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及上海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显示香港在基本城市竞争力指标中仍然超越上海,然而两地的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差距却逐年拉近。
自2001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已连续六年就沪港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范围包括沪港跨国企业高层对两个都会城市构成竞争力的32个要因的意见调查及,与分析评分的结果作出主题报告。本年的主题分析是沪港两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深入观察。
调查小组联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于今天(2007年3月21日)举行发布会,介绍本年度的研究结果。
本年度的调查仍然沿用「国际都会城市竞争力金字塔」(图一)的三级构面32项竞争力指标问卷调查。而调查中用作评级的三类基本要因包括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类(20项)、引入投资环境类(10项)及全球化形象类(2项)。
跨国企业高层意见调查
- 在竞争力总平均分上,以5分为最高分,香港为4.08分,上海为3.21分;二者的差距为0.87分。
- 与去年相较,香港整体竞争力仍略优于上海,只是一如过去的五年所见,差距在稳定而缓慢地缩小中。
- 在三大类要因评分上,
– A类(即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类,共20个要因):香港为4.02,上海为3.23,二者差距为0.79;
– B类(即投资环境类,共10个要因):香港为4.13,上海为3.05,二者差距为1.08;
– C类(即全球化的形象,共2个要因):香港为4.30,上海为3.63,二者差距为0.67;
段樵教授表示:「与去年相较,香港仍然在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上领先上海最多;在国际都会城市的全球化形象上领先上海相对最有限。以上三类竞争力指标得分上,沪港的差距亦较上一年缩小。此与跨国企业对上海的评分有所提高(尤其在投资环境类要因上),而对香港的评分没有进步有关。」
伍凤仪教授指:「但如作长期的观察,无论是竞争力要因的总平均分或是三大类要因的平均得分,港沪两地自2001年以来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平稳发展。总结意见调查的结果,似乎显示了在当前的环境下,香港以其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与运作平台,加上金融部门的两制优势,在跨国企业的心目中较上海仍享有若干领先优势。」
主题分析
本年的主题分析是沪港两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深入观察。
研究小组分析了沪港两地对邻近区域的重要性(香港与珠三角,上海与长三角)及,两地的若干经济指标的观察。 伍教授指:「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虽然仍高出上海,但上海的GDP过去10年的平均年增长均高过香港。不过香港有健全的金融系统及市场经济体系,香港仍然可以借此保持其国际都会的地位。」
段教授指:「国家去年公布的十一· 五规划应能推动上海经济朝着的服务业及现代化基础建设的方向更快速发展。面对上海的经济急速起飞,即使香港最终可能会失去过去半世纪在区内享有的独特和主导的地位。然而基于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商机迅速增大,香港绝对不必要担心本身发展的前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需要有多个大都会配合经济发展;加上沪港两地在华南及华东各占独特的地理环境,令两个国际都会城市在国家发展中的地缘分工非常清楚。」
邓淑德女士表示:「此项研究结果对本港的决策者提供很有用的资料,特别是制定本港的经济金融政策方面,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在投资环境一项仍然远超上海,香港的决策者应该继续制定有利投资的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持香港的竞争力。」
邓女士续指:「国际大都会如香港和上海都面对着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展望未来,沪港两地的经济发展将会依赖国家幅员广大的市场,并作为进入国家的大门,而持续增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相信透过互相合作,及发展伙伴关系将有助两地增加其作为国际城市的竞争力。 「基金」将与研究小组及其他国内、外有关组织探讨促进两地 更多的经济合作及互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