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诞生和近日第七次港粤联席会议的召开,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更趋紧密。因此香港未来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政策相互配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袁金浩先生在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合办的媒体简报会上表示,国家当前的两大发展策略,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及西部开发,就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契机之所在。
两个月前,一个崭新和划时代的区域合作协议框架在珠江流域、长江以南的地区隆重诞生了。以广东省为首的周边九省,即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与海南岛,加上香港和澳门,简称为9+2的泛珠三角地区领导,共聚一堂,倡议促进区内共同发展,取长补短,互惠多赢,为神州大地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开创新路。这样的倡议可谓高瞻远瞩,令人鼓舞。
身兼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及中央政策组珠三角委员会主席的杨汝万教授说:「泛珠三角占中国约五份之一土地、三份之一人口、三份之一生产总值和二份之一外来投资,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举足轻重。过去二十多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港澳的正面影响下,珠三角以至整个广东、福建均经历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举世瞩目。泛珠三角的构思是把这个发展势头推延到邻近更广阔的地区,使现代化、工业化和专业化可以在空间上不断扩大和升级,以推动国家的发展。由于港澳的地位既独特又超前,它们在有关构思中分占重要的环节。」
过去一年,香港在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和自由行的政策推动下,经济和社会状况均持续好转,楼价和股价的升幅尤其可观。如今又有泛珠三角的积极出台,香港的前景应会更为秀丽。事实上,泛珠三角所带来的契机,若配合得宜,香港绝对不难再攀新一轮发展高峰。此轮发展,该如何把握?又应从哪里起步呢?
杨教授表示,从多种迹象看,「向西望」似乎是比较可取的选择。首先,盱衡珠三角内部过去二十多年来东、西部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之后,积极发展珠三角西部地带,不仅可使肇庆、佛山、江门、中山和珠海发挥各自的潜能和优势,亦可纾缓东莞和深圳近年所面对的土地不足和劳动力及资金上升等问题的压力。西岸地带基建的不断改善和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快将定案,都为当地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动力。
再者,珠三角西部地区连接的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也就是泛珠三角的西南四省,物产丰繁、人口众多、少数民族杂处、水能源和矿产充沛,与广东、港澳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在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安排下,这大片西南地区既可透过香港的金融、物流、资讯和旅游的优势,将它们的产品输往世界市场,又可借助香港的发展经验以提升它们的专业服务和现代化。
除了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外,西南四省更是中央政府于一九九九年宣布的西部开发政策的其中一个关键焦点。在包括西南部六个省份的西部开发框架中,现时泛珠三角的西南四省其实就是西南部的中心地带,城市、经济、人才及科研能力尤为集中。所以,它们在过去数年已有显著的发展,现加上泛珠三角的新安排,在政策上受到双重优惠,就如上了经济特别快车,不难勇猛向前飞奔。香港和西部开发地区互动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香港效应在此辽阔广大的地带,尚未积极和全面展现。香港政府和投资者须加倍努力,带出我们的强项,始能紧握新政策带来的发展良机。此外,云南、广西又毗邻东南亚地区,在中国与东盟国家「10+1」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过程中,势必扮演重要的角色。
杨教授总结时特别强调:「由于泛珠三角的崛起,香港正面向另一重要的发展十字路口。先「向西跑」似乎有多方面的诱因,加快珠三角西部发展倾向的背后有中国西南四省作支持,这地区在泛珠三角和西部开发政策双重优惠推动下,将可为香港企业家、投资者和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互惠互利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就这一角度而言,香港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投资者应多「向西望」,加深对这地区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定下发展、投资、合作和交流的活动方针、步伐和模式,以尽快把握和迎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所展示的璀灿未来。 」
传媒如有任何查询,可致电28653529与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梁资慧小姐联络。
-完-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个私人,非政治性及非牟利团体,由香港商界精英人士组成,目的是推广香港成为亚太区之财务,贸易,通讯及科技枢纽. 「基金」亦力促加强香港,中国及国际间之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