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活動

1996 - 2000

2000歐洲四國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歐洲四國訪問團」訪問團了德國、芬蘭、瑞典及荷蘭。這訪問標誌著重要一點,就是歐洲的主要貿易夥伴繼續因香港獨特的地理經濟環境,而與香港合作,並顯示及對香港人及香港在亞洲的商業實力所表達的信心。 訪問團向受訪四國的外貿及科技部長、高級政府官員及政經領袖介紹香港最新的政治及經濟情況、投資前景及科技發展。訪問期間,代表團與各國智囊及非政府機構就有關共同興趣及互相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磋商。 代表團亦與世界有名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會面,其中包括德國的Daimler佳士拿及西門子公司、芬蘭的諾基亞公司、瑞典的愛立信公司及荷蘭的菲利浦公司。 訪問期間,團員走訪了位於柏林,斯德哥爾摩及阿姆斯特丹的科學園,並與負責人商討與港合作的機會。代表團成員亦在由柏林,慕尼克,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及阿姆斯特丹等多個重要論壇及商業組織安排的午宴及晚宴上發表談話。 訪問團成員包括本港具影響力的學者及商界人士,計有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教授、科技大學經濟發展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德輔大律師事務所及前香港 政府法律專員馮華健先生、臨時香港科學園有限公司/香港工業村公司/香港工業科技中心公司行政總裁盧鎰輝先生、CP Group成員PT Bomar Securities主席兼董事Dr. Sudirto;高露雲律師行合伙人陳慧蕊律師及王氏電子有限公司副總裁周冰玲女士。香港駐歐洲經濟及貿易辦事處的首席投資顧問譚耀祖先生亦參加了是次訪 問,這是首次有港府官員參加由「基金」率領的訪問活動。  劉兆佳教授在公開論壇及與商界的會議上,簡介與會者有關香港的憲制發展、回歸後主要社會問題,以及大眾對未來的期望及政治發展。雷鼎嗚教授明確指出香港作 為一個國際商務中心及通往中國的窗口對亞太區的重要性,外資會因在港投資及與香港的夥伴關係,或利用香港作為通往中國的地區中心而得益。中國行將加入世貿 亦會為香港帶來更多商機,特別是在金融及服務業,因為將會有更多更大型的商業活動會以香港為中介者。 作為多個高層聚會中的主講嘉賓,馮華健先生清楚道出令香港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最自由地區的四條支柱:平等貿易機會、符合世貿要求的營商環境、嚴厲打擊貪污及 法治精神這條令香港成功的方程式。馮氏說:「為追上現今知識水平及經濟貿易全球化,香港正擴張本身的商業基礎,發展高瞻遠矚的創新科技基建項目,如數碼 港、科學園等,同時訂立一個具使命感的教育及人力資源政策及策略去提升我們的人力質素。」 另一團員盧鎰輝先生利用今次訪問向商界及未來客戶介紹香港三個有關的科技及工業機構,他更與各國的科學園負責人討論過有關合作的可能性。
2000.11.01

財政預算論壇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財政預算告發表後,即舉行論壇,邀請五位學術界,工商界,勞工界及稅務界著名人士作深入探討與研究,並發表獨特見解。出席是次論 壇的講者包括香港大學商學院院長王于漸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范耀鈞教授、安達信公司合夥人(稅務)及前任稅務學會會長王銳強先生、香港中華 廠商聯合會執行幹事劉達明先生及代表勞工界權益的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王國興議員。 香港大學商學院院長王于漸認為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必須善於把握商機,及克服可能面對的長期問題:如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轉型,資訊科技發展對營商環境的衝擊等。王氏亦贊同政府在勞動力培訓及教育上的積極建議。 王氏又說,內地H股都以港元集資在港上市,如改以美元結算,則可省郤港元與美元換算問題;簡化程序之餘,亦方便H股於美國上市的工作。對投資者來說亦可避開一旦聯繫匯率波動,以港元投資所冒的風險.他認為這項安排對於上市公司融資及整體投資都是上佳建議。 另外,他讚賞財政司司長承諾檢討稅制是一項果斷而有勇氣的建議;但由於其中具有不少風險,應當極端審慎處理;他舉例說,若檢討結果建議要向網上活動徵稅或 向外地收入徵稅,都會對香港經濟有很壞的影響.他強調稅基窄並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於政府能否引入適當措施徵收應繳稅款,及如何在經濟周期內處理波幅問 題。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范耀鈞教授,對財政預算案中設立美元結算系統,表示歡迎.他指出由於亞太區內目前只有日本設有美元結算系統,此項建議無疑大大強化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至於稅制檢討,范教授認為不應單考慮開源或增新稅種,而應致力改善現有稅制。 范教授反對增加銷售稅,認為是「大動作」,理由是銷售稅對經濟資源形成扭曲,機會成本高,經濟得益少;反之,若研究改善現有稅種如差餉等,其稅基大,又毋須立法會再行研究,會是更有效益的做法。 剛卸任稅務學會長,安達信公司合顆人(稅務)王銳強,則認為財政司司長在兩年前已運用“靜觀其變”-亦即少提建議的策略。他指出預算案對如何執行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商機,以及中小型企業如何面對經濟轉型等因素上,都缺乏確實建議。 王氏認為政府應為中小型企業提供稅務優惠,以發展互聯網等業務,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如印度及新加坡等政府均有為當地中小企業提供協助。在檢討稅制問題上, 他認為政府以內部專責小組檢討稅制,及另以獨立委員會負責研究新稅制的做法並不適當,應由後者一併就整體稅制研究,作出建議。 另一位出席論壇的講者,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執行幹事劉達明,歡迎政府成立創新科技署,及將貿易署易名工業貿易署.以往廠家對兩個署的職能時有混淆,如在內地做生意遇上問題,經常會找錯部門,他認為兩者合併對廠商是一種方便。 代表勞工界權益的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王國興議員,亦歡迎政府全面檢討稅制,但他認為在考慮擴闊稅基之餘,應考慮垂直公平的原則,即收入多的財團應 多納稅款,他並不同意財政司司長所說,此舉會提高大機構以分拆公司避稅的可能性,他認為政府應可發展一套有效措施加以防範。 此外,王國興亦批評預算案缺乏鼓勵領取綜援人士再就業的措施;另一方面亦未對中小型企業面對經濟轉型的困難提出支援,希望港府能成立就業管理局,統籌各界,研究整體就業問題。 有關今次論壇的建議已經呈交特區政府考慮。
2000.03.01

2000高科技與商務美加代表團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之美加訪問團,向北美當地之工商領袖、政策顧問及傳媒介紹香港發展近況。討論主題集中於科技、金融趨勢及面對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經濟前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舉辦兩至三次同類性質的訪問團,致力推廣香港之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該代表團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兼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方黃吉雯女士率領,行程由一月廿七日至二月五日,訪問加拿大多倫多市、美國華盛頓地 區,包括北維珍尼亞、科技中心杜勒斯走廊、三藩市灣區(硅谷)等地。訪問團曾會晤當地名聞遐邇之科技公司領導層、實業家、財經界及法律界代表。「基金」代 表團成員包括沈聯濤先生、劉明康先生、馮華健先生、鄧觀瑤先生、鄭承文博士、胡祖六博士、盧鎰輝先生、王忠秣先生、伍偉雄先生、區煒洪先生、朱偉民先生、 李律仁先生、譚靜安先生、袁金浩先生及李中立先生。 在美國,訪問團曾會晤國會議員,當地智囊團(CATO Institute)、美國企業學會、政府官員、NASD之行政總裁、國家安全協會(National Securities Association)領導層、極具影響力之科技議會及商會要員等。 在華盛頓地區,訪問團曾與多間高科技公司之首腦人物舉行會談,包括美國在線公司(American Online)、Management Technology、EDS、Network Solution及Motley Fool。「基金」代表亦與當地多間高科技議會組織建立聯盟,其中包括北維珍尼亞科技議會、資訊科技工業議會、The Greater Washington Initiative及出口就業聯盟。訪問團亦訪問了美國硅谷多家高科技公司及創業融資機構,包括Cisco、Intel、Oracle、 InfoGear Corporation、TechNet、Selectron Corporation、Goldman Sachs、Hambrecht & Quist Asia Pacifi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nture Capitalists以及International Business Forum。 前美國商務部長Mickey Kantor大使及香港特區政府駐華盛頓經濟貿易專員韋玉儀女士曾先後宴請代表團。在美國三藩市,褔伯斯(Forbes)雜誌、聖荷西市長、史丹福大學、 HongKongSV.com及三藩市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亦分別安排招待會及晚宴款待「基金」訪問團,雙方均能藉著這些會晤促進交流與聯繫。 訪問團在多倫多與當地之政府要員、香港加拿大商會及跨國公司如北方電訊(Nortel Networks)、Sybase、加拿大匯豐銀行及萬國寶通銀行之高層人士舉行極有用之會談。團員並訪問多倫多大學,參觀大學之科研及高科技發展設備。   與美国前贸易部长米基肯特及美國在線公司高層會面
2000.02.01

與《商業週刊》合辦第三屆國際高級行政人員高峰會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商業週刊」於香港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高級行政人員高峰會」於十月十三至十五日舉行。全球超過二百位政治及商業領袖參加,是次高峰會的主題為「迅捷應變,迎新年代」。 是次大會的講者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東亞銀行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及中國國際商會會長俞曉松及前美國總統布殊。他們分別在高峰會上就亞洲未來所面對的挑戰的重要課題發表講話。 在開幕晚宴上,特首董建華先生談及他如何將香港定位為廿一世紀國際大都會為我們的長遠目標。而大部份出席者對亞洲在金融風暴後的發展動向極表關注。「香港 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李國寶先生認為是次論壇是總結過去兩年亞洲金融風暴經驗和教訓的黃金機會。他指出:「亞洲金融風暴最終會被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因為金融風中所汲取的經驗和教訓,會令我們在未來幾年變得更強大和繁榮。」 亞洲的未來與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高層官員均有參與,在論壇中獲得熱烈回嚮。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方黃吉雯女士在介紹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及中國國際商會會長俞曉松先生時說:「在亞洲各國忙於應付金融風暴善後工作的時候,中國毫無疑問是全區內經濟復甦的強大動力。」 俞曉松先生在講詞中,重申中國會繼續改革經濟及開放市場的承諾。他說:「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抱一個開明的心態及熱衷參與的精神,抓緊機遇並迎接挑戰。 在三天高峰會結幕的時候,美國前總統布殊作主題演講,內容主要集中在如何面對亞太區的政治形勢以制定策略,以更佳準備邁向另一紀元的挑戰。布殊總統讚揚香 港於回歸祖國後所顯示的強勁適應能力,他以「完全堅守的承諾」來形容香港的順利回歸。布殊總統強調他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在行政長官董建華的管理下具有極大信 心。對於亞太區在金融風暴下的迅速復甦極感欣慰,但他警告目前並非是自滿的時刻。布殊總統重申中美雙邊關係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環球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前美國總統布殊發表演說, 題目為「邁向新紀元」   信託人何鴻燊博士歡迎董建華先生出席論壇
1999.10.13 - 1999.10.15

1999美國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定期舉辦美國訪問團,向美國意見領袖香港最新的發展狀況。1999年的代表團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前執行委員會主席方黃吉雯女士率 領,成員包括包括證監會主席沈聯濤先生、前香港政府法律專員馮華健先生、香港大學商學院院長王于漸及盈科拓展主席李澤楷先生。 沈先生向紐約及華盛頓金融機構介紹香港金融業的發展。當地投資者對香港即將進行的證券及期貨市場,尤感興趣。訪問團除了訪問當地主要的金融公司外,更與美國聯邦儲備局、紐約股市場,穆迪投資公司及標準普爾。 李先生則向當地商界領袖介紹「數碼港」對提升香港資訊科投發展的角色及功能。他又在介紹中表示,世界著名的資訊科技公司,如微軟、英特爾、IBM、惠普、Oracle、Legend及雅虎等,都已表示對「數碼港」項目有興趣。 「基金」代表團又向美國高級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商界領袖、智囊團及傳媒介紹香港最新的政治及經濟狀況及如何保持作為亞洲國際城市的優越地位。馮華健先生在訪美期間,與美國大律師公會及美國大學的法律學者討論了香港回歸後的法律制度,及法治對香港的重要性。 王于漸教授在華盛頓與代表團會合,並就香港的經濟發展及長遠的經濟發展策略提出了很多精闢的見解。代表團在波士頓訪問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學府等。 今次訪問團的討論主題集中於科技、金融趨勢及面對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經濟前景,成果豐富。 (由左) 馮華健博士, 方黃吉雯女士, 沈聯濤先生及王于漸教授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沈聯濤先生發表演說
1999.03.18 - 1999.03.24

香港同心運動

1998年8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開始計劃為鞏固及加強香港各界在亞洲金融風暴的信心。經過一番討論後「基金」決定籌備一個運動以團結香港人的力量,增強香港人的信心,更可向國際社會証明香港人面對逆境時百折不撓的精神。 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基金」在極短時間內籌備了「香港同心」運動。參與的團體分別來自商界、教育界、酒店業、勞工界、傳播媒界、零售業界、飲食界、體育界、旅遊界以及全港十八區區議會。 1998年12日6日,在5000名香港市民參與及香港傳媒的見証下,「香港同心」運動在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前政務司司長及社會領袖主禮下掲開序幕。 運動包括由教育界統籌的中學徵文比賽及小學繪比賽,藉以提高莘莘學子們的公民意識。二十名得勝的中學生獲獎學金到北京清華大學參加一個為期四週的課程。而三十名繪畫比賽得勝者則獲一個一天旅程參觀香港的名勝,令他們更暸解香港。 數百家酒樓餐館亦參與了運動,顧客憑劵可換取免費小菜。 在1999年初,勞工界舉辦了幾個大形的招聘會,又舉行「良好僱主及僱員關係」研討會,令僱主和僱員在這艱難時期互相諒解,共渡難關。此外,並推出了一系列「僱員培訓課程」協助待業人士重投勞動市埸。 商界在1998年12月8日至1999年1月11日在中環添馬艦舉行了「工展會」。工業署則在1999年2月舉行了「中小企週」推動本港中小企發展。 至於在零售界方面,「香港零售業協會」及「旅遊協會」(即現「旅遊發展局」聯合舉辦「香港購物樂」活動,並獲得5000個零售商店包括連鎖時裝店、超級市埸及百貨公司等,以鼓勵市民消費。 香港賽馬會在1999年1月7日舉行了「香港同心盃」,而民政事務署則在18區舉行了超過90個活動。 體育界出發參加在曼谷舉行的東亞運動會前,在「香港體育學院」舉行一個「壁畫活動」,並獲數千名學生參加。「香港同心」運動籌委會成員亦有到場為運動員打氣。 面對變遷,香港一直能夠靈活應變,轉危為安。「香港同心」運動的目的,就是要把全體香港市民聯繫起來,共同發揮團結的精神,令香港市民信心更加堅定。 「香港同心」運動標誌 「香港同心」運動的標誌上的心形圖案及三個圓圈,象徵香港人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發揮自強不息、活力澎湃和堅穩不撓的特性,並彰顯我們同心協力為香港創造更美好明天的決心。
1998.01.01 - 1999.12.30

調查顯示商界對香港發展信心高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委託獨立公司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3份之2來自6個行業的受訪者相信97年香港在回歸中國後,經濟發展將繼續增長及穩健發展。整體而言,70.8%受訪者對香港成為特別行政區後的經濟前景,仍然充滿信心。 「基金」由1996年12月開始聯同幾個行業的機構,包括商會、貿易組織及領使館,銀行、製造業、旅遊零售以及會計業共同進行調查,並得出了以上結果。 此外,74%受訪者表示他們會繼續在港作投資,而19%更表示會增加在港的投資。只有7%受訪者表示回歸後會減少在港投資。 3份之2商界領袖認為香港之權回歸不會影响投資利潤,餘下的3份之1,一半認為利潤會增加,只有一半表示利潤會下降。 在10項投資信心因素中,80%和79%受訪者分別認為資金自由流動及獨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首要因素。其次是本地及國際投資者信心(64%);自由貿易地 位(62%);香港貨幣獨立性(60%);廉潔公平的社會(58%);亞洲金融中心聲譽(57%);政府的不干預政策(56%)及香港持區政府的獨立性 (54%)。 今次調查顯示3份之1受訪者期望進入中國市場的大閘門及廉價勞力市場將是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有利因素。 同時,調查亦顯示受訪者普遍相信1997年後持區政府在稅制、經濟、政府政策、社會治安及法制方面將可繼續享有自治權。反之,政治制度、廣播事務、人權及香港在出入境和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將會受到影响。   記者會 信託人鄭家純博士與建築界專業人士交流
199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