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资源中心

新聞稿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就中国与西方关系和香港的作用发表演讲

2011.07.11

7月11日晚,正在香港访问的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出席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和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在皇朝会举办的晚宴,并对到场的近200位香港各界人士和各国、各国际组织驻港机构代表发表了题为《后危机时代的中西方关系和香港的作用》的演讲。

傅莹肯定了香港回归14年来成功实现繁荣与发展,并重点从金融危机后欧洲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中西方关系中合作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以及香港的作用等谈了一些看法。

傅莹谈到,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德国在欧洲率先实现稳定复苏,爱尔兰等部分国家经济开始好转。但整体上看,欧美仍然面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 高不下等困扰。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加,并扩散至发达国家,对当地消费带来不利影响。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社会压力,有关国家正在积极通过改革解困。中国也在 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

她说,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国家对华合作的期望很高。温家宝总理最近访欧时,与有关国家签署数十个经贸协议,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还与有关国家商定加 强在中小企业、人文、创新、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关系。中欧都希望超越买卖关系,从战略高度推进彼此合作,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中寻找契合 点,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她谈到,中国与欧洲、中国与西方发展合作关系时,并非没有问题。例如,“中国人权问题”就成了一个总是扣在中国头上的“高帽子”。尽管几十年来中国的人权 事业一直在发展进步,但一些人在此问题上偷换了概念。他们似乎并不很关心广大中国人民的权益,也看不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而似乎更加关心个别人颠覆和改 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权力”。

中国的现行道路,是经过长期历史摸索后找到的,也是要坚持下去的。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民主进程,最近中国全国人大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酝酿过程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式协商民主广泛的参与性和代表性。当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方愿与西方国家讨论人权问题,但必须相互 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事实。

傅莹提到西方社会也存在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忧虑。一些经济问题常被政治化,但实际上,这种忧虑没有必要。我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的时代,彼此高度依存,只要耐心合作,我们应该可以并肩增长,共同解决问题。

她表示不赞成世界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观点,认为资本、技术、资源、市场正在从西方向更广阔的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扩散。如果说原来世界上只有经合组织的10多亿人口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生活,那么现在20亿、甚至30亿人正在加入这个行列。

谈到世界大势的问题时,她说,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初做出了世界大势是和平与发展的判断。 30年来,中国坚守住这个大势,全力促进国家发展并与各国建立伙伴关系。

去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的时候,提出要推动21世纪成为一个和平、合作和发展的世纪。这个设想很大胆,因为如果能够成功,这将是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提 出这个设想也表明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方向。中国将在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也希望西方将中国作为平等的伙伴,加强互信, 全心全意搞合作。

她说,香港始终是沟通中国和西方的桥梁,回归14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区政府的有力施政、香港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选择“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背景下,香港可以依靠自身在资讯、专长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必 将大有可为。

傅莹表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继续成功实践,需要国际社会继续认识到,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内部运行的两种制度,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内地和香港同属一个中国,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香港有不少外国及国际组织的代表机构和外国朋友,对增进香港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继续尊重中国的主权,尊重基本法,为香港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祝愿香港、中国、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演讲后,傅莹还就教育、南海问题、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智慧财产权等问题与在场听众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