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香港發佈會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09年4月15日,香港)《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香港發佈會於2009年4月15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
一) 城市競爭力排名
利用客觀資料對兩岸四地294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
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2006年、2007年、2008年香港也居首位。
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河源、清遠(三個城市並列)、鐵嶺、遼源、海拉爾、營口、通化、包頭、巴彥淖爾。香港居288位。2008年香港居第195位。
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2008年香港也居第2位。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台南。2008年香港居首位。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爾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亞、延安。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門、台南。2008年香港居第3位。
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門、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瑪依、廈門、馬鞍山、新竹。2008年香港也居首位。
二) 粵港澳城市競爭力
利用客觀資料,對粵港澳區域內的23個城市進行比較;同時對粵港澳地區與兩岸四地其他區域的整體城市競爭力進行比較。粵港澳地區綜合競爭力最強的三個城市 分別是香港、深圳和廣州。第一名到最後一名依次是香港、深圳、廣州、澳門、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惠州、湛江、茂名、肇慶、汕頭、河源、清遠、韶 關、梅州、揭陽、潮州、汕尾、雲浮和陽江。
粵港澳地區的平均綜合競爭力指數為0.62,排在全國第三名。粵港澳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基尼係數為0.14,排在倒數第三名,說明該區域內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存在較大差距。粵港澳地區23個城市中,有6個排在全國前20名,還有8個集中在100~150名之間。
粵港澳地區在綜合競爭力、綜合增長競爭力、經濟規模競爭力和發展成本競爭力四項指標中表現優異,而在經濟效率競爭力、生活質量競爭力和產業層次競爭力三項 指標中均處於明顯的劣勢。粵港澳地區應鞏固並繼續發揚其具有優勢的競爭力,積極採取對策提高其較弱的競爭力,這樣才能保持該地區的霸主地位。
綜合競爭力排在前五名的城市,在發展成本競爭力指標中的排名明顯落後於在其他指標中的排名,說明其仍然沒能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長方式,對能源 依賴性強,經濟的發展成本高,這些城市應該利用高新技術積極改造現有工業,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 中國城市在全球中的位置
本次報告的年度主題中,將中國主要城市與全球眾多城市進行比較,發現:
在城市全球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中國城市總體處在全球的中下水準,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差異巨大,中國城市的經濟增長全球第一。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香 港僅排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第26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個城市屬於中國,依次是包頭、呼和浩特、煙臺、東莞、中山、惠州、濰坊、蕪 湖。全球增長前50名的城市中,中國有40個。
在世界城市網路聯接度方面,中國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四個城市已躋身世界城市前列,成為世界城市網路的重要節點,其中,在全球624個城市中,香港第 八,北京第九,同時躋身全球前十名,是世界城市網路中的次級節點,屬於三級世界城市中的Beta級,成為亞太地區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別居19和22 位,是世界城市網路中的重要中轉節點,屬於Gamma級。廣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網路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國多數城市的整體聯結度與 歐美城市差距巨大。
基於中國城市的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建議研究中國城市的全球競爭戰略:制定面向2030年的全國城市發展規劃綱要,建立包括全球頂級城市在內的多層次、開 放型的中國城市體系。實施重點突破、大國支撐、成本領先、產業驅動、開放帶動、梯度推進、集約增長、以民為本、科技創新、永續發展等十大戰略。
四) 城市競爭力研究結果評述
香港中文大學楊汝萬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出席發佈會評述研究結果。楊 汝萬教授首先指出2009報告表明國際化已成為中國城市的目標與戰略。這同中國目前在國際上要擔當的角色相符,因為歐美國家在近幾個月受到金融海嘯的衝 擊。第二,香港在競爭力排名中領先中國所有城市,表現突出。在12項競爭力指標中,香港大都在前3名。文化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較弱,要注意改進。第三,香 港的經濟與競爭力的表現在將來將進一部提高。特別是2009年1月國家公佈了珠三角發展與改革綱要。國家也決定在香港、上海與廣東4個城市進行跨境貿易人 民幣結算試點。這將加強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最近國家決定到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表明香港需加倍努力鞏固其領先地位。並在將來與上海 達至分工。
沈建法教授指出,如何發揮香港的金融、貿易、服務業優勢,進一部推動與珠江三角洲融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香港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加強香港的城市競 爭力,搞好香港與深圳的合作尤其重要。重點之一是改進跨境設施與服務,方便市民來往二地。沈建法教授主持的《十一五規劃時期香港與深圳的城市競爭與合作》 研究項目2009年香港市民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香港市民滿意兩地政府在跨境設施合作方面的表現。香港市民認爲口岸最亟需解決的三個問題是深圳方面的巴 士服務不足(19.3%)、過關時間太長(15.3%)和兩地交通換乘不便(15.1%)。分別有15.6%和19%的受訪者表示有考慮前往深圳或內地城 市居住或工作。35.6%的受訪者認爲交通成本對自己前往深圳居住有影響。交通成本是影響市民前往內地居住或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與新口岸的建設相比, 市民更傾向於新的客運軌道綫建設,尤其是聯係主要口岸和市區的客運軌道綫。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一直高據首位,在全球500個城市 排名中則列第26位。在全球化的競爭下,並自去年開始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國際經濟秩序難免會產生重大變化。相對地,中國的經濟在這些年來急促發展,因其 經濟結構,在這次全球危機中,所受的影響相對較輕。香港的經濟屬開放型,受外圍環境影響較大,基於「不進則退」的原則,香港必需自強。然而若香港可善用既 有的國際營商優勢,並更重視背靠祖國之利,政府民間積極開拓「珠三角發展規劃」下所提供的機遇,積極面對及解決目前珠三角區域內發展的不協調,採取新的區 域策略性發展思維及目光,定能締造對香港、區域以至國家都有利的合作及機遇。這也是「基金」致力推動的方向。」﹙註:「基金」於上月27日剛舉辦了「珠三 角發展規劃—香港工商界論壇」﹚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 2865 3529;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 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 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