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合作進行的【港粵經濟整合下的香港製造企業與物流相關服務行業2002經營問題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八成的製造業與近六成的服務業受訪者表示跨境投資及分工後產值或營業額有所增加。但報告也指出了若干問題亟待解決。香港若要保持香港與珠三角多年來經濟發展的成果,應進一步積極發展及整合有關物流、旅遊業兩項策略性重點的相關行業,政府應更積極全面推動中小企業政策與協助企業的研發活動、引進專才。為繼續保持優勢,香港要加速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物、資金、資訊流通,同時盡速落實「中港間更緊密經濟關係」的具體內容和實施。
「自從80年中國內地經濟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已日趨整合。經過多年經濟、社會的發展,香港、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兩地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實質上乃依賴整個都會經濟區,或稱為「核心週圍體系」(Core Periphery System, 簡稱CPS)共同提供的聚集經濟效益,吸引各地資金、人才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活動而獲致的。」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段樵教授說。
段教授指出,珠三角『核心週圍體系』(CPS)的聚集經濟效益來自三個層次,包括宏觀層次上整個都會區內大小城市群的多元經濟功能完整所提供的全體系聚集經濟和引資效益;和第二層次,都會區內個別主、副都市內部特定產業群組合完備而產生的各個產業間配套效益;以及第三個層次指產業內分工網絡完整而產生的生產效益。而這三個層次結構的聚集經濟對中小型企業特別具有吸引力。這也是香港–珠三角區具有的最大比較優勢。
「面對生產、製造活動的北移,及經濟的轉型,為繼續保持香港的發展優勢,香港必須重視境外的因素,特別是與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關係;其中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整合,對香港的經濟基礎、就業創造能力到底有什麼影響,尤其是企業與政府應該去注意的。」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表示。
調查小組在2002年7月至8月間,以4,442間製造類行業與物流關連服務類行業,包括貿易、運輸、倉儲與提供相關商業服務的公司為對象,發出調查問卷。
調查共收回192份問卷。回卷率接近5%。其中,製造業者共70單位,佔百分之三十七,其餘為物流相關服務業者,共122單位。受訪的製造企業平均開業年數為26.7年,服務業開業年數為21.5年。受訪機構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以本地僱員人數而言,製造業者在本地平均僱用44人,服務業平均僱用76人。
主要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跨境投資與分工對於香港本地經濟造成不同的影響。其中若以公司的整體(本港、內地)業務合計,87.3%的製造業者表示產值或營業額較跨境分工前的有所增加,9.1%不變,減少的祇有3.6%。至於服務業,也有56.3%的受訪機構較前增加了整體營業收入,27%不變,減少的佔16.7%。如祇計算留在本港部份的營業金額,則仍有62.8%的製造業者與43%的服務業者表示較前有所增加。較前減少的,則各為37.2%與54%。
此外,若計算跨境生產對本地的直接就業影響,受訪的跨境投資服務企業中,37%增加了在本地聘用香港的長期員工人數,大約46%保持本地員工規模不變,有17%有所減少。而製造業中,34%較跨境投資前增聘香港員工,2%不變,減少的則有64%。
跨境投資的本港製造企業,有62%提高了本地員工的技術要求與工資,但只有30%服務業單位有此現象;至於跨境投資、分工後,56%的製造企業略為提升了產品的檔次,52%的服務企業則較有附加價值的提高。
負責今次調查的另一位委員,伍鳳儀教授指出,「今次調查也發現了無論有無跨境投資、生產,製造與服務企業面對的共同問題主要是薪資與勞工成本過高、經營成本(租金和物料)高、市場推廣能力有限,與融資不易。此外,製造企業更擔心研發、設計力量不足,港粵通關費時,與專才供應不足。」(請參閱附表一)。
調查所得的啟迪
(1) 整體來說,20年的跨境投資、生產分工確令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共享多年經濟成長的果實。但演進迄今,結構轉型可能已進入瓶頸階段。企業層次的調查顯示了甚至物流相關服務業留在本地的業務,特別是就業量方面,有部份巳見縮減,政府當前急務也就是如何保持相關行業在香港營運持續增長,從而增加本地勞工就業的機會。
(2) 在技術和增值等涉及「質」方面的發展,無論製造或服務企業仍留在香港的生產活動有許多並未有明顯提昇。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香港的「研發能力不足」與「專才供應不足」。這方面,值得政府正視。
(3) 按照在香港、珠三角地區目前製造廠商以香港為重心的分佈狀態,未來帶給香港較大經濟利益的行業可能主要會在金融、保險、法律、會計、行銷、廣告、公司總部等更為知識密集的服務營業方面。香港本地傳統勞動密集並較宜就地與製造廠商配套的物流相關行業如運輸、倉儲、關務、配銷等的成長空間或較有限。
(4) 此外,今次調查的樣本在對香港政府有關各項經濟政策的期望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企業一方面希望港府應早日制訂更積極的中小型企業政策、更要制訂協助企業研發的產業政策及減少壟斷的市場政策。另一方面則希望中港或粵港關係更為密切,尤其是消除香港、珠江三角洲經濟整合過程中的技術、行政與制度障礙。如果港府能夠早日做到內地與香港經濟雙向順暢交流,發展政策的互補互利,並積極改善本地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不但為業者所樂見,更是香港目前物流(包括貿易、商業服務、運輸、倉儲、資訊等相關行業)與旅遊業(包括會展、酒店、餐旅相關行業)兩項重點發展策略成功之重要原素。
「今次調查結果進一步加深我們對香港及珠三角區多年來經濟整合成果的了解,及為這個地區未來發展提供更明確的指引。香港必須加強其競爭力及繼續利用多年來努力建立的有利根基,保持香港經濟持續增長。而為了抵消或減輕港粵經濟融合所帶來的衝擊(如就業與產業升級等),政府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容置疑,我們支持港府積極發展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互動關係,建立更緊密的中港經濟關係。『基金』將會與各有關團體合作發展,同心同德為建設美好的香港而努力。」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先生總結。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是一個私人贊助、非牟利、非政治的機構,由香港商界領袖組成,旨在加強香港在區內的金融、船務、貿易、通訊及科技中心的角色。基金亦會透過安排香港、中國及國際社會之間的交流而提高中西之間的認識。
傳媒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861 2622或傳真至2861 3361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尹迪儉先生聯絡。
表一、 生產方面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
製造業 | 物流相關服務業 | |
(1) 薪資與勞工成本過高 | 57.97 (註) | 40.16 |
(2) 研發、設計力量不足 | 52.17 | 15.57 |
(3) 經營成本(租金、物料)過高 | 47.83 | 49.18 |
(4) 港粵通關費時 | 42.03 | 19.67 |
(5) 市場推廣能力有限 | 39.13 | 36.89 |
(6) 專才供應不足 | 36.23 | 15.57 |
(7) 融資不易 | 21.74 | 23.77 |
(8) 配套行業不足 | 10.14 | 4.10 |
(9) 其他 | 8.82 | 19.67 |
註: 複選題,合計可大於100%;製造業与物流相關行業二類分別計算。
製造業樣本:70間;服務業樣本:122間
香 港 明 天 更 好 基 金 是 一 個 私 人 , 非 政 治 性 及 非 牟 利 團 體 , 由 香 港 商 界 精 英 人 士 組 成 , 目 的 是 推 廣 香 港 成 為 亞 太 區 之 財 務 , 貿 易 , 通 訊 及 科 技 樞 紐 . 「 基 金 」 亦 力 促 加 強 香 港 , 中 國 及 國 際 間 之 溝 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