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完成了到美國進行一年一度的美國訪問。訪問團此行在華盛頓及紐約會晤了當地的政 府官員、國會議員、商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並向他們講解了香港最新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基金」已於今天舉行記者會,向傳媒朋友介紹行程中會晤了的 機構及人士,訪問團成員亦分享了他們對參與訪問團的體會。
今年訪問團團長為「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成員包括: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兼DTZ亞太區主席梁振英先生、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兼亞 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先生、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金融講座教授張仁良教授、九巴執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資深國際時事評論員Al. Reyes先生。南華早報編輯楊建興先生則為訪問團的觀察員。
鄧女士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故此「基金」特別將訪問團主題定為「香港回歸10年及未來前瞻」。回顧了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在一國 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下與國家融合,又同時保持著國際大都會及面向世界的獨特地位;亦講述了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訪美期間,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出席了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魯金協會」(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國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經濟貿易署駐紐約辦事處」(HKETO New York),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演講會及午餐會,並圍繞今年訪問團的主題發表了演說。
此外,訪問團亦會見了美國政府官員,包括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 SED)美方人員唐興(Dr. Dan Wright),及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外交事務助理國務卿Mr. Thomas Christensen。「基金」一直與美國著名智庫保持良好和密切的聯繫,所以「基金」今次亦安排了跟「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傳統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等智庫會面,交換了對香港回歸十年的發展的看法和意見。同時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駐美公使、駐紐約總領事及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宴請接 待。
(詳細日程見基金網頁:www.betterhongkong.org)
訪問團更與多個美國傳媒交流,包括「福布斯雜誌」(Forbes)及「財富」雜誌(Fortune)等,以加深美國傳媒對香港發展的瞭解。香港回歸 前,「財富」雜誌刊登了【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封面故事。在紐約期間,訪問團在美國「外國記者會」(Overseas Press Club)主辦的歡迎茶聚上向包括「財富」雜誌的記者Ms. Sheridan Prasso介紹了香港回歸後的發展。Ms Prasso2007年6月發表了【香港不死】(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的文章,承認當年該雜誌(Fortune)對香港的判斷是錯誤的。﹝文章見以下網頁: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7/07/09/100122332/index.htm?postversion=2007062816 ﹞
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在記者會上表示,訪問團行程緊湊,讓他們能在幾天內會見了多個美國甚有影响力的政府官員、智庫、非政府組織、國會議員及傳媒。
梁振英議員表示,他的演講內容主要向當地人士介紹「一國兩制」如何在香港成功落實,與會人士亦認同此點。他們都同意中國十年來並無干預香港在基本法 下享有的高度自治,而國內本身的蓬勃發展更有助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人更多次以 「驚訝」(astonishing)來形容香港過去十年的蓬勃發展。梁議員更指出香港應研究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的財經範疇上擔當活躍角色。 (梁之講辭,詳見「基金」網頁)
陳智思議員在記者會上指,在十年前香港人以至國際社會所憂慮的事情並沒有發生,相反地由於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緊密交往而引申的新社會現象,例如港人與 內地人通婚、兩地口岸每日大量車輛及人流過關等,均是過去未有預想過的事情,更為社會關注,這都說明了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與國家融合,及不斷適應的相互影 響。(陳之講辭,詳見「基金」網頁)
提到經濟方面,張仁良教授指與會人士多數論及提問有關香港與內地之間經濟的融合,如何帶來香港的商機及挑戰。張教授則以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中國企業在港上市的例子,說明香港可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及國際企業進入國內的雙向策略性角色。(張之講辭,詳見「基金」網頁)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是第二次參與訪問團,她認為美國研究中港問題的專家都對中港事務有一定認識,然而持續的溝通對在不斷發展的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基金」將繼續支持這類有意義的活動。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感謝訪問團成員及訪問的各有關單位的支持,令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於日後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瞭解。
2007年7月3日
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相片、講辭及成員簡歷,歡迎到「基金」網頁下載:http://www.betterhongkong.org
如有垂詢,請聯絡「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電話: (852)2865 3529;(852) 6030 6025; 或電郵: alice_mak@betterhongkong.org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