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资源中心

新聞稿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完成一年一度的访美活动

2007.07.03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于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完成了到美国进行一年一度的美国访问。访问团此行在华盛顿及纽约会晤了当地的政 府官员、国会议员、商界领袖、学术界、智库及传媒,并向他们讲解了香港最新的社会及经济发展。 「基金」已于今天举行记者会,向传媒朋友介绍行程中会晤了的 机构及人士,访问团成员亦分享了他们对参与访问团的体会。

今年访问团团长为「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成员包括: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兼DTZ亚太区主席梁振英先生、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立法会议员兼亚洲金融集团总裁陈智思先生、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及金融系金融讲座教授张仁良教授、九巴执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颖梅女士及资深国际时事评论员Al. Reyes先生。南华早报编辑杨建兴先生则为访问团的观察员。

邓女士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故此「基金」特别将访问团主题定为「香港回归10年及未来前瞻」。回顾了自回归以来香港如何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下与国家融合,又同时保持着国际大都会及面向世界的独特地位;亦讲述了在「一国两制」原则下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访美期间,梁振英议员、陈智思议员及张仁良教授出席了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鲁金协会」(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国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经济贸易署驻纽约办事处」(HKETO New York),及「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办的演讲会及午餐会,并围绕今年访问团的主题发表了演说。

此外,访问团亦会见了美国政府官员,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 SED)美方人员唐兴(Dr. Dan Wright),及国务院主管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外交事务助理国务卿Mr. Thomas Christensen。 「基金」一直与美国著名智库保持良好和密切的联系,所以「基金」今次亦安排了跟「凯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传统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等智库会面,交换了对香港回归十年的发展的看法和意见。同时访问团亦分别获中国驻美公使、驻纽约总领事及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宴请接 待。
(详细日程见基金网页:www.betterhongkong.org)

访问团更与多个美国传媒交流,包括「福布斯杂志」(Forbes)及「财富」杂志(Fortune)等,以加深美国传媒对香港发展的了解。香港回归 前,「财富」杂志刊登了【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封面故事。在纽约期间,访问团在美国「外国记者会」(Overseas Press Club)主办的欢迎茶聚上向包括「财富」杂志的记者Ms. Sheridan Prasso介绍了香港回归后的发展。 Ms Prasso2007年6月发表了【香港不死】(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的文章,承认当年该杂志(Fortune)对香港的判断是错误的。 ﹝文章见以下网页:http://money. 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7/07/09/100122332/index.htm?postversion=2007062816

梁振英议员、陈智思议员及张仁良教授在记者会上表示,访问团行程紧凑,让他们能在几天内会见了多个美国甚有影响力的政府官员、智库、非政府组织、国会议员及传媒。

梁振英议员表示,他的演讲内容主要向当地人士介绍「一国两制」如何在香港成功落实,与会人士亦认同此点。他们都同意中国十年来并无干预香港在基本法 下享有的高度自治,而国内本身的蓬勃发展更有助香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人更多次以 「惊讶」(astonishing)来形容香港过去十年的蓬勃发展。梁议员更指出香港应研究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财经范畴上担当活跃角色。 (梁之讲辞,详见「基金」网页)

陈智思议员在记者会上指,在十年前香港人以至国际社会所忧虑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相反地由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紧密交往而引申的新社会现象,例如港人与内地人通婚、两地口岸每日大量车辆及人流过关等,均是过去未有预想过的事情,更为社会关注,这都说明了自回归以来香港如何与国家融合,及不断适应的相互影响。 (陈之讲辞,详见「基金」网页)

提到经济方面,张仁良教授指与会人士多数论及提问有关香港与内地之间经济的融合,如何带来香港的商机及挑战。张教授则以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国企业在港上市的例子,说明香港可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及国际企业进入国内的双向策略性角色。 (张之讲辞,详见「基金」网页)

「基金」理事伍颖梅女士是第二次参与访问团,她认为美国研究中港问题的专家都对中港事务有一定认识,然而持续的沟通对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金」将继续支持这类有意义的活动。

「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女士感谢访问团成员及访问的各有关单位的支持,令访问团取得美满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来致力促进香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基金」将于日后继续组织同类型的互访,以助互相更深入的了解。

2007年7月3日

有关访问团详细行程及会见人物、相片、讲辞及成员简历,欢迎到「基金」网页下载:http://www. 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询,请联络「基金」传讯事务经理麦美娟小姐,电话: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或电邮: alice_mak@betterhongkong.org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