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讲座暨成果发布会于2007年3月28日在香港举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一. 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发现
《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本次报告的主题为: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报告利用客观资料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甲) 城市竞争力排名
综合竞争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澳门。 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增长竞争力并列第一名为: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河源,五至十名为:烟台、乌海、临沂、东莞、营口、中山。 2006年、2007年香港都居198位。
规模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武汉。 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率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澳门、台北、高雄、东莞、新竹、深圳、台中、中山、上海。 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益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澳门、新竹、台北、高雄、宿迁、台南、鄂尔多斯、基隆、台中。 2006年香港居第10位。
结构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上海、深圳、香港、鹰潭、北京、汉中、台北、青岛、苏州、无锡。 2006年香港居第2位。
质量竞争力前十名依次为:香港、台南、基隆、澳门、台中、台北、高雄、上海、深圳、北京。 2006年香港居第2位。
乙) 城市竞争力格局分析
竞争格局迅速变化。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 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台湾地区几个城市的竞争力排名显著下滑。
竞争格局层次分明。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由强到弱依次是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台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各地竞争力差异显著,区域内城市间差距拉大。
高收入城市竞争力强,低收入城市竞争力弱。高收入城市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上中收入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强,排名比较靠前。下中收入城市由于实力较弱,竞争力排名极易波动。
大城市竞争力强,小城市竞争力弱。 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的竞争力强,变化幅度小。中等以下规模城市竞争力排名居于中下游水平,波动也较大。但一些东南沿海城市例外。
丙) 城市品牌排名
报告通过表示对品牌的理性感知和情感体验的70多项指标的调查资料,对内地50个城市品牌进行定量研究发现:
总体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厦门、宁波、天津、南京。
营商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厦门、扬州。
宜居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北京、厦门、上海、杭州、苏州、昆明、大连、宁波、绍兴。
旅游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成都、宁波、西安。
原产地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杭州、青岛、泉州、广州、深圳、温州、佛山、天津。
报告还对城市品牌塑造的做法进行了案例研究, 结果发现:香港、绍兴、南京、南昌和厦门在打造营商品牌方面,杭州、宁波、深圳和上海在塑造旅游品牌方面,威海、成都、南通和珠海在塑造宜居品牌方面,北京、青岛、泉州和重庆在塑造原产地品牌方面,做法各具特色,经验值得借鉴。
二. 城市竞争力讲座: 香港竞争力 – 从竞争力指数所得启示
城市竞争力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杨汝万教授、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沈建法教授主讲。他们从竞争力指数探讨香港竞争力优势和强化香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竞争力指数是一项重要指标,从国际知名的竞争力指数可看出香港的表现:
世界经济论坛 – 增长竞争力指数:由1997年第2名下降至2005年第28名;自2006年更改为全球竞争力指数:由2005年第14名上升至2006年第11名(亚洲第3名);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世界竞争力指数:由1997年第3名急降至2000年第14名,再回升至2006年第2名,与首名美国的差距减少;
美国传统基金会 – 经济自由度指数:香港连续13年排在首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 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香港同样稳居首位;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 – 潜在竞争力:香港在2005年及2006年荣获第1名。
不论是首四项对过去数年香港的经济、社会、政府等方面的表现作评核标准的指数,还是第五项对香港竞争潜力作评核的指数,不难发现,他们都参考并分析了相关的指标数字,并得出近似的评价。香港在基础设施、金融业务表现及商业环境、市场效率和灵活性、法治保障、政府行政方面均得到极高的分数和评价。
如 何保持优势、并持续强化上述各方面的设施与服务水平绝对是香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当中重点应包括加强内部和对外,特别是对接内地的交通、讯息、和工商金融业的基础设施;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减低成本,进一步强化亚洲金融中心角色;坚持法治的独立和中立性,形成享誉国际的品牌;政府提供必要的扶助政策和措施, 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然 而,影响香港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有环境问题、生活素质、教育和创新与科技。香港的空气质素之差可见于蓝天日子的数目之少,不少外资企业员工被 香港的污染所吓怕,部份企业甚至有撤离香港的想法。而香港在居住环境、居住面积、休闲娱乐环境和体育设施方面的排名表现甚差。一个简单的「蓝天行动」是否 足够?政府又有什么具体措施提高生活素质,是新一届特区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至于人才与教育、创新与科技两大范畴,香港的表现亦有待提升。增加大学学额、 引入专才、科技园发展、加强对外合作等策略能否扭转香港这些方面较弱的表现将拭目以待。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香港要保持优势,首要维持上述成功要素,并尽快改善弱点,增加香港的竞争力。在香港范围内,是有需要确立支柱产业– 按香港在金融、商贸及外资来港之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将是香港巩固经济地位、扩展服务功能之关键。离开香港范围,拓展香港腹地、加强区域协作,是发挥香港优势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此外,全球经济环境急剧变化,世界各大城市竞争条件日新月异,香港政府和各业界必须把握时间、机遇以争取成功。 」 (完)
查询请电: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