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资源中心

新闻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与传媒机构主管午宴

2024.02.21
「基金」于2024年2月21日举办午宴,与一众本地资深传媒朋友共贺新岁,同时加强彼此认识和沟通联系。午宴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基金」工作小组成员包括理事庞超贻先生(工作小组联席召集人)、钟志平博士、陈炎光先生、李镇国先生、梁嘉彰女士、钟小锋博士、李子康先生、张知予先生、陈婉珊女士及罗正杰先生,以及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出席,就中国内地及香港未来发展、世界局势及地缘政治挑战等,与传媒朋友作交流分享。 出席午宴的传媒机构主管包括南华早报总编辑谭卫儿女士、明报总编辑刘颂阳先生、信报总编辑郭艳明女士、星岛日报及英文虎报总编辑汤锦标先生、文汇报副总编辑兼港闻部主任罗政先生、香港经济日报副总编辑黄慧日女士、有线宽频总经理(集团新闻及资讯总监)关慧玲女士、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高级专题节目经理阮小清女士、Now TV新闻及财经资讯助理副总裁林芸生先生、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总监黄金凤女士、商业电台新闻及公共事务副总监张秀云女士、巴士的报社长卢永雄先生及HK01总编辑主任陈立程先生。 (前排,左至右)郭艳明女士、庞超贻先生、谭卫儿女士、陈启宗先生、卢永雄先生、邓淑德女士、刘颂阳先生及钟志平博士;(后排,左至右)陈立程先生、张知予先生、陈婉珊女士、罗正杰先生、关慧玲女士、黄慧日女士、林芸生先生、张秀云女士、汤锦标先生、李子康先生、黄金凤女士及罗政先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连同「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发布《香港:亚洲的慈善枢纽》研究报告 – 85%中国内地及香港的超高净值个人和家族办公室已参与慈善事业

2023.02.23
中国香港,2023年2月23日——「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连同「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今日发布《香港:亚洲的慈善枢纽》研究报告,旨在强调香港作为亚洲慈善枢纽的优势和潜力,并就如何吸引更多超高净值人士及家族办公室参与香港的慈善发展,推动香港成为亚洲慈善枢纽提出行动建议。 香港可巩固其作为亚洲慈善枢纽的角色 香港的慈善事业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为香港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的巨额慈善捐赠众多,而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亦是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自2007年以来,在香港注册的慈善机构数量增加了三倍,总数超过15,000家。 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私人财富管理中心,拥有庞大的人才库。据香港证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的私人财富管理资金净流入达6,380亿港元[1], 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从业者总数持续增加,其中有三分之一从事私人财富管理相关工作。此外,香港还是全球超高净值人士数量最多的城市, 于2022年估计超过15,000人[2],这都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慈善枢纽的地位。 香港作为全球通往中国内地的市场门户,具有成为亚洲慈善枢纽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中国不仅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亿万富翁[3],也是慈善资金数量增长最快的地区。据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5%的超高净值个人及家族办公室已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其中97%有意了解更多关于社会投资及慈善捐赠相关的信息。令人鼓舞的是,逾60%的受访者表示,参与慈善事业能够加强家庭关系,提高个人使命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表示:「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而闻名,却甚少有人提及其作为亚洲慈善枢纽的角色。我们非常荣幸就此出一分力,让香港明天更好。是次研究结果显示,香港拥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担当亚洲慈善枢纽的角色。香港特区政府也推出多项措施,吸引私人财富拥有者和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包括成立咨询工作小组等,以及将慈善事业纳入亚洲金融论坛的讨论议题。我们对此深感鼓舞,希望是次研究报告可以激发更多讨论和行动,共同巩固香港作为亚洲慈善枢纽的地位。 」 研究报告分析了香港慈善事业生态带来的优势和潜力,包括捐赠者、决策者、私人财富拥有者和学术界可担当的角色。此外,报告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在制定法规和提供税收优惠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吸引慈善基金在香港成立并促进更多的慈善合作项目。透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充分支持与合作,香港作为亚洲慈善枢纽的卓越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先生表示:「我们欢迎有关研究报告及建议。香港的慈善事业发展不仅拥有悠久历史,我们亦具备成为亚洲慈善枢纽的独特优势,让全球家族办公室可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造福社会。近年来,我们一直加强跨部门合作,为另类资产提供全方位的投资选择和融资方案,以优化香港的慈善事业生态圈。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与各持份者紧密合作,发挥优势,共同提升香港作为亚洲的慈善枢纽。」 [1] https://www. sfc.hk/-/media/EN/files/COM/Reports-and-surveys/AWMAS-2021_final_e.pdf [2] https://altrata.com/reports/world-ultra-wealth-report- 2022 [3] https://www.hurun.net/en-US/Info/ Detail?num=EAR425P9JVTE ### 关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1995年成立,由一群对香港充满信心及热诚的商界精英及社会领袖策划创建,旨在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在经济及社会方面发展的信心,并为加强香港和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间之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及合作。 「基金」属非牟利组织,并无任何政治联系。为香港努力打造更美好的明天,是「基金」的工作和目标。有关「基金」详情,请浏览网站:www.betterhongkong.org。 关于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 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3 年,是一家立足亚洲、独立的非营利研究和咨询机构,致力于撬动私有资产推动公共事业发展。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长期关注亚洲地区的慈善捐赠、企业社会责任和影响力投资,旨在推动亚洲地区公益慈善事业质与量的双重提升。目前,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已在18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合作伙伴及网路。更多关于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和服务,请浏览网站:http://caps.org。 研究报告全文可于https://caps.org/work/our-research_hong-kong -as-a-philanthropy-hub下载。更多有关研究报告内容,请联系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 媒体垂询,请联系: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周伊萍 852 2865 3529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 王 蓉 852 3611 0250 willa@caps.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9.01.22
(2019年1月22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9年1月22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市民己亥猪年万事如意、身心康泰、社会繁荣昌盛。三十多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包括: 信托人: – 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事: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 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 – 陈明耀先生    童乐诗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 杨伟诚博士    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资深区域总监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将会继续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良好的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先生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 「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如下: 促进及加强相互理解和合作 「基金」继续致力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定期组织访问团、交流计划和午餐演讲会,以促进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增加彼此合作的机会。 「基金」于7月上旬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访美团,当时美国刚实施首轮针对中国的关税,访问团正好能适时向美方相关人士表达我们的观点及关注,同时亦能了解当地人士对贸易冲突的看法及当地的整体氛围。于9月上旬,「基金」组织及赞助第九届中美记者交流,为六名美国记者及三名中国记者提供适时机会作互访,美国记者还访问了大湾区内的四个城市,一探这区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创新科技领域上。于9月下旬,「基金」首次组织访问团前往俄罗斯,到访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与当地高级政府官员和商界领袖会面,探索投资机会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 10月于摩洛哥拉巴特举行的世界政策论坛,「基金」提议及组织了一个题为「一带一路」全体会议环节,邀得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及两位分别来自印度及印尼的政商界领袖出席主讲,阐述「一带一路」的理念。 「基金」亦非常荣幸邀得多位中国驻外大使出席午餐会,包括中国驻法国兼驻摩纳哥的翟隽大使、驻奥地利的李晓驷大使及驻杜塞尔多夫的冯海阳总领事。此外,「基金」接待多位分别来自美国、法国、欧盟及印尼的访港领袖,就彼此关注的议题交换意见。我们亦非常荣幸分别邀得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先生,及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谢锋先生出席「基金」活动,与成员交流。 改革开放新时代 为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基金」与外交部驻港公署合作,于10月在香港举办国际研讨会,邀得多名来自内地、香港及海外的政治和社会领袖出席及演讲。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带来的影响,法国前总理、日本前首相、中国前外长及美国前贸易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想法。于11月,「基金」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市政协就同样的主题于上海合办会议,回顾上海和国家在改革中取得成功的路径,以及香港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未来方向。在「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18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亦提议,香港应充分利用其“一国两制”的独特地位,势积极参大湾区的发展及贡献所长;同时应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努力成为区域的战略支点和核心枢纽。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要装备好自己,对国情要有更多认识及了解,亦应具国际视野。 「基金」、外交部驻港公署及香港教育局已连续12年合办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鼓励本地中、小学生他们通过学习外交政策了解国家和世界。 「基金」很高兴继续有新成员加入,分别是信托人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郑志刚博士,及理事利记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陈婉珊女士。最后,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网址: www .betterhongkong.org。 – 完 – (左至右)邓淑德女士、陈明耀先生、杨伟诚博士、于善基先生、胡珠先生、马景煊先生及陈启宗先生代表「基金」向全港市民拜年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香港发布会

2018.06.29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摘要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   2017年综合经济 竞争力指数 2017年宜居 竞争力指数 2017年可持续 竞争力指数 1 深圳 香港 香港 2 香港 无锡 北京 3 上海 杭州 上海 4 台北 广州 深圳 5 广州 南通 广州 6 北京 南京 杭州 7 天津 澳门 南京 8 苏州 镇江 武汉 9 南京 宁波 澳门 10 武汉 深圳 成都 建议: – 建立新型全球都会 – 打造“科技+金融”的核心功能 – 最大化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分享国内发展的巨大红利 – 担当“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和核心枢纽 – 争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 (2018年6月29日,香港)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香港发布会于2018年6月29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讲解2018中国、特别是香港城市竞争力的最新分析结果。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由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年度《报告》主题为「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详细阐述了城市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作用,并分析中国城市40年来成功发展的机理。 2017年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延续去年报告的理论框架,以三大竞争力指标体系为基础,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及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分区域论述。 2017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北京、天津、苏州、南京和武汉。除武汉为中部城市外,其余均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反映沿海地区持续领先的优势。十强城市的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排名差异较为明显(香港排名第30、台北排名第89、其余在前10名内),但它们在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均排名前20名内。 2017年宜居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无锡、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澳门、厦门、镇江、宁波和深圳。对比2016年有较大的排名变化,但珠三角、长三角和港澳地区仍然领先全国。十强城市在七项分项指数的表现有明显差异。香港、广州、澳门和深圳四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分别在2至4个分项指数排名前10名内,表现较为突出。其余6个长三角城市的分项指数得分较为平均,表现平稳。 2017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澳门和成都。该排名表明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沿海城市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但中部和西部个别城市也正快速赶上。在六项分项指数中,十强城市在知识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基本排名靠前,在和谐城市竞争力和生态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上差异较为明显。 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继续高据全国第二位。分项上表现稍有差异,其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759,较去年有所提升。排名全国第三位,落后于台北和澳门。香港的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268,较去年为低。排名全国第30位,同比下降了11位。 香港的宜居竞争力保持全国第一。优质的教育环境、健康的医疗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和活跃的经济环境是香港宜居竞争力处于全国第一的重要原因。与去年相比,香港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持不变,基础设施便捷程度出现大幅度上升,社会环境出现轻微的改善,医疗环境、居住环境和经济环境三个分项指标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整体领先全国。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1,排名全国首位。香港经济总量近年保持了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结构的视角看,香港在科技创新、产业多元化及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依然较大。为此特区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致力于为香港未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巩固香港全国可持续竞争力第一的地位。 香港的竞争力虽处于领先地位,但必须认清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城市抱团发展大趋势,通过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和建立新型全球都会,以更好地适应新的世界发展环境和引领国内外的城市转型。课题组从三方面就香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从产业发展角度,必须长期重视科技创新作用,建议香港在继续尊重经济规律和奉行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推动创新科技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打造“创新+金融”的核心功能。 (2)从制度优化角度,在维持「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加强与内地城市经济融合。借最大化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分享国内发展的巨大红利。 (3)从空间发展角度,一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让香港担当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和核心枢纽;另一方面主动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香港拥有的优势,促进粤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动与融合,争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可以长期维持高度的城市竞争力,是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的成果,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等各领域配合得宜的成就。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不明朗、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持续高速发展并转型为香港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香港人必须贯彻积极向上、敢于求变的精神;利用好香港既有优势,把握科创、「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机遇,促进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香港的城市竞争力。 」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 org。 请按此以下载新闻发布会简报。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8.02.13
(2018年2月13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8年2月13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市民戊戌狗年万事如意、身心康泰、社会繁荣昌盛。三十多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包括: 信托人: – 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公司赞助人: – 姚祖辉先生   沪港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 邓玉珊女士   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代表 – 高级经理-公共关系 理事: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 – 林晓盈女士   凯盈工业董事总经理 – 杨伟诚博士   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资深区域总监 – 李远康先生   翠华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将会继续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良好的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先生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 「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如下: 促进及加强相互理解和合作 「基金」继续致力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定期组织访问团、交流计划和午餐演讲会,以促进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增加彼此合作的机会。 「基金」于七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访美团,与当地人士分享香港在回归祖国后的成功故事及各种挑战;于九月组织及赞助第八届中美记者交流,为六名美国记者及七名中国记者提供适时机会作互访,拉近中美之间的认知差距。 「基金」亦非常荣幸邀得多位中国驻外大使及内地专家出席午餐会,包括中国驻阿根廷的杨万明大使、驻捷克的马克卿大使、驻印度的罗照辉大使及驻意大利兼驻圣马利诺的李瑞宇大使,以及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博士。此外,「基金」亦接待多位分别来自以色列、美国、新加坡及瑞士的访港领袖,就彼此关注的议题交换意见。 积极了解及参与国家发展 「基金」一直与内地相关机构积极拓展更大的合作空间,加强协同效应。每年,「基金」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市政协合办上海会议,就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加强两地合作交换意见。此外,「基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每年发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为香港及其他内地城市在其卓越领域及需改进地方提供有用分析及建议。在香港,我们邀请到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及梁振英先生,和时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先生,就国家最新发展宏图及香港于当中的角色,以及香港应如何参与国家发展并作出贡献,分享他们的想法。 「基金」亦向来鼓励我们的年青人既要有国际视野,亦要了解我们的国家。由「基金」、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及香港教育局连续十一年合办的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正好有助中、小学生增强他们对国际事务及国家外交政策的认识。我们希望年青一代能持开放态度并积极探索,他们会发现国家确是机会处处。 最后,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香港发布会

2017.06.26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摘要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   2016年综合经济 竞争力指数 2016年宜居 竞争力指数 2016年可持续 竞争力指数 1 深圳 香港 香港 2 香港 无锡 北京 3 上海 广州 上海 4 台北 澳门 深圳 5 广州 厦门 广州 6 天津 杭州 杭州 7 北京 深圳 南京 8 澳门 南通 澳门 9 苏州 南京 青岛 10 武汉 上海 大连 建议: – 建立新型全球城市 – 重视科技创新作用 – 建立更加包容平等多元协调的社会 – 吸引全球优秀的人才来港就业创业 –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6月26日,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香港发布会于2017年6月26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讲解2017中国特别是香港城市竞争力的最新分析结果。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由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年度《报告》主题为「房价体系: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与陷阱」,讨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房价体系的新发现及城市群体系的新格局。 2016年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在延续以往报告的理论框架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精简和修改,构建了三大竞争力指标体系,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及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分区域详细论述。 2016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和武汉。除武汉为内陆城市外,其余均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反映沿海地区持续领先的优势。十强城市的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排名差异较为明显,但它们在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均排名靠前。 2016年宜居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无锡、广州、澳门、厦门、杭州、深圳、南通、南京和上海。珠三角、长三角和港澳地区领先全国。在七项分项指数中, 十强城市在优质的教育环境、活跃的经济环境和健康的医疗环境基本上排名靠前;在绿色的生态环境的排名上差异较为明显;在安全的社会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基础设施的排名较后。 2016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澳门、青岛和大连。该排名表明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沿海城市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在六项分项指数中,十强城市在知识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基本排名靠前,在和谐城市竞争力和生态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上差异较为明显。 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高据全国第二位。分项上表现稍有差异,其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647,排名全国第三位,落后于澳门和台北,这得益于其经济集聚程度高,商业规则简约和良好的专业服务等一系列软硬件支撑体系。香港的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342,排名全国第19位,同比上升了17位。传统优势产业虽然找到新的潜在增值空间,但是亟需全力推动创新和科技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及转型升级,扩大和加强对外经贸关系,从而拓展新的增长源泉。 香港的宜居竞争力全国第一。优质的教育环境、健康的医疗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和活跃的经济环境是香港宜居竞争力处于全国第一的重要原因;而安全的社会环境和便捷的基础设施是香港宜居竞争力提升的短板。 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整体领先,「知识城市」发展步伐需持续。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1,排名全国首位。各分项指标中,信息城市竞争力排名第1、生态城市竞争力和全域城市竞争力排名第2、文化城市竞争力排名第8、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第17;知识城市竞争力排名跃升至第4,这得益于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的创科氛围显著提升,但必须关注大学的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产品,推动中游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等关键问题。 香港的竞争力虽处于领先地位,但需要居安思危,并认清全球经济格局变化,通过进行经济转型和建立新型全球城市,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抓住机遇。课题组从三方面就香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从产业发展角度,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作用,建议香港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创新科技成为香港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重点打造“金融+创新”的核心功能。 (2)从社会发展角度,宜建立更加包容平等多元协调的社会,将全民共用和民生保障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时吸引全球优秀的人才来港就业创业,提高香港的知识城市竞争力。 (3)从空间发展角度,一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点作用和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促进粤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动与经济融合,形成一体化区域经济和统一开放大市场,为港人港企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从而扮演好中国走向世界的“超级联系人”角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欣闻香港保持高度的竞争力,并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机制等多方面的竞争力持续优化。居安思危、积极向上、敢于求变是香港人一贯的精神;面对当前全球、区域和国家新形势为香港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大家必须全方位继续推动在经济、社会、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各方面香港的建设;利用「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发展的机遇,为香港找寻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出路,提升香港的城市竞争力。 」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请按此以下载新闻发布会简报。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7.01.18
(2017年1月18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7年1月18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市民鸡年万事如意、身心康泰、社会繁荣昌盛。约3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包括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理事梁耀进先生(稻香集团行政总裁)及胡珠先生(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及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将会继续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良好的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先生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 「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如下: 培养沟通,促进理解和合作 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员组成的访美团;于九月组织及赞助第七届中美记者交流,为六名美国记者及五名中国记者提供适时机会作互访,拉近中美之间的认知差距。 「基金」亦接待多位访港领袖,其中包括欧盟、英国及新西兰的国会议员和美国的国会议员幕僚,以色列、马来西亚及瑞士的商会主席,欧盟及南韩的创新科技专家,美国的大学院长,以及瑞士的调研中心主任等,就彼此关注的议题交换意见。此外,「基金」为多位重要的访港内地官员安排午宴及会议,包括中国驻荷兰的陈旭大使、驻波兰的徐坚大使、驻墨西哥的邱小琪大使、驻泰国的宁赋魁大使及驻毛里求斯的李立大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陆慷先生及条约法律司司长徐宏先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先生,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副司长翟东升先生。 香港事务是「基金」的关注点。今年,我们邀请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兼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教授、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先生及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就香港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分享他们的睿智。于二月,「基金」举办每年一度的各国驻港总领事及商会领袖午餐会,我们深感荣幸邀得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出席,并与来宾分享他对香港的愿景。 培育青年,辅助成长 为加强中、小学生对国际事务及国家外交政策的认识,「基金」与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及香港教育局已连续十年举办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于五月,「基金」更与国际青年商会携手,协办首届「香港合作伙伴高峰会」,让年青人参与讨论有关香港现时及未来所面对的挑战。我们亦需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机遇。于十一月,「基金」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市政协合办每年一度的上海研讨会。今年,研讨会深入探讨在“一带一路”下,两地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特别在金融领域中扩大彼此的商机。创新及科技是另一领域可让青年人发挥所长及追求卓越。因此,「基金」支持由香港科学园举办的亚太创新峰会2016及智慧城市活动。 感谢我们的伙伴 「基金」很高兴继续有新成员加入,分别是信托人伯恩光学(香港)有限公司总裁杨建文先生,及理事有利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慧敏女士、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基辉先生、华彩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史立德博士及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北亚区行政总裁钟小锋博士。最后,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6.01.26
(2016年1月26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6年1月26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羊年百业兴旺、市民身心康泰、社会繁荣昌盛。约3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信托人: –            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公司赞助人: –            司敏之女士                    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代表(投资者关系及企业传讯部董事)   理事: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            李镇国先生                     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 –            李远康先生                     翠华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一直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工作能更顺利推行。他表示「基金」会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先生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如下:   促进对话及交流 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员组成的访美团;于九月组织及赞助第六届中美记者交流,为六名美国记者及五名中国记者提供适时机会作互访,拉近中美之间的认知差距。 「基金」亦接待多位访港领袖,其中包括美国国会议员访问团及议员幕僚访问团、日本政党领袖、南韩及美国的学者、以色列的基金投资者、法国的投资推广机构等,就彼此关注的议题交换意见。此外,「基金」接待了访港的中国驻外大使,包括常驻联合国的刘结一大使、驻日本的程永华大使及驻韩国的邱国洪大使。   「基金」不时邀请本地的意见领袖及政府官员,就香港议题,例如香港的定位及竞争力,以至中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等分享他们的观察、分析及愿景。讲者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兼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先生、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先生、行政会议成员及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先生,以及香港黄金五十创立人林奋强先生。于十月,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更宴请「基金」成员,与我们交流及分享对香港未来发展的看法。   具竞争力、创新力及智慧 每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撰写及「基金」支持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我们多次倡议创新及科研的重要性。 「基金」亦支持由香港科学园举办的亚太创新峰会2015及智慧城市的推动;及青年商会香港总会以“创新及启动”为主题的商务研讨会2015。期望香港能发展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及智慧的城市。每年一度的上海会议由「基金」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市政协共同举办,今年探讨上海及香港在“一带一路”的宏图中如何作出贡献及把握当中机遇。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继续全力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共同合办的「第九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提供平台让中小学生更多认识国际事务,以至国家的外交政策。   新的支持  壮大力量 去年,「基金」十分高兴再添两名公司赞助人及一名理事。两名公司赞助人是如新大中华及花样年集团,分别由其区域总裁范家辉先生及其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潘军先生代表。而诺德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叶锦强先生则成为「基金」的新理事。最后,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香港发布会

2015.05.18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5年5月18日,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香港发布会于2015年5月18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讲解2015中国特别是香港城市竞争力的最新分析结果。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由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年度《报告》主题为「“巨手”: 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点出了新经济和社会趋势之下,城市及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将支撑起中国的未来。 自2014年起,中国经济在风雨中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增长方式和驱动要素方面均有明显的调整。此变化亦成为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以及相应区域空间格局酝酿变革调整的契机。新技术革命下的「中国制造2025」和「高铁时代」将成为巨大双轮,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同时对未来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城市能否在「新常态」下把握经济结构调整、抓紧创新驱动要素、制造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就业人员比重提高等机遇,谋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2014年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延续了以往报告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含义,重点在计算方法和指标分析上有所突破。报告将城市竞争力明确区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和宜商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三个组成部分。是次报告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分区域详细论述。 2014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和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其中,与201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2014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和厦门。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分布较为相似,可持续竞争力十强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述三大城市群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杭州、苏州、南京、厦门等四个未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的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上却具有很大优势。 展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应以下数方面严峻问题与挑战,包括解决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化、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妥善缓解城市发展转型所面对的内外压力,鼓励创业和创新以推动知识城市和宜商城市的发展,扭转以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弊端,以及从速有效落实环境治理。 在「新常态」趋势下,本报告提出下列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包括在客观认识城镇化演进规律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以快速交通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在创新驱动和低碳环保理念下培育城市产业支撑体系,以及构建促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首次被深圳超越,排名第二。分项上表现稍有差异,其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726,排名全国第三位,落后于台北和澳门,这得益于其经济集聚程度高,商业规则简约和良好的专业服务等一系列软硬件支撑体系。香港的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278,排名全国第32位,同比下降了14位。 「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城市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香港过于着重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专业服务这五大产业,而对不少规模较小、新兴但极有潜力的产业关注不足,从长远看缺乏新型产业业态的支撑和引领。 2014年香港综合竞争力指数与排名 年度 综合经济 竞争力指数 排名 综合增量 竞争力指数 排名 综合效率 竞争力指数 排名 可持续 竞争力指数 排名 2013 1 1 0.363 18 0.733 3 1 1 2014 0.913 2 0.278 32 0.726 3 1 1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资料库 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整体领先,「知识城市」成短板。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1,排名全国首位。各分项指标中,「和谐城市」和「全域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保持第一;「生态城市」竞争力整体领先,得益于连串环保和能源政策的推行和所取得的成效。 「文化城市」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分别排名第二及第三。唯「知识城市」竞争力排名第19,较去年下降14位;虽然竞争力整体领先,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数目持续增长,但政府为创新及科技发展提供的支持作用不明显,缺乏大胆的支持科技的计划和有力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 香港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分项表 可持续竞争力分项 知识城市 竞争力 和谐城市 竞争力 生态城市 竞争力 文化城市 竞争力 全域城市 竞争力 资讯城市 竞争力 等级 ★★★★★ ★★★★★ ★★★★★ ★★★★★ ★★★★★ ★★★★★ 指数 0.554 1.000 1.000 0.977 1.000 0.978 2013年排名 4 1 2 1 1 4 2014年排名 19 1 1 2 1 3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资料库 香港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内地城市差距逐渐缩小。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香港需要居安思危,要在与内地合作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减低被边缘化风险;并利用大陆的发展发挥香港在「走进来」、「引出去」中的「超级连系人」角色作用,实现互利共赢。课题组从三方面就香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首先,必须重视政府作用,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适度有为、稳中求变」的施政主张,继续落实这届政府在政纲中提出的各方面承诺;协助香港企业建立品牌、升级转型和拓展内销,发展内地市场;并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更好地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其次,利用香港自身优势,加大与内地的合作和联系,特别是扩大与广东和深圳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一是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二是支持由国家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和营运,三是促进「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四是推动「深港通」的落实。随着未来国家推出更多经济改革措施,香港的「超级连系人」角色必将进一步加强。再者,促进科技创新,引领知识经济。在巩固香港四大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动六项香港具有优势的产业,使这些产业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提升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同时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如学习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模式,在深圳设立香港高科技园,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发挥香港科技研发优势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优势,实现共赢。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虽仍领先其他内地城市,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并面对内地城市巨大及急速的发展,香港要在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首位实不容易。这是给香港的一个警示,我们需要加快脚步、需要创新,亦需自我发掘新的驱动力。香港应好好运用自身优势,特别是世界级的金融服务业,支持中国崭新宏大的“一带一路”战略并抓紧当中机遇。在过去三年,我们已连续提倡香港特区政府应为创新科技、新兴产业发展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然而,创新及科技局的成立却一直被拖延。外面不乏好的机遇,我们需努力把握,形势不会等人,我们的竞争对手亦然。」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5.02.10
(2015年2月10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5年2月10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羊年百业兴旺、市民身心康泰、社会繁荣昌盛。约3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信托人: – 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事: – 梁耀进先生          稻香集团行政总裁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 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 – 杨伟诚先生          美国友邦保险(百慕达)有限公司资深区域总监 – 李镇国先生          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 – 杨秉坚先生          源董事 – 余伟杰先生          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监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一直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工作能更顺利推行。他表示「基金」会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先生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如下: 促进了解加强联系 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员组成的访美团;于一月第二度组织以色列访问团,并与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合办;于九月组织及赞助第五届中美记者交流,为五名美国记者及五名中国记者提供适时机会作互访,拉近中美之间的认知差距。 「基金」亦接待多位访港领袖,其中包括美国国会议员访问团 、英国跨政党国会中国事务小组代表团、日本香港友好议员连盟代表团等,就彼此关注的议题交换意见。 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关心香港未来发展 除在香港每年举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午餐会和新闻发布会外,「基金」连续第九年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政协合办以“沪港合作:新起点、宽视野、全方位”为题的研讨会,深入讨论沪港未来的合作。在《沪港通》开通前,「基金」更邀得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先生向成员讲解计划内容。就香港人口老化的问题,「基金」分别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创所所长廖柏伟教授及香港黄金五十创立人林奋强先生,就此重要议题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及建议。此外,「基金」成员分别于一月份与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见面,分享他们对施政报告的想法及建议;及于四月,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先生见面,就政制发展交换意见。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继续全力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共同合办的「第八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基金」亦积极与青年群组沟通及互动,赞助及支持多项由本港青年团体举办的活动,鼓励年青一代积极思考研究、为目标实践理想。 新的支持壮大力量 去年,「基金」很高兴邀得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加入,成为首个机构赞助人,并由其副主席兼行政总裁林涌博士作代表,以及Spencer Stuart合伙人区妙馨女士加入成为「基金」理事。最后,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香港发布会

2014.05.29
(2014年5月29日,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香港发布会于2014年5月29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年度《报告》主题为“沪苏浙皖 — 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而香港部份则力推为「促进香港的科技创新,引领知识经济发展」,借加强科技创新并成为香港发展的新驱动力,缓解香港社会正面对的风险与挑战,并释放社会创新潜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中国2013年的城市化率达到53.7%、城市化被新一届政府提升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年》的出台等事实表明,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正确选择将对城市化愿景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正面作用。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国际城市化经验,一旦城市化率越过50%的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会迈入由量变到质变、由粗放到集约的变革阶段,即从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为主要促进因素的新阶段。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认为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稳步提高到68.7%。如果要在城市化水平位于50%至70%的时期顺利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一方面在时间上,城市要保证自身的永续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在空间上,城市要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在全球、国内以及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前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后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在2013年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课题组通过构建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为中国城市规划自身发展蓝图、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经过一年的研究积累,本年度报告中课题组继续沿用既有理论框架,但在指标体系上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改进。是次报告分析包括港澳台在内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的现状与格局,以及港澳及内地289个城市宜居城市和宜商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及其与理想城市的差距。   2013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天津、佛山和澳门。十强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4位。区位优势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城市的行政等级来看,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明显高于其它地级城市。   2013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澳门、广州、杭州、厦门、青岛和南京。与综合经济竞争力类同,十强中港澳台地区占2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6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连列第14位,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7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8位,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西安列第27位。   可持续竞争力指数的八大核心指标中的宜居城市前十强的城市分别是:珠海、香港、海口、三亚、厦门、深圳、舟山、无锡、杭州和上海。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海滨城市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较高,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中仅有上海位居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 宜商城市竞争力得分的前十名分别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武汉、成都、天津、南京和重庆。从2013年宜居城市与宜商城市竞争力的相关关系来看,宜居城市建设包括人口素质的提升、市政设施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可以显著提高宜商城市竞争力。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准的提高,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2013年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呈现出典型的倒U型关系,反映出要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关键不在于现实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大小,而在于如何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中国城市的发展后劲,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   课题组重点指出在步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中国城市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雾霾和高房价等突出难题、建设理想营商环境、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借问题主动改革、走出EKC[1]困局、避免历史积淀和特色逐步消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长效机制建设,才可分别实现宜居、宜商、知识、和谐、生态、文化、全域和信息的城市建设。   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依旧保持在全国首位,但增速乏力、后劲不足。分项上表现稍有差异,其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7329,排名全国第3位,仅落后于台北和澳门,地均GDP优势明显,这得益于其人口和商业密集,经济集聚程度高,以及商业规则简约、政府廉洁,配套设施及服务效率高。香港的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363,排名全国第18位,同比下降了10位,在人才、软硬体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弱化,创新创业气氛并无明显提升,土地稀少形成的高额租金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过分倚重金融、房地产等少数行业,缺乏稳定的增长点。     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整体领先,「知识城市」和「信息城市」优势弱化。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1.000,排名全国首位。八大指标中的「宜居城市」和「宜商城市」竞争力整体领先,分别排名全国第二和首位;「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竞争力总体领先,「信息城市」分项排名第四。香港在「知识城市」分项的指数为0.749,排名第四,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研发开支占GDP的比重远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内地的研发投入,缺乏有力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科技创新氛围不足,科技转化能力较弱都是主要问题。     除了产业结构向创新科技方向转型无明显突破外,经济高度依赖金融业和房地产、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国际和国内城市的竞争都是香港持续发展要面临的挑战。课题组从三方面就香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首先,香港特区政府应转变施政理念,并在土地政策、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长远人口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其次,根据中国经济新形势重新定位,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和影响。从政府层面深化CEPA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等框架的落实,促进区域经贸融合,并推动粤港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香港企业与内地企业不同方面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优化人民币结算平台,推广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吸引更多的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参与大珠三角经济圈建设等,从而让香港民众充分认识两地合作对于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加强两地民间与官方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和影响。再者,香港应通过进一步巩固原来的支柱产业、推动新的优势产业发展,并参与和推动「深港创新圈」和建设亚洲知识产权交易与服务中心以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促进香港的科技创新,引领知识经济发展。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位列全国首位,在多方面仍都有优异表现。要保持竞争力优势,香港就要就一些政策如人口、土地作长远规划;并应着重培育科技创新;及要好好利用中国的定位,发挥香港的作用,在“走出去”、 “引进来”的局面中,以“超级连系人”的角色,争取互利共赢。」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2014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4.01.21
(2014年1月21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4年1月21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马年百业兴旺、市民身心康泰、社会繁荣昌盛。约3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信托人: –  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事: –  梁耀进先生     稻香集团行政总裁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  梁伟峰先生      衍盛数码有限公司董事 –  杨伟诚先生     美国友邦保险(百慕达)有限公司资深区域总监 –  杨秉坚先生     源董事 –  李远康先生     翠华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  陈耀璋先生     宝声集团董事长及执行长官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一直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工作能更顺利推行。他表示「基金」会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先生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 推展使命促进相互了解 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员组成的访美团,亦为美国国会幕僚访港团安排午餐交流会;并于十月组织及赞助第四届中美记者交流,为六名美国记者及七名中国记者提供适时机会作互访,了解及探讨中美新关系的动向。此外,「基金」于四月首次组织台湾访问团,到访台北市及台中市,了解当地经济及文化发展状况,探索合作机会。 促进讨论及交流 「基金」邀请不同领域的领袖出席晚宴、午餐会和讨论会,与「基金」会员分享其睿智,嘉宾讲者包括多位中国外交部的领导及访港领袖。除在香港每年举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午餐会和新闻发布会外,「基金」连续第八年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政协合办以“沪港经济转型与合作:共谋外资利用新局面”为题的研讨会,会上各方专家亦就新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换意见。于九月,「基金」邀得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牛敬先生,向「基金」成员及嘉宾分享横琴未来的发展。 关心香港未来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政府的施政理念及未来的施政方针,「基金」邀得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先生出席午餐会与「基金」成员交流。席上,袁司长亦分享其对香港发展为亚洲地区的仲裁及调解中心的愿景。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继续全力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共同合办的「第七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此外,「基金」亦赞助及支持多项由本港青年团体举办的活动,鼓励年青一代积极思考研究、为目标实践理想。 基金新犹 为加强与各地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基金」于八月重新推出新设计的网站,以新的介面将「基金」的活动更有系统介绍,方便浏览及了解「基金」的动向。此外,「基金」很高兴有三位新成员加入,分别是信托人陈慧慧女士,她是南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及董事总经理;及两名理事: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总监余伟杰先生及绍矿资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庞超贻先生。最后,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3年的访美活动完满结束

2013.06.26
(2013年6月26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3年6月10日至13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访问团于今天举行记者会,向传媒介绍此行之重点,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及体会。 本年度访问团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及理事钟志平博士(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人兼非执行董事)共同率领。 「基金」信托人何超琼女士(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亦参与了访问团于纽约的活动。访问团成员还包括「基金」理事胡珠先生(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伍颖梅女士(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于善基先生(Roseville集团主席)、曹其敏女士(华翔航空(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文肇伟先生(中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林晓盈女士(昌利行董事总经理)、李镇国先生(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及陈耀璋先生(宝声集团董事长及执行官);及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 「基金」更邀得林奋强先生(香港黄金50创立人、行政会议成员)担任访美团的经济事务评论家。 在介绍访问团成员后,邓淑德女士简介访问团的主要目的为加强美国及香港相互了解彼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访问团访问了行政机构(美国国务院及美国商务部);立法机构成员(国会议员);智库(「布鲁金斯协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及「美京美亚协会」(US-Asia Institute) );金融机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评级机构(「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民间组织(「纽约香港协会」(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克林顿全球倡议」(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以及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访问团亦到访驻华盛顿的香港总经济贸易处。于纽约期间,访问团参加了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迈向亚洲首选香港」(“Think Asia Think Hong Kong”)会议及香港晚宴等活动。此外,访问团应香港驻纽约经济贸易处之邀请出席由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主礼的酒会,庆祝该处于纽约成立三十周年志庆。在完成华盛顿之行后,七名访问团成员继续前往洛杉矶,参与于当地举办之「迈向亚洲首选香港」会议。他们亦获邀出席由香港驻三藩市经济贸易处举办的午宴以及香港旅游发展局为推广香港旅游而举办的「Hong Kong Live」开幕礼及酒会。 此外,访问团很荣幸分别获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大使及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大使设午宴款待。此外,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大使亦于纽约接见访问团。 陈启宗先生向崔天凯大使、孙国祥大使以及王民大使对访问团的热情款待深表谢意。陈先生表示很高兴看见中国更主动地接触从华府以至华尔街的本地社群,这对加强中美彼此了解及互信甚为重要。在与评级机构的会议中,陈先生认为在金融危机后,各国对解决一些根本问题仍未见进度,忧虑未来可能会再次发生全球经济危机。此外,陈先生表示:「在参与「基金」访美之同时,本人很荣幸为香港贸易发展局分别于纽约及洛杉矶举行的「迈向亚洲首选香港」会议,主持开幕后的首个讨论环节。行政长官亦出席主礼纽约的会议。与会人士众多,他们对香港的竞争优势什表认同。会议十分成功。 」 钟志平博士很高兴知道当地智库普遍对习近平主席及奥巴马总统近期会面后的中美关系前景甚为正面。他们对中国的改革及未来发展状况感到乐观,亦重申美国对亚洲的相关政策并不存在制衡中国的意图。此外,钟博士表示:「于访问期间,一金融机构提醒我们经济现已进入危机后的复苏阶段,金融政策将逐步收紧,利率很可能将因而上升。这正是过去一周我们所经历的情况。」钟博士续称:「于访问团抵美后首天,斯诺登先生(Edward Snowden)刚透露其身处香港,使香港再次成为美国的关注点,甚至登上当地报纸的头版。 」他说:「这可能有助提升人们对香港的兴趣,因为香港被斯诺登先生认为是一个言论自由及拥有独立及可信赖的法治社会。」 邓淑德女士感谢香港总经济贸易处争取美国有关当局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安排所付出的努力。邓女士说:「我们与四位国会议员会面时提出有关给予港人免签证的期望,并解释有关安排将有助当地旅游业及吸引境内投资,帮助当地就业。」她表示:「我们亦与“克林顿全球倡议”的高层会面,他们表示现正探讨将2014年的亚洲会议(CGI Asia)再次安排于香港举行。我们对此表示欢迎,并期望促进更多国际会议于香港举行。」邓女士亦代表「基金」感谢林奋强先生于不同的会议中,从经济数据以至人民质素、关怀别人等软实力数据,向与会者介绍及分析香港的竞争优势。 林奋强先生于较早时分享其对访美之行的想法。他对与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会面特别感共鸣,因他对该会提倡的自由企业、小政府政策及个人自由等理念都认同。因此,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下,当他们得知我们的"小政府"于过去四年都获得2至4%的财政盈余,而普遍的西方政府都面对6至10%财政赤字,他们即对此表示赞叹,尤其对香港于过去三年达到"包容性增长" ("inclusive growth"),并将旅游业及其他引进的商机所制造的就业机会裨益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低技术人士。他们表示其他国家都说他们想「像香港」。另外,在不少会议上都特别提到香港公平及中立的特点。这对制定亚洲策略(如选择亚洲区总部)十分重要,尤其现时区内一些国家的爱国主义兴起而变得"激进"。大部份与会机构对香港在金融经济方面的"硬实力"(如首次公开募股等数字)都比较了解。不过,当他们得知香港的"爱心指数"比其他亚洲地方为佳时都感惊奇。这些都表示香港是一个真正富有爱心及可信赖的城市。 胡珠先生表示「基金」自2005年起便经常访问各大城市包纽约、华盛顿等,宣扬及介绍香港的最新发展。 「基金」亦组织及接待来自外地政界、学术界、知库组织、商界及研究机构的高层访问团,透过论坛及会议讨论,交流彼此在不同社会议题上的意见和立场,从中建设互信及友谊,甚至比起官式接触更见成效。胡先生相信「基金」可担当重要的角色,除协助政府为香港谋福祉(如美国免签证待遇)外,更可于国际间促进及宣扬香港及国家形象。 曹其敏女士表示从林奋强先生推介的香港优势中看到很大的区别并提升。他的研究显示香港不单是亚洲的金融及贸易枢纽,更是一个兼具文化及艺术的城市,不少重要的国际盛事如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亦汇聚于香港。这是首次她感到香港作为世界级城市,应以自身的优点而自豪。香港的成功反映“一国两制”成功落实。香港因其传统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连接亚洲以至中国大陆的大门等优点,曹女士希望香港人能常记着,并引以自豪。 文肇伟先生很高兴知道国际社会对香港继续保持正面的看法。同时,他们十分清楚香港现时面对的不同问题如政治、经济等挑战。政治方面,人们认同健康的辩论是迈向民主的自然过程,但希望尽快达致共识。对于我们来说美国现正就给予香港免签证待遇展开程序是好消息,不过要通过有关安排确实存在很多变数及挑战。我们很高兴能向与会人士表达我们对通过有关安排的期望。 林晓盈女士对美国当地很多为促进中美关系而努力贡献的人士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成立不同的机构,组织各类活动如文化交流、政见分享等,使两国彼此有更深了解。他们都是出色的领袖,致力实践目标,与「基金」使命一致。 李镇国先生是首次参加访美团,在访问纽约及华盛顿的四天行程中,有深刻的感受及难忘的体验。而访美团刚好碰上行政长官访问纽约,令他对此行留下更深印象。访美期间,我们与多个商界组织及政府官员分享我们对香港的看法,亦向他们宣传香港的独特优势,让他们进一步发掘这活力之都的潜力。就如行政长官于其演说中表示香港是"东方的麦迪逊大道,更是超级连接器,将美国公司与中国以至整个亚洲市场连系起来"。事实上,香港拥有很多独特优势。作为「基金」理事,李先生希望能继续向外传扬香港优势及机遇。 邓女士向访问团成员及各受访单位致衷心的谢意,他们的支持令到访问团取得美满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来致力促进香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基金」将继续组织同类型的访问,以助互相更深入的了解及合作。 有关访问团详细行程及会见人物、相片、成员简历及林奋强先生的简报,欢迎到「基金」网页的“活动剪辑”版面下载,于“相片集”中亦已上载更多访问团的相片。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香港发布会

2013.05.20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香港发布会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3年5月20日,香港)《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发布会于2013年5月20日在香港举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年度《报告》主题为“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 面对2030年不一样的未来: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力量的调整,多极化以及权力的分散,资源环境的矛盾,使世界面临更加动荡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要在203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城市中国,必须改变过去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问题,并更好应对这些方面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着提升城市可持续的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是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目标。有鉴于国内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命题,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设立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在未来十年将以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评估原则和标准,进行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以此引领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本次报告主题着力构建可持续理想城市的理论体系和评估基准。 按照新的理论框架,竞争力分为当前短期竞争力和未来长期竞争力,报告分别命名为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 。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选取了表现产出价值的当前指标,计算全国及港澳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从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八大方面提炼出核心指标,计算港澳及内地地级以上287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 2012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十强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和成都进入二十强,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6位。可见,区位优势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城市的行政等级来看,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明显高于其它地级城市。 2012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青岛、无锡、济南。和综合经济竞争力一样,十强中港澳台地区占2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3席。进入二十强的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长沙和成都,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位列第30位。 2012年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呈现出典型的倒U型关系,反映出要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关键不在于现实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大小,而在于如何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中国城市的发展后劲,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 课题组按上述八大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具体路径建议,以及实施均衡发展的经济社会战略、建立城乡一体的市政管理体制、建立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构建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四方面的基本对策。 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依旧保持在全国首位,但增速放缓。分项上表现稍有差异,其综合效率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69968,排名全国第3位,仅落后于台北和澳门,地均GDP优势明显,这得益于其人口和商业密集,集约化程度高,以及商业规管精简、政府廉洁,配套设施及服务效率高。香港的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为0.44534,排名全国第8位,落后于台北、北京、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在税收、人才、软硬体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弱化,土地稀少形成的高额租金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过分倚重金融、房地产等少数行业,缺乏稳定的增长点。 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整体领先,「知识城市」分项得分较弱。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0.98029,排名全国首位。八大方面中,「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谐城市」、「宜商城市」和「宜居城市」五个分项排名第一;「生态城市」分项排名第二,「信息城市」分项排名第三。香港在「知识城市」分项的指数为0.83988,排名第四,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研发开支占GDP的比重远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内地的研发投入,缺乏大胆的支持科技的计划和有力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科技创新氛围不足,科技转化能力较弱都是主要问题。  除了产业结构向创新科技方向转型无明显突破外,经济高度依赖金融业和房地产、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国际和国内城市的竞争都是香港要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课题组从三方面就香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首先,香港特区政府应转变施政理念,并在土地政策、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长远人口发展和人才发展等方面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其次,根据中国经济新形势重新定位,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和影响。根据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支援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变化,加强香港企业与内地企业多方面的合作;并借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参与大珠三角经济圈建设,让香港民众充分认识两地合作对于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加强两地基础设施的衔接和民间与官方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和影响。第三,通过参与和推动「深港创新圈」、建设亚洲知识产权交易与服务中心、建设内地企业在海外的研发和创意设计中心,以及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香港的科技创新,引领知识经济发展。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属已发展城市,在各方面发展表现不错。然而在金融危机仍在深化、世界经济低迷、国际经贸保护主义加剧下,亚太保持较快增长,中国更成为发展动力。国内城镇化在急促发展并进步,香港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策略及短期应对措施,以应付环球变局,找紧机遇。」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3.02.06
(2013年2月6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3年2月6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蛇年百业兴旺、市民身心康泰、社会繁荣昌盛。约3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信托人: 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事: 钟志平博士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人兼非执行董事 梁耀进先生                  稻香集团行政总裁 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林晓盈女士                  昌利行董事 梁伟峰先生                  衍盛数码有限公司董事 陈明耀先生                  万利玩具主席兼行政总裁 杨伟诚先生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资深区域总监 李远康先生                  翠华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陈耀璋先生                  宝声集团董事长及执行官 马清楠先生                  希仕廷律师行合伙人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一直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工作能更顺利推行。 他表示「基金」会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先生借此机会向传媒朋友介绍「基金」的新成员,并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 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 加强交流以促进互谅及合作 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由「基金」成员组成的访美团,亦为美国国会幕僚访港团安排午餐交流会;并于11 月组织及赞助第三届中美记者交流,为五名美国记者及七名中国记者提供适时机会作互访,并就中美领导层之转变对中美关系动向作了解及探讨。 促进讨论及交流 「基金」邀请不同领域的领袖出席晚宴、午餐会和讨论会,与「基金」会员分享其睿智。嘉宾讲者包括外交部驻港公署宋哲特派员、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先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金琦女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医生、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等。 除在香港每年举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午餐会和新闻发布会外,「基金」连续第六年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政协合办以“创新发展与城市治理”为题的研讨会,促进各方专家就大众关心的议题进行研讨。 关心香港未来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及未来的施政方针,「基金」十分荣幸邀得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及其问责团队,包括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女士及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先生,向「基金」成员讲解及交流彼此意见。此外,我们邀请不同界别的专家,共同探讨香港未来发展的方向,嘉宾讲者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先生、香港黄金50创立人林奋强先生、汉鼎亚太公司创办人暨总裁徐大麟博士等。 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继续全力支持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共同合办的「第六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2年的访美活动完满结束

2012.07.11
(2012年7月11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2年6月20日至25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访问团于今天举行记者会,向传媒介绍此行之重点,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及体会。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本访问团团长,成员包括:四名「基金」理事分别为马景煊先生(先施有限公司副主席及行政总裁)、文肇伟先生(中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林晓盈女士(昌利行董事)及梁伟峰先生;及「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 「基金」亦邀得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廖柏伟教授担任访美团的首席经济事务评论家。 在介绍访问团成员后,邓淑德女士简介访问团的主要目的:除加强美国及香港相互了解彼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外,访问团成员亦向美国有关人士分享香港商界对香港新政府施政理念的看法,及香港和内地在新领导下营商环境的展望,尤其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潜力。 访问团访问了行政机构(美国国务院及美国商务部);立法机构成员(议会幕僚及前国会议员);智库(「布鲁金斯协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协会」(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及「美京美亚协会」(US-Asia Institute));金融机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以及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访问团亦到访驻华盛顿的香港总经济贸易处。 访问团分别获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大使、杨子刚公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及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董晓军副总领事的接见及宴请。 在以「香港及中国内地在新领导下的营商及经济环境」为题的午餐演讲会中,陈启宗先生分享其对中国的最新发展及香港所担当的角色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新领导将要面对比过往领导更为困难的环境,包括近期的环球金融危机、社会及市民的 各样诉求及对新领导层的更高期望等。不过,陈先生对内地和香港新领导层应对各样议题的能力及决心,以及持续经济的平稳发展有信心。陈先生认为中国的改革开 放政策将会继续实行,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不是由于某个个别领导的原因。在一国两制下以及作为进出中国内地的门户城市,香港将会继续受惠于祖国的增长及 发展。另一方面,在现时波动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只有健康且具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才有利两国的发展。不过,保持此等关系从来都不是易事,尤其美国经济现正面临 挑战,而美国11月份举行的总统大选亦对此增添变数。 在经济议题方面,廖柏伟教授指出当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于贸易、投资以致最终作为外汇储备之用,将促使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为香港带来莫大的经济裨益,但大部份美国接待方的代表看来还未察觉到此趋势,并这可能为香港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邓淑德女士注意到与会人士对香港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亦感兴趣。基本上,他们都祝愿香港前景更美好。另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今年北京中央领导层的交接,对中国内地的社会政治发展感担忧,对减慢的中国经济发展亦有忧虑。 廖柏伟教授认为来自美国政府、社会团体、智库及商界代表都表现非常友好。他感受到他们对香港充满善意,对「基金」尤甚。中国的外交官员对访问团招待十分热情。在多个不同的场合中与出席人士及访问团成员的交流极具启发性。他认为这是一次增进知识及文化的旅程。 马景煊先生感觉到美国人很喜欢与香港商界倾谈有关中国内地及香港政治及经济的发展;而香港继续被视为进出中国内地的门户城市,而中国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马先生对李保东大使分享其于联合国的工作,以及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印象尤其深刻。 在旅程中,林晓盈女士强烈感到香港毫无疑问是集各优点于一身的大都会。基于地理及历史因素,香港特区不止享有一国两制之利,更是为中国及其他国家担当桥梁角色,使香港于多个领域继续保持竞争力。她期望香港能珍惜如此特殊优势,继续繁荣发展。 虽然文肇伟先生及梁伟峰先生因不在港未能出席今天的记者会,但他们亦写下其感受。 文肇伟先生十分高兴见到海外社会对香港继续保持良好及正面的看法。他们一般都认为一国两制在过去15年基本上成功落实。大部份人认为香港在中国持续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无论是在财经金融或法治方面。他们亦肯定香港逐渐迈向民主的努力。事实上,民意对今次行政长官选举的结果影响极大。 梁伟峰先生认为要调和彼此间见解的分歧、期望的落差,必须订定循序渐进的目标、保持积极态度,以及香港、中国内地及 美国之间保持建设性沟通。虽然现时世界把注意力都放在比较大的议题,例如中美的策略关系、欧洲金融危机及其对全球的影响等,访问团仍能成功带出香港的策略角色,及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版图的潜在影响力。 文肇伟先生、林晓盈女士及梁伟峰先生都是首次参加访美团。他们认为访问活动十分有意义并获益良多。他们期望「基金」继续每年组织访问团,与美国方面保持沟通及对话。 邓女士向访问团成员及各受访单位致衷心的谢意,他们的支持令到访问团取得美满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来致力促进香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基金」将继续组织同类型的访问,以助互相更深入的了解及合作。 有关访问团详细行程及会见人物、相片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2》香港发布会

2012.05.23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2年5月23日,香港)《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发布会于2012年5月23日在香港举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年度的主题是 “竞争力:筚路十年铸一剑”,对中国城市竞争力10年进行了回顾。是次新闻发布会除得倪鹏飞教授亲临主讲外,「基金」亦特别邀请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甫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刘成昆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亚太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计划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评论及分享意见。 1) 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2011年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 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总体差距有所缩小,位序变化十分剧烈。青岛取代大连跻身前10位,台北升至第二,北京首超上海,上海退居第四。 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变化情况: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倪鹏飞教授指出,过去10年内地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城市分化严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地级市发展领先全国。城市间竞争力差距呈整体缩小局部扩大的格局。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2) 香港城市竞争力表现 香港自回归以来,历经多次外部经济冲击,但城市竞争力的位置在国际上持续提升,在国内稳居第一,这表明:香港正引领中国城市在全球竞争中快速崛起。 关键优势十分突出,内地追赶尚待时日。香港无论在高端要素、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还是在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具有突出的领先优势,借助内地发展,香港国 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和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差距虽有所缩小,深圳、北京、上海、广州赶超香港尚需时日。 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有待改进。香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90%,四大支柱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渐提高,由2001年的48.8%提高到 2010年的58%。但是以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主要得益于内地经济的发展,其自身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收入水准增长显著,收入差距不容忽视。过去十年,香港的收入水准持续提高, 2001年至2010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上升了41.3%,2010年香港的人均GDP达到了3.17万美金,处于全球前列。但是在同一时期,香港 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的收入上升了60%,而收入最低的10%却下跌了20%左右。 粤港区域合作进入快车道,但合作机制有待突破。近十年来,粤港区域合作进入快车道。合作领域不断增多;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定位从致力于引进外资向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圈转变,合作目标不断提升。 报告建议:为应对全球挑战、带动国内城市发展、不断提高香港居民的福祉,香港应致力于建设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具体包括:发展知识经济,促进金融引领;建设科教之都,促进科技创新;建设低碳城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包容增长,建设和谐城市;扩大内外开放,保持自由活力;发展多元文化,引领城市文明。 3) 从世界城市角度分析香港城市竞争力的变化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亚太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计划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沈建法教授指出,中大的研究小组从世界城市角 度分析香港城市竞争力从2000年到2009年的变化。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公布了有关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表现部份 及解释部份。通过标准化处理,所有指标的数值范围在0-100之内。 香港城市竞争力的表现部份包括四大方面,分别为全球控制功能、金融业、服务业及对外联系。整体而言,香港的城市竞争力从2000年以来不断上升。说明香港 世界城市的地位在不断加强。由于金融风暴,香港的城市竞争力在2008年开始减弱。 2008年,香港竞争力得分下跌10分,2009年,再下跌5分至85 分。金融业及服务业在2009年反弹回升。 在解释部份,本研究选取了五大支柱,分别为,经济动力、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及数量、环境品质、社会稳定及交通及电信基础设施来解释香港的城市竞争力。 经济动力指数及交通及电信基础设施指数从2001年起呈上升趋势。这两个指数分别在2008年及2009年见顶。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及数量指数在1980年 代轻微下跌,然后持续上升至2009年。从1990年至2006年,环境品质指数的上落波幅甚大。 2006年起,环境品质指数逐步上升至2008年。社会 稳定指数的波幅也非常大,从1999年至2005年的6年里,社会稳定指数分别在2002年及2005年达到最高点及最低点。 经济动力指数包括五方面,分别是市场效率、国际投资、企业表现、促进创意环境及写字楼供应量。高等教育及政府机构的研究及开发开支指标在2004年缓缓上 升,上升幅度在2006年迅速加大。虽然香港政府已把创新科技列为其中一项重点发展项目,香港政府仍需要投放更多资源以刺激本土产业的发展。 劳动力教育程度子指数包括就业人士持有学位人数指标及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学士及研究院课程的适龄学生入读率指标。人才是香港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在勞动人口 中,香港曾受专上教育的人士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4%上升至2010的31%。但这比例仍然落后于其他世界城市如伦敦。在伦敦,曾受学位教育的比例在 2005年是31%。而中国的各大城市也从后赶上。 2010年,31.5%的北京人口及22%的上海人口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 社会稳定指数包括五个子指数,包括健康、房屋、就业环境、购买力及治安与贪污。就业环境子指数于2008年创下新高。治安与贪污子指数于2003年见底并 于2008年见顶。健康子指数的得分在1980年后不断上升。而购买力子指数分别在2001年及2006年的反弹后回落。在2008年创下新低。房屋子指 数的走势也是不断下跌。 1985年,这个子指数的得分是100,之后不断下跌,在2008年的得分是30。难以负担的高楼价及不断下跌的购买力是两个影响 香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基本上,所有解释性指数在近年有不俗的表现。但是,值得留意是,房屋子指数及购买力子指数在近年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跌势。这些指数在将来的表现对香港城市 竞争力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很明显,香港的金融业及专业服务业仍然是各中国城市中最优秀的。香港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不同的竞争优势例如强大的全球控制功能及服务业将会巩固香港在高端产业的优势,同时深化香港联系中国与亚洲及全球各地的桥梁作用。这些竞争优势最后也会强化香港作为世界城市的地位。」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2.01.06
(2012年1月6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2年1月6日举行了每年一度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及由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过去的工作及未来的工作展望交流。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龙年百业兴旺、市民身心 康泰、社会繁荣进步。约3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及信托人谢中民博士代表李旭华女士 因工务关系只能参与团年午宴,而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执行委员会主席: – 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事: – 梁耀进先生                  稻香集团行政总裁 – 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蔡少洲先生                 百达制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总裁 –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 叶毓强先生                  鹰君资产管理(冠君)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 – 马景煊先生                  先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曹其敏女士                  华翔航空(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林晓盈女士                  昌利行董事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一直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工作能更顺利推行。 他表示「基金」会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于会上,陈主席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添的活动。 推动相互了解 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访美活动外,亦赞助属于亚裔国会亚太裔党团小组的多名美国国会议员组织访问团,于9月初到访香港,访问团一行9人由赵美心(Judy Chu)众议员、本田实(Michael Honda)众议员及Eni F H Faleomaevaga众议员率领。此外,「基金」亦分别于4月及8月为两组美国国会幕僚访问团安排午餐交流会。于10月底,「基金」与香港工业总会(工总)首次合办以色列访问团,在「基金」理事兼工总主席钟志平博士带领下,访问团与当地政府及高新科技界代表会面,了解更多于以色列的投资商机。 「基金」今年邀请7名美国资深记者到访香港及内地,亲身了解两地的发展实况,并与访美后回国的中国记者于北京交流,亦在访港最后一天出席于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与香港学者、新闻工作者、专家及大学生交换意见,加强相互了解。此外,「基金」亦赞助三名香港杰出的传播学学者出席在贝鲁特举行的媒体会议及于会 上发表演讲。 促进讨论及交流 「基金」亦为不同领域的领袖举办晚宴、午餐会和闭门会议,包括举办一系列会议邀请访港的中国驻外大使演讲,让各界了解中国于不同地区所担当的角色。我们十 分荣幸邀得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女士;中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刘晓明大使;中国驻加拿大特命全权大使章均赛大使;及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大使于午餐及晚 宴研讨会上主讲。 「基金」今年举办了多场午餐会,主讲者包括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先生;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Francoise Nicolas博士;以及美国传统基金会Anthony Kim先生等。此外,我们与多名重要的访港客人进行闭门会议,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先生、欧盟驻中国大使Markus Ederer博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院长Michael Brown教授及Doug Guthrie教授;及美国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高级顾问Carola McGiffert女士。 除在香港每年举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午餐会和新闻发布会外,「基金」第五次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政协合办的“‘十二五’和2015年沪港发展”研讨会,促进各方专家就大众关心的议题进行研讨。在培育年青一代方面,「基金」继续全力支持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共同合办的「第五届香 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陈主席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及秘书处同事,在过去一年成功推展「基金」多项工作。他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 有关活动相片可于「基金」网站 载。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就中国与西方关系和香港的作用发表演讲

2011.07.11
7月11日晚,正在香港访问的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出席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和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在皇朝会举办的晚宴,并对到场的近200位香港各界人士和各国、各国际组织驻港机构代表发表了题为《后危机时代的中西方关系和香港的作用》的演讲。 傅莹肯定了香港回归14年来成功实现繁荣与发展,并重点从金融危机后欧洲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中西方关系中合作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以及香港的作用等谈了一些看法。 傅莹谈到,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德国在欧洲率先实现稳定复苏,爱尔兰等部分国家经济开始好转。但整体上看,欧美仍然面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 高不下等困扰。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加,并扩散至发达国家,对当地消费带来不利影响。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社会压力,有关国家正在积极通过改革解困。中国也在 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 她说,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国家对华合作的期望很高。温家宝总理最近访欧时,与有关国家签署数十个经贸协议,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还与有关国家商定加 强在中小企业、人文、创新、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关系。中欧都希望超越买卖关系,从战略高度推进彼此合作,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中寻找契合 点,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她谈到,中国与欧洲、中国与西方发展合作关系时,并非没有问题。例如,“中国人权问题”就成了一个总是扣在中国头上的“高帽子”。尽管几十年来中国的人权 事业一直在发展进步,但一些人在此问题上偷换了概念。他们似乎并不很关心广大中国人民的权益,也看不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而似乎更加关心个别人颠覆和改 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权力”。 中国的现行道路,是经过长期历史摸索后找到的,也是要坚持下去的。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民主进程,最近中国全国人大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酝酿过程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式协商民主广泛的参与性和代表性。当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方愿与西方国家讨论人权问题,但必须相互 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事实。 傅莹提到西方社会也存在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忧虑。一些经济问题常被政治化,但实际上,这种忧虑没有必要。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的时代,彼此高度依存,只要耐心合作,我们应该可以并肩增长,共同解决问题。 她表示不赞成世界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观点,认为资本、技术、资源、市场正在从西方向更广阔的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扩散。如果说原来世界上只有经合组织的10多亿人口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生活,那么现在20亿、甚至30亿人正在加入这个行列。 谈到世界大势的问题时,她说,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初做出了世界大势是和平与发展的判断。 30年来,中国坚守住这个大势,全力促进国家发展并与各国建立伙伴关系。 去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的时候,提出要推动21世纪成为一个和平、合作和发展的世纪。这个设想很大胆,因为如果能够成功,这将是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提 出这个设想也表明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方向。中国将在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也希望西方将中国作为平等的伙伴,加强互信, 全心全意搞合作。 她说,香港始终是沟通中国和西方的桥梁,回归14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区政府的有力施政、香港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背景下,香港可以依靠自身在资讯、专长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必 将大有可为。 傅莹表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继续成功实践,需要国际社会继续认识到,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内部运行的两种制度,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内地和香港同属一个中国,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香港有不少外国及国际组织的代表机构和外国朋友,对增进香港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继续尊重中国的主权,尊重基本法,为香港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祝愿香港、中国、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演讲后,傅莹还就教育、南海问题、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智慧财产权等问题与在场听众进行了交流。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1年的访美活动完满结束

2011.06.07
(2011年6月7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于2011年5月16日至1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访问团于今天举行记者会,向传媒介绍此行之重点,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及体会。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恒隆地产有公司董事长)为本访问团团长及讲者,成员包括四位「基金」理事于善基先生(Roseville集团主席)、叶毓强先生(鹰君资产管理(冠君)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马景煊先生(先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曹其敏女士(华翔航空(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以及「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 在介绍访问团成员后,邓淑德女士简介了一年一度访问团的主要目的,包括向美国有关方面介绍香港的最新情况,分享我们对中国内地发展的观察,并同时向他们了解美国有关人士及华府对香港、中国大陆、美国及中美关系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访问团访问了行政机构(美国国务院及美国商务部);立法机构(国会议员幕僚);智库 (「布鲁金斯协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凯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国传统基金会」( Heritage Foundation)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及「美京美亚协会」(US-Asia Institute));香港驻美国总经济贸易处;金融机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 )及「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以及传媒(Barron’s Magazine、《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Bloomberg TV、msnbc.com以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等机构的记者)。 访问团亦分别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李保东大使)、中国驻美大使馆(杨子刚公使)及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董晓军副总领事)的接见及宴请。 陈启宗先生认为在奥巴马政府下,中美关系朝稳定及正面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方面亦予访问团相同的观察,尤其他们看见于访问团抵美前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良好的成果。 陈先生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及融资中心,一方面受惠于中国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亦有效协助中国向目标迈进及促进与环球伙伴的合作。美方的与会人士均认同香港的情况向来良好,发展现况更胜从前。 此外,陈先生以「从一个香港商人的角度看中国12·5规划对美国人的意义」(“What does China’s 12th Five Year Plan mean to American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Hong Kong Businessman”)为题在午餐会上发表公开演讲,分享其对中国的最新发展及香港所担当的角色的看法。他解释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可见于中国政府致 力经济的发展,矢志将出口型经济转变为内销型经济。在回应有关中国房地产泡沫危机的说法,陈先生认为只要市场有实质的需求,泡沫是不存在的。但他强调中央 政府对压抑楼价的措施及决心绝不容低估。同样地,在12·5规划中所订定的目标是有志于在中国发展的人士很有用的参考指标。 邓淑德女士留意到纽约商界及华盛顿相关人士对中国甚感兴趣,而且有增无减。然而,她认为与他们保持定期对话及沟通,向他们提供最新资讯十分重要。 于善基先生认为美国本土经济疲弱、其环球策略、中美关系等议题已甚复杂,再加上社会上不同持分者的利益考虑,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及变得“政治化”。于先生对未来稍感乐观,因美国楼市的“双底”衰退危机仍在。不过,他有信心中美领袖会共同合作、克服彼此在不同议题上的分 歧,如人民币价值、军事合作、中国于敏感项目如知识产业上的投资等。 叶毓强先生表示美国有关人士十分清楚香港拥有卓越的银行系统,以及作为中国公司上市招股的重要渠道,更发展为独特平台吸纳倍增的人民币贸易及债券市场,和以人民币进行的招股活动。叶先生亦向他们指出香港拥有高质素的大学,尤其在国际定位方面,提供与海外大学交流的计划 及学校领导均受西方教育。 马景煊先生十分高兴中国及香港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世界知名的评级机构中获优秀评级。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及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就中美关系及世界事务的讨论更是精辟透彻,而他们对「基金」的工作什为欣赏。 曹其敏女士认为是次访问活动为双方提供丰富资讯。香港能作为东西方的沟通桥梁,特别是中美方面。曹女士十分同意陈先 生的看法,认为中国向来都是和平的民族,不应将中国于美国之投资误解为经济侵略,反应视之为一股振兴当地经济及制造就业的正面力量。虽然美国政府希望吸引 海外投资及促进出口,不过目前仍有些既有关卡窒碍有关发展。曹女士举例说,欧洲制造商可向中国及香港输出受《国际武器贸易条例》所管制的设备如装有公安及 消防装备的直升飞机,但美国方面却禁止销售。曹女士建议美方应检讨有关政策。 马景煊先生及曹其敏女士是「基金」的新理事,亦是首次参加访美团。他们认为访问活动十分有意义并获益良多。他们期望「基金」继续每年组织访问团,与美国方面保持沟通及对话。 邓女士向访问团成员及各受访单位致衷心的谢意,他们的支持令到访问团取得美满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来致力促进香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基金」将继续组织同类型的互访,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对话及了解。 有关访问团详细行程及会见人物、相片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www.betterhongkong. org。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1.01.20
(2011年1月20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1年1月20日举行了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宴请及主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未来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见并提出指导。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兔年百业兴旺、市民身 心康泰、社会繁荣进步。约3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基金」信托人谢中民博士代表李旭华女士及理事曹其敏女士因工务关 系只能参与团年午宴,而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 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   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 理事钟志平博士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 –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理事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理事周敬成医生                      周生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理事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达制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理事叶毓强先生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资深执行总裁(投资) – 理事文肇伟先生                        中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一直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工作能更顺利推行。 他表现「基金」会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他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 金」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 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访美活动,更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率领访问团。此外,「基金」除邀请7名美国资深记者到访香港及内地,更增加 7名中国内地记者访问美国。最后,两国记者于美国檀香山聚首并交换意见,希望加强相互了解,收窄彼此分歧。 「基金」亦赞助香港及中国内地的大学新闻学院院 长代表团,参与由萨尔茨堡全球会议在奥地利举办的“全球媒体教育新方向峰会”。 「基金」亦为不同领域的领袖举办晚宴、午餐会和闭门会议,当中包括外交部发 言人及新闻司司长马朝旭先生、负责美国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Kurt Campbell博士等。除在香港每年举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午餐会和新闻发布会外,「基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南京合办“2010年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以及第四次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上海政协合办的“世博后沪港经济发展合作”研讨会,促进各方专家就大众关心的议题进行研讨。在推广公民教育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基金」继续全力支持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共同合办的「第四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以及与《明报周刊》合办的「爱心动力大奖」以推动企业社责等。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 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有关活动相片可于「基金」网站下载。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10年的访美活动完满结束

2010.06.03
(2010年6月3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于2010年5月12日至1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访问团代表于今天举行记者会,向传媒介绍此行之重点,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及体会。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恒隆地产有公司董事长)为本访问团团长,成员包括三位「基金」理事钟志平博士(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伍颖梅女士(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刘鸣炜先生(华人置业集团董事);以及「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 在介绍访问团成员后,邓淑德女士简介了一年一度访问团的主要目的,旨在向美国介绍香港的最新近况,分享我们对中国内地发展的看法,亦从中了解美国有关人士及华府对香港、中国大陆、美国及中美关系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访问团访问了行政机构 (美国国务院、美国商务部、美国财政部及国家安全会议);立法机构 (参议院议员Mitch McConnell(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国会议员、议员幕僚);在首府华盛顿的智库 (「布鲁金斯协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凯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及「美京美亚协会」(US-Asia Institute));香港驻美国总经济贸易处;金融机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汇丰银行」( HSBC));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及「穆迪」(Moody”s));纽约的智库(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Asia Relations));以及传媒(《尼尔森报道》(The Nelson Report)、《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以及《福布斯》(Forbes)的专栏作家)。 在纽约期间,陈启宗先生于「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主办的午餐演讲会中发表以「Is the Sky Really Falling in U.S. & China?」为题的演讲,分享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邀请下,陈先生于其「胡应湘爵士杰出讲者论坛」上发表以「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erty Market Boom in China and Hong Kong」为题的演说,     吸引过百名人士出席活动(如欲观赏有关演讲录影,可浏览http:// www4.gsb.columbia.edu/chazen/events/wuspeakerseries)。此外,「纽约香港协会」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为访问团举办招待会及晚宴,让访问团与当地的商界朋友见面及交流。                                 访问团亦分别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李保东大使)、中国驻美大使馆(谢锋公使)及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董晓军副总领事)的接见及宴请。 陈启宗先生表示在中国急速及巨大的经济发展下,香港的未来是肯定的。香港的金融行业会继续成功发展,并在国家的经济 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现时美国对人民币估值的问题十分关注,陈先生在会面美国有关人士时亦分享其见解。他表示人民币的逐步升值和扩阔汇率是可能出现的。但 是,有关政策的推行并不是受到外国的压力,而是内部需要,好让人民币慢慢发展成一个更灵活和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美国不少金融及政界人士亦认同人民币的升值 是无助缩小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赤字。陈先生相信中国领导人会采取适当措施以持续国家的发展,同时亦顾及中美的双边关系。 作为一位成功的工业家并于香港创立公司,钟志平博士本身正是一个成功例子以展示香港的优胜地方,例如能有效地筹集资金以配合公司扩张计划、轻易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以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等。他补充说,由于香港邻近内地,正好为香港提供低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潜 在国内市场。作为一个国际枢纽,香港亦有助他把公司打进全球市场。钟博士认同人民币很可能会逐步升值。但是,它不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发展,因为中国锐意提升 其工业增值服务发展,并开拓其内需市场。他认为,中国和美国间贸易赤字并非单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两国共同去面对及解决的。 伍颖梅女士认为与美国的政治和商界领袖的会面是富有成果的。随着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世界的注意力将更聚焦于 其身上。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一国两制”的制度以及稳健的基础支柱,定能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有所裨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美国不少人士亦认同香 港的竞争力,其中归功于其独特的行政制度。 刘鸣炜先生认为「基金」的访美活动是成功的。从与当地的高层决策者、智库及其他组织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仍旧非 常关注香港的发展。对他们来说,香港一直是一个经济自由和繁荣的指标地方,并将保持下去。不用多说,中国依然是众人的焦点所在,尤其是在两国举行「战略与 经济对话」之际。香港应继续作为世界进入中国的桥梁,同时亦向世界展示中国真实面貌。他很高兴能在华盛顿进行了建设性的对话,更对明年的访美之旅充满期 待。 邓淑德女士认为在大部份的美国受众眼中,香港的状态良好。他们对香港并不感到需要特别担心的地方,反而中美关系却是 对话的重点。人民币的价值和中国即将推行的自主创新政策(Indigenous Innovation)等问题确实为双方的关系添上压力。不过,美国方面对中美关系政策的方向仍是正面及认同的。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向访问团成员及各受访单位致衷心的谢意,他们的支持令到访问团取得美满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来致力促进香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基金」将继续组织同类型的互访,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对话及了解。 有关访问团详细行程及会见人物、相片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第四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初赛顺利进行

2010.04.16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初赛于今天(2010年4 月16日)举行。比赛采用网上问答形式,大部分学生在大会安排的测试日,已成功登入香港教育城的网络系统进行测试,一切顺利进行。本届共有124所中小学 报名参赛,学生接近二千三百人。公署及教育局代表联同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更亲临其中一所参赛小学,实地了解同学使用网上问答的情况。 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国家外交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达至长远推展国民教育的目的。此活动已被特区政府教育局列入 “薪火相传—国民教育活动系列”,将长期举办。而本届竞赛的特色在首次邀请小学生参赛,并用网上问答形式,让学生透过互动的平台进行比赛。此外,奖励 丰富,与去届安排有所不同。 主办单位除为学生开发网页(包括「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网页:http:/ /quiz.fmcoprc.gov.hk和《明报》网页http://marketing.mingpao.com/foreign_affairs/),提供丰富的外交知识参考资料外,更由公署编印《图说中国外交》画册,赠予各校作参考。该画册图文并茂,资料丰富,对参赛者甚有帮助。主办单位也鼓励学生从不同途径搜集有关的资料,为竞赛作好预备。 根据竞赛章程,中学比赛分初赛、准决赛和决赛三个回合,每校最多可提名15队参加,每队5人,每人各答20题,时限20分钟。得分最高的16队(每校只可 有1队)可进入准决赛。而小学组只设一个阶段的网上问答比赛,每校最多可提名100名学生参加,每人答15题,时限为15分钟。 初赛试题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国际时事及外交礼仪,以及涉港外交及国际关系史。初赛赛果将在四月三十日或之前透过主办及合办单位网站,以及明报和文汇报公布。胜出学校将获主办单位个别通知。 本届奖品非常丰富。小学组比赛设冠、亚、季军及10名优异奖,得奖者均获颁发奖状及书券,并会获安排参观香港迪士尼乐园;其所属学校会获赠奖杯及参考书籍。 中学组所有参赛者将获安排参观公署。进入准决赛的学生获安排到公署接受一天外交知识培训,并获颁奖牌及获安排参观香港迪士尼乐园,学校则获赠奖座及参考书 籍。最后有5所学校进入总决赛,未能进入总决赛的学校参赛学生、领队老师及校长均获安排赴泛珠三角地区学习交流。总决赛设冠、亚、季军及两名优异奖,得奖者均获颁奖牌及书券,所有参赛学校均获颁奖杯及参考书;参赛学生、领队老师及校长均获安排赴上海学习交流,以及参观上海世博会。 有关活动详情,请致电2892 5990「第四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秘书处」与许嘉琳小姐联络。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0》香港发布会

2010.04.07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0年4月27日,香港)《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发布会于2010年4月27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 1) 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利用客观资料对两岸四地294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2005至2009香港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香港居289位。 2008年香港居第288位。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2008年香港居第2位,2009年上升1位。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2008年香港居第2位, 2009年上升1位。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2008年香港居首位。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2008年香港居第2位,2009年上升1位。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2008年称为生活质量竞争力,当年香港也居首位。 2) 香港城市竞争力表现 从近五年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来看:香港连续多年一直保持第一。相比国内其它城市,香港在综合竞争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但与内地领先城市差距越来越小。尽管近年来内地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但短期内都无法超越香港。 香港因经济规模较大,基础比较成熟雄厚,在综合增长竞争力近五年排名均靠后,但综合增长依旧保持稳健势态。 香港的经济规模优势有弱化趋势,并且越来越明显。上海在经济规模上已有赶超之势,2005-2009年香港和上海的竞争力指数差距在逐年减小,五年的差距分别为:0.26、0.20、0.17、0.13、0.09。 香港在经济效率上远远高于内地城市,值得内地城市学习和借鉴。内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尽快从低人力成本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内涵式转变。 发展成本竞争力主要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依赖程度。近五年来,香港在该项指标的排名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弱化趋势明显。 服务性产业是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的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升级缓慢。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香港的产业层次竞争力暂时处于领先,但呈现弱化趋势,北京与香港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香港具有较高的居民收入和公共收入,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较高,并且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完善,收入水平竞争力高。 3) 香港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对策 高端引领战略,成为全球城市。香港在关键领域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金融、贸易自由度、法制建设、经营管理等均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 球标杆城市,香港要在全球城市竞争中高端定位。在广泛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同时,既要带动亚洲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中国内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引领 珠三角大都市圈走向世界。 统筹全国规划,重新定位香港。在全球化和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央及各级政府应着眼应对全球城市竞争,谋求全国城市共赢发展,迅速调整大中国城市体系规划,并将香港、澳门甚至台湾纳入新的全国城市体系规划。对香港进行重新定位:将香港建设成全球城市。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将香港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确 认香港世界级城市规划,香港自身也要制订长期战略规划。 提升产业素质,领导关键产业。香港政府应该制订清晰而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促进香港产业整体素质逐步提升。对于知识产业,香港政府应创造环境、提供条件,有重点地扶持和吸引关键高科技制造业和知识性服务业。 促进软体接轨,加快硬体直通。香港要建设全球城市,需要加快与中国内地,尤其同珠三角的一体化。推进软体一体化。逐步丰富和完善CEPA,逐步实现人员、货物、服务、货币、资金、技术、资讯的自由流动,人民币、港币自由兑换。实施“一地两检”。 推进硬体一体化。在硬体方面,尽快将香港纳入全国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的无缝连接和直通。 建设教育枢纽,改善生活环境。建立适合香港发展的高水准的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普及高等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与内地密切合作,共同治理城市和区域环境污染,精心打造宜居环境。 提高科技地位,引领知识经济。 香港应定位为全球创新科技中心。香港政府应制订“建设创新性城市”的战略,支持香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要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和知识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4) 城市竞争力研究结果评述 香港中文大学杨汝万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评述研究结果。杨汝万教授首先指出2010报告的主题是“竞争力:城市与国家同进退”,这是 一个合理的角度审视中国城市竞争力与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实力。报告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五年香港与其他中国城市竞争力 的相对差距已经缩小。虽然与其他中国城市相比,香港仍然有显著和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这些优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使香港在未 来全球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报告第10章讨论香港的城市竞争力,说明了香港在中国、亚洲和世界中现有的比较优势。报告设想香港可以发展成为亚洲的领先 城市,超越东京,与伦敦和纽约一起成为三大全球金融中心。 沈建法教授指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连续5年把香港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有必要研究香港的城市竞争力多年来有否显著的变化。中大的研究小组设计 了一个香港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包括经济表现、全球联系、社会状况及环境素质四部分。分析此指数自1990至2008的变化。指数最差为0,最好为 100。发现香港城市竞力指数1992年最低、2008年最高。从1990至2001年,城市竞争力指数随时间起伏,但整体呈缓缓上升之势。自2003 年,城市竞争力四个部分均显著改善,城市竞争力指数也稳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四个部分中,以全球联系的增强最为稳定。经济表现与社会状况于1997年前后大 幅波动,分别在2000年及1997年达到低位。环境素质在经济较差的1998-2002年期间最好。自2004的低位以来,环境素质有所改善。人均本地 生产总值、金融业雇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全球联系、预期寿命等方面的改善对香港城市竞争力指数的提高有稳定的贡献。反之,社会贫穷、高楼价及空气污染为 香港现时面临的三大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及环境素质。为了改善香港的城市竞争力,政府与社会应采取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对策。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未来香港作为全球城市,就是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都会。香港可以依托中国内地,又不局限于中国,致力于服务亚洲和世界,成为亚洲和世界跨国公司的总部集中地。因此,改善生活环境、发展香港成为教育枢纽、制订有效的产业发展策略、将香港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作为中国的全球城市、与内地城市相互合作及协调等多项建议的实践,都是保持香港能站于世界先行位置的重要关键。」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原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负责项目,在倪鹏飞教授的多年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教授被任命为研究中心主任,而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刚于昨天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上一并举行。 按此以下载新闻发布会PPT。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0.02.02
新闻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10年2月2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10年2月2日举行了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并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主 持。 在联谊聚旧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上就「基金」未来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见并提出指导。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向公众提早拜年,祝愿虎年百业兴旺、市民身心康泰、社会繁荣进步。 40多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信托人梁伟峰先生、谢中民博士代表李旭华女士;理事蔡龙威博士及方文雄先生因工务关系只能参与团年午宴,而出席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 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        恒隆集团董事长 – 信托人丹斯里 拿督邱达昌           远东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 理事钟志平博士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 – 理事梁耀进先生                            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 理事拿督黄森捷博士                    软库金汇亚洲有限公司创办人 – 理事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理事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总裁 – 理事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团主席 –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达制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理事叶毓强先生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资深执行总裁(投资)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一直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工作能更顺利推行。 他表现「基金」会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他亦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推展了「基 金」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 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访美活动以及邀请了6名美国资深记者到访香港及内地,促进相互了解。在经济议题方面,「基金」邀请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融司司长徐林先生于港举行“中国刺激经济方案”午餐演讲会,亦于上海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合办了“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促进各方专家就大众关心的议题进行研讨。在讨论香港定位方面,除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午餐研讨会及发布会外,亦因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出炉,「基金」联同中央政策组及香港工业总会合办了“珠三角发展规划– 香港工商论坛”,促进讨论香港的定位。在推广公民教育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基金」继续全力支持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共同合办的「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以及与《明报周刊》合办的「爱心动力大奖」以推动企业社责等。邓女士表示「基金」会秉承向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 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 有关活动相片可于「基金」网站下载。

“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

2009.08.21
新闻稿 “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 (2009年8月21日,上海) 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推动沪港国际贸易中心的互动发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沪港国际贸易中心互动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已于2009年8月21日假上海市政协议事中心成功举行。来自香港与内地约200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出席了是次研讨会,就全球金融危机对沪港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影响、国际贸易中心的政策体系和商务环境、沪港合作共同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基金会」为支持机构。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联同「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先生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荣华先生主持了研讨会的开幕式并发言。香港恒生银行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高美懿女士应「基金」邀请出席是次研讨会,并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香港的角色”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此外,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先生及上海市政协常委、香港万顺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姚祖辉先生亦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研讨会亦设有三个专题研讨,主题分别为“全球金融危机对沪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国际贸易中心的政策体系和商务环境研究”及“沪港合作共同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前政府经济顾问、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郭国全先生分别主持了专题研讨(二)及(三)的环节。十多名专家讲者包括香港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陈子敬先生、香港中文大学的伍凤仪教授及段樵教授、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先生、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关达昌先生、香港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谢国梁先生、交通银行总行副行长叶迪奇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张鸿铭先生、凤凰卫视评论部副总监何亮亮先生等均发表了精彩演讲。最后,「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主持闭幕式,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教授总结研讨会成果。 高美懿女士之演讲简报可于「基金」网页下载。其他讲者之演讲简报将陆续上载「基金」网页供参阅。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 @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公众可参与 「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2009.05.10
香港公众可参与 「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新闻稿) (2009年5月10日,香港) 由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特区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的2009年“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现已启动。为使广大市民亦能通过参与本竞赛,认识国情,学习外交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外交成就,竞赛除学生组赛事外,亦设有公开比赛。公开赛安排如下: 一、  参赛时间:2009年5月10日-5月31日。 二、  参赛形式:书面知识问答。 三、  领取题目方式:试题将于5月10日起上载于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竞赛网站http://quiz.fmcoprc.gov.hk/chn、教育局网站http: //www.edb.gov.hk/cd/mce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网站及国民教育中心网站http://www.hknec.org,供拟参赛者自行下载。公众人士亦可到联合出版集团属下的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索取(商务文化快线和流动服务站门市除外)。书店门市具体名称和地址请见该公司网站http://www.sup.com.hk。 四、 递交答题纸方法(无须交回问题纸):请寄九龙油麻地弥敦道405号九龙政府合署4楼402室(信封面请注明「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或以传真方式递交(传真号码:3426 9265)。 五、 奖励办法:优胜者可获颁证书、书券、香港迪士尼乐园门券等奖品,获邀出席7月3日举行的学生组总决赛,参与现场活动,并参观外交部驻港公署。获奖名单将于6月公布。 有关活动详情,请与下列人士联络: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秘书处(国民教育中心)黄慧诗小姐,电话:2638 7783。

「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准决赛成功举行

2009.05.09
(2009年5月9日,香港) 由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准决赛在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礼堂举行。在135所中学参加的初赛笔试中得分最高的20所学校代表队参赛。 根据竞赛安排,准决赛分四场赛事进行,设有必答题、情景模拟题和抢答题三个环节,内容涵盖广泛,既有新中国外交史、涉港外交、外交礼仪等外交专业知识,也包括国内、国际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题目设计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全面考验参赛学生的知识面与临场应变能力。 参赛各队均为比赛做了精心、认真的准备。在必答环节,冷静听题,从容应答,显示了扎实的外交知识功底。在情景模拟题环节,在有限的3分钟时间内,学生们或 慷慨陈词,或理性分析,风采不输外交官。而在抢答环节,更是高潮迭起,分秒必争,比分屡次出现胶着,十分紧张、激烈。最后,经过激烈角逐,中华传道会安柱中学、沙田培英中学、皇仁书院、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及观塘玛利诺书院五所学校脱颖而出,晋级决赛。 外交部驻港副特派员杨子刚先生、公署发言人宋荣华先生、香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担任准决赛评判。 赛后,杨副特派员做总结发言。他对入围总决赛的队伍表示祝贺,对全体参赛学生为比赛所做认真准备予以充分肯定,对不少中学连续数年坚持参加比赛感到高兴和欣慰。他还勉励全体参赛学生通过比赛了解祖国,潜心学习,多关心、支持祖国的外交事业。 根据竞赛安排,进入总决赛的队伍将到外交部驻港公署接受为期1天的外交知识培训,赛后获邀赴京、津访问,与外交官交流,参观外交部、北京名胜,考察京津的发展情况。未能入围总决赛的15队也将获安排赴泛珠三角学习、交流。总决赛将于7月3日在香港浸会大学大学会堂举行。 (完) 有关活动详情,请与下列人士联络: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秘书处(国民教育中心)黄慧诗小姐,电话:2638 7783。 相关网址: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 quiz .fmcoprc.gov.hk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 www.ed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www.betterhongkong.org  明报外交知识竞赛网: 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秘书处-国民教育中心: www.hknec.org/main.php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09年的访美活动完满结束

2009.05.0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2009年的访美活动完满结束 (2009年5月5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于2009年4月23日至2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访问团代表于今天举行了记者会,向传媒介绍了此行之重点,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及体会。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为本访问团团长,成员包括嘉宾讲者梁锦松先生(百仕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主席、前财政司司长)及两位「基金」理事伍颖梅女士(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叶毓强先生(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亚洲国际咨询理事会成员)。 邓淑德女士表示:「一年一度的访美团旨在向美国介绍香港的最新近况,分享我们对中国内地发展的看法。另一方面今年特别希望了解一下在奥巴马新政权下,美国有关人士及华府对香港、中国、美国及中美关系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访问团访问了金融机构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汇丰银行(HSBC))、评级机构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 、纽约的智库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Asia Relations)、「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行政机构 (美国国务院、美国商务部、国家安全会议);立法机构 (参议院议员、国会议员、议员幕僚);在首府华盛顿的智库 (「布鲁金斯协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凯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美京美亚协会」( US-Asia Institute));及香港驻美国总经济贸易处等。此外,访美团亦分别与参议员Jim Webb (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及国会议员Rick Larsen (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会面,向他们介绍香港最新的发展近况。 在纽约期间,梁锦松先生于「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办的午餐演讲会中发表以「中国及香港:金融海啸之后」为题的演讲,吸引过百人参加。 (有关讲稿可于「基金」网页下载) 在华盛顿时,梁先生亦在「美国研究基金」(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演讲,分享他对中国及香港经济的展望。此外,梁先生担任了“哈佛会议-权力及约束:中美关系观”中的经济环节“共同合作迈向经济复苏及国 际平衡”的主持人。                                 访问团亦分别获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张业遂大使)、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彭克玉大使)及中国驻美大使馆(谢锋公使)的接见及宴请,亦获邀出席「香港美国商界议会」(Hong Kong-United States Business Council)的晚宴。 梁锦松先生表示美国方面基本上了解及认同香港的优势如邻近中国大陆、简单及低税制、国际认可的法律制度及法治、资讯流通、治安良好、方便及安全的居住及工作环境等。他亦就上海目标于2020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表示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系足以支持于本土成立多于一个国际 金融中心,就如美国拥有纽约、芝加哥、三藩市等多个金融中心。香港现在已是国际金融中心,应加强其固有的优势,积极争取成为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发展人民 币债券业务,以及开发更多监管得法的洐生工具,与上海优势互补。不过,香港要有长远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能留住及吸引各地的精英留港及到港发展。此外,梁先生亦主动向美国方面解释香港并非「避税天堂」,以及对可能因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而触发保护主义(无论是在贸易、人力资源或资金等方面)表示关注,而有关人士回应正面,并答允会留意事情的发展。 邓淑德女士认同美国对香港事务并没有特别担心的地方。美国人目前比较关注本土的经济议题及如何更好地让中国投入参 与,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对中国能否及如何达至国民生产总值8%的增长及其刺激经济方案的成效等议题十分感兴趣。 「不过,我们亦借此表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动力核心,其地位日益重要,香港既有邻近中国的优势,又在中央政府强力的支持下,香港定能有所裨益而能更快复原。」邓女士说。总括而言,美国有关人士对中美 关系以及对新政府的有关政策的方向都是正面及认同的。 叶毓强先生强调香港的成功有赖高质素的人才。他认为大学教授及学生的国际视野及经验甚为重要,因此鼓励美国大学与本 地大学多合办课程及交流活动。他举例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亚洲己有此类合作。叶先生表示:「世界越来越细,促进了更多互动及互相依靠。」 香港的大学向来致力吸引世界各地精英,如刚到任的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他们之前都于美国著名大学中担任要职。这些有西方学术背景及经验的领袖 定能继续提升本地大学的国际声誉及水平。  伍颖梅女士认为与美国的政治和商界领袖的会面,及于华盛顿同期举行的百人会和香港美国商界议会活动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沟通平台。她对「基金」能担当起民间外交的角色,对促进香港、中国及美国相互了解作出贡献感到十分高兴。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向访问团成员及各受访单位致衷心的谢意,他们的支持令到访问团取得美满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来致力促进香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基金」将继续组织同类型的互访,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对话及了解。 有关访问团详细行程及会见人物、相片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香港新闻发布会

2009.04.15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香港发布会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09年4月15日,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香港发布会于2009年4月15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 一) 城市竞争力排名 利用客观资料对两岸四地294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2006年、2007年、2008年香港也居首位。 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河源、清远(三个城市并列)、铁岭、辽源、海拉尔、营口、通化、包头、巴彦淖尔。香港居288位。 2008年香港居第195位。 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2008年香港也居第2位。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台南。 2008年香港居首位。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尔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亚、延安。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门、台南。 2008年香港居第3位。 生活质量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门、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玛依、厦门、马鞍山、新竹。 2008年香港也居首位。 二) 粤港澳城市竞争力 利用客观资料,对粤港澳区域内的23个城市进行比较;同时对粤港澳地区与两岸四地其他区域的整体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粤港澳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三个城市 分别是香港、深圳和广州。第一名到最后一名依次是香港、深圳、广州、澳门、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惠州、湛江、茂名、肇庆、汕头、河源、清远、韶关、梅州、揭阳、潮州、汕尾、云浮和阳江。 粤港澳地区的平均综合竞争力指数为0.62,排在全国第三名。粤港澳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基尼系数为0.14,排在倒数第三名,说明该区域内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粤港澳地区23个城市中,有6个排在全国前20名,还有8个集中在100~150名之间。 粤港澳地区在综合竞争力、综合增长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和发展成本竞争力四项指标中表现优异,而在经济效率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和产业层次竞争力三项指标中均处于明显的劣势。粤港澳地区应巩固并继续发扬其具有优势的竞争力,积极采取对策提高其较弱的竞争力,这样才能保持该地区的霸主地位。 综合竞争力排在前五名的城市,在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标中的排名明显落后于在其他指标中的排名,说明其仍然没能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对能源依赖性强,经济的发展成本高,这些城市应该利用高新技术积极改造现有工业,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 中国城市在全球中的位置 本次报告的年度主题中,将中国主要城市与全球众多城市进行比较,发现: 在城市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中国城市总体处在全球的中下水准,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巨大,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全球第一。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香 港仅排在全球500个城市的第26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个城市属于中国,依次是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中山、惠州、潍坊、芜 湖。全球增长前50名的城市中,中国有40个。 在世界城市网路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路的重要节点,其中,在全球624个城市中,香港第八,北京第九,同时跻身全球前十名,是世界城市网路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19和22 位,是世界城市网路中的重要中转节点,属于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与 欧美城市差距巨大。 基于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建议研究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制定面向2030年的全国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包括全球顶级城市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型的中国城市体系。实施重点突破、大国支撑、成本领先、产业驱动、开放带动、梯度推进、集约增长、以民为本、科技创新、永续发展等十大战略。 四) 城市竞争力研究结果评述 香港中文大学杨汝万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评述研究结果。杨 汝万教授首先指出2009报告表明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城市的目标与战略。这同中国目前在国际上要担当的角色相符,因为欧美国家在近几个月受到金融海啸的冲 击。第二,香港在竞争力排名中领先中国所有城市,表现突出。在12项竞争力指标中,香港大都在前3名。文化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较弱,要注意改进。第三,香 港的经济与竞争力的表现在将来将进一部提高。特别是2009年1月国家公布了珠三角发展与改革纲要。国家也决定在香港、上海与广东4个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 民币结算试点。这将加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最近国家决定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表明香港需加倍努力巩固其领先地位。并在将来与上海 达至分工。 沈建法教授指出,如何发挥香港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优势,进一部推动与珠江三角洲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香港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香港的城市竞 争力,搞好香港与深圳的合作尤其重要。重点之一是改进跨境设施与服务,方便市民来往二地。沈建法教授主持的《十一五规划时期香港与深圳的城市竞争与合作》 研究项目2009年香港市民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香港市民满意两地政府在跨境设施合作方面的表现。香港市民认为口岸最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深圳方面的巴 士服务不足(19.3%)、过关时间太长(15.3%)和两地交通换乘不便(15.1%)。分别有15.6%和19%的受访者表示有考虑前往深圳或内地城 市居住或工作。 35.6%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成本对自己前往深圳居住有影响。交通成本是影响市民前往内地居住或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与新口岸的建设相比, 市民更倾向于新的客运轨道线建设,尤其是联系主要口岸和市区的客运轨道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一直高据首位,在全球500个城市排名中则列第26位。在全球化的竞争下,并自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国际经济秩序难免会产生重大变化。相对地,中国的经济在这些年来急促发展,因其经济结构,在这次全球危机中,所受的影响相对较轻。香港的经济属开放型,受外围环境影响较大,基于「不进则退」的原则,香港必需自强。然而若香港可善用既有的国际营商优势,并更重视背靠祖国之利,政府民间积极开拓「珠三角发展规划」下所提供的机遇,积极面对及解决目前珠三角区域内发展的不协调,采取新的区域策略性发展思维及目光,定能缔造对香港、区域以至国家都有利的合作及机遇。这也是「基金」致力推动的方向。 」﹙注:「基金」于上月27日刚举办了「珠三 角发展规划—香港工商界论坛」﹚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初赛顺利进行

2009.03.28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初赛于2009年3月28日假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礼堂举行。来自全港135所中学的540多名学生参加初赛。现场所见,学生均十分投入,认真作答,态度一丝不苟﹗ 根据竞赛章程,整个竞赛包括初赛、准决赛和总决赛。初赛以笔试形式进行,以学校为单位,每校派出初中及高中学生各两名参赛,得分最高的首20队将可晋身准 决赛。初赛分初中组和高中组,试题内容包括近新中国外交史、涉港外交、国际时事、国内时事、国际关系史和外交礼仪等,要求参赛学生在30分钟时间内完成。 外交部驻港副特派员杨子刚先生、新闻及公共关系部主任宋荣华先生、香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等主办单位负责人专程到场看望参赛学生,勉励学生潜心学习,心怀祖国,多关心、支持祖国的外交事业;并预祝全体参赛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赛结果将经独立评卷员评分后于下月中透过主办及合办单位网站,并在明报、文汇报公布。胜出学校将获主办单位个别通知。而参加今天比赛的学生可获邀到特派员公署参观。 为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帮助香港学生全面了解祖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主办方对本届竞赛进行了认真筹画,特色众多,包括:一、申请将竞赛列入特区政府“薪火相传”国情教育计画,为竞赛长期、良性发展奠定稳固基础。二、成立竞赛秘书处,使竞赛组织工作更专业、细致,更好为参赛选手服务。三、 新增香港赛马会、香港迪斯尼乐园为赞助单位,办赛力量更加壮大。四、综合各方意见,合理调整比赛规则,更好体现参赛队伍整体水准。五、奖品更具吸引力。每名参赛学生可获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签发的纪念证书,入围准决赛的队伍由15队增至20队,获邀参观狄斯奈乐园,未能入围总决赛的15队将免费赴泛珠三角学习、交流,总决赛增加三个环节单项奖,参赛学生、教师、校长获邀赴京、津访问,与外交官交流,参观外交部、北京名胜,考察京津的发展情况。六、总决 赛将首次进行电视直播,影响进一步扩大。 有关是项活动详情,请致电:「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秘书处」黄慧诗小姐2638 7783。

珠三角发展规划 – 香港工商界论坛

2009.03.27
新闻稿 (即时发布)   珠三角发展规划 – 香港工商界论坛   (2009年3月27日,香港)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及「香港工业总会」主办的“珠三角发展规划- 香港工商界论坛”于2009年3月27日假香港城市大学成功举行,约180名来自工商界不同专业范畴的人士出席了论坛。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及「香港城市大学」为合办机构,《经济日报》为支持媒体   今 年一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香港工商界一直以来与珠三角发展关系密切,此《规划》出台对香港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有见及此「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同「中央政策组」、「香港工业总会」及「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一起举办是次论坛,让香港工商界有机会就此议题发表意见,分享他们过去的经验, 展望在《规划》下香港工商界可预见的机遇与挑战;可发挥的优势及作用;以及对各方面的期望。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托人梁伟峰先生、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陈镇仁先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教授、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行政总裁梁世华先生代表各主办机构向来宾致以热烈的欢迎,为论坛揭开序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任大会主持。   大会非常荣幸邀请到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金萍女士、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蔡允革先生以及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先生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规划》 的背景和粤港合作内容,分享了对香港可担当的角色和作用的看法。梁振英先生更以〝提升特区政府职能,扩大编制,及时掌握机遇〞为题发言,认为政府应提升其 职能,促进G2G的功能。随后,论坛分别就「金融财经」、「物流业」及「工业/制造业」三个重要范畴作专题讨论,邀请了多名专家参与讨论及发言,更与出席人士互动交流,名单如下:   「金融财经」: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教授、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博士、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总经理方方先生、汇丰亚太区业务策略及经济顾问梁兆基先生   「物流业」: 香港物流业协会前任会长/环球采购及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黄辅华先生、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博士、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利丰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事务主任张家敏先生、香港物流发展局成员宁汉崇先生   「工业/制造业」:前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梁百忍先生、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孙启烈先生、南顺(香港)有限公司集团董事总经理梁伟峰先生、蓝盒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杨子江先生、安朗童话世界(香港)有限公司业务推广总监林彩朗小姐、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常务会董/日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余立明先生   论 坛讨论气氛热烈,无论是台上嘉宾或是台下出席人士均积极参与讨论环节,踊跃发表意见和想法,更提出了不少创新的意念。最后由中央政策组顾问邵善波先生为论 坛作总结。虽然《规划》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及措施有待制订,大会希望透过今天的讨论能为粤港有关部门提供一些意见及业界观点,为纲要的落实及推动作贡献。   如欲索取有关论坛之PPT或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2865 3529;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 完 –

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2009.02.14
新闻稿(即时发放) 2009年2月14日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于今天(2009年2月14日)假九龙塘沙福道19号教育局九龙塘教育服务中心W301演讲室联合举行﹝简介会﹞,正式公布即将举行之【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的安排及详情。主办机构代表「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 发言人宋荣华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共同主持发布会。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宋荣华先生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6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为提升,外交成就 辉煌。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将突出新中国外交成就这一主题,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对祖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区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三个主办方对本届竞赛高度重视,早于年初就启动了相关筹备工作,成立了竞赛领导委员会和竞赛筹备委员会。吕新华特派员亲任竞赛领导委员会主任,杨子刚副特派员担任竞赛筹委会主任。 他介绍说,竞赛已成功举办两届,得到香港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青年学生参加踊跃,共有200多所中学及不少公众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竞赛。两届得奖 学生访京时均曾得到外交部杨洁篪部长亲自接见,去年的优胜者还观看了奥运比赛。今年的竞赛具有六大特色:一是更长远规划。主办机构正争取将竞赛列入特区政 府“薪火相传”国情教育计画,为竞赛长期、良性发展奠定稳固基础。二是更完善机制。成立秘书处,更好为参赛者服务。三是更多方协作。除继续得到新华网、外交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明报、文汇报及联合出版集团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外,本届还新增香港赛马会、香港迪士尼乐园为赞助单位,办赛力量更加壮大。四是更合理赛制。综合各方意见,合理微调比赛规则,更好体现参赛队伍整体水准。五是更丰富奖励。每名参赛学生可获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签发的纪念证书,入围准决赛的队伍由15队增至20队,获邀参观迪士尼乐园,总决赛增加三个环节单项奖,参赛学生、教师、校长获邀赴京、津学习、交流,令活动更具吸引力。六是更精彩盛况。总决赛将首次进行电视直播。广东、深圳、澳门电视台首次参与报导。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补充说:「这项竞赛可以说是国情教育一个新尝试。特别是处境分析和模拟角色的比赛,不但有助学生了解国情,亦可锻炼他们处理危机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更为重要。竞赛令学生走出课堂,放眼世界;透过参与竞赛,亲身体验何谓外交,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基金」一直参与及鼓励多方的交流,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及了解。因此,「基金」很高兴能再次与其他两 个单位合办竞赛,培育香港年轻一代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及知识,为香港、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 有关活动详情,请与下列人士联络:第三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秘书处(国民教育中心)黄慧诗小姐/叶劲云先生,电话:2638 7783;「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何彦小姐,电话:2106 6157;「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周伊萍小姐,电话:2865 3529。 有关本活动照片可在「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明报外交知识竞赛网及秘书处-国民教育中心网站下载。 相关网址: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quiz.fmcoprc .gov.hk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www.ed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www.betterhongkong.org                        明报外交知识竞赛网: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秘书处-国民教育中心: www.hknec.org/main.php 竞赛详情 竞赛安排: 形式:校际比赛,学校组队参加,每队由5名(最少2名初中生)学生组成 方法:初赛会以书面答卷筛选出20队,参加准决赛    准决赛会以问答、抢答及分析模拟题三种方式进行,得分最高5队得以进入    总决赛    总决赛同样以问答、抢答及分析模拟题三种方式进行,一次过决胜负,选出    冠、亚、季军,及两名优异奖。 日期:2009年3月至6月 截止报名日期:2009年3月6日 奖品: 初赛参加者: – 参加的学生将获邀参观「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公署) -每名参赛学生均获颁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签发的纪念证书 准决赛参加者: – 每间参赛学校将获赠奖座及书籍 – 每名参加学生将获颁奖牌 – 十五间未能进入总决赛的队伍,将获邀赴泛珠三角进行交流学习     总决赛最后五强: – 进入总决赛的学生将获安排于赛前到「公署」接受中国外交知识培训一天 – 每间参赛学校将获赠书籍及奖杯 – 每名参加学生将获颁奖牌 – 增设三个奖项: 最佳抢答、最佳准备及最佳发言人 – 参赛学生及带队老师、校长更会获邀访京,与外交官交流,参观外交部等。 外交知识专栏:为增加学生及普罗大众对外交的兴趣和了解,明报及文汇报亦会设“专栏”,刊登古今中外的外交事件、人物等,素材由「公署」及中国外交学院提供专家意见。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

2009.01.22
(2009年1月22日,香港) 借着庆祝农历新年来临之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于2009年1月22日假香港君悦酒店举行了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叙,以感谢「基金」成员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及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亦借此活动向公众提早拜年。是次活动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并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 陈启宗先生主持。 在联谊聚旧及欢迎新加入之理事之同时,成员于团年午宴中就「基金」的未来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见并提出指导。于传媒茶叙上,「基金」成员更向公众提早拜年,祝 愿牛年商界百业兴旺、市民生活无忧、社会安定繁荣。近40位传媒朋友应邀出席,与「基金」成员交流对新一年的展望。 「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信托人查懋成先生、信托人谢中民博士代表李旭华女士及理事胡珠先生因工务关系只能参与了团年午宴,而出席了传媒茶叙的「基金」成员如下: – 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   恒隆集团主席 – 理事钟志平博士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 – 理事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理事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理事方文雄先生                        协成行集团副董事总经理 –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达制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理事叶毓强先生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资深执行总裁(投资) – 理事梁耀进先生                       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先生感谢传媒朋友在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并指「基金」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基金」的工作能顺 利推行。他期望「基金」能够继续与传媒保持沟通及合作,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陈主席亦向传媒介绍了「基金」的新成员,包括禧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虞茱迪女士、Roseville Group of Companies集团主席于善基先生、协成行集团副董事总经理方文雄先生、百达制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少洲先生、美林内(亚太)有限公司资深执行总裁(投资)叶毓强先生及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梁耀进先生。他又感谢「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多项工 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于会上向传媒朋友介绍了「基金」去年的活动重点,以及新一年的计划。在加强香港、内地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基 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访美活动以及邀请了7名美国资深记者到访香港及内地,促进相互了解。去年全球经历金融动荡,对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基金」特别邀请了美国财政部副部长David McCormick到港举行“透释动荡的金融市场”午餐演讲会,亦于上海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合办了“金融危机经济转型沪港发展”研讨会,促进各方专家就大众关心的议题进行研讨。在推广公民教育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基金」亦不遗余力地继续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成功合办了「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亦支持了「克林顿全球倡议」,以及与《明报周刊》合办的「爱心动力大奖」以推动企业社责等。邓女士表示「基金」将秉承一直以来的理念,促进各界人士对香港的信心,加强外国对香港和中国的了解及合作,亦会与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同面对新挑战。 如有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2865 3529;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 betterhongkong.org。 有关活动相片请按此浏览。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Mr. David McCormick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的午餐会中发表以「透释动荡的金融市场」为题的演说

2008.10.2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非常荣幸邀请到美国财政部副部长Mr. David McCormick出席今天由「基金」主办的午餐会,并以「透释动荡的金融市场」 (Financial Turmoil in Perspective) 为题发表演说。是次活动吸引逾300名人士报名参加,当中包括来自金融、银行、地产、保险、学界和政府等的专业人士。 McCormick副部长就近期的全 球金融危机情况与出席者交流意见。 午餐会开始前,「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代表「基金」向McCormick副部长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在「基金」信托人暨执行委员会主席、「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席、恒隆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陈启宗先生的介绍后,McCormick副部长随即发表演说。 McCormick副部长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今次的环球金融危机,以及因市场缺乏信心而颠覆的金融市场。他促请各国携手合作以应付当前危机,尽快恢复全球经济的健康。 午餐会中,McCormick分析了今次市场动荡的主要成因、介绍美国政府就减少风险以及稳定市场所采取的措施,以 及一些美国和中国政府应可及早吸取的教训。针对现时情况,他提出了四大应变方案包括改革美国的金融系统、发展本地市场、反对保护主意,以及维持政府间之合 作。在全球经济渐趋一体化的影响下,使今次的危机较以往的复杂。不过,McCormick相信在各国领袖的联手合作下定能克服目前挑战。 在问答环节中,出席人士对美国政府如何保证有关救市措施有效,以及未来新一届政府如何持续有关政策等问题深感兴趣。会上讨论气氛热烈并具建设性,「基金」成员以及其他出席者都从中获益良多。 陈启宗先生在致辞中赞扬美国政府很有智慧,懂得聘用商界经验丰富及真正了解市场的专家。 Mr. David McCormick和Mr. Henry Paulson就是好的例子。 邓淑德女士表示是次活动在年多前开始筹备,却刚好切合现时全球最关注的话题。她亦特别感谢是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亚洲协会」,和三位媒体合作伙伴包括《经济学人》、《南华早报》以及《财经》的支持。 在众多出席者当中亦包括了「基金」多位成员,分别为: – 远东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丹斯里拿督邱达昌; –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副主席钟志平博士; –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胡珠先生; – 九龙巴士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伍颖梅女士; – 周生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周敬成医生; – 禧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康虞茱迪女士; – Roseville集团主席于善基先生;以及 – 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资深执行总裁 – 投资叶毓强先生。 其他出席嘉宾包括: – 美国驻港总领事唐若文先生; – 中国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詹永新先生; – 中文大学校董会主席、环球(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主席郑维健先生; – 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 – 晨兴集团非执行董事陈乐宗博士等等。 是次活动之协办机构为「亚洲协会」,媒体合作伙伴包括《经济学人》、《南华早报》以及《财经》。 有关McCormick副部长的演辞和午餐会的活动相片可于「基金」网站: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下载。 午餐会之录影片段亦将于10月30日上载「基金」网站: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欲垂询,请联络「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小姐,电话: (852) 2865 3529;或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请按此浏览有关本活动之相片。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一群在香港商界及社会上具影响力的人士于1995年成立。 「基金」一直致力与外国社会保持持续而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向她们介绍香港的最新发展及成就,令国际社会对香港和中国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 Undersecretary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David H. McCormick Remarks to the Better Hong Kong Foundation on 22 October 2008 Financial Turmoil and the Global Economy Hong Kong – These are unprecedented and difficult time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The world’s financial market conditions are severely strained, and risks to the global growth are significant.  The largest advanced economies are feeling this most acutely.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financial markets are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this is adding even greater pressure to our already slowing economy. These developments are affecting the entire globe.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ose in Asia, have made impressive strides in strengthening their fundamentals, accelerating their economic growth and cushioning themselves against external shocks.  Nevertheless, as the events of the past several weeks have shown, emerging markets like China are not immune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stress.  Even financial markets with little direct exposure to mortgage-related assets risk becoming destabilized by diminishing market confidence and slowing export growth.  Because we are all affected by this crisis,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address this instability and restore the health of the world economy. Over the past two weeks, we have witnessed an unprecedented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his financial turmoil.  The Group of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ave announced and are implementing a coordinated action plan to stabilize financial markets and restore the flow of credit.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from Hong Kong to Denmark, have adopted similar approaches.  Together these countries are taking steps to provide liquidity to markets,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event failures that pose systemic risk, protect depositors, and enhance confidence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le financial markets have responded positively in some ways to these unprecedented efforts, much work remains. Today,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views on how we arrived at this place, w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doing to address the turmoil and suggest some possible early lessons for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oot Causes of the Market Turmoil How did we get to this point? The story begins with a decade of benign economic conditions marked by low interest rates, low inflation, and less volatile asset markets, leading many to ignore the “risk” half of the risk-reward equation at the heart of financial markets. Investors around the world, who in preceding years had enjoyed above-historical returns on most assets, continued reaching for ever-higher gains.  In response, the financial-services industry created a variety of complicated new financial products to meet this demand, and regulators and investors alike showed a growing complacency toward risk. These factors, blended together, created underlying conditions ripe for instability. The imbalance between risk and reward was most evident in the U.S. housing market, where lenders significantly loosened credit standards, particularl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adjustable-rate mortgages.  Last summer, these vulnerabilities in our financial system became clear, as looser credit standards in the housing market combined with an end to rapid home-price appreciation led to a significant rise in delinquent mortgages. This in turn contributed to immediate and unexpected losses for investors an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isk-reward relationship–first in housing, and soon after, across all asset classes. Shaken investor confidence in housing assets had a domino effect throughout world markets, ratcheting up demand for cash and liquidity, and curtailing the pace of the new lending and investment necessary for continued growth. Actions to Mitigate Risk and Stabilize Markets Recognizing the risk of the housing downturn to the U.S. economy,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Congress have taken a number of steps, including a $150 billion stimulus package, to help mitigate the impact on the real economy.  Progress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has been uneven, and additional challenges clearly lie ahead. In formulating a response, we initially act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to address deteriorating financial conditions in a number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March, the Federal Reserve took unprecedented action to ensure an orderly resolution for Bear Stearns, and in September, authorities around the world took step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bankruptcy of Lehman Brothers, America’s fourth largest investment bank.  That same week, the Federal Reserve provided funding to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AIG) to address the systemic risk that would have resulted from a sudden collapse of the firm.  Several weeks later, the FDIC facilitated JPMorgan Chase’s acquisition of the banking operations of Washington Mutual, one of America’s largest retail banks. In each of these cases, policymakers attempted to strike a careful balance of promoting market discipline while mitigating systemic risk, holding investors and management teams accountable while protecting blameless consumers from collateral damage. We have sought to achieve a similar balance in the cases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which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investor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here in China.  These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 (GSEs) are the largest sources of mortgage fi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ffecting roughly 70 percent of mortgages originated.  Not surprisingly, the prolonged housing correction weakened their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both institutions faced a loss of investor confidence.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are so large and interwoven in our financial system that the failure of either would have far reaching effects on the U.S. and global economies. This past summer, investors began to express growing concerns over the stability of Fannie and Freddie and the ambiguity over the scope and certainty of government support for these institutions. In response, Secretary Paulson asked Congress for certain authorities regarding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in order to help stabilize and support our financial and housing markets. Congressional leaders acted promptly and decisively with the needed legislation.  In the days and weeks that followed, the FHFA, the government regulator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se institutions – placed both of Fannie and Freddie under temporary government control to allow for needed changes at both institutions. In a complementary step, Treasury established contractual Preferred Stock Purchase Agreements with both institutions, committing up to $100 billion per institution to ensure that each GSE maintains a positive net worth, thereby protecting debt holders. These Preferred Stock Purchase Agreements are intended to address the underlying ambiguities surrounding the GSEs by explicitly demonstrating to the holders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debt that the U.S. government will stand behind and protect their investments. A Comprehensive Policy Response  Despite the hardening of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and the decisive resolutions of Bear Stearns, Lehman Brothers, AIG, Washington Mutual, and Wachovia, investo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over the possibility of other fail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is has made them increasingly reluctant to extend credit and has resulted in the further tightening of our credit markets. Sharp increases in the cost of credit for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ly,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that corporations will be unable to roll over maturing debt.  Given this fragile environment, U.S. authorities decided there was a need to act decis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o stabilize the markets and address the underlying sources of uncertainty.  The four part plan rolled out by earlier this month seeks to achieve these goals. First, central bank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ave acted together in recent months to provide additional liquidit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established swap lines with a number of central banks to reduce pressures in global short-term U.S. dollar markets.  Moreover , to further increase access to funding for businesses in all sectors of our economy, the Federal Reserve launched a 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 (CPFF), which provides a broad backstop for th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by funding purchases of commercial paper of three month maturity from high-quality issuers. Additionally, in early October, Treasury implemented a temporary guaranty program for the U.S.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industry, which had experienced funding problems. This temporary $50 billion guaranty program offers government insurance to address concerns about whether these money market investments are safe and accessible. Second, we have taken steps to improve market operations and market integrity. For example,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took temporary emergency action to prohibit short selling in financial companies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and quality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and strengthen investor confidence. The SEC’s exceptional actions were joined by regulators in the UK, France,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who also imposed restrictions on short selling.  In addition, the SEC is aggressively pursuing enforcement action against market manipulation that may have occurred in previous months. Third, with the support of Treasury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FDIC has temporarily guaranteed the senior debt of all FDIC insured institutions and their holding companies, as well as deposits in non-interest bearing deposit transaction accounts.  These actions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unlock interbank lending by mitigating counterparty risk.  Regulators will implement an enhanced supervisory framework to assure appropriate use of this new guarantee.  This important action, combin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FDIC’s deposit insurance from $100,000 to $250,000, will provide confidence in the banking system and avert destabilizing capital flows between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Treasury is acting to provide much-needed capital to address one of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urrent stress in our financial system – the ongoing housing correction and the consequent buildup of illiquid mortgage-related assets. These troubled assets remain frozen on the balance sheets of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nstraining the flow of credit that is so vitally important to our economic growth. The failure to address this would mean that every aspect of our financial and funding markets, ranging from consumer credit to money market funds, would remain impaired. On October 3, Congress passed and President Bush signed into law the bipartisan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The law gives the Treasury Secretary broad and flexible authority to purchase and insure mortgage assets, as well as equity securities, as needed to stabilize our financial markets.  The law empowers Treasury to design and deploy numerous tools to fill the capital hole created by illiquid troubled assets. As part of a carefully defined capital injection plan, nine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comprise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all U.S. deposits and assets, have already agreed to participate and will receive a combined $125 billion of capital and will grant the U.S. government minority stakes in return.  These healthy institutions are taking these steps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positions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U.S. economy.  By participating in this program, these banks, along with others that will be identified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enhanced capacity to perform their vital function of lending to U.S.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These nine banks have also committed to continued aggressive actions to prevent unnecessary foreclosures and preserve homeownership. We are also developing plans to add additional capital to reduce market uncertainty and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ors by purchasing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and whole loans off the balance sheets of U.S.-bas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gether, these four steps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 the capital positions and funding ability of 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abling them to perform their role of underpinning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These actions demonstrate to market participants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committed to taking all necessary steps to unlock our credit markets,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instability on the U.S. economy, and restore the health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Much of this action is being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ly.  The steps being undertak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fforts undertaken around the globe by others to provide liquidity,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event failures that pose systemic risk, protect savers, and enforce investor protections.  We welcome the policy decisions announced by European countries, Japan, Australia, and other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o stabilize their markets and ensure the health of their institutions. Lessons for the Future Since we are very much in the eye of the storm, it is difficult and premature to draw definitive lessons.  Let me suggest four emerging themes that may be worth considering. First, we have undoubtedly learned that our own financial system is in need of reform.  To help rebuild the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in our markets, the United States has worked to implement the findings of international experts in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FSF) and U.S. experts in the 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 (PWG).  These bodies concluded that we must increase transparency, prudential regul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market discipline.  Additional reforms of our regulations, regulatory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will most certainly follow.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recommendations are applicable to the financial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and my country is committed to implementing them in full.  China can and should benefit from the less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learned from the challenges in our financial markets, and we are happy to share them.  It would be unfortunate if, as a result of this turmoil, policymakers in China mistakenly abandon their pursuit of financial sector innovation that has been so important to supporting China’s growth in productivity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 Second, it is clear that the current turmoil has exacerbated macroeconomic policy challeng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lready faced as a result of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both economi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is has mad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fiscal policy an even more critical challenge.  China’s extraordinary growth has relied on exports and investment to fuel the economy, but this strategy may no longer be tenable in the face of a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As China’s leaders recognize, their current growth model has created grow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Strong domestic demand growth – with robust contributions from consumption and the services sector – provides the surest guarantee of both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ace of negative external shocks.  Achieving strong demand-led growth is no small policy challenge.  However, market-based pricing, including for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must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towards production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Third, we have learned that our growth and prosperity is more dependent on one another than at any time in our respective histories.  Opennes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linchpin of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global economy.   Policy 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ust therefore remain vigilant to guard against the inevitable short-sighted appeals for protectionism during this period of global financial stress.  A central task for policymakers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s to embrace the aggregate benefits of openness to trade and investment while taking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opportunities to benefit from that openness are widely shared. Finally, the recent crisis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ed cooperation among major economies through such fora as the G-20,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s recent developm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e market turmoil is a global event .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taken actions to address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has been robust.  It is critical for governments to continue to tak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ctions to provide much-needed liquidity,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hance market stability, an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response. We must closely coordinate our efforts within a common framework so that the action of one country does not come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s a whole. Conclusion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our global economy makes our current challenges more complex.  It also makes our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to promote growth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all the more important.  We should take faith from the fact that leaders in America and around the world are rising to this pressing challe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have faced and overcome enormous economic challenges like this before.  From this crisis, too, I’m confident we will emerge stronger and wiser.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总决赛最后五强优胜队伍圆满完成北京交流及欣赏奥运赛事之旅

2008.09.03
由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联合主办,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总决赛已于6月28日假香港兆基创意书院圆满举行,经过多轮的激烈比赛,最后五强优胜队伍亦顺利诞生,包括卫冕成功的中华传道会安柱中学、亚军张祝珊英文中学、季军保良局董玉娣中学,以及分别名列第四、第五的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和英华书院。今届最后五强的优胜队伍除获得丰富的奖品外,于8月13日至16日期间更一行39人亲赴北京作4天的交流之旅,除获安排欣赏了两场精彩的奥运赛事,亲身感受一下奥运气氛,与内地同胞一同为中国队及各国健儿打气,更获得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接见,并赞扬鼓励,返港时又获得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吕新华亲往接机。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亦随团出发,见证了是次成功的交流。 交流团入住了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外交学院,得到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冲考军接待,向同学们介绍了该校的历史和课程内容,更鼓励他们将来报读外交学院。而是次交流团最重要的行程莫过于到访外交部,获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港澳台司司长邓中华、政策研究司司长徐步、外交部发言人兼新闻司副司长泰刚等高级官员接见,并与交流团分享了外交部的工作及外交政策。同学们对能有机会与杨部长等高级官员作直接对话都感到既紧张又兴奋,而杨部长对得奖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 并赞许。他表示随着内地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超卓的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继而中国的外交 事业也取得重大发展。透过亲身感受古都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亲身体验北京奥运所激发出来的爱国情怀,杨部长希望各同学能将这次人生中十分难得的经验和感受带回去,与学校师生们共同分享,激励同学们今后更加关心国家发展,为香港和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向杨洁篪部长致送纪念 品,感谢杨部长对交流团的重视及鼓励。 全国上下都为中国能主办2008北京奥运而感到兴奋和骄傲。是次交流团亦获特别安排现场观赏奥运沙滩排球及曲棍球比赛,同学们亦欣赏了鸟巢和水立方的璀璨 夜境。此外,港澳台司为师生们安排了保龄球活动。在紧凑的4天行程中,交流团亦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北京奔驰汽车厂等地方。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历时六个月,分为初赛、准决赛、总决赛三个阶段,共有121所香港中学,近5万名学生参加,最后选出五强优胜队伍。今届比赛还新 增公开赛环节,香港社会各界6000余人参与了比赛,其中61人获优异奖。是次活动得以成功举行实有赖各单位的支持,而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希望透是次活动不单能加强年青一代对国事的关注,进而提升全港市民对国家事务的认知。 请按此浏览有关本活动之相片。 如欲垂询,请联络「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小姐,电话: (852)2865 3529;或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总决赛顺利举行

2008.07.07
6月28日,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总决赛在香港兆基创意书院顺利进行。上届冠军中华传道会安柱中学以881分的绝对优势再次夺冠,张祝珊英文中学、保良局董玉娣中学分获亚军、季军。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和英华书院分别名列第四、第五。 (其他十队入围学校见下*)。本届比赛由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中国外交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明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新闻、《文汇报》、新华网、中新社协办;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提供赞助。 决赛于当日下午3时至5时进行,设有必答题、情景模拟题和抢答题三个环节,内容涵盖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国际关系史、国际国内时事、北京2008年奥运会、涉港外交及外交礼仪,全面考验参赛学生的知识面与临场应变能力。 外交部驻香港特区特派员吕新华、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刚、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孙明扬、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托人邱达昌担任主礼嘉宾,为获奖队伍颁发奖杯与奖品。吕新华特派员致辞,祝贺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圆满成功,对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予以肯定和赞赏,鼓励香港中学生要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及祖国外交,并为香港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读书和好好装备自己。 外交部驻香港特区副特派员詹永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徐坚、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秦亚青、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刘柔芬、香港公开大学校长梁智仁担任比赛评判。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与香港有线电视主持人吕荣淳共同主持比赛。来自多家香港中学的学生、香港大学国事学会成员、《明报》小记者等300余名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比赛。新华网、人民网对比赛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香港有线电视将于29日晚上8时在直播新闻台播放比赛实况。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历时六个月,分为初赛、准决赛、总决赛三个阶段,共有121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进行一年一度的赴美访问

2008.06.13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将于2008年6月15日至21日组织访问团赴美进行一年一度的访问。访问团将与在纽约及华盛顿的美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商界领袖、学术界、智库及传媒会晤,向他们讲解香港最新的社会及经济发展。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为本访问团团长,成员包括:冯华健先生(香港资深大律师、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1994-1998年香港法律政策专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萨尔斯堡论坛副主席、东西文化中心理事)、詹康信先生(2002-2003年香港美国商会会长、嘉柏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主席兼创办人)及「基金」的两位理事:伍颖梅女士(九龙巴士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与周敬成医生(周生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邓淑德女士表示香港一直被誉为「世界上经济最自由之城市」。作为一个有活力的国际大都会,香港既有低税制,拥有健全的法治体系,资讯与资本自由流通,人才汇聚,同时一直与中国内地市场联系紧密,因此,香港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前来投资与定居。 冯华健先生以他丰富的法律经验、对宪法的了解、长期对中国及国际事务的参与,将有助美国的政经要员了解香港的法治优势及香港在中国以至在国际舞台上可扮演的角色。冯先生表示他希望借此行让各方更了解香港于提升中美多层次对话及合作上她的战略地位,并在十一月美总统大选前促进中美关系。而詹康信先生在 香港生活及投资近三十年,他对香港的信心、投入及贡献正好示范了本年度访问团的主题「香港:生活与投资的理想之地」。詹康信先生表示希望“以面对面的方式 向我的美国同胞具体地阐释为何我认为香港是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并香港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伍颖梅女士已是第三次参与赴美访问,她表示:“北京2008奥运会证明了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会加强香港的国际重要性。 ”周敬成医生则刚于哈佛大学修毕一硕士课程并首次参加「基金」访美团。 访问团将出席于华盛顿为王歧山副总理率领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代表团所设的晚宴,并会出席由「纽约香港会」(The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美国律师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美国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及亚洲政治经济研究所(Asia Institute for Political Economy)等主办的几个演讲会,冯华健先生与詹康信先生均会发表演说。 此外,访问团亦会与「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等智库,美国总统选举竞选班子、美国政府主管经济及亚太关系的官员会面。同时访问团亦分别获中国驻美公使、驻纽约总领事及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接 见及宴请。 邓女士感谢各访问团成员的支持,并会于访问团返港后会见传媒朋友分享成果。 有关访问团拟定议程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询,请联络「基金」项目主任于菲菲小姐。电话: (852)2865 3529, 电邮:fifi_yu@betterhongkong.org。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准决赛成功举行

2008.04.26
2008年4月26日,由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准决赛,在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成功举行。从120队参赛学校中,选拔出15所香港中学的代表队参加了今次比赛。经过3场紧张激烈的竞争,共5队参赛学校: 保良局董玉娣中学、中华传道会安柱中学、英华书院、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和张祝珊英文中学成功晋级,将会参与于6月28日举行的总决赛。在三场准决赛中,保良 局董玉娣中学得分最高,总分为801。 比赛于上午10时开始,设必答、抢答和情景模拟题三个环节。必答题和抢答题是考查参赛者对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国际国内时事、北京2008年奥运会、 涉港外交、国际关系史、外交礼仪等相关领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景模拟题要求参赛选手在3分钟内,在设定的情景下以简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 此环节中,各评判从内容、表达、仪表等三个方面综合给参赛者评分,并会观察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现场表达能力,故此环节颇具趣味性和挑战性。今年的情景 模拟题部分,时事内容的比重有所增加,其中有三题与奥运有关,分别是:香港主办奥运会全会的优势、残疾人火炬手用身体保护奥运火炬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外交部驻港公署副特派员杨子刚、公署发言人宋荣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以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总课程发展主任黎耀强等出席比赛并担任评审。 赛后,杨副特派员与参赛的中学生们亲切交谈,对他们的表现表示赞赏,并鼓励他们通过比赛开阔视野,增长才识,锻炼能力,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竞赛安排,进入总决赛的师生将获邀到外交部驻港公署,接受为期一天的外交知识培训,亦会获邀参加访京团,与外交官交流及参观外交部、钓鱼台、北京名胜,以及观看奥运会比赛。    今届比赛照片已在http://quiz.fmcoprc.gov.hk 网站上公布。有关是项活动详情,请致电: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颜亮先生:2106 615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罗佩珠小姐:2865 3529    或「教育局」梁柏伟先生:2624 4406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准决赛抽签结果

2008.04.16
由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以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准决赛简介会及分组抽签仪式于4月16日下午在外交部驻港公署举行。 120所参加初赛的香港中学中胜出的15所中学,共80多名师生,参加了抽签仪式。 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杨子刚副特派员代表主办方对入围准决赛的师生表示祝贺,勉励大家刻苦学习、认真准备、善于发挥,取得优异成绩。他希望香港中学生通过参与竞赛,了解历史、关心时事、情系奥运,培养爱国情怀,支持祖国外交事业。 公署新闻及公共关系部宋荣华主任主持简介会,并向师生介绍了准决赛出题的形式、范畴及涉港外交工作情况。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以及特区政府教育局课程发展主任黎耀强先生介绍准决赛有关安排和为各入围学校进行了准决赛分组抽签。   参加准决赛的15所学校名单和抽签分组结果如下: A组:英华书院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圣公会林裘谋中学马鞍山圣若瑟中学张祝珊英文书院 B组:保良局董玉娣中学陈瑞祺(喇沙)书院圣言中学顺德联谊总会李兆基中学中华基督教会铭基书院 C组:中华传道会安柱中学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喇沙书院天主教伍华中学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准决赛将于4月26日在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举行。入围准决赛的15支学校队伍,每5队一组,分3组比赛。 每场比赛用时约90分钟,比赛内容包括必答题、抢答题和情景模拟题。各组胜出的队伍,加上余下12队中成绩最好的2队,共5队进入6月28日举行的总决赛。 全体师生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公署中国外交图片展和馆藏艺术品,亲身感受新中国外交历程和祖国的灿烂文化。 目前,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的公开组比赛(4月3日-25日)正在进行中,欢迎全港市民到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公司旗下书店门市索取或到公署知识竞赛网站http://quiz.fmcoprc.gov.hk下载试题,参与比赛。 有关是项活动详情,请致电:「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罗佩珠小姐:2861 2622 / 6030 6025「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许朝阳先生:2106 6188

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研究成果发布会

2008.04.01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研究成果发布会于2008年4月1日在香港举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 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倪鹏飞博士牵头,利用客观资料对两岸四地200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一 城市竞争力排名 综合竞争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2006年、2007年香港也居首位。香港分别在 效率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及质量竞争力排名第一;而规模竞争力则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在效益竞争力方面香港排名第7,但仍高于上海、深圳。与中国其他急速 发展的城市比较,香港的增长竞争力居195位。 二 香港对上海城市竞争力点评 解释竞争力香港和上海分列一、二名,且下面的8项一级指标差别都在10名以内,差别程度很小,这是这两大城市实力的充分表现。香港有4项一级指标列 第一,3项第2,一项第4,表现出香港强大的局部和整体实力。而上海也不逊色香港多少,有2项一级指标第1,3项屈居第2,其余也在前4位。 公共部门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人才本体竞争力、产业本体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香港相对较强。而创新环境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上海相对占优。 在人才本体竞争力、产业本体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上二大城市都处于强势地位。在继续强化这些方面的优势的同时,二者可以加强交流 与合作。如在人才本体竞争力方面,香港可以放开限制,吸引更多内地的优秀人才前往。而在产业本体竞争力方面,香港与上海金融领域的合作将是未来的一大亮 点。借助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上海有更多的优质上市资源,香港有成熟的运作体系,二者的金融领域的合作必将在各自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 城市群竞争力点评 在中国33个城市群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一、现实竞争力第二、成长竞争力第一。现实竞争力方面,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突出,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尽管如此,城市群分工程度上还略显不足。总体上,该城市群2007年GDP规模、进出口额、国际旅游收入、中心城市首位度 等都位居前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 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现实竞争力方面,该城市群的突出特点是人均指标排 名较高,其中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排名均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对外贸易规模与效益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珠三角应在全球坐标 系下从新定位,并促进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互利共赢。未来珠三角应致力于建立世界顶级都市区,香港是世界顶级大都市圈的龙头和中心,主要发展金融和物流中心高端服务业,深圳与香港是组合城市,深圳主要发展高科技,建成世界级科技中心,广州建成世界顶级大都市圈的次中心,发展高端制造和次高端服务业,东莞、佛山、中山、澳门、珠海等城市发展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 四 城市竞争力研究结果评述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杨汝万教授、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沈建法教授出席了发布会并评述研究结果。杨教授指出,2008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有 两方面的突破。第一,以中国33个城市群作比较。城市群竞争力分析结果,沿海城市群以长三角为首,计有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辽中南及海峡西岸等,都 是耳熟能详的排名。这次加进了海峡东岸城市群,对台湾西部城市群的构建和分析,使人耳目一新。第二,以52个城市作26对城市竞争力的比较。对读者来说, 比较熟悉的城市对有上海对香港、杭州对宁波、北京对天津、深圳对广州。每个城市的比较从基本状况、差异性、相似性和综合竞争策略出发,以图表特别带出他们 的强弱之处,使对比城市的现况和前景一目了然。中国继续以每年百份之一增长的城市化,立为国家发展目标,此系列的报告将会了解城市的独特之处及如何发挥他们的动力和创造力,为国家的发展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质数据的支撑,使中国整体发展可以继续顺利前进。 沉教授指出,香港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在中国城市中居首位,说明香港在很多范畴表现良好。但是上海的竞争力日益追近香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 竞争力排名更是超越珠三角城市群。说明香港与珠三角城市加强合作与整合的必要性。深圳综合竞争力居第2位。搞好香港与深圳的合作尤其重要。沈建法教授主持 的《十一五规划时期香港与深圳的城市竞争与合作》研究项目2008年香港市民意见调查结果显示赞成建设港深都会的市民高达69.8%。建设港深都会的共识 正在形成。就香港所面临的城市竞争来看,深圳并不被市民当作最大的城市竞争对手,而上海(49.8%)和新加坡(26.7%)则被市民认为是对香港地位构成最大威胁的两个城市。近六成的市民认为在港深合作上,香港政府应当采取与深圳更加紧密合作发展的态度,并表示满意当前政府在港深合作上的工作。在港深合 作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查中,73.7%的市民赞成政府增加投资建设跨境基础设施。约半数的市民赞成方便深圳居民到香港进行就学、旅游或商务活动,以及允许有 大学学历的深圳居民来港就业。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城市中已连续3年居于首位﹐说明香港城市竞争力表现良好。然而香港要维持其竞争力,长远来说还是要谋求与珠三角城市的合作,配合各家所长,带动区内发展。当然加强交通、讯息、和工商金融业的基础设施;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进一步强化亚洲金融中心角色,亦为重要。」 详细报告内容,请浏览本网站:http://cms.betterhongkong.org /media.php?lang=ZH&maincat=2&year=2008 请按此浏览有关本活动之相片。 查询请电:「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邓淑德小姐:(852) 2865 2320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初赛顺利进行

2008.03.29
「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初赛已于2008年3月29日假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礼堂举行。来自全港121所中学的480多名学生参加了今天的考试。参赛学生均十分投入,态度一丝不苟! 「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旨在提升香港学生对国家外交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达至长远推展国情教育的目的。整个竞赛包括初赛、准决赛和 总决赛。今天举行的初赛以笔试形式进行,并以学校为单位,每校派出初中及高中学生各两名参赛,得分最高的首15队将可晋身准决赛。初赛分初中组和高中组进 行,试题内容包括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涉港外交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等。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观点陈述,要求参赛学生在30分钟时间内完成。 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杨子刚先生、新闻及公共关系部主任宋荣华先生、香港教育局首席课程主任容宝树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等专程到考场看望参赛学生,勉励学生潜心学习,心怀祖国,多关心、支持祖国的外交事业,预祝全体参赛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初赛结果将经独立评卷 员评分后于下月初透过主办及合办单位网站,并在明报、文汇报公布。胜出学校将获主办单位个别通知。而参加今天比赛的学生,不论胜负均可获邀到特派员公署参 观。 在今天初赛中胜出的15队将会进入4月26日举行的准决赛,准决赛胜出的五强可进入6月28日的总决赛,并可获安排到北京考察,有机会会见外交部领导人、参观钓鱼台国宾馆等名胜,以及观看2008年奥运赛事。 请按此浏览有关本活动之相片。 本次笔试试题、比赛照片已在http://quiz.fmcoprc.gov.hk 网站上公布。有关是项活动详情,请致电: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颜亮先生:2106 6157 或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马彩红小姐:2865 2320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简介会

2008.01.25
【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于今天(2008年1月25日)假九龙塘沙福道19号教育局九龙塘教育服务中心西座四楼演讲室联合举行﹝简介会﹞,正式公布即将举行之【第二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安排及详情。主办机构代表「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宋荣华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共同主持发布会,分别就竞赛规则、出题范围、奖励内容等回答了学校代表和记者的提问。 50余所学校的120多名师生代表到场听取介绍,并踊跃查询关于竞赛的各项细节安排。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宋荣华先生表示:举办【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的目的是希望以轻松的手法,提高青年学生对外交知识的认识,在增长知识之余,更能进一步认识国家的发展,放眼世界。外交部和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以及特区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非常重视这项活动。外交部驻港公署吕新华特派员亲任竞赛领导委员会主任,杨子刚副特派员担任竞赛筹委会主任。   他介绍说,去年举行的第一届竞赛得到香港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青年学生参加踊跃,共有130多所中学,近5万名学生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竞赛。今年的竞赛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更多方协作。协作单位新增了新华网、中新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赞助单位则有明报、有线电视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二是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三是参访内容更精彩。去年得奖学生访京时曾得到外交部杨洁篪部长亲自接见。今年得奖学生除获邀参加北京考察团,与外交部高级官员会面,参观北京名胜,还将有机会亲赴北京2008奥运赛场观看比赛。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补充说:「这项竞赛可以说是国情教育一个新尝试。特别是处境分析和模拟角色的比赛,不但有助学生了解国情,亦可锻炼他们处理危机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容先生续指至今已有80多所中学报名参加,相信在3月13日的截止日期前,将会有更多学校报名。       在谈及筹办活动的背景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更为重要。竞赛令学生走出课堂,认识世界;透过处境分析,亲身体验何谓外交。「基金」一直参与及鼓励多方的交流;拉近香港与外国的距离,促进相互了解及合作。故此,「基金」荣幸有机会与其他两个单位合办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并希望借此培养我们的年青一代,让他们 继承前人努力的成果,为香港、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       相关网址: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www.ed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www.betterhongkong.org  明报外交知识竞赛网: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与传媒茶叙

2008.01.18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与传媒茶叙   为迎接鼠年来临,并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举办了团年茶叙,并邀请本地传媒出席。茶叙已于今天(2008年1月18日),假湾仔君悦酒店举行。茶叙由「基金」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宴请,并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博士主持;出席的传媒朋友逾40人,而出席的「基金」信托人及理事则包括:   1.          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博士      恒隆集团主席 2.          理事钟志平博士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 3.          理事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1933)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4.          理事黄森捷拿督                            金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行政主席   「基 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博士感谢传媒朋友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陈博士指「基金」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基金」的工作能顺利 推行,陈博士期望「基金」能够继续与传媒合作,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陈博士又赞赏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 多项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亦借此机会,向传媒朋友介绍「基金」去年的重要活动,并新一年的工作计划。邓女士表示去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基金」举办了多项大型活动。其中包括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联合主办的「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在上海共同举办的「庆香港回归10周年.推进沪港两地合作」高峰论坛、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先生主讲的「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午餐会、由美国驻港总领事郭明瀚先生(Mr. James Cunningham)主讲的「美国如何看回归十年后作为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午餐会、一年一度的「基金」访美活动及「2007美国高级记者访问团」等。   此外,邓女士又介绍了部份「基金」成员的一些最新消息,加深传媒朋友对「基金」成员工作的了解。邓女士表示「基金」于来年会秉承过去的基础,继续举办交流活动,促进外国与香港及中国的了解,并支持一些有助分析香港竞争力的研究及研讨会等。   有关本活动相片及其他资料,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s://www.betterhongkong. org 如有垂询,请联络「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电话: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一群在香港商界及社会上具影响力的人士于1995年成立。 「基金」一直致力与外国社会保持持续而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向她们介绍香港的最新发展及成就,令国际社会对香港和中国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完成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

2007.07.03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于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完成了到美国进行一年一度的美国访问。访问团此行在华盛顿及纽约会晤了当地的政 府官员、国会议员、商界领袖、学术界、智库及传媒,并向他们讲解了香港最新的社会及经济发展。 「基金」已于今天举行记者会,向传媒朋友介绍行程中会晤了的 机构及人士,访问团成员亦分享了他们对参与访问团的体会。 今年访问团团长为「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成员包括: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兼DTZ亚太区主席梁振英先生、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立法会议员兼亚洲金融集团总裁陈智思先生、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及金融系金融讲座教授张仁良教授、九巴执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颖梅女士及资深国际时事评论员Al. Reyes先生。南华早报编辑杨建兴先生则为访问团的观察员。 邓女士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故此「基金」特别将访问团主题定为「香港回归10年及未来前瞻」。回顾了自回归以来香港如何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下与国家融合,又同时保持着国际大都会及面向世界的独特地位;亦讲述了在「一国两制」原则下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访美期间,梁振英议员、陈智思议员及张仁良教授出席了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鲁金协会」(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国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经济贸易署驻纽约办事处」(HKETO New York),及「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办的演讲会及午餐会,并围绕今年访问团的主题发表了演说。 此外,访问团亦会见了美国政府官员,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 SED)美方人员唐兴(Dr. Dan Wright),及国务院主管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外交事务助理国务卿Mr. Thomas Christensen。 「基金」一直与美国著名智库保持良好和密切的联系,所以「基金」今次亦安排了跟「凯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传统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等智库会面,交换了对香港回归十年的发展的看法和意见。同时访问团亦分别获中国驻美公使、驻纽约总领事及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宴请接 待。 (详细日程见基金网页:www.betterhongkong.org) 访问团更与多个美国传媒交流,包括「福布斯杂志」(Forbes)及「财富」杂志(Fortune)等,以加深美国传媒对香港发展的了解。香港回归 前,「财富」杂志刊登了【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封面故事。在纽约期间,访问团在美国「外国记者会」(Overseas Press Club)主办的欢迎茶聚上向包括「财富」杂志的记者Ms. Sheridan Prasso介绍了香港回归后的发展。 Ms Prasso2007年6月发表了【香港不死】(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的文章,承认当年该杂志(Fortune)对香港的判断是错误的。 ﹝文章见以下网页:http://money. 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7/07/09/100122332/index.htm?postversion=2007062816 ﹞ 梁振英议员、陈智思议员及张仁良教授在记者会上表示,访问团行程紧凑,让他们能在几天内会见了多个美国甚有影响力的政府官员、智库、非政府组织、国会议员及传媒。 梁振英议员表示,他的演讲内容主要向当地人士介绍「一国两制」如何在香港成功落实,与会人士亦认同此点。他们都同意中国十年来并无干预香港在基本法 下享有的高度自治,而国内本身的蓬勃发展更有助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人更多次以 「惊讶」(astonishing)来形容香港过去十年的蓬勃发展。梁议员更指出香港应研究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财经范畴上担当活跃角色。 (梁之讲辞,详见「基金」网页) 陈智思议员在记者会上指,在十年前香港人以至国际社会所忧虑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相反地由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紧密交往而引申的新社会现象,例如港人与内地人通婚、两地口岸每日大量车辆及人流过关等,均是过去未有预想过的事情,更为社会关注,这都说明了自回归以来香港如何与国家融合,及不断适应的相互影响。 (陈之讲辞,详见「基金」网页) 提到经济方面,张仁良教授指与会人士多数论及提问有关香港与内地之间经济的融合,如何带来香港的商机及挑战。张教授则以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国企业在港上市的例子,说明香港可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及国际企业进入国内的双向策略性角色。 (张之讲辞,详见「基金」网页) 「基金」理事伍颖梅女士是第二次参与访问团,她认为美国研究中港问题的专家都对中港事务有一定认识,然而持续的沟通对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金」将继续支持这类有意义的活动。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感谢访问团成员及访问的各有关单位的支持,令访问团取得美满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来致力促进香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基金」将于日后继续组织同类型的互访,以助互相更深入的了解。 2007年7月3日 有关访问团详细行程及会见人物、相片、讲辞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www. betterhongkong.org如有垂询,请联络「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电话: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或电邮: alice_mak@betterhongkong.org– 完-

香港回归邮品展新闻界预展及开幕礼

2007.07.03
「香港回归暨中国外交邮品展览」的开幕礼于星期四(七月五日)下午四时五十分在尖沙咀海防道九龙公园的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     是项展览的新闻界预展于当日下午三时三十分举行。届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集邮协会秘书长马小玲将在场介绍展览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吕新华、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馆长郭崇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工会主席孙起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署长周达明,以及香港邮政署长谭荣邦主持是次典礼。     欢迎派员访摄。     一九九七年 七月一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日子,对国家及香港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康文署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携手主办是次展览,以展示香港回归及中国外交纪念邮品,其中包括香港回归纪念邮品、1997年各国贺信及贺电、外交系列纪念封、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封,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纪念邮品等。     这些珍贵的邮品不仅见证着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而且体现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建立的友好外交关系。     展览由七月六日至八月五日在文物探知馆举行。           如有查询,请致电:2208-4400或浏览纲址:http://www.amo.gov.hk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二○○七年七月三日(星期二)

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圆满落幕

2007.06.21
6月16日,“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总决赛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 5支代表队经过激烈争夺,最终中华传道会安柱中学、德信中学和圣言中学分获冠、亚、季军,保良局董玉娣中学、喇沙书院获优异奖。 比赛于15:00时开始。按照竞赛规则,5支学校代表队要在必答、情景模拟和抢答三个环节的比赛中展示他们的外交知识掌握程度和演绎能力。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晋级赛的历练,选手们一扫最初的腼腆稚嫩,在赛场上反应敏捷,从容应答,展现了特区青少年的精神气质。 在 必答题环节,选手们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展示出扎实的基本功。在情景类比环节,各队选手根据抽签的题目,类比中国外交官身份做3分钟发言,分别阐述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香港参与中国多边外交的立场,探讨港人在海外的领事保护以及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等问题。选手们灵活运用外交知识 技巧,引经据典,声情并茂,引来观众连连掌声和评委赞许。 在最后的抢答题环节,各队竞争更加激烈,比分交替上升,比赛的气氛达到沸点。观众们也屏息凝神,或为选手得分而欣喜,或为他们失分而叹惜……而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外交史画卷,中学生们畅游其中,无数精彩的历史瞬间,重又荡起粼粼波光;众多杰出的外交前辈,依旧焕发奕奕风采,令人缅怀不已、思绪万千。 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后,主礼嘉宾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许仕仁、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刚、外交部驻香港公署特派员吕新华、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黄鸿超、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为决赛获奖代表队和参加准决赛的其他代表队颁发奖杯、奖状和纪念品,并合影留念。所有参加决赛的五支代表队的同学将获邀访问北京,参观外交部、钓鱼台 国宾馆,并游览北京名胜,包括奥运工地等。 吕新华特派员在致辞中对获奖同学、老师和学校表示衷心祝贺,对特区新一代表现出的竞争意识和蓬勃朝气表示肯定,同时对特区政府教统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和各界朋友对比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吕特派员并鼓励参赛选手,作为值得托付香港前途的年轻一 代,既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打拼,又要志存高远,博采众长,为香港、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启宗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比赛过程跌宕起伏,再次印证青年学生对祖国外交事业的浓厚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希望比赛继续办下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次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由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共同主办,以“感知外交,增长才识,认识国家,共创未来”为宗旨, 培养香港青少年对祖国外交事业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开阔视野,锻炼才干,共同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外交部驻港公署副特派员解晓岩、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区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郭少棠担任比赛的评判。比赛从初赛到总决赛历时6个月,共有131所中学、近5万名学生参加。参加总决赛的选手们还到外交部驻港公署参加为期一天的培训,由外交官们 讲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香港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等,并参观中国外交图片展。

美国如何看回归十年后作为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的香港

2007.06.13
今年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特别邀请美国驻港总领事郭明瀚先生(Mr. James Cunningham)出席今天由「基金」及「港美中心」(Hong Kong America Centre)合办的午餐会,并任主讲嘉宾。讲题为「The First Ten Years of Hong Kong SAR: An American Perspective」。 「基金」成员包括远东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丹斯里拿督邱达昌先生;丽新发展有限公司主席林建岳先生;九龙巴士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伍颖梅女士;周生生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周敬成医生;及软库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拿督黄森捷先生。 郭明瀚先生感谢「基金」邀请他分享美国如何看回归十年后作为中国一个特别行政区的香港。郭先生指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于一九九五年由一些在香港有威望和影响力的商界和社区领袖为了加强公众对香港前途的信心而成立。当年六月出版的《财富》杂志封面标题是“香港之死”,就是在那样不利营商和投资的大环境下,为了重建对香港的信心,「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香港过去十年的发展,亦证明了「基金」是走对了路。他更赞扬「基金」在加强美国与香港和中国建立紧密的关系,所作出的贡献。 有关郭明瀚先生的致词全文,请登入美国领使馆网页:https://hk.usconsulate.gov/ 有关是项活动详情,请致电:28653529 / 60306025 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联络,或浏览「基金」网页: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进行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

2007.06.1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 金」)将于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到美国进行一年一度的访问。访问团将与在华盛顿及纽约的美国政府官员、国会、商界领袖、学术界、智库及传媒会晤, 向他们讲解香港最新的社会及经经济发展。 「基金」已于今天举行记者会,向传媒朋友介绍访问团的成员、行程,成员亦分享了他们对访问团的期望。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为本访问团团长,成员包括: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召集人兼DTZ亚太区主席梁振英先生、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立法会议员兼亚洲金融集团总裁陈智思先生 、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及金融系金融讲座教授张仁良教授、九巴执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颖梅女士及资深国际时事评论员 Al. Reyes先生。 邓女士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故此「基金」特别将访问团主题定为「香港回归10年及未来前瞻」。以回顾自回归以来香港如何与国家融合,又同时保持着国际大都会及面向世界的独特地位;亦会讲述在「一国两制」原则下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访美期间,梁振英议员、陈智思议员及张仁良教授将出席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鲁金协会」(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国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经济贸易署驻纽约办事处」(HKETO New York),及「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办的演讲会及午餐会,并发表演说。   此外,访问团亦会与「凯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等智库,美国政府主管经济及亚太关系的官员,当地传媒包括「财富杂志」(Fortune Magazine)、「福布斯杂志」(Forbes)等会面。同时访问团亦分别获中国驻美大使、驻纽约领使及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接待。   梁振英议员、陈智思议员及张仁良教授在记者会上表示,他们的演讲内容将围绕香港与中国大陆在经济发展和合作的关系。他们更会分析香港如何利用「一国两制」的独特条件,与中国内地及世界接轨,保持香港的竞争力,作为区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   邓女士相信访问团将取得美满的成果,并于稍后会见传媒朋友分享成果。     有关访问团行程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s://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询,请联络「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电话: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庆香港回归10周年 推进沪港两地合作”高峰论坛

2007.06.01
“庆香港回归10周年 推进沪港两地合作” 高峰论坛(新闻稿)   “庆香港回归10周年 推进沪港两地合作”高峰论坛于6月1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共同举办。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荣华,上海市社联主席、原香港新华社副社长李储文、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原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梁爱诗、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主席陈启宗以及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贸办事处主任陈子敬等重要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会议期间,来自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100 多位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进一步融合为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成功实践;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中的沪港合作;沪港教育体制、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的比较研究,以及沪港合作10年回顾与展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展现了沪港学术界的最新成果。           与会者认为,上海和香港是两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各有优势,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CEPA框 架下,进一步加强沪港两地在服务领域的合作,不仅符合沪港两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未来沪港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港商应在更高层次上参与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沪港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携手推进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地壮大自己,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论坛的顺利举行必 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            有关之活动相片,将于稍后上载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网页(http://www.betterhongkong.org),欢迎浏览。            如有任何查询,请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联络<电话:(852) 6030-6025 / (8613) 6728-97040>。

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讲座暨成果发布会

2007.03.28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讲座暨成果发布会于2007年3月28日在香港举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一. 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发现 《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次报告的主题为: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报告利用客观资料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甲)        城市竞争力排名   综合竞争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澳门。 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增长竞争力并列第一名为: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河源,五至十名为:烟台、乌海、临沂、东莞、营口、中山。 2006年、2007年香港都居198位。 规模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武汉。 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率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澳门、台北、高雄、东莞、新竹、深圳、台中、中山、上海。 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益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澳门、新竹、台北、高雄、宿迁、台南、鄂尔多斯、基隆、台中。 2006年香港居第10位。 结构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上海、深圳、香港、鹰潭、北京、汉中、台北、青岛、苏州、无锡。 2006年香港居第2位。 质量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台南、基隆、澳门、台中、台北、高雄、上海、深圳、北京。 2006年香港居第2位。   乙) 城市竞争力格局分析   竞争格局迅速变化。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 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台湾地区几个城市的竞争力排名显著下滑。 竞争格局层次分明。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由强到弱依次是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台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各地竞争力差异显著,区域内城市间差距拉大。   高收入城市竞争力强,低收入城市竞争力弱。高收入城市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上中收入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强,排名比较靠前。下中收入城市由于实力较弱,竞争力排名极易波动。   大城市竞争力强,小城市竞争力弱。 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的竞争力强,变化幅度小。中等以下规模城市竞争力排名居于中下游水平,波动也较大。但一些东南沿海城市例外。   丙) 城市品牌排名   报告通过表示对品牌的理性感知和情感体验的70多项指标的调查资料,对内地50个城市品牌进行定量研究发现: 总体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厦门、宁波、天津、南京。 营商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厦门、扬州。 宜居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北京、厦门、上海、杭州、苏州、昆明、大连、宁波、绍兴。 旅游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成都、宁波、西安。 原产地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杭州、青岛、泉州、广州、深圳、温州、佛山、天津。   报告还对城市品牌塑造的做法进行了案例研究, 结果发现:香港、绍兴、南京、南昌和厦门在打造营商品牌方面,杭州、宁波、深圳和上海在塑造旅游品牌方面,威海、成都、南通和珠海在塑造宜居品牌方面,北京、青岛、泉州和重庆在塑造原产地品牌方面,做法各具特色,经验值得借鉴。   二. 城市竞争力讲座: 香港竞争力 – 从竞争力指数所得启示 城市竞争力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杨汝万教授、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沈建法教授主讲。他们从竞争力指数探讨香港竞争力优势和强化香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竞争力指数是一项重要指标,从国际知名的竞争力指数可看出香港的表现:   Ÿ  世界经济论坛 – 增长竞争力指数:由1997年第2名下降至2005年第28名;自2006年更改为全球竞争力指数:由2005年第14名上升至2006年第11名(亚洲第3名); Ÿ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世界竞争力指数:由1997年第3名急降至2000年第14名,再回升至2006年第2名,与首名美国的差距减少; Ÿ  美国传统基金会 – 经济自由度指数:香港连续13年排在首位; Ÿ  中国社会科学院 – 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同样稳居首位;日本经济研究中心 – 潜在竞争力:香港在2005年及2006年荣获第1名。   不论是首四项对过去数年香港的经济、社会、政府等方面的表现作评核标准的指数,还是第五项对香港竞争潜力作评核的指数,不难发现,他们都参考并分析了相关的指标数字,并得出近似的评价。香港在基础设施、金融业务表现及商业环境、市场效率和灵活性、法治保障、政府行政方面均得到极高的分数和评价。 如 何保持优势、并持续强化上述各方面的设施与服务水平绝对是香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当中重点应包括加强内部和对外,特别是对接内地的交通、讯息、和工商金融业的基础设施;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减低成本,进一步强化亚洲金融中心角色;坚持法治的独立和中立性,形成享誉国际的品牌;政府提供必要的扶助政策和措施, 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然 而,影响香港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有环境问题、生活素质、教育和创新与科技。香港的空气质素之差可见于蓝天日子的数目之少,不少外资企业员工被 香港的污染所吓怕,部份企业甚至有撤离香港的想法。而香港在居住环境、居住面积、休闲娱乐环境和体育设施方面的排名表现甚差。一个简单的「蓝天行动」是否 足够?政府又有什么具体措施提高生活素质,是新一届特区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至于人才与教育、创新与科技两大范畴,香港的表现亦有待提升。增加大学学额、 引入专才、科技园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等策略能否扭转香港这些方面较弱的表现将拭目以待。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要保持优势,首要维持上述成功要素,并尽快改善弱点,增加香港的竞争力。在香港范围内,是有需要确立支柱产业– 按香港在金融、商贸及外资来港之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将是香港巩固经济地位、扩展服务功能之关键。离开香港范围,拓展香港腹地、加强区域协作,是发挥香港优势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此外,全球经济环境急剧变化,世界各大城市竞争条件日新月异,香港政府和各业界必须把握时间、机遇以争取成功。 」                     (完) 查询请电: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第二回合初赛顺利进行

2007.03.24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借以提升香港学生对国家外交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达至长远推展国情教育的目的;并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整个竞赛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部份已于2007年1月1日至2月14日期间在校内举行,有超过70所中学,近50,000学生 参加。第二部份为校际比赛;比赛包括初赛、准决赛和总决赛。   初赛已于今天(2007年3月24日)假香港浸会大学林护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今天举行的赛事以笔试进行,并以学校为单位,每校派出两名高中学生及两名初中学生参加,得分最高的首20队胜出。考试分初中组和高中组进行,试题内容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常识、香港对外交往史等。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观点陈述,要求参赛学生在30分钟时间内完成。来自全港117所中学的400多名学生参加了今天的考试。现场所见,参赛学生个个严肃认真,备战情况一丝不苟。   公署解晓岩副特派员专程到考场看望考生,勉励学生潜心学习,心怀祖国,多关心、支持祖国的外交事业;并预祝全体考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赛结果将经独立评卷员评分后于本月底前透过主办及合办单位网站,并在明报、文汇报公布。胜出学校将获主办单位个别通知。而参加今天比赛的学生,不论胜负均获安排到特派员公署参观。   在今天初赛中胜出的20队将会进入4月14日举行的准决赛,并在赛前获安排到特派员公署接受一天的培训。准决赛胜出的五强可进入6月16日的总决赛,并可获安排到北京考察,有机会会见外交部领导人、参观钓鱼台国宾馆及其他北京名胜。   这项竞赛是本港首次举办的同类型活动,并被特区政府挑选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重点活动之一。   请按此浏览有关本活动之相片。本次笔试试题、比赛照片已在http://quiz.fmcoprc.gov.hk 网站上公布。 有关是项活动详情,请致电:

香港及上海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研究

2007.03.21
「香港及上海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显示香港在基本城市竞争力指标中仍然超越上海,然而两地的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差距却逐年拉近。 自2001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已连续六年就沪港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范围包括沪港跨国企业高层对两个都会城市构成竞争力的32个要因的意见调查及,与分析评分的结果作出主题报告。本年的主题分析是沪港两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深入观察。 调查小组联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于今天(2007年3月21日)举行发布会,介绍本年度的研究结果。 本年度的调查仍然沿用「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金字塔」(图一)的三级构面32项竞争力指标问卷调查。而调查中用作评级的三类基本要因包括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类(20项)、引入投资环境类(10项)及全球化形象类(2项)。 跨国企业高层意见调查 在竞争力总平均分上,以5分为最高分,香港为4.08分,上海为3.21分;二者的差距为0.87分。 与去年相较,香港整体竞争力仍略优于上海,只是一如过去的五年所见,差距在稳定而缓慢地缩小中。 在三大类要因评分上,            – A类(即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类,共20个要因):香港为4.02,上海为3.23,二者差距为0.79;            – B类(即投资环境类,共10个要因):香港为4.13,上海为3.05,二者差距为1.08;            – C类(即全球化的形象,共2个要因):香港为4.30,上海为3.63,二者差距为0.67; 段樵教授表示:「与去年相较,香港仍然在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上领先上海最多;在国际都会城市的全球化形象上领先上海相对最有限。以上三类竞争力指标得分上,沪港的差距亦较上一年缩小。此与跨国企业对上海的评分有所提高(尤其在投资环境类要因上),而对香港的评分没有进步有关。」 伍凤仪教授指:「但如作长期的观察,无论是竞争力要因的总平均分或是三大类要因的平均得分,港沪两地自2001年以来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平稳发展。总结意见调查的结果,似乎显示了在当前的环境下,香港以其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与运作平台,加上金融部门的两制优势,在跨国企业的心目中较上海仍享有若干领先优势。」 主题分析 本年的主题分析是沪港两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深入观察。 研究小组分析了沪港两地对邻近区域的重要性(香港与珠三角,上海与长三角)及,两地的若干经济指标的观察。 伍教授指:「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虽然仍高出上海,但上海的GDP过去10年的平均年增长均高过香港。不过香港有健全的金融系统及市场经济体系,香港仍然可以借此保持其国际都会的地位。」 段教授指:「国家去年公布的十一· 五规划应能推动上海经济朝着的服务业及现代化基础建设的方向更快速发展。面对上海的经济急速起飞,即使香港最终可能会失去过去半世纪在区内享有的独特和主导的地位。然而基于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商机迅速增大,香港绝对不必要担心本身发展的前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需要有多个大都会配合经济发展;加上沪港两地在华南及华东各占独特的地理环境,令两个国际都会城市在国家发展中的地缘分工非常清楚。」 邓淑德女士表示:「此项研究结果对本港的决策者提供很有用的资料,特别是制定本港的经济金融政策方面,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在投资环境一项仍然远超上海,香港的决策者应该继续制定有利投资的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持香港的竞争力。」 邓女士续指:「国际大都会如香港和上海都面对着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展望未来,沪港两地的经济发展将会依赖国家幅员广大的市场,并作为进入国家的大门,而持续增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相信透过互相合作,及发展伙伴关系将有助两地增加其作为国际城市的竞争力。 「基金」将与研究小组及其他国内、外有关组织探讨促进两地 更多的经济合作及互动方案。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与传媒茶叙

2007.02.13
为迎接猪年来临,并加强与传媒的沟通和合作,「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员特别举办了团年,并邀请本地传媒出席。茶叙已于今天(2007年2月13日),假湾仔君悦酒店举行。出席的传媒朋友逾40人,而出席的「基金」信托人及理事则包括:   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博士, 恒隆集团主席 信托人丹斯里拿督邱达昌, 远东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 理事钟志平博士,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理事伍颖梅女士, 九龙巴士(1933)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理事周敬成医生, 周生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理事黄森捷拿督, 软库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首先在茶叙上致辞,感谢「基金」各成员,特别是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博士多年来对「基金」的贡献和努力,实践了「基金」的理念和目标。郑博士同时赞赏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在过去一年领导秘书处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多项工作。   「基 金」的执行委员会主席陈启宗博士亦感谢传媒朋友过去一年对「基金」的支持。陈博士指「基金」与香港及外国传媒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令「基金」的工作能 顺利推行,陈博士期望「基金」能够继续与传媒合作,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陈博士又欢迎两位新加入「基金」的理事,伍颖梅女士及周敬成医生。伍女士为九龙 巴士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而周敬成医生则为周生生集团执行董事。陈博士相信两位新理事必定可以凭其专业知识,向「基金」提供宝贵意见,令「基金」发展更进一 步。陈博士更戏言说:「基金的工作不但对香港重要,对我们的成员也很重要,因为顾问委员会主席郑家纯博士和理事周敬成医生家族均是经营珠宝生意,两家族更是亲戚,不过这两位表兄弟还是待参加基金的活动才能『相认』呢!」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亦借此机会,向传媒朋友介绍「基金」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邓女士表示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基金」将会举行多项大型活动。其中包括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联合主办的「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这竞赛是香港首次举办的同类型活动,目标是提升香港学生对国家外交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达至长远推展国情教育的目的;及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胜出队伍将获邀参加北京访问团,与外交官交流,及参观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及北京名胜等。此竞赛已被特区政府挑选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主要项目。   此外,「基金」亦将于今年三月分别与中国社科院及上海社科院等合作举行城市竞争力研讨会及研究结果发布会。邓女士又表示「基金」已于去年革新「基金」网页,并设有定期「电子通讯」欢迎各界朋友浏览,并下载活动相片。   有关本活动相片及其他资料,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s://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询,请联络「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电话: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主办【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

2006.11.30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于今天(2006 年11月30日)假「香港世界贸易中心会」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即将举行之【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主办机构代表「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宋荣华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均有出席,主持发布会。   【第一届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的筹办缘于以往香港中学的课程范围,很少触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历史;然而,国家的外交历史可以反映祖国数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今次活动的目的正是要启发中学生对外交的兴趣,增长知识之余,又可以更认识国家,携手创建更美好的未来。   是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包括:中国外交学院、明报、中央电视台、有线新闻及文汇报;而支持单位则包括:香港教育图书公司、补助学校议会、香港津贴中学议会、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及政府中学校长协会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宋荣华先生表示:「这个活动是香港首次举办外交知识竞赛,意义深远。相信通过今次活动,令香港年青人以及普罗大众更认识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与日俱增的地位,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他还介绍,为方便香港同胞关注、了解国家外交和公署工作,公署已着手启动公众外交的三大品牌工程,即公署公众开放日(每年两次)、举办外交知识竞赛以及举办外交大讲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宝树先生补充说:「这项竞赛可以说是国情教育一个新尝试。假如你是国家外交部的发言人,要回答记者查询政府对某某事件的立场,你会如何处理呢?这种处境分析和模拟角色的比赛,不但有助学生了解国情,亦可锻炼他们处理危机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相信香港中学校际比赛的奖品从没有比这次更丰厚,这比三两万元奖金更吸引。或许这批参与比赛的学生,将来有人会当选联合国的秘书长也未可料!就如候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南韩籍的潘基文,他也是在学生的年代参与有关外交的交流活动中立下决心,要当个外交官。现在他不但梦想成真,还成为全球事务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呢!」   在谈及筹办活动的背景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更为重要。竞赛令学生走出课堂,认识世界;透过处境分析,亲身体验何谓外交。「基金」一直参与及鼓励多方的交流;拉近香港、中国与外国的距离,促进相互了解及合作。故此,「基金」荣幸有机会与 其他两个单位合办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并希望借此培养我们的年青一代,让他们继承前人努力的成果,为香港、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     相关网址: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www.em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www.betterhongkong.org; 明报外交知识竞赛网: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有关活动详情,请与下列人士联络: 1)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朱松华先生 电话:2106 6164 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 电话:2865 3529 / 6030 6025       2006年11月30日     竞赛详情   竞赛安排:竞赛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 形式:        校内比赛,书面答卷,内容以一般知识性为主。完成比赛后,学校将学生人数及参与率通知主办机构 对象:        学生以个人参与,有兴趣者均可参加 日期:        学校可于明年1月至2月14日间在网页下载考卷,并在此期间自行决定答 卷日期 考卷答案于明年2月15日开始在网页下载 学校在明年2月底前通知主办单位,参加学生人数及参与率 奖品:        每位参加的学生均可获主办单位颁发纪念状,主办单位将公布参与率最高的学校 第二部分 形式:校际比赛,学校组队参加,每队由5名(3名高中生,2名初中生)学生组成 方法:初赛会以书面答卷筛选出20队,参加准决赛 准决赛会以问答、抢答及分析模拟题三种方式进行,得分最高5队得以进入 总决赛 总决赛同样以问答、抢答及分析模拟题三种方式进行,一次过决胜负,选出冠、亚、季军,及两名优异奖。 日期:明年3月至6月 奖品:初赛:每名参加学生均可获颁纪念状; 参加的学校将被邀请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 特派员公署」 准决赛:每名参加学生将获赠奖牌; 每间参赛学校将获赠书券; 学生将获安排到特派员公署接受中国外交知识培训一天 总决赛:参加学校获赠奖杯及书券; 五队进入总决赛的学生均获邀参加访京团,与外交官交流,及参观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及北京名胜等   外交知识专栏:为增加学生及普罗大众对外交的兴趣和了解,明报从12月1日起在每个上课日推出连续4个月的“专栏”,刊登古今中外的外交事件、人物等,素材由公署及中国外交学院提供专家意见。   赛事播放:有线新闻将直播总决赛情况,及播出准决赛片段。 2006年11月30日举行之记者会相片, 请浏览相片集

第一届爱心动力大奖

2006.11.24
「明报周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合国开发署驻华机构」、「和平发展基金会」 联合主办 【第一届爱心动力大奖】   【第一届爱心动力大奖】颁奖典礼已于日前(2006 年11月17日)举行,当日出席嘉宾包括主办机构代表:「明报周刊」总编辑龙景昌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香港澳门特区首席顾问周进女士、「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席赵金卿太平绅士,及颁奖嘉宾兼评判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教授、九龙巴士(1933)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祖泽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副特派员解晓岩先生、国际部主任祁小夏及雪肌兰国际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陈小宝女士、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陈细洁小姐,及逾百名歌影视红星亦有到场致贺。 (附典礼照片)   设立「爱心动力大奖」的目的是希望透过这个奖项,鼓励更多演艺人士和商业机构,身体力行,推动社会公益,帮助弱势社群,保护环境资源,以及推动香港可持续发展。   首届「爱心动力大奖」得奖艺人和机构分别为萧芳芳女士,黎明先生及九龙巴士(1933)有限公司。 「爱心动力大奖」颁给演艺人员的奖项本来只有一个,但在评审过程中,由于评审觉得萧芳芳小姐为达到目标而亲自建立「护苗基金」;黎明先生则以个人身份支持很多不同慈善团体的活动;他们为善的方式不同,但各有贡献,同样应颁予奖项。   萧芳芳女士积极推广教导儿童预防性侵犯的方法,以及唤起公众人仕关注儿童性侵犯及对儿童伤害的严重性。黎明先生除了是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青年特 使」外,更是香港公益金的支持者。过去曾筹办多项大型活动,为公益金筹款。作为公共交通机构,九巴除了积极参与本港公益事业,更把这份回馈社会的心推广至其乘客,并成立了「九巴之友」,目的是希望会员履行一些乘客应尽的义务,发挥自律助人精神,提高公民意识。此外,九巴亦拨款支持环保、教育、体育及帮助弱 势社群等活动。典礼上,黎明先生亲自到场接受奖项,萧芳芳女士则由夫婿张正甫先生代领,而九巴执行董事伍颖梅女士则代表九巴接受颁奖。   「明报周刊」总编辑龙景昌先生解释奖项的背景时说:「二00三年,《明报周刊》把每年一度的演艺动力致敬大奖颁予岑建勋和梅艳芳,就是要表扬他们作为演艺界的一分子,对社会及公益事业的投入参与。积极发挥他们身为知名人士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今年首次举办的「爱心动力大奖」,亦是怀着相同目的」。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表示:「基金一直关注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故希望透过这个奖项,鼓励更多演艺人士和商业机构,身体力行,推动社会公益,帮助弱势社群,保护环境资源,以促进本港可持续发展。」   有关评审规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香港澳门特区首席顾问周进女士指:「在进行评选时,金钱捐赠的多寡并非考虑因素。除活动项目的目标和成效以外,评审委员更多考虑该参选者或参选机构的积极性、投入程度和创意。同时,评审委员对以香港本土为服务对象的的公益事务亦格外关注。」   「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席赵金卿太平绅士表示:「这个奖项意义重大,今年获奖的萧芳芳女士、黎明先生及九龙巴士完全发挥了这个精神,希望各得奖者及机构,以及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继续贡献香港,并将这份精神传扬开去。」   今次的评委会成员,包括《明周》总编辑龙景昌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香港澳门特区首席顾问周进女士及「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席赵金卿太平绅士,以及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教授、九龙巴士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祖泽先生和著名电影美术指导张叔平先生。由于陈祖泽先生身为九巴董事长,所以在评审商业机构的时候,他以涉及利益冲突为由退席及没有参与投票。     有关活动详情,请与下列人士联络: 明报周刊:何碧雯(电话:3605 371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麦美娟(电话:2865 3529)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访美之旅取得美满成果

2006.05.30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访美之旅取得美满成果 (二零零六年五月三十日,香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的代表团结束为期十一天的访美行程,已返回香港,访问团总结今次访美之行非常成功。代表团于五月七日出发,十八日返抵香港,先后访问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及三藩市四个城市。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多年来致力令香港在世界政经舞台上继续保持国际城市的地位,今次访问主要是向美国的政商界和意见领袖讲解香港最新的政经现况。于此同时,此行亦旨在让基金的代表更深入了解美国主要官员和决策者的眼中是如何诠释在一国两制及基本法的原则下的香港。访问团由基金总裁袁金浩率领,成员包括前律政司长梁爱诗、九巴执行董事伍颖梅、美国布鲁金协会访问学者、港大社会学系教授邓特抗、资深国际时事评论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AlexReyes,以及基金会的候任行政总裁邓淑德。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先后向美国政府、国会、商界领袖、学术界、智库及传媒讲解香港最新的概况、投资前景及政制发展;访问的单位包括国务院、商务部、参众两院的议员及幕僚。访问团亦分别与极具影响力的著名智库如美国传统基金会、凯托研究所、布鲁金协会及国际策略研究中心的代表会面和交流。 访美期间,代表团亦与多家美国跨国企业的高层会面,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摩根史丹利,及世界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代表团亦出席四间美国顶尖级大学包括哈佛大学、特夫大学、史丹福大学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的论坛,梁爱诗女士亦在论坛上发表演讲,题材主要是围绕在「一国两制」原则下,维护法治精神是香港政府的重要核心价值,其他题目包括保护知识产权,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落实及香港的政制发展。梁女士亦在华盛顿国会山庄、纽约律师公会、纽约香港商会和三藩市香港商会作专题讲座。 代表团团长、基金总裁袁金浩先生表示,今年的访问非常成功,访问团在华盛顿先后与美国政府高层官员、国会议员及他们的幕僚举行一连串的会议,在纽约期间亦与多家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会晤及交换意见;在会谈中他们都重申「一国两制」原则在香港特区的实施十分成功,亦是香港能继续保持稳定繁荣的主要因素。 袁先生表示,「今次访问,有趣的是可以说与一连串的『四』字有关,今年的行程,我们访问四个美国城市、与四名极具影响力的国会议员见面、和四家重要的金融财经机构高层会谈、访问了四家顶尖级大学,和四家新闻媒体机构代表交流,亦出席四个专题论坛。今次访美之行令代表团成员耳目一新,亦是非常难得的学习经验。这不单可以进一步扩阔基金会的国际关系领域,亦成功开拓更多策略性网络联系。每年一度举行的美国访问是基金会的一项优良的传统,我们非常重视这种双向的交流模式,借此可以令港美两地培育更紧密的联系。」 袁先生补充说「今次访问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最近一次访问美国之后进行,我们特别感受到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两国的重要性,以及其衍生对香港的影响。在今次访中,被访的官员及机构代表反复提到中美关系发展越融洽,对香港发展越有利。香港应继续推动两国意见领袖意见的交换、加深彼此了解,在改善中美两国关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将继续在美国进行推广香港的工作,同时亦会安排美国国会议员及媒介代表访问中国及香港。有关的推广工作,亦会推展至包括欧盟等国家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 代表团其中一名主要成员,前律政司长梁爱诗女士在今次访问美国四个城市的行程中,出席当地举办的法律论坛及商界午餐会发表演说时表示,有信心中美两国关系可以继续稳健及和平的发展,而香港亦会从中受惠。 袁金浩先生感谢美国政府及国会对访问团作出高规格安排和热情的接待。他亦特别多谢在访美期间,香港工业贸易署三个设在北美的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主管的支援和协助。同时访问团亦拜会中国驻美大使、驻纽约和三藩市总领使,更与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会面,这令访问团感到中央亦极为重视基金的工作和使命。 袁先生亦对今年访问团成员的贡献表示致意,「我们有一个非常出色访问团,每名成员都竭尽所能,致力向美国政、商、学、新闻界宣扬关于香港的正确讯息。」 即将上任的基金会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结说,「今次访问,我们为港美两地未来的合作、商业联系及学术交流进行了超过四十个非常重要的对话。基金会将继续努力,与海外的意见领袖、商界、研究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致力维护香港的经济健康发展及港人福祉。」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2622或传真至2861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络。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袁金浩晤赖斯李肇星

2005.11.29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总裁袁金浩刚从韩国斧山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并在领导人晚宴上与美国国务卿赖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会面。 袁金浩表示赖斯在亚太领导人的晚宴进场时,大受与会宾客欢迎。与她会谈中,她对中美关系和香港政经现况甚为清楚,并对前景更感乐观。 在同一场合,袁金浩更与外交部长李肇星话旧。 他对曾荫权特首领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充满信心,并对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改善中美关系的使命给予极高评价,并会继续支持基金在国际和国内的工作。 此外,在11月2至4日袁金浩被邀参加英国外交部在WiltonPark举行有关香港的集思会。讨论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环保、医疗等课题,并谈及政制发展。与会人士多为欧美政经和商界领袖,亦包括行政成员查史美伦及立法会议员汤家骅。他们对香港政制发展表示乐观更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总体而言,从今次在英国WiltonPark的集思会和在韩国斧山举行的亚太经合高峰会的观察中,香港仍为世界领袖注意的城市。这更是香港为亚洲国际都会的一个指标。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2622或传真至2861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联络。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泛珠三角与香港互动发展》新闻发布会

2005.09.2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已成立10周年。在过去岁月里,基金除到海外推广「香港」在亚太区的商业中心地位,期间,并大力推动珠三角与香港经济整合活动,务使令香港市民能加深了解珠江区域地缘、经济、人文交往关系及互补优势的重要性。适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近日出版一本有关泛珠三角的书:泛珠三角与香港互动发展,基金贯彻推广珠三角区域的工作加以支持部份出版经费,务使有关泛珠三角与香港的讯息能广泛发布,希冀提升香港市民对该地区的认识,更可加深了解该区域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关系及企业投资的前景。基金认为该书是值得推介,予以支持。 同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杨汝万教授谈及出版该书的背景,更阐释其重要性,杨教授说: 「2004年6月初,广东与周边八省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最高领导人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并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简称「9+2」的新经济合作框架,就在中国南方顺利和隆重地诞生,影响深远。 泛珠三角成立是顺应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两个现今主要经济潮流的结合。这个合作协议的签订不仅为该地区的经济前景和人民生活创造了巨大的机遇,而且其他相类似的区域经济也殷切地关注有关协议的成效,进而评估应否创立同样的经济组合。 泛珠三角的成立无疑把珠三角显赫成功的经验,即时辐射到更广阔的地域。事实上,泛珠三角区内资源和自然环境纷繁多样,风土人情以至民族结构迥然有异,构成庞大的互动商机和合作空间,故此,新合作协议必然对这个占中国五分之一面积、三分之一人口,以及三分之一生产总值的地域,架构出一个美丽动人的未来。 为着香港能更有效和切实地与「9+2」其他的成员寻找合作的契机和加强认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于2004年12月中,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联合举办了「泛珠三角发展论坛」,「9+2」成员均派出学者和决策官员代表参与盛会。香港的官员、学者、商界和专业人士,以及使馆代表均踊跃参与。其后,论坛移师到香港中文大学,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和意见交流。 」 杨教授重申: 「为着把泛珠三角的构思放在更广阔的地域框架作出审视,论坛亦特别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代表参与,他们都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泛珠三角的建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代表首先从国内宏观经济分布的角度,分析了泛珠三角的建立理据,以及对其他地域的示范作用及影响。另一方面,新加坡的代表则以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员之一的观点,讨论了泛珠三角的产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合作所产生的正面作用。与会者一致认为,泛珠三角的诞生为香港与内地广阔的地区迈向更紧密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本书收集了论坛宣读的论文,而有关论文在会后已加以修改和补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文章付梓,我们要对所有作者的努力与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 杨教授期望此书能为香港学者、官员和一般市民增强对泛珠三角的认识,进而强化彼此的合作发展。 杨教授总结: 「我们相信,香港与泛珠三角成员合作,机会和挑战兼而有之,我们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才能为个人的事业以至香港,打开新的局面,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二零零五年九月廿二日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2622或传真至2861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梁资慧小姐联络。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美国政经界肯定香港国际城市地位

2005.02.28
适逢农历新年,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与香港的政府及公营机构携手到海外推广香港.   是次代表团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带领,成员包括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胡珠先生;国际发展策略局主席冯华健先生; 香港贸易发展局传播总监孟莎娜女士;投资推广署财经事务主管罗宝庄女士与及来自香港驻纽约经济贸易办事处及以香港作总部的太平洋经济理事会的代表等。 代表团在美国逗留了五天,由二月十四日至十八日,期间到访纽约和华盛顿与国务院及商务部高级官员;国会代表;财金机构,如摩根士丹利,高盛投资,标准普尔,美国汇丰银行,花旗国际及纽约交易所;智库机构,如亚洲协会,传统基金会,凯托研究所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及主流媒体,如福布斯和财富杂志及华盛顿邮报等会晤。代表团也和亚洲协会和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代表就香港的文化发展作深入交流。此外,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先生与代表团会面时,特别向代表团转达对香港人问候。 是次访美的主要目的,是向美国的政经人士及舆论领袖介绍香港的最新情况。代表团更特别提及,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开幕及年底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会将香港成为国际焦点。 另外,代表团汇报了其他领域如政制发展,教育改革,文化发展及环保等发展。身兼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的冯华健先生重点提及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广播中心的优势。 袁金浩先生认为,是次活动能够将不同机构的代表联合起来,统一口径向国际社会传达正面的讯息: “香港的角色是多方面的– 国际商贸和投资平台,泛珠三角经济融合的枢纽,区内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效法对象,及区域广播,电信和高等教育中心.” 冯华健先生认为:“美国政经各界对回归接近八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仍表示关注,特别对政制发展及财金前景深感兴趣。这对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有所裨益。但我们仍要努力去维持香港独有的营商优势,继续作为世界都市和金融中心。” 孟莎娜女士也认同,是次协作可谓非常成功,对贸发局往后在美国各大城市所进行的推广活动有莫大的帮助。 代表团都认为,美国政经及舆论界对香港在后沙士时期的经济反弹表示欣赏,并认为经济将持续增长。代表团也趁机提及,沙士一疫其实对香港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经过回归后多年的探索, 沙士一疫令香港人终于明白到,香港和邻近的珠江三角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透过沟通和融合,才是出路之所在。 ” 太平洋经济理事会政策分析师芮安卓先生说。此外, 著名智库传统基金会及凯托研究所都对香港在维持自由经济体系所作的努力予以肯定。 袁金浩先生总结是次访美行程可谓相当成功,能够将多个机构联合起来,向国际社会发放香港作为繁盛和自由的经济体系; 国际贸易和投资平台及区域广播及电信中心的正面讯息,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梁资慧小姐联络。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赞助、非牟利、非政治的机构,由香港商界领袖组成,旨在加香港在区内的金融、船务、贸易、通讯及科技中心的角色。基金亦会透过安排香港、中国及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而提高中西之间的认识。

香港从速抓紧泛珠三角和西部开发的双契机

2004.08.10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诞生和近日第七次港粤联席会议的召开,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更趋紧密。因此香港未来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政策相互配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在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合办的媒体简报会上表示,国家当前的两大发展策略,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及西部开发,就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契机之所在。 两个月前,一个崭新和划时代的区域合作协议框架在珠江流域、长江以南的地区隆重诞生了。以广东省为首的周边九省,即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与海南岛,加上香港和澳门,简称为9+2的泛珠三角地区领导,共聚一堂,倡议促进区内共同发展,取长补短,互惠多赢,为神州大地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开创新路。这样的倡议可谓高瞻远瞩,令人鼓舞。 身兼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及中央政策组珠三角委员会主席的杨汝万教授说:「泛珠三角占中国约五份之一土地、三份之一人口、三份之一生产总值和二份之一外来投资,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举足轻重。过去二十多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港澳的正面影响下,珠三角以至整个广东、福建均经历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举世瞩目。泛珠三角的构思是把这个发展势头推延到邻近更广阔的地区,使现代化、工业化和专业化可以在空间上不断扩大和升级,以推动国家的发展。由于港澳的地位既独特又超前,它们在有关构思中分占重要的环节。」 过去一年,香港在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和自由行的政策推动下,经济和社会状况均持续好转,楼价和股价的升幅尤其可观。如今又有泛珠三角的积极出台,香港的前景应会更为秀丽。事实上,泛珠三角所带来的契机,若配合得宜,香港绝对不难再攀新一轮发展高峰。此轮发展,该如何把握?又应从哪里起步呢? 杨教授表示,从多种迹象看,「向西望」似乎是比较可取的选择。首先,盱衡珠三角内部过去二十多年来东、西部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之后,积极发展珠三角西部地带,不仅可使肇庆、佛山、江门、中山和珠海发挥各自的潜能和优势,亦可纾缓东莞和深圳近年所面对的土地不足和劳动力及资金上升等问题的压力。西岸地带基建的不断改善和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快将定案,都为当地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动力。 再者,珠三角西部地区连接的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也就是泛珠三角的西南四省,物产丰繁、人口众多、少数民族杂处、水能源和矿产充沛,与广东、港澳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在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安排下,这大片西南地区既可透过香港的金融、物流、资讯和旅游的优势,将它们的产品输往世界市场,又可借助香港的发展经验以提升它们的专业服务和现代化。 除了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外,西南四省更是中央政府于一九九九年宣布的西部开发政策的其中一个关键焦点。在包括西南部六个省份的西部开发框架中,现时泛珠三角的西南四省其实就是西南部的中心地带,城市、经济、人才及科研能力尤为集中。所以,它们在过去数年已有显著的发展,现加上泛珠三角的新安排,在政策上受到双重优惠,就如上了经济特别快车,不难勇猛向前飞奔。香港和西部开发地区互动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香港效应在此辽阔广大的地带,尚未积极和全面展现。香港政府和投资者须加倍努力,带出我们的强项,始能紧握新政策带来的发展良机。此外,云南、广西又毗邻东南亚地区,在中国与东盟国家「10+1」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过程中,势必扮演重要的角色。 杨教授总结时特别强调:「由于泛珠三角的崛起,香港正面向另一重要的发展十字路口。先「向西跑」似乎有多方面的诱因,加快珠三角西部发展倾向的背后有中国西南四省作支持,这地区在泛珠三角和西部开发政策双重优惠推动下,将可为香港企业家、投资者和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互惠互利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就这一角度而言,香港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投资者应多「向西望」,加深对这地区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定下发展、投资、合作和交流的活动方针、步伐和模式,以尽快把握和迎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所展示的璀灿未来。 」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53529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梁资慧小姐联络。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世界顶尖商学院全球论坛肯定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

2004.05.30
“香港是你在中国的生意伙伴” 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在五月二十一日的 >(INSEAD / Wharton Global Forum) 演说所带出的信息。 <欧洲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是两所全球最佳商学院- 法国的欧洲商学院(INSEAD) 和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一年一度的联合旧生聚会, 而袁先生是次以基金会的行政总裁和INSEAD校友的身份出席在莫斯科的会议, 并在一个名为<新兴消费市场>的工作坊上发表演说。袁先生向在场超过二百多位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欧盟,和中东,亚洲等国的商界领袖表示,中国大陆市场发展的潜力和优良制造业的投资环境, 为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带来无限商机。袁先生指出:「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入世之后,在目前以规范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里,中国会是更负责,更积极的一员。」 袁先生同时强调香港凭借多年的国际贸易经验, 加上本身的经济优势和专业服务,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基于香港的地理位置, 能够在四小时的飞行时间内, 遍及全球百分之四十的人口, 香港在亚洲区内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不会动摇。再者, 在二十四小时的交易时圈里, 香港位处两个金融市场– 纽约和伦敦中间。而更重要的是, 香港本身的优势, 如法治为本, 低税率, 资讯流通自由, 廉洁的政府, 公平竞争的原则, 和被公认的金融和贸易运作模式。」 在莫斯科期间, 袁先生会晤了俄罗斯总理弗拉多科夫和莫斯科地区常务副主席 Aleksey V. Kuznetsov。袁先生更和在俄罗斯甚具影响力的商界组织Russian Information Agency 达成合作协定, 促成该组织在本年十月组成商贸代表队访问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紧接着在十一月份, 两个分别来自科威特及以色列的代表队也会访港, 借以了解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商机和发展潜力。 袁先生形容是次全球论坛相当成功,能够将香港推介给国际商界人士, 特别是俄罗斯及其联邦国家。其实是次活动的时间配合相当理想, 紧接着着政务司司长在五月十八日和香港珠宝制造业厂商会代表团在五月十九日到访莫斯科。诚然, 随后俄罗斯代表团的到访, 香港的国际地位备受肯定。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852) 2861 2622或传真至 (852) 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梁资慧小姐联络。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赞助、非牟利、非政治的机构,由香港商界领袖组成,旨在加强香港在区内的金融、船务、贸易、通讯及科技中心的角色。基金亦会透过安排香港、中国及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而提高中西之间的认识。

从本地商界之观点看香港未来政制发展的方向与进程

2004.05.03
对于近日香港政制发展的讨论,及人大常委会最近对政改方向的决定,连日来引起本港及海外的关注。作为商界的一份子,「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后称「基金」) 亦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同时希望从本港商界的立场及角度,提出我们一点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本周一( 26日) 经过详细审阅及讨论特首董建华先生提交的政制发展报告后,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作出决定,同意本港2007及08年的特首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可以修改,但同时定出届时不能进行双普选。 「基金」认为,今次的决定,为香港07及08年的特首和立法会产生办法提供了明确方向。诚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后称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先生所说,人大常委会今次作出决定前,已经先后透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不同渠道,收集和听取了港人的意见,而在审议讨论时,除了《基本法》相关的规定,也充分考虑了香港各方的提议和诉求。 「基金」及本港商界均认为常委会的决定是恰当和及时的,因为它明确界定了特首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可修改的范围,消除阴霾,澄清疑虑,有利香港社会务实地讨论政制发展。而和「基金」接触的多个国际和本港团体中,亦普遍支持常委会的决定。 推 进香港的民主发展是基本法的重要承诺。 「基金」认为在回归后六年多来,香港的政制已按基本法规定的步骤逐步发展;然而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政制的发展必 须与香港的经济互相呼应,配合社会的实际环境。因此在作出任何重大的改变时也应考虑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乔副秘书长提到香港政制发展时,列出了6 项「实际情」的考虑,包括(1)许多港人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认识还不很足够, 「一国」观念、国家意识、香港法律地位的认知以及对普选意义的认识等还不够清晰;(2)《基本法》作为香港的宪制性法律的地位尚未牢固;(3)香港的政治体制必须能够兼顾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的利益,做到均衡参与; (4)当前香港经济正处复苏阶段,经不起震荡;(5)行政与立法之间的配合还在磨合之中,行政主导制度还未有真正落实;及(6) 香港社会对07、08年是否实行普选,存在很大分歧。我们相信这六项考虑正好反映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实际情况的透彻掌握。作为商界的一份子,「基金」亦十分 赞同在实施普选之先,必须先处理这些因素。其实乔副秘书长等内地官员在这次的政制发展的讨论里,透过多次在香港和深圳的活动,充分听取各界的意见,从而加 强特区与中央的沟通。而这次的常委会的决定也是一个特区与中央相互沟通的成果。 「基金」所接触的商界和社团亦认同在这6项「实际情况」得到满意的答覆前,香港的政制发展应该顾及到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和缓慢复苏的经济。 我 们认同香港应根据基本法的规定,按照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推动民主发展,最终可以达到全民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及选出立法会议员。但在这过程中,必须要兼顾 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要在目前的选举制度中维持「均衡参与」的大原则,确保各阶层可通过不同途径参政;在发展民主政治 之同时,兼顾社会各阶层界别的声音。只有透过这样全面和周详的安排,才能确保工商界及中产阶级有适当的政治参与及被相关的体制所保护。 这些不同的因素,其实跟行政长官就07、 08年实行普选所提交的报告书里的9个因素*理念相同。在进一步讨论政制发展时,除了确保香港继续享有高度自治外,也要有全面而均衡的考虑。认真的做法就是,各方面、各阶层的人士应该以维护香港整体利益为大前题,以不带任何私利的胸襟,放下成见,携手协力,从香港的实际政治、社会、经济情况出发,寻求共识,务实地推动香港的政制发展,为香港谋求长远的利益。 「基金」认为,既然常委会决定了07 及08年的两项选举安排,并容许有修改空间,香港各界人士应该实事求是,以温和、理性的方法争取,小心和谨慎地详加规划,争取本港各阶层、各方面人士同心协力,认真地研究中央所提出的因素,再在常委会决定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配合方案,从而为香港创造普选的条件。过去六年多来,香港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及社会 事件的冲击。踏入2004年,各方面应以繁荣稳定为本,令香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得以继续循正确方向复苏,而一切的政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也应以维护社会祥 和为大原则。 * 九个因素分别为:- 特区政府研究政改方向及步伐时,必须听取中央意见 不能为政改方案轻言修改《 基 本 法 》规定政治体制的设计和原则 方案不能影响中央对行政长官的实质任命权 方案必须巩固以行政长官为首的行政主导体制 达至普选的最终目标必须根据特区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衡量实际情况时,除市民诉求外,还须考虑包括市民对一国两制及《基本法》的认识程度、公民参政意识、政治人才成熟程度及行政立法关系等 方案须有利社会各阶层通过不同途径参政,以便在政治体制内都有代表声音 方案必须确保能继续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 方案不能对现行载于《基本法》的经济、金融、财政及其他制度产生不良影响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852) 2861 2622或传真至( 852) 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梁资慧小姐联络。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 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 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 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 贸易, 通讯及科技枢纽。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欧盟与大珠江三角洲建立更紧密商业联系

2003.11.24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访问团刚结束到英国、德国及法国的九天考察活动。 这访问标志着在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继续因香港独特的地理经济环境而加深与我们合作,及香港在亚洲的商业实力表示的信心。 访问团向三国的高级官员及政经领袖介绍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最新的政治及经济情况、投资前景、基建项目、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 该访问团团长暨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形容是次访问成绩美满,因为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香港仍然是很多跨国企业在亚洲区的总部,一直吸引着欧洲贸易伙伴的兴趣。 「在距离二零零四年一月一日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正式开始实行还有五个星期的前夕,今次访问的时间确实及时,让我们借此机会可以向欧洲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介绍香港是他们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最佳跳板。这次访问为欧洲及香港两地的商界建立策略联盟。」袁氏补充说。 「访问团亦与当地的主要智囊、非政府机构、商会等建立了联系,有助日后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及商务合作。」 访问团成员包括香港和广东的专业及商界人士,包括德辅大律师事务所资深大律师及国际发展策略局主席冯华健先生、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董事及国策局董事汪长禹先生、东华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顾问王慧恩小姐、广州外国企业顾问服务公司主席徐嘉莉小姐、王氏电子有限公司工业系统总监王贤敏小姐及王氏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工程部经理EricYao先生、康军先生及基金会在欧洲的商业伙伴。 在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在伦敦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当地商界会晤,敦促他们加强巩固英国商界在香港建立已久的投资运作。代表团借此次访问与英国贸易及投资机构(UKTrade&Investment),出口商会(TheInstituteofExport)及香港联会(HongKongAssociation)建立友好的关系。此外,代表团亦有参加在伦敦由香港旅游发展局举办的「香港乐在此,爱在此」推广活动及出席贸易发展局的周年晚宴。 在访英期间,代表团主要成员冯华健大律师清楚道出令香港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地区的四条支柱:平等贸易机会、符合世贸要求的营商环境;严厉打击贪污及贯彻实行法治精神这条令香港成功的方程式。冯氏说:「为追上现今知识水平及经济贸易全球化,香港正扩张本身的商业基础,发展高瞻远瞩的创新科技基建项目,同时订立一个具使命感的教育政策去提升香港的人力资源质素。同样重要的是,香港背靠的中国腹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各样制造业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一个上佳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当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将对那些洞悉先机,以香港为基地的公司,尤其是外资,提供一个发展优势,因CEPA对于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并没有国籍限制。」 在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柏林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德国的经济及劳工部长(GermanMinisterforEconomicandLabour)和外交部长(SecretaryofStateforForeignAffairs)会晤,并讨论有关香港在促进大珠江三角洲及湄公河三角洲间的经贸活动,尤其与越南的商贸往还中扮演的角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今次访问与BerlinPartner、德国贸易及工业联会(GermanFederationofTradeandIndustries)及Potsdam大学Hasso-PlattnerInstitute建立联盟,为将来共同合作推广香港及德国贸易和文化科研打下基础。为重视中德的商贸关系,在十二月一日,德国总理施奈特(GerhardSchroder)将访问广州,出席当地举办的全球最大的国际汽车展,进一步扩展德国的汽车工业的商机。 在十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访问巴黎期间,代表团拜访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先生,就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整合如何促进区内繁荣及未来发展交换意见。代表团亦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The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及多个商业组织会面,其中一个项目讨论香港作为明年11月在中国举办之「国际市长会议」(InternationalMayors’Conference)的支援中介角色。而基金会明年三月将与OECD有关官员访问中国,选择最适合主办该国际会议的城市。 袁金浩先生感谢此行拜访当地的政府,及其在港总领事协助安排是次高层次访问活动. 「更重要的是,各团员对欧洲政经界带出正确的讯息。他们都积极参与有关商务联系及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讨论。我们会继续努力与海外意见领袖、商界、研究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关系,为香港的经济及大众褔祉努力。」袁氏总结说。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2622或传真至28613361或电邮至kim_wan@betterhongkong.org 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强化香港港口及贸易业务

2003.10.30
香港作为货物出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其港口及远洋贸易业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优势却随着邻近地区发展正在逐渐消失。华南港口的发展所带来的竞争,使香港的发展受到阻滞。地处华南的盐田和蛇口/赤湾港口在吸引珠江三角洲出口货运方面,比香港更具结构性优势。由于港口及远洋贸易对香港的经济非常重要,这一系列变化对香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时下的讨论过程中,很多关于港口及远洋贸易业上的问题被过度简化了,由此形成的一些普遍看法及误解,因而影响了战略决策的判断。这些看法包括: 1.货柜码头收费过高是导致香港港口业务流失的主要原因 2.香港的货柜码头由几家经营者控制,直接影响了香港的竞争力;因此香港需要引进更多的码头经营者 3.香港需要扩大港口处理能力以增取华南地区的出口;这可以通过提早兴建10号货柜码头来实现 4.通过重点争取转口运输,及为航运公司提供专用泊位,使香港整体经济能从增加的港口业务上受益 尽管这些看法触及部份的关键性问题,但其基本方向是错误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事实1:降低港口收费并不能解决问题。高昂的货柜码头收费并不是造成经香港出口货运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相反,结构性因素,如中港海关的延误及偏高的公路货运成本等才是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 事实2:引进更多经营者从而加强“竞争”,并不能对香港的港口业带来正面的影响。事实上,香港货柜码头经营者的数量与其他世界领先港口相近。此外,香港货柜码头服务水准被受国际推崇,引入新的货柜码头经营者能否进一步改善行业结构,提高服务质素和投资水平,理据成疑。 事实3:除非香港消除相对于华南地区的结构性劣势,否则扩张码头容量的措施应暂时押后。在解决结构问题之前,投资兴建新的货柜码头涉及风险将会过大,因此香港应以努力提升现有码头设施的生产效率作为首要任务。 事实4:通常货柜码头只有在吞吐量不足时才主动争取转口运输的业务,因此香港不应将其作为重点业务来看待。转运的确可以扩大港口吞吐量,但对本地经济的正面效益不大,同时易受邻近地区港口的竞争影响。尽管转口运输业务自身能为码头提供收益,但仅仅因为它而作大规模投资却并不值得。此外,在没有增加直航业务下,专用泊位的设置只会把收益从本地港口转移到航运公司手上。 货柜物流一直是香港的贸易行业的基石。尽管广东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将推动整个华南和香港港口的增长,华南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将逐渐威胁香港在货物运输领域的领导地位。另外,在航空货运上,虽然香港机塲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类似港口所面对的威胁在不久将来亦很可能发生在机塲上。为稳固香港在华南地区的地位,香港港口需要进一步融入珠江三角洲,将其定位成为华南港口网路中的重要部份,并重点吸引个别货物品种。与此同时,香港应当把重点从货物处理转移到出入口业务上的其他领域。也就是说,为了使出入口业进一步发展,香港应逐渐摆脱对货物处理的依赖,从而转向提供高技术的增值服务。 为巩固香港在港口和远洋贸易领域上的领导地位,香港须从以下三大方面努力: 1.与珠江三角洲建立道路及政策上的桥梁:香港应当继续在政策和基础设施上寻求跨境整合,以稳固其在华南港口网路的领导地位。成功的整合能大幅降低公路货运成本,提高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西部之间内河船的服务水平及效率。此外,香港货柜码头业应加强与华南地区港口的合作,共同商讨港口未来发展路向,正如珠江三角洲各机场之间成立的“珠三角五大机塲研讨会”,可作为华南港口合作模式的参考。 2.确定及争取因结构性因素而选用香港港口的货物:表面看似相同的货柜,其实不尽相同。部份货主可能会出于港口服务水准的考虑,指定把货物交由香港港口处理,并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钱。香港应把货物分类,针对不同货物的特别需要,提供特别服务以吸引这些货物继续使用香港港口。例如利用保税货车来免去中港海关检查或直接向海外买家推销香港港口的优点,皆能增强香港港口对中国进口及高价值货品的吸引力。 3.争取货物处理以外,出入口价值链的其他商机:在整个出入口交易当中贸易服务的收入比货物处理多出数倍。香港应以最全面的角度,来检视本身在出入口贸易中的服务定位。例如:香港应充份利用产品采购全球化的趋势,推动更多的企业在香港成立采购中心,提升本港的软件(如采购网络,外语能力及对海外市塲的认),并把本港定位成亚洲(而不仅仅是中国)采购枢纽。 总体而言,香港港口凭着本身独特优势,足可以保持其在华南港口中的领先地位。但是当华南各港口正积极改善其基本设施及扩充港口之际,香港急需消除对其不利的结构性劣势。若未能在短期内解决,香港将会丧失在华南及亚洲贸易行业巩固领导地位的大好机会。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2622或传真至28613361或电邮至kim_wan@betterhongkong.org 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重建香港竞争力研究报告:专注香港优势价值

2003.08.06
非典型肺炎的爆发,令香港的整体经济持续衰退情况加剧恶化,对一些原本在经济衰退中已经大受影响的行业,造成更严重的打击。本报告之目的是希望借今次研究,找出非典型肺炎对香港经济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以及提出适当的行动,使香港经济苏醒过来。 此次的研究,我们第一步是向社会上多位领袖搜集他们对香港在「后非典型肺炎经济」中面对的挑战和商机的不同观感。我们发现他们对香港都有一个共同顾虑:就是香港应怎样处理经济系统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以及来自中国内地对争取投资的竞争),同时香港应怎样透过发展新的经济范畴,以刺激经济恢复增长。 我们同意香港的经济正面对这些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在一般人的讨论中,往往把香港面对的挑战,归咎于几个错误的理解,而真正的问题却为人忽视。我们发现,在一般人的意解中最少有三个误解: 1.       香港作为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及投资中介人角色正逐渐褪色,导致高失业率。 2.       因为经营成本太高,香港已失去竞争力;故香港需要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 3.       香港经济衰退是无法扭转的局面。 我们的工作是阐释和厘清这些误解,从而将社会的注意力转移集中在基本事实上: 1.       事实一:如其他发展成熟的经济体系一样,香港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 这个威胁虽然存在,但香港作为中介人角色实质地减少的情况仍未出现。诚言,高失业率通常与中介人角色减退连上关系,但实际上香港的高失业率,并非纯然来自内地的竞争。本地的高失业率,主要是香港在发展成为一个高增值的服务型经济中,出现的结构性及周期性转变造成。事实上,香港目前所经历的,与其他发展成熟的服务型经济体系(如:纽约、伦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情形非常吻合。 2.       事实二:香港必须集中发展其本身真正的优势价值。 香港永远不能够与中国在成本因素上作直接竞争。香港的特殊地方在于发挥其优势价值,所以香港应努力保持及深化现有的优势。 3.       事实三:香港是绝对有能力扭转目前的经济不景情况。 香港面对的挑战既非不能克服,亦非是独一无二的;香港只要能采取果断的行动,解决目前的问题,便可以扭转经济情况。 我们相信要恢复香港的竞争力,必须采取一连串行动。香港一定要集中发挥其商业上的优势价值–其真正与别不同的优点。在这份报告内,我们提出建议,为重建及加强香港的竞争力作导引。 首先,香港必须在思考方向上作出重大的改变。要继续在经济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功,香港必须集中处理几项经过挑选,能够为经济带来推动的产业。此外,香港应该增加与中国的实质经济整合,同时亦要在以下几点明确突显其优势,包括:法治制度、企业管治、自由经济、及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我们建议在三个广泛范畴上采取行动: 1.       香港应深化现有优势,而并非扩阔新经济范畴:香港应该挑选部份可以继续保持或能够创造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先发展,并以这些特选的产业类别为核心,再配合其他周边产业,建立数个具规模的经济体系。 2.       香港应吸引人才而非资金:要取得成功,挑选出来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别必须有合适的人才管理。香港应该集中吸引三类的外地的人才:中国大陆的人才、亚太区内最优秀的人才及海外华人。 3.       香港应努力达致世界级城市的期望:要令经挑选的产业类别发展兴旺,和吸引人才来港工作及定居,香港需要发展为一个真正的世界级城市。要达致这个目标,不能只作空谈,香港必须改善及缩窄与其他世界级城市于环境因素、教育、文化及艺术的差距。同时,香港亦要加强及保护其原有的优点,包括尊重法制、优质的金融机构、开放的资本市场、维护自由经济及良好的运输基础建设。 研究亦以四个国际城市,包括伦敦、纽约、新加坡及上海为基准,探讨香港应如何要达致世界级城市水平。报告提出要注意“硬件”及“软件”两个范围: 两项硬件的因素包括: 1.       商业因素:世界级的财务及商业中心、具国际级竞争力的服务工业、国际商业贸易物流中心、自由贸易经济体系及发展完备的研发中心。 2.       非商业因素:高水准的私人及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卓越的运输及通讯系统,及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发展计划。 而软件的因素包括: 1.       教育:熟练及有技能的劳动人口,并且有高质素的教育制度。 2.       居住环境:安全而且保持低罪案率。提供清洁居住环境,及优质的住屋。提供一种令人向往的国际化生活环境,拥有引人入胜的夜生活、方便的购物设施及舒适休闲的生活模式。 3.       社会基础建设:多元的种族及文化特点,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中心。尊重法治精神、推崇资讯开放及言论自由、提供公平的营商环境和致力打击贪污的政府。 报告结论如下: a)    必要改善的范围:这方面的包括确保香港有清洁的环境、加强专上教育、以及引入多元化文化发展,及增加更多的文娱艺术活动 b)    现在已有的优势,但要继续保护的条件范围: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保障经济自由及自由贸易,维持一个世纪级的物流中心,包括港口、航空货运及机场,以及维护法制、保持世界级的金融及商业制度。 根据研究结论,报告重申: 「香港的经济表现虽然自1998年开始转弱,但本港的经济基础仍然非常稳健。面对持续增加的经济压力,尤其是经历非典型肺炎危机后,更加唤醒香港要面对目前的课题:重建香港的竞争能力。要令香港恢复竞争力,需要在本地经济体系中,挑选几项香港能真正建立独特优势的产业类别,予以集中发展。最后,整体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有赖得坚定不移的领导,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采取果断的行动,令计划落实;否则,香港的经济发展便会失去动力,难以改善目前的疲弱状况。」 <palign=”center”> 完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2622或传真至2861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发动十万电邮及E-Card全球推广香港同心协力共创美好明天

2003.05.28
www.brightenhk.org.hk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合办机构名单 Ambassador List   (二零零三年五月二十日,香港讯)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互联网专业人员协会」、「杰出青年协会」及「世界贸易中心协会」联合举办「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团结港人的信心,共同对抗因非典型肺炎带来的冲击。行动主要是透过www.BrightenHK.org.hk 网站将有关香港的准确及正面讯息传送至世界每一角落,重建香港国际都会的地位。   「有些海外朋友、政经领袖、企业主管对香港近期对抗非典型肺炎的努力并未掌握正确的讯息,我们希望透过今次行动向海外人士发放最新和准确讯息,促进香港与海外社群之沟通,重建香港在国际间的地位,务使经济尽快复苏。」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表示。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得到本地二十多个本地和外国商会、近二百个工商界组织和非牟利团体,遍布全球超过一百二十国家及三百多个城市的百多万名会员的支持。各参加团体的会员将于未来数月向世界各国的合作伙伴及朋友发放电邮及E-Card,透过网站展示香港的卫生状况,疾病控制、医疗研究及特区政府的和医护人员的抗炎工作,令海外国家清楚掌握香港最新的实况,避免任何的错误理解。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行动召集人,「互联网专业人员协会」主席葛珮帆博士表示,筹办今次活动是希望发挥互联网无远弗界的优点,透过网上平台,发动一个全球推广香港的运动,向海外传送正面的抗炎讯息,减小负面的报导对香港做成的影响,重建香港国际都会的美好形象。   「参与的非牟利团体及机构会鼓励其会员于www.BrightenHK.org.hk网站寄送E -Card往海外,」葛珮帆博士续称,「我们预计在行动推出首两个星期内会寄送超过十万张E-Card,向海外传递香港积极抗炎的正面讯息。所有透过浏览我们的e -card网站的电邮,会汇集于资料库内,我们有信心可于六个月内收集超过一千万个电邮户口,以便进一步向海外推广香港。」 「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在未来将会推出一系列的活动,团结及鼓励港人积极参与,合作对抗非典型肺炎。重点是透过互联网传递正面讯息,向海外传送 e-card及电邮,宣传香港,并会配合旅游及商界之推广,呼吁海外商家和旅客重临香港。同时举行大型的宣传推广活动,例如举办标语及征文比赛,以文字激励士气;亦会邀请一班历届香港再生勇士派送书签关怀有需要的人;此外,也会举办音乐会,以音乐振奋香港人心。   「我们希望透过「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带出积极正面的讯息,令港人加强自信心及对前景乐观,齐心协力推动香港经济复苏,为求大众福祉而努力。 」「杰出青年协会」主席龙子明表示。   「作为本港商界的一份子,协会全力支持「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希望为香港注入无限的生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令这个国际都会蓬勃再现。 」成员遍布世界三百多个城市的「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香港)」执行委员会主席伍淑清小姐表示。   今次推动的全城大行动将分为两阶段进行,首阶段由五月二十日开始,积极将有关香港对抗非典型肺炎的准确及正面讯息第一时间传送至世界每一角落,加深国际社群对香港抗炎行动的了解。而第二阶段将会在疫症受控制后推出,透过参与机构的会员发动新一轮的e-card宣传攻势,邀请海外商家和旅客重临香港。   「今次非典型肺炎事件对香港作为国际商业城市的地位,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冀希「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在短时间内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见证香港人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同心同德,创造美好的明天。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总结说。     透过互联网全球推广 促进香港经济复苏  自非典型肺炎爆发以来,香港每个市民都饱受可能感染的威胁,生活秩序大乱,失去信心,中外游客亦因而却步,各行各业以至全港经济因此而大受影响。观察所得,本港市民及旅客的恐惧大部份是源于对此疫症资讯不足所至。   有见及此,互联网专业人员协会联同香港杰出青年协会、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及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发起全港百多个非牟利团体,合办『擦亮香港BrightenHK大行动』 ,希望透过互联网,将准确、正面的讯息带到世界每一角落,将港人及中外游客的信心重新巩固,同时呼吁各界人士利用互联网络将广大市民的距离拉近,团结一致,共同抗炎,重新投入健康而积极的生活,为香港重现光辉共同努力。   宗旨 Ø          运用互联网的凝聚力,发动大规模而高效益的公开活动,将香港人间的距离拉近,共同努力以战胜非典型肺炎及其后遗症 Ø          传播正确及正面的讯息到国际社会 Ø          消除谣言及不确报道 Ø          协助市民建立积极人生观 Ø          巩固国际商家及旅客对香港的信心 Ø          吸引国际商家及旅客重返香港 Ø          鼓励香港人重组价值观、重建信心及为香港重新定位,为重投健康生活及经济复苏作好准备 

欧美两主要智库加盟「大珠三角经济组合」

2003.02.20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欣然宣布欧美两个主要的国际经济智库,包括总部设于布鲁塞尔的「国际公共事务中心」(IPAC)及以芝加哥为基地的「美国企业发展协会」(ACG )将会加入「大珠三角经济组合」,与珠三角区建立更密切的经济关系。 「这两个享负盛名的国际经济组织加入『大珠三角经济组合』,足证国际商界对大珠三角区域未来的发展界非常重视。」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表示。 「『大珠三角经济组合』成立的其中一项主要目标是加强大珠三角及香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令我鼓舞的是,『组合』成立以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证明要推大广珠三角区域,民间组织付出的努力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无容置疑,香港特区政府、广东省政府和各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亦十分重要。」 袁先生续说。 国际发展策略局主席冯华健先生表示,「得到『国际公共事务中心』及『美国企业发展协会』的支持和参与,『组合』及其合作伙伴将会努力,积极为大珠三角区域与国际商界间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促进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我们有信心这项计划可以成功为工商界,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与大珠三角区域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并且令到这个区域更繁荣,为香港及广东省带来更多商机。」 于今年一月二十三日成立的「大珠三角经济组合」,甫一提出迅即获得本地、中国及海外的政经和学界的热烈支持,其中包括广东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美国加州贸易投资代表处(香港/中国)、香港国际商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及有关工商界组织等。 出席是次今次与传媒会面之讲员包括「国际公共事务中心」总裁巴泰玛博士及「美国企业发展协会」亚太区总监陈仲华先生。 巴泰玛博士向传媒简介「国际公共事务中心」时说,「『国际公共事务中心』是一个由欧洲企业的主席及行政总裁等高级商界高级行政人员组成之组织,主要研究对经济可能构成影响的公共政策,并且为建立良好经济体系提供建议。 中心于197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我们的成员相信的商界高层行政人员不论在已发展、或开发中的市场,都应该采取更积极的角色,就公共政策的讨论,主动加强与政府沟通,推广经济发展。」 「『国际公共事务中心』将于今年秋季率领一个欧洲投资代表团访问香港及大珠三角区域。欧洲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和经济利益增长非常迅速,今次访问肯定可以有助双方开发更多商机。『国际公共事务中心』过去亦曾在香港举办大型活动,包括在1997年,与香港政府及欧洲联盟委员会合作举办  – 『1997年行政总裁高峰会议』。」巴泰玛博士补充说。 美国企业发展协会亚太区总监陈仲华先生于会上说,「『美国企业发展协会』1954年在芝加哥创立,是专为中小型企业处理发展、收购及合并事务的专业人士而设。 协会的会员在推广策略性的企业发展担任积极的角色。 协会并提供专业项目、教育及良好的网络,方便会员交流。 协会辖下的39个分会遍布全球,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及墨西哥,会员多达6000名,代表约2500间公司。此外,四个新的分会亦正在在美国及欧洲筹备成立。」 「协会目前更重要的工作是筹备在今年春季末成立『美国企业发展协会 – 香港  /大珠三角分会』。」陈仲华先生续说。            「香港可以从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毗邻地区的急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中受惠,『基金』将会与各有关的本地及海外团体合作发展,积极向海外推广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融合和发展。」袁先生总结说。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 完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个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团 体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组 成 , 目 的 是 推 广 香 港 成 为 亚 太 区 之 财 务 , 贸 易 , 通 讯 及 科 技 枢 纽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大珠三角经济组合

2003.01.23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宣布与国际发展策略局及多个工商界组织合作组成「大珠三角经济组合」,一个非政治、非牟利的民间组织,积极向海外推广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融合和发展。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和国际发展策略局主席冯华健先生共同倡议的「大珠三角经济组合」,甫一提出迅即获得本地、中国及海外的政经和学界的热烈支持,其中包括由中国市长协会、广东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美国加州贸易投资代表处(香港/中国)、以芝加哥为基地之企业发展协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香港国际商会及有关组织等。 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在记者会宣布「大珠三角经济组合」正式成立时指出,作为一个完全非政治及非牟利组织。 「大珠三角经济组合」成立的的目标主要是: 1.            促进香港特区及广东省政府与国际商界和投资者之沟通; 2.           组织贸易代表团,访问大珠三角及香港,确保海外市场投资者可更容易与区内的工商机构接洽; 3.           以香港为枢纽,引进更多外国商家到大珠三角投资; 4.           策划及推动大规模的多媒体宣传活动全面推广大珠三角及香港; 5.           加强大珠三角及香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袁先生表示:「『大珠三角经济组合』的定位非常清晰。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香港及广东省内的商业机构加强与海外商界的交流和接触。值得提出的是,这『经济组合』的成员在香港、广东、美国、欧洲、澳洲及其他海外市场,早已在公营和民间层面建立了一个的广泛而强大的联系。  我们会继续与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投资推广处、特区政府相关的决策局和部门、海外的工商组织和智囊团保持紧密合作,确保我们的工作可以顺利推行。」 冯华健先生表示:「国际发展策略局向以促进和推动政府与商界间之沟通为主要任务,协助发展中地区加速经济增长。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立以来,国际发展策略局一直积极与其他非牟利机构紧密合作,其中包括与以布鲁塞尔为基地的国际公共事务中心合作,组织及率领贸易代表团前往印度、哈萨克和捷克等正在发展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国家访问,引进更多外国商家到当地投资。今次『大珠三角经济组合』能够得到中国市长协会、广东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美国加州贸易投资代表处(香港/中国)和企业发展协会的参与和支持,我们有信心这项计划可以成功推行,确保包括香港在内的大珠三角区的企业可以分享全球化经济的成果。」   袁先生总结说:「我们会致力令这个新结合的合作伙伴在组织架构和营运模式上专业化,其中包括在筹办和举行各类活动时,加强成员间的合作;而核心成员亦会因应不同行业和活动的界别,组成多个委员会,协助推广大珠三角经济融合。」 出席是次记者会之讲员包括香港国际商会珠三角委员会主席陈锦荣先生、中国市长协会海外代表(资讯开发部)汪长禹先生,美国加州贸易投资代表处(香港/中国)处长方文静女士,及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段樵教授。 记者会之讲员: 袁金浩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 冯华健先生,国际发展策略局主席 陈锦荣先生,香港国际商会珠三角委员会主席 汪长禹先生,中国市长协会海外代表 (资讯开发部) 方文静女士,美国加州贸易投资代表处(香港/中国)处长 段樵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   完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个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团 体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组 成 , 目 的 是 推 广 香 港 成 为 亚 太 区 之 财 务 , 贸 易 , 通 讯 及 科 技 枢 纽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香港经济逐渐复苏

2002.12.0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合作进行的【港粤经济整合下的香港制造企业与物流相关服务行业2002经营问题调查报告】中显示超过八成的制造业与近六成的服务业受访者表示跨境投资及分工后产值或营业额有所增加。但报告也指出了若干问题亟待解决。香港若要保持香港与珠三角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应进一步积极发展及整合有关物流、旅游业两项策略性重点的相关行业,政府应更积极全面推动中小企业政策与协助企业的研发活动、引进专才。为继续保持优势,香港要加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物、资金、资讯流通,同时尽速落实「中港间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 「自从80年中国内地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已日趋整合。经过多年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地近年来的经济成长,实质上乃依赖整个都会经济区,或称为「核心周围体系」(Core Periphery System, 简称CPS)共同提供的聚集经济效益,吸引各地资金、人才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活动而获致的。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段樵教授说。       段教授指出,珠三角『核心周围体系』(CPS)的聚集经济效益来自三个层次,包括宏观层次上整个都会区内大小城市群的多元经济功能完整所提供的全体系聚集经济和引资效益;和第二层次,都会区内个别主、副都市内部特定产业群组合完备而产生的各个产业间配套效益;以及第三个层次指产业内分工网络完整而产生的生产效益。而这三个层次结构的聚集经济对中小型企业特别具有吸引力。这也是香港–珠三角区具有的最大比较优势。     「面对生产、制造活动的北移,及经济的转型,为继续保持香港的发展优势,香港必须重视境外的因素,特别是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其中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整合,对香港的经济基础、就业创造能力到底有什么影响,尤其是企业与政府应该去注意的。」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表示。 调查小组在2002年7月至8月间,以4,442间制造类行业与物流关连服务类行业,包括贸易、运输、仓储与提供相关商业服务的公司为对象,发出调查问卷。 调查共收回192份问卷。回卷率接近5%。其中,制造业者共70单位,占百分之三十七,其余为物流相关服务业者,共122单位。受访的制造企业平均开业年数为26.7年,服务业开业年数为21.5年。受访机构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本地雇员人数而言,制造业者在本地平均雇用44人,服务业平均雇用76人。 主要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跨境投资与分工对于香港本地经济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若以公司的整体(本港、内地)业务合计,87.3%的制造业者表示产值或营业额较跨境分工前的有所增加,9.1%不变,减少的只有3.6%。至于服务业,也有56.3%的受访机构较前增加了整体营业收入,27%不变,减少的占16.7%。如只计算留在本港部份的营业金额,则仍有62.8%的制造业者与43%的服务业者表示较前有所增加。较前减少的,则各为37.2%与54%。     此外,若计算跨境生产对本地的直接就业影响,受访的跨境投资服务企业中,37%增加了在本地聘用香港的长期员工人数,大约46%保持本地员工规模不变,有17%有所减少。而制造业中,34%较跨境投资前增聘香港员工,2%不变,减少的则有64%。     跨境投资的本港制造企业,有62%提高了本地员工的技术要求与工资,但只有30%服务业单位有此现象;至于跨境投资、分工后,56%的制造企业略为提升了产品的档次,52%的服务企业则较有附加价值的提高。 负责今次调查的另一位委员,伍凤仪教授指出,「今次调查也发现了无论有无跨境投资、生产,制造与服务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主要是薪资与劳工成本过高、经营成本(租金和物料)高、市场推广能力有限,与融资不易。此外,制造企业更担心研发、设计力量不足,港粤通关费时,与专才供应不足。」(请参阅附表一)。 调查所得的启迪 (1) 整体来说,20年的跨境投资、生产分工确令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共享多年经济成长的果实。但演进迄今,结构转型可能已进入瓶颈阶段。企业层次的调查显示了甚至物流相关服务业留在本地的业务,特别是就业量方面,有部份巳见缩减,政府当前急务也就是如何保持相关行业在香港营运持续增长,从而增加本地劳工就业的机会。 (2) 在技术和增值等涉及「质」方面的发展,无论制造或服务企业仍留在香港的生产活动有许多并未有明显提升。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香港的「研发能力不足」与「专才供应不足」。这方面,值得政府正视。 (3) 按照在香港、珠三角地区目前制造厂商以香港为重心的分布状态,未来带给香港较大经济利益的行业可能主要会在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行销、广告、公司总部等更为知识密集的服务营业方面。香港本地传统劳动密集并较宜就地与制造厂商配套的物流相关行业如运输、仓储、关务、配销等的成长空间或较有限。 (4) 此外,今次调查的样本在对香港政府有关各项经济政策的期望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企业一方面希望港府应早日制订更积极的中小型企业政策、更要制订协助企业研发的产业政策及减少垄断的市场政策。另一方面则希望中港或粤港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消除香港、珠江三角洲经济整合过程中的技术、行政与制度障碍。如果港府能够早日做到内地与香港经济双向顺畅交流,发展政策的互补互利,并积极改善本地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不但为业者所乐见,更是香港目前物流(包括贸易、商业服务、运输、仓储、资讯等相关行业)与旅游业(包括会展、酒店、餐旅相关行业)两项重点发展策略成功之重要原素。 「今次调查结果进一步加深我们对香港及珠三角区多年来经济整合成果的了解,及为这个地区未来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指引。香港必须加强其竞争力及继续利用多年来努力建立的有利根基,保持香港经济持续增长。而为了抵消或减轻港粤经济融合所带来的冲击(如就业与产业升级等),政府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容置疑,我们支持港府积极发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互动关系,建立更紧密的中港经济关系。『基金』将会与各有关团体合作发展,同心同德为建设美好的香港而努力。」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总结。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赞助、非牟利、非政治的机构,由香港商界领袖组成,旨在加强香港在区内的金融、船务、贸易、通讯及科技中心的角色。基金亦会透过安排香港、中国及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而提高中西之间的认识。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表一、 生产方面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   制造业 物流相关服务业 (1) 薪资与劳工成本过高 57.97 (注) 40.16 (2) 研发、设计力量不足 52.17 15.57 (3) 经营成本(租金、物料)过高 47.83 49.18 (4) 港粤通关费时 42.03 19.67 (5) 市场推广能力有限 39.13 36.89 (6) 专才供应不足 36.23 15.57 (7) 融资不易 21.74 23.77 (8) 配套行业不足 10.14 4.10 (9) 其他 8.82 19.67 注: 复选题,合计可大于100%;制造业与物流相关行业二类分别计算。 制造业样本:70间;服务业样本:122间 完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个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团 体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组 成 , 目 的 是 推 广 香 港 成 为 亚 太 区 之 财 务 , 贸 易 , 通 讯 及 科 技 枢 纽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与美国智库携手同心促进港美关系

2002.08.22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与美国智库美京美亚协会(US-Asia Institute)合办的美国国会代表访问团于8月19 -21日进行第二十次访问香港。 「基金」自1995年成立以来,与美京美亚协会紧密合作,推广及促进港美两地的认识和了解。 是次代表团访港标志着两个机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里程碑。代表团在8月12-18日为第五十次中国访问,并于8月19日抵达香港展开为期三天的交流。代表团在港期间,先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及商贸领袖会面。 (详情请见附表) 今次的国会代表团由十位国会和众议院的资深幕僚组成,除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官员和和商界领袖会晤,他们更可以亲身体验香港市民的诉求与生活质素。 诚然代表团亦探讨香港法制、新闻自由、廉洁政府及有效率和开放市场,在「一国两制」下如何推行。代表更到处游览香港并与不同的人士会面接触,亲身体察人民生活的情况,以了解香港的生活方式及质素。 美京美亚协会(US-Asia Institute)是一间由私人组成的非政府机构,由刘阮彩云女士与Joji Konoshima于一九七九年成立。协会的成立旨在提倡美国与亚洲地区在国际政策上共同关心的项目,透过下列工作以达至其目标: * 提倡对美国与亚洲加深了解; * 安排会晤美国立法机构成员、资深的国会幕僚及其他国会职员,借此让他们能够与亚太合作伙伴彼此交流; *与美国承认的亚洲区内的外交组织、国会议员及职员、政府机关、私人和学术机构维持紧密的连系,于共同关心的项目合作和咨询; * 在美国及亚洲等地组织有关政治、经济和防卫题目的国际性会议及座谈会。提供广泛的研讨及交流的机会; * 为美国与亚洲的官员、商界和学术领袖主持一些小型或非常规的聚会,为公开研讨和交流不同的意见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机会。   议会代表包括: * 访问团团长、印地安纳州众议院议员(民主党)Tim Roemer办公室主任Mark Brown先生 * Mr. Daniel Archer, Office of Senator Chuck Hagel (Republican, Nebraska) * Mr. Rock Cheung, Senate Committee on Budget * Mr. Eric Eikenberg Office of Congressman Clay Shaw (Republican, Florida) * Mr. Scott Feeney, House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Reform * Mr. Francis T. Miko,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 Mr. Joseph Pinder II, 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 * Mr. James Sakai, Office of Senator Daniel Akaka (Democrat, Hawaii) * Mr. Andrew Shapiro, Office of Senator Hillary Clinton (Democrat, New York) * Mr. William Wicker, Senate Committee on Energy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完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个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团 体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组 成 , 目 的 是 推 广 香 港 成 为 亚 太 区 之 财 务 , 贸 易 , 通 讯 及 科 技 枢 纽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香港经济重现温和增长

2002.07.03
香港经济预期会逐步回复增长。研究显示,香港经济可望于今年第二及第三季录得正面的增长,扭转从二零零一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趋势,止跌回升,但复苏幅度会较为温和。 研究结果乃根据高频宏观经济预测而来,研究由香港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凡尼亚洲大学诺贝尔经济学者Lawrence Klein教授合作进行。 二零零二年第二季本地实质生产总值以每年计算,预期会上升0.9%,从第一季的下跌0.9%反弹至这水平,预测今季本地实质生产总值增长1.5% 这项研究乃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倡议及赞助,旨在以最好的量化方式让各界更了解本港的宏观经济环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说:「很欣慰看见二零零二年第二季(本地实质生产总值)有0.9%的轻微增长,标志着香港经济露出复苏曙光。踏入二零零二年下半年,预计本地实质生产总值会有1.5%的增长。但是,预计美国经济在第一季强烈上升5.6%后将会放缓,经济展望会受不同的消息影响而显得不明朗,但整体而言,相信美国在来季亦不会出现收缩的情况。」 详细经济预测资料另列在附表一及二,而表三则是个别每月经济指标。 经济预测报告之摘要 香港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于渐教授及副主任邵启发博士发表布告之内容摘要如下: 个人消费开支于2001年第一季下跌0.6%,预期于第二季仍会下跌0.2%,不过到第三季将会回升,以每年计算预计应录得0.1%的增幅。 整体零售于今年四月与去年整体比较减少1.6%,但预料在下半年将会好转。 访港旅客连续第四个月有双位数字增长,以每年计算,四月份增长为17.4%。 中国的旅客数字较去年四月激增49.9%。因此,访港旅客中便有37.5%是来自中国,而相对去年只有27.0%。期盼这会带动零售业的发展,而服务出口 亦显示于第二及第三季将分别有5.9% 及 5.3%的增长。 香港经济的复苏是从入口货品的温和上升反映出来,电讯、音响、办公室及自动资料处理机器于四月份迅速增长,因此,入口的货品的预期在二零零二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升幅分别为0.5%及0.4%。 今年美国第一季经济强烈反弹升幅达5.6%. 而按年计算,四月份转口至美国的货品增加7.8%,而转口至中国亦上升8.6%。预料转口货品于二零零二年第二季及第三季分别增长4.3% 及 4.7%。 二零零二年第一季本地货品出口持续收缩并下跌12.7%,四月份,整体本地货品出口下跌17%,本地出口中国、美国及英国以每年计算跌幅分别为9.6%、20.8%及17.7%。这三个本港主要的出口国占总跌幅60%,预期本地出 口货品仍会继续下跌,但随着美元近月的疲弱,相信有助提高本港的竞争力。预期本地货品出口,二零零二年第二季会下跌10.6%,而第三季则会下跌 7.2%。 受着营商环境不稳的影响下,机器及设备投资以每年计算二零零二年第一季录得25.0%的下跌。预期二零零二年第二及第三季的收缩分别为14.4% 及19.4%。 土地及建设投资在二零零二年第一季下调3.7%。预期此种下跌情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以每年计算预测二零零二年第二季会下降5.1%,第三季则下跌4.1%。 通缩压力仍然会持续。五月份,综合消费物价指数下跌3.1%。其中大约1%的下跌是来自一次过公用服务开支下调。耐用品的价格成为第二大的跌幅,下降7.2%,但同时衣服鞋履升幅为2.3%,预测在二零零二年第二季的通缩率为3.1%,而第三季的通缩率则为3.7%。 10. 在二零零二年三月至五月份期间,经调整后的临时季节性失业率攀升至历史性的新高7.4%。 失业时间中位数亦由二零零一年第四季的平均82日增加至二零零二年第一季的87日。 11. 基于房地产市场持续放缓,建造业的仍然是失业的重灾区,2002年第一季的失业率为15.7%,预测目前的高失业率会持续,预测在二零零二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失业率分别为7.4%及7.7%。 在回应香港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于渐教授及副主任邵启发博士所发表的布告时,袁金浩先生总结说:「受美国市场持续强劲消费开支的支持,香港仍然能够倚赖货品及服务出口总值为增长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至预期本季的1.5%。面对通缩及高失业的环境下,本地私人消费将会持续疲弱。『基金』的一个访问团最近曾到珠江三角洲考察,我们相信珠三角区域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实质的双位数字增长必定会为香港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营商机会,要进一步落实这重要发展,有赖香港与珠江三角洲更早进行经济整合,带动这地区的经济增长。」 有关二零零二年第四季的经济预测将于十月初公布。如欲查阅每季的经济预测,可随时浏览以下网页http://www.hku.hk/apec/cqm/ 和www.betterhongkong.org 。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俭先生联络。 完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个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团 体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组 成 , 目 的 是 推 广 香 港 成 为 亚 太 区 之 财 务 , 贸 易 , 通 讯 及 科 技 枢 纽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美国国会称赞香港「一国两制」实施成功

2002.02.22
本周初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结束美国交流活动返港,并带来了好的消息,就是美国国会重申香港在特别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领导下,成功实行「一国两制」。代表团今次访美之行刚好是在美国国会香港特别小组发表第九次报告后进行。 该项报告赞扬香港的核心价值。其中包括尊重法治精神、保障言论及集会自由,以及维护香港的自由经济的承诺。国会特别小组亦确认香港是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城市,这些核心价值与香港的生活是不可分割。 「基金」代表团与负责撰写是次香港报告的美国国会议员贝罗伊特所属办公室主管会面时获知美国贸易代表处更称赞香港在对付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的表现,是其他亚洲地区国家的模范。同时,该份国会报告亦赞赏香港是「美国在反恐布活动上的伙伴」,报告亦 对香港优秀的出口控制制度充满信心,并指香港是全球最好表现的城市之一。这个消息令代表团众人都感到欣慰。 代表团由基金总裁袁金浩先生率领,二月十二至十四日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代表团包括资深大律师冯华健先生、南联实业董事和综合中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创办人周薇薇女士,以及其士集团董事兼「基金」委员会成员周维正先生。 在美国首都的三天行程中,「基金」代表团先后约见十六个不同的政经领袖和团体,包括参、众两院议员、 总统经济顾问、国务院高级官员及多个智囊团如Brookings 学院及约翰霍金斯大学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he Citizens for Sound Economy。代表团在会见国家经济局及国际关系委员会高级官员时,表达了正面的讯息,就是香港在逆境中亦能够有良好的政制及在社会经济事务稳步发展。 袁金浩先生指出,是次访问适逢美国国会发表的香港报告。同时,国会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海德亦在美国总统访问东北亚之前,举行了美国对东亚外交政策的听证会,所以代表团访美时间配合得饶有意义。 袁先生相信是次行程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可以与美国国会议员和国务院官员就美国总统访华之议 程交换意见,同时表达了对香港的影响。他说,接近美国国务院的消息指出,布殊总统今次访华的议程是「令人欣慰的」以及可有助促进更密切的中美关系。袁先生 补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商机与挑战亦是中美领袖会面的议程。 代表团核心成员,资深大律师冯华健先生表示:「代表团与美国商贸官员连串会晤后,他们加深了解亚洲地区内的经济整合发展的功能。该功能被视为可有助加速亚洲区内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动力。而美国官员亦对香港寻求自由贸易协议(就是现在所谓的『与中国建立紧密经济伙伴协议(CEPA) 』)表示支持,表示这是在区域整合中自然的进展。」 代表团曾与美国国家经济局讨论了美国经济,「我们高兴看见美国的商业活动中显示一月份中有异常的强劲零售营业增长,这反映美国国内对经济提早复苏的乐观期望,盖过市场上对企业财务评估出现漏洞的忧虑。这个现象对于全球经济起了正面的影响。希望这会对香港的出口订单有所裨益。但是,我们亦需要小心注意日圆会持续疲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冯先生指出是次讨论美国经济的要点。 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预期更多美国小型及中型公司带会透过香港作为合作伙伴,将其业务扩展至中国,代表诚邀美国商业部门多组织商贸团访港,因为香港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了如指掌,包括商务和文化及在内地发展业务的窍门。 代表团另一成员周薇薇女士对于美国商业部安排高级商贸团到访香港表示欢迎,她鼓励两地进行 双边贸易及投资,特别是在生物科技及中草药发展项目。 「基于我们正努力为我们生产的生物科技产品建立世界认可水平,以及将生产设备升级,我们会在向美国寻求合作伙伴。另外,我们希望与美国的大学、科学及研究院合作发展生物资讯科学。」 「无可否认,我见到了美国基建公司有更多机会以香港作为踏板,将业务发展到中国。」周维正先生表示。周先生是香港总商会其中一名活跃会员,亦有份参与二零零一年五月由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先生于率领之「香港特区政府西部访问团」。 周先生与美国水务环境管理联会讨论后,他期望有更多美国公司在香港、中国及东南亚开拓环保 产品及服务市场。 「香港在商业发展及不同的市场领域和需求可提供顾问服务;并能够扮演一个有用的推动角色。这是我第一次与基金一同访问美国,实在令我大开眼界及汲取了有用的经验。 」周先生称。 基金总裁袁金浩先生总结这次访美行程,认为此行令美国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及意见领袖重视香港经济上的优点,以及香港在美国企业和其他跨国公司在市场发展上扮演的中枢角色,尤其是他们在中国的投资。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基金」会继续秉承其成立目标,加强 国际商业社群对香港的信心和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国际城市的形象。袁先生说:「在未来几个月,基金会再次组织多个美国国会和欧洲议会的访问团及商贸会议。于三月份,基金将安排美国资深编辑访问中国及香港,从而评估美国总统布殊访问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同时,此等访问团提供一个极宝贵的机会给美国传媒更深了解香港和一国两制如何在香港实行。在未来我们会致力推动香港为亚洲世界都会,并为香港市民的福祉而努力。」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1 2622或传真至2861 3361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袁金浩先生联络。   完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个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团 体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组 成 , 目 的 是 推 广 香 港 成 为 亚 太 区 之 财 务 , 贸 易 , 通 讯 及 科 技 枢 纽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美国之行 -完满结束

2001.07.03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成 功 完 成 美 国 的 七 天 (由 二 零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至 二 十 五 日 ) 交 流 活 动 现 已 回 港 。 在 六 月 十 九 日 至 二 十 五 日 期 间 , 「 基 金 」 访 问 团 向 美 国 意 见 领 袖 汇 报 香 港 最 新 的 发 展 状 况 。 代表团由「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执行委员会主席方黄吉雯女士率领, 成员包括基金信托人南顺( 香港) 有限公司集团董事总经理曹震先生、 资深大律师冯华健先生、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邓观瑶先生、 高盛( 亚洲) 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博士、 高露云律师行顾问陈慧蕊女士、 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董事汪长禹先生及基金总裁袁金浩先生。 代 表 团 曾 访 问 首 都 华 盛 顿 、 纽 约 及 洛 杉 矶 等 地 。 「 基 金 」 代 表 团 向 美 国 总 统 顾 问 , 高 级 政 府 官 员 、 国 会 议 员 、 商 界 领 袖 、 智 囊 团 及 传 媒 介 绍 香 港 最 新 的 政 治 及 经 济 状 况 及 如 何 保 持 作 为 亚 洲 国 际 城 市 的 优 越 地 位 。 尤 其 在 中 国 即 将 加 入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后 所 带 来 香 港 的 商 机 。 代表团亦会晤了多间美国著名的企业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包括: 万国宝通银行副主席Bill Rhodes、 高盛有限公司副主席Robert Hormats、 标准普尔总裁Leo O’ Neil以及财富数码总裁John Needham。 代 表 团 更 参 观 纳 诗 达 克 股 票 市 场 、 迪 士 尼 公 园 及 环 球 片 场 等 。 「 基金」 代表团领队方黄吉雯女士形容是次的访问是非常成功的, 代表团在首都华盛顿一连串会晤了美国高层官员、 国策顾问和智库首脑、 国会议员及他们的助理, 在纽约更与国际财经企业行政总裁会面。 他 们 都 一 致 认 同 香 港 成 功 实 行 「 一 国 两 制 」 的 政 策 , 他 们 更 推 崇 行 政 长 官 董 建 华 先 生 领 导 下 的 政 府 在 亚 洲 经 济 危 机 及 困 境 中 令 香 港 稳 步 复 苏 。 今次会晤的美国政经界高层人士重申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对香港会有积极的作用, 所以香港应继续担当一个重要中介的角色令中美的政治领袖能够有更好的沟通和了解。 方 黄 吉 雯 女 士 续 称 「 基 金 」 会 继 续 专 注 在 美 国 的 政 经 交 流 活 动 和 安 排 国 会 、 传 媒 考 察 团 到 中 国 及 香 港 访 问 。 作为中国最大的美国小麦入口商之一南顺(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曹震先生对中国加入世贸的进展感到满意, 并相信中美在世贸谈判中尤其在农产品补贴会达成美满的成果并将会为两国带来经济繁荣, 这会对香港的发展有所裨益。 另一个代表资深大律师冯华健先生表示作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城市, 香港的优胜之基柱是建于平等贸易机会、 符合世贸要求的营商环境、 严厉打击贪污、 推崇法治精神及资讯开放和自由。 冯氏说: 「 为追上现今知识经济及贸易全球化, 香港正扩阔本身的商业基础, 发展高瞻远瞩的创新科技基建项目, 如数码港、 科学园等, 同时订立一个具使命感的教育及人力资源政策和计划去提升我们的人力素质。 」 冯氏冀望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将共创有利的投资环境给与跨国企业和香港的公司无限商机。 邓 观 瑶 先 生 表 示 此 行 是 希 望 推 广 由 香 港 生 产 力 促 进 局 在 十 一 月 初 所 举 办 的 世 界 生 产 力 会 议 。 而 这 个 世 界 性 的 会 议 将 吸 引 超 过 四 十 个 国 家 一 千 五 百 名 的 代 表 。 此 外 , 邓 先 生 更 与 美 国 多 个 商 业 组 织 就 两 地 中 小 型 企 业 打 入 中 国 市 场 , 商 讨 策 略 联 盟 计 划 。 胡祖六博士及陈慧蕊女士均同意美国的经济对香港有很大的影响力, 他们预期当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美两国的商贸活动更活跃时, 作为两国经贸桥梁的香港, 其服务业及金融业都会产生很重大的贡献。 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董事汪长禹先生表示对香港电影业回复信心, 随着【 卧虎藏龙】 成功地在奥斯卡颁奖礼中夺奖, 这再燃点起荷里活制片人对亚洲的兴趣, 香港将成为他们的策划和支援根据地, 以及与中国合作拍摄的跳板。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总 裁 袁 金 浩 先 生 多 谢 美 国 政 府 、 国 会 及 商 界 的 热 情 款 待 , 他 亦 欣 喜 香 港 驻 美 经 济 贸 易 办 事 处 支 持 是 次 考 察 团 的 访 美 行 程 。 「 今 次 访 美 成 功 , 亦 有 赖 各 成 员 在 行 程 中 悉 力 向 美 国 政 经 界 人 士 表 达 正 确 的 讯 息 。 」 袁先生续称: 「 此行我们曾参与超过三十个的会议中, 我们诚恳地讨论将来的合作、 商业的联系和民间交流的事项。 我们会努力与外国意见领袖、 商业团体、智库以及非政府组织维持及建立良好的关系, 推动香港在国际商贸的地位。 」   完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个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团 体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组 成 , 目 的 是 推 广 香 港 成 为 亚 太 区 之 财 务 , 贸 易 , 通 讯 及 科 技 枢 纽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强 香 港 , 中 国 及 国 际 间 之 沟 通 。

【香港及上海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显示香港上海互有竞争长共创双嬴局面

2001.05.04
一个由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进行研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协助本港跨国公司调查的「香港及上海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显示,香港在现时多项竞争力指标上仍领先上海,整体条件较上海更具国际城市竞争力;唯上海于个别指标上部分,评分高过香港,两地之「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差距亦逐渐缩窄。 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表示:『调查证明香港及上海均具备有作为国际城市的条件,各具优势,吸引跨国企业到两地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而香港凭借其优势可继续作为亚太区国际城市。 』 该项研究的调查部份,是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两地学者组织之研究小组,在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协助下于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在香港与上海两地进行。在193个收回问卷的被访者当中包括在香港与上海跨国企业的高层与香港的资深专业、行政管理人。被访者需要对香港及上海就32项国际城市竞争力指标进行评分或评级。 调查的乃参考经济与城市发展理论、1999年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及其他相关文献所订出之国家/地区竞争力指标系统,界定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其「金字塔三级构面」亦即: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引入投资环境及形象等三个基本层面。此中又可细分为生产因素条件、既有经济基础、城市经济发展成就与政策、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及引资政策等六个主要类别合共32项竞争力指标供作评分之用。 调查结果显示香港目前在两地之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引入投资环境及形象等三个基本层面均明显领先上海,整体条件较上海更具国际城市竞争力,香港整体平均评分为3.75,上海为2.96(5分为满分)。 唯就分类比较而言,调查亦显示上海于「科技实力」一类指标与香港难分上下。香港平均评分为3.226,上海为3.294(在统计学上之0.05误差机率水平下,两者数据可视为无差异)。在「科技实力」类里面的三项因素,其中大学与科研机构协调程度一项两地表现相若;而于本地科研成果市场化程度一项,上海评分明显较香港为高;但于资讯技术发展前景一项香港评分明显超越上海。 香港于营商环境一类中表现最理想,四项量度因素评分明显较上海领先,包括法规(香港:4.134、上海:2.503);行政(香港:3.902、上海:2.269);开放(香港:4.170、上海:2.338);生产(劳动)条件(香港:3.704、上海:3.339) 负责今次调查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段樵教授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香港目前于多项指标均领先上海甚多,但上海仅对外开放20年,有些社会或经济数据上的表现值得赞赏或深思:例如上海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产值已达香港的六成,而过去10年上海的人均产值(未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年增加率平均是香港的三倍。 』 调查又发现,在长期高速成长与累积下,过去10年上海平均价格水平上升率超过香港一倍以上,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因素虽与计算基础起点较低有关,但长期可能会影响上海未来与江、浙地区都市间的成本竞争力。 段樵教授续称:『更重要的是,沪港两地于「经济持续发展条件」此一基本层面的差距缩短至10.7%,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最基本层面的表现,长远而言,对两地竞争力有实质性的影响。目前无论大学教研人员与学生的数目,上海均远超香港:上海仍在这方面追求人材的培养与引进,但香港却在考虑用奖学金把大量港人子弟送去外国念大学,而后才争取他们回港工作。其现实性不易令人了解。 』 研究人员认为香港与上海一处华南珠江出口,一处华东长江出口,各自服务两大江河流域,并作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门户。两地未来的最根本发展之道,除了强化本身的持续成长条件外,其实是如何去巩固与发展城市邻接地区的经济关系,扩大其经济疆域。对香港来说,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求互利互惠。 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与港沪两地研究小组成员段樵、伍凤仪、杨小佛、尤安山等教授一致同意:『香港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与一国两制的特点,亦有国际化形象之优势,但面对来自不同地方的挑战,香港应该检视其增强本地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中,提供更多务实、务本的政策,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港沪之间合作传统悠久,未来空间更大,两地当以前瞻眼光,互补互利。实际上,中国需要更多工商城市作为经济发展枢纽。而港沪两地互相竞争,应导致正面的激化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更能创出双嬴局面。共同为国家富强作出贡献,这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 此一研究全部报告内容除了以上已发表的问卷调查部分外,尚有统计数据指标分析与专题讨论(包括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关系,香港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上海发展20年的检讨、上海金融市场发展策略:非与香港竞争)部分共六万字,将于7月1日左右出版。 经过参考国家/地区竞争力、投资环境、与城市发展比较等有关领域指标体系(如IMD,WEF)与文献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在讨论上海与香港这两大国际城市时,可将城市竞争力的内涵约化如下图所示。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欧洲四国之旅促进交流共创商机

2000.11.29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访问团刚结束到德国、芬兰、瑞典及荷兰的八天考察活动。 这访问标志着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在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继续因香港独特的地理经济环境而与我们合作,及对香港人及香港在亚洲的商业实力所表达的信心。 访问团向受访四国的外贸及科技部长、高级政府官员及政经领袖介绍香港最新的政治及经济情况、投资前景及科技发展。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各国智囊及非政府机构就有关共同兴趣及互相关心的的问题进行了磋商。 代表团亦与世界有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会面,其中包括德国的Daimler佳士拿及西门子公司、芬兰的诺基亚公司、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及荷兰的菲利浦公司。 访问期间,团员走访了位于柏林,斯德哥尔摩及阿姆斯特丹的科学园,并与负责人商讨与港合作的机会。代表团成员亦在由柏林,慕尼克,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及阿姆斯特丹等多个重要论坛及商业组织安排的午宴及晚宴上发表谈话。 访问团团长暨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形容是次访问成绩美满,因香港的成功及其自由经济体系,一直吸引着其欧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兴趣. 「这次访问确令人大开眼界,我们要学的很多,特别在人力资源、研究及发展上,因为这些元素是建立成功创新科技中心所需的主要成份,而香港正向这个目标前进。」袁氏补充说。 「访问团亦与主要智囊及非政府机构建立了联系,有助日后学术交流及商务合作。」 访问团成员包括本港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及商界人士,计有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刘兆佳教授、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雷鼎鸣教授、德辅大律师事务所及前香港政府法律专员冯华健先生、临时香港科学园有限公司/香港工业村公司/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行政总裁卢镒辉先生、CPGroup成员PTBomarSecurities主席兼董事Dr.Sudirto;高露云律师行合伙人陈慧蕊律师及王氏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冰玲女士。香港驻欧洲经济及贸易办事处的首席投资顾问谭耀祖先生亦参加了是次访问,这是首次有港府官员参加由基金率领的访问活动。 刘兆佳教授在公开论坛及与商界的会议上,简介与会者有关香港的宪制发展、回归后主要社会问题,以及大众对未来的期望及政治发展。雷鼎呜教授明确指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商务中心及通往中国的窗口对亚太区的重要性,外资会因在港投资及与香港的伙伴关系,或利用香港作为通往中国的地区中心而得益。中国行将加入世贸亦会为香港带来更多商机,特别是在金融及服务业,因为将会有更多更大型的商业活动会以香港为中介者。 作为多个高层聚会中的主讲嘉宾,冯华健先生清楚道出令香港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地区的四条支柱:平等贸易机会、符合世贸要求的营商环境、严厉打击贪污及法治精神这条令香港成功的方程式。冯氏说:「为追上现今知识水平及经济贸易全球化,香港正扩张本身的商业基础,发展高瞻远瞩的创新科技基建项目,如数码港、科学园等,同时订立一个具使命感的教育及人力资源政策及策略去提升我们的人力质素。」 另一团员卢镒辉先生利用今次访问向商界及未来客户介绍香港三个有关的科技及工业机构,他更与各国的科学园负责人讨论过有关合作的可能性。 袁金浩感谢德国、芬兰、瑞典及荷兰政府,及其在港总领事协助安排是次高层次访问活动.袁先生亦感谢香港贸易发展局对这次活动的支持。 「同样重要的是,各团员都表现出色,并带出正确的讯息。」 袁氏补充:「全体团员都积极参与有关未来合作、商务联系及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讨论。我们会继续努力与海外意见领袖、商界、研究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关系,为香港的经济及大众褔祉努力。」 如有任何查询,请致电: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电话:(八五二)二八六一二六二二,传真:(八五二)二八六一三三六一。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十一家本港及内地企晋身《福布斯》全球三百家优秀小型企业榜

2000.10.16
五间本港公司及六间内地公司,获《福布斯》(Forbes)杂志选为全球最优秀的三百家小型企业之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特别联同香港总商会,及明天更好基金,今日(2000年10月16日)举行嘉许仪式,表扬这些公司的卓越表现。 出席仪式的主礼嘉宾包括:《福布斯》杂志全球总编辑LawrenceMinard、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业贸易署署长罗智光、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邓观瑶、香港总商会总裁翁以登博士、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成员AronHarilela博士,及明天更好基金总裁袁金浩。 五家获选香港公司包括:宏昌科技集团、大家乐、科联系统集团、建滔化工集团及环球资源。至于六家内地公司则包括: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网易公司、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新浪网公司及搜狐公司。 此外,当中两家公司–环球资源及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更晋身《福布斯》二○○一年廿家特优企业榜,被推许为所属行业的明日之星。 《福布斯》杂志全球总编辑LawrenceMinard为是次活动专程来港,并于仪式上向获选公司的主席及行政总裁颁发奖状以示嘉许。 据LawrenceMinard表示:「有关轮选过程非常严格,候选者均须符合极高的选举要求,不但其过往三年的业绩在考虑之列,更评估其未来的发展潜质。我们更特别从世界各地邀请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员,及杰出企业家,为我们推选出最优秀者。」 此外,工业贸易署署长罗智光亦于仪式上,向获选机构致送韬略库纪念座,赞扬其卓越表现。韬略库是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核下的中心,旨在透过提供典范管理方案及工具,协助提高本港工商界的竞争力。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邓观瑶指出:「这些公司是次入选,不但象征其成就获得确认,更为内地及香港公司树立典范,鼓励两地企业追求更卓越的表现,俾能在新经济中攫取更大的商机。」 嘉许仪式的出席者包括了各获选机构的主席和行政总裁、工商界着明人士,以及商会代表等。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施政报告采踏实策略,强化市民信心,建设和谐社会

2000.10.11
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今天发表的施政报告,各界人士表示欢迎。是次施政报告名为「以民为本、同心同德」,提出多项的措施,改善民生,刺激经济,其中包括教育改革、增加就业机会、提倡公务员问责制及加强安老服务等,被学者评为实而不华,具包容性之余,也能为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现时社会环境有正面的影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施政报告发表之同时,即席举行论坛,邀请五位学术界、商界、社会福利界、资讯科技界和经济界的意见领袖作探讨与研究,并发表意见。 出席是次论坛的讲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刘兆佳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呜教授、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主席何富安先生、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总干事曾锦仁先生及资深政治经济评论员网上频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安达先生。论坛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主持。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刘兆佳教授形容是次的施政报告正面及具政治意识。报告反映政府支持自由经济,对各方的关注作出回应,并承诺解决目前的社会问题,提倡平等机会以解决民困。他又谓,此等措施或不会有即时的成效,但长远而言,将有利香港整体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刘教授指出﹕「其中提出的公务员问责制度,提高公务员对其职务的承担,将有效地提升整体公务员的表现,强化市民对公务员体制及政府的信心,及其透明度。」这突显行政长官的治港理念,以配合现时的政经环境。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呜教授认为,虽然是次施政报告未有提出大量的改革,但整体而言均能切合社会的需要,方向明确。由于科技发展与经济前景有密切的关系,故对于施政报告中提及「知识为本、提高科技」,他表示认同。惟于落实执行时,定要与各有关部门及福利机构亘相配合及协调,以加强政策的成效。此外,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港,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互动关系,对香港整体经济大有裨益。而香港的服务行业更会蓬勃的发展。 施政报告中提及输入优才,雷教授表示赞同,认为输入优才可刺激市场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他强调﹕「我们应放弃旧有过份审慎的态度,以开放的态度,仿效欧美及新加坡的做法,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内外人才。」他补充,政府于执行此措施时应与工商界紧密配合,以达至最佳的成效。 代表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的何富安先生对施政报告中,提及预留20亿元作中小型信贷计划,以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表示欢迎﹕「虽然报告中没有提及有关的支助计划的详细措施,但这项措施显示政府理解中小型企业对本港经济的重要性,承诺协助我们改善营商环境。」他希望政府考虑增加信贷金额,以应付更多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何氏呼吁,有关支援服务业界可考虑将货柜码头的处理费、贸易展览中心租金及油价的水平降低至更具吸引力,以减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加强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政经评论员何安达先生指出,是次施政报告内容平稳,董建华先生有意透过今次机会,减少社会各阶层因改革而产生的不满,有利创造和谐的社会。他认为,行政长官于今次宣读施政报告时的表达技巧及整体形象均有明显改善。 至于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福利方案,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总干事曾锦仁先生认为,「今次整体的社会福利方案可说是稳中求进。虽然报告中未有引进改革性的措施,但实际上将可纾缓社会上的民生问题,反映政府有意扶助弱势社群。」但政府应该制定适当的配套措施,以应付因人口不断老化而衍生的问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表示﹕「今次的施政报告是一份最能表达全方位政经思维和实践的策略文件。在知识为本的经济发展中,特首并详尽介绍教育及培训政策。此外,更特别提到于整体扶贫政策中,除了政府以外,志愿服务机构所发挥的社会凝聚力量亦非常重要。」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将就是次论坛的讨论,向行政长官办公室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交报告。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香港同心」港人齐支持香港申办二零零六年亚运会

2000.08.17
由「香港同心」运动及香港工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支持香港申办二零零六年亚运会」活动,今天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布活动的详情。一连串的活动将会在八月中展开,其中包括有大型的公开签名运动;支持申办亚运巡游及港粤独木舟挑战之旅。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暨「香港同心」运动联席委员会召集人袁金浩先生表示:「香港同心的宗旨是团结社会各界人士推广香港自强不息的精神。今次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透过一连串的活动去表达市民对申办亚运的盼望。希望借团结社群的力量能激励港人积极地奋斗,共同为香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大型的公开签名运动将会在八月十九日(星期六)展开,时间为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七时。届时市民可到全港、九、新界六十三个签名站以及数十间酒楼食肆签名,所得的签名表格收集后将交往政府有关部门。大会之中央签名站设于沙田大会堂广场,并将于下午三时举行一项简单而隆重的签名礼。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先生称,是次活动所得的签名将会是反映广大市民对香港申办亚运热烈盼望的一个很好的表达机会,对香港申办亚运有积极支持的作用,同时对香港奥运代表队给予无限的鼓励。 继公开签名活动后,「支持申办亚运巡游」将在八月二十日(星期日)举行。起步礼订于上午九时三十分假九龙尖沙咀东部市政局百周年纪念公园盛大举行。出席之主礼嘉宾包括:民政事务局局长林焕光先生、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暨行政会议成员方黄吉雯女士及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郑耀棠先生。大会除邀请上述主礼嘉宾外,更将邀请全港康体发展局奖学金运动员及十八区体育会代表出席参予巡游,大力支持是次政府申办2006年亚运会。巡游路线由尖东市政局百周年纪念公园至尖沙咀警署侧之九龙公园,预计届时将有数千名市民参加。 另外,由香港青年奖励计划与香港青年联会联合举行的「港粤独木舟挑战之旅」则于八月二十至二十三日期间进行。六十名十六至廿五岁的香港青年奖励计划金章级青少年将参加这项历史性的活动。参加者会在四日三夜里,由香港划独木舟到中国广东省南沙市,全程约一百公里。是次旅程旨在给予年青人面对挑战及认识自我的机会。透过活动的过程,除可让他们增加对祖国的了解外,最重要的是让社会人士认识到年青人的潜能及宣示香港的活力形象。 负责筹备今次活动的主办机构之一的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郑耀棠先生称,是次一连串的活动必能激发起港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并提高成功申办亚运的机会。 「香港若获得主办亚运权,必可借以促进香港的繁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提升中学生对科技兴趣培训未来高科技人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举办「香港高科技发展投资计划」比赛

2000.06.1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香港同心」运动主办之「香港高科技发展计划」校际比赛颁奖礼已于六月十七日举行。是项比赛之冠、亚、季军队伍分别为丽泽中学、保良局第一张永庆中学及圣保禄中学,这三队优胜队伍,将联同另外九队优异队伍于七月中参加北京清华大学及深圳清华研究所之高科技课程。 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表示:「举办这次比赛的目标,是希望配合政府『科教兴港』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未来科技及资讯应用人才的重要性,以面对廿一世纪知识为本社会的新挑战。」 袁氏指出,「比赛的目的主要是引发中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和智能。透过搜集资料、分析、立论,以至组织资料、撰写及发表建议书,参与的学生均可充分理解研究的内容、发挥应用电脑的才能及深化对科技的认识。」得奖的作品将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网页上发布。 「香港高科技发展计划」建议书撰写比赛为优质教育基金资助项目之一。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香港同心」运动教育界活动小组主席李祟德先生认为:「这个比赛除可提升对现今科技的认识及兴趣外,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更可强化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使命感。」 是次胜出的十二队队伍将于七月中赴北京清华大学及深圳清华研究所,参加为期两星期之课程。为了令学生充分学习及体验中国最新的高科技及经济发展,大会将安排他们学习有关信息产业、电子、生化及环保等最新科研发展,与及参观不同的研究所及高科技机构。 教育署(署理)署长汤启康表示:「是次比赛之意义在重申『知识为本』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乃不容忽视,特别是高科技的知识与应用。希望是次比赛可唤起各界的关注,并在不久的将来,香港会有更多同类型的比赛或计划,一同推动及培育香港新一代人才。」 袁金浩先生补充:「今次比赛之反应良好,而且同学表现的水准优异,成绩令人鼓舞。」「为鼓励更多同学深入认识现今的科技发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将于九月至十月期间,举行第二届的比赛,希望更多同学可以踊跃参加。今次未能入选的同学亦有机会再接再厉,一展所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之「香港同心」运动于一九九八年开展,旨在激励港人同心同德,自强不息,奋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美国麻省Paul Cellucci州长率团访港寻求美资在港发展机会

2000.03.2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本着一贯为港创富的宗旨,定期邀请世界各地商贸代表来港考察与访问,协助他们了解香港的最新发展和把握商机。 美国是香港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今次麻萨诸塞州(简称麻省)PaulCellucci州长、StephenLynch参议员及WilliamMcManus议员访港数天,并特地与「基金」代表会晤。 Cellucci州长率领访港之廿九人高层商界代表团,团员包括在科技、金融、港口及建筑等领域上举足轻重的美国商界代表。访港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本港目前金融、商业、社会及政治的发展,并探讨在港投资的可能性。 Cellucci州长自一九九七年七月起担任麻省州长一职。一九七三年肆业于波士顿法律学院后曾在美军服役。他在法律界工作十七年,并致力发展其家族之汽车生意达三十年之久。一九八四年Cellucci州长成功竞选为麻省参议员,并在其第三次任期内被选为共和党助理党魁。 Cellucci州长积极提倡小政府及低税率,他曾批淮麻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减税建议,并为教育改革、健康保障及反对家庭暴力的倡议者。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香港特区政府2000/2001年度财政预算报告论坛 学者,工商界,劳工界及税务专家对本年度预算案表示欢迎及赞同

2000.03.08
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刚发表的财政预算报告,工商界,学者,劳工界及税务专家对曾荫权所提出的”静观其变,谋定后动”,及提出最少税项建议的预算案,深表欢迎及支持;认为其既能遵守政府一贯谨慎理财,量入为出,奉行低税制的经济哲学,又能顾及本港经济刚复原下之市民利益为前题,而且又能具前瞻性,为未来的新经济及新纪元做准备,因此对今次的财政预算案予以高度评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财政预算报告发表后,即席举行论坛,邀请五位学术界,工商界,劳工界及税务界著名人士作深入探讨与研究,并发表独特见解.出席是次论坛的讲者包括香港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于渐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耀钧教授,安达信公司合伙人(税务)及前任税务学会会长王锐强先生,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执行干事刘达明先生及代表劳工界权益的工联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兴议员.论坛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主持. 香港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于渐认为香港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善于把握商机,及克服可能面对的长期问题: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转型,资讯科技发展对营商环境的冲击等.王氏亦赞同政府在劳动力培训及教育上的积极建议. 对于金融机制的建议及港府于下半年成立美元结算系统,王于渐认为是创新的意念,并有助巩固香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王氏又说,内地H股都以港元集资在港上市,如改以美元结算,则可省却港元与美元换算问题;简化程序之余,亦方便H股于美国上市的工作.对投资者来说亦可避开一旦联系汇率波动,以港元投资所冒的风险.他认为这项安排对于上市公司融资及整体投资都是上佳建议. 另外,他赞赏财政司司长承诺检讨税制是一项果断而有勇气的建议;但由于其中具有不少风险,应当极端审慎处理;他举例说,若检讨结果建议要向网上活动征税或向外地收入征税,都会对香港经济有很坏的影响.他强调税基窄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政府能否引入适当措施征收应缴税款,及如何在经济周期内处理波幅问题. 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耀钧教授,对财政预算案中设立美元结算系统,表示欢迎.他指出由于亚太区内目前只有日本设有美元结算系统,此项建议无疑大大强化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至于税制检讨,范教授认为不应单考虑开源或增新税种,而应致力改善现有税制. 范教授反对增加销售税,认为是「大动作」,理由是销售税对经济资源形成扭曲,机会成本高,经济得益少;反之,若研究改善现有税种如差饷等,其税基大,又毋须立法会再行研究,会是更有效益的做法. 刚卸任税务学会长,安达信公司合颗人(税务)王锐强,则认为财政司司长在两年前已运用“静观其变”-亦即少提建议的策略.他指出预算案对如何执行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商机,以及中小型企业如何面对经济转型等因素上,都缺乏确实建议. 王氏认为政府应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税务优惠,以发展互联网等业务,协助中小企业转型,如印度及新加坡等政府均有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协助.在检讨税制问题上,他认为政府以内部专责小组检讨税制,及另以独立委员会负责研究新税制的做法并不适当,应由后者一并就整体税制研究,作出建议. 另一位出席论坛的讲者,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执行干事刘达明,欢迎政府成立创新科技署,及将贸易署易名工业贸易署.以往厂家对两个署的职能时有混淆,如在内地做生意遇上问题,经常会找错部门,他认为两者合并对厂商是一种方便. 代表劳工界权益的工联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兴议员,亦欢迎政府全面检讨税制,但他认为在考虑扩阔税基之余,应考虑垂直公平的原则,即收入多的财团应多纳税款,他并不同意财政司司长所说,此举会提高大机构以分拆公司避税的可能性,他认为政府应可发展一套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此外王国兴亦批评预算案缺乏鼓励领取综援人士再就业的措施;另一方面亦未对中小型企业面对经济转型的困难提出支援,希望港府能成立就业管理局,统筹各界,研究整体就业问题. 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认为财政司司长提出了一份很好的预算案.他说:「虽然财政司司长提出最少的税项改变,但他切实而果敢地为香港的长远税制,作了不少具『前瞻性』的建议,更致力为教育改革,青少年职前培训及低收入人士面对经济转型的职业训练,作出更大的承诺与负担.在促进环保工作,发展创新科技上拨出更多的政府资源;同时在公务员体制改革及资源增值方面,亦会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进.」 有关今次论坛的建议会呈交特区政府考虑.   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代表团访美加回港畅谈拓展高科技与商务成果

2000.02.15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之美加访问团,日前返港并总结此行所得。 「基金」访问团曾向北美当地之工商领袖、政策顾问及传媒介绍香港发展近况。讨论主题集中于科技、金融趋势及面对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经济前景。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举办两至三次同类性质的访问团,致力推广香港之国际商业中心地位。 该代表团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兼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方黄吉雯女士率领,行程由一月廿七日至二月五日,访问加拿大多伦多市、美国华盛顿地区,包括北维珍尼亚、科技中心杜勒斯走廊、三藩市湾区(硅谷)等地。访问团曾会晤当地名闻遐迩之科技公司领导层、实业家、财经界及法律界代表。 「基金」代表团成员包括沈联涛先生、刘明康先生、冯华健先生、邓观瑶先生、郑承文博士、胡祖六博士、卢镒辉先生、王忠秣先生、伍伟雄先生、区炜洪先生、朱伟民先生、李律仁先生、谭静安先生、袁金浩先生及李中立先生。 (在美国,访问团曾会晤国会议员,当地智囊团(CATOInstitute)、美国企业学会、政府官员、NASD之行政总裁、国家安全协会(NationalSecuritiesAssociation)领导层、极具影响力之科技议会及商会要员等。 在华盛顿地区,访问团曾与多间高科技公司之首脑人物举行会谈,包括美国在线公司(AmericanOnline)、ManagementTechnology、EDS、NetworkSolution及MotleyFool。 「基金」代表亦与当地多间高科技议会组织建立联盟,其中包括北维珍尼亚科技议会、资讯科技工业议会、TheGreaterWashingtonInitiative及出口就业联盟。访问团亦访问了美国硅谷多家高科技公司及创业融资机构,包括Cisco、Intel、Oracle、InfoGearCorporation、TechNet、SelectronCorporation、GoldmanSachs、Hambrecht&QuistAsiaPacific、NationalAssociationofVentureCapitalists以及InternationalBusinessForum。 前美国商务部长MickeyKantor大使及香港特区政府驻华盛顿经济贸易专员韦玉仪女士曾先后宴请代表团。在美国三藩市,褔伯斯(Forbes)杂志、圣荷西市长、史丹福大学、HongKongSV.com及三藩市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亦分别安排招待会及晚宴款待「基金」访问团,双方均能借着这些会晤促进交流与联系。 较早前访问团在多伦多与当地之政府要员、香港加拿大商会及跨国公司如北方电讯(NortelNetworks)、Sybase、加拿大汇丰银行及万国宝通银行之高层人士举行极有用之会谈。团员并访问多伦多大学,参观大学之科研及高科技发展设备。 「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方黄吉雯女士表示,美国国会议员及舆论领袖对香港特区政府在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领导下,继续保持稳定繁荣,极具信心;他们对于香港上下一心在面对金融风暴时,表现安然克服挑战之能力,深表赞赏。 方黄吉雯女士又谓访问团所会晤之人均对香港现行实施之「一国两制」及法治情况表示满意。 对于香港经济之顺利复苏,美国财经界均对此感到鼓舞;与此同时,彼邦人士更乐于知悉香港已连续六年荣获极具影响力之「传统基金」(HeritageFoundation)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经济体系之殊荣,此项评级亦被另一资深之美国学术机构CATOInstitute所确认。他们再次肯定了香港之经贸地位,并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香港之影响,以及美国国会议员对透过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对美国各行业所造成之影响,进行了讨论及交换意见。 方黄吉雯女士谈及此行观感时说,「虽然香港在过去一年曾致力促进亚洲地区之互联网革命,并就加快拓展中国市场方面,付出不少贡献,我们不应自满。事实上,若香港要跻身世界科技中心之列,还要付出相当的努力。今次的访问让我们可以观摩高科技发展对美国商业社会及人民生活所形成的深远影响。此行也再次肯定了教育对提供优秀专才以适应知识型经济需求之重要性。同样重要的是香港必须具有足以吸引精英人才与他们的家庭居留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是配合整体人力资源之策略性计划,始可成为高科技创新枢纽。」 方黄吉雯女士强调香港急需创新科技方面之专业融资分析人才,为具发展潜力之科技计划,制定确实之商业发展方向,以吸引具投资兴趣之资金及银行界。目前香港必需有系统地及积极邀请富经验之创业分析专才及顾问来港。本港在培植具发展潜力之创业公司方面,应采取更进取之态度,例如香港之科技公司能在美国硅谷设立孵化中心,以吸引国际商业伙伴注资,亦可同时将高科技转移给香港,事实上其他地区如韩国、苏格兰及台湾已于硅谷设立类似投资发展专员办事处,以拓展融资工作。 「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表示:「此行访问正好配合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一九九八年发表施政报告的目的,利用香港毗邻中国-也就是廿一世纪的最大经济地区之策略性地利条件提升香港作为高科技中心之地位。这次访问美加,也正好向彼邦友好展示与香港合作之上佳时机;除了进一步介绍香港各方面之最新发展,更重要的是访问团此行与联盟机构及公司继续联系与合作,「基金」计划年内会有更频密之外访行程,深信大机构与中小企业均能从中裨益,而政府部门与非官方机构也会积极回应。 」 袁氏及谓,「基金」对于再次促进与加强港美两地商业与政经领导人之交流,深感欣慰;这些定期的访问活动,对维持本港之国际商业中心地位及评估本港晋身成为亚太区科技中心之机会,均有正面之意义。 查询详情,敬请联络:「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汤何琪珍女士电话:2861-2622传真:2861-3361电子邮件:june_tong@betterhongkong.org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杰出人士成立,是一个由私人捐款赞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组织,旨在增强香港作为区内金融、航运、贸易及通讯方面的领导地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进东、西方的国际交流,并致力加强中、港两地及国际间的相互沟通。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致力推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主办政经商领代表团访美加商讨高科技发展

2000.01.27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并由香港政经及商界领导人物组成之访问团,今日起展开北美洲访问,向当地工商界领袖、政府官员、政策顾问及传媒介绍香港发展近况。讨论主题重点将集中于科技、金融趋势,以及香港面对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经济前景。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举办两至三次同类性质的访问团,致力推广香港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此次访问,适逢传统基金(HeritageFoundation)之二零零零年经济自由指数及CatoInstitute与FraserInstitute就「世界自由经济:2000年」(EconomicFreedomoftheWorld:2000AnnualReport)结果发表公布,香港再次当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地区。代表团此行将于一月二十七至三十日期间访问加拿大多伦多市,继之于一月底至二月五日期间访问华盛顿地区,包括北维珍尼亚,以及三藩市湾区(包括硅谷)。 在美国访问期间,访问团将会拜会工商界、政界、学术界及研究与高科技的领袖。在华盛顿访问时,代表团将会拜会国会议员、首要的智囊团如传统基金及美国企业学会(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克林顿政府官员、纳斯特克(NASDAQ)主席及首席行政总裁,以及多位的领袖人物。代表团亦会前往北维珍尼亚闻名遐迩的科技中心杜勒斯走廊(DullesCorridor),与当地著名高科技公司如MotleyFool等举行会议,并出席于由美国在线公司(AmericanOnline)和美国政府前任克林顿政府贸易专员MickeyKantor招待的晚宴。代表团在硅谷访问的高科技公司及创业基金公司,包括Oracle、InfoGearCorporation、TechNet、SelectronCorporation、Hambrecht&QuistAsiaPacific、全国创业基金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VentureCapitalists)及国际商业论坛(InternationalBusinessForum)。 在加拿大访问期间,代表团已安排访晤政府领袖、加拿大多伦大多大学的学者、著名的科技公司如「北方电讯」NortelNetworks,银行界代表如加拿大汇丰银行代表,其他工商界代表及当地华人侨领。 该代表团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兼香港特区行政会成员方黄吉雯女士率领,团员包括香港法律界、政治及商界代表。在启程时,方黄吉雯女士表示:「在过往一年,香港对于推动亚洲的互联网演进以及中国市场的增长贡献良多。此次访问也正好配合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一九九八年发表施政报告时的目标–利用香港毗邻中国,也就是廿一世纪的最大经济地区之策略性地利条件,提升香港作为科技中心。此次访问美加,正是向彼邦友好介绍香港优越条件之上佳时机。也可进一步向他们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其他重要发展近况。」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总干事袁金浩先生亦表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对于能再次促进香港与北美洲工商界及政界之间交流,极感振奋。我们深信,这些定期交流活动,对促进香港保持亚洲金融中心之地位,至为重要。」 联同方黄吉雯女士及袁金浩先生随团访问北美洲的代表团成员包括:区炜洪先生、郑承文博士、朱伟民先生、冯华健先生、胡祖六博士、李律仁先生、卢镒辉先生、伍伟雄先生、AndyPao先生、沈联涛先生、谭静安先生、邓观瑶先生、王忠秣先生及李中立先生。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杰出人士成立,是一个由私人捐款赞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组织,旨在增强香港作为区内金融、航运、贸易及通讯方面的领导地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进东、西方的国际交流,并致力加强中、港两地及国际间的相互沟通。

同心品尝「红盘宴」仁心泽福迎千禧

2000.01.01
一群热心公益香港市民同心为善,聚首一堂迎接千禧新世纪来临,率先在一月一日与亲友共享「千禧红盘宴」。 是次由「香港同心」运动联委会及民政事务总署合办的「香港同心-千禧红盘宴」,目的希望市民踏进千禧首天,共享千年一遇的欢腾盛会,并借此凝聚社会力量及增强港人对香港未来的信心。 七百人参与当天的「千禧红盘宴」,特别嘉宾包括民政事务总署署长刘李丽娟女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兼「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方黄吉雯女士。此外香港小姐冠、亚、季军及香港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众演员亦出席是次活动,以示对「香港同心」运动的热烈支持。 「香港同心-千禧红盘宴」特别邀请世界御厨,阿一鲍鱼始创人,荣获美国五星钻石奖及法国农业部武士爵勋衔之杨贯一先生担任名誉顾问,并即席示范烹调「红盘鲍鱼贺千禧」。 「香港同心」运动联席委员会召集人袁金浩先生表示,「今次的千禧红盘宴,获得港九市民的大力响应,成绩裴然,不但为「健康快车」筹得可观善款,而更重要的讯息是港人同心,坚定不移,只要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目标一定可以达到」。面对千禧前景,袁氏深信香港人具备了优秀条件,准备以振奋心情,迎接廿一世纪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同时显示香港对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心连心」互爱精神。 当天出席嘉宾可参与卡拉OK表演及多项别开生面游戏。每位出席之嘉宾更获赠「香港同心-千禧行善,福有攸归」精美纪念证书一张,以志盛事。 当日的午宴所有收益均拨捐「健康快车」火车医院,帮助生活在国内偏远地区的白内障病患者。 「香港同心-千禧红盘宴」于一月一日中午一时假座美丽华酒店顶楼宴会厅举行。 查询请联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汤何琪珍女士/高安妮小姐,电话:2861-2622。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杰出人士成立,是一个由私人捐款赞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组织,旨在增强香港作为区内金融、航运、贸易及通讯方面的领导地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进东、西方的国际交流,并致力加强中、港两地及国际间的相互沟通。

「香港同心」迎千禧年活动港人齐心挑战多项世界记录

1999.12.17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发起的「香港同心」运动联委会,今日宣布在千禧年除夕至2000年期间,与民政事务总署举办一连串大型活动的时间表及各种安排。于除夕及元旦,「香港同心」会分别与无线电视台及荃湾民政事务署在各区合办各类型的迎千禧特备活动,包括「千人同心迎千禧」远足环保活动、及千禧盘宴筹款活动等。届时还有多项挑战世界纪录的活动举行,包括二千人二人三足、万罐汽水展缤纷、大力发电亮二千灯泡、舞千张纸龙、破二十五人入甲虫车香港纪录、二千磅蛋糕等。 「香港同心」联委会负责人袁金浩先生在记者招会上指出,由市民共同参与挑战世界纪录的活动存着重大的意义。 「港人一贯积极进取、勇于面对挑战及富有灵活创意。我们希望透过这些活动,能够团结港人的力量,凭着毅力,排除障碍,从挑战中创造更好的成绩。这正反映港人勇于面对挑战的承诺。」 「香港同心」在过去一年内透过不同介?举办形形色色的社群活动,目的是唤起各界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迎接来自各方的新挑战。今次「香港同心」再接再励,继续以不同形式的活动团结社群力量,以再次激励港人积极面对新挑战,共同奋斗,齐心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另外,「香港同心」运动联委会的一连串迎接千禧年活动会由十二月开始举行。由今日至十九日(本周五至周日),「香港同心」赞助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举办「一九九九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探讨文化及学术的智识范畴。 除此之外,「香港同心」为了提高学生对高科技的学习兴趣及知识,以迎接未来科技发展需求作好准备,将会举办培育中学生科技才能投资计划,邀请全港中学生就高科技发展参加征文比赛,得奖者将会于七月及八月期间到北京清华大学及深圳清华研究中心参观高科技公司及认识中国最新高科技发展情况。 袁金浩表示:「香港同心的宗旨是联系港人团结进取,缔造一个更美好的香港。我们在过往一年内所举办的活动得到各行业的全力支持,我们将会继续联同多个行业,例如饮食界及酒店业、本港及中国内地多间大学、演艺界、劳工界和社区组织等举办各项大型活动,全方位地联系港人团结一致,更积极地面对千禧年的来临,带领香港进入一个新里程。」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杰出人士成立,是一个由私人捐款赞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组织,旨在增强香港作为区内金融、航运、贸易及通讯方面的领导地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进东、西方的国际交流,并致力加强中、港两地及国际间的相互沟通。

香港获选为一九九九年度最自由经济体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指本港营商环境获全球认同

1999.11.30
今 天 「 传 统 基 金 会 」 及 《 华 尔 街 日 报 》 发 表 2000 全 球 最 自 由 经 济 体 系 指 数 , 再 次 确 认 香 港 居 于 全 球 最 自 由 经 济 体 系 之 首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行 政 总 裁 袁 金 浩 指 出 , 这 项 最 新 的 排 名 标 志 着 「 全 球 对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商 业 环 境 的 认 同 」 。 他 续 称 : 「 香 港 一 贯 继 续 保 持 它 的 各 项 基 本 自 由 , 特 别 是 言 论 自 由 及 资 讯 流 通 的 自 由 。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对 香 港 于 经 济 自 由 指 数 下 的 货 币 政 策 所 取 得 评 分 获 得 提 升 , 深 感 欣 慰 。 谈 及 香 港 对 资 金 流 通 及 外 商 投 资 所 采 取 的 政 策 时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指 出 「 传 统 基 金 会 」 与 《 华 尔 街 日 报 》 皆 认 同 香 港 政 府 对 接 纳 投 资 采 取 全 球 最 开 放 的 态 度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指 出 , 这 两 家 出 版 伙 伴 就 香 港 贸 易 政 策 之 经 济 自 由 指 数 所 作 的 评 价 , 实 足 以 令 香 港 商 界 引 以 自 豪 。 袁氏续称: 「 传统基金会」 与《 华尔街日报》 推选香港为世界上最开放市场之一, 确实认同了香港无论于公营及私营企业方面, 均为全球投资者缔造了公平的营商环境。 」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认 为 这 项 最 新 排 名 , 对 香 港 一 向 不 断 吸 纳 海 外 直 接 投 资 及 为 各 大 企 业 开 拓 崭 新 商 机 方 面 ,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 该 基 金 表 示 : 「 这 项 排 名 向 国 际 商 界 传 达 了 重 要 的 讯 息 — 香 港 仍 然 是 世 界 上 最 理 想 的 投 资 市 场 之 一 。 」   完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由多位商界杰出人士成立, 是一个由私人捐款赞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组织, 旨在增强香港作为区内金融、 航运、 贸易及通讯方面的领导地位。 「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 促 进 东 、 西 方 的 国 际 交 流 , 并 致 力 加 强 中 、 港 两 地 及 国 际 间 的 相 互 沟 通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对中美达成世贸协议极表欣慰

1999.11.15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对中美就加入世贸经过十三年的双边谈判而成功达致协议,深表欢迎。 我们深信今次之中美加入世贸协议中,香港至少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成为主要得益者: 1.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之重要中介角色,香港会因世贸协议带来更多的中国商机而得益,香港在法律,会计及财经管理服务多方面可以发挥更多的支援作用。香港之航务与交通运输基建也会因着中国的进出口业务扩展而受惠。 2.作为财经及银行业中心,香港可以协助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增加知名度的中国商业机构/公司,透过上市筹集资金。 3.协议可以增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香港可以明显地从增加之中美贸易中得益,也可以消除每年因中美谈判最惠国待遇问题而带来的不明朗因素。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表示,「协议对中美来说都是双赢局面。「基金」深信在中美达成加入世贸的双边协议后,中美两国可以致力发展亚太经济,对香港及亚太区都有利。中国会尽力与其他的重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加拿大等国达成协议,在这方面「基金」会运用我们在欧州政府与商界的联糸网络,致力为促进香港与国际商业机构间的沟通和营商契机,而不断努力。 」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杰出人士成立,是一个由私人捐款赞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组织,旨在增强香港作为区内金融、航运、贸易及通讯方面的领导地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进东、西方的国际交流,并致力加强中、港两地及国际间的相互沟通。

香港公司获《福布斯》杂志嘉许为全球优秀企业

1999.11.11
为祝贺本港八间公司荣获《福布斯》杂志选为一九九九年全球三百间优秀企业名单之内,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于今日(十一月十一日)联同香港总商会主办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协办嘉许典礼,借以表扬这些公司的卓越成就。 嘉许仪式由《福布斯》总裁(亚洲)MrWilliamAdamopoulos、亚太办事处总管MrAndrewTanzer、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邓观瑶、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托人陈启宗及香港总商会副主席郑维志主持。 获选为优秀企业的公司包括大家乐集团有限公司、佐丹奴国际有限公司、旭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鸿兴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日本信用证集团、德昌电机工业制造厂有限公司以及精电国际有限公司。其中广东科龙及德昌电机更获排列在《福布斯》二千年之二十间杰出企业行列之中,成为三百间优秀企业的「企业之星」。 邓观瑶指出:「这些机构来自本港制造及服务行业,包括酒楼、成衣、印刷、电器、财务及电子零件。」 邓氏说:「能够获得《福布斯》的嘉许证明本港机构表现达世界水平。作为本港企业典范,我们深信香港在迈向数码经济新纪元的同时,获选的公司将继续担当业界典范的角色,重新订立新的卓越水平。」 《福布斯》亚太办事处总管MrAndrewTanzer在宣读商业及财务总编辑MrLawrenceMinard一信时指出:「《福布斯》编辑们就一万七千五百多间上市公司的资料作出评选,并且透过访问世界各地银行家、分析员及企业投资专家作出电脑分析。一所机构能够被列入为《福布斯》名单的机会大概相等于一位美国演员获颁荷里活奥斯卡奖项。」 陈启宗致词时说:「香港目前中小型企业的数目为二十九万,占本港工商业98%。这些企业对香港目前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香港能够享有现今的国际地位是有赖工商界、雇员及投资者的合作与努力,而亚洲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就成为我们的适应能力、生产力、竞争能力及理想各方面的试金石,结果显示香港正重回经济轨道。」 另一位主礼嘉宾郑维志称:「由世界级机构《福布斯》杂志所甄选的本港公司为我们带来两个启示。第一,所有获选的企业均为跨国公司,它们采取向外发展的策略,以确保香港继续朝着世界级城市的方向而发展。第二,这些机构虽然是中小型企业,但标志着本地的三十万间公司均有潜质跃升为国际企业。」 除嘉许仪式,生产力促进局亦举办了「韬略论坛─最佳典范」及韬略库之韬略榜揭幕仪式。参加韬略论坛的人士包括八间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他们与本地机构分享卓越表现的成就与心得,至于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辖下韬略库成立之韬略榜旨在表扬本地机构的优秀表现。揭幕仪式的主礼嘉宾包括邓观瑶、香港总商会总裁翁以登博士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 生产力促进局辖下之工商典范借鉴院因应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展香港为亚洲服务中心的决心,于今年四月成立韬略库。工商典范借鉴院旨在扶助个人、企业、工商界及社群不断学习与提升水平,透过掌握典范管理模式,取得卓越的业绩。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多位商界杰出人士成立,是一个由私人捐款赞助的非牟利及非政治组织,旨在增强香港作为区内金融、航运、贸易及通讯方面的领导地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促进东、西方的国际交流,并致力加强中、港两地及国际间的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