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資源中心

新聞稿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講座暨成果發佈會

2007.03.28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講座暨成果發佈會於2007年3月28日在香港舉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

 

一.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主要發現

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國內著名高校、國家權威統計部門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次報告的主題為:品牌,城市最美的風景。報告利用客觀資料對兩岸四地的200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

 

甲)        城市競爭力排名

 

綜合競爭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廣州、臺北、無錫、蘇州、佛山、澳門。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增長競爭力並列第一名為: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河源,五至十名為:煙臺、烏海、臨沂、東莞、營口、中山。2006年、2007年香港都居198位。

規模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臺北、佛山、杭州、武漢。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率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澳門、臺北、高雄、東莞、新竹、深圳、台中、中山、上海。2006年香港也居首位。

效益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澳門、新竹、臺北、高雄、宿遷、台南、鄂爾多斯、基隆、台中。2006年香港居第10位。

結構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上海、深圳、香港、鷹潭、北京、漢中、臺北、青島、蘇州、無錫。2006年香港居第2位。

質量競爭力前十名依次為:香港、台南、基隆、澳門、台中、臺北、高雄、上海、深圳、北京。2006年香港居第2位。

 

乙) 城市競爭力格局分析

 

競爭格局迅速變化。環渤海城市競爭力強勁上升, 浙江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臺灣地區幾個城市的競爭力排名顯著下滑。

競爭格局層次分明。城市競爭力總體格局由強到弱依次是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台海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及西北地區。各地競爭力差異顯著,區域內城市間差距拉大。

 

高收入城市競爭力強,低收入城市競爭力弱。高收入城市主要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上中收入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等內地大城市,綜合競爭實力強,排名比較靠前。下中收入城市由於實力較弱,競爭力排名極易波動。

 

大城市競爭力強,小城市競爭力弱。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的競爭力強,變化幅度小。中等以下規模城市競爭力排名居於中下游水平,波動也較大。但一些東南沿海城市例外。

 

丙) 城市品牌排名

 

報告通過表示對品牌的理性感知和情感體驗的70多項指標的調查資料,對內地50個城市品牌進行定量研究發現:

總體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廈門、寧波、天津、南京。

營商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北京、深圳、杭州、無錫、蘇州、寧波、廈門、揚州。

宜居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深圳、北京、廈門、上海、杭州、蘇州、昆明、大連、寧波、紹興。

旅遊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南京、成都、寧波、西安。

原產地品牌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杭州、青島、泉州、廣州、深圳、溫州、佛山、天津。

 

報告還對城市品牌塑造的做法進行了案例研究, 結果發現:香港、紹興、南京、南昌和廈門在打造營商品牌方面,杭州、寧波、深圳和上海在塑造旅遊品牌方面,威海、成都、南通和珠海在塑造宜居品牌方面,北京、青島、泉州和重慶在塑造原產地品牌方面,做法各具特色,經驗值得借鑒。

 

二. 城市競爭力講座: 香港競爭力 – 從競爭力指數所得啟示

城市競爭力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楊汝萬教授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沈建法教授主講。他們從競爭力指數探討香港競爭力優勢和強化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競爭力指數是一項重要指標,從國際知名的競爭力指數可看出香港的表現:

 

Ÿ  世界經濟論壇 – 增長競爭力指數:由1997年第2名下降至2005年第28名;自2006年更改為全球競爭力指數:由2005年第14名上升至2006年第11名(亞洲第3名);

Ÿ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 世界競爭力指數:由1997年第3名急降至2000年第14名,再回升至2006年第2名,與首名美國的差距減少;

Ÿ  美國傳統基金會 – 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13年排在首位;

Ÿ  中國社會科學院 –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同樣穩居首位;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 – 潛在競爭力:香港在2005年及2006年榮獲第1名。

 

不 論是首四項對過去數年香港的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表現作評核標準的指數,還是第五項對香港競爭潛力作評核的指數,不難發現,他們都參考並分析了相關的 指標數字,並得出近似的評價。香港在基礎設施、金融業務表現及商業環境、市場效率和靈活性、法治保障、政府行政方面均得到極高的分數和評價。

如 何保持優勢、並持續強化上述各方面的設施與服務水平絕對是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當中重點應包括加強內部和對外,特別是對接內地的交通、訊息、和工商金融 業的基礎設施;拓展金融服務領域、減低成本,進一步強化亞洲金融中心角色;堅持法治的獨立和中立性,形成享譽國際的品牌;政府提供必要的扶助政策和措施, 以及減少不必要的干預。

然 而,影響香港競爭力和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指標有環境問題、生活素質、教育和創新與科技。香港的空氣質素之差可見於藍天日子的數目之少,不少外資企業員工被 香港的污染所嚇怕,部份企業甚至有撤離香港的想法。而香港在居住環境、居住面積、休閒娛樂環境和體育設施方面的排名表現甚差。一個簡單的「藍天行動」是否 足夠?政府又有甚麼具體措施提高生活素質,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無法迴避的問題。至於人才與教育、創新與科技兩大範疇,香港的表現亦有待提升。增加大學學額、 引入專才、科技園發展、加強對外合作等策略能否扭轉香港這些方面較弱的表現將拭目以待。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要保持優勢,首要維持上述成功要素,並盡快改善弱點,增加香港的競爭力。在香港範圍內,是有需要確立支柱產業 – 按香港在金融、商貿及外資來港之優勢,發展總部經濟將是香港鞏固經濟地位、擴展服務功能之關鍵。離開香港範圍,拓展香港腹地、加強區域協作,是發揮香港優 勢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此外,全球經濟環境急劇變化,世界各大城市競爭條件日新月異,香港政府和各業界必須把握時間、機遇以爭取成功。」                     (完)

查詢請電: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852) 2865 3529 / (852) 6030 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