽照片已在http://quiz.fmcoprc.gov.hk 網站上公佈。有關是項活動詳情,請致電: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顏亮先生:2106 615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羅佩珠小姐:2865 3529    或「教育局」梁柏偉先生:2624 4406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抽籤結果

2008.04.16
由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以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共同主辦的“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簡介會及分組抽籤儀式於4月16日下午在外交部駐港公署舉行。120所參加初賽的香港中學中勝出的15所中學,共80多名師生,參加了抽籤儀式。 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楊子剛副特派員代表主辦方對入圍準決賽的師生表示祝賀,勉勵大家刻苦學習、認真準備、善於發揮,取得優異成績。他希望香港中學生通過參與競賽,瞭解歷史、關心時事、情系奧運,培養愛國情懷,支持祖國外交事業。 公署新聞及公共關係部宋榮華主任主持簡介會,並向師生介紹了準決賽出題的形式、範疇及涉港外交工作情況。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以及特區政府教育局課程發展主任黎耀強先生介紹準決賽有關安排和為各入圍學校進行了準決賽分組抽籤。  參加準決賽的15所學校名單和抽籤分組結果如下: A組:英華書院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聖公會林裘謀中學馬鞍山聖若瑟中學張祝珊英文書院 B組:保良局董玉娣中學陳瑞祺(喇沙)書院聖言中學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 C組: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喇沙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將於4月26日在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舉行。入圍準決賽的15支學校隊伍,每5隊一組,分3組比賽。 每場比賽用時約90分鐘,比賽內容包括必答題、搶答題和情景模擬題。各組勝出的隊伍,加上餘下12隊中成績最好的2隊,共5隊進入6月28日舉行的總決賽。 全體師生還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公署中國外交圖片展和館藏藝術品,親身感受新中國外交歷程和祖國的燦爛文化。 目前,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公開組比賽(4月3日-25日)正在進行中,歡迎全港市民到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公司旗下書店門市索取或到公署知識競賽網站http://quiz.fmcoprc.gov.hk下載試題,參與比賽。 有關是項活動詳情,請致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羅佩珠小姐:2861 2622 / 6030 6025「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許朝陽先生:2106 6188

2008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研究成果發佈會

2008.04.01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城市與房地產研究室、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08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研究成果發佈會於2008年4月1日在香港舉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城市與房地產研究室」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 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倪鵬飛博士牽頭,利用客觀資料對兩岸四地200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 一 城市競爭力排名 綜合競爭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臺北、廣州、高雄、蘇州、杭州、天津。2006年、2007年香港也居首位。香港分別在 效率競爭力、結構競爭力及質量競爭力排名第一;而規模競爭力則僅次於上海,排名第二。在效益競爭力方面香港排名第7,但仍高於上海、深圳。與中國其他急速 發展的城市比較,香港的增長競爭力居195位。 二 香港對上海城市競爭力點評 解釋競爭力香港和上海分列一、二名,且下面的8項一級指標差別都在10名以內,差別程度很小,這是這兩大城市實力的充分表現。香港有4項一級指標列 第一,3項第2,一項第4,表現出香港強大的局部和整體實力。而上海也不遜色香港多少,有2項一級指標第1,3項屈居第2,其餘也在前4位。 公共部門競爭力、生活環境競爭力、社會環境競爭力、人才本體競爭力、產業本體競爭力、商務環境競爭力香港相對較強。而創新環境競爭力、企業本體競爭力上海相對占優。 在人才本體競爭力、產業本體競爭力、商務環境競爭力、創新環境競爭力上二大城市都處於強勢地位。在繼續強化這些方面的優勢的同時,二者可以加強交流 與合作。如在人才本體競爭力方面,香港可以放開限制,吸引更多內地的優秀人才前往。而在產業本體競爭力方面,香港與上海金融領域的合作將是未來的一大亮 點。借助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上海有更多的優質上市資源,香港有成熟的運作體系,二者的金融領域的合作必將在各自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三 城市群競爭力點評 在中國33個城市群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其中先天競爭力排名為第一、現實競爭力第二、成長競爭力第一。現實競爭力方面,隨著 外資、傳統制造業和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等城鎮群發展機制的推進,上海的國際性城市職能日益突出,南京和杭州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中心城市職能日益加 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等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南通、泰州、揚州、湖州、紹興等以傳統制造業和地方特色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制造業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 以旅遊職能為主的城市特色鮮明。盡管如此,城市群分工程度上還略顯不足。總體上,該城市群2007年GDP規模、進出口額、國際旅遊收入、中心城市首位度 等都位居前列,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該城市群以全球制造業基地為特徵的全球區域正在形成。 珠三角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二。其中先天競爭力排名為第二、現實競爭力第一、成長競爭力第三。現實競爭力方面,該城市群的突出特點是人均指標排 名較高,其中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等排名均居於所有城市群之首。對外貿易規模與效益僅次於長三角城市群。未來珠三角應在全球坐標 系下從新定位,並促進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互利共贏。未來珠三角應致力於建立世界頂級都市區,香港是世界頂級大都市圈的龍頭和中心,主要發展金融和物流 中心高端服務業,深圳與香港是組合城市,深圳主要發展高科技,建成世界級科技中心,廣州建成世界頂級大都市圈的次中心,發展高端製造和次高端服務業,東 莞、佛山、中山、澳門、珠海等城市發展現代製造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並以此城市結構來帶動城市群經濟的新發展。 四 城市竞争力研究結果評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楊汝萬教授、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沈建法教授出席了發佈會並評述研究結果。楊教授指出,2008年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有 兩方面的突破。第一,以中國33個城市群作比較。城市群競爭力分析結果,沿海城市群以長三角為首,計有珠三角、京津唐、山東半島、遼中南及海峽西岸等,都 是耳熟能詳的排名。這次加進了海峽東岸城市群,對台灣西部城市群的構建和分析,使人耳目一新。第二,以52個城市作26對城市競爭力的比較。對讀者來說, 比較熟悉的城市對有上海對香港、杭州對寧波、北京對天津、深圳對廣州。每個城市的比較從基本狀況、差異性、相似性和綜合競爭策略出發,以圖表特別帶出他們 的強弱之處,使對比城市的現況和前景一目了然。中國繼續以每年百份之一增長的城市化,立為國家發展目標,此系列的報告將會瞭解城市的獨特之處及如何發揮他 們的動力和創造力,為國家的發展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質數據的支撐,使中國整體發展可以繼續順利前進。 沈教授指出,香港城市綜合競爭力連續三年在中國城市中居首位,說明香港在很多範疇表現良好。但是上海的競爭力日益追近香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 競争力排名更是超越珠三角城市群。說明香港與珠三角城市加強合作與整合的必要性。深圳綜合競爭力居第2位。搞好香港與深圳的合作尤其重要。沈建法教授主持 的《十一五規劃時期香港與深圳的城市競爭與合作》研究項目2008年香港市民意見調查結果顯示贊成建設港深都會的市民高達69.8%。建設港深都會的共識 正在形成。就香港所面臨的城市競爭來看,深圳並不被市民當作最大的城市競爭對手,而上海(49.8%)和新加坡(26.7%)則被市民認爲是對香港地位構 成最大威脅的兩個城市。近六成的市民認爲在港深合作上,香港政府應當採取與深圳更加緊密合作發展的態度,並表示滿意當前政府在港深合作上的工作。在港深合 作可能採取的政策調查中,73.7%的市民贊成政府增加投資建設跨境基礎設施。約半數的市民贊成方便深圳居民到香港進行就學、旅遊或商務活動,以及允許有 大學學歷的深圳居民來港就業。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城市綜合競爭力在中國城市中已連續3年居於首位﹐說明香港城市競爭力表現良好。然而香港要 維持其競爭力,長遠來說還是要謀求與珠三角城市的合作,配合各家所長,帶動區內發展。當然加強交通、訊息、和工商金融業的基礎設施;拓展金融服務領域、進 一步強化亞洲金融中心角色,亦為重要。」 詳細報告內容,請瀏覽本網站:http://www.betterhongkong.org/media.php?lang=ZH&maincat=2&year=2008 請按此瀏覽有關本活動之相片。 查詢請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鄧淑德小姐:(852) 2865 2320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初賽順利進行

2008.03.29
「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初賽已於2008年3月29日 假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禮堂舉行。來自全港121所中學的480多名學生參加了今天的考試。參賽學生均十分投入,態度一絲不苟! 「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旨在提升香港學生對國家外交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達至長遠推展國情教育的目的。整個競賽包括初賽、準決賽和 總決賽。今天舉行的初賽以筆試形式進行,並以學校為單位,每校派出初中及高中學生各兩名參賽,得分最高的首15隊將可晉身準決賽。初賽分初中組和高中組進 行,試題內容包括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涉港外交和北京2008年奧運會等。試題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觀點陳述,要求參賽學生在30分鐘時間內完成。 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新聞及公共關係部主任宋榮華先生、香港教育局首席課程主任容寶樹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 女士等專程到考場看望參賽學生,勉勵學生潛心學習,心懷祖國,多關心、支持祖國的外交事業,預祝全體參賽學生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初賽結果將經獨立評卷 員評分後於下月初透過主辦及合辦單位網站,並在明報、文匯報公佈。勝出學校將獲主辦單位個別通知。而參加今天比賽的學生,不論勝負均可獲邀到特派員公署參 觀。 在今天初賽中勝出的15隊將會進入4月26日舉行的準決賽,準決賽勝出的五強可進入6月28日的總決賽,並可獲安排到北京考察,有機會會見外交部領導人、參觀釣魚台國賓館等名勝,以及觀看2008年奧運賽事。 請按此瀏覽有關本活動之相片。 本次筆試試題、比賽照片已在http://quiz.fmcoprc.gov.hk 網站上公佈。有關是項活動詳情,請致電: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顏亮先生:2106 6157 或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馬彩紅小姐:2865 2320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簡介會

2008.01.25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今天(2008年1月25日)假九龍塘沙福道19號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西座四樓演講室聯合舉行﹝簡介會﹞,正式公佈即將舉行之【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安排及詳情。主辦機構代表「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共同主持發佈會,分別就競賽規則、出題範圍、獎勵內容等回答了學校代表和記者的提問。50餘所學校的120多名師生代表到場聽取介紹,並踴躍查詢關於競賽的各項細節安排。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表示:舉辦【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目的是希望以輕鬆的手法,提高青年學生對外交知識的認識,在增長知識之餘,更能進一步認識國家的發展,放眼世界。外交部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以及特區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非常重視這項活動。外交部駐港公署呂新華特派員親任競賽領導委員會主任,楊子剛副特派員擔任競賽籌委會主任。   他介紹說,去年舉行的第一屆競賽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青年學生參加踴躍,共有130多所中學,近5萬名學生參與了不同階段的競賽。今年的競賽具有三大特點:一是更多方協作。協作單位新增了新華網、中新社、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等。贊助單位則有明報、有線電視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二是更廣泛的公眾參與。三是參訪內容更精彩。去年得獎學生訪京時曾得到外交部楊潔篪部長親自接見。今年得獎學生除獲邀參加北京考察團,與外交部高級官員會面,參觀北京名勝,還將有機會親赴北京2008奧運賽場觀看比賽。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補充說:「這項競賽可以說是國情教育一個新嘗試。特別是處境分析和模擬角色的比賽,不但有助學生瞭解國情,亦可鍛煉他們處理危機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容先生續指至今已有80多所中學報名參加,相信在3月13日的截止日期前,將會有更多學校報名。       在談及籌辦活動的背景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 士表示:「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更為重要。競賽令學生走出課堂,認識世界;透過處境分析,親身體驗何謂外交。「基金」一直參與及鼓勵多方的 交流;拉近香港與外國的距離,促進相互瞭解及合作。故此,「基金」榮幸有機會與其他兩個單位合辦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並希望藉此培養我們的年青一代,讓他們 繼承前人努力的成果,為香港、為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相關網址: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www.ed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www.betterhongkong.org  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與傳媒茶聚

2008.01.18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與傳媒茶聚   為迎接鼠年來臨,並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舉辦了團年茶聚,並邀請本地傳媒出席。茶聚已於今天(2008年1月18日),假灣仔君悅酒店舉行。茶聚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並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主持;出席的傳媒朋友逾40人,而出席的「基金」信託人及理事則包括:   1.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       恆隆集團主席 2.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3.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4.          理事黃森捷拿督                            金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席行政主席   「基 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感謝傳媒朋友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陳博士指「基金」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基金」的工作能順利 推行,陳博士期望「基金」能夠繼續與傳媒合作,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陳博士又讚賞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 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亦藉此機會,向傳媒朋友介紹「基金」去年的重要活動,並新一年的工作計劃。鄧女士表示去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基金」舉辦了多項大型活動。其中包括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聯合主辦的「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在上海共同舉辦的「慶香港回歸10周年.推進滬港兩地合作」高峰論壇、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主講的「中國的外交政策及對外關係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午餐會、由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先生(Mr. James Cunningham)主講的「美國如何看回歸十年後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午餐會、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及「2007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等。   此外,鄧女士又介紹了部份「基金」成員的一些最新消息,加深傳媒朋友對「基金」成員工作的瞭解。鄧女士表示「基金」於來年會秉承過去的基礎,繼續舉辦交流活動,促進外國與香港及中國的了解,並支持一些有助分析香港競爭力的研究及研討會等。   有關本活動相片及其他資料,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詢,請聯絡「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電話: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一群在香港商界及社會上具影響力的人士於1995年成立。「基金」一直致力與外國社會保持持續而緊密的合作關係,積極向她們介紹香港的最新發展及成就,令國際社會對香港和中國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

2007.07.03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完成了到美國進行一年一度的美國訪問。訪問團此行在華盛頓及紐約會晤了當地的政 府官員、國會議員、商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並向他們講解了香港最新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基金」已於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傳媒朋友介紹行程中會晤了的 機構及人士,訪問團成員亦分享了他們對參與訪問團的體會。 今年訪問團團長為「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成員包括: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兼DTZ亞太區主席梁振英先生、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兼亞 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先生、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金融講座教授張仁良教授、九巴執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資深國際時事評論員Al. Reyes先生。南華早報編輯楊建興先生則為訪問團的觀察員。 鄧女士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故此「基金」特別將訪問團主題定為「香港回歸10年及未來前瞻」。回顧了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在一國 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下與國家融合,又同時保持著國際大都會及面向世界的獨特地位;亦講述了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訪美期間,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出席了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魯金協會」(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國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經濟貿易署駐紐約辦事處」(HKETO New York),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演講會及午餐會,並圍繞今年訪問團的主題發表了演說。 此外,訪問團亦會見了美國政府官員,包括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 SED)美方人員唐興(Dr. Dan Wright),及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外交事務助理國務卿Mr. Thomas Christensen。「基金」一直與美國著名智庫保持良好和密切的聯繫,所以「基金」今次亦安排了跟「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傳統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等智庫會面,交換了對香港回歸十年的發展的看法和意見。同時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駐美公使、駐紐約總領事及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宴請接 待。 (詳細日程見基金網頁:www.betterhongkong.org) 訪問團更與多個美國傳媒交流,包括「福布斯雜誌」(Forbes)及「財富」雜誌(Fortune)等,以加深美國傳媒對香港發展的瞭解。香港回歸 前,「財富」雜誌刊登了【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封面故事。在紐約期間,訪問團在美國「外國記者會」(Overseas Press Club)主辦的歡迎茶聚上向包括「財富」雜誌的記者Ms. Sheridan Prasso介紹了香港回歸後的發展。Ms Prasso2007年6月發表了【香港不死】(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的文章,承認當年該雜誌(Fortune)對香港的判斷是錯誤的。﹝文章見以下網頁: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7/07/09/100122332/index.htm?postversion=2007062816 ﹞ 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在記者會上表示,訪問團行程緊湊,讓他們能在幾天內會見了多個美國甚有影响力的政府官員、智庫、非政府組織、國會議員及傳媒。 梁振英議員表示,他的演講內容主要向當地人士介紹「一國兩制」如何在香港成功落實,與會人士亦認同此點。他們都同意中國十年來並無干預香港在基本法 下享有的高度自治,而國內本身的蓬勃發展更有助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人更多次以 「驚訝」(astonishing)來形容香港過去十年的蓬勃發展。梁議員更指出香港應研究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的財經範疇上擔當活躍角色。 (梁之講辭,詳見「基金」網頁) 陳智思議員在記者會上指,在十年前香港人以至國際社會所憂慮的事情並沒有發生,相反地由於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緊密交往而引申的新社會現象,例如港人與 內地人通婚、兩地口岸每日大量車輛及人流過關等,均是過去未有預想過的事情,更為社會關注,這都說明了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與國家融合,及不斷適應的相互影 響。(陳之講辭,詳見「基金」網頁) 提到經濟方面,張仁良教授指與會人士多數論及提問有關香港與內地之間經濟的融合,如何帶來香港的商機及挑戰。張教授則以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中國企業在港上市的例子,說明香港可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及國際企業進入國內的雙向策略性角色。(張之講辭,詳見「基金」網頁)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是第二次參與訪問團,她認為美國研究中港問題的專家都對中港事務有一定認識,然而持續的溝通對在不斷發展的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基金」將繼續支持這類有意義的活動。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感謝訪問團成員及訪問的各有關單位的支持,令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於日後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瞭解。 2007年7月3日 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相片、講辭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如有垂詢,請聯絡「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電話: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或電郵: alice_mak@betterhongkong.org– 完 –

香港回歸郵品展新聞界預展及開幕禮

2007.07.03
「香港回歸暨中國外交郵品展覽」的開幕禮於星期四(七月五日)下午四時五十分在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的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     是項展覽的新聞界預展於當日下午三時三十分舉行。屆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集郵協會秘書長馬小玲將在場介紹展覽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呂新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長郭崇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工會主席孫起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署長周達明,以及香港郵政署長譚榮邦主持是次典禮。     歡迎派員訪攝。     一九九七年 七月一日是香港回歸祖國的重要日子,對國家及香港具有重大的紀念意義。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康文署與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攜手主辦是次展覽,以展示香港回歸及中國外交紀念郵品,其中包括香港回歸紀念郵品、1997年各國賀信及賀電、外交系列紀念封、鄭和下西 洋600周年紀念封,以及中非合作論壇紀念郵品等。     這些珍貴的郵品不僅見證著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而且體現了中國和世界各國建立的友好外交關係。     展覽由七月六日至八月五日在文物探知館舉行。           如有查詢,請致電:2208-4400或瀏覽綱址:http://www.amo.gov.hk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二○○七年七月三日(星期二)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圓滿落幕

2007.06.21
6月16日,“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決賽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5支代表隊經過激烈爭奪,最終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德信中學和聖言中學分獲冠、亞、季軍,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喇沙書院獲優異獎。 比賽於15:00時開始。按照競賽規則,5支學校代表隊要在必答、情景模擬和搶答三個環節的比賽中展示他們的外交知識掌握程度和演繹能力。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和晉級賽的歷練,選手們一掃最初的靦腆稚嫩,在賽場上反應敏捷,從容應答,展現了特區青少年的精神氣質。 在 必答題環節,選手們鎮定自若,對答如流,展示出扎實的基本功。在情景類比環節,各隊選手根據抽籤的題目,類比中國外交官身份做3分鐘發言,分別闡述關於中 國的和平發展、中國參與解決國際熱點問題、香港參與中國多邊外交的立場,探討港人在海外的領事保護以及突發事件的新聞應對等問題。選手們靈活運用外交知識 技巧,引經據典,聲情並茂,引來觀眾連連掌聲和評委贊許。 在最後的搶答題環節,各隊競爭更加激烈,比分交替上升,比賽的氣氛達到沸點。觀 眾們也屏息凝神,或為選手得分而欣喜,或為他們失分而嘆惜……而這些精心設計的問題,展示出新中國五十多年的外交史畫卷,中學生們暢遊其中,無數精彩的歷 史瞬間,重又蕩起粼粼波光;眾多傑出的外交前輩,依舊煥發奕奕風采,令人緬懷不已、思緒萬千。 主持人宣佈比賽結果後,主禮嘉賓特區政府政 務司司長許仕仁、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外交部駐香港公署特派員呂新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 啟宗為決賽獲獎代表隊和參加准決賽的其他代表隊頒發獎盃、獎狀和紀念品,並合影留念。所有參加決賽的五支代表隊的同學將獲邀訪問北京,參觀外交部、釣魚臺 國賓館,並遊覽北京名勝,包括奧運工地等。 呂新華特派員在致辭中對獲獎同學、老師和學校表示衷心祝賀,對特區新一代表現出的競爭意識和蓬 勃朝氣表示肯定,同時對特區政府教統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和各界朋友對比賽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呂特派員並鼓勵參賽選手,作為值得託付香港前途的年輕一 代,既要腳踏實地,努力學習打拼,又要志存高遠,博採眾長,為香港、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陳啟宗先生在致辭中表示,廣大師生踴躍參與、比賽過程跌宕起伏,再次印證青年學生對祖國外交事業的濃厚興趣和民族自豪感。希望比賽繼續辦下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 次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由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共同主辦,以“感知外交,增長才識,認識國家,共創未來”為宗旨, 培養香港青少年對祖國外交事業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開闊視野,鍛煉才幹,共同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解曉岩、全國人大常委會香 港特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院長郭少棠擔任 比賽的評判。比賽從初賽到總決賽歷時6個月,共有131所中學、近5萬名學生參加。參加總決賽的選手們還到外交部駐港公署參加為期一天的培訓,由外交官們 講解中國的外交政策及香港在中國外交中的作用等,並參觀中國外交圖片展。

美國如何看回歸十年後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

2007.06.13
今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特別邀請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先生(Mr. James Cunningham)出席今天由「基金」及「港美中心」(Hong Kong America Centre)合辦的午餐會,並任主講嘉賓。講題為「The First Ten Years of Hong Kong SAR: An American Perspective」。「基金」成員包括遠東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先生;麗新發展有限公司主席林建岳先生;九龍巴士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周生生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敬成醫生;及軟庫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拿督黃森捷先生。 郭明瀚先生感謝「基金」邀請他分享美國如何看回歸十年後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郭先生指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一九九五年由一些在香港有威望和影響力的商界和社區領袖為了加強公眾對香港前途的信心而成立。當年六月出版的《財富》雜誌封面標題是“香港之死”,就是在那樣不利營商和投資的大環境下,為了重建對香港的信心,「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香港過去十年的發展,亦證明了「基金」是走對了路。他更讚揚「基金」在加強美國與香港和中國建立緊密的關係,所作出的貢獻。 有關郭明瀚先生的致詞全文,請登入美國領使館網頁:http://hongkong.usconsulate.gov   有關是項活動詳情,請致電:28653529 / 60306025 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聯絡,或瀏覽「基金」網頁: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進行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

2007.06.1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 金」)將於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到美國進行一年一度的訪問。訪問團將與在華盛頓及紐約的美國政府官員、國會、商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會晤, 向他們講解香港最新的社會及經經濟發展。「基金」已於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傳媒朋友介紹訪問團的成員、行程,成員亦分享了他們對訪問團的期望。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兼DTZ亞太區主席梁振英先生、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兼亞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先生、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金融講座教授張仁良教授、九巴執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資深國際時事評論員Al. Reyes先生。   鄧女士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故此「基金」特別將訪問團主題定為「香港回歸10年及未來前瞻」。以回顧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與國家融合,又同時保持著國際大都會及面向世界的獨特地位;亦會講述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訪美期間,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將出席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魯金協會」(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國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經濟貿易署駐紐約辦事處」(HKETO New York),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演講會及午餐會,並發表演說。   此外,訪問團亦會與「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等智庫,美國政府主管經濟及亞太關係的官員,當地傳媒包括「財富雜誌」(Fortune Magazine)、「福布斯雜誌」(Forbes)等會面。同時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駐美大使、駐紐約領使及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接待。   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們的演講內容將圍繞香港與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和合作的關係。他們更會分析香港如何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條件,與中國內地及世界接軌,保持香港的競爭力,作為區內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   鄧女士相信訪問團將取得美滿的成果,並於稍後會見傳媒朋友分享成果。     有關訪問團行程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詢,請聯絡「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電話: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慶香港回歸10周年 推進滬港兩地合作”高峰論壇

2007.06.01
“慶香港回歸10周年 推進滬港兩地合作” 高峰論壇(新聞稿)   “慶香港回歸10周年 推進滬港兩地合作”高峰論壇於6月1日在上海社會科學院隆重舉行。這次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共同舉辦。上 海市政協主席蔣以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榮華,上海市社聯主席、原香港新華社副社長李儲文、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香港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原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梁愛詩、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主席陳啟宗以及香港特區政府駐上海經貿辦事處主任陳子敬等重要領導和嘉賓出席 會議,並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會議期間,來自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100 多位政府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以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及內地與香港經濟關係進一步融合為背景,從不同的視角,對“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與成功實踐;香港與內 地經貿關係中的滬港合作;滬港教育體制、社會福利、醫療保障的比較研究,以及滬港合作10年回顧與展望等相關問題進行了認真深入的研討,展現了滬港學術界 的最新成果。           與會者認為,上海和香港是兩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有優勢,在整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CEPA框 架下,進一步加強滬港兩地在服務領域的合作,不僅符合滬港兩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未來滬港經濟合作的重中之重。港商應在更高層次上參與上海的現代化建 設,滬港應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攜手推進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同時在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地壯大自己,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論壇的順利舉行必 將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            有關之活動相片,將於稍後上載於「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網頁 (http://www.betterhongkong.org),歡迎瀏覽。            如有任何查詢,請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聯絡 <電話:(852) 6030-6025 / (8613) 6728-97040>。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講座暨成果發佈會

2007.03.28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講座暨成果發佈會於2007年3月28日在香港舉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   一.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主要發現 《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國內著名高校、國家權威統計部門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次報告的主題為:品牌,城市最美的風景。報告利用客觀資料對兩岸四地的200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   甲)        城市競爭力排名   綜合競爭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廣州、臺北、無錫、蘇州、佛山、澳門。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增長競爭力並列第一名為: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河源,五至十名為:煙臺、烏海、臨沂、東莞、營口、中山。2006年、2007年香港都居198位。 規模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臺北、佛山、杭州、武漢。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率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澳門、臺北、高雄、東莞、新竹、深圳、台中、中山、上海。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益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澳門、新竹、臺北、高雄、宿遷、台南、鄂爾多斯、基隆、台中。2006年香港居第10位。 結構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上海、深圳、香港、鷹潭、北京、漢中、臺北、青島、蘇州、無錫。2006年香港居第2位。 質量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台南、基隆、澳門、台中、臺北、高雄、上海、深圳、北京。2006年香港居第2位。   乙) 城市競爭力格局分析   競爭格局迅速變化。環渤海城市競爭力強勁上升, 浙江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臺灣地區幾個城市的競爭力排名顯著下滑。 競爭格局層次分明。城市競爭力總體格局由強到弱依次是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台海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及西北地區。各地競爭力差異顯著,區域內城市間差距拉大。   高收入城市競爭力強,低收入城市競爭力弱。高收入城市主要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上中收入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等內地大城市,綜合競爭實力強,排名比較靠前。下中收入城市由於實力較弱,競爭力排名極易波動。   大城市競爭力強,小城市競爭力弱。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的競爭力強,變化幅度小。中等以下規模城市競爭力排名居於中下游水平,波動也較大。但一些東南沿海城市例外。   丙) 城市品牌排名   報告通過表示對品牌的理性感知和情感體驗的70多項指標的調查資料,對內地50個城市品牌進行定量研究發現: 總體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廈門、寧波、天津、南京。 營商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北京、深圳、杭州、無錫、蘇州、寧波、廈門、揚州。 宜居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北京、廈門、上海、杭州、蘇州、昆明、大連、寧波、紹興。 旅遊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南京、成都、寧波、西安。 原產地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杭州、青島、泉州、廣州、深圳、溫州、佛山、天津。   報告還對城市品牌塑造的做法進行了案例研究, 結果發現:香港、紹興、南京、南昌和廈門在打造營商品牌方面,杭州、寧波、深圳和上海在塑造旅遊品牌方面,威海、成都、南通和珠海在塑造宜居品牌方面,北京、青島、泉州和重慶在塑造原產地品牌方面,做法各具特色,經驗值得借鑒。   二. 城市競爭力講座: 香港競爭力 – 從競爭力指數所得啟示 城市競爭力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楊汝萬教授、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沈建法教授主講。他們從競爭力指數探討香港競爭力優勢和強化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競爭力指數是一項重要指標,從國際知名的競爭力指數可看出香港的表現:   Ÿ  世界經濟論壇 – 增長競爭力指數:由1997年第2名下降至2005年第28名;自2006年更改為全球競爭力指數:由2005年第14名上升至2006年第11名(亞洲第3名); Ÿ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 世界競爭力指數:由1997年第3名急降至2000年第14名,再回升至2006年第2名,與首名美國的差距減少; Ÿ  美國傳統基金會 – 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13年排在首位; Ÿ  中國社會科學院 –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同樣穩居首位;日本經濟研究中心 – 潛在競爭力:香港在2005年及2006年榮獲第1名。   不 論是首四項對過去數年香港的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表現作評核標準的指數,還是第五項對香港競爭潛力作評核的指數,不難發現,他們都參考並分析了相關的 指標數字,並得出近似的評價。香港在基礎設施、金融業務表現及商業環境、市場效率和靈活性、法治保障、政府行政方面均得到極高的分數和評價。 如 何保持優勢、並持續強化上述各方面的設施與服務水平絕對是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當中重點應包括加強內部和對外,特別是對接內地的交通、訊息、和工商金融 業的基礎設施;拓展金融服務領域、減低成本,進一步強化亞洲金融中心角色;堅持法治的獨立和中立性,形成享譽國際的品牌;政府提供必要的扶助政策和措施, 以及減少不必要的干預。 然 而,影響香港競爭力和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指標有環境問題、生活素質、教育和創新與科技。香港的空氣質素之差可見於藍天日子的數目之少,不少外資企業員工被 香港的污染所嚇怕,部份企業甚至有撤離香港的想法。而香港在居住環境、居住面積、休閒娛樂環境和體育設施方面的排名表現甚差。一個簡單的「藍天行動」是否 足夠?政府又有甚麼具體措施提高生活素質,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無法迴避的問題。至於人才與教育、創新與科技兩大範疇,香港的表現亦有待提升。增加大學學額、 引入專才、科技園發展、加強對外合作等策略能否扭轉香港這些方面較弱的表現將拭目以待。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要保持優勢,首要維持上述成功要素,並盡快改善弱點,增加香港的競爭力。在香港範圍內,是有需要確立支柱產業 – 按香港在金融、商貿及外資來港之優勢,發展總部經濟將是香港鞏固經濟地位、擴展服務功能之關鍵。離開香港範圍,拓展香港腹地、加強區域協作,是發揮香港優 勢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此外,全球經濟環境急劇變化,世界各大城市競爭條件日新月異,香港政府和各業界必須把握時間、機遇以爭取成功。」                     (完) 查詢請電: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第二回合初賽順利進行

2007.03.24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藉以提升香港學生對國家外交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達至長遠推展國情教育的目的;並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整個競賽將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部份已於2007年1月1日至2月14日期間在校內舉行,有超過70所中學,近50,000學生參加。第二部份為校際比賽;比賽包括初賽、準決賽和總決賽。   初賽已於今天(2007年3月24日)假香港浸會大學林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今天舉行的賽事以筆試進行,並以學校為單位,每校派出兩名高中學生及兩名初中學生參加,得分最高的首20隊勝出。考試分初中組和高中組進行,試題內容包括當代中國外交、外交常識、香港對外交往史等。試題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觀點陳述,要求參賽學生在30分鐘時間內完成。來自全港117所中學的400多名學生參加了今天的考試。現場所見,參賽學生個個嚴肅認真,備戰情況一絲不苟。   公署解曉岩副特派員專程到考場看望考生,勉勵學生潛心學習,心懷祖國,多關心、支持祖國的外交事業;並預祝全體考生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初賽結果將經獨立評卷員評分後於本月底前透過主辦及合辦單位網站,並在明報、文匯報公佈。勝出學校將獲主辦單位個別通知。而參加今天比賽的學生,不論勝負均獲安排到特派員公署參觀。   在今天初賽中勝出的20隊將會進入4月14日舉行的準決賽,並在賽前獲安排到特派員公署接受一天的培訓。準決賽勝出的五強可進入6月16日的總決賽,並可獲安排到北京考察,有機會會見外交部領導人、參觀釣魚台國賓館及其他北京名勝。   這項競賽是本港首次舉辦的同類型活動,並被特區政府挑選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的重點活動之一。            請按此瀏覽有關本活動之相片。本次筆試試題、比賽照片已在http://quiz.fmcoprc.gov.hk 網站上公佈。 有關是項活動詳情,請致電:

香港及上海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研究

2007.03.21
「香港及上海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顯示香港在基本城市競爭力指標中仍然超越上海,然而兩地的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差距卻逐年拉近。 自2001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已連續六年就滬港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進行研究。研究範圍包括滬港跨國企業高層對兩個都會城市構成競爭力的32個要因的意見調查及,與分析評分的結果作出主題報告。本年的主題分析是滬港兩地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協調發展關係的深入觀察。 調查小組聯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今天(2007年3月21日)舉行發佈會,介紹本年度的研究結果。 本年度的調查仍然沿用「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金字塔」(圖一)的三級構面32項競爭力指標問卷調查。而調查中用作評級的三類基本要因包括經濟持續發展條件類(20項)、引入投資環境類(10項)及全球化形象類(2項)。 跨國企業高層意見調查 在競爭力總平均分上,以5分為最高分,香港為4.08分,上海為3.21分;二者的差距為0.87分。 與去年相較,香港整體競爭力仍略優於上海,只是一如過去的五年所見,差距在穩定而緩慢地縮小中。 在三大類要因評分上,            – A類(即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類,共20個要因):香港為4.02,上海為3.23,二者差距為0.79;            – B類(即投資環境類,共10個要因):香港為4.13,上海為3.05,二者差距為1.08;            – C類(即全球化的形象,共2個要因):香港為4.30,上海為3.63,二者差距為0.67; 段樵教授表示:「與去年相較,香港仍然在投資環境的競爭力上領先上海最多;在國際都會城市的全球化形象上領先上海相對最有限。以上三類競爭力指標得分上,滬港的差距亦較上一年縮小。此與跨國企業對上海的評分有所提高(尤其在投資環境類要因上),而對香港的評分沒有進步有關。」 伍鳳儀教授指:「但如作長期的觀察,無論是競爭力要因的總平均分或是三大類要因的平均得分,港滬兩地自2001年以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平穩發展。總結意見調查的結果,似乎顯示了在當前的環境下,香港以其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與運作平台,加上金融部門的兩制優勢,在跨國企業的心目中較上海仍享有若干領先優勢。」 主題分析 本年的主題分析是滬港兩地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協調發展關係的深入觀察。 研究小組分析了滬港兩地對鄰近區域的重要性(香港與珠三角,上海與長三角)及,兩地的若干經濟指標的觀察。伍教授指:「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雖然仍高出上海,但上海的GDP過去10年的平均年增長均高過香港。不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系統及市場經濟體系,香港仍然可以藉此保持其國際都會的地位。」 段教授指:「國家去年公佈的十一 · 五 規劃應能推動上海經濟朝著的服務業及現代化基礎建設的方向更快速發展。面對上海的經濟急速起飛,即使香港最終可能會失去過去半世紀在區內享有的獨特和主導 的地位。然而基於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商機迅速增大,香港絕對不必要擔心本身發展的前景,因為中國幅員遼闊,需要有多個大都會配合經濟發展;加上滬港兩 地在華南及華東各佔獨特的地理環境,令兩個國際都會城市在國家發展中的地緣分工非常清楚。」 鄧淑德女士表示:「此項研究結果對本港的決策者提供很有用的資料,特別是制定本港的經濟金融政策方面,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在投資環境一項仍然遠超上海,香港的決策者應該繼續制定有利投資的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鄧女士續 指:「國際大都會如香港和上海都面對著全球一體化的挑戰。展望未來,滬港兩地的經濟發展將會依賴國家幅員廣大的市場,並作為進入國家的大門,而持續增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相信透過互相合作,及發展伙伴關係將有助兩地增加其作為國際城市的競爭力。「基金」將與研究小組及其他國內、外有關組織探討促進兩地 更多的經濟合作及互動方案。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與傳媒茶聚

2007.02.13
為迎接豬年來臨,並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特別舉辦了團年茶聚,並邀請本地傳媒出席。茶聚已於今天(2007年2月13日),假灣仔君悅酒店舉行。出席的傳媒朋友逾40人,而出席的「基金」信託人及理事則包括:   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 恒隆集團主席 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 遠東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理事周敬成醫生, 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理事黃森捷拿督, 軟庫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首先在茶聚上致辭,感謝「基金」各成員,特別是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多年來對「基金」的貢獻和努力,實踐了「基金」的理念和目標。鄭博士同時讚賞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 金」的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亦感謝傳媒朋友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陳博士指「基金」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基金」的工作能 順利推行,陳博士期望「基金」能夠繼續與傳媒合作,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陳博士又歡迎兩位新加入「基金」的理事,伍穎梅女士及周敬成醫生。伍女士為九龍 巴士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而周敬成醫生則為周生生集團執行董事。陳博士相信兩位新理事必定可以憑其專業知識,向「基金」提供寶貴意見,令「基金」發展更進一 步。陳博士更戲言說:「基金的工作不但對香港重要,對我們的成員也很重要,因為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和理事周敬成醫生家族均是經營珠寶生意,兩家族更是親戚,不過這兩位表兄弟還是待參加基金的活動才能『相認』呢!」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亦藉此機會,向傳媒朋友介紹「基金」未來一年的工作計劃。鄧女士表示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基金」將會舉行多項大型活動。其中包括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聯合主辦的「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這競賽是香港首次舉辦的同類型活動,目標是提升香港學生對國家外交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達至長遠推展國情教育的目的;及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勝出隊伍將獲邀參加北京訪問團,與外交官交流,及參觀外交部、釣魚臺國賓館及北京名勝等。此競賽已被特區政府挑選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主要項目。   此外,「基金」亦將於今年三月分別與中國社科院及上海社科院等合作舉行城市競爭力研討會及研究結果發佈會。鄧女士又表示「基金」已於去年革新「基金」網頁,並設有定期「電子通訊」歡迎各界朋友瀏覽,並下載活動相片。   有關本活動相片及其他資料,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詢,請聯絡「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電話: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2006.11.30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今天(2006 年11月30日)假「香港世界貿易中心會」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公佈即將舉行之【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主辦機構代表「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 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均有出席,主持發佈會。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籌辦緣於以往香港中學的課程範圍,很少觸及中國的外交政策及歷史;然而,國家的外交歷史可以反映祖國數十年來的發展過程。今次活動的目的正是要啟發中學生對外交的興趣,增長知識之餘,又可以更認識國家,携手創建更美好的未來。   是次活動的協辦單位包括:中國外交學院、明報、中央電視台、有線新聞及文匯報;而支持單位則包括:香港教育圖書公司、補助學校議會、香港津貼中學議會、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及政府中學校長協會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表示:「這個活動是香港首次舉辦外交知識競賽,意義深遠。相信通過今次活動,令香港年青人以及普羅大眾更認識 到國家在國際社會上與日俱增的地位,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他還介紹,為方便香港同胞關注、瞭解國家外交和公署工作,公署已著手啟動公眾外交的三大品牌工 程,即公署公眾開放日(每年兩次)、舉辦外交知識競賽以及舉辦外交大講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補充說:「這項競賽可以說是國情教育一個新嘗試。假如你是國家外交部的發言人,要回答記者查詢政府 對某某事件的立場,你會如何處理呢?這種處境分析和模擬角色的比賽,不但有助學生了解國情,亦可鍛煉他們處理危機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十分有意義的。」    「我相信香港中學校際比賽的獎品從沒有比這次更豐厚,這比三兩萬元獎金更吸引。或許這批參與比賽的學生,將來有人會當選聯合國的秘書長也未可料!就如候 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南韓籍的潘基文,他也是在學生的年代參與有關外交的交流活動中立下決心,要當個外交官。現在他不但夢想成真,還成為全球事務的最重要人物 之一呢!」   在談及籌辦活動的背景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更為重要。競賽令學生走出課堂,認識世 界;透過處境分析,親身體驗何謂外交。「基金」一直參與及鼓勵多方的交流;拉近香港、中國與外國的距離,促進相互瞭解及合作。故此,「基金」榮幸有機會與 其他兩個單位合辦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並希望藉此培養我們的年青一代,讓他們繼承前人努力的成果,為香港、為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相關網址: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www.em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www.betterhongkong.org;                                 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有關活動詳情,請與下列人士聯絡: 1)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朱松華先生            電話:2106 6164 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            電話:2865 3529 / 6030 6025       2006年11月30日     競賽詳情   競賽安排:競賽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 形式:        校內比賽,書面答卷,內容以一般知識性為主。完成比賽後,學校將學生人數及參與率通知主辦機構 對象:        學生以個人參與,有興趣者均可參加 日期:        學校可於明年1月至2月14日間在網頁下載考卷,並在此期間自行決定答         卷日期         考卷答案於明年2月15日開始在網頁下載         學校在明年2月底前通知主辦單位,參加學生人數及參與率 獎品:        每位參加的學生均可獲主辦單位頒發紀念狀,主辦單位將公佈參與率最高的學校 第二部分 形式:校際比賽,學校組隊參加,每隊由5名(3名高中生,2名初中生)學生組成 方法:初賽會以書面答卷篩選出20隊,參加準決賽 準決賽會以問答、搶答及分析模擬題三種方式進行,得分最高5隊得以進入 總決賽 總决賽同樣以問答、搶答及分析模擬題三種方式進行,一次過决勝負,選出冠、亞、季軍,及两名優異獎。 日期:明年3月至6月 獎品:初賽:每名參加學生均可獲頒紀念狀; 參加的學校將被邀請參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 特派員公署」 準決賽:每名參加學生將獲贈獎牌; 每間參賽學校將獲贈書券;                                            學生將獲安排到特派員公署接受中國外交知識培訓一天 總決賽:參加學校獲贈獎杯及書券;                                            五隊進入總決賽的學生均獲邀參加訪京團,與外交官交流,及參觀外交部、釣魚臺國賓館及北京名勝等   外交知識專欄:為增加學生及普羅大眾對外交的興趣和瞭解,明報從12月1日起在每個上課日推出連續4個月的“專欄”,刊登古今中外的外交事件、人物等,素材由公署及中國外交學院提供專家意見。   賽事播放:有線新聞將直播總決賽情況,及播出準決賽片段。   2006年11月30日舉行之記者會相片, 請瀏覽相片集

第一屆愛心動力大獎

2006.11.24
「明報周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國開發署駐華機構」、「和平發展基金會」 聯合主辦 【第一屆愛心動力大獎】   【第一屆愛心動力大獎】頒獎典禮已於日前(2006 年11月17日)舉行,當日出席嘉賓包括主辦機構代表:「明報周刊」總編輯龍景昌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香 港澳門特區首席顧問周進女士、「和平發展基金會」主席趙金卿太平紳士,及頒獎嘉賓兼評判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祖 澤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副特派員解曉岩先生、國際部主任祁小夏及雪肌蘭國際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陳小寶女士、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陳細潔小姐,及逾百名歌影視紅星亦有到場致賀。(附典禮照片)   設立「愛心動力大獎」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個獎項,鼓勵更多演藝人士和商業機構,身體力行,推動社會公益,幫助弱勢社群,保護環境資源,以及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首屆「愛心動力大獎」得獎藝人和機構分別為蕭芳芳女士,黎明先生及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愛心動力大獎」頒給演藝人員的獎項本來只有一個,但在評審過程中,由於評審覺得蕭芳芳小姐為達到目標而親自建立「護苗基金」;黎明先生則以個人身份支持很多不同慈善團體的活動;他們為善的方式不同,但各有貢獻,同樣應頒予獎項。   蕭芳芳女士積極推廣教導兒童預防性侵犯的方法,以及喚起公眾人仕關注兒童性侵犯及對兒童傷害的嚴重性。黎明先生除了是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青年特 使」外,更是香港公益金的支持者。過去曾籌辦多項大型活動,為公益金籌款。作為公共交通機構,九巴除了積極參與本港公益事業,更把這份回饋社會的心推廣至 其乘客,並成立了「九巴之友」,目的是希望會員履行一些乘客應盡的義務,發揮自律助人精神,提高公民意識。此外,九巴亦撥款支持環保、教育、體育及幫助弱 勢社群等活動。典禮上,黎明先生親自到場接受獎項,蕭芳芳女士則由夫婿張正甫先生代領,而九巴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則代表九巴接受頒獎。   「明報周刊」總編輯龍景昌先生解釋獎項的背景時說:「二00三年,《明報周刊》把每年一度的演藝動力致敬大獎頒予岑建勳和梅艷芳,就是要表揚他們作為演藝界的一分子,對社會及公益事業的投入參與。積極發揮他們身為知名人士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今年首次舉辦的「愛心動力大獎」,亦是懷著相同目的」。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表示:「基金一直關注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故希望透過這個獎項,鼓勵更多演藝人士和商業機構,身體力行,推動社會公益,幫助弱勢社群,保護環境資源,以促進本港可持續發展。」   有關評審規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香港澳門特區首席顧問周進女士指:「在進行評選時,金錢捐贈的多寡並非考慮因素。除活動項目的目標和成效以外,評審 委員更多考慮該參選者或參選機構的積極性、投入程度和創意。同時,評審委員對以香港本土為服務對象的的公益事務亦格外關注。」   「和平發展基金會」主席趙金卿太平紳士表示:「這個獎項意義重大,今年獲獎的蕭芳芳女士、黎明先生及九龍巴士完全發揮了這個精神,希望各得獎者及機構,以及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士繼續貢獻香港,並將這份精神傳揚開去。」   今次的評委會成員,包括《明周》總編輯龍景昌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香港澳門特區首席顧問周進女士及「和平發展基金會」主席趙金卿太平紳士,以及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祖澤先生和著名電影美術指導張叔平先生。由於陳祖澤先生身為九巴董事長,所以在評審商業機構的時候,他以涉及利益衝突為由退席及沒有參與投票。     有關活動詳情,請與下列人士聯絡: 明報周刊:何碧雯(電話:3605 371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麥美娟(電話:2865 3529)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訪美之旅取得美滿成果

2006.05.30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訪美之旅取得美滿成果 (二零零六年五月三十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的代表團結束為期十一天的訪美行程,已返回香港,訪問團總結今次訪美之行非常成功。代表團於五月七日出發,十八日返抵香港,先後訪問華盛頓、紐約、波士頓及三藩市四個城市。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多年來致力令香港在世界政經舞台上繼續保持國際城市的地位,今次訪問主要是向美國的政商界和意見領袖講解香港最新的政經現況。於此同時,此行亦旨在讓基金的代表更深入了解美國主要官員和決策者的眼中是如何詮釋在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原則下的香港。訪問團由基金總裁袁金浩率領,成員包括前律政司長梁愛詩、九巴執行董事伍穎梅、美國布魯金協會訪問學者、港大社會學系教授鄧特抗、資深國際時事評論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AlexReyes,以及基金會的候任行政總裁鄧淑德。 代表團在訪問期間,先後向美國政府、國會、商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講解香港最新的概況、投資前景及政制發展;訪問的單位包括國務院、商務部、參眾兩院的議員及幕僚。訪問團亦分別與極具影響力的著名智庫如美國傳統基金會、凱托研究所、布魯金協會及國際策略研究中心的代表會面和交流。 訪美期間,代表團亦與多家美國跨國企業的高層會面,包括花旗銀行、匯豐銀行、高盛、摩根史丹利,及世界著名的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代表團亦出席四間美國頂尖級大學包括哈佛大學、特夫大學、史丹福大學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舉辦的論壇,梁愛詩女士亦在論壇上發表演講,題材主要是圍繞在「一國兩制」原則下,維護法治精神是香港政府的重要核心價值,其他題目包括保護知識產權,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落實及香港的政制發展。梁女士亦在華盛頓國會山莊、紐約律師公會、紐約香港商會和三藩市香港商會作專題講座。 代表團團長、基金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今年的訪問非常成功,訪問團在華盛頓先後與美國政府高層官員、國會議員及他們的幕僚舉行一連串的會議,在紐約期間亦與多家跨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會晤及交換意見;在會談中他們都重申「一國兩制」原則在香港特區的實施十分成功,亦是香港能繼續保持穩定繁榮的主要因素。 袁先生表示,「今次訪問,有趣的是可以說與一連串的『四』字有關,今年的行程,我們訪問四個美國城市、與四名極具影響力的國會議員見面、和四家重要的金融財經機構高層會談、訪問了四家頂尖級大學,和四家新聞媒體機構代表交流,亦出席四個專題論壇。今次訪美之行令代表團成員耳目一新,亦是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這不單可以進一步擴闊基金會的國際關係領域,亦成功開拓更多策略性網絡聯繫。每年一度舉行的美國訪問是基金會的一項優良的傳統,我們非常重視這種雙向的交流模式,藉此可以令港美兩地培育更緊密的聯繫。」 袁先生補充說「今次訪問在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一次訪問美國之後進行,我們特別感受到中美兩國的關係對兩國的重要性,以及其衍生對香港的影響。在今次訪中,被訪的官員及機構代表反複提到中美關係發展越融洽,對香港發展越有利。香港應繼續推動兩國意見領袖意見的交換、加深彼此了解,在改善中美兩國關係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將繼續在美國進行推廣香港的工作,同時亦會安排美國國會議員及媒介代表訪問中國及香港。有關的推廣工作,亦會推展至包括歐盟等國家及其他主要貿易夥伴。」 代表團其中一名主要成員,前律政司長梁愛詩女士在今次訪問美國四個城市的行程中,出席當地舉辦的法律論壇及商界午餐會發表演說時表示,有信心中美兩國關係可以繼續穩健及和平的發展,而香港亦會從中受惠。 袁金浩先生感謝美國政府及國會對訪問團作出高規格安排和熱情的接待。他亦特別多謝在訪美期間,香港工業貿易署三個設在北美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主管的支援和協助。同時訪問團亦拜會中國駐美大使、駐紐約和三藩市總領使,更與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會面,這令訪問團感到中央亦極為重視基金的工作和使命。 袁先生亦對今年訪問團成員的貢獻表示致意,「我們有一個非常出色訪問團,每名成員都竭盡所能,致力向美國政、商、學、新聞界宣揚關於香港的正確訊息。」 即將上任的基金會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結說,「今次訪問,我們為港美兩地未來的合作、商業聯繫及學術交流進行了超過四十個非常重要的對話。基金會將繼續努力,與海外的意見領袖、商界、研究機構、及非政府組織建立良好的關係,致力維護香港的經濟健康發展及港人福祉。」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2622或傳真至2861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絡。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袁金浩晤賴斯李肇星

2005.11.29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總裁袁金浩剛從韓國斧山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並在領導人晚宴上與美國國務卿賴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會面。 袁金浩表示賴斯在亞太領導人的晚宴進場時,大受與會賓客歡迎。與她會談中,她對中美關係和香港政經現況甚為清楚,並對前景更感樂觀。 在同一場合,袁金浩更與外交部長李肇星話舊。 他對曾蔭權特首領導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充滿信心,並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改善中美關係的使命給予極高評價,並會繼續支持基金在國際和國內的工作。 此外,在11月2至4日袁金浩被邀參加英國外交部在WiltonPark舉行有關香港的集思會。討論範圍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環保、醫療等課題,並談及政制發展。與會人士多為歐美政經和商界領袖,亦包括行政成員查史美倫及立法會議員湯家驊。他們對香港政制發展表示樂觀更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總體而言,從今次在英國WiltonPark的集思會和在韓國斧山舉行的亞太經合高峰會的觀察中,香港仍為世界領袖注意的城市。這更是香港為亞洲國際都會的一個指標。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2622或傳真至2861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絡。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泛珠三角與香港互動發展》新聞發布會

2005.09.2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已成立10週年。在過去歲月裡,基金除到海外推廣「香港」在亞太區的商業中心地位,期間,並大力推動珠三角與香港經濟整合活動,務使令香港市民能加深了解珠江區域地緣、經濟、人文交往關係及互補優勢的重要性。適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近日出版一本有關泛珠三角的書:泛珠三角與香港互動發展,基金貫徹推廣珠三角區域的工作加以支持部份出版經費,務使有關泛珠三角與香港的訊息能廣泛發佈,希冀提升香港市民對該地區的認識,更可加深了解該區域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的關係及企業投資的前景。基金認為該書是值得推介,予以支持。 同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楊汝萬教授談及出版該書的背景,更闡釋其重要性,楊教授說: 「2004年6月初,廣東與周邊八省區和港澳特別行政區最高領導人在香港、澳門和廣州,舉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並簽訂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9+2」的新經濟合作框架,就在中國南方順利和隆重地誕生,影響深遠。泛珠三角成立是順應全球化及區域一體化兩個現今主要經濟潮流的結合。這個合作協議的簽訂不僅為該地區的經濟前景和人民生活創造了巨大的機遇,而且其他相類似的區域經濟也殷切地關注有關協議的成效,進而評估應否創立同樣的經濟組合。泛珠三角的成立無疑把珠三角顯赫成功的經驗,即時輻射到更廣闊的地域。事實上,泛珠三角區內資源和自然環境紛繁多樣,風土人情以至民族結構迥然有異,構成龐大的互動商機和合作空間,故此,新合作協議必然對這個佔中國五分之一面積、三分之一人口,以及三分之一生產總值的地域,架構出一個美麗動人的未來。 為著香港能更有效和切實地與「9+2」其他的成員尋找合作的契機和加強認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04年12月中,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聯合舉辦了「泛珠三角發展論壇」,「9+2」成員均派出學者和決策官員代表參與盛會。香港的官員、學者、商界和專業人士,以及使館代表均踴躍參與。其後,論壇移師到香港中文大學,繼續進行深入探討和意見交流。」 楊教授重申: 「為著把泛珠三角的構思放在更廣闊的地域框架作出審視,論壇亦特別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代表參與,他們都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了泛珠三角的建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代表首先從國內宏觀經濟分布的角度,分析了泛珠三角的建立理據,以及對其他地域的示範作用及影響。另一方面,新加坡的代表則以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員之一的觀點,討論了泛珠三角的產生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域合作所產生的正面作用。與會者一致認為,泛珠三角的誕生為香港與內地廣闊的地區邁向更緊密的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本書收集了論壇宣讀的論文,而有關論文在會後已加以修改和補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文章付梓,我們要對所有作者的努力與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楊教授期望此書能為香港學者、官員和一般市民增強對泛珠三角的認識,進而強化彼此的合作發展。 楊教授總結: 「我們相信,香港與泛珠三角成員合作,機會和挑戰兼而有之,我們必須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才能為個人的事業以至香港,打開新的局面,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二零零五年九月廿二日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2622或傳真至2861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梁資慧小姐聯絡。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美國政經界肯定香港國際城市地位

2005.02.28
適逢農曆新年,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香港的政府及公營機構攜手到海外推廣香港. 是 次代表團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帶領, 成員包括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胡珠先生; 國際發展策略局主席馮華健先生; 香港貿易發展局傳播總監孟莎娜女士; 投資推廣署財經事務主管羅寶莊女士與及來自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及以香港作總部的太平洋經濟理事會的代表等. 代表團在美國逗留了五天, 由二月十四日至十八日, 期間到訪紐約和華盛頓與國務院及商務部高級官員;國會代表;財金機構, 如摩根士丹利,高盛投資,標準普爾,美國匯豐銀行,花旗國際及紐約交易所;智庫機構,如亞洲協會,傳統基金會,凱托研究所及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及主流媒體,如福布斯和財富雜誌及華盛頓郵報等會晤. 代表團也和亞洲協會和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的代表就香港的文化發展作深入交流.此外, 中國駐美大使楊潔箎先生與代表團會面時, 特別向代表團轉達對香港人問候. 是次訪美的主要目的, 是向美國的政經人士及輿論領袖介紹香港的最新情況. 代表團更特別提及,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開幕及年底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會將香港成為國際焦點. 另外, 代表團匯報了其他領域如政制發展, 教育改革, 文化發展及環保等發展. 身兼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的馮華健先生重點提及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廣播中心的優勢. 袁金浩先生認為, 是次活動能夠將不同機構的代表聯合起來, 統一口徑向國際社會傳達正面的訊息: “香港的角色是多方面的 – 國際商貿和投資平台, 泛珠三角經濟融合的樞紐, 區內國家在保護知識產權的效法對象, 及區域廣播, 電信和高等教育中心.” 馮華健先生認為:“美國政經各界對回歸接近八年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仍表示關注,特別對政制發展及財金前景深感興趣.這對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有所裨益. 但我們仍要努力去維持香港獨有的營商優勢,繼續作為世界都市和金融中心.” 孟莎娜女士也認同, 是次協作可謂非常成功, 對貿發局往後在美國各大城市所進行的推廣活動有莫大的幫助. 代 表團都認為, 美國政經及輿論界對香港在後沙士時期的經濟反彈表示欣賞, 並認為經濟將持續增長.代表團也趁機提及,沙士一疫其實對香港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示: “經過回歸後多年的探索, 沙士一疫令香港人終於明白到, 香港和鄰近的珠江三角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只有透過溝通和融合, 才是出路之所在.” 太平洋經濟理事會政策分析師芮安卓先生說. 此外, 著名智庫傳統基金會及凱托研究所都對香港在維持自由經濟體系所作的努力予以肯定. 袁金浩先生總結是次訪美行程可謂相當成功, 能夠將多個機構聯合起來, 向國際社會發放香港作為繁盛和自由的經濟體系; 國際貿易和投資平台及區域廣播及電信中心的正面訊息, 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梁資慧小姐聯絡。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贊助、非牟利、非政治的機構,由香港商界領袖組成,旨在加香港在區內的金融、船務、貿易、通訊及科技中心的角色。基金亦會透過安排香港、中國及國際社會之間的交流而提高中西之間的認識。

香港從速抓緊泛珠三角和西部開發的雙契機

2004.08.10
隨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的誕生和近日第七次港粵聯席會議的召開,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更趨緊密。因此香港未來的發展,必須與國家的政策相互配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在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合辦的媒體簡報會上表示,國家當前的兩大發展策略,即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及西部開發,就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契機之所在。 兩個月前,一個嶄新和劃時代的區域合作協議框架在珠江流域、長江以南的地區隆重誕生了。以廣東省為首的周邊九省,即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與海南島,加上香港和澳門,簡稱為9+2的泛珠三角地區領導,共聚一堂,倡議促進區內共同發展,取長補短,互惠多贏,為神州大地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開創新路。這樣的倡議可謂高瞻遠矚,令人鼓舞。 身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及中央政策組珠三角委員會主席的楊汝萬教授說:「泛珠三角佔中國約五份之一土地、三份之一人口、三份之一生產總值和二份之一外來投資,對整個國家的發展舉足輕重。過去二十多年,在改革開放的環境和港澳的正面影響下,珠三角以至整個廣東、福建均經歷了異常迅速的發展,舉世矚目。泛珠三角的構思是把這個發展勢頭推延到鄰近更廣闊的地區,使現代化、工業化和專業化可以在空間上不斷擴大和升級,以推動國家的發展。由於港澳的地位既獨特又超前,它們在有關構思中分佔重要的環節。」 過去一年,香港在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和自由行的政策推動下,經濟和社會狀況均持續好轉,樓價和股價的升幅尤其可觀。如今又有泛珠三角的積極出台,香港的前景應會更為秀麗。事實上,泛珠三角所帶來的契機,若配合得宜,香港絕對不難再攀新一輪發展高峰。此輪發展,該如何把握?又應從哪裡起步呢? 楊教授表示,從多種跡象看,「向西望」似乎是比較可取的選擇。首先,盱衡珠三角內部過去二十多年來東、西部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之後,積極發展珠三角西部地帶,不僅可使肇慶、佛山、江門、中山和珠海發揮各自的潛能和優勢,亦可紓緩東莞和深圳近年所面對的土地不足和勞動力及資金上升等問題的壓力。西岸地帶基建的不斷改善和港珠澳大橋的建造快將定案,都為當地發展注入了重要的動力。 再者,珠三角西部地區連接的廣西、雲南、貴州和四川,也就是泛珠三角的西南四省,物產豐繁、人口眾多、少數民族雜處、水能源和礦產充沛,與廣東、港澳存在明顯的互補性。在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安排下,這大片西南地區既可透過香港的金融、物流、資訊和旅遊的優勢,將它們的產品輸往世界市場,又可借助香港的發展經驗以提升它們的專業服務和現代化。 除了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份外,西南四省更是中央政府於一九九九年宣佈的西部開發政策的其中一個關鍵焦點。在包括西南部六個省份的西部開發框架中,現時泛珠三角的西南四省其實就是西南部的中心地帶,城市、經濟、人才及科研能力尤為集中。所以,它們在過去數年已有顯著的發展,現加上泛珠三角的新安排,在政策上受到雙重優惠,就如上了經濟特別快車,不難勇猛向前飛奔。香港和西部開發地區互動發展潛力巨大。然而,香港效應在此遼闊廣大的地帶,尚未積極和全面展現。香港政府和投資者須加倍努力,帶出我們的強項,始能緊握新政策帶來的發展良機。此外,雲南、廣西又毗鄰東南亞地區,在中國與東盟國家「10+1」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扮演重要的角色。 楊教授總結時特別強調:「由於泛珠三角的崛起,香港正面向另一重要的發展十字路口。先「向西跑」似乎有多方面的誘因,加快珠三角西部發展傾向的背後有中國西南四省作支持,這地區在泛珠三角和西部開發政策雙重優惠推動下,將可為香港企業家、投資者和廣大市民提供更多互惠互利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就這一角度而言,香港政府和有關部門及投資者應多「向西望」,加深對這地區的瞭解和認識,進而定下發展、投資、合作和交流的活動方針、步伐和模式,以盡快把握和迎向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所展示的璀燦未來。」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53529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梁資慧小姐聯絡。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世界頂尖商學院全球論壇肯定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

2004.05.30
“香港是你在中國的生意伙伴” 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在五月二十一日的 >(INSEAD / Wharton Global Forum) 演說所帶出的信息。<歐洲商學院 / 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是兩所全球最佳商學院 – 法國的歐洲商學院 (INSEAD) 和 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 (Wharton) 一年一度的聯合舊生聚會, 而袁先生是次以基金會的行政總裁和INSEAD校友的身份出席在莫斯科的會議, 並在一個名為 <新興消費市場>的工作坊上發表演說。袁先生向在場超過二百多位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歐盟,和中東,亞洲等國的商界領袖表示,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的潛力和優良製造業的投資環境, 為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帶來無限商機。袁先生指出:「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為入世之後,在目前以規範為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裡,中國會是更負責,更積極的一員。」 袁先生同時強調香港憑藉多年的國際貿易經驗, 加上本身的經濟優勢和專業服務,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基於香港的地理位置, 能夠在四小時的飛行時間內, 遍及全球百分之四十的人口, 香港在亞洲區內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不會動搖。再者, 在二十四小時的交易時圈裡,香港位處兩個金融市場 – 紐約和倫敦中間。 而更重要的是, 香港本身的優勢, 如法治為本, 低稅率, 資訊流通自由, 廉潔的政府, 公平競爭的原則, 和被公認的金融和貿易運作模式。」 在莫斯科期間, 袁先生會晤了俄羅斯總理弗拉多科夫和莫斯科地區常務副主席 Aleksey V. Kuznetsov。袁先生更和在俄羅斯甚具影響力的商界組織Russian Information Agency 達成合作協定, 促成該組織在本年十月組成商貿代表隊訪問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緊接著在十一月份, 兩個分別來自科威特及以色列的代表隊也會訪港, 藉以了解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商機和發展潛力。 袁先生形容是次全球論壇相當成功, 能夠將香港推介給國際商界人士, 特別是俄羅斯及其聯邦國家。其實是次活動的時間配合相當理想, 緊接著著政務司司長在五月十八日和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代表團在五月十九日到訪莫斯科。誠然, 隨後俄羅斯代表團的到訪, 香港的國際地位備受肯定。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852) 2861 2622或傳真至 (852) 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梁資慧小姐聯絡。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贊助、非牟利、非政治的機構,由香港商界領袖組成,旨在加強香港在區內的金融、船務、貿易、通訊及科技中心的角色。基金亦會透過安排香港、中國及國際社會之間的交流而提高中西之間的認識。

從本地商界之觀點看香港未來政制發展的方向與進程

2004.05.03
對於近日香港政制發展的討論,及人大常委會最近對政改方向的決定,連日來引起本港及海外的關注。作為商界的一份子,「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後稱「基金」) 亦密切注視事態的發展,同時希望從本港商界的立場及角度,提出我們一點看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本周一 ( 26日) 經過詳細審閱及討論特首董建華先生提交的政制發展報告後,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作出決定,同意本港2007及08年的特首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可以修改,但同時定出屆時不能進行雙普選。 「基金」認為,今次的決定,為香港07及08年的特首和立法會產生辦法提供了明確方向。誠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後稱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先生所說,人大常委會今次作出決定前,已經先後透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不同渠道,收集和聽取了港人的意見,而在審議討論時,除了《基本法》相關的規定,也充分考慮了香港各方的提議和訴求。 「基金」及本港商界均認為常委會的決定是恰當和及時的,因為它明確界定了特首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可修改的範圍,消除陰霾,澄清疑慮,有利香港社會務實地討論政制發展。而和「基金」接觸的多個國際和本港團體中,亦普遍支持常委會的決定。 推 進香港的民主發展是基本法的重要承諾。「基金」認為在回歸後六年多來,香港的政制已按基本法規定的步驟逐步發展;然而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政制的發展必 須與香港的經濟互相呼應,配合社會的實際環境。因此在作出任何重大的改變時也應考慮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以保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喬副秘書長提到香港政制發展時,列出了6 項「實際情」的考慮,包括(1)許多港人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認識還不很足夠,「一國」觀念、國家意識、香港法律地位的認知以及對普選意義的認 識等還不夠清晰;(2)《基本法》作為香港的憲制性法律的地位尚未牢固;(3)香港的政治體制必須能夠兼顧各階層、各界別、各方面的利益,做到均衡參與; (4)當前香港經濟正處復蘇階段,經不起震盪;(5)行政與立法之間的配合還在磨合之中,行政主導制度還未有真正落實;及(6) 香港社會對07、08年是否實行普選,存在很大分歧。我們相信這六項考慮正好反映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實際情況的透徹掌握。作為商界的一份子,「基金」亦十分 贊同在實施普選之先,必須先處理這些因素。其實喬副秘書長等內地官員在這次的政制發展的討論裡,透過多次在香港和深圳的活動,充分聽取各界的意見,從而加 強特區與中央的溝通。而這次的常委會的決定也是一個特區與中央相互溝通的成果。 「基金」所接觸的商界和社團亦認同在這6項「實際情況」得到滿意的答覆前,香港的政制發展應該顧及到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和緩慢復甦的經濟。 我 們認同香港應根據基本法的規定,按照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推動民主發展,最終可以達到全民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及選出立法會議員。但在這過程中,必須要兼顧 各階層、各界別、各方面的利益。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認為要在目前的選舉制度中維持「均衡參與」的大原則,確保各階層可通過不同途徑參政;在發展民主政治 之同時,兼顧社會各階層界別的聲音。只有透過這樣全面和周詳的安排,才能確保工商界及中產階級有適當的政治參與及被相關的體制所保護。 這些不同的因素,其實跟行政長官就07、 08年實行普選所提交的報告書裡的9個因素*理念相同。在進一步討論政制發展時,除了確保香港繼續享有高度自治外,也要有全面而均衡的考慮。認真的做法就 是,各方面、各階層的人士應該以維護香港整體利益為大前題,以不帶任何私利的胸襟,放下成見,攜手協力,從香港的實際政治、社會、經濟情況出發,尋求共 識,務實地推動香港的政制發展,為香港謀求長遠的利益。 「基金」認為,既然常委會決定了07 及08年的兩項選舉安排,並容許有修改空間,香港各界人士應該實事求是,以溫和、理性的方法爭取,小心和謹慎地詳加規劃,爭取本港各階層、各方面人士同心 協力,認真地研究中央所提出的因素,再在常委會決定的基礎上,積極地提出配合方案,從而為香港創造普選的條件。過去六年多來,香港經歷了不同的經濟及社會 事件的衝擊。踏入2004年,各方面應以繁榮穩定為本,令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得以繼續循正確方向復甦,而一切的政制發展的方向和進程,也應以維護社會祥 和為大原則。 * 九個因素分別為:- 特區政府研究政改方向及步伐時,必須聽取中央意見 不能為政改方案輕言修改《 基 本 法 》規定政治體制的設計和原則 方案不能影響中央對行政長官的實質任命權 方案必須鞏固以行政長官為首的行政主導體制 達至普選的最終目標必須根據特區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 衡量實際情況時,除市民訴求外,還須考慮包括市民對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認識程度、公民參政意識、政治人才成熟程度及行政立法關係等 方案須有利社會各階層通過不同途徑參政,以便在政治體制內都有代表聲音 方案必須確保能繼續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 方案不能對現行載於《基本法》的經濟、金融、財政及其他制度產生不良影響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852) 2861 2622或傳真至 (852) 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梁資慧小姐聯絡。   – 完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歐盟與大珠江三角洲建立更緊密商業聯繫

2003.11.24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訪問團剛結束到英國、德國及法國的九天考察活動。 這訪問標誌著在歐洲的主要貿易夥伴繼續因香港獨特的地理經濟環境而加深與我們合作,及香港在亞洲的商業實力表示的信心。 訪問團向三國的高級官員及政經領袖介紹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最新的政治及經濟情況、投資前景、基建項目、環境保護、人力資源和科技發展。 該訪問團團長暨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形容是次訪問成績美滿,因為在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香港仍然是很多跨國企業在亞洲區的總部,一直吸引著歐洲貿易伙伴的興趣。 「在距離二零零四年一月一日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正式開始實行還有五個星期的前夕,今次訪問的時間確實及時,讓我們藉此機會可以向歐洲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介紹香港是他們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最佳跳板。這次訪問為歐洲及香港兩地的商界建立策略聯盟。」袁氏補充說。「訪問團亦與當地的主要智囊、非政府機構、商會等建立了聯繫,有助日後進行學術文化交流及商務合作。」 訪問團成員包括香港和廣東的專業及商界人士,包括德輔大律師事務所資深大律師及國際發展策略局主席馮華健先生、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董事及國策局董事汪長禹先生、東華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總顧問王慧恩小姐、廣州外國企業顧問服務公司主席徐嘉莉小姐、王氏電子有限公司工業系統總監王賢敏小姐及王氏電子有限公司工業工程部經理EricYao先生、康軍先生及基金會在歐洲的商業夥伴。 在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在倫敦訪問期間,代表團與當地商界會晤,敦促他們加強鞏固英國商界在香港建立已久的投資運作。代表團藉此次訪問與英國貿易及投資機構(UKTrade&Investment),出口商會(TheInstituteofExport)及香港聯會(HongKongAssociation)建立友好的關係。此外,代表團亦有參加在倫敦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香港樂在此,愛在此」推廣活動及出席貿易發展局的周年晚宴。 在訪英期間,代表團主要成員馮華健大律師清楚道出令香港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最自由地區的四條支柱:平等貿易機會、符合世貿要求的營商環境;嚴厲打擊貪污及貫徹實行法治精神這條令香港成功的方程式。馮氏說:「為追上現今知識水平及經濟貿易全球化,香港正擴張本身的商業基礎,發展高瞻遠矚的創新科技基建項目,同時訂立一個具使命感的教育政策去提升香港的人力資源質素。同樣重要的是,香港背靠的中國腹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為各樣製造業及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一個上佳的投資環境。特別是當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將對那些洞悉先機,以香港為基地的公司,尤其是外資,提供一個發展優勢,因CEPA對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並沒有國籍限制。」 在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柏林訪問期間,代表團與德國的經濟及勞工部長(GermanMinisterforEconomicandLabour)和外交部長(SecretaryofStateforForeignAffairs)會晤,並討論有關香港在促進大珠江三角洲及湄公河三角洲間的經貿活動,尤其與越南的商貿往還中扮演的角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今次訪問與BerlinPartner、德國貿易及工業聯會(GermanFederationofTradeandIndustries)及Potsdam大學Hasso-PlattnerInstitute建立聯盟,為將來共同合作推廣香港及德國貿易和文化科研打下基礎。為重視中德的商貿關係,在十二月一日,德國總理施奈特(GerhardSchroder)將訪問廣州,出席當地舉辦的全球最大的國際汽車展,進一步擴展德國的汽車工業的商機。 在十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訪問巴黎期間,代表團拜訪中國駐法國大使趙進軍先生,就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整合如何促進區內繁榮及未來發展交換意見。代表團亦與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The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及多個商業組織會面,其中一個項目討論香港作為明年11月在中國舉辦之「國際市長會議」(InternationalMayors’Conference)的支援中介角色。而基金會明年三月將與OECD有關官員訪問中國,選擇最適合主辦該國際會議的城市。 袁金浩先生感謝此行拜訪當地的政府,及其在港總領事協助安排是次高層次訪問活動. 「更重要的是,各團員對歐洲政經界帶出正確的訊息。他們都積極參與有關商務聯繫及學術交流方面的重要討論。我們會繼續努力與海外意見領袖、商界、研究機構及非政府組織建立良好關係,為香港的經濟及大眾褔祉努力。」袁氏總結說。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2622或傳真至28613361或電郵至kim_wan@betterhongkong.org 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強化香港港口及貿易業務

2003.10.30
香港作為貨物出入中國的重要通道,其港口及遠洋貿易業享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這優勢卻隨着鄰近地區發展正在逐漸消失。華南港口的發展所帶來的競爭,使香港的發展受到阻滯。地處華南的鹽田和蛇口/赤灣港口在吸引珠江三角洲出口貨運方面,比香港更具結構性優勢。由於港口及遠洋貿易對香港的經濟非常重要,這一系列變化對香港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時下的討論過程中,很多關於港口及遠洋貿易業上的問題被過度簡化了,由此形成的一些普遍看法及誤解,因而影響了戰略決策的判斷。這些看法包括: 1.貨櫃碼頭收費過高是導致香港港口業務流失的主要原因2.香港的貨櫃碼頭由幾家經營者控制,直接影響了香港的競爭力;因此香港需要引進更多的碼頭經營者3.香港需要擴大港口處理能力以增取華南地區的出口;這可以通過提早興建10號貨櫃碼頭來實現4.通過重點爭取轉口運輸,及爲航運公司提供專用泊位,使香港整體經濟能從增加的港口業務上受益 儘管這些看法觸及部份的關鍵性問題,但其基本方向是錯誤的。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事實1:降低港口收費並不能解決問題。高昂的貨櫃碼頭收費並不是造成經香港出口貨運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相反,結構性因素,如中港海關的延誤及偏高的公路貨運成本等才是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事實2:引進更多經營者從而加強“競爭”,並不能對香港的港口業帶來正面的影響。事實上,香港貨櫃碼頭經營者的數量與其他世界領先港口相近。此外,香港貨櫃碼頭服務水準被受國際推崇,引入新的貨櫃碼頭經營者能否進一步改善行業結構,提高服務質素和投資水平,理據成疑。事實3:除非香港消除相對於華南地區的結構性劣勢,否則擴張碼頭容量的措施應暫時押後。在解決結構問題之前,投資興建新的貨櫃碼頭涉及風險將會過大,因此香港應以努力提升現有碼頭設施的生産效率作為首要任務。事實4:通常貨櫃碼頭只有在吞吐量不足時才主動爭取轉口運輸的業務,因此香港不應將其作為重點業務來看待。轉運的確可以擴大港口吞吐量,但對本地經濟的正面效益不大,同時易受鄰近地區港口的競爭影響。儘管轉口運輸業務自身能為碼頭提供收益,但僅僅因為它而作大規模投資卻並不值得。此外,在没有增加直航業務下,專用泊位的設置只會把收益從本地港口轉移到航運公司手上。 貨櫃物流一直是香港的貿易行業的基石。儘管廣東製造業的持續發展將推動整個華南和香港港口的增長,華南港口的進一步發展將逐漸威脅香港在貨物運輸領域的領導地位。另外,在航空貨運上,雖然香港機塲擁有絶對的競爭優勢,但類似港口所面對的威脅在不久將來亦很可能發生在機塲上。爲穩固香港在華南地區的地位,香港港口需要進一步融入珠江三角洲,將其定位成為華南港口網路中的重要部份,並重點吸引個別貨物品種。與此同時,香港應當把重點從貨物處理轉移到出入口業務上的其他領域。也就是說,為了使出入口業進一步發展,香港應逐漸擺脫對貨物處理的依賴,從而轉向提供高技術的增值服務。 爲鞏固香港在港口和遠洋貿易領域上的領導地位,香港須從以下三大方面努力: 1.與珠江三角洲建立道路及政策上的橋樑:香港應當繼續在政策和基礎設施上尋求跨境整合,以穩固其在華南港口網路的領導地位。成功的整合能大幅降低公路貨運成本,提高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西部之間內河船的服務水平及效率。此外,香港貨櫃碼頭業應加強與華南地區港口的合作,共同商討港口未來發展路向,正如珠江三角洲各機場之間成立的“珠三角五大機塲研討會”,可作為華南港口合作模式的參考。2.確定及爭取因結構性因素而選用香港港口的貨物:表面看似相同的貨櫃,其實不盡相同。部份貨主可能會出於港口服務水準的考慮,指定把貨物交由香港港口處理,並願意爲此支付較高的價錢。香港應把貨物分類,針對不同貨物的特別需要,提供特別服務以吸引這些貨物繼續使用香港港口。例如利用保稅貨車來免去中港海關檢查或直接向海外買家推銷香港港口的優點,皆能增強香港港口對中國進口及高價值貨品的吸引力。3.爭取貨物處理以外,出入口價值鏈的其他商機:在整個出入口交易當中貿易服務的收入比貨物處理多出數倍。香港應以最全面的角度,來檢視本身在出入口貿易中的服務定位。例如:香港應充份利用產品採購全球化的趨勢,推動更多的企業在香港成立採購中心,提升本港的軟件(如採購網絡,外語能力及對海外市塲的認),並把本港定位成亞洲(而不僅僅是中國)採購樞紐。 總體而言,香港港口憑著本身獨特優勢,足可以保持其在華南港口中的領先地位。但是當華南各港口正積極改善其基本設施及擴充港口之際,香港急需消除對其不利的結構性劣勢。若未能在短期內解決,香港將會喪失在華南及亞洲貿易行業鞏固領導地位的大好機會。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2622或傳真至28613361或電郵至kim_wan@betterhongkong.org 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重建香港競爭力研究報告:專注香港優勢價值

2003.08.06
非典型肺炎的爆發,令香港的整體經濟持續衰退情況加劇惡化,對一些原本在經濟衰退中已經大受影響的行業,造成更嚴重的打擊。本報告之目的是希望藉今次研究,找出非典型肺炎對香港經濟造成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以及提出適當的行動,使香港經濟甦醒過來。 此次的研究,我們第一步是向社會上多位領袖搜集他們對香港在「後非典型肺炎經濟」中面對的挑戰和商機的不同觀感。我們發現他們對香港都有一個共同顧慮:就是香港應怎樣處理經濟系統中出現的結構性問題,(包括不斷上升的失業率,以及來自中國內地對爭取投資的競爭),同時香港應怎樣透過發展新的經濟範疇,以刺激經濟恢復增長。 我們同意香港的經濟正面對這些問題,與此同時,我們認為在一般人的討論中,往往把香港面對的挑戰,歸咎於幾個錯誤的理解,而真正的問題卻為人忽視。我們發現,在一般人的意解中最少有三個誤解: 1.       香港作為中國與海外國家的貿易及投資中介人角色正逐漸褪色,導致高失業率。 2.       因為經營成本太高,香港已失去競爭力;故香港需要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 3.       香港經濟衰退是無法扭轉的局面。 我們的工作是闡釋和釐清這些誤解,從而將社會的注意力轉移集中在基本事實上: 1.       事實一:如其他發展成熟的經濟體系一樣,香港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這個威脅雖然存在,但香港作為中介人角色實質地減少的情況仍未出現。誠言,高失業率通常與中介人角色減退連上關係,但實際上香港的高失業率,並非純然來自內地的競爭。本地的高失業率,主要是香港在發展成為一個高增值的服務型經濟中,出現的結構性及週期性轉變造成。事實上,香港目前所經歷的,與其他發展成熟的服務型經濟體系(如:纽約、倫敦)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情形非常吻合。 2.       事實二:香港必須集中發展其本身真正的優勢價值。香港永遠不能夠與中國在成本因素上作直接競爭。香港的特殊地方在於發揮其優勢價值,所以香港應努力保持及深化現有的優勢。 3.       事實三:香港是絶對有能力扭轉目前的經濟不景情況。香港面對的挑戰既非不能克服,亦非是獨一無二的;香港祇要能採取果斷的行動,解決目前的問題,便可以扭轉經濟情況。 我們相信要恢復香港的競爭力,必須採取一連串行動。香港一定要集中發揮其商業上的優勢價值–其真正與別不同的優點。在這份報告內,我們提出建議,為重建及加強香港的競爭力作導引。 首先,香港必須在思考方向上作出重大的改變。要繼續在經濟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功,香港必須集中處理幾項經過挑選,能夠為經濟帶來推動的產業。此外,香港應該增加與中國的實質經濟整合,同時亦要在以下幾點明確突顯其優勢,包括:法治制度、企業管治、自由經濟、及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我們建議在三個廣泛範疇上採取行動: 1.       香港應深化現有優勢,而並非擴闊新經濟範疇:香港應該挑選部份可以繼續保持或能夠創造競爭優勢的產業,優先發展,并以這些特選的產業類別為核心,再配合其他周邊產業,建立數个具規模的經濟體系。 2.       香港應吸引人才而非資金:要取得成功,挑選出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別必須有合適的人才管理。香港應該集中吸引三類的外地的人才:中國大陸的人才、亞太區內最優秀的人才及海外華人。 3.       香港應努力達致世界級城市的期望:要令經挑選的產業類別發展興旺,和吸引人才來港工作及定居,香港需要發展為一個真正的世界級城市。要達致這個目標,不能祇作空談,香港必須改善及縮窄與其他世界級城市於環境因素、教育、文化及藝術的差距。同時,香港亦要加強及保護其原有的優點,包括尊重法制、優質的金融機構、開放的資本市場、維護自由經濟及良好的運輸基礎建設。 研究亦以四個國際城市,包括倫敦、紐約、新加坡及上海為基準,探討香港應如何要達致世界級城市水平。報告提出要注意“硬件”及“軟件”兩個範圍: 兩項硬件的因素包括: 1.       商業因素:世界級的財務及商業中心、具國際級競爭力的服務工業、國際商業貿易物流中心、自由貿易經濟體系及發展完備的研發中心。 2.       非商業因素:高水準的私人及公共醫療衛生體系、以及卓越的運輸及通訊系統,及一個世界級的都市發展計劃。 而軟件的因素包括: 1.       教育:熟練及有技能的勞動人口,並且有高質素的教育制度。 2.       居住環境:安全而且保持低罪案率。提供清潔居住環境,及優質的住屋。提供一種令人嚮往的國際化生活環境,擁有引人入勝的夜生活、方便的購物設施及舒適休閒的生活模式。 3.       社會基礎建設:多元的種族及文化特點,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中心。尊重法治精神、推崇資訊開放及言論自由、提供公平的營商環境和致力打擊貪污的政府。 報告結論如下: a)    必要改善的範圍:這方面的包括確保香港有清潔的環境、加強專上教育、以及引入多元化文化發展,及增加更多的文娛藝術活動 b)    現在已有的優勢,但要繼續保護的條件範圍:這方面的工作包括保障經濟自由及自由貿易,維持一個世紀級的物流中心,包括港口、航空貨運及機場,以及維護法制、保持世界級的金融及商業制度。 根據研究結論,報告重申: 「香港的經濟表現雖然自1998年開始轉弱,但本港的經濟基礎仍然非常穩健。面對持續增加的經濟壓力,尤其是經歷非典型肺炎危機後,更加喚醒香港要面對目前的課題:重建香港的競爭能力。要令香港恢復競爭力,需要在本地經濟體系中,挑選幾項香港能真正建立獨特優勢的產業類別,予以集中發展。最後,整體經濟發展的成功與否,有賴得堅定不移的領導,在社會各界的全力支持下,採取果斷的行動,令計劃落實;否則,香港的經濟發展便會失去動力,難以改善目前的疲弱狀況。」 完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2622或傳真至2861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發動十萬電郵及E-Card全球推廣香港同心協力共創美好明天

2003.05.28
www.brightenhk.org.hk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合辦機構名單 Ambassador List   (二零零三年五月二十日,香港訊)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傑出青年協會」及「世界貿易中心協會」聯合舉辦「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團結港人的信心,共同對抗因非典型肺炎帶來的衝擊。行動主要是透過www.BrightenHK.org.hk 網站將有關香港的準確及正面訊息傳送至世界每一角落,重建香港國際都會的地位。  「有些海外朋友、政經領袖、企業主管對香港近期對抗非典型肺炎的努力並未掌握正確的訊息,我們希望透過今次行動向海外人士發放最新和準確訊息,促進香港與海外社群之溝通,重建香港在國際間的地位,務使經濟盡快復甦。」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得到本地二十多個本地和外國商會、近二百個工商界組織和非牟利團體,遍佈全球超過一百二十國家及三百多個城市的百多萬名會員的支持。各參加團體的會員將於未來數月向世界各國的合作夥伴及朋友發放電郵及E-Card,透過網站展示香港的衛生狀況,疾病控制、醫療研究及特區政府的和醫護人員的抗炎工作,令海外國家清楚掌握香港最新的實況,避免任何的錯誤理解。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行動召集人,「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主席葛珮帆博士表示,籌辦今次活動是希望發揮互聯網無遠弗界的優點,透過網上平台,發動一個全球推廣香港的運動,向海外傳送正面的抗炎訊息,減小負面的報導對香港做成的影響,重建香港國際都會的美好形象。  「參與的非牟利團體及機構會鼓勵其會員於www.BrightenHK.org.hk網站寄送E-Card往海外,」葛珮帆博士續稱,「我們預計在行動推出首兩個星期內會寄送超過十萬張E-Card,向海外傳遞香港積極抗炎的正面訊息。所有透過瀏覽我們的e-card網站的電郵,會匯集於資料庫內,我們有信心可於六個月內收集超過一千萬個電郵戶口,以便進一步向海外推廣香港。」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在未來將會推出一系列的活動,團結及鼓勵港人積極參與,合作對抗非典型肺炎。重點是透過互聯網傳遞正面訊息,向海外傳送 e-card及電郵,宣傳香港,並會配合旅遊及商界之推廣,呼籲海外商家和旅客重臨香港。同時舉行大型的宣傳推廣活動,例如舉辦標語及徵文比賽,以文字激勵士氣;亦會邀請一班歷屆香港再生勇士派送書簽關懷有需要的人;此外,也會舉辦音樂會,以音樂振奮香港人心。  「我們希望透過「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帶出積極正面的訊息,令港人加強自信心及對前景樂觀,齊心協力推動香港經濟復甦,為求大眾福祉而努力。」「傑出青年協會」主席龍子明表示。  「作為本港商界的一份子,協會全力支持「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希望為香港注入無限的生機,促進香港經濟復甦,令這個國際都會蓬勃再現。」成員遍佈世界三百多個城市的「世界貿易中心協會(香港)」執行委員會主席伍淑清小姐表示。  今次推動的全城大行動將分為兩階段進行,首階段由五月二十日開始,積極將有關香港對抗非典型肺炎的準確及正面訊息第一時間傳送至世界每一角落,加深國際社群對香港抗炎行動的了解。而第二階段將會在疫症受控制後推出,透過參與機構的會員發動新一輪的e-card宣傳攻勢,邀請海外商家和旅客重臨香港。  「今次非典型肺炎事件對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城市的地位,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冀希「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在短時間內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支持,見證香港人團結的力量,共同奮鬥,同心同德,創造美好的明天。」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總結說。    透過互聯網全球推廣 促進香港經濟復甦  自非典型肺炎爆發以來,香港每個市民都飽受可能感染的威脅,生活秩序大亂,失去信心,中外遊客亦因而卻步,各行各業以至全港經濟因此而大受影響。觀察所得,本港市民及旅客的恐懼大部份是源於對此疫症資訊不足所至。  有見及此,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聯同香港傑出青年協會、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及世界貿易中心協會,發起全港百多個非牟利團體,合辦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動』,希望透過互聯網,將準確、正面的訊息帶到世界每一角落,將港人及中外遊客的信心重新鞏固,同時呼籲各界人士利用互聯網絡將廣大市民的距離拉近,團結一致,共同抗炎,重新投入健康而積極的生活,為香港重現光輝共同努力。  宗旨 Ø          運用互聯網的凝聚力,發動大規模而高效益的公開活動,將香港人間的距離拉近,共同努力以戰勝非典型肺炎及其後遺症 Ø          傳播正確及正面的訊息到國際社會 Ø          消除謠言及不確報道 Ø          協助市民建立積極人生觀 Ø          鞏固國際商家及旅客對香港的信心 Ø          吸引國際商家及旅客重返香港 Ø          鼓勵香港人重組價值觀、重建信心及為香港重新定位,為重投健康生活及經濟復甦作好準備 

歐美兩主要智庫加盟「大珠三角經濟組合」

2003.02.20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欣然宣佈歐美兩個主要的國際經濟智庫,包括總部設於布魯塞爾的「國際公共事務中心」(IPAC)及以芝加哥為基地的「美國企業發展協會」(ACG)將會加入「大珠三角經濟組合」,與珠三角區建立更密切的經濟關係。 「這兩個享負盛名的國際經濟組織加入『大珠三角經濟組合』,足證國際商界對大珠三角區域未來的發展界非常重視。」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 「『大珠三角經濟組合』成立的其中一項主要目標是加強大珠三角及香港與國際社會的聯繫。令我鼓舞的是,『組合』成立以來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這證明要推大廣珠三角區域,民間組織付出的努力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地位。無容置疑,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政府和各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亦十分重要。」 袁先生續說。 國際發展策略局主席馮華健先生表示,「得到『國際公共事務中心』及『美國企業發展協會』的支持和參與,『組合』及其合作夥伴將會努力,積極為大珠三角區域與國際商界間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渠道,從而促進這個區域的經濟增長。我們有信心這項計劃可以成功為工商界,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與大珠三角區域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並且令到這個區域更繁榮,為香港及廣東省帶來更多商機。」 於今年一月二十三日成立的「大珠三角經濟組合」,甫一提出迅即獲得本地、中國及海外的政經和學界的熱烈支持,其中包括廣東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美國加州貿易投資代表處 (香港/中國)、香港國際商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及有關工商界組織等。 出席是次今次與傳媒會面之講員包括「國際公共事務中心」總裁巴泰瑪博士及「美國企業發展協會」亞太區總監陳仲華先生。 巴泰瑪博士向傳媒簡介「國際公共事務中心」時說,「『國際公共事務中心』是一個由歐洲企業的主席及行政總裁等高級商界高級行政人員組成之組織,主要研究對經濟可能構成影響的公共政策,並且為建立良好經濟體系提供建議。 中心於1978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我們的成員相信的商界高層行政人員不論在已發展、或開發中的市場,都應該採取更積極的角色,就公共政策的討論,主動加強與政府溝通,推廣經濟發展。」 「『國際公共事務中心』將於今年秋季率領一個歐洲投資代表團訪問香港及大珠三角區域。歐洲各國在中國的商業和經濟利益增長非常迅速,今次訪問肯定可以有助雙方開發更多商機。『國際公共事務中心』過去亦曾在香港舉辦大型活動,包括在1997年,與香港政府及歐洲聯盟委員會合作舉辦  – 『1997年行政總裁高峰會議 』。」巴泰瑪博士補充說。 美國企業發展協會亞太區總監陳仲華先生於會上說,「『美國企業發展協會』1954年在芝加哥創立,是專為中小型企業處理發展、收購及合併事務的專業人士而設。 協會的會員在推廣策略性的企業發展擔任積極的角色。 協會並提供專業項目、教育及良好的網絡,方便會員交流。 協會轄下的39個分會遍佈全球,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及墨西哥,會員多達6000名,代表約2500間公司。此外,四個新的分會亦正在在美國及歐洲籌備成立。」  「協會目前更重要的工作是籌備在今年春季末成立『美國企業發展協會 – 香港  /大珠三角分會』。」陳仲華先生續說。           「香港可以從珠江三角洲及廣東省毗鄰地區的急速增長的經濟發展中受惠,『基金』將會與各有關的本地及海外團體合作發展,積極向海外推廣大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融合和發展。」袁先生總結說。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 完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大珠三角經濟組合

2003.01.23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宣佈與國際發展策略局及多個工商界組織合作組成「大珠三角經濟組合」,一個非政治、非牟利的民間組織,積極向海外推廣大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融合和發展。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和國際發展策略局主席馮華健先生共同倡議的「大珠三角經濟組合」,甫一提出迅即獲得本地、中國及海外的政經和學界的熱烈支持,其中包括由中國市長協會、廣東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美國加州貿易投資代表處 (香港/中國)、以芝加哥為基地之企業發展協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香港國際商會及有關組織等。  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在記者會宣佈「大珠三角經濟組合」正式成立時指出,作為一個完全非政治及非牟利組織。「大珠三角經濟組合」成立的的目標主要是: 1.            促進香港特區及廣東省政府與國際商界和投資者之溝通; 2.           組織貿易代表團,訪問大珠三角及香港,確保海外市場投資者可更容易與區內的工商機構接洽; 3.           以香港為樞紐,引進更多外國商家到大珠三角投資; 4.           策劃及推動大規模的多媒體宣傳活動全面推廣大珠三角及香港; 5.           加強大珠三角及香港與國際社會的聯繫。  袁先生表示:「『大珠三角經濟組合』的定位非常清晰。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協助香港及廣東省內的商業機構加強與海外商界的交流和接觸。值得提出的是,這『經濟組合』的成員在香港、廣東、美國、歐洲、澳洲及其他海外市場,早已在公營和民間層面建立了一個的廣泛而強大的聯繫。  我們會繼續與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投資推廣處、特區政府相關的決策局和部門、海外的工商組織和智囊團保持緊密合作,確保我們的工作可以順利推行。」   馮 華健先生表示:「國際發展策略局向以促進和推動政府與商界間之溝通為主要任務,協助發展中地區加速經濟增長。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立以來,國際發展策略局一 直積極與其他非牟利機構緊密合作,其中包括與以布魯塞爾為基地的國際公共事務中心合作,組織及率領貿易代表團前往印度、哈薩克和捷克等正在發展多元化市場 經濟的國家訪問,引進更多外國商家到當地投資。今次『大珠三角經濟組合』能夠得到中國市長協會、廣東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美國加州貿易投資代表處 (香港/中國)和企業發展協會的參與和支持,我們有信心這項計劃可以成功推行,確保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珠三角區的企業可以分享全球化經濟的成果。」     袁先生總結說:「我們會致力令這個新結合的合作夥伴在組織架構和營運模式上專業化,其中包括在籌辦和舉行各類活動時,加強成員間的合作;而核心成員亦會因應不同行業和活動的界別,組成多個委員會,協助推廣大珠三角經濟融合。」  出席是次記者會之講員包括香港國際商會珠三角委員會主席陳錦榮先生、中國市長協會海外代表(資訊開發部)汪長禹先生,美國加州貿易投資代表處(香港/中國)處長方文靜女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段樵教授。 記者會之講員: 袁金浩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馮華健先生,國際發展策略局主席陳錦榮先生,香港國際商會珠三角委員會主席汪長禹先生,中國市長協會海外代表 (資訊開發部方文靜女士,美國加州貿易投資代表處(香港/中國)處長段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完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香港經濟逐漸復甦

2002.12.0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合作進行的【港粵經濟整合下的香港製造企業與物流相關服務行業2002經營問題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八成的製造業與近六成的服務業受訪者表示跨境投資及分工後產值或營業額有所增加。但報告也指出了若干問題亟待解決。香港若要保持香港與珠三角多年來經濟發展的成果,應進一步積極發展及整合有關物流、旅遊業兩項策略性重點的相關行業,政府應更積極全面推動中小企業政策與協助企業的研發活動、引進專才。為繼續保持優勢,香港要加速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物、資金、資訊流通,同時盡速落實「中港間更緊密經濟關係」的具體內容和實施。 「自從80年中國內地經濟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已日趨整合。經過多年經濟、社會的發展,香港、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兩地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實質上乃依賴整個都會經濟區,或稱為「核心週圍體系」(Core Periphery System, 簡稱CPS)共同提供的聚集經濟效益,吸引各地資金、人才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活動而獲致的。」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段樵教授說。      段教授指出,珠三角『核心週圍體系』(CPS)的聚集經濟效益來自三個層次,包括宏觀層次上整個都會區內大小城市群的多元經濟功能完整所提供的全體系聚集經濟和引資效益;和第二層次,都會區內個別主、副都市內部特定產業群組合完備而產生的各個產業間配套效益;以及第三個層次指產業內分工網絡完整而產生的生產效益。而這三個層次結構的聚集經濟對中小型企業特別具有吸引力。這也是香港–珠三角區具有的最大比較優勢。    「面對生產、製造活動的北移,及經濟的轉型,為繼續保持香港的發展優勢,香港必須重視境外的因素,特別是與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關係;其中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整合,對香港的經濟基礎、就業創造能力到底有什麼影響,尤其是企業與政府應該去注意的。」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 調查小組在2002年7月至8月間,以4,442間製造類行業與物流關連服務類行業,包括貿易、運輸、倉儲與提供相關商業服務的公司為對象,發出調查問卷。 調查共收回192份問卷。回卷率接近5%。其中,製造業者共70單位,佔百分之三十七,其餘為物流相關服務業者,共122單位。受訪的製造企業平均開業年數為26.7年,服務業開業年數為21.5年。受訪機構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以本地僱員人數而言,製造業者在本地平均僱用44人,服務業平均僱用76人。 主要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跨境投資與分工對於香港本地經濟造成不同的影響。其中若以公司的整體(本港、內地)業務合計,87.3%的製造業者表示產值或營業額較跨境分工前的有所增加,9.1%不變,減少的祇有3.6%。至於服務業,也有56.3%的受訪機構較前增加了整體營業收入,27%不變,減少的佔16.7%。如祇計算留在本港部份的營業金額,則仍有62.8%的製造業者與43%的服務業者表示較前有所增加。較前減少的,則各為37.2%與54%。    此外,若計算跨境生產對本地的直接就業影響,受訪的跨境投資服務企業中,37%增加了在本地聘用香港的長期員工人數,大約46%保持本地員工規模不變,有17%有所減少。而製造業中,34%較跨境投資前增聘香港員工,2%不變,減少的則有64%。     跨境投資的本港製造企業,有62%提高了本地員工的技術要求與工資,但只有30%服務業單位有此現象;至於跨境投資、分工後,56%的製造企業略為提升了產品的檔次,52%的服務企業則較有附加價值的提高。 負責今次調查的另一位委員,伍鳳儀教授指出,「今次調查也發現了無論有無跨境投資、生產,製造與服務企業面對的共同問題主要是薪資與勞工成本過高、經營成本(租金和物料)高、市場推廣能力有限,與融資不易。此外,製造企業更擔心研發、設計力量不足,港粵通關費時,與專才供應不足。」(請參閱附表一)。 調查所得的啟迪 (1) 整體來說,20年的跨境投資、生產分工確令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共享多年經濟成長的果實。但演進迄今,結構轉型可能已進入瓶頸階段。企業層次的調查顯示了甚至物流相關服務業留在本地的業務,特別是就業量方面,有部份巳見縮減,政府當前急務也就是如何保持相關行業在香港營運持續增長,從而增加本地勞工就業的機會。 (2) 在技術和增值等涉及「質」方面的發展,無論製造或服務企業仍留在香港的生產活動有許多並未有明顯提昇。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香港的「研發能力不足」與「專才供應不足」。這方面,值得政府正視。 (3) 按照在香港、珠三角地區目前製造廠商以香港為重心的分佈狀態,未來帶給香港較大經濟利益的行業可能主要會在金融、保險、法律、會計、行銷、廣告、公司總部等更為知識密集的服務營業方面。香港本地傳統勞動密集並較宜就地與製造廠商配套的物流相關行業如運輸、倉儲、關務、配銷等的成長空間或較有限。 (4) 此外,今次調查的樣本在對香港政府有關各項經濟政策的期望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企業一方面希望港府應早日制訂更積極的中小型企業政策、更要制訂協助企業研發的產業政策及減少壟斷的市場政策。另一方面則希望中港或粵港關係更為密切,尤其是消除香港、珠江三角洲經濟整合過程中的技術、行政與制度障礙。如果港府能夠早日做到內地與香港經濟雙向順暢交流,發展政策的互補互利,並積極改善本地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不但為業者所樂見,更是香港目前物流(包括貿易、商業服務、運輸、倉儲、資訊等相關行業)與旅遊業(包括會展、酒店、餐旅相關行業)兩項重點發展策略成功之重要原素。 「今次調查結果進一步加深我們對香港及珠三角區多年來經濟整合成果的了解,及為這個地區未來發展提供更明確的指引。香港必須加強其競爭力及繼續利用多年來努力建立的有利根基,保持香港經濟持續增長。而為了抵消或減輕港粵經濟融合所帶來的衝擊(如就業與產業升級等),政府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容置疑,我們支持港府積極發展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互動關係,建立更緊密的中港經濟關係。『基金』將會與各有關團體合作發展,同心同德為建設美好的香港而努力。」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總結。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贊助、非牟利、非政治的機構,由香港商界領袖組成,旨在加強香港在區內的金融、船務、貿易、通訊及科技中心的角色。基金亦會透過安排香港、中國及國際社會之間的交流而提高中西之間的認識。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表一、 生產方面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   製造業 物流相關服務業 (1) 薪資與勞工成本過高 57.97 (註) 40.16 (2) 研發、設計力量不足 52.17 15.57 (3) 經營成本(租金、物料)過高 47.83 49.18 (4) 港粵通關費時 42.03 19.67 (5) 市場推廣能力有限 39.13 36.89 (6) 專才供應不足 36.23 15.57 (7) 融資不易 21.74 23.77 (8) 配套行業不足 10.14 4.10 (9) 其他 8.82 19.67 註: 複選題,合計可大於100%;製造業与物流相關行業二類分別計算。製造業樣本:70間;服務業樣本:122間 完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美國智庫攜手同心促進港美關係

2002.08.2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美國智庫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合辦的美國國會代表訪問團於8月19 -21日進行第二十次訪問香港。「基金」自1995年成立以來,與美京美亞協會緊密合作,推廣及促進港美兩地的認識和了解。 是次代表團訪港標誌著兩個機構緊密合作伙伴關係進入新的里程碑。代表團在8月12-18日為第五十次中國訪問,並於8月19日抵達香港展開為期三天的交流。代表團在港期間,先後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主要官員及商貿領袖會面。(詳情請見附表) 今次的國會代表團由十位國會和眾議院的資深幕僚組成,除與香港特別行政區主要官員和和商界領袖會晤,他們更可以親身體驗香港市民的訴求與生活質素。 誠然代表團亦探討香港法制、新聞自由、廉潔政府及有效率和開放市場,在「一國兩制」下如何推行。代表更到處遊覽香港並與不同的人士會面接觸,親身體察人民生活的情況,以了解香港的生活方式及質素。 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是一間由私人組成的非政府機構,由劉阮彩雲女士與Joji Konoshima於一九七九年成立。協會的成立旨在提倡美國與亞洲地區在國際政策上共同關心的項目,透過下列工作以達至其目標: * 提倡對美國與亞洲加深了解;* 安排會晤美國立法機構成員、資深的國會幕僚及其他國會職員,藉此讓他們能夠與亞太合作伙伴彼此交流;* 與美國承認的亞洲區內的外交組織、國會議員及職員、政府機關、私人和學術機構維持緊密的連繫,於共同關心的項目合作和諮詢;* 在美國及亞洲等地組織有關政治、經濟和防衛題目的國際性會議及座談會。提供廣泛的研討及交流的機會;* 為美國與亞洲的官員、商界和學術領袖主持一些小型或非常規的聚會,為公開研討和交流不同的意見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機會。   議會代表包括: * 訪問團團長、印地安納州眾議院議員(民主黨)Tim Roemer辦公室主任Mark Brown先生 * Mr. Daniel Archer, Office of Senator Chuck Hagel (Republican, Nebraska) * Mr. Rock Cheung, Senate Committee on Budget * Mr. Eric Eikenberg Office of Congressman Clay Shaw (Republican, Florida) * Mr. Scott Feeney, House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Reform * Mr. Francis T. Miko,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 Mr. Joseph Pinder II, 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 * Mr. James Sakai, Office of Senator Daniel Akaka (Democrat, Hawaii) * Mr. Andrew Shapiro, Office of Senator Hillary Clinton (Democrat, New York) * Mr. William Wicker, Senate Committee on Energy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完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香港經濟重現溫和增長

2002.07.03
香港經濟預期會逐步回復增長。研究顯示,香港經濟可望於今年第二及第三季錄得正面的增長,扭轉從二零零一年下半年開始的下滑趨勢,止跌回升,但復甦幅度會較為溫和。 研究結果乃根據高頻宏觀經濟預測而來,研究由香港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與美國賓夕凡尼亞洲大學諾貝爾經濟學者Lawrence Klein教授合作進行。 二零零二年第二季本地實質生產總值以每年計算,預期會上升0.9%,從第一季的下跌0.9%反彈至這水平,預測今季本地實質生產總值增長1.5% 這項研究乃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倡議及贊助,旨在以最好的量化方式讓各界更了解本港的宏觀經濟環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說:「很欣慰看見二零零二年第二季(本地實質生產總 值)有0.9%的輕微增長,標誌著香港經濟露出復甦曙光。踏入二零零二年下半年,預計本地實質生產總值會有1.5%的增長。但是,預計美國經濟在第一季強 烈上升5.6%後將會放緩,經濟展望會受不同的消息影響而顯得不明朗,但整體而言,相信美國在來季亦不會出現收縮的情況。」 詳細經濟預測資料另列在附表一及二,而表三則是個別每月經濟指標。 經濟預測報告之摘要 香港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于漸教授及副主任邵啟發博士發表佈告之內容摘要如下: 個人消費開支於2001年第一季下跌0.6%,預期於第二季仍會下跌0.2%,不過到第三季將會回升,以每年計算預計應錄得0.1%的增幅。 整體零售於今年四月與去年整體比較減少1.6%,但預料在下半年將會好轉。 訪港旅客連續第四個月有雙位數字增長,以每年計算,四月份增長為17.4%。 中國的旅客數字較去年四月激增49.9%。因此,訪港旅客中便有37.5%是來自中國,而相對去年只有27.0%。期盼這會帶動零售業的發展,而服務出口 亦顯示於第二及第三季將分別有5.9% 及 5.3%的增長。 香港經濟的復甦是從入口貨品的溫和上升反映出來,電訊、音響、辦公室及自動資料處理機器於四月份迅速增長,因此,入口的貨品的預期在二零零二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升幅分別為0.5%及0.4%。 今年美國第一季經濟強烈反彈升幅達5.6%. 而按年計算,四月份轉口至美國的貨品增加7.8%,而轉口至中國亦上升8.6%。預料轉口貨品於二零零二年第二季及第三季分別增長4.3% 及 4.7%。 二零零二年第一季本地貨品出口持續收縮並下跌12.7%,四月份,整體本地貨 品出口下跌17%,本地出口中國、美國及英國以每年計算跌幅分別為9.6%、20.8%及17.7%。這三個本港主要的出口國佔總跌幅60%,預期本地出 口貨品仍會繼續下跌,但隨著美元近月的疲弱,相信有助提高本港的競爭力。預期本地貨品出口,二零零二年第二季會下跌10.6%,而第三季則會下跌 7.2%。 受著營商環境不穩的影響下,機器及設備投資以每年計算二零零二年第一季錄得25.0%的下跌。預期二零零二年第二及第三季的收縮分別為14.4% 及19.4%。 土地及建設投資在二零零二年第一季下調3.7%。預期此種下跌情況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以每年計算預測二零零二年第二季會下降5.1%,第三季則下跌4.1%。 通縮壓力仍然會持續。五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下跌3.1%。其中大約1%的下跌是來自一次過公用服務開支下調。耐用品的價格成為第二大的跌幅,下降7.2%,但同時衣服鞋履升幅為2.3%,預測在二零零二年第二季的通縮率為3.1%,而第三季的通縮率則為3.7%。 10. 在二零零二年三月至五月份期間,經調整後的臨時季節性失業率攀升至歷史性的新高7.4%。 失業時間中位數亦由二零零一年第四季的平均82日增加至二零零二年第一季的87日。 11. 基於房地產市場持續放緩,建造業的仍然是失業的重災區,2002年第一季的失業率為15.7%,預測目前的高失業率會持續,預測在二零零二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失業率分別為7.4%及7.7%。 在回應香港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于漸教授及副主任邵啟發博士所發表的佈告時,袁 金浩先生總結說:「受美國市場持續強勁消費開支的支持,香港仍然能夠倚賴貨品及服務出口總值為增長的動力,推動經濟增長至預期本季的1.5%。面對通縮及 高失業的環境下,本地私人消費將會持續疲弱。『基金』的一個訪問團最近曾到珠江三角洲考察,我們相信珠三角區域巨大的發展潛力及實質的雙位數字增長必定會 為香港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營商機會,要進一步落實這重要發展,有賴香港與珠江三角洲更早進行經濟整合,帶動這地區的經濟增長。」 有關二零零二年第四季的經濟預測將於十月初公佈。如欲查閱每季的經濟預測,可隨時瀏覽以下網頁 http://www.hku.hk/apec/cqm/ 和 www.betterhongkong.org。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完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美國國會稱讚香港「一國兩制」實施成功

2002.02.22
本週初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結束美國交流活動返港,並帶來了好的消息,就是美國國會重申香港在特別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的領導下,成功實行「一國兩制」。代表團今次訪美之行剛好是在美國國會香港特別小組發表第九次報告後進行。 該項報告讚揚香港的核心價值。其中包括尊重法治精神、保障言論及集會自由,以及維護香港的自由經濟的承諾。國會特別小組亦確認香港是全球經濟最自由的城市,這些核心價值與香港的生活是不可分割。 「基金」代表團與負責撰寫是次香港報告的美國國會議員貝羅伊特所屬辦公室主管會面時獲知美 國貿易代表處更稱讚香港在對付侵犯知識產權問題的表現,是其他亞洲地區國家的模範。同時,該份國會報告亦讚賞香港是「美國在反恐佈活動上的夥伴」,報告亦 對香港優秀的出口控制制度充滿信心,並指香港是全球最好表現的城市之一。這個消息令代表團眾人都感到欣慰。 代表團由基金總裁袁金浩先生率領,二月十二至十四日訪問美國首都華盛頓。代表團包括資深大律師馮華健先生、南聯實業董事和綜合中醫藥控股有限公司創辦人周薇薇女士,以及其士集團董事兼「基金」委員會成員周維正先生。 在美國首都的三天行程中,「基金」代表團先後約見十六個不同的政經領袖和團體,包括參、眾 兩院議員、 總統經濟顧問、國務院高級官員及多個智囊團如Brookings 學院及約翰霍金斯大學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he Citizens for Sound Economy。代表團在會見國家經濟局及國際關係委員會高級官員時,表達了正面的訊息,就是香港在逆境中亦能夠有良好的政制及在社會經濟事務穩步發展。 袁金浩先生指出,是次訪問適逢美國國會發表的香港報告。同時,國會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海德亦在美國總統訪問東北亞之前,舉行了美國對東亞外交政策的聽證會,所以代表團訪美時間配合得饒有意義。 袁先生相信是次行程是一次寶貴的機會,可以與美國國會議員和國務院官員就美國總統訪華之議 程交換意見,同時表達了對香港的影響。他說,接近美國國務院的消息指出,布殊總統今次訪華的議程是「令人欣慰的」以及可有助促進更密切的中美關係。袁先生 補充,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商機與挑戰亦是中美領袖會面的議程。 代表團核心成員,資深大律師馮華健先生表示:「代表團與美國商貿官員連串會晤後,他們加深 了解亞洲地區內的經濟整合發展的功能。該功能被視為可有助加速亞洲區內達成自由貿易協議的動力。而美國官員亦對香港尋求自由貿易協議(就是現在所謂的『與 中國建立緊密經濟夥伴協議(CEPA) 』)表示支持,表示這是在區域整合中自然的進展。」 代表團曾與美國國家經濟局討論了美國經濟,「我們高興看見美國的商業活動中顯示一月份中有 異常的強勁零售營業增長,這反映美國國內對經濟提早復甦的樂觀期望,蓋過市場上對企業財務評估出現漏洞的憂慮。這個現象對於全球經濟起了正面的影響。希望 這會對香港的出口訂單有所裨益。但是,我們亦需要小心注意日圓會持續疲弱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馮先生指出是次討論美國經濟的要點。 由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預期更多美國小型及中型公司帶會透過香港作為合作伙伴,將其業務擴展至中國,代表誠邀美國商業部門多組織商貿團訪港,因為香港對中國這個新興市場瞭如指掌,包括商務和文化及在內地發展業務的竅門。 代表團另一成員周薇薇女士對於美國商業部安排高級商貿團到訪香港表示歡迎,她鼓勵兩地進行 雙邊貿易及投資,特別是在生物科技及中草藥發展項目。「基於我們正努力為我們生產的生物科技產品建立世界認可水平,以及將生產設備升級,我們會在向美國尋 求合作伙伴。另外,我們希望與美國的大學、科學及研究院合作發展生物資訊科學。」 「無可否認,我見到了美國基建公司有更多機會以香港作為踏板,將業務發展到中國。」周維正先生表示。周先生是香港總商會其中一名活躍會員,亦有份參與二零零一年五月由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先生於率領之「香港特區政府西部訪問團」。 周先生與美國水務環境管理聯會討論後,他期望有更多美國公司在香港、中國及東南亞開拓環保 產品及服務市場。「香港在商業發展及不同的市場領域和需求可提供顧問服務;並能夠扮演一個有用的推動角色。這是我第一次與基金一同訪問美國,實在令我大開 眼界及汲取了有用的經驗。」周先生稱。 基金總裁袁金浩先生總結這次訪美行程,認為此行令美國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及意見領袖重視香港經濟上的優點,以及香港在美國企業和其他跨國公司在市場發展上扮演的中樞角色,尤其是他們在中國的投資。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基金」會繼續秉承其成立目標,加強 國際商業社群對香港的信心和提升香港作為亞洲國際城市的形象。袁先生說:「在未來幾個月,基金會再次組織多個美國國會和歐洲議會的訪問團及商貿會議 。於三月份,基金將安排美國資深編輯訪問中國及香港,從而評估美國總統布殊訪問中國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同時,此等訪問團提供一個極寶貴的機會給美國傳媒更 深了解香港和一國兩制如何在香港實行。在未來我們會致力推動香港為亞洲世界都會,並為香港市民的福祉而努力。」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袁金浩先生聯絡。     完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美國之行–完滿結束

2001.07.03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成 功 完 成 美 國 的 七 天 (由 二 零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至 二 十 五 日 ) 交 流 活 動 現 已 回 港 。 在 六 月 十 九 日 至 二 十 五 日 期 間 , 「 基 金 」 訪 問 團 向 美 國 意 見 領 袖 匯 報 香 港 最 新 的 發 展 狀 況 。 代 表 團 由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執 行 委 員 會 主 席 方 黃 吉 雯 女 士 率 領 , 成 員 包 括 基 金 信 託 人 南 順 ( 香 港 ) 有 限 公 司 集 團 董 事 總 經 理 曹 震 先 生 、 資 深 大 律 師 馮 華 健 先 生 、 香 港 生 產 力 促 進 局 總 裁 鄧 觀 瑤 先 生 、 高 盛 ( 亞 洲 )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總 經 理 胡 祖 六 博 士 、 高 露 雲 律 師 行 顧 問 陳 慧 蕊 女 士 、 香 港 沙 龍 電 影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汪 長 禹 先 生 及 基 金 總 裁 袁 金 浩 先 生 。 代 表 團 曾 訪 問 首 都 華 盛 頓 、 紐 約 及 洛 杉 磯 等 地 。 「 基 金 」 代 表 團 向 美 國 總 統 顧 問 , 高 級 政 府 官 員 、 國 會 議 員 、 商 界 領 袖 、 智 囊 團 及 傳 媒 介 紹 香 港 最 新 的 政 治 及 經 濟 狀 況 及 如 何 保 持 作 為 亞 洲 國 際 城 市 的 優 越 地 位 。 尤 其 在 中 國 即 將 加 入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後 所 帶 來 香 港 的 商 機 。 代 表 團 亦 會 晤 了 多 間 美 國 著 名 的 企 業 機 構 的 高 層 管 理 人 員 , 他 們 包 括 : 萬 國 寶 通 銀 行 副 主 席 Bill Rhodes、 高 盛 有 限 公 司 副 主 席 Robert Hormats、 標 準 普 爾 總 裁 Leo O’ Neil以 及 財 富 數 碼 總 裁 John Needham。 代 表 團 更 參 觀 納 詩 達 克 股 票 市 場 、 迪 士 尼 公 園 及 環 球 片 場 等 。 「 基 金 」 代 表 團 領 隊 方 黃 吉 雯 女 士 形 容 是 次 的 訪 問 是 非 常 成 功 的 , 代 表 團 在 首 都 華 盛 頓 一 連 串 會 晤 了 美 國 高 層 官 員 、 國 策 顧 問 和 智 庫 首 腦 、 國 會 議 員 及 他 們 的 助 理 , 在 紐 約 更 與 國 際 財 經 企 業 行 政 總 裁 會 面 。 他 們 都 一 致 認 同 香 港 成 功 實 行 「 一 國 兩 制 」 的 政 策 , 他 們 更 推 崇 行 政 長 官 董 建 華 先 生 領 導 下 的 政 府 在 亞 洲 經 濟 危 機 及 困 境 中 令 香 港 穩 步 復 甦 。 今 次 會 晤 的 美 國 政 經 界 高 層 人 士 重 申 中 美 關 係 進 一 步 改 善 對 香 港 會 有 積 極 的 作 用 , 所 以 香 港 應 繼 續 擔 當 一 個 重 要 中 介 的 角 色 令 中 美 的 政 治 領 袖 能 夠 有 更 好 的 溝 通 和 了 解 。 方 黃 吉 雯 女 士 續 稱 「 基 金 」 會 繼 續 專 注 在 美 國 的 政 經 交 流 活 動 和 安 排 國 會 、 傳 媒 考 察 團 到 中 國 及 香 港 訪 問 。 作 為 中 國 最 大 的 美 國 小 麥 入 口 商 之 一 南 順 (香 港 )有 限 公 司 的 董 事 總 經 理 曹 震 先 生 對 中 國 加 入 世 貿 的 進 展 感 到 滿 意 , 並 相 信 中 美 在 世 貿 談 判 中 尤 其 在 農 產 品 補 貼 會 達 成 美 滿 的 成 果 並 將 會 為 兩 國 帶 來 經 濟 繁 榮 , 這 會 對 香 港 的 發 展 有 所 裨 益 。 另 一 個 代 表 資 深 大 律 師 馮 華 健 先 生 表 示 作 為 全 球 經 濟 最 自 由 城 市 , 香 港 的 優 勝 之 基 柱 是 建 於 平 等 貿 易 機 會 、 符 合 世 貿 要 求 的 營 商 環 境 、 嚴 厲 打 擊 貪 污 、 推 崇 法 治 精 神 及 資 訊 開 放 和 自 由 。 馮 氏 說 : 「 為 追 上 現 今 知 識 經 濟 及 貿 易 全 球 化 , 香 港 正 擴 闊 本 身 的 商 業 基 礎 , 發 展 高 瞻 遠 矚 的 創 新 科 技 基 建 項 目 , 如 數 碼 港 、 科 學 園 等 , 同 時 訂 立 一 個 具 使 命 感 的 教 育 及 人 力 資 源 政 策 和 計 劃 去 提 升 我 們 的 人 力 素 質 。 」 馮 氏 冀 望 香 港 與 珠 江 三 角 洲 的 合 作 將 共 創 有 利 的 投 資 環 境 給 與 跨 國 企 業 和 香 港 的 公 司 無 限 商 機 。 鄧 觀 瑤 先 生 表 示 此 行 是 希 望 推 廣 由 香 港 生 產 力 促 進 局 在 十 一 月 初 所 舉 辦 的 世 界 生 產 力 會 議 。 而 這 個 世 界 性 的 會 議 將 吸 引 超 過 四 十 個 國 家 一 千 五 百 名 的 代 表 。 此 外 , 鄧 先 生 更 與 美 國 多 個 商 業 組 織 就 兩 地 中 小 型 企 業 打 入 中 國 市 場 , 商 討 策 略 聯 盟 計 劃 。 胡 祖 六 博 士 及 陳 慧 蕊 女 士 均 同 意 美 國 的 經 濟 對 香 港 有 很 大 的 影 響 力 , 他 們 預 期 當 中 國 成 功 加 入 世 貿 組 織 後 , 中 美 兩 國 的 商 貿 活 動 更 活 躍 時 , 作 為 兩 國 經 貿 橋 樑 的 香 港 , 其 服 務 業 及 金 融 業 都 會 產 生 很 重 大 的 貢 獻 。 香 港 沙 龍 電 影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汪 長 禹 先 生 表 示 對 香 港 電 影 業 回 復 信 心 , 隨 著 【 臥 虎 藏 龍 】 成 功 地 在 奧 斯 卡 頒 獎 禮 中 奪 獎 , 這 再 燃 點 起 荷 里 活 製 片 人 對 亞 洲 的 興 趣 , 香 港 將 成 為 他 們 的 策 劃 和 支 援 根 據 地 , 以 及 與 中 國 合 作 拍 攝 的 跳 板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總 裁 袁 金 浩 先 生 多 謝 美 國 政 府 、 國 會 及 商 界 的 熱 情 款 待 , 他 亦 欣 喜 香 港 駐 美 經 濟 貿 易 辦 事 處 支 持 是 次 考 察 團 的 訪 美 行 程 。 「 今 次 訪 美 成 功 , 亦 有 賴 各 成 員 在 行 程 中 悉 力 向 美 國 政 經 界 人 士 表 達 正 確 的 訊 息 。 」 袁 先 生 續 稱 : 「 此 行 我 們 曾 參 與 超 過 三 十 個 的 會 議 中 , 我 們 誠 懇 地 討 論 將 來 的 合 作 、 商 業 的 聯 繫 和 民 間 交 流 的 事 項 。 我 們 會 努 力 與 外 國 意 見 領 袖 、 商 業 團 體 、 智 庫 以 及 非 政 府 組 織 維 持 及 建 立 良 好 的 關 係 , 推 動 香 港 在 國 際 商 貿 的 地 位 。 」   完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

【香港及上海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顯示香港上海互有競爭長共創雙嬴局面

2001.05.04
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進行研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協助本港跨國公司調查的「香港及上海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顯示,香港在現時多項競爭力指標上仍領先上海,整體條件較上海更具國際城市競爭力;唯上海於個別指標上部分,評分高過香港,兩地之「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差距亦逐漸縮窄。 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表示:『調查証明香港及上海均具備有作為國際城市的條件,各具優勢,吸引跨國企業到兩地投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有利。而香港憑藉其優勢可繼續作為亞太區國際城市。』 該項研究的調查部份,是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兩地學者組織之研究小組,在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協助下於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在香港與上海兩地進行。在193個收回問卷的被訪者當中包括在香港與上海跨國企業的高層與香港的資深專業、行政管理人。被訪者需要對香港及上海就32項國際城市競爭力指標進行評分或評級。 調查的乃參考經濟與城市發展理論、1999年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及其他相關文獻所訂出之國家/地區競爭力指標系統,界定城市競爭力取決於其「金字塔三級構面」亦即: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引入投資環境及形象等三個基本層面。此中又可細分為生產因素條件、既有經濟基礎、城市經濟發展成就與政策、營商環境、生活環境及引資政策等六個主要類別合共32項競爭力指標供作評分之用。 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目前在兩地之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引入投資環境及形象等三個基本層面均明顯領先上海,整體條件較上海更具國際城市競爭力,香港整體平均評分為3.75,上海為2.96(5分為滿分)。 唯就分類比較而言,調查亦顯示上海於「科技實力」一類指標與香港難分上下。香港平均評分為3.226,上海為3.294(在統計學上之0.05誤差機率水平下,兩者數據可視為無差異)。在「科技實力」類裡面的三項因素,其中大學與科研機構協調程度一項兩地表現相若;而於本地科研成果市場化程度一項,上海評分明顯較香港為高;但於資訊技術發展前景一項香港評分明顯超越上海。 香港於營商環境一類中表現最理想,四項量度因素評分明顯較上海領先,包括法規(香港:4.134、上海:2.503);行政(香港:3.902、上海:2.269);開放(香港:4.170、上海:2.338);生產(勞動)條件(香港:3.704、上海:3.339) 負責今次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段樵教授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香港目前於多項指標均領先上海甚多,但上海僅對外開放20年,有些社會或經濟數據上的表現值得讚賞或深思:例如上海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人均產值已達香港的六成,而過去10年上海的人均產值(未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年增加率平均是香港的三倍。』 調查又發現,在長期高速成長與累積下,過去10年上海平均價格水平上升率超過香港一倍以上,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因素雖與計算基礎起點較低有關,但長期可能會影響上海未來與江、浙地區都市間的成本競爭力。 段樵教授續稱:『更重要的是,滬港兩地於「經濟持續發展條件」此一基本層面的差距縮短至10.7%,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最基本層面的表現,長遠而言,對兩地競爭力有實質性的影響。目前無論大學教研人員與學生的數目,上海均遠超香港:上海仍在這方面追求人材的培養與引進,但香港卻在考慮用獎學金把大量港人子弟送去外國唸大學,而後才爭取他們回港工作。其現實性不易令人瞭解。』 研究人員認為香港與上海一處華南珠江出口,一處華東長江出口,各自服務兩大江河流域,並作為對外交往的主要門戶。兩地未來的最根本發展之道,除了強化本身的持續成長條件外,其實是如何去鞏固與發展城市鄰接地區的經濟關係,擴大其經濟疆域。對香港來說,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區,以求互利互惠。 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與港滬兩地研究小組成員段樵、伍鳳儀、楊小佛、尤安山等教授一致同意:『香港具有獨特的歷史傳統與一國兩制的特點,亦有國際化形象之優勢,但面對來自不同地方的挑戰,香港應該檢視其增強本地經濟持續發展的政策中,提供更多務實、務本的政策,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港滬之間合作傳統悠久,未來空間更大,兩地當以前瞻眼光,互補互利。實際上,中國需要更多工商城市作為經濟發展樞紐。而港滬兩地互相競爭,應導致正面的激化作用,產生的經濟效益,更能創出雙嬴局面。共同為國家富強作出貢獻,這不是一個零和遊戲。』 此一研究全部報告內容除了以上已發表的問卷調查部分外,尚有統計數據指標分析與專題討論(包括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關係,香港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上海發展20年的檢討、上海金融市場發展策略:非與香港競爭)部分共六萬字,將於7月1日左右出版。 經過參考國家/地區競爭力、投資環境、與城市發展比較等有關領域指標體系(如IMD,WEF)與文獻的分析。本研究認為在討論上海與香港這兩大國際城市時,可將城市競爭力的內涵約化如下圖所示。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歐洲四國之旅促進交流共創商機

2000.11.29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訪問團剛結束到德國、芬蘭、瑞典及荷蘭的八天考察活動。 這訪問標誌著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在歐洲的主要貿易夥伴繼續因香港獨特的地理經濟環境而與我們合作,及對香港人及香港在亞洲的商業實力所表達的信心。 訪問團向受訪四國的外貿及科技部長、高級政府官員及政經領袖介紹香港最新的政治及經濟情況、投資前景及科技發展。訪問期間,代表團與各國智囊及非政府機構就有關共同興趣及互相關心的的問題進行了磋商。 代表團亦與世界有名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會面,其中包括德國的Daimler佳士拿及西門子公司、芬蘭的諾基亞公司、瑞典的愛立信公司及荷蘭的菲利浦公司。 訪問期間,團員走訪了位於柏林,斯德哥爾摩及阿姆斯特丹的科學園,並與負責人商討與港合作的機會。代表團成員亦在由柏林,慕尼克,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及阿姆斯特丹等多個重要論壇及商業組織安排的午宴及晚宴上發表談話。 訪問團團長暨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形容是次訪問成績美滿,因香港的成功及其自由經濟體系,一直吸引著其歐洲主要貿易伙伴的興趣. 「這次訪問確令人大開眼界,我們要學的很多,特別在人力資源、研究及發展上,因為這些元素是建立成功創新科技中心所需的主要成份,而香港正向這個目標前進。」袁氏補充說。「訪問團亦與主要智囊及非政府機構建立了聯繫,有助日後學術交流及商務合作。」 訪問團成員包括本港一些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及商界人士,計有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教授、科技大學經濟發展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德輔大律師事務所及前香港政府法律專員馮華健先生、臨時香港科學園有限公司/香港工業村公司/香港工業科技中心公司行政總裁盧鎰輝先生、CPGroup成員PTBomarSecurities主席兼董事Dr.Sudirto;高露雲律師行合伙人陳慧蕊律師及王氏電子有限公司副總裁周冰玲女士。香港駐歐洲經濟及貿易辦事處的首席投資顧問譚耀祖先生亦參加了是次訪問,這是首次有港府官員參加由基金率領的訪問活動。 劉兆佳教授在公開論壇及與商界的會議上,簡介與會者有關香港的憲制發展、回歸後主要社會問題,以及大眾對未來的期望及政治發展。雷鼎嗚教授明確指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商務中心及通往中國的窗口對亞太區的重要性,外資會因在港投資及與香港的夥伴關係,或利用香港作為通往中國的地區中心而得益。中國行將加入世貿亦會為香港帶來更多商機,特別是在金融及服務業,因為將會有更多更大型的商業活動會以香港為中介者。 作為多個高層聚會中的主講嘉賓,馮華健先生清楚道出令香港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最自由地區的四條支柱:平等貿易機會、符合世貿要求的營商環境、嚴厲打擊貪污及法治精神這條令香港成功的方程式。馮氏說:「為追上現今知識水平及經濟貿易全球化,香港正擴張本身的商業基礎,發展高瞻遠矚的創新科技基建項目,如數碼港、科學園等,同時訂立一個具使命感的教育及人力資源政策及策略去提升我們的人力質素。」 另一團員盧鎰輝先生利用今次訪問向商界及未來客戶介紹香港三個有關的科技及工業機構,他更與各國的科學園負責人討論過有關合作的可能性。 袁金浩感謝德國、芬蘭、瑞典及荷蘭政府,及其在港總領事協助安排是次高層次訪問活動.袁先生亦感謝香港貿易發展局對這次活動的支持。「同樣重要的是,各團員都表現出色,並帶出正確的訊息。」 袁氏補充:「全體團員都積極參與有關未來合作、商務聯繫及學術交流方面的重要討論。我們會繼續努力與海外意見領袖、商界、研究機構及非政府組織建立良好關係,為香港的經濟及大眾褔祉努力。」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電話:(八五二)二八六一二六二二,傳真:(八五二)二八六一三三六一。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十一家本港及內地企晉身《福布斯》全球三百家優秀小型企業榜

2000.10.16
五間本港公司及六間內地公司,獲《福布斯》(Forbes)雜誌選為全球最優秀的三百家小型企業之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特別聯同香港總商會,及明天更好基金,今日(2000年10月16日)舉行嘉許儀式,表揚這些公司的卓越表現。 出席儀式的主禮嘉賓包括:《福布斯》雜誌全球總編輯LawrenceMinard、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工業貿易署署長羅智光、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鄧觀瑤、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博士、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成員AronHarilela博士,及明天更好基金總裁袁金浩。 五家獲選香港公司包括:宏昌科技集團、大家樂、科聯系統集團、建滔化工集團及環球資源。至於六家內地公司則包括: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網易公司、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新浪網公司及搜狐公司。 此外,當中兩家公司–環球資源及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更晉身《福布斯》二○○一年廿家特優企業榜,被推許為所屬行業的明日之星。 《福布斯》雜誌全球總編輯LawrenceMinard為是次活動專程來港,並於儀式上向獲選公司的主席及行政總裁頒發獎狀以示嘉許。 據LawrenceMinard表示:「有關輪選過程非常嚴格,候選者均須符合極高的選舉要求,不但其過往三年的業績在考慮之列,更評估其未來的發展潛質。我們更特別從世界各地邀請基金經理、証券分析員,及傑出企業家,為我們推選出最優秀者。」 此外,工業貿易署署長羅智光亦於儀式上,向獲選機構致送韜略庫紀念座,讚揚其卓越表現。韜略庫是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核下的中心,旨在透過提供典範管理方案及工具,協助提高本港工商界的競爭力。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鄧觀瑤指出:「這些公司是次入選,不但象徵其成就獲得確認,更為內地及香港公司樹立典範,鼓勵兩地企業追求更卓越的表現,俾能在新經濟中攫取更大的商機。」 嘉許儀式的出席者包括了各獲選機構的主席和行政總裁、工商界著明人士,以及商會代表等。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施政報告採踏實策略,強化市民信心,建設和諧社會

2000.10.11
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今天發表的施政報告,各界人士表示歡迎。是次施政報告名為「以民為本、同心同德」,提出多項的措施,改善民生,刺激經濟,其中包括教育改革、增加就業機會、提倡公務員問責制及加強安老服務等,被學者評為實而不華,具包容性之餘,也能為社會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對現時社會環境有正面的影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施政報告發表之同時,即席舉行論壇,邀請五位學術界、商界、社會福利界、資訊科技界和經濟界的意見領袖作探討與研究,並發表意見。 出席是次論壇的講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嗚教授、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主席何富安先生、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總幹事曾錦仁先生及資深政治經濟評論員網上頻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安達先生。論壇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主持。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教授形容是次的施政報告正面及具政治意識。報告反映政府支持自由經濟,對各方的關注作出回應,並承諾解決目前的社會問題,提倡平等機會以解決民困。他又謂,此等措施或不會有即時的成效,但長遠而言,將有利香港整體社會及經濟的發展。 劉教授指出﹕「其中提出的公務員問責制度,提高公務員對其職務的承擔,將有效地提升整體公務員的表現,強化市民對公務員體制及政府的信心,及其透明度。」這突顯行政長官的治港理念,以配合現時的政經環境。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嗚教授認為,雖然是次施政報告未有提出大量的改革,但整體而言均能切合社會的需要,方向明確。由於科技發展與經濟前景有密切的關係,故對於施政報告中提及「知識為本、提高科技」,他表示認同。惟於落實執行時,定要與各有關部門及福利機構亙相配合及協調,以加強政策的成效。此外,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中港,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互動關係,對香港整體經濟大有裨益。而香港的服務行業更會蓬勃的發展。 施政報告中提及輸入優才,雷教授表示贊同,認為輸入優才可刺激市場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他強調﹕「我們應放棄舊有過份審慎的態度,以開放的態度,仿傚歐美及新加坡的做法,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內外人才。」他補充,政府於執行此措施時應與工商界緊密配合,以達至最佳的成效。 代表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的何富安先生對施政報告中,提及預留20億元作中小型信貸計劃,以支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表示歡迎﹕「雖然報告中沒有提及有關的支助計劃的詳細措施,但這項措施顯示政府理解中小型企業對本港經濟的重要性,承諾協助我們改善營商環境。」他希望政府考慮增加信貸金額,以應付更多中小型企業的需求。 何氏呼籲,有關支援服務業界可考慮將貨櫃碼頭的處理費、貿易展覽中心租金及油價的水平降低至更具吸引力,以減低企業的營運成本,加強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力。 同時,政經評論員何安達先生指出,是次施政報告內容平穩,董建華先生有意透過今次機會,減少社會各階層因改革而產生的不滿,有利創造和諧的社會。他認為,行政長官於今次宣讀施政報告時的表達技巧及整體形象均有明顯改善。 至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福利方案,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總幹事曾錦仁先生認為,「今次整體的社會福利方案可說是穩中求進。雖然報告中未有引進改革性的措施,但實際上將可紓緩社會上的民生問題,反映政府有意扶助弱勢社群。」但政府應該制定適當的配套措施,以應付因人口不斷老化而衍生的問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今次的施政報告是一份最能表達全方位政經思維和實踐的策略文件。在知識為本的經濟發展中,特首並詳盡介紹教育及培訓政策。此外,更特別提到於整體扶貧政策中,除了政府以外,志願服務機構所發揮的社會凝聚力量亦非常重要。」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將就是次論壇的討論,向行政長官辦公室及政府有關部門提交報告。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香港同心」港人齊支持香港申辦二零零六年亞運會

2000.08.17
由「香港同心」運動及香港工會聯合會聯合主辦的「支持香港申辦二零零六年亞運會」活動,今天舉行記者招待會公佈活動的詳情。一連串的活動將會在八月中展開,其中包括有大型的公開簽名運動;支持申辦亞運巡遊及港粵獨木舟挑戰之旅。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暨「香港同心」運動聯席委員會召集人袁金浩先生表示:「香港同心的宗旨是團結社會各界人士推廣香港自強不息的精神。今次計劃的主要目的,是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去表達市民對申辦亞運的盼望。希望藉團結社群的力量能激勵港人積極地奮鬥,共同為香港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大型的公開簽名運動將會在八月十九日(星期六)展開,時間為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七時。屆時市民可到全港、九、新界六十三個簽名站以及數十間酒樓食肆簽名,所得的簽名表格收集後將交往政府有關部門。大會之中央簽名站設於沙田大會堂廣場,並將於下午三時舉行一項簡單而隆重的簽名禮。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先生稱,是次活動所得的簽名將會是反映廣大市民對香港申辦亞運熱烈盼望的一個很好的表達機會,對香港申辦亞運有積極支持的作用,同時對香港奧運代表隊給予無限的鼓勵。 繼公開簽名活動後,「支持申辦亞運巡遊」將在八月二十日(星期日)舉行。起步禮訂於上午九時三十分假九龍尖沙咀東部市政局百週年紀念公園盛大舉行。出席之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林煥光先生、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暨行政會議成員方黃吉雯女士及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鄭耀棠先生。大會除邀請上述主禮嘉賓外,更將邀請全港康體發展局獎學金運動員及十八區體育會代表出席參予巡遊,大力支持是次政府申辦2006年亞運會。巡遊路線由尖東市政局百週年紀念公園至尖沙咀警署側之九龍公園,預計屆時將有數千名市民參加。 另外,由香港青年獎勵計劃與香港青年聯會聯合舉行的「港粵獨木舟挑戰之旅」則於八月二十至二十三日期間進行。六十名十六至廿五歲的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金章級青少年將參加這項歷史性的活動。參加者會在四日三夜裡,由香港划獨木舟到中國廣東省南沙市,全程約一百公里。是次旅程旨在給予年青人面對挑戰及認識自我的機會。透過活動的過程,除可讓他們增加對祖國的了解外,最重要的是讓社會人士認識到年青人的潛能及宣示香港的活力形象。 負責籌備今次活動的主辦機構之一的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鄭耀棠先生稱,是次一連串的活動必能激發起港人團結一致的精神,並提高成功申辦亞運的機會。「香港若獲得主辦亞運權,必可藉以促進香港的繁榮,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提升中學生對科技興趣培訓未來高科技人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舉辦「香港高科技發展投資計劃」比賽

2000.06.1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香港同心」運動主辦之「香港高科技發展計劃」校際比賽頒獎禮已於六月十七日舉行。是項比賽之冠、亞、季軍隊伍分別為麗澤中學、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及聖保祿中學,這三隊優勝隊伍,將聯同另外九隊優異隊伍於七月中參加北京清華大學及深圳清華研究所之高科技課程。 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舉辦這次比賽的目標,是希望配合政府『科教興港』的教育目標,強調培養未來科技及資訊應用人才的重要性,以面對廿一世紀知識為本社會的新挑戰。」 袁氏指出,「比賽的目的主要是引發中學生對高科技的興趣和智能。透過搜集資料、分析、立論,以至組織資料、撰寫及發表建議書,參與的學生均可充分理解研究的內容、發揮應用電腦的才能及深化對科技的認識。」得獎的作品將於「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網頁上發佈。 「香港高科技發展計劃」建議書撰寫比賽為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項目之一。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香港同心」運動教育界活動小組主席李祟德先生認為:「這個比賽除可提升對現今科技的認識及興趣外,在整個比賽過程中,更可強化學生對未來社會發展的使命感。」 是次勝出的十二隊隊伍將於七月中赴北京清華大學及深圳清華研究所,參加為期兩星期之課程。為了令學生充分學習及體驗中國最新的高科技及經濟發展,大會將安排他們學習有關信息產業、電子、生化及環保等最新科研發展,與及參觀不同的研究所及高科技機構。 教育署(署理)署長湯啟康表示:「是次比賽之意義在重申『知識為本』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教科書以外的知識乃不容忽視,特別是高科技的知識與應用。希望是次比賽可喚起各界的關注,並在不久的將來,香港會有更多同類型的比賽或計劃,一同推動及培育香港新一代人才。」 袁金浩先生補充:「今次比賽之反應良好,而且同學表現的水準優異,成績令人鼓舞。」「為鼓勵更多同學深入認識現今的科技發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將於九月至十月期間,舉行第二屆的比賽,希望更多同學可以踴躍參加。今次未能入選的同學亦有機會再接再厲,一展所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香港同心」運動於一九九八年開展,旨在激勵港人同心同德,自強不息,奮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美國麻省Paul Cellucci州長率團訪港尋求美資在港發展機會

2000.03.2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本著一貫為港創富的宗旨,定期邀請世界各地商貿代表來港考察與訪問,協助他們了解香港的最新發展和把握商機。 美國是香港最重要貿易夥伴之一。今次麻薩諸塞州(簡稱麻省)PaulCellucci州長、StephenLynch參議員及WilliamMcManus議員訪港數天,並特地與「基金」代表會晤。Cellucci州長率領訪港之廿九人高層商界代表團,團員包括在科技、金融、港口及建築等領域上舉足輕重的美國商界代表。訪港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本港目前金融、商業、社會及政治的發展,並探討在港投資的可能性。 Cellucci州長自一九九七年七月起擔任麻省州長一職。一九七三年肆業於波士頓法律學院後曾在美軍服役。他在法律界工作十七年,並致力發展其家族之汽車生意達三十年之久。一九八四年Cellucci州長成功競選為麻省參議員,並在其第三次任期內被選為共和黨助理黨魁。 Cellucci州長積極提倡小政府及低稅率,他曾批淮麻省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減稅建議,並為教育改革、健康保障及反對家庭暴力的倡議者。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香港特區政府2000/2001年度財政預算報告論壇 學者,工商界,勞工界及稅務專家對本年度預算案表示歡迎及贊同

2000.03.08
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剛發表的財政預算報告,工商界,學者,勞工界及稅務專家對曾蔭權所提出的”靜觀其變,謀定後動”,及提出最少稅項建議的預算案,深表歡迎及支持;認為其既能遵守政府一貫謹慎理財,量入為出,奉行低稅制的經濟哲學,又能顧及本港經濟剛復原下之市民利益為前題,而且又能具前瞻性,為未來的新經濟及新紀元做準備,因此對今次的財政預算案予以高度評價.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財政預算報告發表後,即席舉行論壇,邀請五位學術界,工商界,勞工界及稅務界著名人士作深入探討與研究,並發表獨特見解.出席是次論壇的講者包括香港大學商學院院長王于漸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范耀鈞教授,安達信公司合夥人(稅務)及前任稅務學會會長王銳強先生,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執行幹事劉達明先生及代表勞工界權益的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王國興議員.論壇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主持. 香港大學商學院院長王于漸認為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必須善於把握商機,及克服可能面對的長期問題:如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轉型,資訊科技發展對營商環境的衝擊等.王氏亦贊同政府在勞動力培訓及教育上的積極建議. 對於金融機制的建議及港府於下半年成立美元結算系統,王于漸認為是創新的意念,並有助鞏固香港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王氏又說,內地H股都以港元集資在港上市,如改以美元結算,則可省郤港元與美元換算問題;簡化程序之餘,亦方便H股於美國上市的工作.對投資者來說亦可避開一旦聯繫匯率波動,以港元投資所冒的風險.他認為這項安排對於上市公司融資及整體投資都是上佳建議. 另外,他讚賞財政司司長承諾檢討稅制是一項果斷而有勇氣的建議;但由於其中具有不少風險,應當極端審慎處理;他舉例說,若檢討結果建議要向網上活動徵稅或向外地收入徵稅,都會對香港經濟有很壞的影響.他強調稅基窄並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於政府能否引入適當措施徵收應繳稅款,及如何在經濟周期內處理波幅問題.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范耀鈞教授,對財政預算案中設立美元結算系統,表示歡迎.他指出由於亞太區內目前只有日本設有美元結算系統,此項建議無疑大大強化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至於稅制檢討,范教授認為不應單考慮開源或增新稅種,而應致力改善現有稅制. 范教授反對增加銷售稅,認為是「大動作」,理由是銷售稅對經濟資源形成扭曲,機會成本高,經濟得益少;反之,若研究改善現有稅種如差餉等,其稅基大,又毋須立法會再行研究,會是更有效益的做法. 剛卸任稅務學會長,安達信公司合顆人(稅務)王銳強,則認為財政司司長在兩年前已運用“靜觀其變”-亦即少提建議的策略.他指出預算案對如何執行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商機,以及中小型企業如何面對經濟轉型等因素上,都缺乏確實建議. 王氏認為政府應為中小型企業提供稅務優惠,以發展互聯網等業務,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如印度及新加坡等政府均有為當地中小企業提供協助.在檢討稅制問題上,他認為政府以內部專責小組檢討稅制,及另以獨立委員會負責研究新稅制的做法並不適當,應由後者一併就整體稅制研究,作出建議. 另一位出席論壇的講者,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執行幹事劉達明,歡迎政府成立創新科技署,及將貿易署易名工業貿易署.以往廠家對兩個署的職能時有混淆,如在內地做生意遇上問題,經常會找錯部門,他認為兩者合併對廠商是一種方便. 代表勞工界權益的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王國興議員,亦歡迎政府全面檢討稅制,但他認為在考慮擴闊稅基之餘,應考慮垂直公平的原則,即收入多的財團應多納稅款,他並不同意財政司司長所說,此舉會提高大機構以分拆公司避稅的可能性,他認為政府應可發展一套有效措施加以防範. 此外王國興亦批評預算案缺乏鼓勵領取綜援人士再就業的措施;另一方面亦未對中小型企業面對經濟轉型的困難提出支援,希望港府能成立就業管理局,統籌各界,研究整體就業問題. 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認為財政司司長提出了一份很好的預算案.他說:「雖然財政司司長提出最少的稅項改變,但他切實而果敢地為香港的長遠稅制,作了不少具『前瞻性』的建議,更致力為教育改革,青少年職前培訓及低收入人士面對經濟轉型的職業訓練,作出更大的承諾與負擔.在促進環保工作,發展創新科技上撥出更多的政府資源;同時在公務員體制改革及資源增值方面,亦會繼續朝既定的目標前進.」 有關今次論壇的建議會呈交特區政府考慮.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團體,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組成,目的是推廣香港成為亞太區之財務,貿易,通訊及科技樞紐.「基金」亦力促加強香港,中國及國際間之溝通.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代表團訪美加回港暢談拓展高科技與商務成果

2000.02.15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之美加訪問團,日前返港並總結此行所得。「基金」訪問團曾向北美當地之工商領袖、政策顧問及傳媒介紹香港發展近況。討論主題集中於科技、金融趨勢及面對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經濟前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舉辦兩至三次同類性質的訪問團,致力推廣香港之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該代表團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兼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方黃吉雯女士率領,行程由一月廿七日至二月五日,訪問加拿大多倫多市、美國華盛頓地區,包括北維珍尼亞、科技中心杜勒斯走廊、三藩市灣區(硅谷)等地。訪問團曾會晤當地名聞遐邇之科技公司領導層、實業家、財經界及法律界代表。「基金」代表團成員包括沈聯濤先生、劉明康先生、馮華健先生、鄧觀瑤先生、鄭承文博士、胡祖六博士、盧鎰輝先生、王忠秣先生、伍偉雄先生、區煒洪先生、朱偉民先生、李律仁先生、譚靜安先生、袁金浩先生及李中立先生。(在美國,訪問團曾會晤國會議員,當地智囊團(CATOInstitute)、美國企業學會、政府官員、NASD之行政總裁、國家安全協會(NationalSecuritiesAssociation)領導層、極具影響力之科技議會及商會要員等。 在華盛頓地區,訪問團曾與多間高科技公司之首腦人物舉行會談,包括美國在線公司(AmericanOnline)、ManagementTechnology、EDS、NetworkSolution及MotleyFool。「基金」代表亦與當地多間高科技議會組織建立聯盟,其中包括北維珍尼亞科技議會、資訊科技工業議會、TheGreaterWashingtonInitiative及出口就業聯盟。訪問團亦訪問了美國硅谷多家高科技公司及創業融資機構,包括Cisco、Intel、Oracle、InfoGearCorporation、TechNet、SelectronCorporation、GoldmanSachs、Hambrecht&QuistAsiaPacific、NationalAssociationofVentureCapitalists以及InternationalBusinessForum。 前美國商務部長MickeyKantor大使及香港特區政府駐華盛頓經濟貿易專員韋玉儀女士曾先後宴請代表團。在美國三藩市,褔伯斯(Forbes)雜誌、聖荷西市長、史丹福大學、HongKongSV.com及三藩市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亦分別安排招待會及晚宴款待「基金」訪問團,雙方均能藉著這些會晤促進交流與聯繫。 較早前訪問團在多倫多與當地之政府要員、香港加拿大商會及跨國公司如北方電訊(NortelNetworks)、Sybase、加拿大匯豐銀行及萬國寶通銀行之高層人士舉行極有用之會談。團員並訪問多倫多大學,參觀大學之科研及高科技發展設備。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方黃吉雯女士表示,美國國會議員及輿論領袖對香港特區政府在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領導下,繼續保持穩定繁榮,極具信心;他們對於香港上下一心在面對金融風暴時,表現安然克服挑戰之能力,深表讚賞。 方黃吉雯女士又謂訪問團所會晤之人均對香港現行實施之「一國兩制」及法治情況表示滿意。 對於香港經濟之順利復甦,美國財經界均對此感到鼓舞;與此同時,彼邦人士更樂於知悉香港已連續六年榮獲極具影響力之「傳統基金」(HeritageFoundation)評為世界上最自由經濟體系之殊榮,此項評級亦被另一資深之美國學術機構CATOInstitute所確認。他們再次肯定了香港之經貿地位,並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香港之影響,以及美國國會議員對透過給予中國正常貿易關係對美國各行業所造成之影響,進行了討論及交換意見。 方黃吉雯女士談及此行觀感時說,「雖然香港在過去一年曾致力促進亞洲地區之互聯網革命,並就加快拓展中國市場方面,付出不少貢獻,我們不應自滿。事實上,若香港要躋身世界科技中心之列,還要付出相當的努力。今次的訪問讓我們可以觀摩高科技發展對美國商業社會及人民生活所形成的深遠影響。此行也再次肯定了教育對提供優秀專才以適應知識型經濟需求之重要性。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必須具有足以吸引精英人才與他們的家庭居留的生活環境,不可或缺的是配合整體人力資源之策略性計劃,始可成為高科技創新樞紐。」 方黃吉雯女士強調香港急需創新科技方面之專業融資分析人才,為具發展潛力之科技計劃,制定確實之商業發展方向,以吸引具投資興趣之資金及銀行界。目前香港必需有系統地及積極邀請富經驗之創業分析專才及顧問來港。本港在培植具發展潛力之創業公司方面,應採取更進取之態度,例如香港之科技公司能在美國硅谷設立孵化中心,以吸引國際商業夥伴注資,亦可同時將高科技轉移給香港,事實上其他地區如韓國、蘇格蘭及台灣已於硅谷設立類似投資發展專員辦事處,以拓展融資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表示:「此行訪問正好配合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一九九八年發表施政報告的目的,利用香港毗鄰中國-也就是廿一世紀的最大經濟地區之策略性地利條件提升香港作為高科技中心之地位。這次訪問美加,也正好向彼邦友好展示與香港合作之上佳時機;除了進一步介紹香港各方面之最新發展,更重要的是訪問團此行與聯盟機構及公司繼續聯繫與合作,「基金」計劃年內會有更頻密之外訪行程,深信大機構與中小企業均能從中裨益,而政府部門與非官方機構也會積極回應。」 袁氏及謂,「基金」對於再次促進與加強港美兩地商業與政經領導人之交流,深感欣慰;這些定期的訪問活動,對維持本港之國際商業中心地位及評估本港晉身成為亞太區科技中心之機會,均有正面之意義。 查詢詳情,敬請聯絡:「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湯何琪珍女士電話:2861-2622傳真:2861-3361電子郵件:june_tong@betterhongkong.org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傑出人士成立,是一個由私人捐款贊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組織,旨在增強香港作為區內金融、航運、貿易及通訊方面的領導地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進東、西方的國際交流,並致力加強中、港兩地及國際間的相互溝通。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致力推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主辦政經商領代表團訪美加商討高科技發展

2000.01.27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并由香港政經及商界領導人物組成之訪問團,今日起展開北美洲訪問,向當地工商界領袖、政府官員、政策顧問及傳媒介紹香港發展近況。討論主題重點將集中於科技、金融趨勢,以及香港面對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經濟前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舉辦兩至三次同類性質的訪問團,致力推廣香港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此次訪問,適逢傳統基金(HeritageFoundation)之二零零零年經濟自由指數及CatoInstitute與FraserInstitute就「世界自由經濟:2000年」(EconomicFreedomoftheWorld:2000AnnualReport)結果發表公佈,香港再次當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地區。代表團此行將於一月二十七至三十日期間訪問加拿大多倫多市,繼之於一月底至二月五日期間訪問華盛頓地區,包括北維珍尼亞,以及三藩市灣區(包括硅谷)。 在美國訪問期間,訪問團將會拜會工商界、政界、學術界及研究與高科技的領袖。在華盛頓訪問時,代表團將會拜會國會議員、首要的智囊團如傳統基金及美國企業學會(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克林頓政府官員、納斯特克(NASDAQ)主席及首席行政總裁,以及多位的領袖人物。代表團亦會前往北維珍尼亞聞名遐邇的科技中心杜勒斯走廊(DullesCorridor),與當地著名高科技公司如MotleyFool等舉行會議,並出席於由美國在線公司(AmericanOnline)和美國政府前任克林頓政府貿易專員MickeyKantor招待的晚宴。代表團在硅谷訪問的高科技公司及創業基金公司,包括Oracle、InfoGearCorporation、TechNet、SelectronCorporation、Hambrecht&QuistAsiaPacific、全國創業基金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VentureCapitalists)及國際商業論壇(InternationalBusinessForum)。 在加拿大訪問期間,代表團已安排訪晤政府領袖、加拿大多倫大多大學的學者、著名的科技公司如「北方電訊」NortelNetworks,銀行界代表如加拿大匯豐銀行代表,其他工商界代表及當地華人僑領。 該代表團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兼香港特區行政會成員方黃吉雯女士率領,團員包括香港法律界、政治及商界代表。在啟程時,方黃吉雯女士表示:「在過往一年,香港對於推動亞洲的互聯網演進以及中國市場的增長貢獻良多。此次訪問也正好配合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一九九八年發表施政報告時的目標–利用香港毗鄰中國,也就是廿一世紀的最大經濟地區之策略性地利條件,提升香港作為科技中心。此次訪問美加,正是向彼邦友好介紹香港優越條件之上佳時機。也可進一步向他們介紹香港特別行政區之其他重要發展近況。」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總幹事袁金浩先生亦表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對於能再次促進香港與北美洲工商界及政界之間交流,極感振奮。我們深信,這些定期交流活動,對促進香港保持亞洲金融中心之地位,至為重要。」 聯同方黃吉雯女士及袁金浩先生隨團訪問北美洲的代表團成員包括:區煒洪先生、鄭承文博士、朱偉民先生、馮華健先生、胡祖六博士、李律仁先生、盧鎰輝先生、伍偉雄先生、AndyPao先生、沈聯濤先生、譚靜安先生、鄧觀瑤先生、王忠秣先生及李中立先生。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傑出人士成立,是一個由私人捐款贊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組織,旨在增強香港作為區內金融、航運、貿易及通訊方面的領導地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進東、西方的國際交流,並致力加強中、港兩地及國際間的相互溝通。

同心品嚐「紅盤宴」仁心澤福迎千禧

2000.01.01
一群熱心公益香港市民同心為善,聚首一堂迎接千禧新世紀來臨,率先在一月一日與親友共享「千禧紅盤宴」。 是次由「香港同心」運動聯委會及民政事務總署合辦的「香港同心-千禧紅盤宴」,目的希望市民踏進千禧首天,共享千年一遇的歡騰盛會,並藉此凝聚社會力量及增強港人對香港未來的信心。 七百人參與當天的「千禧紅盤宴」,特別嘉賓包括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劉李麗娟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兼「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方黃吉雯女士。此外香港小姐冠、亞、季軍及香港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眾演員亦出席是次活動,以示對「香港同心」運動的熱烈支持。 「香港同心-千禧紅盤宴」特別邀請世界御廚,阿一鮑魚始創人,榮獲美國五星鑽石獎及法國農業部武士爵勳銜之楊貫一先生擔任名譽顧問,並即席示範烹調「紅盤鮑魚賀千禧」。 「香港同心」運動聯席委員會召集人袁金浩先生表示,「今次的千禧紅盤宴,獲得港九市民的大力響應,成績裴然,不但為「健康快車」籌得可觀善款,而更重要的訊息是港人同心,堅定不移,祇要發揮自強不息的精神,目標一定可以達到」。面對千禧前景,袁氏深信香港人具備了優秀條件,準備以振奮心情,迎接廿一世紀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同時顯示香港對內地同胞血濃於水的「心連心」互愛精神。 當天出席嘉賓可參與卡拉OK表演及多項別開生面遊戲。每位出席之嘉賓更獲贈「香港同心-千禧行善,福有攸歸」精美紀念証書一張,以誌盛事。 當日的午宴所有收益均撥捐「健康快車」火車醫院,幫助生活在國內偏遠地區的白內障病患者。 「香港同心-千禧紅盤宴」於一月一日中午一時假座美麗華酒店頂樓宴會廳舉行。 查詢請聯繫「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湯何琪珍女士/高安妮小姐,電話:2861-2622。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傑出人士成立,是一個由私人捐款贊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組織,旨在增強香港作為區內金融、航運、貿易及通訊方面的領導地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進東、西方的國際交流,並致力加強中、港兩地及國際間的相互溝通。

「香港同心」迎千禧年活動港人齊心挑戰多項世界記錄

1999.12.1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發起的「香港同心」運動聯委會,今日宣佈在千禧年除夕至2000年期間,與民政事務總署舉辦一連串大型活動的時間表及各種安排。於除夕及元旦,「香港同心」會分別與無線電視台及荃灣民政事務署在各區合辦各類型的迎千禧特備活動,包括「千人同心迎千禧」遠足環保活動、及千禧盤宴籌款活動等。屆時還有多項挑戰世界紀錄的活動舉行,包括二千人二人三足、萬罐汽水展繽紛、大力發電亮二千燈泡、舞千張紙龍、破二十五人入甲蟲車香港紀錄、二千磅蛋糕等。 「香港同心」聯委會負責人袁金浩先生在記者招會上指出,由市民共同參與挑戰世界紀錄的活動存著重大的意義。「港人一貫積極進取、勇於面對挑戰及富有靈活創意。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能夠團結港人的力量,憑著毅力,排除障礙,從挑戰中創造更好的成績。這正反映港人勇於面對挑戰的承諾。」 「香港同心」在過去一年內透過不同介?舉辦形形色色的社群活動,目的是喚起各界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迎接來自各方的新挑戰。今次「香港同心」再接再勵,繼續以不同形式的活動團結社群力量,以再次激勵港人積極面對新挑戰,共同奮鬥,齊心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另外,「香港同心」運動聯委會的一連串迎接千禧年活動會由十二月開始舉行。由今日至十九日(本週五至週日),「香港同心」贊助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一九九九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探討文化及學術的智識範疇。 除此之外,「香港同心」為了提高學生對高科技的學習興趣及知識,以迎接未來科技發展需求作好準備,將會舉辦培育中學生科技才能投資計劃,邀請全港中學生就高科技發展參加徵文比賽,得獎者將會於七月及八月期間到北京清華大學及深圳清華研究中心參觀高科技公司及認識中國最新高科技發展情況。 袁金浩表示:「香港同心的宗旨是聯繫港人團結進取,締造一個更美好的香港。我們在過往一年內所舉辦的活動得到各行業的全力支持,我們將會繼續聯同多個行業,例如飲食界及酒店業、本港及中國內地多間大學、演藝界、勞工界和社區組織等舉辦各項大型活動,全方位地聯繫港人團結一致,更積極地面對千禧年的來臨,帶領香港進入一個新里程。」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傑出人士成立,是一個由私人捐款贊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組織,旨在增強香港作為區內金融、航運、貿易及通訊方面的領導地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進東、西方的國際交流,並致力加強中、港兩地及國際間的相互溝通。

香港獲選為一九九九年度最自由經濟體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指本港營商環境獲全球認同

1999.11.30
今 天 「 傳 統 基 金 會 」 及 《 華 爾 街 日 報 》 發 表 2000 全 球 最 自 由 經 濟 體 系 指 數 , 再 次 確 認 香 港 居 於 全 球 最 自 由 經 濟 體 系 之 首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行 政 總 裁 袁 金 浩 指 出 , 這 項 最 新 的 排 名 標 誌 著 「 全 球 對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商 業 環 境 的 認 同 」 。 他 續 稱 : 「 香 港 一 貫 繼 續 保 持 它 的 各 項 基 本 自 由 , 特 別 是 言 論 自 由 及 資 訊 流 通 的 自 由 。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對 香 港 於 經 濟 自 由 指 數 下 的 貨 幣 政 策 所 取 得 評 分 獲 得 提 升 , 深 感 欣 慰 。 談 及 香 港 對 資 金 流 通 及 外 商 投 資 所 採 取 的 政 策 時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指 出 「 傳 統 基 金 會 」 與 《 華 爾 街 日 報 》 皆 認 同 香 港 政 府 對 接 納 投 資 採 取 全 球 最 開 放 的 態 度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指 出 , 這 兩 家 出 版 夥 伴 就 香 港 貿 易 政 策 之 經 濟 自 由 指 數 所 作 的 評 價 , 實 足 以 令 香 港 商 界 引 以 自 豪 。 袁 氏 續 稱 : 「 傳 統 基 金 會 」 與 《 華 爾 街 日 報 》 推 選 香 港 為 世 界 上 最 開 放 市 場 之 一 , 確 實 認 同 了 香 港 無 論 於 公 營 及 私 營 企 業 方 面 , 均 為 全 球 投 資 者 締 造 了 公 平 的 營 商 環 境 。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認 為 這 項 最 新 排 名 , 對 香 港 一 向 不 斷 吸 納 海 外 直 接 投 資 及 為 各 大 企 業 開 拓 嶄 新 商 機 方 面 , 具 有 重 大 意 義 。 該 基 金 表 示 : 「 這 項 排 名 向 國 際 商 界 傳 達 了 重 要 的 訊 息 — 香 港 仍 然 是 世 界 上 最 理 想 的 投 資 市 場 之 一 。 」   完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由 多 位 商 界 傑 出 人 士 成 立 , 是 一 個 由 私 人 捐 款 贊 助 的 非 牟 利 及 非 政 治 組 織 , 旨 在 增 強 香 港 作 為 區 內 金 融 、 航 運 、 貿 易 及 通 訊 方 面 的 領 導 地 位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促 進 東 、 西 方 的 國 際 交 流 , 並 致 力 加 強 中 、 港 兩 地 及 國 際 間 的 相 互 溝 通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對中美達成世貿協議極表欣慰

1999.11.1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對中美就加入世貿經過十三年的雙邊談判而成功達致協議,深表歡迎。 我們深信今次之中美加入世貿協議中,香港至少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成為主要得益者: 1.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之重要中介角色,香港會因世貿協議帶來更多的中國商機而得益,香港在法律,會計及財經管理服務多方面可以發揮更多的支援作用。香港之航務與交通運輸基建也會因著中國的進出口業務擴展而受惠。 2.作為財經及銀行業中心,香港可以協助需要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增加知名度的中國商業機構/公司,透過上市籌集資金。 3.協議可以增強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的信心。香港可以明顯地從增加之中美貿易中得益,也可以消除每年因中美談判最惠國待遇問題而帶來的不明朗因素。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協議對中美來說都是雙贏局面。「基金」深信在中美達成加入世貿的雙邊協議後,中美兩國可以致力發展亞太經濟,對香港及亞太區都有利。中國會盡力與其他的重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及加拿大等國達成協議,在這方面「基金」會運用我們在歐州政府與商界的聯糸網絡,致力為促進香港與國際商業機構間的溝通和營商契機,而不斷努力。」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傑出人士成立,是一個由私人捐款贊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組織,旨在增強香港作為區內金融、航運、貿易及通訊方面的領導地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進東、西方的國際交流,並致力加強中、港兩地及國際間的相互溝通。

香港公司獲《福布斯》雜誌嘉許為全球優秀企業

1999.11.11
為祝賀本港八間公司榮獲《福布斯》雜誌選為一九九九年全球三百間優秀企業名單之內,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於今日(十一月十一日)聯同香港總商會主辦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協辦嘉許典禮,藉以表揚這些公司的卓越成就。 嘉許儀式由《福布斯》總裁(亞洲)MrWilliamAdamopoulos、亞太辦事處總管MrAndrewTanzer、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鄧觀瑤、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陳啟宗及香港總商會副主席鄭維志主持。 獲選為優秀企業的公司包括大家樂集團有限公司、佐丹奴國際有限公司、旭日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鴻興印刷集團有限公司、日本信用証集團、德昌電機工業製造廠有限公司以及精電國際有限公司。其中廣東科龍及德昌電機更獲排列在《福布斯》二千年之二十間傑出企業行列之中,成為三百間優秀企業的「企業之星」。 鄧觀瑤指出:「這些機構來自本港製造及服務行業,包括酒樓、成衣、印刷、電器、財務及電子零件。」 鄧氏說:「能夠獲得《福布斯》的嘉許證明本港機構表現達世界水平。作為本港企業典範,我們深信香港在邁向數碼經濟新紀元的同時,獲選的公司將繼續擔當業界典範的角色,重新訂立新的卓越水平。」 《福布斯》亞太辦事處總管MrAndrewTanzer在宣讀商業及財務總編輯MrLawrenceMinard一信時指出:「《福布斯》編輯們就一萬七千五百多間上市公司的資料作出評選,並且透過訪問世界各地銀行家、分析員及企業投資專家作出電腦分析。一所機構能夠被列入為《福布斯》名單的機會大概相等於一位美國演員獲頒荷里活奧斯卡獎項。」 陳啟宗致詞時說:「香港目前中小型企業的數目為二十九萬,佔本港工商業98%。這些企業對香港目前的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香港能夠享有現今的國際地位是有賴工商界、僱員及投資者的合作與努力,而亞洲所經歷的經濟危機就成為我們的適應能力、生產力、競爭能力及理想各方面的試金石,結果顯示香港正重回經濟軌道。」 另一位主禮嘉賓鄭維志稱:「由世界級機構《福布斯》雜誌所甄選的本港公司為我們帶來兩個啟示。第一,所有獲選的企業均為跨國公司,它們採取向外發展的策略,以確保香港繼續朝著世界級城市的方向而發展。第二,這些機構雖然是中小型企業,但標誌著本地的三十萬間公司均有潛質躍昇為國際企業。」 除嘉許儀式,生產力促進局亦舉辦了「韜略論壇─最佳典範」及韜略庫之韜略榜揭幕儀式。參加韜略論壇的人士包括八間公司的高級行政人員,他們與本地機構分享卓越表現的成就與心得,至於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轄下韜略庫成立之韜略榜旨在表揚本地機構的優秀表現。揭幕儀式的主禮嘉賓包括鄧觀瑤、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博士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 生產力促進局轄下之工商典範借鑑院因應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發展香港為亞洲服務中心的決心,於今年四月成立韜略庫。工商典範借鑑院旨在扶助個人、企業、工商界及社群不斷學習與提升水平,透過掌握典範管理模式,取得卓越的業績。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傑出人士成立,是一個由私人捐款贊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組織,旨在增強香港作為區內金融、航運、貿易及通訊方面的領導地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進東、西方的國際交流,並致力加強中、港兩地及國際間的相互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