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摘要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
2017年綜合經濟
競爭力指數 |
2017年宜居
競爭力指數 |
2017年可持續
競爭力指數 |
|
1 | 深圳 | 香港 | 香港 |
2 | 香港 | 無錫 | 北京 |
3 | 上海 | 杭州 | 上海 |
4 | 台北 | 廣州 | 深圳 |
5 | 廣州 | 南通 | 廣州 |
6 | 北京 | 南京 | 杭州 |
7 | 天津 | 澳門 | 南京 |
8 | 蘇州 | 鎮江 | 武漢 |
9 | 南京 | 寧波 | 澳門 |
10 | 武漢 | 深圳 | 成都 |
建議:
– 建立新型全球都會
– 打造“科技+金融”的核心功能
– 最大化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分享國內發展的巨大紅利
– 擔當“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和核心樞紐
– 爭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
(2018年6月29日,香港)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香港發佈會於2018年6月29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講解2018中國、特別是香港城市競爭力的最新分析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由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主題為「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詳細闡述了城市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中的重大作用,並分析中國城市40年來成功發展的機理。
2017年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延續去年報告的理論框架,以三大競爭力指標體系為基礎,對中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及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總體分析和分區域論述。
2017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廣州、北京、天津、蘇州、南京和武漢。除武漢為中部城市外,其餘均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台地區,反映沿海地區持續領先的優勢。十強城市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排名差異較為明顯(香港排名第30、台北排名第89、其餘在前10名內),但它們在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均排名前20名內。
2017年宜居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無錫、杭州、廣州、南通、南京、澳門、廈門、鎮江、寧波和深圳。對比2016年有較大的排名變化,但珠三角、長三角和港澳地區仍然領先全國。十強城市在七項分項指數的表現有明顯差異。香港、廣州、澳門和深圳四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分別在2至4個分項指數排名前10名內,表現較為突出。其餘6個長三角城市的分項指數得分較為平均,表現平穩。
2017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澳門和成都。該排名表明在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沿海城市將繼續擔當中國轉型發展的火車頭,但中部和西部個別城市也正快速趕上。在六項分項指數中,十強城市在知識城市競爭力、文化城市競爭力、全域城市競爭力和信息城市競爭力基本排名靠前,在和諧城市競爭力和生態城市競爭力的排名上差異較為明顯。
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繼續高據全國第二位。分項上表現稍有差異,其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759,較去年有所提升。排名全國第三位,落後於台北和澳門。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268,較去年為低。排名全國第30位,同比下降了11位。
香港的宜居競爭力保持全國第一。優質的教育環境、健康的醫療環境、綠色的生態環境和活躍的經濟環境是香港宜居競爭力處於全國第一的重要原因。與去年相比,香港的教育環境和生態環境保持不變,基礎設施便捷程度出現大幅度上升,社會環境出現輕微的改善,醫療環境、居住環境和經濟環境三個分項指標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全國。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1,排名全國首位。香港經濟總量近年保持了整體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從結構的視角看,香港在科技創新、產業多元化及轉型升級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依然較大。為此特區政府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致力於為香港未來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政策環境,鞏固香港全國可持續競爭力第一的地位。
香港的競爭力雖處於領先地位,但必須認清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城市抱團發展大趨勢,通過進行產業優化升級和建立新型全球都會,以更好地適應新的世界發展環境和引領國內外的城市轉型。課題組從三方面就香港未來發展提出建議。(1)從產業發展角度,必須長期重視科技創新作用,建議香港在繼續尊重經濟規律和奉行市場運作的前提下,推動創新科技成為發展的新引擎,打造“創新+金融”的核心功能。(2)從制度優化角度,在維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加強與內地城市經濟融合。藉最大化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分享國內發展的巨大紅利。(3)從空間發展角度,一方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讓香港擔當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和核心樞紐;另一方面主動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借香港擁有的優勢,促進粵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動與融合,爭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可以長期維持高度的城市競爭力,是社會各界同心協力的成果,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環境良好等各領域配合得宜的成就。面對全球經濟發展不明朗、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高速發展並轉型為香港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香港人必須貫徹積極向上、敢於求變的精神;利用好香港既有優勢,把握科創、「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等機遇,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提升香港的城市競爭力。」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請按此以下載新聞發佈會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