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0年4月27日,香港)《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发布会于2010年4月27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协办。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
1) 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利用客观资料对两岸四地294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2005至2009香港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香港居289位。 2008年香港居第288位。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2008年香港居第2位,2009年上升1位。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2008年香港居第2位, 2009年上升1位。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2008年香港居首位。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2008年香港居第2位,2009年上升1位。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2008年称为生活质量竞争力,当年香港也居首位。
2) 香港城市竞争力表现
从近五年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来看:香港连续多年一直保持第一。相比国内其它城市,香港在综合竞争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但与内地领先城市差距越来越小。尽管近年来内地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但短期内都无法超越香港。
香港因经济规模较大,基础比较成熟雄厚,在综合增长竞争力近五年排名均靠后,但综合增长依旧保持稳健势态。
香港的经济规模优势有弱化趋势,并且越来越明显。上海在经济规模上已有赶超之势,2005-2009年香港和上海的竞争力指数差距在逐年减小,五年的差距分别为:0.26、0.20、0.17、0.13、0.09。
香港在经济效率上远远高于内地城市,值得内地城市学习和借鉴。内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尽快从低人力成本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内涵式转变。
发展成本竞争力主要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依赖程度。近五年来,香港在该项指标的排名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弱化趋势明显。
服务性产业是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的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升级缓慢。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香港的产业层次竞争力暂时处于领先,但呈现弱化趋势,北京与香港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香港具有较高的居民收入和公共收入,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较高,并且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完善,收入水平竞争力高。
3) 香港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对策
高端引领战略,成为全球城市。香港在关键领域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金融、贸易自由度、法制建设、经营管理等均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 球标杆城市,香港要在全球城市竞争中高端定位。在广泛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同时,既要带动亚洲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中国内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引领 珠三角大都市圈走向世界。
统筹全国规划,重新定位香港。在全球化和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央及各级政府应着眼应对全球城市竞争,谋求全国城市共赢发展,迅速调整大中国城市体系规划,并将香港、澳门甚至台湾纳入新的全国城市体系规划。对香港进行重新定位:将香港建设成全球城市。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将香港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确 认香港世界级城市规划,香港自身也要制订长期战略规划。
提升产业素质,领导关键产业。香港政府应该制订清晰而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促进香港产业整体素质逐步提升。对于知识产业,香港政府应创造环境、提供条件,有重点地扶持和吸引关键高科技制造业和知识性服务业。
促进软体接轨,加快硬体直通。香港要建设全球城市,需要加快与中国内地,尤其同珠三角的一体化。推进软体一体化。逐步丰富和完善CEPA,逐步实现人员、货物、服务、货币、资金、技术、资讯的自由流动,人民币、港币自由兑换。实施“一地两检”。
推进硬体一体化。在硬体方面,尽快将香港纳入全国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的无缝连接和直通。
建设教育枢纽,改善生活环境。建立适合香港发展的高水准的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普及高等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与内地密切合作,共同治理城市和区域环境污染,精心打造宜居环境。
提高科技地位,引领知识经济。 香港应定位为全球创新科技中心。香港政府应制订“建设创新性城市”的战略,支持香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要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和知识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4) 城市竞争力研究结果评述
香港中文大学杨汝万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出席发布会评述研究结果。杨汝万教授首先指出2010报告的主题是“竞争力:城市与国家同进退”,这是 一个合理的角度审视中国城市竞争力与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实力。报告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五年香港与其他中国城市竞争力 的相对差距已经缩小。虽然与其他中国城市相比,香港仍然有显著和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这些优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使香港在未 来全球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报告第10章讨论香港的城市竞争力,说明了香港在中国、亚洲和世界中现有的比较优势。报告设想香港可以发展成为亚洲的领先 城市,超越东京,与伦敦和纽约一起成为三大全球金融中心。
沈建法教授指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连续5年把香港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有必要研究香港的城市竞争力多年来有否显著的变化。中大的研究小组设计 了一个香港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包括经济表现、全球联系、社会状况及环境素质四部分。分析此指数自1990至2008的变化。指数最差为0,最好为 100。发现香港城市竞力指数1992年最低、2008年最高。从1990至2001年,城市竞争力指数随时间起伏,但整体呈缓缓上升之势。自2003 年,城市竞争力四个部分均显著改善,城市竞争力指数也稳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四个部分中,以全球联系的增强最为稳定。经济表现与社会状况于1997年前后大 幅波动,分别在2000年及1997年达到低位。环境素质在经济较差的1998-2002年期间最好。自2004的低位以来,环境素质有所改善。人均本地 生产总值、金融业雇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全球联系、预期寿命等方面的改善对香港城市竞争力指数的提高有稳定的贡献。反之,社会贫穷、高楼价及空气污染为 香港现时面临的三大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及环境素质。为了改善香港的城市竞争力,政府与社会应采取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对策。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总括时说:「未来香港作为全球城市,就是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都会。香港可以依托中国内地,又不局限于中国,致力于服务亚洲和世界,成为亚洲和世界跨国公司的总部集中地。因此,改善生活环境、发展香港成为教育枢纽、制订有效的产业发展策略、将香港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作为中国的全球城市、与内地城市相互合作及协调等多项建议的实践,都是保持香港能站于世界先行位置的重要关键。」
如有任何垂询,请与「基金」传讯事务经理周伊萍女士联络,电话: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传真: (852) 2861 3361; 电邮: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网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原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负责项目,在倪鹏飞教授的多年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教授被任命为研究中心主任,而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刚于昨天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上一并举行。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