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资源中心

新聞稿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2》香港发布会

2012.05.23

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2年5月23日,香港)《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发布会于2012年5月23日在香港举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年度的主题是 “竞争力:筚路十年铸一剑”,对中国城市竞争力10年进行了回顾。是次新闻发布会除得倪鹏飞教授亲临主讲外,「基金」亦特别邀请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甫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刘成昆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亚太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计划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评论及分享意见。

1) 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2011年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 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总体差距有所缩小,位序变化十分剧烈。青岛取代大连跻身前10位,台北升至第二,北京首超上海,上海退居第四。

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变化情况: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倪鹏飞教授指出,过去10年内地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东北地区成绩斐然,中部地区城市分化严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地级市发展领先全国。城市间竞争力差距呈整体缩小局部扩大的格局。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2) 香港城市竞争力表现

香港自回归以来,历经多次外部经济冲击,但城市竞争力的位置在国际上持续提升,在国内稳居第一,这表明:香港正引领中国城市在全球竞争中快速崛起。

关键优势十分突出,内地追赶尚待时日。香港无论在高端要素、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还是在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具有突出的领先优势,借助内地发展,香港国 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和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差距虽有所缩小,深圳、北京、上海、广州赶超香港尚需时日。

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有待改进。香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90%,四大支柱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渐提高,由2001年的48.8%提高到 2010年的58%。但是以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主要得益于内地经济的发展,其自身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收入水准增长显著,收入差距不容忽视。过去十年,香港的收入水准持续提高, 2001年至2010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上升了41.3%,2010年香港的人均GDP达到了3.17万美金,处于全球前列。但是在同一时期,香港 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的收入上升了60%,而收入最低的10%却下跌了20%左右。

粤港区域合作进入快车道,但合作机制有待突破。近十年来,粤港区域合作进入快车道。合作领域不断增多;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定位从致力于引进外资向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圈转变,合作目标不断提升。

报告建议:为应对全球挑战、带动国内城市发展、不断提高香港居民的福祉,香港应致力于建设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具体包括:发展知识经济,促进金融引领;建设科教之都,促进科技创新;建设低碳城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包容增长,建设和谐城市;扩大内外开放,保持自由活力;发展多元文化,引领城市文明。

3) 从世界城市角度分析香港城市竞争力的变化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亚太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计划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沈建法教授指出,中大的研究小组从世界城市角 度分析香港城市竞争力从2000年到2009年的变化。 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公布了有关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表现部份 及解释部份。通过标准化处理,所有指标的数值范围在0-100之内。

香港城市竞争力的表现部份包括四大方面,分别为全球控制功能、金融业、服务业及对外联系。整体而言,香港的城市竞争力从2000年以来不断上升。说明香港 世界城市的地位在不断加强。由于金融风暴,香港的城市竞争力在2008年开始减弱。 2008年,香港竞争力得分下跌10分,2009年,再下跌5分至85 分。金融业及服务业在2009年反弹回升。

在解释部份,本研究选取了五大支柱,分别为,经济动力、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及数量、环境品质、社会稳定及交通及电信基础设施来解释香港的城市竞争力。

经济动力指数及交通及电信基础设施指数从2001年起呈上升趋势。这两个指数分别在2008年及2009年见顶。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及数量指数在1980年 代轻微下跌,然后持续上升至2009年。从1990年至2006年,环境品质指数的上落波幅甚大。 2006年起,环境品质指数逐步上升至2008年。社会 稳定指数的波幅也非常大,从1999年至2005年的6年里,社会稳定指数分别在2002年及2005年达到最高点及最低点。

经济动力指数包括五方面,分别是市场效率、国际投资、企业表现、促进创意环境及写字楼供应量。高等教育及政府机构的研究及开发开支指标在2004年缓缓上 升,上升幅度在2006年迅速加大。虽然香港政府已把创新科技列为其中一项重点发展项目,香港政府仍需要投放更多资源以刺激本土产业的发展。

劳动力教育程度子指数包括就业人士持有学位人数指标及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学士及研究院课程的适龄学生入读率指标。人才是香港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在勞动人口 中,香港曾受专上教育的人士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4%上升至2010的31%。但这比例仍然落后于其他世界城市如伦敦。在伦敦,曾受学位教育的比例在 2005年是31%。而中国的各大城市也从后赶上。 2010年,31.5%的北京人口及22%的上海人口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

社会稳定指数包括五个子指数,包括健康、房屋、就业环境、购买力及治安与贪污。就业环境子指数于2008年创下新高。治安与贪污子指数于2003年见底并 于2008年见顶。健康子指数的得分在1980年后不断上升。而购买力子指数分别在2001年及2006年的反弹后回落。在2008年创下新低。房屋子指 数的走势也是不断下跌。 1985年,这个子指数的得分是100,之后不断下跌,在2008年的得分是30。难以负担的高楼价及不断下跌的购买力是两个影响 香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基本上,所有解释性指数在近年有不俗的表现。但是,值得留意是,房屋子指数及购买力子指数在近年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跌势。这些指数在将来的表现对香港城市 竞争力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很明显,香港的金融业及专业服务业仍然是各中国城市中最优秀的。香港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不同的竞争优势例如强大的全球控制功能及服务业将会巩固香港在高端产业的优势,同时深化香港联系中国与亚洲及全球各地的桥梁作用。这些竞争优势最后也会强化香港作为世界城市的地位。」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