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活動

1996 - 2000

香港同心運動

1998年8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開始計劃為鞏固及加強香港各界在亞洲金融風暴的信心。經過一番討論後「基金」決定籌備一個運動以團結香港人的力量,增強香港人的信心,更可向國際社會証明香港人面對逆境時百折不撓的精神。 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基金」在極短時間內籌備了「香港同心」運動。參與的團體分別來自商界、教育界、酒店業、勞工界、傳播媒界、零售業界、飲食界、體育界、旅遊界以及全港十八區區議會。 1998年12日6日,在5000名香港市民參與及香港傳媒的見証下,「香港同心」運動在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前政務司司長及社會領袖主禮下掲開序幕。 運動包括由教育界統籌的中學徵文比賽及小學繪比賽,藉以提高莘莘學子們的公民意識。二十名得勝的中學生獲獎學金到北京清華大學參加一個為期四週的課程。而三十名繪畫比賽得勝者則獲一個一天旅程參觀香港的名勝,令他們更暸解香港。 數百家酒樓餐館亦參與了運動,顧客憑劵可換取免費小菜。 在1999年初,勞工界舉辦了幾個大形的招聘會,又舉行「良好僱主及僱員關係」研討會,令僱主和僱員在這艱難時期互相諒解,共渡難關。此外,並推出了一系列「僱員培訓課程」協助待業人士重投勞動市埸。 商界在1998年12月8日至1999年1月11日在中環添馬艦舉行了「工展會」。工業署則在1999年2月舉行了「中小企週」推動本港中小企發展。 至於在零售界方面,「香港零售業協會」及「旅遊協會」(即現「旅遊發展局」聯合舉辦「香港購物樂」活動,並獲得5000個零售商店包括連鎖時裝店、超級市埸及百貨公司等,以鼓勵市民消費。 香港賽馬會在1999年1月7日舉行了「香港同心盃」,而民政事務署則在18區舉行了超過90個活動。 體育界出發參加在曼谷舉行的東亞運動會前,在「香港體育學院」舉行一個「壁畫活動」,並獲數千名學生參加。「香港同心」運動籌委會成員亦有到場為運動員打氣。 面對變遷,香港一直能夠靈活應變,轉危為安。「香港同心」運動的目的,就是要把全體香港市民聯繫起來,共同發揮團結的精神,令香港市民信心更加堅定。 「香港同心」運動標誌 「香港同心」運動的標誌上的心形圖案及三個圓圈,象徵香港人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發揮自強不息、活力澎湃和堅穩不撓的特性,並彰顯我們同心協力為香港創造更美好明天的決心。
1998.01.01 - 1999.12.30

調查顯示商界對香港發展信心高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委託獨立公司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3份之2來自6個行業的受訪者相信97年香港在回歸中國後,經濟發展將繼續增長及穩健發展。整體而言,70.8%受訪者對香港成為特別行政區後的經濟前景,仍然充滿信心。 「基金」由1996年12月開始聯同幾個行業的機構,包括商會、貿易組織及領使館,銀行、製造業、旅遊零售以及會計業共同進行調查,並得出了以上結果。 此外,74%受訪者表示他們會繼續在港作投資,而19%更表示會增加在港的投資。只有7%受訪者表示回歸後會減少在港投資。 3份之2商界領袖認為香港之權回歸不會影响投資利潤,餘下的3份之1,一半認為利潤會增加,只有一半表示利潤會下降。 在10項投資信心因素中,80%和79%受訪者分別認為資金自由流動及獨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首要因素。其次是本地及國際投資者信心(64%);自由貿易地 位(62%);香港貨幣獨立性(60%);廉潔公平的社會(58%);亞洲金融中心聲譽(57%);政府的不干預政策(56%)及香港持區政府的獨立性 (54%)。 今次調查顯示3份之1受訪者期望進入中國市場的大閘門及廉價勞力市場將是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有利因素。 同時,調查亦顯示受訪者普遍相信1997年後持區政府在稅制、經濟、政府政策、社會治安及法制方面將可繼續享有自治權。反之,政治制度、廣播事務、人權及香港在出入境和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將會受到影响。   記者會 信託人鄭家純博士與建築界專業人士交流
199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