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資源中心

新聞稿

香港及上海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研究

2007.03.21

「香港及上海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顯示香港在基本城市競爭力指標中仍然超越上海,然而兩地的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差距卻逐年拉近。

自2001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已連續六年就滬港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進行研究。研究範圍包括滬港跨國企業高層對兩個都會城市構成競爭力的32個要因的意見調查及,與分析評分的結果作出主題報告。本年的主題分析是滬港兩地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協調發展關係的深入觀察。

調查小組聯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今天(2007年3月21日)舉行發佈會,介紹本年度的研究結果。

本年度的調查仍然沿用「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金字塔」(圖一)的三級構面32項競爭力指標問卷調查。而調查中用作評級的三類基本要因包括經濟持續發展條件類(20項)、引入投資環境類(10項)及全球化形象類(2項)。

跨國企業高層意見調查

  • 在競爭力總平均分上,以5分為最高分,香港為4.08分,上海為3.21分;二者的差距為0.87分。
  • 與去年相較,香港整體競爭力仍略優於上海,只是一如過去的五年所見,差距在穩定而緩慢地縮小中。
  • 在三大類要因評分上,

           – A類(即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類,共20個要因):香港為4.02,上海為3.23,二者差距為0.79;

           – B類(即投資環境類,共10個要因):香港為4.13,上海為3.05,二者差距為1.08;

           – C類(即全球化的形象,共2個要因):香港為4.30,上海為3.63,二者差距為0.67;

段樵教授表示:「與去年相較,香港仍然在投資環境的競爭力上領先上海最多;在國際都會城市的全球化形象上領先上海相對最有限。以上三類競爭力指標得分上,滬港的差距亦較上一年縮小。此與跨國企業對上海的評分有所提高(尤其在投資環境類要因上),而對香港的評分沒有進步有關。」

伍鳳儀教授指:「但如作長期的觀察,無論是競爭力要因的總平均分或是三大類要因的平均得分,港滬兩地自2001年以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平穩發展。總結意見調查的結果,似乎顯示了在當前的環境下,香港以其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與運作平台,加上金融部門的兩制優勢,在跨國企業的心目中較上海仍享有若干領先優勢。」

主題分析

本年的主題分析是滬港兩地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協調發展關係的深入觀察。

研究小組分析了滬港兩地對鄰近區域的重要性(香港與珠三角,上海與長三角)及,兩地的若干經濟指標的觀察。伍教授指:「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雖然仍高出上海,但上海的GDP過去10年的平均年增長均高過香港。不過香港有健全的金融系統及市場經濟體系,香港仍然可以藉此保持其國際都會的地位。」

段教授指:「國家去年公佈的十一 · 五 規劃應能推動上海經濟朝著的服務業及現代化基礎建設的方向更快速發展。面對上海的經濟急速起飛,即使香港最終可能會失去過去半世紀在區內享有的獨特和主導 的地位。然而基於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商機迅速增大,香港絕對不必要擔心本身發展的前景,因為中國幅員遼闊,需要有多個大都會配合經濟發展;加上滬港兩 地在華南及華東各佔獨特的地理環境,令兩個國際都會城市在國家發展中的地緣分工非常清楚。」

鄧淑德女士表示:「此項研究結果對本港的決策者提供很有用的資料,特別是制定本港的經濟金融政策方面,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在投資環境一項仍然遠超上海,香港的決策者應該繼續制定有利投資的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鄧女士續 指:「國際大都會如香港和上海都面對著全球一體化的挑戰。展望未來,滬港兩地的經濟發展將會依賴國家幅員廣大的市場,並作為進入國家的大門,而持續增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相信透過互相合作,及發展伙伴關係將有助兩地增加其作為國際城市的競爭力。「基金」將與研究小組及其他國內、外有關組織探討促進兩地 更多的經濟合作及互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