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活動

2006 - 2010

滬港世博後經濟合作研討會

為了更好地把握後危機、後世博時代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動滬港兩地的經濟轉型與互動發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及「上海社 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世博後滬港經濟發展合作”研討會已於2010年10月21日假上海市政協議事中心成功舉行。來自香港與內地約80名專 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家出席了是次研討會,就世博後滬港經濟合作與發展、世博後續效應與滬港城市發展合作空間研究、世博後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等一系列問 題進行研討。「上海國際經濟交流基金會」為支持機構。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聯同「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良園先生及「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教授主持了研討會的開幕式並發言。研討會設有 三個專題研討,並邀得十多名專家講者發表了精彩演講 (研討會之詳情,請參照下列議程)。「基金」信託人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理事鍾志平博士、胡珠先生、周敬成醫生、于善基先生及馬景煊先生亦參與了會議。「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主持了專題研討(三)環節及閉幕 式,最後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教授為研討會總結成果。 研討會議程 8:45-9:00      註冊 9:00-9:30      開幕式 主持人:丁志堅 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 1)   李良園 上海政協副主席 2)   左學金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3)   陳啟宗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 9:30-9:40      茶歇 9:40-11:20    專題研討之一:世博後滬港經濟合作與發展研究 主持人:左學金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理事長、研究員 演講者: 1)   建設美好城市 – 從規劃香港到區域發展 淩嘉勤 香港特區政府規劃署副署長 2)   後危機時代的港粵合作 薛風旋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講座教授 3)    對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的思考 萬曾煒   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 4)   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平台:上海虹橋商務區 陳偉利   上海虹橋商務區副主任、研究員 5)    世博後長三角的區域合作與競爭力提升 張顥瀚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研究員 11:20-11:40   提問/自由發言 11:50-13:00   工作午餐 13:30-14:50    專題研討之二:世博後續效應與滬港城市合作空間研究 主持人:尤安山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演講者: 1)   後危機時代中國開放戰略與滬港合作 張幼文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 2)   “十二五”時期上海城市發展動態 甯越敏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3)   運用世博成功經驗,推進城市長效管理 馬銀芳 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4)   香港、新加坡經濟轉型的路徑選擇及其啟示 鐘  堅 深圳大學特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4:50-15:10    提問/自由發言 15:10-15:20    茶歇 15:20-16:40     專題研討之三:世博後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 主持人:鄧淑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1)   後危機、後世博上海與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態勢 左學金 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理事長、研究員 2)   大珠三角經濟持續發展的挑戰與契機 段  樵、伍鳳儀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3)   以開放創新推動上海發輾轉型 肖  林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上海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 4)   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化時代的戰略分工與合作 肖  耿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東亞區主任 16:40-17:00    提問/自由發言 17:00-17:20    會議小結/閉幕式 主持人:鄧淑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會議小結/致閉幕詞: 左學金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理事長、研究員 18:00-20:00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晚宴 (左至右)薛風旋教授、于善基先生、馬景煊先生、淩嘉勤先生、陳啟宗先生、斯丹里 拿督邱達昌、鍾志平博士、鄧淑德女士、胡珠先生及行天健二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於開幕式上發言 開幕式嘉賓: 左學金教授(左二)、陳啟宗先生(左三)、李良園先生(中)及鄧淑德女士(右一)
2010.10.21

2010中美記者交流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一直致力促進香港和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和合作。「2010首屆中美記者交流」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中華全國新聞 工作者協會」(「中國記協」)及「美國東西研究中心」(「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re)共同合辦,旨在透過記者的報導增強及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瞭解及關係。本年度的計畫為7名中國記者及7名美國記者提供了互訪的機會。中國記者 訪問美國華盛頓、紐約及洛杉磯,而美國記者則訪問北京、成都及香港。最後,所有中國及美國記者聚首夏威夷檀香山,報告經驗及交流意見,共同探討如何提升彼 此媒體的報導,促進相互瞭解。此活動之前身為由「基金」及「東西中心」合辦的「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 北京 在中國外交部的協助下,「基金」成功組織了是次美國記者訪問團到訪中國及香港,首站為北京。於2010年9月11日,訪問團抵達北京展開訪中之旅。翌日, 「基金」安排觀光活動,讓記者們感受一下既傳統又現代化的中國首都北京,為旅程揭開序幕。團員對北京宏偉的古建築物、新穎的現代建設或是發達的城市發展, 都感欣賞及讚嘆。當晚,「基金」設宴歡迎美國記者,並邀得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先生出席,分享及交流其對中國近年經濟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的看法。 到訪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長何寧先生時,中美貿易政策及關係、人民幣匯率問題都是訪問團成員的熱門問題。與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先 生會面時,雙方就兩國的食品安全、醫療改革等議題交換意見。此外,訪問團到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並就中美關係以及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所發揮的作用,與所長 曲星博士及多名專家作交流。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教授的會面及與師生的交流,也令訪問團成員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同學們大膽而坦率的發言更是欣 賞。 訪問團亦參觀了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了解現時中國汽車業的發展,之後參觀了其與美國康明斯公司(Cummins)的合作項目。此外,訪問團到訪了百度總部,與其高級副總裁沈皓瑜先生會面,探討中國互聯網及網絡搜尋器的前景及發展方向。 於訪京期間,訪問團亦分別與外交部北美洲大洋司副司長陸慷先生及新聞司參贊洪磊先生會面。此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曹萬泰先生設午宴款待訪問團,並向團員介紹了駐北京和內地其他地方的特區政府辦公室的功能。 成都 訪問團的第二部份是為期4天的四川成都之行。訪問團先聽取四川西部開發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楊世佐先生報告四川整體的發展狀況及挑戰。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謝 瑞武先生與多名官員亦抽空與訪問團會面,介紹成都市現時的發展情況及未來規劃。為歡迎訪問團的到訪,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港澳)辦公室副主任唐宏先生安排 晚宴以盡地主之誼。 自汶川地震後,四川省致力於災後重建。訪問團參觀了德陽市漢旺鎮地震廢墟遺址,深深感受到當時地震巨大的破壞力。另一方面,訪問團也探訪了綿竹縣新城、德 陽綿竹年畫村、香港紅十字康復及假肢中心、德陽市第一小學及東汽集團職工醫院等地方,對當地人民從傷痛中再次堅強地站起來,深受感動。最後,訪問團參觀雅 安碧峰峽大熊貓保護區,把握機會近距離觀賞熊貓那趣緻可愛的動態,更採訪中心飼養員,了解更多熊貓保育工作。 香港 於9月19日,訪問團抵達香港。自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政府都推出不同的刺激經濟措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記者們對香港的經濟發展亦表關注。訪問團分 別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行、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市場發展科主管羅力先生以及前香港政府經濟顧問、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郭國全 先生會面,了解更多香港財經金融的政策及發展前景。除金融業外,香港的物流業發展亦不遑多讓。香港機場被選為世界第一,為亞洲以至全球提供優質服務,因此 訪問團亦到訪香港機場管理局,聽取其行政總裁許漢忠先生介紹香港航空發展的優勢及挑戰。較早前,香港政府提出要發展六大優質產業,其中包括文化創意。訪問 團亦與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先生及業內專業人士會面,而「基金」信託人林建岳先生亦特別抽空參與會議,分享其對香港電影業未來發展路向的看法。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向訪問團簡介了中港關係,以及公署在處理香港特區外交事務方面的職責。訪問團更到訪了前行政長官辦公室,與前行政 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會晤。董建華先生向訪問團分享了他對香港與內地發展的看法。另一方面,與美國駐香港總領事Stephen Young先生和Crown Worldwide Group創立人及主席詹康信先生的會面,讓記者了解更多美國人於香港生活及營商的情況。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為訪問團安排午餐會,席上與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議員、劉遵義議員及胡紅玉議員的交流,令訪問團成員對香港各方面的發展有更多認 識。訪問團亦同樣享受由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先生宴請的午餐會,大家就如何保持城市的持續發展交換彼此意見。在離港前夕,「基金」邀請來自本地商界、學術 界和傳媒的嘉賓出席晚宴,與記者交流他們對中國及香港發展的意見。 檀香山 9月22日,中美記者各自完成其交流活動,最後於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聚首,舉行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報告彼此在旅程中的所見所聞及所得經驗,相互交流意見,共同探討如何提升彼此媒體的報導,促進相互瞭解。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衷心感謝各合辦及協助單位的支援,以及各團員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使訪問團得以成功。 訪問團成員: 1. Jeffery Chu先生,紐約州 Fast Company文章編輯 2. Michael Freedman先生,紐約州《新聞週刊》高級編輯 3. Erica Grieder女士,德州《經濟學人》駐西南部通訊員 4. Pia Lopez女士,加州《薩克拉曼多蜜蜂報》助理編輯 5. Doyle McManus先生,華盛頓《洛杉磯時報》華盛頓專欄作家 6. Leslie Norton女士,紐約州《Barron’s Magazine》亞洲編輯 7. John Schoen先生,紐約州msnbc.com高級製作人 詳細行程 北京 9月11日 抵北京 9月12日 參觀長城、天安門及故宮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宴請 (出席嘉賓: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先生) 9月13日 與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趙景光先生會面、參觀車廠 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主任曹萬泰先生設午餐會 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教授會面及與學生交流 與外交部北美洲大洋司副司長陸慷先生會面 外交部新聞司參贊洪磊先生宴請 9月14日 與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長何寧先生會面 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博士會面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設午餐會 與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先生會面 與百度高級副總裁沈皓瑜先生會面、參觀百度總部 9月15日 前往四川成都 成都 9月16日 與四川西部開發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楊世佐先生會面 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謝瑞武先生會面 與成都國家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博士會面 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港澳)辦公室副主任唐宏先生宴請 9月17日 探訪德陽市 參觀德陽漢旺鎮地震廢墟遺址、綿竹縣新城、德陽綿竹年畫村、香港紅十 字康復及假肢中心、德陽市第一小學及東汽集團職工醫院 9月18日 參觀及採訪雅安碧峰峽大熊貓保護區 9月19日 前往香港 香港 9月20日 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市場發展科主管羅力先生早餐會 與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會晤 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先生設午餐會 與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許漢忠先生會面 9月21日 與Crown Worldwide Group創立人及主席詹康信先生及前香港政府經濟顧問、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郭國全先生早餐會 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會面 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設午餐會招待,並得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議員、劉遵義議員及胡紅玉議員出席交流 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會面 與美國駐香港總領事Stephen Young先生會面 與「基金」信託人林建岳先生及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先生會面 「基金」設宴 ,與本港傳媒、學者、專業人士交流 9月22日 前往夏威夷 夏威夷 9月23日 歡迎與介紹 講者:Amb. Raymond Burghardt, Director of Seminars, East-West Center及Ms.  Susan Kreifels, Media Programs Coordinator, East-West Center 中國政經 講者:Dr. Christopher McNally, Fellow,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Security Studies,  Research Program, East-West Center 與來自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中國事務專家進行圓桌討論會 中美關係 講者:Amb. Raymond Burghardt, Director of Seminars, East-West Center 歡迎會 9月24日 中國之旅回顧 :美國記者總結北京、成都及香港之旅 美國之旅回顧 :中國記者總結華盛頓及洛杉磯之旅 交流團之體現和新聞報導討論會:中美記者討論其國家如何報導及評論彼  國事物,有關報導之好壞原因為何;與到訪國家之記者會談結果;建議-  如何于在記者層面上提升彼此媒體的報導 東西方中心媒體服務 講者:Mr. Derek Ferrar, Media Relations Specialists, East-West Center 東西方中心學人介紹 講者:Mr. Gordon Ring, Director, Associates Office, East-West Center 9月25日 活動結束,返國 中國記者名單: – 祝壽臣先生,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 – 常法武先生,河南日報社總編輯 – 郭越嶺先生,新疆電視台11頻道總監 – 李文海先生,邯鄲日報社社長 – 施全根先生,上海解放日報社副總編輯 – 宗春啟先生,北京日報社高級編輯 – 方新建先生,中國記協國際部美大處副處長 在訪美期間,中國記者會見了當地政府官員、智庫、社區及商界領袖、教育家、記者等等,探討不同議題,亦了解更多美國有關人士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與商務部代表會面 與成都市副市長會面 與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會晤
2010.09.11 - 2010.09.25

全球媒體教育新方向峰會

由薩爾茨堡全球會議及薩爾茨堡學院舉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贊助,一群來自香港、中國內地、阿根廷、黎巴嫩、智利、墨西哥、斯洛伐克、英國和美國的傑出 新聞學院院長、教員和學生於7月30日至8月2日齊集薩爾茨堡,一起討論新聞學高等教育如何應對21世紀新聞及通訊為地方、區域以至全球媒體所帶來的挑戰 及機會。研討會舉行期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亦出席了由各國媒體專家和學者主講的演講會。 香港代表: – 鄧淑德女士  「基金」行政總裁 – 蘇鑰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 梁天偉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 – 趙心樹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兼講座教授 中國內地代表: – 李希光教授    清華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 程曼麗教授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 戴元光先生    上海大學 – 郭小可先生   清華大學 – 蔣小麗教授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 – 李佩教授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 劉雋先生    西南政法大學 – 馬勝榮教授    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 – 戚鳴教授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系主任 有關詳情,請瀏覽會議網址:http://salzburgdeans.wordpress.com/ 出席研討會的傳播學教育家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與薩爾茲堡全球研討會總裁Stephen Salyer先生交換意見
2010.07.30 - 2010.08.02

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參訪團

7月21日至27日,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訪問團赴江蘇省南京市、宜興市、蘇州市以及上海訪問。訪問團一行近60人,由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 帶隊,成員包括獲得競賽優勝的5支隊伍、獲得“我與祖國外交”徵文比賽一等獎的同學、「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和香港教育局等合辦方代 表。亞洲電視、香港明報、文匯報派記者隨團採訪,香港賽馬會贊助此次參訪活動。 在江蘇期間,訪問團受到了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陳寶田的親切會見,參訪了南京中山陵、靜海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南京師範大學附中的師生進行了交流,遊覽了南京夫子廟、宜興善卷洞風景區、吳江同裡古鎮,考察了蘇州工業園區。 在上海期間,訪問團聽取了上海世博會中國政府總代表華君鐸大使對世博外交的介紹,參觀了上海世博會、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遊覽了城隍廟、豫園等。 於7月26日,參觀上海世博會這一天終於來了。同學們跳上園區大巴車,開始了整整一天的歡喜世博遊!我們最先去看的是香港館,館內的負責人早早就在門口迎 接同學們的到來。離開香港館,接下來的一站就是萬眾期待的中國館。乘坐一段長長的扶梯後,同學們首先來到一個巨大的環幕影院,觀看一段展示中國城市發展智 慧的短片,而放大了數百倍的《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午飯過後,同學們首先來到了英國館,對鼎鼎有名的“蒲公英”館充滿了期待。走出 英國館,同學們的興奮勁還沒過,又要迎來新的欣喜之旅 – 沙地阿拉伯館。館內有世界上最大的IMAX3D影院,大家排成一列站在長長的傳送帶上,經歷了一段奇妙的旅程。離開沙特館之後,我們來到了最後一個集體參 觀的館—主題館,圍繞本屆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講述其精髓和要義。 雖然只有短短7天,但緊湊的排程、豐富的參訪項目和愉快的團隊氛圍,給團員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 呂新華特派員為訪問團送行並預祝成功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陳寶田歡迎訪問團 與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同學交流 參觀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 與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合照 參觀香港館
2010.07.21 - 2010.07.27

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圓滿舉行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公署)及教育局共同主辦的「第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決賽已於2010年7月9日假香港亞洲電視台成功舉行。經過激烈角逐,英華書院脫穎而出,以總分387分的成績奪得冠軍,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和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分別奪得亞軍、季軍。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和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奪得優異獎。本年度的優勝者隊伍將赴上海,親身感受上海世博會的盛況。 本屆總決賽設有搶答題和情景模擬題兩個環節。此次情景模擬題首次採用圍繞同一個主題進行闡述的方式,要求各隊分別作為某一國家的政府代表,就角逐聯合國安 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這一問題闡述各自立場,並引入各隊相互提問環節,增加了比賽難度和觀賞性。同學們在比賽中發揮出高水準,他們對論題的準確把握、鎮定 自若的風度和出色的臨場應變能力,贏得了場下陣陣熱烈掌聲。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黃蘭發先生、教育局副秘書長黃邱慧清女士、香港賽馬會主席陳祖澤先生及外交部港澳台司參贊王西安先生為主禮嘉賓。此外,「基金」信託人梁偉峰先生、「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胡珠先生、伍穎梅女士、虞茱迪女士及葉毓強先生亦特別抽空出席支持活動。 本屆評判團陣容鼎盛,由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任主席,成員包括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議員、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鄭啟榮先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先生和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何亮亮先生。詹副特派員作為評判團主席,從外交專業角度為各隊在情景模擬題環節的表現進行了精彩點評。競賽結束後,「基金」設慶功宴以感各主辦、協辦及贊助單位代表的貢獻。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新社、上海衛視、香港亞洲電視、鳳凰衛視、有線電視、無線電視、明報、文匯報等20餘家媒體到現場採訪報導。新華網和人 民網對比賽進行了網路圖文直播。而亞洲電視將於7月10日及18日分別於本港台及高清台播放總決賽,稍後亦於其美洲台播出。 「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已成功舉辦了四屆,每屆的規模和影響都在擴大,每屆都有創新和進步。今年,首次增設小學組比賽,以及初賽實行網上答題。本屆中學組 共有206支隊伍參賽,小學組也吸引了38所學校1200多名小朋友。公眾組比賽參加者超過7000人,獲獎者86人。本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歷時3 個月,分為中學組、小學組和公眾組三個組別。中學組又設初賽、準決賽和總決賽三個回合。7月9日上午入圍準決賽的16支隊伍經過激烈比賽,選出了5支隊伍 晉級下午舉行的總決賽。 未能進入總決賽的11支隊伍將安排到珠三角進行交流活動,名單如下: – 陳瑞祺(喇沙)書院 – 觀塘瑪利諾書院 –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 聖公會陳融中學 – 聖馬可中學 – 沙田培英中學 – 英華女學校 –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 廖寶珊紀念書院 –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 – 沙田官立中學 總決賽現場 主辦、協辦及贊助單位嘉賓代表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頒發最佳發信人獎予英華書院的同學 比賽後大合照
2010.07.09

第九屆城市競爭力國際論壇

第九屆城市競爭力國際論壇於2010年6月24-25日在南京紫金山莊成功舉行。是次論壇由全球城市競爭力項目組(GUCP)發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南京 市人民政府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為支持單位。本年度論壇的主題為“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競爭力”。60多名來自海外和內地的學者和專家,以及當地各 市政府的高級官員聚首一堂,互相交流及分享意見。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及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啟宗先生主持了“最佳案例城市首長圓桌會議”,當中廣州市、青島市、寧波市、蘇州市、南昌市、合肥市、南通市及南京市領導出席,並交流彼此的城市發展經驗及心得。作為支持單位,「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獲邀為開幕式及閉幕式的主禮嘉賓。「基金」信託人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理事胡珠先生及葉毓強先生也參與了是次論壇。在「基金」的邀請下《明報周刊》專欄作家趙良駿先生、《南華早報》駐廣州記者黎穎詩女士和《經濟學人》亞洲經濟編輯Simon Cox先生亦特別抽空隨「基金」出席是次論壇。 在主題研討上,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競爭力”發表深入的理論探討和經驗交流,極具啟發性。由全球城市競爭力項目組秘書長倪鵬飛教授主持的“全球 城市競爭力報告”英文版發佈會及“2009-2010年度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的發表都是論壇的其中亮點。來自美國、加拿大、中國、英國、荷蘭、墨西哥、 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亦分別發表其就城市競爭力課題上的研究成果。會議後,南京市人民政府亦特別安排參觀中山陵及明 城牆等名勝,讓與會者對南京市的歷史有更多的認識。 自2004年起,年辦的城市競爭力國際論壇巳分別於青島、渥太華、成都、首爾、揚州、墨西哥、費城及那不勒斯順利舉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再次恭賀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南京市人民政府成功舉行本年度論壇。 如欲下載《2009/2010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及相關文件,請點擊此處。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左五)於圓桌會議後,與一眾最佳案例城市首長以及「基金」信託人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左二)、理事葉毓強先生(左一)及胡珠先生(右一)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合照留念
2010.06.24 - 2010.06.25

2010美國訪問團記者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10年5月12日至1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訪問團代表於6月3日舉行記者會,向傳媒介紹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觀察及體會。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恒隆地產有公司董事長)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三位「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劉鳴煒先生(華人置業集團董事);以及「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在介紹訪問團成員後,鄧淑德女士簡介了一年一度訪問團的主要目的,旨在向美國介紹香港的最新近況,分享我們對中國內地發展的看法,亦從中了解美國有關人士及華府對香港、中國大陸、美國及中美關係等的看法。 陳啟宗先生表示在中國急速及巨大的經濟發展下,香港的未來是肯定的。香港的金融行業會繼續成功發展,並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上擔當重要角色。現時美國對人民幣 估值的問題十分關注,陳先生在會面美國有關人士時亦分享其見解。他表示人民幣的逐步升值和擴闊匯率是可能出現的。但是,有關政策的推行並不是受到外國的壓 力,而是內部需要,好讓人民幣慢慢發展成一個更靈活和可自由兌換的貨幣。美國不少金融及政界人士亦認同人民幣的升值是無助縮小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赤字。 陳先生相信中國領導人會採取適當措施以持續國家的發展,同時亦顧及中美的雙邊關係。 作為一位成功的工業家並於香港創立公司,鍾志平博士本身正是一個成功例子以展示香港的優勝地方,例如能有效地籌集資金以配合公司擴張計劃、輕易地吸引來自 世界各地的人才以建立一支國際化的管理團隊等。他補充說,由於香港鄰近內地,正好為香港提供低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作為一個國際樞紐,香港亦 有助他把公司打進全球市場。鍾博士認同人民幣很可能會逐步升值。但是,它不會損害中國的經濟發展,因為中國銳意提升其工業增值服務發展,並開拓其內需市 場。他認為,中國和美國間貿易赤字並非單方面的問題,是需要兩國共同去面對及解決的。 伍穎梅女士認為與美國的政治和商界領袖的會面是富有成果的。隨著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和發展,世界的注意力將更聚焦於其身上。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 “一國兩制”的制度以及穩健的基礎支柱,定能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有所裨益,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美國不少人士亦認同香港的競爭力,其中歸功於其獨特的行政 制度。 劉鳴煒先生認為「基金」的訪美活動是成功的。從與當地的高層決策者、智庫及其他組織的對話中,我們了解到他們仍舊非常關注香港的發展。對他們來說,香港一 直是一個經濟自由和繁榮的指標地方,並將保持下去。不用多說,中國依然是眾人的焦點所在,尤其是在兩國舉行「戰略與經濟對話」之際。香港應繼續作為世界進 入中國的橋樑,同時亦向世界展示中國真實面貌。他很高興能在華盛頓進行了建設性的對話,更對明年的訪美之旅充滿期待。 鄧淑德女士認為在大部份的美國受眾眼中,香港的形狀良好。他們對香港並不感到需要特別擔心的地方,反而中美關係卻是對話的重點。人民幣的價值和中國即將推 行的自主創新政策(Indigenous Innovation)等問題確實為雙方的關係添上壓力。不過,美國方面對中美關係政策的方向仍是正面及認同的。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向訪問團成員及各受訪單位致衷心的謝意,他們的支持令到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對話及瞭解。 (左至右)鍾志平博士、陳啟宗先生、鄧淑德女士及劉鳴煒先生
2010.06.03

2010美國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10年5月12日至1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恒隆地產有公司董事長)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三位「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劉鳴煒先生(華人置業集團董事);以及「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一年一度訪問團的主要目的,旨在向美國介紹香港的最新近況,分享我們對中國內地發展的看法,亦從中了解美國有關人士及華府對香港、中國大陸、美國及中美關係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訪問團訪問了行政機構 (美國國務院、美國商務部、美國財政部及國家安全會議);立法機構 (參議員Mitch McConnell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國會議員、議員幕僚);在首府華盛頓的智庫 (「布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凱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及「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處;金融機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匯豐銀行」(HSBC));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及「穆迪」(Moody”s));紐約的智庫(「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Asia Relations));以及傳媒(《尼爾森報道》(The Nelson Report)、《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及《福布斯》(Forbes)的專欄作家)。 在紐約期間,陳啟宗先生於「美國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主辦的午餐演講會中發表以「Is the Sky Really Falling in U.S. & China?」為題的演講,分享其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邀請下,陳先生於其「胡應湘爵士傑出講者論壇」上發表以「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erty Market Boom in China and Hong Kong」為題的演說,    吸引過百名人士出席活動(如欲觀賞有關演講錄影,可瀏覽http://www4.gsb.columbia.edu/chazen/events/wuspeakerseries)。此外,「紐約香港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為訪問團舉辦招待會及晚宴,讓訪問團與當地的華人商界朋友見面及交流。                               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李保東大使)、中國駐美大使館(謝鋒公使)及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董曉軍副總領事)的接見及宴請。 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對話及瞭解。 (點擊此處查看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及成員簡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訪美團:(左至右)劉鳴煒先生(理事)、周伊萍女士(傳訊事務經理)、伍穎梅女士(理事)、陳啟宗先生(執行委員會主席)、鍾志平博士(理事)及鄧淑德女士(行政總裁)
2010.05.12 - 2010.05.19

2010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發佈會

《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發佈會於2010年4月27日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 《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利用客 觀資料對兩岸四地294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天津、高雄、大 連、青島。2005至2009香港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未來香港作為全球城市,就是要發展成為國際一流大都會。香港可以依託中國內地,又不局限於中國,致力於服務亞洲和 世界,成為亞洲和世界跨國公司的總部集中地。因此,改善生活環境、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制訂有效的產業發展策略、將香港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作為中國的全 球城市、與內地城市相互合作及協調等多項建議的實踐,都是保持香港能站於世界先行位置的重要關鍵。」   (請擊此處以下載報告內容重點簡報) (左至右) 香港中文大學楊汝萬教授、「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倪鵬飛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向傳媒簡介報告重點
2010.04.27

宴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

2010年3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馬朝旭先生訪問香港。於3月19日,「基金」為馬司長設晚宴,特別邀請香港公關界及學術界翹楚出席,大家就中國的公眾外交政策坦誠交流,交換意見。 出席者名單: 外交部 馬朝旭先生    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 宋榮華先生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兼新聞及公共關係部主任 張向華先生    外交部新聞司副處長 張晗女士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公共關係部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鄧淑德女士    「基金」行政總裁 周伊萍女士    「基金」傳訊事務經理 香港公關及學術界 劉偉清先生      和記黃埔集團公司事務高級經理-企業傳訊 周關美詩女士  太古集團公司公共事務總經理 關則輝先生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企業事務總監 吳淑秋女士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傳訊總監 楊志剛先生      國泰航空公司企業傳訊總經理 盧炳松先生      華特廸士尼樂園及渡假區公共事務副總裁 關鄭麗敏女士  亞聯政經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陳鐘坤先生      亞聯政經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 張圭陽博士      中訊香港公司首席顧問/亞太廣播發展機構顧問 馬妙華女士      香港大學對外關係科傳訊事務董事 鄧特抗博士      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趙心樹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講座教授兼院長 馬朝旭司長(前排中間)與香港的資深傳訊及公關專業人士會面
2010.03.19

與駐港總領事及商會領袖新春午宴

「基金」每年於新春期間均設午餐會,邀請各國駐港總領事及商會領袖出席,向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本年的新春午宴已於2010年3月8日成功舉行。「基金」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聯同多位「基金」成員設宴招待超過40名的嘉賓。今年,「基金」很榮幸邀得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於午宴上發表演 說。 出席活動的「基金」成員包括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信託人梁偉峰先生及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理事周維正先生、鍾志平博士、胡珠先生、拿督黃森捷博士、伍穎梅女士、周敬成醫生、虞茱迪女士、于善基先生、葉毓強先生及劉鳴煒先生;以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嘉賓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         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          –         發言人宋榮華先生 駐港領事館 –         澳洲總領事Les Luck先生 –         比利時總領事Michel Malherbe先生  –         英國總領事Andrew Seaton先生 –         加拿大總領事Doreen Steidle女士 –         捷克總領事Jaroslav Kanturek先生 –         丹麥總領事Jorgen Mollegaard先生 –         歐盟委員會辦事處主任Maria Castillo Fernandez女士 –         法國總領事館商務贊參Jean-Claude Bernard先生 –         德國總領事Frank Burbach先生 –         印度總領事L D Ralte先生 –         意大利領事Luca Fraticelli先生 –         日本總領事佐藤重和先生 –         科威特副總領事Mohammad Al-Amiri先生 –         馬來西亞總領事鍾運來先生 –         荷蘭總領事Robert Schuddeboom先生 –         新西蘭總領事Adele Bryant女士  –         波蘭總領事署理總領事Przemyslaw M Jenke先生 –         葡萄牙總領事Manuel Carvalho先生 –         瑞士總領事Hans J Roth先生 –         泰國總領事Jitti Suwannik先生 –         土耳其總領事Mehmet Raif Karaca先生 –         美國署理總領事Christopher Marut先生 駐港商會 –          阿拉伯商會主席Edwin Hitti先生 –         澳洲商會主席陳錦榮先生 –         丹麥商會主席Jens-Erik Olsen先生 –         歐洲商會項目總監David Ogilvie先生 –         法國工商總會會長Nicholas Borit先生 –         法國工商總會行政總裁Maryse Kraatz女士 –         印度商會行政總裁 Santha Ram先生 –         以色列商會主席Rafael Aharoni先生 –         韓人商工會會長Rhee Byung Wook先生 –         新西蘭商會主席David Whitwam先生 –         挪威商會董事Derek Anthony博士 –         新加坡商會名譽行政總裁Vincent Chow先生 –         瑞士商會會長Serge Fafalen先生 –         香港總商會會長Andrew Brandlet先生 「基金」信託人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中)及日本總領事佐藤重和先生(右)及馬來西亞總領事鍾運來先生 「基金」信託人梁偉峰先生(中)及歐盟委員會辦事處主任Maria Castillo Fernandez女士及丹麥總領事Jorgen Mollegaard先生 「基金」理事拿督黃森捷博士(中)及捷克總領事Jaroslav Kanturek先生(左)及荷蘭總領事Robert Schuddeboom先生 「基金」理事虞茱迪女士及挪威商會董事Derek Anthony博士(左)及葡萄牙總領事Manuel Carvalho先生 「基金」理事周敬成醫生(中)及土耳其總領事Mehmet Raif Karaca先生及科威特副總領事Mohammad Al-Amiri先生 「基金」理事周維正先生(右)及印度總領事L D Ralte先生 「基金」理事劉鳴煒先生(中)及英國總領事Andrew Seaton先生(右)及德國總領事Frank Burbach先生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阿拉伯商會主席Edwin Hitti先生 「基金」理事葉毓強先生(左)及周敬成醫生(右)及以色列商會主席Rafael Aharoni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致歡迎辭 董建華先生分享其對中國發展的看法 50多名嘉賓出席午宴 陳啟宗先生(左一)、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右二)及梁偉峰先生(右一)感謝董建華先生與「基金」成員及嘉賓分享其睿智
2010.03.08

成员团年午宴暨传媒茶聚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10年2月2日舉行了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與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並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 持。 在聯誼聚舊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上就「基金」未來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見並提出指導。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向民眾提早拜年,祝福虎年百業興旺、市民身心康泰、社會繁榮進步。 40多位傳媒朋友受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新一年的展望。 「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信託人梁偉峰先生、謝中民博士代表李旭華女士;理事蔡龍威博士及方文雄先生因工務關係只能參與團年午宴,而出席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        恆隆集團董事長 – 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            遠東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業公司執行長 – 理事梁耀進先生                                稻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大樓(集團)股份中執行董事總經理 – 理事拿督黃森捷博士                      軟體庫金匯亞洲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股份中董事 – 理事虞茱迪女士                               禧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理事於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達製衣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理事葉氍強先生                               美林(亞太)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並指「基金」一直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工作能更順利推行。他表現「基金」會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合作,為香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他亦感謝「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推廣了「基 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基 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以及邀請了6名美國資深記者到訪香港及內地,促進相互了解。在經濟議題方面,「基金」邀請到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金融司司長徐林先生於港舉行「中國刺激經濟方案」午餐演講會,亦於上海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合辦了「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在討論香港定位方面,除舉辦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午餐研討會及發布會外,亦因應《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出爐,「基金」聯同中央政策小組及香港工業總會合辦了“珠三角發展規劃– 香港工商論壇”,促進討論香港的定位。在推廣公民教育及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基金」繼續全力支持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共同合辦的「第三屆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以及與《明報周刊》合辦的「愛心動力大獎」以推動企業社責等。鄧女士表示「基金」將秉承向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 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向市民預早拜年: (前排左至右)梁耀進先生、虞茱迪女士、蔡龍威博士、拿督邱達昌、鄭家純博士、陳啟宗先生、於善基先生、方文雄先生、胡珠先生及鄧淑德女士;(後排左至右)鍾志平博士、梁偉峰先生、葉氍強先生、蔡少洲先生、伍穎梅女士、李旭華女士及拿督黃森捷
2010.02.02

與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午餐會

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啓宗先生主持,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教授出席了「基金」於2010年1月14日舉行的午餐會,並於會上與「基金」成員分享其 對香港理工大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及與社會間合作的願景,亦藉此機會與各位交流並加深互相了解。理工大校候任副校長徐林倩麗教授、企業合作總監楊孟璋先生及中 國內地事務總監羅璇博士;以及利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馮裕鈞先生亦有出席午餐會。「基金」成員出席名單如下: – 陳啟宗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 /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 林建岳先生 「基金」信託人 / 麗新發展有限公司主席 – 李旭華女士 「基金」信託人謝中民博士代表 / 正大集團特別助理 – 鍾志平博士 「基金」理事 /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 胡珠先生     「基金」理事 /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伍穎梅女士 「基金」理事 /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 周敬成醫生 「基金」理事 / 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虞茱迪女士 「基金」理事 / 禧辰有限公司總裁 – 于善基先生 「基金」理事 / Roseville集團主席 – 方文雄先生 「基金」理事 / 協成行集團副董事總經理 – 蔡少洲先生 「基金」理事 / 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葉毓強先生 「基金」理事 /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 – 吳淑秋女士 「基金」理事 /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傳訊總監 – 鄧淑德女士 「基金」行政總裁 (左至右)周敬成醫生、虞茱迪女士、唐偉章教授(理大校長)、陳啟宗先生、林建岳先生、馮裕鈞先生及葉毓強先生 席上的交流討論氣氛熱烈 唐偉章校長分享其對理大的發展願景
2010.01.14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頒獎禮

9月25日,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頒獎儀式在特派員公署舉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教育局孫明揚局長、「基金」信託人査懋成先生出席儀式,並 致辭及頒發獎項。明報、有線電視、文匯報、中央電視台、聯合出版集團、香港賽馬會、迪士尼樂園等競賽協辦、支援、贊助單位負責人,以及在本屆競賽中取得佳 績的20所參賽學校代表近百人出席了頒獎儀式。「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胡珠先生、伍穎梅女士、于善基先生及蔡少洲先生、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亦出席了是次 活動以示支持。 頒獎儀式上,5位來自入圍總決賽學校的同學與來賓們分享了他們的參賽經歷和感受。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參加外交知識競賽,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經歷、增加了對祖國及其外交的瞭解和認識。他們表示會繼續努力學習,為香港和中國的未來貢獻力量。 在頒獎儀式後,慶功晚宴隨即在特派員公署舉行。各主辦、協辦、贊助單位代表及工作人員以一頓豐富的晚宴,總結過去十多個月的辛勤工作。 競賽里程 12月16日        啟動儀式 2月14日          競賽簡介及記者會 3月28日          初賽 4月21日          準決賽簡介會及分組抽籤儀式 5月9日            準決賽 6月5日            培訓日 6月19日          公開組別頒獎典禮 8月10 – 16日  最後五強優勝隊伍北京、天津交流 9月25日          頒獎禮 有關競賽詳情,請瀏覽以下網頁: 「基金」        : www.betterhongkong.org 特派員公署    : quiz.fmcoprc.gov.hk/chn/ 明報                : marketing.mingpao.com/foreign_affairs/index.cfm 嘉賓與得獎隊伍合照 「基金」信託人查懋成先生恭賀競賽成功舉行 於慶功晚宴上:(左至右)鄧淑德女士、鍾志平博士、陳維安先生(教育局副局長)、于善基先生、呂新華特派員、查懋成先生及伍穎梅女士
2009.09.25

滬港貿易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

為了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的衝擊,進一步推動滬港國際貿易中心的互動發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及「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 中心」聯合主辦的“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研討會已於2009年8月21日假上海市政協議事中心成功舉行。來自香港與內地約200名專 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家出席了是次研討會,就全球金融危機對滬港國際貿易中心發展的影響、國際貿易中心的政策體系和商務環境、滬港合作共同推進人民幣跨 境貿易結算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上海國際經濟交流基金會」為支持機構。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聯同「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先生及「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榮華先生主持了研討會的開幕式並發言。香港恒生銀行副董事 長兼行政總裁高美懿女士應「基金」邀請出席是次研討會,並以“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香港的角色”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此外,上海市政府副 秘書長、市商務委主任沙海林先生及上海市政協常委、香港萬順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姚祖輝先生亦分別發表了主旨演講。 研討會亦設有三個專題研討,主題分別為“全球金融危機對滬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影響和對策研究”、“國際貿易中心的政策體系和商務環境研究”及“滬港合作共同 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前政府經濟顧問、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郭國全先 生分別主持了專題研討(二)及(三)的環節。十多名專家講者發表了精彩演講 (研討會之詳情,請參照下列議程)。最後,「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主持閉幕式,並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教授總結研討會成果。 部份講者之演講簡報已上載於「基金」網頁。 研討會議程8:45-9:00     註冊 9:00-9:45     開幕式                    主持人:丁志堅  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市委統戰部副部長                    領導致詞:                    馮國勤  上海市政協主席                    王榮華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                    陳啟宗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香港恒隆集團董事長 9:45-10:00   茶歇 10:00-11:30 主旨演講: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的前景                    主持人:左學金  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港澳研究中心理事長                    1) 關於加快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思考                        沙海林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商務委主任                    2)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香港的角色                        高美懿  香港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3) 關於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提案                        姚祖輝  上海市政協常委、香港萬順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11:30-11:50 提問/自由發言 12:00-13:10 午餐 13:15-14:05 專題研討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滬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影響和對策研究                    主持人:尤安山  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1)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所具有的優勢及未來發展                        陳子敬  香港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                    2) 滬港大都會經濟區的互動發展:對中國經濟貢獻實證                        伍鳳儀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員                    3) 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中,要重視產業集群                        張泓銘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委員 14:05-14:15 提問/自由發言 14:15-15:05 專題研討二:國際貿易中心的政策體系和商務環境研究                    主持人:鄧淑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總裁、上海社科院港澳研 究中心常務理事                    1) 國際貿易中心新思維及滬港貿易合作展望                        鐘永喜  香港貿易發展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                    2) 滬港國際貿易中心互動發展環境提升之道                        段樵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員                    3) 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對人民幣國際化及離岸金融服務的影響                        謝國梁  香港中國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 15:05-15:15 提問/自由發言 15:15-15:30 茶歇 15:30-16:30 專題研討三:滬港合作共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                    主持人:郭國全  香港特別行政區前政府經濟顧問、香港大學經濟 金融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                    1) 良性互動  精誠合作  滬港共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葉迪奇  交通銀行總行副行長                    2) 尋求創新與監管的平衡 – 滬港合力穩步推進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                        關達昌  浦東新區政協委員、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3)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及國際化走向                        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部副總監、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常 務理事 16:30-16:40 提問/自由發言 16:40-17:00 閉幕式                    主持人:鄧淑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總裁、上海社科院港澳研 究中心常務理事                    會議小結:左學金  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港澳研究中心理事長 18:00-20:00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宴請 (左至右)沙海林先生、陳啟宗先生、吳幼英女士、馮國勤先生、李良園先生、王榮華先生、陳海剛先生及高美琴女士 (左至右)謝國良先生、鄧淑德女士、陳啟宗先生、郭國全先生及王春新博士 (左至右)郭國全先生、陳啟宗先生及姚祖輝先生 (左至右)沙海林先生、高美懿女士及陳啟宗先生 主旨演講環節:(左至右)主持人左學金教授及三位主講嘉賓沙海林先生、高美懿女士及姚祖輝先生 閉幕式由鄧淑德女士主持,左學金教授作會議小結
2009.08.21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北京、天津參訪團

於8月10日,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5隊優勝隊伍共一行45人出發前往天津開始京、津的訪問之旅。於天津期間,訪問團走訪了濱海新區,瞭解了天津 的新城市發展規劃,並參觀了天津博物館等。訪問團於8月12日抵達北京,而「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亦特別抽空參與北京行程以示對活動的支持。在訪京的 四天裏,訪問團參訪了外交學院、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等,還遊覽了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和長城、故宮等名勝。訪問團能獲外交部何亞非副部長的親切接見,實 是這次旅程的重頭戲。在參觀外交部期間,同學們亦有幸能與港澳台司、政策規劃司、新聞司的多名領導進行交流。於8月16日,訪問團返抵香港,更喜獲特派員 公署呂新華特派員親臨機場祝賀訪問團成功完成訪問之旅。是次訪問團讓師生們對國家外交、國情,以及京津兩地的發展現狀、歷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更全面、 深入的認識。 註:鑒於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及考慮到參賽師生和嘉賓的健康問題,大會最終決定提前結束本屆比賽,總決賽將不再舉行。5所晉身總決賽的學校均被視為競賽的優勝隊伍,而有關訪問珠三角的活動會以派發書卷作取代。 於北京及天津訪問團進行期間參觀鳥巢 參觀外交學院 同學們對能於外交部與何亞非副部長(左七)見面均感興奮
2009.08.10 - 2009.08.16

2009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

自1996年起,「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便與位於美國檀香山的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re)合辦每年一度的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對象為美國主流媒體的資深記者。本年度訪問團先於檀香山進行兩天的研討會,之後於2009年8月1日至12日期間訪問北京、內蒙古及香港。在「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的帶領下,一行6名來自美國的記者組成了本年度的訪問團,並在外交部新聞司代表劉文佳女士、「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以及東西方中心研討部顧問李美梨女士陪同下展開訪問中國之行。 檀香山 – 北京在前往中國之前,記者們先於檀香山參加一系列有關中國及香港事務的研討會。在中國外交部的協助下,「基金」成功組織了是次訪問團到訪中國及香港,首站為北京。於2009年8月1日,訪問團正式展開訪中之旅,而翌日的觀光活動正好為旅程揭開序幕,讓記者們先感受一下中國首都北京那既古樸又現代化的氣息。無論是北京宏偉的古建築物、嶄新的現代建設或是其迅速的城市發展等,團員都大為欣賞及讚嘆。 訪問團首先參觀了新華社總部及新華網辦公室,了解中國媒體業的營運情況。訪問團更有幸與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先生會面。另外,訪問團亦拜訪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先生,並得蔡副主任簡介中國近30年來的整體發展。在金融財經方面,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陳文敬教授的引領下,訪問團與來自研究院的多名專家互相交流意見。事實上,中國有要可持續的發展,培育青年人才是重要的一環。因此,訪問團亦到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並由院長張維迎教授介紹了當地的教育制度及其如何看中國學生的競爭力。環境保護向來是記者們關心的議題。訪問團十分高興能與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副司長賈峰先生會面,並就中國的環保政策進行熱烈的討論。 於訪京期間,訪問團亦分別與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馬朝旭先生及北美洲大洋司司長鄭澤光先生會面。此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曹萬泰先生設午宴款待訪問團,並向團員介紹了駐北京和內地其他地方的特區政府辦公室的功能。 內蒙古訪問團的第二部份是為期5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及海拉爾之行。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菊茹女士舉行晚宴歡迎訪問團的到訪,同時亦介紹了呼和浩特市的整體發展情況。除此之外,訪問團亦出席了當局特別安排的聯席會議,與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外事辦公室、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廳、商務廳、環保廳及旅遊局等高級官員作交流討論。訪問團更參觀了輝騰錫勒風電場。記者們亦對當地的風電場能成功化身為另一旅遊景點特別感興趣。此外,訪問團亦參觀了伊利乳業的廠房,並由執行董事胡利平先生向記者介紹了其生產流程、安全措施、驗測程序以及市場推廣策略等。 內蒙古的自然風光一直備受讚賞,而訪問團成員亦有同樣的感受。訪問團十分欣賞黃河老牛灣的壯麗風景。老牛灣是古時的策略性軍事要塞,亦是黃河與長城相接的地方。於海拉爾期間,訪問團當然不會錯過其著名的草原風光,亦暢遊了第一個設立的國家森林公園。在離開前的一晚,訪問團於草原上欣賞了大型的戶外表演,介紹成吉思汗傳奇的一世。 香港於8月9日,訪問團抵達最後一站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自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復甦情況仍然是記者關心的題目。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女士及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財務總監詹德慈先生的會面,正好提供了記者們有關香港的最新經濟情況。此外,訪問團十分高興能與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先生會面,聽取唐司長就香港的整體發展以至近期被受關注的議題如香港與珠三角的融合和合作、西九文化區發展等意見。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先生亦向訪問團簡介了中港關係,以及公署在處理香港特區外交事務方面的職責。訪問團亦到訪了前行政長官辦公室,與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會晤。董建華先生向訪問團分享了他對香港與內地發展的看法。另一方面,與美國駐香港署理總領事Christopher Marut先生及美國商會成員的會面亦提供了一個平台,讓記者們了解更多生活於香港的美國人的情況。 訪問團亦十分享受由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宴請的午餐會,而多位行政會議成員包括史美倫女士、夏佳理先生、張建東先生、楊敏德女士以及葉維義先生都抽空出席,與各團員暢談香港各方面的發展。另一場由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先生宴請的午餐會亦同樣精彩,經活化後而變身成為餐廳的Pawn及其附近經重新發展的舊建築群正好展示了香港持續的發展。 為讓記者們能好好欣賞香港的璀璨夜景,「基金」於8月11日的晚上特別安排了遊船從維多利亞港出發前往南丫島,並於島上享用海鮮晚宴。團員不僅與「基金」成員見面,亦認識了由「基金」邀請並來自本地商界、學術界和傳媒的嘉賓。「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及理事鐘志平博士、拿督黃森捷博士、于善基先生和葉毓強先生主持了晚宴,更與記者交流他們對中國及香港發展的意見。 對東西方中心和外交部的支持,以及各團員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使訪問團得以成功,「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訪問團成員名單1) Charles Bennett 先生, 紐約州《紐約郵報》記者/作者2) Vicki Curry 女士, 加州《KCET-TV》(《公共廣播服務》 於加州南及中部的媒體)製作人3) Rami Grunbaum 先生, 華盛頓洲《西雅圖時報》商業版副編輯4) David Klepper 先生, 密蘇里州《堪薩斯城之星》州政府記者5) Daniel McGinn 先生, 麻薩諸塞州《新聞週刊》高級文章編輯6) Stacy Perman 女士, 紐約州《商業週刊》雜誌撰寫人訪問團詳細行程夏威夷 7月28日– 抵夏威夷 7月29日– 歡迎與介紹及東西方中心簡介  講者:Ms. Susan Kreifels, Media Programs Coordinator, East-West Seminars, East-West Center– 中美安全議題及台灣海峽情況  講者:Dr. Denny Roy, Senior Fellow,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Security, Research Program, East-West Center– 訪問行程討論  講者:Ms. Marilyn Li, Seminar Specialist, East-West Seminars, East-West Center– 中國汽車及電訊業發展  講者:Dr. Eric Harwit, Professor,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能源及全球經濟危機  講者:Dr. Fereidun Fesharaki, Senior Fellow, Research Program, East-West Center 7月30日– 東亞地區安全概況  講者:Mr. Ralph Cossa, President, Pacific Forum CSIS– 中國法律時事  講者:Dr. Alison W. Conner, Professor, William S. Richardson 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Hawaii– 東西方中心媒體服務  講者:Ms. Karen Knudsen, Director, Office of External Affairs, East-West Center– 東西方中心學人介紹  講者:Mr. Gordon Ring, Director, Associates Office, East-West Center 7月31日   – 前往北京北京8月1日– 抵北京 8月2日     – 參觀長城、天安門及故宮– 「基金」宴請 8月3日– 與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先生會面、參觀新華網及新華社– 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馬朝旭先生設午餐會– 與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副司長賈峰先生會面– 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陳文敬教授會面 8月4日     – 參觀及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教授會面– 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主任曹萬泰先生設午餐會– 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先生會面– 與外交部北美洲大洋司司長鄭澤光先生會面 8月5日     – 前往內蒙古呼和浩特呼和浩特8月5日     – 遊覽及於黃河老牛灣留宿 8月6日     – 參觀輝騰錫勒風電場 8月7日– 情況介紹及採訪會(內蒙古自治區外辦、發改委、民委、文化廳、商務廳、環保廳)– 參觀伊利乳業–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菊茹女士宴請 8月8日     – 前往海拉爾海拉爾8月8日     – 參觀國家森林公園、大草原– 欣賞大型戶外表演,介紹成吉思汗生平 8月9日     – 前往香港 香港 8月10日   – 與美國商會成員早餐會– 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女士會面– 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先生設午餐會– 與律政司代表會面– 與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會晤 8月11日   – 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財務總監詹德慈先生早餐會– 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先生會面– 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設午餐會招待,並得行政會議成員史美倫女士、夏佳理先生、張建東先生、楊敏德女士以及葉維義先生出席交流– 與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先生會面– 與美國駐香港署理總領事Christopher Marut先生會面–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設宴 8月12日 – 自由活動 與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先生(右五)見面 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先生會面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副市長劉菊茹女士(左二)宴請訪問團 與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右四)會晤 與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先生(中)會面
2009.07.28 - 2009.08.12

考察廣州訪問團

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發表,加強區內各地的合作將對整個區域、香港以至於國家來說都是有益的。有見及此,「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基金」)特別組織了考察團,於2009年7月16日至17日期間訪問了廣州,為兩地商貿進一步的合作締造契機。是次考察團更獲廣州市國際投資促進中心 支持協辦。 於2天的考察活動中,「基金」考察團參觀了珠江新城核心區、天河軟體園新區、石壁的廣州新客站、南沙及番禺區等多個地方,從中了解廣州在商業、貿 易、創新科技、研究發展等方面的最新發展及活動情況。考察團成員對廣州近年來的迅速發展都表示讚嘆,而對當地的未來發展計劃及其無限商機深感興趣。 考察團由「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帶領,成員包括: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理事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 理事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總裁– 信託人謝中民博士代表李旭華女士   正大集團特別助理 – 信託人林建岳先生代表姚逸明先生   麗豐控腔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 外國商會– 香港新西蘭商會主席David Whitwam先生  Executive Director, Mace Consulting Ltd– 香港法國工商總會中國事務委員會成員王慧恩女士   樂華智才執行總顧問,香港/中國 其他嘉賓– 明報周刊總編輯及萬華媒體集團編務總監龍景昌先生 – 麗新集團副總裁 – 企業發展梁守聰先生– 桂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凌俊傑先生透過兩天的訪問活動,考察團成員對廣州市最新的發展情況、投資機會及相關政策等都有更多的認識,促進相互了解,期望能為兩地商貿合作締造契機。 考察團詳細行程7月16日– 拜訪廣州市國際投資促進中心,聽取廣州整體投資環境及西塔商業項目的介紹– 廣州市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宴請– 考察珠江新城核心區地下商業帶– 考察太古匯專案– 考察天河軟體園及參觀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宴請 7月17日考察南沙– 參觀豐田整車廠– 參觀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 南沙開發區領導宴請,聽取南沙保稅港情況彙報考察番禺– 參觀天安節能科技園,介紹番禺投資環境– 到訪石壁街參觀廣州火車新客站及觀看有關影片介紹– 參觀、體驗星力動漫產業園 到訪廣州市國際投資促進中心辦事處 星力動漫遊戲產業園熱烈歡迎「基金」訪問團
2009.07.16 - 2009.07.1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徐林午餐演講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十分榮幸邀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先生,出席由「基金」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合辦的午餐演講 會,並以“中國刺激經濟方案”為題發表演說。是次午餐演講會己於2009年5月19日完滿舉行,超過百多名來賓出席了午餐演講會,反應非常熱烈。演講開始 前,「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主席陳啟宗先生向徐林司長致以熱烈的歡迎。會上,徐司長重點介紹了中國為應對全球金融經濟危機而採取的 措施以及中國的經濟情況。 「基金」理事鐘志平博士、胡珠先生、伍穎梅女士、虞茱迪女士、于善基先生、方文雄先生及蔡少洲先生,以及「基金」邀請嘉賓燕之家燕窩專門店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白富鴻先生等亦有出席。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向徐林司長致以熱烈的歡迎 徐林司長以“中國刺激經濟方案”為題發表演說 「基金」理事虞茱迪女士(左一)、方文雄先生(右一),以及日本領事坂本賢一先生(左二)及歐洲聯盟經濟顧問鍾慧芬女士(右二) 「基金」理事方文雄先生(左)、蔡少洲先生(右) 及香港貿易發展局首席經濟師梁海國先生(中) 超過百多名來賓出席了午餐演講會 陳啟宗先生衷心感謝徐林司長發表了精闢透徹的演說
2009.05.19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準決賽

由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於2009年5月9日在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禮堂成功舉行。在135所中學參加的初賽筆試中得分最高的20所學校代表隊參賽。 根據競賽安排,準決賽分四場賽事進行,設有必答題、情景模擬題和搶答題三個環節,內容涵蓋廣泛,既有新中國外交史、涉港外交、外交禮儀等外交專業知識,也包括國內、國際最近發生的重大事件,題目設計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全面考驗參賽學生的知識面與臨場應變能力。 參賽各隊均為比賽做了精心、認真的準備。在必答環節,冷靜聽題,從容應答,顯示了扎實的外交知識功底。在情景模擬題環節,在有限的3分鐘時間內,學 生們或慷慨陳詞,或理性分析,風采不輸外交官。而在搶答環節,更是高潮迭起,分秒必爭,比分屢次出現膠著,十分緊張、激烈。最後,經過激烈角逐,*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沙田培英中學、皇仁書院、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及觀塘瑪利諾書院五所學校脫穎而出,晉級總決賽。(*排名不分先後) 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香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擔任準決賽評判。 根據競賽安排,進入總決賽的隊伍將到外交部駐港公署接受為期1天的外交知識培訓,賽後獲邀赴京、津訪問,與外交官交流,參觀外交部、北京名勝,考察京津的發展情況。未能入圍總決賽的15隊也將獲安排赴泛珠三角學習、交流。總決賽將於7月3日在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舉行。 相關網址:「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quiz.fmcoprc.gov.hk「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www.edb.gov.hk「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www.betterhongkong.org 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 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 www.hknec.org/main.php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假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舉行 參賽同學投入於情景模擬題的比賽中 參賽學生於比賽後與評判合照
2009.05.09

2009美國訪問團記者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09年4月23日至2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 嘉賓講者梁錦松先生(百仕通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主席、前財政司司長)及兩位「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葉毓強先生(美國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亞洲國際諮詢理事會成員)。鄧淑德女士、梁錦松先生及葉毓強先生出席了於5月5日舉行的記者會,向傳媒介紹了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 觀察及體會。 鄧淑德女士表示:「一年一度的訪美團旨在向美國介紹香港的最新近況,分享我們對中國內地發展的看法。另一方面今年特別希望了解一下在奧巴馬新政權下,美國有關人士及華府對香港、中國、美國及中美關係等的看法。」 梁錦松先生表示美國方面基本上了解及認同香港的優勢如鄰近中國大陸、簡單及低稅制、國際認可的法律制度及法治、資訊流通、治安良好、方便及安全的居 住及工作環境等。他亦就上海目標於2020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表示中國龐大的經濟體系足以支持於本土成立多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就如美國擁有紐約、芝 加哥、三藩市等多個金融中心。香港現在已是國際金融中心,應加強其固有的優勢,積極爭取成為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發展人民幣債券業務,以及開發更多監管得 法的洐生工具,與上海優勢互補。不過,香港要有長遠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能留住及吸引各地的精英留港及到港發展。此外,梁先生亦主動向美國方面解釋香港並非 「避稅天堂」,以及對可能因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而觸發保護主義(無論是在貿易、人力資源或資金等方面)表示關注,而有關人士回應正面,並答允會留意事情的 發展。 鄧淑德女士認同美國對香港事務並沒有特別擔心的地方。美國人目前比較關注本土的經濟議題及如何更好地讓中國投入参與,發揮作用。因此他們對中國能否 及如何達至國民生產總值8%的增長及其刺激經濟方案的成效等議題十分感興趣。「不過,我們亦藉此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動力核心,其地位日益重要,香港既有 鄰近中國的優勢,又在中央政府強力的支持下,香港定能有所裨益而能更快復原。」鄧女士說。總括而言,美國有關人士對中美關係以及對新政府的有關政策的方向 都是正面及認同的。 葉毓強先生強調香港的成功有賴高質素的人才。他認為大學教授及學生的國際視野及經驗甚為重要,因此鼓勵美國大學與本地大學多合辦課程及交流活動。他 舉例香港理工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亞洲己有此類合作。葉先生表示:「世界越來越細,促進了更多互動及互相依靠。」香港的大學向來致力吸引世界各地 精英,如剛到任的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他們之前都於美國著名大學中擔任要職。這些有西方學術背景及經驗的領袖定能繼續提昇本地大學的國際聲譽 及水平。 伍穎梅女士認為與美國的政治和商界領袖的會面,及於華盛頓同期舉行的百人會和香港美國商界議會活動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溝通平台。她對「基金」能擔當起民間外交的角色,對促進香港、中國及美國相互了解作出貢獻感到十分高興。 約20名記者出席了記者會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簡介訪美團目的及行程 (左至右) 梁錦松先生(訪美團嘉賓講者)、鄧淑德女士(「基金」行政總裁)及葉毓強先生(「基金」理事)
2009.05.05

2009美國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已於2009年4月23日至29日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訪問團代表亦於2009年5月5日舉行了記者會,向傳媒介紹了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他們的觀察及體會。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嘉賓講者梁錦松先生(百仕通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主席、前財政司司長)及兩位「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及葉毓強先生(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亞洲國際諮詢理事會成員)。 一年一度的訪美團旨在向美國介紹香港的最新近況,分享我們對中國內地發展的看法。另一方面今年特別希望了解一下在奧巴馬新政權下,美國有關人士及華府對香港、中國、美國及中美關係等的看法。 本年度的訪問團訪問了金融機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匯豐銀行 (HSBC))、評級機構 (「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 、紐約的智庫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Asia Relations)、「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行政機構 (美國國務院、美國商務部、國家安全會議);立法機構 (參議院議員、國會議員、議員幕僚);在首府華盛頓的智庫 (「布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凱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及香港駐美國總經濟貿易處等。此外,訪美團亦分別與參議員Jim Webb (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成員)及國會議員Rick Larsen (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會面,向他們介紹香港最新的發展近況。 在紐約期間,梁錦松先生於「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午餐演講會中發表以「中國及香港:金融海嘯之後」為題的演講,吸引過百人參加。(有關講稿可於「基金」網頁下載) 在華盛頓時,梁先生亦在「美國研究基金」(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演講,分享他對中國及香港經濟的展望。此外,梁先生擔任了“哈佛會議-權力及約束:中美關係觀”中的經濟環節“共同合作邁向經濟復甦及國際平衡”的主持人。 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張業遂大使)、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彭克玉大使)及中國駐美大使館(謝鋒公使)的接見及宴請,亦獲邀出席「香港美國商界議會」(Hong Kong-United States Business Council)的晚宴。 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對話及瞭解。 (點擊此處查看有關訪問團詳細行程及會見人物及成員簡歷)
2009.04.23 - 2009.04.29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香港發佈會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香港發佈會已於2009年4月15日在香港舉行。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09》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利用客觀資料對兩 岸四地294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 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2006年、2007年、2008年香港也居首位。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表示香港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一直高據首位,在全球500個城市排名中則列第26位。在全球化的競爭下,並自去年開始 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國際經濟秩序難免會產生重大變化。相對地,中國的經濟在這些年來急促發展,因其經濟結構,在這次全球危機中,所受的影響相對較輕。香 港的經濟屬開放型,受外圍環境影響較大,基於「不進則退」的原則,香港必需自強。然而若香港可善用既有的國際營商優勢,並更重視背靠祖國之利,政府民間積 極開拓「珠三角發展規劃」下所提供的機遇,積極面對及解決目前珠三角區域內發展的不協調,採取新的區域策略性發展思維及目光,定能締造對香港、區域以至國 家都有利的合作及機遇。這也是「基金」致力推動的方向。」 (請擊此處以下載報告內容重點簡報) (左至右)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香港中文大學楊汝萬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倪鵬飛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沈建法教授 (右二) 倪鵬飛教授向傳媒簡介報告重點 眾多傳媒朋友出席了發佈會
2009.04.15

珠三角發展規劃論壇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香港工業總會」主辦的“珠三角發展規劃 – 香港工商界論壇”於2009年3月27日假香港城市大學成功舉行,約180名來自工商界不同專業範疇的人士出席了論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及「香港城 市大學」為合辦機構,《經濟日報》為支持媒體。 今年一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香港工商界一直以來與珠三角發展關係密切,此《規劃》出台對香港日後的發展影响深遠,有見及此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同「中央政策組」、「香港工業總會」及「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一起舉辦是次論壇,讓香港工商界有機會就此議題發表意見,分享他們過 去的經驗,展望在《規劃》下香港工商界可預見的機遇與挑戰;可發揮的優勢及作用;以及對各方面的期望。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梁偉峰先生、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陳鎮仁先生、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行政總裁梁世華先生代表各主辦機構向來賓致以熱烈的歡迎,為論壇揭開序幕。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任大會主持。 大會非常榮幸邀請到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金萍女士、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蔡允革先生以及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發 表主題演講,介紹了《規劃》的背景和粵港合作內容,分享了對香港可擔當的角色和作用的看法。梁振英先生更以〝提升特區政府職能,擴大編制,及時掌握機遇〞 為題發言,認為政府應提升其職能,促進G2G的功能。隨後,論壇分別就「金融財經」、「物流業」及「工業/製造業」三個重要範疇作專題討論,邀請了多名專 家參與討論及發言,更與出席人士互動交流,名單如下: 「金融財經」: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博士、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方方先生、匯豐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先生 「物流業」: 香港物流業協會前任會長/環球採購及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黃輔華先生、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博士、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執行董事/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事務主任張家敏先生、香港物流發展局成員甯漢崇先生 「工業/製造業」:前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主任梁百忍先生、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孫啟烈先生、南順(香港)有限公司 集團董事總經理梁偉峰先生、藍盒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楊子江先生、安朗童話世界(香港)有限公司業務推廣總監林彩朗小姐、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會董/日昇 實業有限公司董事余立明先生 論壇討論氣氛熱烈,無論是台上嘉賓或是台下出席人士均積極參與討論環節,踴躍發表意見和想法,更提出了不少創新的意念。最後由中央政策組顧問邵善波 先生為論壇作總結。雖然《規劃》還有很多具體的細節及措施有待制訂,大會希望透過今天的討論能為粵港有關部門提供一些意見及業界觀點,為綱要的落實及推動 作貢獻。 主題演講後合照:(左至右) 鄧淑德女士(「基金」行政總裁)、梁世華先生(廠商會行政總裁)、蔡允革先生(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陳鎮仁先生(工總主席)、劉兆佳教授(中央政策組首 席顧問)、梁振英先生(行政會議召集人)、金萍女士(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辦副主任)、梁偉峰先生(「基金」信託人)及郭位教授(城大校長) 約180名來自工商界不同專業範疇的人士出席了論壇
2009.03.27

設宴富布賴特學者

於2009年3月4日,「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設午宴招待了約百名參與「富布賴特」中國研究論壇之美國「富布賴特」學者及學生。是次論壇於2009年 3月2日至6日於香港舉行。活動每年由「港美中心」主辦,是於中國、台灣和香港進行研究的美國「富布賴特」學者的年度會議。「富布賴特」中國研究論壇得到 「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台灣學術交流基金會」及「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贊助,並獲得本港八所大學的支持。 「基金」成員和嘉賓空出席午宴,與學者交流對內地與香港發展的看法。出席者包括: 「基金」理事– 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拿督黃森捷     金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席行政主席– 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周敬成醫生     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 集團主席– 葉毓強先生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 – 投資– 鄧淑德女士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 嘉賓– 吳明華先生     盈均財務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左)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歡迎「富布賴特」學者出席午宴,旁為港美中心主任夏龍博士 (中) 「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與學者分享經驗 (左) 「基金」理事拿督黃森捷與學者交換意見 (中)「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與學者談笑甚歡 (中)「基金」理事周敬成醫生與「富布賴特」學者 學者們與「基金」理事胡珠先生(後排,左一)歡度時光 (中)「基金」理事于善基先生與學者分享其於金融界的經驗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左)及港美中心主任夏龍博士(中)感謝吳明華先生(右)出席午宴
2009.03.04

新春午宴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於新春期間均設午餐會,邀請各國駐港總領使及商會領袖出席,向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己丑牛年之新春午宴已於2009年2月 19日成功舉行。「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聯同多位「基金」成員設宴款待超過30名的嘉賓。而「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亦與大家分享了其 對近期全球經濟發展的意見及看法。席上討論氣氛熱烈,各人亦期待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出席者名單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 鄭家純博士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 陳啟宗先生                恒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 丹斯理 拿督邱達昌   遠東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理事– 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周維正先生       其士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胡珠先生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 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周敬成醫生       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于善基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 方文雄先生       協成行集團副董事總經理– 蔡少洲先生       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葉毓強先生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 – 投資– 鄧淑德女士     「基金」行政總裁 嘉賓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詹永新先生       副特派員– 任顏紅女士       二等秘書 駐港領使館– Michel Malherbe先生         比利時總領事– Doreen Steidle女士             加拿大總領事– Jorgen Mollegaard先生       丹麥總領事– Timo Rajakangas先生         芬蘭總領事– Adam Tertak先生               匈牙利總領事– 松永大介先生                   日本首席領事– 鍾運來先生                       馬來西亞總領事– Adele Bryant女士               新西蘭總領事 – Ryszard J Potocki先生        波蘭總領事– Alexander Romanov先生    俄羅斯副總領事– Saeed Al Qahtani先生         沙特亞拉伯領事– Juan L F Arroyuelo先生      西班牙總領事– Primrose Zwedala女士        南非領事(政治) – Iain Lindsay先生                 英國領館副館長.– Joseph R Donovan先生       美國總領事 駐港商會– Deborah Biber女士             香港澳洲商會行政總裁– Andrew Work先生             香港加拿大商會行政總裁– Jens-Erik Olsen先生           香港丹麥商會主席– Frederique Schillern女士     香港荷蘭商會理事會成員– Xavier Jacquemain先生       香港法國工商總會會長– 羅志偉先生                       香港德國商會司庫– V Santha Ram先生             香港印度商會行政總裁– Rafael Aharoni先生             香港以色列商會主席– 姜鎬千先生                        香港韓人商工會會長– David Whitwam先生           香港新西蘭商會主席– Serge Fafalen先生               香港瑞士商會會長 其他嘉賓– 陳天宗大使         亞洲開發銀行美國董事– 蔡冠深博士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黃蓉芳女士         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所首席行政人員/高級副總裁 (左至右) 「基金」理事方文雄先生及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Alexander Romanov先生(俄羅斯副總領事) 、「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及理事葉毓強先生、詹永新先生(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基金」理事胡珠先生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基金」成員設宴款待三十多名嘉賓
2009.02.19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簡介會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2009年2月14日假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聯合舉行簡 介及記者會,正式公佈即將舉行之「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安排及詳情。主辦機構代表「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香港特別行政 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共同主持發佈會。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表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60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為提升,外 交成就輝煌。為了慶祝建國60周年,「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將突出新中國外交成就這一主題,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的香港同胞特別是青少年對祖國外 交事業的發展歷程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區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三個主辦方對本屆競賽高度重視,早於年初就啟動了相關 籌備工作,成立了競賽領導委員會和競賽籌備委員會。呂新華特派員親任競賽領導委員會主任,楊子剛副特派員擔任競賽籌委會主任。 他介紹說,競賽已成功舉辦兩屆,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青年學生參加踴躍,共有200多所中學及不少公眾參與了不同階段的競賽。兩屆得獎學生訪京時均曾得到外交部楊潔篪部長親自接見,去年的優勝者還觀看了奧運比賽。今年的競賽具有六大特色:一是更長遠規劃。主辦機構正爭取將競賽列入特區政府“薪火相傳”國情教育計畫,為競賽長期、良性發展奠定穩固基礎。二是更完善機制。成立秘書處,更好為參賽者服務。三是更多方協作。除繼續得到新華網、外交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央電視台、香港有線電視台、明報、文匯報及聯合出版集團等機構的大力支持外,本屆還新增香港賽馬會、香港迪士尼樂園為贊助單位,辦賽力量更加壯大。四是更合理賽制。綜合各方意見,合理微調比賽規則,更好體現參賽隊伍整體水準。五是更豐富獎勵。每名參賽學生可獲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簽發的紀念證書,入圍準決賽的隊伍由15隊增至20隊,獲邀參觀迪士尼樂園,總決賽增加三個環節單項獎,參賽學生、教師、校長獲邀赴京、津學習、交流,令活動更具吸引力。六是更精彩盛況。總決賽將首次進行電視直播。廣東、深圳、澳門電視台首次參與報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補充說:「這項競賽可以說是國情教育一個新嘗試。特別是處境分析和模擬角色的比賽,不但有助學生瞭解國情,亦可鍛煉他們處理危機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十分有意義的。」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表示:「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更為重要。競賽令學生走出課堂,放眼世界;透過參與競賽,親身 體驗何謂外交,進一步瞭解國家的發展。「基金」一直參與及鼓勵多方的交流,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及瞭解。因此,「基金」很高興能再次與其他 兩個單位合辦競賽,培育香港年輕一代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及知識,為香港、為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有關活動詳情,請與下列人士聯絡: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秘書處(國民教育中心)黃慧詩小姐/葉勁雲先生,電話:2638 7783「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何彥小姐,電話:2106 6157「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周伊萍小姐,電話:2865 3529。 相關網址: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www.edb.gov.hk「香港明天更好基金」:www.betterhongkong.org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秘書處 – 國民教育中心: www.hknec.org/main.php 競賽詳情 競賽安排:形式:校際比賽,學校組隊參加,每隊由5名(最少2名初中生)學生組成方法:– 初賽會以書面答卷篩選出20隊,參加準決賽– 準決賽會以問答、搶答及分析模擬題三種方式進行,得分最高5隊得以進入總決賽– 總決賽同樣以問答、搶答及分析模擬題三種方式進行,一次過決勝負,選出冠、亞、季軍,及兩名優異獎。 日期:2009年3月至6月截止報名日期:2009年3月6日 獎品: 初賽參加者: – 參加的學生將獲邀參觀「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公署)– 每名參賽學生均獲頒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簽發的紀念證書 準決賽參加者: – 每間參賽學校將獲贈獎座及書籍– 每名參加學生將獲頒獎牌及參觀香港迪士尼樂園– 十五間未能進入總決賽的隊伍,將獲邀赴泛珠三角進行交流學習 總決賽最後五強: – 進入總決賽的學生將獲安排於賽前到「公署」接受中國外交知識培訓一天– 每間參賽學校將獲贈書籍及獎杯– 每名參加學生將獲頒獎牌 – 增設三個獎項: 最佳搶答、最佳準備及最佳發言人– 參賽學生及帶隊老師、校長更會獲邀赴京、津學習交流 外交知識專欄:為增加學生及普羅大眾對外交的興趣和瞭解,明報及文匯報亦會設“專欄”,刊登古今中外的外交事件、人物等,素材由「公署」及中國外交學院提供專家意見。 主辦單位代表在簡介會上介紹競賽詳情:(右至左)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外交部駐港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 超過40間中學派代表出席簡介會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介紹本屆競賽的獎勵方式及獎項
2009.02.14

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

藉著慶祝農曆新年來臨之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09年1月22日假香港君悅酒店舉行了成員團年午宴暨傳媒茶聚,以感謝「基金」 成員一直以來的鼎力支持,及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亦藉此活動向公眾提早拜年。是次活動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並由「基金」執行委員 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持。 在聯誼聚舊及歡迎新加入之理事之同時,成員於團年午宴中就「基金」的未來的工作方向交流意見並提出指導。於傳媒茶聚上,「基金」成員更向公眾提早拜 年,祝願牛年商界百業興旺、市民生活無憂、社會安定繁榮。近40位傳媒朋友應邀出席,與「基金」成員交流對新一年的展望。「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 士、信託人查懋成先生、信託人謝中民博士代表李旭華女士及理事胡珠先生因工務關係只能參與了團年午宴,而出席了傳媒茶聚的「基金」成員如下: –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 恆隆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 理事虞茱迪女士    禧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理事方文雄先生    協成行集團副董事總經理– 理事蔡少洲先生    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理事葉毓強先生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 理事梁耀進先生    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及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均感謝傳媒朋友在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陳啟宗先生指「基金」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一 直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基金」的工作能順利推行。他期望「基金」能夠繼續與傳媒保持溝通及合作,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而努力。陳主席亦向傳媒介紹了 「基金」的新成員,包括禧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虞茱迪女士、Roseville Group of Companies集團主席于善基先生、協成行集團副董事總經理方文雄先生、百達製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蔡少洲先生、美林內(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 (投資)葉毓強先生及稻香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耀進先生。他又感謝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會上向傳媒朋友介紹了「基金」去年的活動重點,以及新一年的計劃。在加強香港、內地和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 「基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以及邀請了7名美國資深記者到訪香港及內地,促進相互了解。去年全球經歷金融動盪,對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基 金」特別邀請了美國財政部副部長David McCormick到港舉行“透釋動盪的金融市場”午餐演講會,亦於上海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合辦了“金融危 機 經濟轉型 滬港發展”研討會,促進各方專家就大眾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在推廣公民教育及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基金」亦不遺餘力地繼續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成功合辦了「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亦支持了「克林頓全球倡議」,以及與《明報週刊》合辦的「愛心動力大獎」以推動企業社責 等。鄧女士表示「基金」將秉承一直以來的理念,促進各界人士對香港的信心,加強外國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及合作,亦會與香港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面對新挑戰。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成員向市民預早拜年: (前排左至右) 虞茱迪女士、陳啟宗先生、鄭家純博士、查懋成先生;(後排左至右) 鍾志平博士、鄧淑德女士、李旭華女士、梁耀進先生、伍穎梅女士、葉毓強先生、胡珠先生、蔡少洲先生、方文雄先生
2009.01.22

滬港經濟研討會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聯合舉辦,“金融危機 經濟轉型 滬港發展”研討會已於12月19日在上海市政協白玉蘭廳成功舉行。是次研討會探訪了如何更好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及加強滬港兩地合作等範疇。來自兩地近200 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以及企業等精英參與了研討會。「上海國際經濟交流基金會」為支持機構。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聯同「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先生及「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榮華先生主持了研討會的開幕式。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 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上海市銀監局副局長張光平先生分別以“美國經濟危機與香港經濟轉型面臨的問題”、“金融危機與滬港金融監管”為題進行主旨演講。 香港大學榮譽高級研究員、前香港特區政府經濟顧問郭國全先生;美林(亞太)董事總經理兼全球財富管理環太平洋區總裁孔旭洪先生;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周八駿 博士;香港科技大學雷鼎鳴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段樵博士、伍鳳儀教授;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博士;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喬依德先生等專家 學者圍繞“金融海嘯對滬港經濟轉型的影響與對策”、“滬港經濟轉型:問題、路徑及啟示”、“滬港經濟轉型與區域聯動”、“金融危機與滬港互動”等四個主題 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其中一節的主持,「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葉毓強先生亦出席参與。 最後,「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博士在總結發言時,充分肯定了本次會議所取得的成效,並會儘快將會議的成果綜合整理,報送各有關决策機 構。「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良園在閉幕詞中感謝演講嘉賓、與會代表以及主辦單位所作出的努力,並希望進一步加強相互合作,共同推進滬港經濟發展。會後, 「基金」假上海新天地壹號瑞安會所設晚宴,感謝各單位及嘉賓講者的支持。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榮華教授致辭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啓宗先生致辭 在開幕式上的主禮嘉賓 來自兩地近200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以及企業等精英參與研討會 (左至右) 陳啓宗先生(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國勸先生(上海市政協主席)、左學金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於開幕式上合照 (左至右) 「基金」理事葉毓強先生(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蔡亞輝先生(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啓宗先生及孔旭洪先生(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全球財富管理環太平洋區總裁) 陳啓宗先生與丁志堅女士(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 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中)與上海市銀監局副局長張光平先生(右)在主旨演講及回答問題 郭國全先生(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前香港特區政府經濟顧問)(左二)、周八駿博士(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左三)、及徐明棋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經所副所長、研究員)(左四)在演講及回答問題。左一為主持陳文鴻博士(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其中一節的主持 (左至右) 左學金博士、郭國全先生、李良園先生(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基金」理想伍穎梅女士(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丁志堅女士及「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閉幕式上合照 (左至右) 伍鳳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鄧淑德女士、段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及尤安山教授於晚宴後合照
2008.12.19

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由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區政府教育局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而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啟 動儀式,已於2008年12月16日於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舉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先生及常任秘書長黃 鴻超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主持了啟動儀式。支持機構的代表包括香港賽馬會主席陳祖澤先生及行政總裁應 家柏先生、有線電視助理總監胡何鳳君女士、明報營運總監甘煥騰先生、文匯報副社長韓力女士等均出席支持活動。 「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於2006年開始舉辦,競賽的規模、認受性亦不斷擴大。過去兩屆比賽先後吸引超過200間中學和數百名市民積極參與。競賽令 學生走出課堂,在增長知識之餘,更能進一步認識國家的發展,放眼世界。透過處境分析和模擬角色的比賽,亦可鍛煉學生處理危機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會上,呂新華特派員回顧了過去兩屆外交知識競賽所取得的成績,並感謝各主辦及協辦機構為競賽所作的貢獻。孫明揚局長表示教育局將積極投入舉辦包括第 三屆外交知識競賽的國民教育活動,讓香港學生更加了解國情。「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認為競賽可以培育香港年輕一代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及知識,亦能 加深對國家外交政策的認識,有助豐富他們的知識,將來對香港及國家作出貢獻。 比賽日期(暫定)初賽       2009年3月7日準決賽   2009年4月19日總決賽   2009年6月27日 有關比賽詳情將稍後公佈。 (左至右) 陳祖澤先生、孫明揚先生、呂新華特派員、陳啟宗先生及楊子剛副特派員 呂新華特派員歡迎各位嘉賓出席啟動儀式 孫明揚局長表示外交知識競賽已成為香港重要的校制國民教育活動之一 陳啟宗先生表示「基金」會繼續積極參與及支持這項比賽 呂新華特派員及「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對能再次合辦第三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均表高興 (左至右) 容寶樹先生、鄧淑德女士、楊子剛副特派員、孫明揚局長、呂新華特派員、陳啟宗先生、詹永新副特派員、黃鴻超常任秘書長及宋榮華先生 主辦單位、協辦單位及贊助單位代表合照
2008.12.16

世界經濟論壇前行政總裁Claude Smadja午餐演講會

“第四屆亞洲經濟峰會 – 重新創造亞洲經濟 確保持續發展及繁榮”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及「亞洲策略與領導機構」共同合辦,並於2008年12月8日至9日期間完滿舉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贊助 了會議的午餐演講會,以“中國在世界經濟及金融改革中所擔當的角色”為題邀得世界經濟論壇前行政總裁Claude Smadja先生發表演說。吳建民大使亦於演講會上,分享了他的看法。之後的問答環節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主席陳啟宗先生主 持,Smadja先生與吳大使作答。 「基金」信託人力寶集團主席李宗先生為“亞洲房地產市場 – 走向可持續發展”環節中的講者。 「基 金」理事周敬成醫生、于善基先生、蔡少洲先生及葉毓強先生和「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參與了是次活動。在「基金」的邀請下,瑞士駐香港總領事館總領事 Hans Roth博士、香港瑞士商會會長Serge Fafalen先生以及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投資)蔡亞輝先生亦有出席參與。 (右至左) 陳啟宗先生、吳建民大使、Claude Smadja先生及鄧淑德女士 (左至右)鄧淑德女士、香港瑞士商會會長Serge Fafalen先生以及通用電氣東南亞地區總裁Stuart Dean先生 「基金」理事周敬成醫生(左一)、Claude Smadja先生(左三)、詹永新先生(右三) 、陳啟宗先生(右二) 及吳建民大使(右一)
2008.12.08 - 2008.12.09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David McCormick午餐演說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非常榮幸邀請到美國財政部副部長Mr. David McCormick出席於10月22日由「基金」主辦的午餐會,並以「透釋動盪的金融市場」 (Financial Turmoil in Perspective) 為題發表演說。是次活動吸引逾300名人士報名參加,當中包括來自金融、銀行、地產、保險、學界和政府等的專業人士。McCormick副部長就近期的全 球金融危機情況與出席者交流意見。 午餐會開始前,「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代表「基金」向McCormick副部長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在「基金」信託人暨執行委員會主席、「亞洲協 會」香港中心主席、恆隆集團有限公司主席陳啟宗先生的介紹後,McCormick副部長隨即發表演說。McCormick副部長認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幸免於 今次的環球金融危機,以及因市場缺乏信心而顛覆的金融市場。他促請各國攜手合作以應付當前危機,盡快恢復全球經濟的健康。 午餐會中,McCormick分析了今次市場動盪的主要成因、介紹美國政府就減少風險以及穩定市場所採取的措施,以及一些美國和中國政府應可及早吸 取的教訓。針對現時情況,他提出了四大應變方案包括改革美國的金融系統、發展本地市場、反對保護主意,以及維持政府間之合作。在全球經濟漸趨一體化的影響 下,使今次的危機較以往的複雜。不過,McCormick相信在各國領袖的聯手合作下定能克服目前挑戰。 在問答環節中,出席人士對美國政府如何保證有關救市措施有效,以及未來新一屆政府如何持續有關政策等問題深感興趣。會上討論氣氛熱烈並具建設性,「基金」成員以及其他出席者都從中獲益良多。 陳啟宗先生在致辭中讚揚美國政府很有智慧,懂得聘用商界經驗豐富及真正了解市場的專家。Mr. David McCormick和Mr. Henry Paulson就是好的例子。鄧淑德女士表示是次活動在年多前開始籌備,卻剛好切合現時全球最關注的話題。她亦特別感謝是次活動的協辦單位「亞洲協會」, 和三位媒體合作伙伴包括《經濟學人》、《南華早報》以及《財經》的支持。 在眾多出席者當中亦包括了「基金」多位成員,分別為:– 遠東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丹斯里拿督邱達昌;–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鍾志平博士;– 新光酒樓(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胡珠先生;–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 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敬成醫生;– 禧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康虞茱迪女士;– Roseville集團主席于善基先生;以及– 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資深執行總裁 – 投資葉毓強先生。 其他出席嘉賓包括:– 美國駐港總領事唐若文先生;– 中國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 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環球(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主席鄭維健先生;– 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 晨興集團非執行董事陳樂宗博士等等。 是次活動之協辦機構為「亞洲協會」,媒體合作伙伴包括《經濟學人》、《南華早報》以及《財經》。 按此觀看錄影片段 超過300名人士出席了於10月22日舉行之午餐會。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向與會者介紹是次午餐會的主講者David McCormick副部長。 McCormick副部長向與會者分享其對近期全球金融動盪的看法和出路。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熱烈歡迎McCormick副部長到港發表演說。 於問答環節中,出席者都勇躍地把問題寫下並交回主持人。 《經濟學人》亞洲商業編輯Tom Easton先生擔任問答環節的主持人。 McCormick副部長留心細聽出席者的提問。 鄧淑德女士致送紀念品予McCormick副部長以表謝意。 (右至左)陳啟宗先生、David McCormick先生、Tom Easton先生和鄧淑德女士。 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左二)以及康虞茱迪女士(右一)出席午餐會以示支持。 (左至右) 基金理事資葉毓強先生、美國駐港副總領事Christopher Marut先生、基金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美國駐港總領事唐若文先生、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中國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和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 (右至左)基金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以及葉毓強先生。 (左至右) 「基金」理事資葉毓強先生、中國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以及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環球(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主席鄭維健先生。 午餐會後,基金理事于善基先生(右一)以及康虞茱迪女士向David McCormick副部長致謝。
2008.10.22

2008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

自1996年起,「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便與位於美國檀香山的「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re)合辦每年一度的「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對象為美國主流媒體的資深記者。本年度的訪問團已於9月11日至27日完滿舉行,行程包括先於檀香 山進行為期五天的研討會,然後前往北京、昆明、香格里拉和香港等地進行為期共12天的訪問之旅。在「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的帶領下,一行7名來自美國 的記者組成了本年度的訪問團,並在外交部新聞司代表陳悅女士、「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以及「東西方中心」研討部顧問李美梨女士陪同下展開訪問中國 之行。 檀香山 – 北京在前往中國之前,記者們先於檀香山參加一系列的研討會,由熟悉中國和香港事務的專家簡 介兩地的狀況。在中國外交部的協助下,「基金」籌辦了中港兩地的訪問行程。於9月16日,訪問團抵達北京並正式展開訪中之旅。為了讓記者們感受一下中國首 都北京的氣息,我們先安排了一天的觀光行程,遊覽了長城、故宮、天安門、國家大劇院等具代表性的地方。無論對古樸的歷史建築物或是嶄新的現代建設,團員都 大為欣賞及讚嘆。 鑒於近期全球的金融危機問題,訪問團對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劉明康主席的會面特別感興趣。會後,團員對中國的財經政策和銀行體系,以及劉主席 對是次金融危機的看法都有更多的理解。訪問團探訪了搜狐公司的總部,亦得與公司創辦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博士會面。張博士向記者分享了他對中 國互聯網發展和中西文化不同之處的看法。訪問團也走訪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的辦公大樓,與奧組委發言人孫偉德副部長見面。會後,訪問團更獲 特別安排參觀奧運場地「鳥巢」和「水立方」。於北京期間,訪問團分別與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先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史立山副司長以及環境保護部 國際合作司張磊副巡視員等官員會面。 此外,訪問團拜訪了中國人民大學,並得到副校長陳雨露教授接待,更與該校學生進行交流,氣氛熱烈。離京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設午宴款待訪問團,並向團員介紹了駐北京和內地其他地方的特區政府辦公室的功能。 昆明 – 香格里拉訪問團的第二部份是為期5天的昆明和香格里拉之行。作為雲南省的省會,昆明是省人民 政府所在之處,亦是省內的交通樞紐。雲南省副省長顧朝曦先生和多名高級官員設宴款待訪問團,向團員介紹了該省的最新發展和未來計劃。於昆明期間,訪問團參 觀了昆明城市規劃展覽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石林。 甫抵香格里拉,各團員即被四周優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於香格里拉,佛教是甚具影響力的宗教。因此,訪問團參觀了噶丹松贊林寺和雲南佛學院迪慶州分 院,以了解當地僧侶的生活和教育方式。而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齊紮拉先生亦抽空與記者見面,回答有關城市規劃和發展、宗教、保存少數民族的文化、環境保 育等政策問題。齊書記隨後更為訪問團安排藏式晚宴,席間更有當地的藏民以藏曲向各團員送上祝福。此外,訪問團亦參觀了普達措國家公園、霞給文化生態旅遊 村、藏獒繁育基地、獨克宗古城、尼西鄉湯堆村、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和香格里拉格桑花卉公司等多個地方。雖然在香格里拉只待了短短的三天,但訪問團卻體驗了 中國在文化、風俗、少數民族、地理等方面的多樣性。 香港於9月24日,訪問團抵達最後一站香港。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財務總監詹德慈先生,以及 執行總監兼企業傳訊部主管羅文慧先生的早餐會則為兩天的訪問之旅揭開序幕。對於全城關注的金融危機問題,無論是本地還是國際層面,團員都踴躍地與主講者交 換意見。此外,訪問團亦十分享受由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宴請的午餐會,而多位行政會議成員包括廖長城先生、陳智思先生、夏佳理先生、梁智鴻醫生、張炳 良教授以及曾鈺成先生都抽空出席,與各團員暢談香港各方面的發展以至國際事務。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先生亦向訪問團簡介了中港關係,以及公署在處理香港特區外交事務方面的職責。訪問團到訪了前行政長官辦公室,與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會晤。董建華先生向訪問團分享了他對香港與內地關係發展的看法。「基金」假皇朝會設晚宴招待訪問團。團員不僅與「基金」成員見面,亦認識了由「基金」邀請並來自本地商界、學術界和傳媒的嘉賓。「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和「基金」理事鐘志平博士、胡珠先生、伍穎梅女士以及葉毓強先生均有出席以示支持。 訪問團亦分別與多位重要的政府官員見面,包括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先生、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先生和署理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女士等,從而了解香港的法律、 環境以及經濟方面的政策。此外,「基金」特別安排訪問團參與了由香港美國商會舉辦以「中國奧運後的經濟、社會及政治環境」為題的午餐演講會,並於會前與三 位講者《時代雜誌》亞洲編輯Zoher Abdoolcarim先生、《經濟學人》亞洲商業編輯Thomas Easton先生和《亞洲華爾街日報》香港分社社長Peter Stein先生,以及商會會長和會員進行交流。 對「東西方中心」和外交部的支持,以及各團員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使訪問團得以成功,「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而團員均表示這 次活動令他們對中國和香港有更深的了解,其中一位記者便認為這次活動加強了她對兩地多個範疇的認識,亦只有親身到訪才能有此得著。 訪問團成員名單1. Travis Altman, 紐約州《福斯商業網》製作人2. Lisa Girion, 加州《洛杉磯時報》作者3. Leslie Hook, 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評論版作者4. Kathleen Ingley, 亞歷桑那洲《亞歷桑那共和報》評論作者5. Toni Randolph, 明尼蘇達洲《明尼蘇達廣播電台》記者6. Lori Ruggiero, 紐約州《有線電視新聞網》《早安美國》製作人7. Steve Wilhelm, 華盛頓州《普捷灣商業週刊》作者 訪問團詳細行程 夏威夷 9月11日 抵夏威夷     9月12日 歡迎與介紹 講者:Ms. Susan Kreifels, Media Programs Coordinator, East-West Seminars, East-West Center   東西方中心簡介、中美關係 講者:Ambassador Raymond Burghardt, Director, East-West Seminars, East-West Center   當代香港概況 講者:Dr. Christopher McNally, Fellow,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Security Studies, Research Program, East-West Center   中國的政治經濟 講者:Dr. Christopher McNally, Fellow,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Security Studies, Research Program, East-West Center   中國現時的能源問題以及對全球市場的影響 講者:Dr. Kang Wu, Senior Fellow, Economic Studies, Research Program, East-West     Center   東西方中心媒體服務介紹 講者:Mr. Derek Ferrar, Media Relations Specialist, External Affairs   東西方中心學人介紹 講者:Ms. Noreen Tanouye, Assistant Alumni Officer, Associates Office 9月13日 東亞地區安全概況 講者:Mr. Ralph Cossa, President, Pacific Forum CSIS   中國法律時事 講者:Dr. Alison W. Conner, Professor, William S. Richardson 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Hawaii   與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arvin Fellows午餐及進行圓桌討論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arvin Fellows是中國日報及新華社的記者。他們到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arvin School of Journalism Program 參加為期一年的西方傳媒報導方法培訓 9月14日 自由活動     9月15日 前往北京 北京 9月16日 抵北京     9月17日 參觀長城、國家大劇院、天安門及故宮     9月18日 中國人民大學-與人民大學陳雨露副校長和其他師生交流   與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史立山副司長會面   到訪外國記者新聞中心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先生設午餐會   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劉明康主席會面   後海胡同遊、參觀〝奧運人家〞   與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博士會面及晚宴     9月19日 與環境保護部國際合作司張磊副巡視員會面   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設午餐會   與奧組委採訪新聞宣傳部孫偉德部長會面   赴奧運場館參觀 昆明 9月20日 參觀石林 香格里拉 9月21日 參觀噶丹松贊林寺   遊覽普達措國家公園     9月22日 參觀雲南佛學院迪慶州分院   到訪霞給文化生態旅遊村;參觀藏族民間手工作坊、走訪藏民家   參觀藏獒繁育基地   參觀獨克宗古城   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齊紮拉專訪及晚宴     9月23日 到訪尼西鄉湯堆村;參觀黑陶製作工藝、尼西雞養殖、走訪藏民家   參觀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   參觀香格里拉格桑花卉公司   前往小中甸賞秋景 昆明 9月23日 參觀昆明城市規劃展覽館   昆明省副省長顧朝曦先生設午宴 香港 9月24日 Arrive Hong Kong     9月25日 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財務總監詹德慈先生早餐會   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先生會面   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兼香港專業聯盟主席梁振英先生設午餐會招待,並得             行政會議成員廖長城先生、陳智思先生、夏佳理先生、梁智鴻醫生、張炳              良教授以及曾鈺成先生出席交流   與署理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女士會面   與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先生會面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晚宴     9月26日 與美國商會成員會面及參加其舉辦之午餐演講會   與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先生會面   與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會晤     9月27日 離港  遊長城 遊故宮 天安門廣場 國家大劇院 到訪中國人民大學 致送紀念品予陳雨露副校長(左二) 與人民大學師生合照 到訪國家能源局 致送紀念品予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史立山副司長 會後合照留念 到訪外國記者新聞中心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先生設宴歡迎訪問團 致送紀念品予秦剛先生(中) 與秦剛先生及來自外交部的代表合照 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劉明康主席會面 雙方交流了對近期金融危機的意見 致送紀念品予劉主席 會後合照留念 後海胡同遊 參觀〝奧運人家〞 於胡同內的小花園合照 與搜狐公司創辦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博士會面 致送紀念品予張博士 參觀搜狐公司總部辦公室 訪問團很高興獲贈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 與環境保護部國際合作司張磊副巡視員會面 與部門官員合照 到訪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 致送紀念品予陳選堯副主任(左二)和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樊宇豪先生(左三) 於辦事處前留影 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設宴招待訪問團 到訪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 致送紀念品予奧組委發言人孫偉德部長 與孫部長合照 參觀鳥巢 參觀水立方 遊石林   記者(發言中)參與了當地餐廳內舉行的表演項目 到達香格里拉 噶丹松贊林寺 訪問團獲噶丹松贊林寺的活佛(穿紅衣者)接見 與寺內的僧侶閒談 噶丹松贊林寺全景 遊覽中國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 – 普達措國家公園 參觀雲南佛學院迪慶州分院 訪問學院老師 到訪霞給文化生態旅遊村 嘗藏式午餐 村民以歌聲歡迎訪問團到訪 傳統藏式手繪圖 手製藏香 以木板印刷藏經 參觀藏獒繁育基地 遊獨克宗古城 訪問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齊紮拉(左一) 齊書記設晚宴招待訪問團 表演者獻唱歡迎各位來賓 向齊紮拉書記致意 記者與獨克宗古城的居民一同起舞 到尼西鄉湯堆村走訪藏民家庭 納帕海 於小中甸賞秋景 犛牛船 參觀昆明城市規劃展覽館 昆明省副省長顧朝曦先生設午宴 感謝顧副省長的熱情款待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為訪問團安排了早餐會 與集團財務總監詹德慈先生(中間)見面 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先生(右)會面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總部 致送紀念品予呂特派員 與呂特派員會後合照 梁振英先生設宴招待訪問團 多位行政會議成員亦抽空出席午餐會 向梁振英先生致謝 與署理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女士會面 (右一) 致送紀念品予陳女士(中) 到訪環境局 與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先生會面 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坐於中間位置)與訪問團於基金主持的晚宴上碰面 與香港美國商會會長和成員傾談 基金安排訪問團參與由香港美國商會舉辦的午餐演講會 與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先生會面 與黃仁龍先生(右四)合照 於前行政長官辦公室與董建華先生會面 與董建華先生合照
2008.09.11 - 2008.09.27

2008美國總統大選午餐演講會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百人會」以及「美國商會」聯合舉辦,以“2008美國總統大選 – 何去何從?”為題的午餐演講會已於2008年8月15日順利舉行,主講者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David Brooks先生及政治評論員Charlie Cook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先生向出席嘉賓介紹兩位講者。於午餐會中,兩位講者與在座嘉賓分享了他們對美國總統大選的看法,並邀請出席者即場投票選出“誰是美國總統”作為總結,結果候選人奧巴馬獲得較多的票數。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于善基先生以及葉毓強先生亦有出席是次午餐演講會,其他嘉賓包括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詹永新先生、美國駐港總 領事館美國新聞文化處總監何敬生先生、嘉栢控股有限公司集團主席詹康信先生、海思哲國際諮詢公司廖善成先生、路透社中文部專欄作家顧蔚女士以及中國外交部 駐港特派員公署研究員。 陳啟宗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執行委員會主席,恒隆集團有限公司 主席);David Brooks先生(「紐約時報」 專欄作家);Charlie Cook先生(政治評論員);孟淑娟女士(百人會 執行總監) 右至左:詹康信先生(Crown Worldwide Holdings Ltd. 主席);邵善波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中央政策組 顧問),孟淑娟女士(百人會 執行總監) 左至右:詹康信先生(Crown Worldwide Holdings Ltd. 主席);于善基先生(The Roseville Group of Companies集團主席); 廖善成先生(Heidrick & Struggles) 左至右:廖善成先生(Heidrick & Struggles);顧蔚女士(路透社 中文新聞部 專欄作家);Anthony Hutchinson先生(美國總領事館 公共事務處 處長);葉毓強先生(美林(亞太)資深執行總裁—投資)
2008.08.15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獲勝隊伍訪京團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競賽」)獲勝隊伍於8月13-16日訪問北京。作為「競賽」主辦方之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行政總 裁 鄧淑德女士也加入訪京團。在逗留北京期間,訪京團參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並受到外交部多位官員的接見,其中包括:外交部長長 楊潔篪先生、外交部發言人 秦剛先生、外交部港澳臺司參贊 宋如安先生、外交部港澳臺司副司長 黃松甫先生。楊潔篪外長表揚了獲勝隊伍在「競賽」中的出色表現並祝賀他們取得傑出成績。此外,訪京團也被安排觀看奧運會比賽,包括:沙灘排球和曲棍球。 訪京團於北京逗留期間被安排住宿在外交學院。外交學院黨委副書記 衡孝軍教授向訪京團成員介紹了外交學院的歷史及該院開設之課程。在回答成員就入讀該校需具備之條件時,衡教授表示,港澳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為他們所設的考試 報讀該校且目前該校已有來自香港的學生,今年該校也開始招收澳門學生。 訪京團成員非常感謝外交部與外交學院的熱情款待。成員也被北京的奧運氛圍所深深吸引。 交流團到訪外交部,與港澳台司副司長黃松甫(右五)、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右六)、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右七)、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右八)、港澳台司司長鄧中華(右九)及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右十)等合照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向楊部長致送錦旗 觀看奧運沙灘排球賽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親往接機
2008.08.13 - 2008.08.16

2008美國訪問團記者會

完成訪美之旅後,「基金」於7月30日舉行記者會,向傳媒介紹了此行之重點,並分享了旅途中所見所聞及感受。 鄧淑德女士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訪問團的主題為「香港:投資與生活的理想之地」。她表示藉是次訪問團向探訪者分享了香港對中國及地區內的戰略地位,特別是香港長久以來所建立的優良核心價值和體制,以及鄰近內地的優勢。 馮華健先生表示:「在這五天的全面及坦誠的討論,美國對香港並沒有什麼爭議性議題。儘管人們都關注到香港在2017年以後的民主發展,但對香港在回歸後的管 治、經濟及法治上的傑出表現都全面肯定。就中國方面,美國認識到中美關係是21世紀世界上單一較重要的戰略雙邊關係。在此為期一周的訪問結束時,與會各方 一致認為,儘管在貿易、貨幣、環境、安全(包括能源安全)、人權、知識產權保護、民主及法治等方面上有一定的挑戰,中美關係不但會維持穩定,而且會持續加 深,更會有包括在能源安全和綠色技術等方面的深入戰略合作。而美國的新任總統更會是推動者。」 詹康信先生亦認為:「在紐約及華盛頓與各界有影響力的人的對話,使我們有機會傳達香港之於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我深深地感到這些最有影響力的人都非常明白在進 入「亞洲世紀」後,世界都在關注著中國。因此,無論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如何,我深信中美兩國的貿易及政治關係會繼續強勁。」 「基金」理事于善基先生對參加了這次有意義的訪問感到十分高興,期待將來能展開更多相關的對話活動。「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已是第三次參加基金的訪美團,她表 示:「北京2008奧運會證明了中國的發展,同時也會加強香港的國際重要性。」而「基金」理事周敬成醫生認為:「中國的振興一直是複雜而又在變化的。在今 天變平的世界中,中國在促進出口型經濟的同時,又要維持國內的穩定,因此她面臨著多方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中美關係,在兩國人民强烈的愛國情懷下,從未達到 過微妙的平衡。美國總統選舉在即,新政府對華政策可能採取更緊密的往來。通過香港在中美兩大國間的橋樑作用,中美關係可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無疑香港之於 中國的未來特殊位置將會繼續保持。更可觀的是,在中國對世界影響愈發強大的同時,香港在世界上可扮演的角色更有發揮空間。」 訪問團成員出席訪美後舉行的記者會,包括(左至右)「基金」理事于善基先生、馮華健先生、「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以及詹康信先生
2008.07.03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總決賽

於 6月28日,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決賽假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順利進行。上屆冠軍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以881分的絕對優勢再次奪冠,張祝珊英文中學、保良局董玉 娣中學分獲亞軍、季軍。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和英華書院分別名列第四、第五。(其他十隊入圍學校見下*)。本屆比賽由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香港 特區政府教育局以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中國外交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明報》、中央電視台、香港有線新聞、《文匯報》、新華網以及中新 社協辦;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和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提供贊助。 決賽於當日下午3時至5時進行,設有必答題、情景模擬題和搶答題三個環節,內容涵蓋中國近現代外交史、國際關係史、國際國內時事、北京2008年奧運會、涉港外交及外交禮儀,全面考驗參賽學生的知識面與臨場應變能力。 外 交部駐香港特區特派員呂新華、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孫明揚、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邱達昌擔任主禮嘉賓,爲獲獎 隊伍頒發獎杯與獎品。呂新華特派員致辭,祝賀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圓滿成功,對參賽選手的精彩表現予以肯定和讚賞,鼓勵香港中學生要繼續關心國家大事 及祖國外交,並爲香港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努力讀書和好好裝備自己。 外交部駐香港特區副特派員詹永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徐堅、外交學院常務副院長秦亞青、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劉柔芬、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梁智仁擔任比賽評 判。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王小丫與香港有線電視主持人呂榮淳共同主持比賽。來自多家香港中學的學生、香港大學國事學會成員、《明報》小記者等300餘 名觀衆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比賽。新華網、人民網對比賽進行了全程網絡直播,香港有線電視亦於29日晚上在直播新聞台播放比賽實況。比賽詳情可瀏覽大會網頁 marketing.mingpao.com/foreign_affairs/index.cfm。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於3月正式展開,分爲初賽、準決賽、總決賽三個階段,共有121所香港中學參加。今屆比賽還新增公開賽環節,香港社會各界6000餘人參與了比賽,其中61人獲優異獎。 *其他十隊入圍學校: 陳瑞祺(喇沙)書院 聖言中學    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 喇沙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馬鞍山聖若瑟中學 天主教伍華中學  基金信託人丹斯里 拿督邱達昌(右三)頒發獎項予其中的獲勝隊伍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左六)與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左七)向嘉賓致送紀念品 嘉賓與獲勝隊伍合照
2008.06.28

2008美國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已成功完成一年一度的訪美活動。「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訪問團的團長,成員包括: – 馮華健先生(香港資深大律師、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1994 – 1998年香港法律政策專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全國委員、薩爾斯堡論壇副主席、東西文化中心理事); – 詹康信先生(2002 – 2003年香港美國商會會長、嘉栢控股有限公司集團主席兼創辦人); – 伍穎梅女士(「基金」理事、九龍巴士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周敬成醫生(「基金」理事、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 – 于善基先生(「基金」理事、The Roseville Group of Companies集團主席)。 訪 問團於6月15日至21日到訪美國,正籍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夕,無論誰當選,新總統都會對現有政策作一定的調整,因此訪問團就此在紐約及華盛頓這兩重要 都會造訪一些主要機構,瞭解他們的看法,並作交流。訪問團訪問了行政機構如美國國務院及美國的商務部等;立法機構包括美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的幕僚等的國會議 員及議員幕僚;首府華盛頓的智庫包括「布魯金斯協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凱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東西方中心」(The East-West Center)、「美京美亞協會」(U.S.-Asia Institute)等;紐約的智庫如「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S.-Asia Relations)、「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等;專業團體「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金融機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以及多位傳媒代表等。 與「美京美亞協會」主席及創建人會面 自左至右:Norman Lau Kee先生,「美京美亞協會」名譽主席;周敬成 醫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 執行董事;鄧淑德 女士,行政總裁,「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詹康信 先生,The Crown Worldwide Group 創建人及主席;Esther G. Kee 夫人,「美京美亞協會」創建人. 訪問團與「標準普爾」會面. 鄧淑德 女士贈送「基金」紀念品予David A. Wyss先生(左起第四位)
2008.06.15 - 2008.06.21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準決賽

2008年4月26日,由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與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在香港 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成功舉行。從120隊參賽學校中,選拔出15所香港中學的代表隊參加了今次比賽。經過3場緊張激烈的競爭,共5隊參賽學校: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英華書院、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和張祝珊英文中學成功晉級,將會參與於6月28日舉行的總決賽。在三場準決賽中,保良 局董玉娣中學得分最高,總分為801。 比賽於上午10時開始,設必答、搶答和情景模擬題三個環節。必答題和搶答題是考查參賽者對近現代中 國外交史、國際國內時事、北京2008年奧運會、涉港外交、國際關係史、外交禮儀等相關領域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情景模擬題要求參賽選手在3分鐘內,在設 定的情景下以簡練的語言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此環節中,各評判從內容、表達、儀表等三個方面綜合給參賽者評分,並會觀察他們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現場表 達能力,故此環節頗具趣味性和挑戰性。今年的情景模擬題部分,時事內容的比重有所增加,其中有三題與奧運有關,分別是:香港主辦奧運會全會的優勢、殘疾人 火炬手用身體保護奧運火炬和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楊子剛、公署發言人宋榮華、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以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黎耀強等出席比賽並擔任評審。 英華書院、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聖公會林裘謀中學、馬鞍山聖若瑟中學和張祝珊英文中學的參賽學生與評判合照。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陳瑞祺(喇沙)書院、聖言中學、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和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的參賽學生與評判合照。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浸信會呂明才中學、喇沙書院和天主教伍華中學的參賽學生與評判合照。
2008.04.26

富布賴特學者午宴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設宴招待了「富布賴特」中國研究論壇之學者。「基金」成員及嘉賓出席了午宴, 並與學者交流對中國, 香港, 美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意見。 「富布賴特」中國研究論壇每年讓美國、中國、台灣和香港大專研究生/學者到中國、台灣及香港,作為期一年的學術研究。 「富布賴特」中國研究論壇由「港美中心」主辦,香港八所大學支持。「富布賴特」學者計劃及研究論壇由「北京美國領事館」、「美國在臺協會」及「香港美國領事館」資助。 出席的「基金」成員及嘉賓包括:   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 基金理事王忠秣先生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 基金理事胡珠先生 基金信託人吳光正先生代表、會德豐地產(香港)有限公司主席行政助理吳宗權先生 甄文達大師廚藝中心主席甄文達先生 Roseville集團主席于善基先生 麥肯鍚公司香港區總經理馮玉麟先生 Heidrick & Struggles合夥人廖善成先生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歡迎各「富布賴特」學者 「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致歡迎辭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於午宴上與「富布賴特」學者交流 「基金」理事王忠秣先生(左四)於午宴上與「富布賴特」學者交流 Roseville集團主席于善基先生於午宴上與「富布賴特」學者交流 「基金」理事胡珠先生(後排右一)及嘉賓甄文達先生(後排右四)與「富布賴特」學者合照 「基金」理事胡珠先生(後排右一)、嘉賓廖善成先生(後排右二)及甄文達先生(前排右二)與「富布賴特」學者合照 港美中心Dr. Glenn Shive(右)在「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左)陪同下致送紀念品予「基金」信託人吳光正先生代表吳宗權先生(中) 港美中心Dr. Glenn Shive(右)在「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左)陪同下致送紀念品予「基金」嘉賓麥肯鍚公司香港區總經理馮玉麟先生(中) (左起)王忠秣先生,廖善成先生,于善基先生,鍾志平博士,甄文達先生,伍穎梅女士,Dr. Glenn Shive, 鄧淑德女士, 吳宗權先生,胡珠先生及馮玉麟先生
2008.03.05

午餐會:楊子剛副特員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春節均會設午餐會,招待各國駐港總領使及商會領袖。基金今年邀請了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員楊子剛先生任午餐會演講嘉賓;出席的領 使及商會領袖近40人。出席的基金成員則包括: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信託人查懋成先生,理事胡珠先生、伍穎梅女士、鍾志平博士,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 達昌代表莫貴標先生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左起)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信託人查懋成先生, 楊子剛副特派員及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 近40名領使及商會領先出席了午餐會 楊子剛副特派員在午餐會上致詞 (左起)沙地阿拉伯總領使Mr. Alaudeen A. Alaskary 及楊子剛副特派員 (左起)奧地利商會主席Mr. Henry Steiner 及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及加拿大商會總幹事Mr. Andrew Work (左起)美國商會會長Mr. Jack Maisano 及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鍾志平博士 (左起)荷蘭商會主席Mr. Jens-Erik Olsen,瑞典商會副主席Ms. Eva Idling 及韓國商會主席Mr. Kang Ho Cheon (左起)西班牙總領使Mr.Juan Luis Flores,比利時總領使Mr. Michel Malherbe,荷蘭商會主席Mr. Jens-Erik Olsen 及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 (左起)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荷蘭商會主席Mr. Jens-Erik Olsen,基金理事鍾志平博士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左起)美國商會主席Mr. Steve Dekrey, 波蘭總領使Mr. Ryszard Jack Potocki, 沙地阿拉伯總領使Mr. Alaudeen A. Alaskary 及瑞士副總領使Mr. Johann U. Muller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芬蘭總領使Mr. Timo Rajakangas (左起)韓國商會主席Mr. Kang Ho Cheon 及韓國副總領使Mr. Lee Youngho (左起)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 信託人查懋成先生,沙地阿拉伯總領使Mr. Alaudeen A. Alaskary 及信託人丹斯里拿督代表莫貴標先生 (左起)比利時總領使Mr. Michel Malherbe 及基金理事胡珠先生 (左起)沙地阿拉伯總領使Mr. Alaudeen A. Alaskary, 匈牙利領使Mr. Janos Chalupa, 莫貴標先生及 比利時總領使Mr. Michel Malherbe (左起)澳洲商會總裁Ms. Deborah Biber, 歐盟委員會駐港澳辦事處貿易及經濟部主管Mr. Felipe Palacios Sureda,瑞士副總領使Mr. Johann U. Muller,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西班牙總領使Mr.Juan Luis Flores 及瑞典商會副主席Ms. Eva Idling (左起)基金理事胡珠先生,澳洲副總領使Mr. David Livingstone 及荷蘭商會主席Mr. Jens-Erik Olsen (左起)日本總領使Mr. Shigekazu Sato,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及楊子剛副特派員 (左起)基金信託人查懋成先生, 美國商會主席Mr. Steve Dekrey, 沙地阿拉伯總領使Mr. Alaudeen A. Alaskary 及匈牙利領使Mr. Janos Chalupa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歡迎楊子剛副特派員 基金信託人查懋成先生致謝辭 基金信託人查懋成先生致送紀念品予楊子剛副特派員
2008.02.22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簡介會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即將於2008年3月至6月間聯合舉辦【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主辦機構代表「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共同主持發佈會,分別就競賽規則、出題範圍、獎勵內容等回答了學校代表和記者的提問。50餘所學校的120多名師生代表到場聽取介紹,並踴躍查詢關於競賽的各項細節安排。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表示:舉辦【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的目的是希望以輕鬆的手法,提高青年學生對外交知識的認識,在增長知識之餘,更能進一步認識國家的發展,放眼世界。外交部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以及特區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非常重視這項活動。外交部駐港公署呂新華特派員親任競賽領導委員會主任,楊子剛副特派員擔任競賽籌委會主任。   他介紹說,去年舉行的第一屆競賽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大力支持,青年學生參加踴躍,共有130多所中學,近5萬名學生參與了不同階段的競賽。今年的競賽具有三大特點:一是更多方協作。協作單位新增了新華網、中新社、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等。贊助單位則有明報、有線電視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二是更廣泛的公眾參與。三是參訪內容更精彩。去年得獎學生訪京時曾得到外交部楊潔篪部長親自接見。今年得獎學生除獲邀參加北京考察團,與外交部高級官員會面,參觀北京名勝,還將有機會親赴北京2008奧運賽場觀看比賽。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補充說:「這項競賽可以說是國情教育一個新嘗試。特別是處境分析和模擬角色的比賽,不但有助學生瞭解國情,亦可鍛煉他們處理危機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容先生續指至今已有80多所中學報名參加,相信在3月13日的截止日期前,將會有更多學校報名。   在談及籌辦活動的背景時,「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 士表示:「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更為重要。競賽令學生走出課堂,認識世界;透過處境分析,親身體驗何謂外交。「基金」一直參與及鼓勵多方的 交流;拉近香港與外國的距離,促進相互瞭解及合作。故此,「基金」榮幸有機會與其他兩個單位合辦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並希望藉此培養我們的年青一代,讓他們 繼承前人努力的成果,為香港、為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相關網址: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quiz.fmcoprc.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www.edb.gov.hk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www.betterhongkong.org   明報外交知識競賽網:www.mingpao.com/ForeignAffairs.htm 主辦單位代表在簡介會上介紹競賽詳情:(左起)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外交部駐港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及總課程發展主任黎耀強先生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介紹競賽得獎者獎品 超過100名學生及老師出席了簡介會
2008.01.25

與傳媒團年茶聚

為迎接鼠年來臨,並加強與傳媒的溝通和合作,「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舉辦了團年茶聚,並邀請本地傳媒出席。茶聚已於今天(2008年1月18日),假灣仔君悅酒店舉行。茶聚由「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博士宴請,並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主持;出席的傳媒朋友逾40人,而出席的「基金」信託人及理事則包括:   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      恆隆集團主席 理事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副主席及執行董事 理事伍穎梅女士                           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理事黃森捷拿督                           金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席行政主席   「基 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感謝傳媒朋友過去一年對「基金」的支持。陳博士指「基金」與香港及外國傳媒一直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令「基金」的工作能順利 推行,陳博士期望「基金」能夠繼續與傳媒合作,為香港建造更好的明天。陳博士又讚賞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過去一年領導秘書處同事,成功地推展了「基金」 多項工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亦藉此機會,向傳媒朋友介紹「基金」去年的重要活動,並新一年的工作計劃。鄧女士表示去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基金」舉辦了多項大型活動。其中包括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聯合主辦的「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在上海共同舉辦的「慶香港回歸10周年.推進滬港兩地合作」高峰論壇、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主講的「中國的外交政策及對外關係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午餐會、由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先生(Mr. James Cunningham)主講的「美國如何看回歸十年後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午餐會、一年一度的「基金」訪美活動及「2007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等。   此外,鄧女士又介紹了部份「基金」成員的一些最新消息,加深傳媒朋友對「基金」成員工作的瞭解。鄧女士表示「基金」於來年會秉承過去的基礎,繼續舉辦交流活動,促進外國與香港及中國的了解,並支持一些有助分析香港競爭力的研究及研討會等。 傳媒茶聚前「基金」顧問委員會主任鄭家純博士宴請,並由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主持一年一度的「基金」成員團年飯,出席者包括:(前排左起)「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信託人代表李旭華女士、信託人代表邱李賜恩女士、理事伍穎梅女士及信託人代表張寶華女士 (後排左起)「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女士、理事陳立波先生、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理事黃森捷拿督及胡珠先生 「基金」成員向各位拜年,(左起)理事鍾志平博士、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理事伍穎梅女士、黃森捷拿督及胡珠先生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袁志偉先生、「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趙應春先生、Mr. Michael Chugani 及 郭豔明女士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向傳媒介紹「基金」的活動
2008.01.18

中國冒起之路研討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很 榮幸能與法國商會合作舉辦【中國冒起之路研討會】。研討會形式為為期一天的座談會,由資深傳媒人、政治及經濟領袖主持各專題討論。「基金」除有理事胡珠先 生、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及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女士均出席研討會外,更邀請了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金融學講座教授張仁良教授及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 管理學院副院長謝國生教授出席。近300名來自香港,法國及中國的工商領袖出席了該研討會,而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馬時亨先生及法國外貿部長 (French Minister for Companies and Foreign Trade )  Mr. Herv’e Novelli 就為研討會致開幕辭。   上午研討會結束後,大會邀請了前法國外交部長(Former French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Mr. Hurbert Ve’drine 為午餐會主講嘉賓,並主持答問時間。   整項活動最後以晚上舉行的盛大宴會正式落幕,法國外貿部長 (French Minister for Companies and Foreign Trade )  Mr. Herv’e Novelli 及活動聯席主席之一,香港法國關係委員會會長(Hong Kong and France Business Partnership)李大壯先生亦有在晚會中致詞。   基金理事胡珠先生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出席研討會 (左起)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嘉賓王敏剛先生,香樹輝先生出席晚會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與嘉賓在晚會上合照,(左起)謝國生教授,廖善成先生及Mr. Thomas Easton. 基金理事黃森捷拿督(右一)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與嘉賓謝國生教授(左二),廖善成先生(左一)合照 基金理事黃森捷拿督,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與嘉賓薜永興先生(右一)及邱誠武先生(左一) 基金理事黃森捷拿督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與嘉賓香樹輝先生(右一)合照
2007.10.22

2007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與「美國中西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re)合作於2007年9月12至26日期間舉辦每年一度的「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今年的訪問團計劃包括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為期4天的研討會,及12天的北京、上海、蘇州及香港訪問團。   (訪問團成員名單及詳細行程見下)   訪問團由「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帶領,得到國家外交部協助安排;並由外交部新聞司歐美大處副處長黃黎明先生及「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女士陪同。訪京期間,訪問團一行會見了中央政府重要官員,包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李長江先生;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長劉結一先生和發言人秦剛先生;還有其他部委的高級官員包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訪問團亦到訪了網絡商SOHU.com及北京奧林匹克委員會組委會。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事處亦設午宴招待訪問團。   訪問團第二部分是4天的上海、蘇州會議。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的協助下上海市發展研究中心、上海交易所及上海世博會協調局。而與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紀委書記唐琦先生的會面更是一個重要的會議,讓團員瞭解國家的金融及銀行制度。   「基金」亦安排了團員會見當地著名的外資及港資企業,包括上海通用汽車、上海恆邦發展有限公司及瑞安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這些會議讓團員見識到上海急速的經濟發展。   訪問團在蘇州得到蘇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偉強先生熱情的熱情招待。周副市長除向團員介紹蘇州市的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外,更特別設晚宴款待團員。   訪問團最後一站是香港,訪問團成員先後與特區政府多名主要官員會面,包括: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先生、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先生、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常任秘書長羅智光先生、政府經濟顧問郭國全先生。   「基金」特別安排訪問團成員夜遊維港,並到南丫島享用海鮮晚宴;並藉此機會與「基金」成員及來自本地傳媒、學術界及商界的嘉賓交流。「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亦有設宴款待訪問團。「基金」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先生、理事拿督黃森捷先生、伍穎梅女士和胡珠先生亦有出席晚宴,與訪問團成員互相交流。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兼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議員、海洋公園及蘭桂芳集團主席盛志文先生亦分別設午宴款待訪問團。午餐會上團員有機會與香港專業人士、商界領袖,及熱心投入社會公益事務的香港人會面、交流。   訪問團亦分別走訪了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楊子剛先生、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財務總監詹德慈先生;及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林煥光先生。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感謝「基金」的長期合作伙伴「美國東西研究中心」及外交部的協助。沒有他們的支持,訪問團便不能順利舉行。訪問團亦得到了很好的評價,正如一名團員所說:「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它令我更廣泛及深入認識中國和香港。」鄧女士期望計劃能繼續成為一個有效的平台,促進香港和中國與美國社會的溝通。   訪問團成員: Ryan Blethen, 華盛頓州【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助理評論版編輯 Frank Craig,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論壇報】(Pittsburgh Tribune-Review) 編輯 Dee DePass, 明尼蘇達州【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 經濟版記者 Thomas Easton,【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亞洲經濟編輯 Diedtra Henderson, 華盛頓【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記者 Douglas Lyons, 佛羅里達州【南佛羅里達太陽報】(South Florida Sun-Sentinel) 高級評論員 Gary Rosen, 紐約【評論】(Commentary) 雜誌執行編輯 Octavio Saenz, 德薩斯州麥犬倫市”KNVO Univision 48″,” XR10 Fox 2″ 新聞主播 Lee Tham-Rogers, 加州【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海外版助理文字編輯   訪問團詳細行程:   北京   9月15日       訪問團抵達北京   9月16日       長城、天安門、故宮及RED CAPITAL(新紅資)   9月17日       北京大學-與北大師生交流,並參觀校園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質檢總局領導午宴訪問團 會見奧組委採訪新聞宣傳部孫偉德部長 赴奧運場館參觀 後海胡同遊 9月18日    與搜狐公司首席運營官、總編等早餐會 發改委採訪體制改革司 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設午餐會 環保總局會議 外交部領導會見 外交部宴請   上海   9月19日       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歡迎晚宴   9月20  
2007.09.10 - 2007.09.26

香港回歸暨中國外交郵品展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特區政府康文署」攜手主辦了「香港回歸暨中國外交郵品展覽」,以展示香港 回歸及中國外交紀念郵品,其中包括香港回歸紀念郵品、1997年各國賀信及賀電、外交系列紀念封、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封,以及中非合作論壇紀念郵品 等。這些珍貴的郵品不僅見證著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而且體現了中國和世界各國建立的友好外交關係。展覽由2007年7月6日至8月5日在九龍公園文物探知 館舉行。 展覽開幕典禮於2007年7月5日舉行,並邀得「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 總裁鄧淑德女士、「外交部檔案館」館長郭崇立先生、「外交部工會」主席孫起順先生、「特區政府康文署」署長周達明先生,以及「香港郵政」署長譚榮邦先生主 持是次典禮。 「基金」成員梁偉峰先生、伍穎梅小姐及胡珠先生;多國領事代表包括日本總領事(SATO SAN)等都有出席支持。展品中還包括呂新華特派員當芬蘭大使時寄給外交部集郵協會紀念中國與芬蘭建交的紀念封。「基金」理事周維正先生更以旗下的 Pacific Coffee贊助當日開幕禮的飲品及食物;而另一理事伍穎梅小姐則以旗下的Roadshow協助宣傳此展覽。 開幕典禮嘉賓: (左起)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周達明太平紳士、外交部檔案館館長郭崇立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外交部工會主席孫起順先生、香港郵政署長譚榮邦太平紳士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開幕上致詞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在開幕上致詞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在開幕上致詞 各嘉賓主持剪綵儀式 嘉賓參觀展出的郵品 眾嘉賓在開幕禮上合照 (左起: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 及基金信託人梁偉峰先生) 開幕禮上, 有觀眾向主禮嘉賓索取簽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左二)及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右二)正為參加者在首日封上簽名
2007.07.05

2007美國訪問團記者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07年7月3日舉行發佈會會,向傳媒朋友介紹「基金」2007年訪美活動行程中會晤了的機構及人士,訪問團成員亦分享了他們對參與訪問團的體會。 訪問團成員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在發佈會上表示,訪問團行程緊湊,讓他們能在幾天內會見了多個美國甚有影响力的政府官員、智庫、非政府組織、國會議員及傳媒。 梁振英議員表示,他的演講內容主要向當地人士介紹「一國兩制」如何在香港成功落實,與會人士亦認同此點。他們都同意中國十年來並無干預香港在基本法下享有的高度自治,而國內本身的蓬勃發展更有助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人更多次以 「驚訝」(astonishing)來形容香港過去十年的蓬勃發展。梁議員更指出香港應研究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的財經範疇上擔當活躍角色。 陳智思議員在發佈會上指,在十年前香港人以至國際社會所憂慮的事情並沒有發生,相反地由於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緊密交往而引申的新社會現象,例如港人與內地人通婚、兩地口岸每日大量車輛及人流過關等,均是過去未有預想過的事情,更為社會關注,這都說明了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與國家融合,及不斷適應的相互影響。 提到經濟方面,張仁良教授指與會人士多數論及有關香港與內地之間經濟的融合,如何帶來香港的商機及挑戰。張教授則以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中國企業在港上市的例子,說明香港可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及國際企業進入國內的雙向策略性角色。 「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是第二次參與訪問團,她認為美國研究中港問題的專家都對中港事務有一定認識,然而持續的溝通對在不斷發展的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基金」將繼續支持這類有意義的活動。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感謝訪問團成員及訪問的各有關單位的支持,令訪問團取得美滿的成果。秉承「基金」多年來致力促進香港、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基金」將於日後繼續組織同類型的互訪,以助互相更深入的瞭解。 三位訪問團成員的演辭如下:(只備英文) 梁振英議員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30 years has been described as miraculous. Hong Kong ha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is process. I would like to share some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en make some suggestion as to why the US and Hong Kong should work together. In 1988, China amended its Constitution to allow private ownership of leasehold land, or “land use right”, a term I had coined in the many lectures I gave on the Mainland. I was asked to draft the tender sale documents and help organize the process for the Shanghai Government in the first such sale. The sale was successful. The 50-year land use right proved acceptable to both socialist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t was sold to a Japanese investor for some US$30 million. In 1992, I was part of the delegation of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giving a seminar in Beijing on the feasibility of IPO’s of Mainl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following year, Tsingtao Beer became the first such enterprise listed in Hong Kong. 15 years later, over 370 Mainland enterprises are now listed on the Hong Kong Exchange, accounting for half of its total market cap and 60% of total turnover. Several Hong Kong Chinese professionals have been appointed to very senior full-time and part-time position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help develop the securities market. Secretary Paulson has said that economic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e has focused intensely on China from the day he became Treasury Secretary. To manage this economic relationship on a long-term basis, Presidents Bush and Hu established the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SED). The two sides met for the second time last month and agreed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the areas of financial services, non-financial services and trade, and tourism. In financial services, China announced that it will take steps that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following:Expansion of US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Increased QFIIExpansion of QDII investment to include equity investmentRMB credit and debit cards services by foreign backs, andMarket access for insurance companies What does Hong Kong have to offer? Hong Kong has the only RMB clearing system outside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will be able to issue RMB denominated bonds in June 2007, providing intermedia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Hong Kong is also the only retail market for RMB forward contracts to hedge against currency risks and therefore has the prerequisite to launch RMB denominated hedging instruments such as futures and options contracts. Most foreign banks with a presence in Hong Kong use Hong Kong as the country and regional head-office in managing the Mainland Chinese business. Hong Kong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resourceful talent pool for China business. The languag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proximities to the Mainland has meant that Hong Kong also provides the best research, database and market intelligence services.The rule of law and the independent judiciary in Hong Kong are also crucial features of a reg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centre. Last week in Hong Kong, Mr. James Cunningham, US Consul-General in Hong Kong said, “the United States believes that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as been a success for Hong Kong and for China. The Basic Law””””””””s commitment to preserve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for Hong Kong and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its distinct economic, legal and social systems by and large has been observed.” Under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maintain separate financial and foreign trade systems. The Hong Kong system has been and will be an excellent intermediary for the Mainland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 will remain so as the US and China deepen their bilater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 the words of the US Counsel General again, “Hong Ko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benefits China, the U.S and many others in the globalized, interdependent 21st century.” Thank you! 陳智思議員 Thank you very much.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some of the changes we have seen since the handover 10 years ago.  These are changes as se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usiness and indeed individuals.  I think one key point to make is that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from the British to China is in some ways a sideshow.  That didn’t, on its own, change the economic picture very much.  The real story here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during that time, and the impact of that on Hong Kong. Hong Kong went through a bad time after the handover, with the bursting of the property bubble and the SARS outbreak.  But our economy is once again on track.  In terms of the regulatory and legal environment, Hong Kong is no different today from what it was before 1997.  The bureaucracy is still business friendly.  The tax burden is still low and simple.  People’s freedoms are secure.  And it is still a superb place for a regional operation to be based in.  But some things have changed.  For example, think about the border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Before 1997, it was seen as an assurance.  Now, it is seen more as a nuisance that hinders travel between Hong Kong and its hinterland.  One of its four crossing points has 300,000 people crossing every day – the busiest in the world. We used to be afraid of Mainlanders flooding into Hong Kong.  Now we welcome them for their tourist dollars.  Of the 25 million visitors last year, 13.6 million were from the Mainland.  Ten years earlier, we had 13 million visitors in all, and only 2 million were from the Mainland. The traffic goes two ways.  Many Hong Kong people are 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Mainland.  Hong Kong people buy apartments in the Mainland.  That was almost unheard of in the 1980s. These unexpected changes are the result of China’s rapid growth.  This has brought some negative effects to Hong Kong.  An obvious example is air pollution, much of which comes from factories across the border – many of them Hong Kong-owned.  Another problem is food safety.  We get 70 percent of our food from the Mainland.  We didn’t think about these things before the handover.    China’s development has also pressured some of the less competitive parts of the Hong Kong economy and workforce.  People ask whether the Mainland represents an economic partner or a competitor to Hong Kong.  We saw nearly all our manufacturing base move across the border in the 1980s and 90s.  More recently, white collar jobs such as data entry and accounting have started to move across the border.  This has raised fears in Hong Kong that more and more of our workforce will find it hard to compete in future.  We are losing less-skilled jobs to the Mainland, and we are seeing a grow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is probably all sounds quite familiar to you here in the USA.  The difference is that we don’t have union leaders and politicians demanding tariffs on Mainland goods or revaluation of China’s currency.  We are right on the cutting edge of globalization.  Our less skilled people are seeing the negative side of it.  But the rest of us see the best effects of it.  We own the factories and run the trading, and the logistics and the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as Professor Cheung has explained, Chinese companies have started to access global capital markets through Hong Kong.  Our stock market overtook New York last year in terms of the value of IPOs.  *** Hong Kong’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land cannot be compared to the one between, for example, New York City and New Jersey.  There are separate customs and immigration systems.  Because of that, Hong Kong has access to American technology that cannot be sold in the rest of China.  But as I said, the border has created unexpected problems.  It interferes with labour mobility.  Our welfare system gives the less skilled a major incentive to live in Hong Kong, even as their job opportunities decline.  At the same time, our immigration policy still places barriers in the way of young, skilled Mainland talent.  New York can attract the best college graduates from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But in Hong Kong, Chinese from outside the city are basically treated like foreigners.  They need to line up an employer first and get a visa. We now have cross-border social problems, like family separation.  A husband might live a hundred miles north of Hong Kong managing a Hong Kong-owned factory.  He only sees his wife and kids at the weekend.  This leads to infidelity, family disputes and so on. Our teenagers go over the border for cheap alcohol and drugs.  The number of Hong Kong people arrested in the Mainland for possession is rising, while the number in Hong Kong is actually falling.  Some of the drugs they abuse over the border are fakes, or have impurities, so they can be even more dangerous than usual.  Many of our senior citizens would like to retire in the Mainland, where the pace of life and the cost of living would suit them more.  So we have made their welfare benefits portable provided they are in the neighbouring province of Guangdong.  But they would also like to take their subsidized health care with them.  Other Hong Kong people living over the border would like this too, and schooling for their children.  It’s not like going from New York City to another state.  In many cases, Hong Kong people won’t go to Mainland public hospitals – the standards are so low.  Even when they are injured, they head for the border if they can.  The Mainland school system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Hong Kong one.  Are we supposed to build facilities across the border for Hong Kong people?  We simply don’t know how to address this issue.  Ten years ago, no-one expected these things to be a problem.  We were promised 50 years with ‘one country-two systems’.  Then, we would integrate.  But actually, the process is already happening.  And we need to adapt to that. When it comes to looking to the future, I would say the experiences of the last 10 years have created some uncertainty.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concern over Hong Kong becoming marginalized as new gateways into China open up.  There seems to be more expectation that Government should in some way guide the economy and find new roles, or protect existing industries like the port from Mainland competition.  Some members of the business community, some politicians from across the spectrum, and some former officials have openly questioned our old free market traditions.  There is also some confusion about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Mainland economy.  On the one hand,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is huge potential for wealth creation if both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focus on their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find ways to combine them.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barriers and protectionist feelings on both sides of the border.  And there are ambitions.  Many Mainland cities make no secret about their desire to rival Hong Kong in some way. There is a political dimension to this as well.  Some people in Hong Kong are very patriotic and feel on principle that Hong Kong should be more integrated with the Mainland.  Other people feel Hong Kong should put itself first and treasure the things that make it different, including its international ties.  I don’t think there is really a conflict here.  Most of us feel we can hav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But at a symbolic level, there is an underlying friction here. So when people ask if Hong Kong is becoming more Chinese and less international, you can say yes or no.  Some people will point to those areas where we are integrating more.  For example, more of our students are going to Mainland universities in search of Mainland careers.  More Mainland people are coming to Hong Kong for business or pleasure, or to study or have medical treatment.  But Westerners, the Southeast Asians, the Indians are still in Hong Kong.  A huge number of Western-educated, English-speaking Chinese are still there.  The free press, the rule of law, the old values are still there.  You really know you’re not on the Mainland any more when you arrive back in Hong Kong from Beijing or somewhere. So it’s interesting.  What we are seeing since 1997 is largely a success.  None of the terrible things some people forecast 10 years ago have happened.   We are still free, still prosperous, still a great place to do business. The things that have changed are to do with China and its continued, amaz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ong Kong is deeply involved in this.  It has produced some unexpected problems – like air pollution, or a widening wealth gap.  But it is also giving us some amaz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For younger, talented Hong Kong people in particular, this is going to be very exciting.  They have a huge, fast-developing country on their doorstep.  They have options open to them as they start their careers that I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 and I am only in my early 40s.  We have been through some shocks.  We are learning to adapt to a fast-changing environment.  Some people will find it harder than in the past.  But I think the majority of us have every reason to be confident about our position as a special part of China.  In another 10 years’ time, we’ll look back at the events of the late 1990s up to 2003, and remember them as bumps in the road.  Meantime, we’ll be speeding ahead.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張仁良教授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today to speak to you on the latest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Hong Kong and to exchange views on how to ensure Hong Kong will forge ahead in the futur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ing to affirm its status as one of the leading financial centres of the world.  Before July 1, 1997, the front cover of Fortune Magazine of June 1995 predicted, “The death of Hong Kong.” This article highlighted the concerns of Hong Kong residents; whether they would continue to enjoy their established rights and freedoms; whether the existing social, economic and legal systems would be maintained; and whether their way of life would remain unchanged. Of course, we all know that these numerous pessimistic prophecies did not come true. The year 2007 marks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return of Hong Kong’s sovereignty to China in 1997. This is a good time for all of us to reflect on what happened and also what will happen to Hong Kong in the future. Certainly, we have seen some tough times in Hong Kong.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1998 knocked the wind out of our sails. Hong Kong’s economy hit rock bottom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 of 2003, and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prolonged weakness in economic activity, persistent deflation, rising unemployment, especially among relatively low-skilled labor, and increasing fiscal deficits.   But as we all know, Hong Kong’s economy rebounded in 2004 and moved out of recession and deflation, and resumed a course of steady growth. The economy grew by 5.6% in real term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The upturn in Hong Kong’s economy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has been partially triggered by China’s impressive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of this economic upturn, job creation has steadily gathered strength giving rise to a stronger demand for labor. This in turn, has brought down the annual unemployment rate to 4.3%,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from the peak of 8.6% in 2003.  A total of nearly 300,000 net additional jobs have been created since 2003. In terms of Hong Kong’s competitiveness, Hong Kong’s economy has been ranked as the freest economy by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for the 13th consecutive year. Similarly, doing business in Hong Kong is easy and transparent according to the 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dex, in which Hong Kong has ranked between four to six (4-6) from 2005-2007. In the 2006/2007 China Urban Competitiveness Study, Hong Kong was ranked number one among all Chinese cities according to various indicators.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 Index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City of London, concluded that Hong Kong performed well in all of the key competitive areas, especially in regulation and ranked Hong Kong just behind New York and London. Ever since Mainland China adopted its open door policy in 1978, Hong Kong has been the leading gateway connecting Mainlan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continuing reforms and the opening up of Mainland China’s economy have further enhanced trade and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two economies. We have witnessed a series of major co-operation initiatives such as the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These arrangements have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entry of Hong Kong’s goods and services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On this point, let me cite a few latest statistics. From 2004 to 2006, Hong Kong’s real GDP increased by 25%, financial and insurance services grew by 65%, and imports and exports trade increased by 48%.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dividual Visit Scheme in July 2003,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Hong Kong have increased by almost 50%. In terms of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Hong Kong 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as a gateway to Mainland China, which makes Hong Kong ideally positioned to facilitat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Hong Kong’s series of reforms in its financial markets, in particular the securities market, has brought about a regulatory framework on par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is in turn, has helped to facilitat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The listing of Mainland China enterprises is a common source of interest on Hong Kong’s exchange. Since the 1980’s, Hong Kong has served as a bridg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erms of capital formation.  Hong Kong has always been the leading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 for Mainland China-related enterprises. China-related enterprises account for about 3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Hong Kong Exchange, 50% of Hong Kong’s total market capitalization and about 60% of Hong Kong’s turnover. Now let me chart the way forward i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markets and carving out Hong Kong’s niche in the global economy. As we all know,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is the core strength of Hong Kong’s economy. Hong Kong, with its sound regulatory system and advanced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is well-positione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I believe Hong Kong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China-related enterprises to expand their overseas markets. Another important point I would like to emphasize is that public investors ar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Mainland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As more workers leave rural areas for the cities, they will come into greater cont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and develop a greater recognition of the potential incomes and wealth available.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Hong Kong securities market can help to design and provide more investment products for mainland investors and thereby Hong Kong can become Mainland China’s most important centre for personal wealth management. The Hong Kong derivatives market is by and large well regulated. It has weathered several historic storms such as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subsequent speculative attacks on the Hong Kong dollar. All these incidents proved that the Hong Kong derivatives market has a soun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oday, Mainland China could use the Hong Kong derivatives market as a testing ground for Chinese financial derivatives products. This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risk management instruments for the investment community. I must at this stage talk about the strong interest in holding Renminbi asse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should be a good demand for Renminbi bonds as well. Issuing Renminbi dominated bonds in Hong Kong, will facilitate the channeling of Renminbi back to Mainland China and further develop Hong Kong as the major fund raising centre for Mainland China enterprises. On the one hand, this will additionally strengthen Hong Kong’s position as the region’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On the other hand, this will develop an alternative funding channel for Chinese companies in a well regulated market that is open to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mmunity. A successful launch of Renminbi bond issues will prove that Hong Kong possesses the expertise and infrastructure for large-scale issuance of debt instruments. Closing Remarks——————–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remarkable economic growth of Mainland China has brought about abundant opportunities and an exciting future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should work toward capitalizing on the market opportunities arising from Mainland China’s robust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Mainland China””””””””s emergence as a major economy and its continuing economic reforms will provide lots of opportuniti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stay ahead in the game, Hong Kong needs to continue to benchmark itself against the world””””””””s leading financial centers for the purposes of enhancing its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promoting market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market quality.  Thank you. 訪問團成員出席發佈會, 講述訪問成果: (左起) 張仁良教授、梁振英議員、鄧淑德女士、陳智思議員及伍詠梅女士 訪問團成員合照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介紹訪美期間會見的團體及行程
2007.07.03

2007美國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於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到美國進行了一年一度的美國訪問。訪問團此行在華盛頓及紐約會晤了當地的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商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並向他們講解了香港最新的社會及經濟發展。 今年訪問團團長為「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成員包括: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兼DTZ亞太區主席梁振英先生、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兼亞 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先生、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金融講座教授張仁良教授、九巴執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資深國際時事評論員Al. Reyes先生。南華早報編輯楊建興先生則為訪問團的觀察員。 今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故此「基金」特別將訪問團主題定為「香港回歸10年及未來前瞻」。回顧了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在一國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下與國家融合,又同時保持著國際大都會及面向世界的獨特地位;亦講述了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訪美期間,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出席了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魯金協會」(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國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經濟貿易署駐紐約辦事處」(HKETO New York),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演講會及午餐會,並圍繞今年訪問團的主題發表了演說。 此外,訪問團亦會見了美國政府官員,包括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 SED)美方人員唐興(Dr. Dan Wright),及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外交事務助理國務卿Mr. Thomas Christensen。「基金」一直與美國著名智庫保持良好和密切的聯繫,而「基金」今次亦安排了跟「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傳統基金」(Heritage Foundation)等智庫會面,交換了對香港回歸十年的發展的看法和意見。同時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駐美公使、駐紐約總領事及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宴請接 待。 詳細日程如下(只備英文): June 18, 2007 (Monday)  Washington D.C.  Breakfast Meeting with Briefing:  U.S.-China Relations:  A U.S. Legislative Perspectivechaired by Mr. Norman Lau Kee, Chairman Emeritus, US-Asia Institutemoderated by Robert F. Jordan, Senior Advisor, US-Asia InstituteCongressional Staff: Jaime R. Harrison, Director of Floor Operations and Counsel, Office of the Majority Whip,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Michael Martin, Analyst in Asian Affairs, Foreign Affairs, Defense, and Trade Division,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sWayne M. Morrison, Specialis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Foreign Affairs, Defense, and Trade Division,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sJefferey Wrase, Senate Republican Chief Economist,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US Congress Meeting with HKETO WashingtonMs. Margaret Fong, Commissioner for Economic & Trade Affairs, USAMr. Eddie Mak, Dir-Gen, HK Economic & Trade Affairs, WashingtonMs Susanne Wong, Assistant Dir-Gen, HKETO Meeting and Luncheon with DCM & Minister ZHENG Zeguang,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Mr MA Zhanwu, Counsellor, Political Office, Embassy of the PRC in USA Meeting with Cato InstituteMr. William A. Niskanen, Chairman Mr. James Dorn, VP for Academic Affairs Public speaking engagement on “Hong Kong’s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Mainland China”  **with The Hon. Bernard Chan and Prof. Stephen Cheunghosted by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moderated by Mark MEDISH, VP for Studies (Rusia, China, and Eurasia) at CarnegieMeeting with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Ms Jessica Matthews, President Mr Albert Keidel, Senior Associate Dinner hosted by HKETO Washington for The Hon. C.Y. Leung & The Hon. Bernard ChanParticipants:The Honorable Donald A. Manzullo, Ranking Member,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Subcommittee on  Asia, the  Pacific,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Dr. David H. McCormick, Deput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The White HouseDr. Ira Kasoff,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Asia,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Dr. William A. Niskanen, Chairman,Cato InstituteDr. Eric D.K. Melby, Principal Member, The Scowcroft GroupDr. Pieter Bottelier, Senior Adjunct Professor, China Studies,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Mr. Nien Su, Minority Professional Staff Member,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Subcommittee on Asia,  the  Pacific,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Dinner hosted by HKETO Washington for other delegates June 19, 2007 (Tuesday)  Washington D.C.  Meeting with The Hon. Thomas J. Christensen,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Mr. John J Norris, Jr. Director, Office of Chinese and Mongolian Affairs,Mr David L. Citron, Mongolia Desk Officer, Office of Chinese and Mongolian Affairs,Ms Pamela F Peng, Political Officer, Office of Chinese and Mongolian Affairs Luncheon discussion **with The Hon. C.Y. Leung hosted by Brookings InstitutionParticipants:Richard Bush, Brookings, Senior Fellow and Director,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Li Cheng, Brookings, China CenterRikkie Yeung, Brookings,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Chu Shulong, Brookings,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D.L. McNeal, Brookings, China CenteWing Thye Woo, Brookings, Senior Fellow, John Thornton China Center, Foreign Policy Studies ProgramKevin Scott Brookings,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Margaret Fong,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Eddie Mak,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Susanne Wong,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Alan Romberg, Senior Associate, Director, East Asia Program, Stimson CenterStephen A. Schlaikjer, Senior Analyst, Centra Technolog, Inc.Doug Spelman T. Kumar, Amnesty International Meeting with Congressman Edward R. Royce (R-CA), Asia Pacific Subcommittee, 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Ranking Terrorism, Nonproliferation and Trade; Member, 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 Mr Hunter M. Strupp, Legislative Assistant to Ed Royce Meeting with Congressman Dan Burton (R-IN) 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Asia, the Pacific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Subcommittee Meeting with Dr. Daniel B. Wright, Managing Director, China and the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U.S. Department of Treasury Dinner with US journalistsParticipants:Terry Atlas, Assistant Managing Editor/World, U.S. News & World Report Joyce Barnathan, President of ICFJPatrick Butler, Vice President of Programs, ICFJ Jeffery H. Birnbaum, Staff Writer, Washington Post Jim Wolf, Reuters Winston Chen, Sing Tao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Paris Huang, Sing Tao Washington Bureau June 20, 2007 (Wednesday)  Washington D.C.   Meeting with Congressman Joseph Crowley (D-NY), Chairman, U.S.-China Interparliamentary Exchange, Mr Gregg E. Sheiowitz, Legislative Director for Joseph Crowley Meeting with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mbassador James Lilleyhosted by Mrs. Esther G. KeeOpen forum on “Hong Kong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the Future” **with The Hon. C.Y. Leung, The Hon. Bernard Chan and Prof. Stephen Cheunghosted by 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chaired by Mr Roger R. Ream, President of FASmoderated by Ambassador Julia Chang Bloch, President of the US-China Education Trust  Meeting with Rear Admiral Eric McVadon (U.S. Navy, Retired) Director of Asia/Pacific Studies,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Meeting with Heritage FoundationMr Harvey J. Feldman, Distinguished FellowMr John J. Tkacik, JR,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sian Studies Center Dinner hosted by the Asia Foundation Ms. Nancy YUAN, Vice President and Director of Washington, D.C. officeMr James Andrew KELLY, President, EAP Associates Inc; Former U.S. Ass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 Pacific  Affairs; Trustee of TAF; Mr Terrence B. Adamson,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National GeographicMr Harry HARDING, Director, Research & Analysis, Eurasia Group;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Mr David I. Steinberg, Director of Asian Studies Program, Edmu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Mr Barry M. Hager, President, Hager AssociatesMs Joyce CHANDRAN, Assistant Director of TAF June 21 (Thursday)   New York  Luncheon and briefing session **hosted by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New YorkParticipants:Miss Margaret Fong, Hong Kong Commissioner, USA, Hong Kong Economic & Trade OfficeMs. Monica Chen, Director, Hong Kong Economic & Trade OfficeMr. Paul W. Bateman, President, The 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Mr. Terrence J. Checki,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Dr. Harry Harding, Counselor and Chair, China Task Force, Eurasia GroupMr. Henry S. Tang, Governor and Co-Founder, Committee of 100Mr.  John E. Zuccotti, U.S. Chairman, Brookfield Properties CorporationMr. William W Ferguson, Managing Director, Group Managing Executive Asia Pacific, Citigroup Inc.Mr. H. Hocking Cheng, Strategy & Business Development Director, Aetna Global Benefits, Aetna Meeting with Morgan Stanley Mr. Stephen S. Roach, Chief Economist and Director of Global Economic Analysis and newly named Chairman  AsiaMr. David Lew, Vice President,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Mr. Blair Pickerell, Managing Director & CEO, Asia, 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 Welcoming Reception hosted by Oversees Press Club and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Participants:William J. Holstein, President, OPC FoundationJane Reilly, Executive Director, Overseas Press Club Andrew Odell, Chairman, 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New York Ping An, Committee of 100Stephen Wong, Regional Director, Americas,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Louis Ho, Director New York,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Sheri Prasso, FortuneMinky Worden, Human Rights WatchPeter Huvos, Human Rights WatchAlice Young, Kay Scholer, Asia Pacific PracticeGary Rosen, Commentary Hannah Clark, Associate Editor, Inc.magazineMichael Serrill, Senior Editor, Bloomberg Markets MagazineLouis Chau, Sing TaoFrank Yang, CCTVPing Yang, CCTVAndrew L. Odell, Bryan Cave, LLPRaymond Wong, Wong & Wong & Associates, PartnerMrs. Valerie Wong, Wong & Wong & Associates, PartnerWilliam Wilson, Wilson International LawHenry Cheng, Chief Representative, HK Monetary Authority Dinner hosted by Chinese Consulate General based in New York June 22, 2007 (Friday)   New York  Meeting with Forbes MagazineMr. Timothy C. Forbe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Mr Tim W. Ferguson, Editor, Forbes Asia Meeting with HSBC Mr. Paul Lawrence, CEOMr Marlon P. Young, CEO, AmericasMr Kevin Newman, Senior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Ms. Linda S Recupero,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Group Public AffairsMs Elizabeth Lee, Senior Vice President, Asian Market District Luncheon Talk“Integration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with The Hon. C.Y. Leung,hosted by Asia SocietyDinner hosted by WANG Guangya, 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C to the UN ** speaking engagements by the delegates 此 外,訪問團更與多個美國傳媒交流,包括「福布斯雜誌」(Forbes)及「財富」雜誌(Fortune)等,以加深美國傳媒對香港發展的瞭解。香港回歸 前,「財富」雜誌刊登了【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封面故事。在紐約期間,訪問團在美國「外國記者會」(Overseas Press Club)主辦的歡迎茶聚上向包括「財富」雜誌的記者Ms. Sheridan Prasso介紹了香港回歸後的發展。Ms Prasso在2007年7月發表了【香港不死】(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的文章,承認當年該雜誌(Fortune)對香港的判斷是錯誤的。﹝文章見以下網頁: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7/07/09/100122332/index.htm?postversion=2007062816 ﹞ 訪美團成員與US-Asia Institute 成員合照 訪美團成員與香港駐美國經濟貿易專員方舜文太平紳士等會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大使館」設宴歡迎訪美團.左起第四位為鄭澤光公使 訪美團與「加圖學院」舉行會議,左起第四位為學院主席Mr. William A. Niskanen,右三則為Mr. James Dorn, VP for Academic Affairs 張仁良教授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辦的公開講座中發言 陳智思議員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辦的公開講座中發言 超過五十名來自學術界、傳媒及專業團體的參加者出席「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辦的公開講座 訪美團成員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Ms. Jessica Mathews(右六)和Senior Associate Mr. Albert Keidel 會晤 訪美團與美國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ublic Affairs, the Honourable Thomas J. Christensen (右一)會晤 梁振英議員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辦的午餐會上發表演說 訪美團成員在白宮前留影. 訪美團與美國國會議員Edward R. Royce (R-CA) 會晤 Mr. Daniel B. Wright, Managing Director for China and the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向訪美團介紹中美經濟策略對話的進展 Mr. Daniel B. Wright, Managing Director for China and the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左五)與訪美團合照 與Ambassador James Lilley(右一)會晤 梁振英議員在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主辦的午餐會上發表演說 陳智思議員在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主辦的午餐會上發表演說 張仁良教授在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主辦的午餐會上發表演說 訪美團成員與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會長 Mr. Roger R. Ream及其他午餐會參加者合照留念 鄧淑德女士及伍穎梅女士致送基金紀念品予Rear Admiral Eric McVadon (U.S. Navy, Retired) Director of Asia/Pacific Studies,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訪美團與美國傳統基金Mr. Harvey j. Feldman, Distinguished Fellow and Mr. John Tkacik, JR.,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sian Studies Center會晤 訪美團出席由「亞洲基金」主辦的晚宴,圖中央為晚宴其中一位嘉賓美國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Harry Harding 教授 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設午宴歡迎訪美團 訪美團與出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設歡迎午宴的嘉賓合照 鄧淑德女士致送基金紀念品予Mr. Stephen S. Roach, Chairman, Morgan Stanley Asia Limited 接近50名當地傳媒出席了由外國記者會主辦的歡迎會. 訪美團與「福布斯」雜誌Mr. Timothy C. Forbes(左)and Mr. Tim w. Ferguson會晤 「福布斯」雜誌的會議桌上放了一張引述毛澤東說話的告示牌,提醒與會者說話要精簡,不要浪費時間在冗長的會議上 訪美團與美國匯豐銀行高層會晤,圖五為集團總經理Mr. Paul J. Lawrence 訪美團成員與亞洲協會主辦的午餐會參加者合照 訪美團致送紀念品予午餐會主持人Professor Harry Harding 訪美團成員與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特命全權大使(中)會晤 訪美團成員在離開紐約前合照留念 伍穎梅女士(右)及楊建興先生(左)與當地傳媒合照
2007.06.17 - 2007.06.24

午餐會演講: 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

今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特別邀請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先生(Mr. James Cunningham)出席由「基金」主辦及由「港美中心」(Hong Kong America Centre)合辦的午餐會,並任主講嘉賓。講題為「The First Ten Years of Hong Kong SAR: An American Perspective」。「基金」成員包括遠東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先生;麗新發展有限公司主席林建岳先生;九龍巴士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伍 穎梅女士;周生生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敬成醫生;及軟庫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拿督黃森捷先生。 郭明瀚先生感謝「基金」邀請他分享美國如何看回歸十年後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郭先生指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一九九五年由一些在香港 有威望和影響力的商界和社區領袖為了加強公眾對香港前途的信心而成立。當年六月出版的《財富》雜誌封面標題是“香港之死”,就是在那樣不利營商和投資的大 環境下,為了重建對香港的信心,「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香港過去十年的發展,亦證明了「基金」是走對了路。他更讚揚「基金」在加強美國 與香港和中國建立緊密的關係,所作出的貢獻。 基金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在午餐會上致歡迎辭 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先生在午餐會上發表演說 基金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在答問時間提出他的觀點作討論 基金理事周敬成醫生在答問時間提出他的觀點作討論 基金理事黃森捷拿督在答問時間提出他的觀點作討論 基金信託人林建岳先生致送紀念品予郭明瀚先生 基金成員與嘉賓合照(右至左): 周敬成醫生, 伍穎梅女士, Dr. Glenn Shive, 林建岳先生, 郭明瀚先生, 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先生, 拿督黃森捷先生, 陳智思議員及鄧淑德女士
2007.06.13

2007美國訪問團簡介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基金」)將於2007年6月17日至24日到美國進行一年一度的訪問。訪問團將與在華盛頓及紐約的美國政府官員、國會、商 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會晤,向他們講解香港最新的社會及經經濟發展。「基金」特別於2007年6月12日舉行記者會,向傳媒朋友介紹訪問團的成員、 行程,成員亦分享了他們對訪問團的期望。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為本訪問團團長,成員包括: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兼DTZ亞太區主席梁振英先生、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香港 立法會議員兼亞洲金融集團總裁陳智思先生、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系金融講座教授張仁良教授、九巴執行董事兼「基金」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資深國際時事評論 員Al. Reyes先生。 鄧女士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故此「基金」特別將訪問團主題定為「香港回歸10年及未來前瞻」。以回顧自回歸以來香港如何與國家融合,又同時保持著國際大都會及面向世界的獨特地位;亦會講述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訪美期間,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將出席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布魯金協會」(Brookings Institutions)、「美國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香港經濟貿易署駐紐約辦事處」(HKETO New York),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辦的演講會及午餐會,並發表演說。 此外,訪問團亦會與「凱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等智庫,美國政府主管經濟及亞太關係的官員,當地傳媒包括「財富雜誌」(Fortune Magazine)、「福布斯雜誌」(Forbes)等會面。同時訪問團亦分別獲中國駐美大使、駐紐約領使及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接待。 梁振英議員、陳智思議員及張仁良教授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們的演講內容將圍繞香港與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和合作的關係。他們更會分析香港如何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條件,與中國內地及世界接軌,保持香港的競爭力,作為區內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 鄧女士相信訪問團將取得美滿的成果,並於稍後會見傳媒朋友分享成果。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記者會上介紹2007年訪美團行程 訪美團成員(左起)張仁良教授、鄧淑德女士、梁振英議員及陳智思議員預祝訪美團順利進行
2007.06.12

慶香港回歸10周年滬港經濟高峰論壇

「慶香港回歸10周年.推進滬港兩地合作」高峰論壇於6月1日在上海社會科學院隆重舉行。這次會議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 究中心」及「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共同舉辦。上海市政協主席蔣以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榮華,上海市社聯主席、原香港新華社副 社長李儲文,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原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梁愛詩,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主席陳啟宗以及香港特區 政府駐上海經貿辦事處主任陳子敬等嘉賓出席了會議,並發表演講。 「基金」信託人丹斯里拿督邱達昌先生、梁偉峰先生、理事陳立波先生、胡珠先生亦特別遠赴上海,出席這個重要會議。 會上,來自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100多位政府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以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及內地與香港經濟關係進一步融合為背景,從不同的角度, 對「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香港與內地經貿關係中的滬港合作;滬港教育體制、社會福利、醫療保障的比較研究,以及滬港合作10年回顧與展望等相關問題進行 了認真深入的研討。 與會者認為,上海和香港是兩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有優勢,在整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CEPA框架下,進一步加強滬港兩地 在服務領域的合作,不僅符合滬港兩地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未來滬港經濟合作的重中之重。港商應在更高層次上參與上海的現代化建設,滬港應充分利用各自的 優勢攜手推進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並在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基金信託人梁偉峰先生、邱達昌拿督及理事胡珠先生、陳立波先生特別遠赴上海出席會議 基金信託人梁偉峰先生、邱達昌拿督及理事胡珠先生、陳立波先生特別遠赴上海出席會議 胡珠先生、邱達昌拿督(右一、二)、陳立波先生(左二)與上海政協主席蔣以任先生(右三)合照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主持討論環節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左起)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與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教授及上海市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上海海外聯誼會副會長金閩珠女士合照
2007.06.01

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講座暨成果發佈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的2007中國城市競爭力(香港)講座暨成果發佈會已於2007年3月28日在香港舉行。 《2007 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國內著名高校、國家權威統計部門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 專家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次報告的主題為:品牌,城市最美的風景。報告利用客觀資料對兩岸四地的200個地級以上中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分 析。 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廣州、臺北、無錫、蘇州、佛山、澳門。而香港在規模競爭力、效率競爭力、效益競爭力及質量競爭力方面均排名第一位。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認為香港要保持優勢,在香港範圍內,是有需要確立支柱產業 – 按香港在金融、商貿及外資來港之優勢,發展總部經濟將是香港鞏固經濟地位、擴展服務功能之關鍵。在香港範圍以外,拓展香港腹地、加強區域協作,是發揮香港 優勢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此外,全球經濟環境急劇變化,世界各大城市競爭條件日新月異,香港政府和各業界必須把握時間、機遇以爭取成功。   詳細報告內容,請瀏覽本網站 (左起)倪鵬飛教授, 鄧淑德女士, 沈建發教授及楊汝萬教授在記者會上介紹研究成果 超過50名嘉賓, 當中包括社會領袖出席了記者會. (右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貿易處負責人王暉先生; 聯僑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保欣大紫荊勳賢太平紳士;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貿易處綜合組副處長朱駿先生
2007.03.28

2006港滬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於2007年3月21日主辦發佈會,介紹2006年度「香港及上海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的結果。 自2001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已連續六年就滬港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進行研究。研究範圍包括滬港跨國企業 高層對兩個都會城市構成競爭力的32個要因的意見調查及,與分析評分的結果作出主題報告。本年的主題分析是滬港兩地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協調發展關係的深 入觀察。 「香港及上海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比較」研究顯示香港在基本城市競爭力指標中仍然超越上海,然而兩地的國際都會城市競爭力差距卻逐年拉近。 跨國企業高層意見調查· 在競爭力總平均分上,以5分為最高分,香港為4.08分,上海為3.21分;二者的差距為0.87分。· 與去年相較,香港整體競爭力仍略優於上海,只是一如過去的五年所見,差距在穩定而緩慢地縮小中。· 在三大類要因評分上,  ¾ A類(即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類,共20個要因):香港為4.02,上海為3.23,二者差距為0.79;  ¾ B類(即投資環境類,共10個要因):香港為4.13,上海為3.05,二者差距為1.08;  ¾ C類(即全球化的形象,共2個要因):香港為4.30,上海為3.63,二者差距為0.67; 負責研究的段樵教授及伍鳳儀教授表示與去年相較,香港仍然在投資環境的競爭力上領先上海最多;在國際都會城市的全球化形象上領先上海相對最有限。以 上三類競爭力指標得分上,滬港的差距亦較上一年縮小。此與跨國企業對上海的評分有所提高(尤其在投資環境類要因上),而對香港的評分沒有進步有關。如作長 期的觀察,無論是競爭力要因的總平均分或是三大類要因的平均得分,港滬兩地自2001年以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或平穩發展。總結意見調查的結果,似乎顯示 了在當前的環境下,香港以其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與運作平台,加上金融部門的兩制優勢,在跨國企業的心目中較上海仍享有若干領先優勢。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表示,此項研究結果對本港的決策者提供很有用的資料,特別是制定本港的經濟金融政策方面,有著很高的參考價 值。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在投資環境一項仍然遠超上海,香港的決策者應該繼續制定有利投資的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保持香港的競爭力。國際大都會如香港和 上海都面對著全球一體化的挑戰。展望未來,滬港兩地的經濟發展將會依賴國家幅員廣大的市場,並作為進入國家的大門,而持續增長。「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相信 透過互相合作,及發展伙伴關係將有助兩地增加其作為國際城市的競爭力。「基金」將與研究小組及其他國內、外有關組織探討促進兩地更多的經濟合作及互動方 案。 詳細報告內容,請瀏覽本網站 出席發佈會的主講嘉賓:(左起)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尤安山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兼經濟研究所主任左學金教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段樵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伍鳳儀教授 香港明天更好基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中)介紹各主講嘉賓 上海社會科學院聘請鄧淑德女士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並由左教授(左)頒發聘書給鄧女士(右)
2007.03.21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08–11.07.2007 – 獲勝隊伍北京訪問團 16. 06. 2007 – 總決賽 14. 4. 2007 – 準決賽 4. 4. 2007 – 準決賽簡介會 24. 03. 2007 – 初賽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聯合主辦「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藉以提升香港學生對國家外交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達至長遠推展國情教育的目的;並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整個競賽將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部份已於2007年1月1日至2月14日期間在校內舉行,有超過70所中學,近50,000學生參加。第二部份為校際比賽;比賽包括初賽、準決賽和總決賽。整項競賽勝出的最後五強可獲安排到北京考察,有機會會見外交部領導人、參觀釣魚台國賓館及其他北京名勝。競賽從初賽到總決賽歷時6個月,共有117所中學、400多名學生參加。 這項競賽是本港首次舉辦的同類型活動,並被特區政府挑選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的重點活動之一。 08–11. 07. 2007  獲勝隊伍北京訪問團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已於2007年6月16日完滿結束。獲勝的五隊學校的師生,已於2007年7月8至11日完成了競賽的最後部分-北京訪問團,「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亦有隨團出發。 出發當日,呂新華特派員特別到機場送行,並表示外交部及特派員公署非常重視訪京團的活動,希望學生們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更多地瞭解國家的發展,增長見識。訪京團師生對呂特派員親自送行感到驚喜,紛紛表示一定會珍惜機會,認真學習。 此次訪京日程緊湊,內容豐富。訪京團除了旁聽外交部記者會,與資深外交官座談,參觀奧運場館,遊覽長城、故宮等名勝古跡外,最重要是獲得外交部長楊潔篪親自接見。 楊潔篪部長在接見學生時說,在香港回歸祖國10週年之際,舉辦「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很有意義。同學們關注國際形勢的發展,關心國家的外交事業,令人高興。相信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一定能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更加關心和支持祖國的外交事業。楊部長最後還勉勵大家說,同學們是香港的未來,是祖國的未來,也是美好世界的未來。希望大家努力學習、愛國愛港,成為建設香港、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材、棟樑之材。最後,楊部長更特別與5校師生分別合影留念。 外交部部長助理何亞非也會見了訪京團成員並贈送紀念品。何亞非部助希望同學們珍惜機會,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學習為人做事的道理,立志為香港和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基金」代表麥美娟致辭感謝外交部的熱情接待,表示今後會加強與駐港公署的合作,組織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幫助香港學生增進對祖國的了解,支持祖國的外交。 「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得到外交部港澳臺司官員極高評價,港澳臺司高佔生司長更設宴款待師生們,顯見外交部對訪京團的重視。 此外,同學們亦旁聽了外交部新聞發佈會。會後,發言人秦剛更主動走到台下與訪京團同學親切交談。同學都爭取機會向秦剛討教如何可以當一個成功的發言人。秦剛告訴大家,要當好外交部發言人,首先要立場堅定,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從事的事業。 2008北京奧運是一件大事,訪京團亦趁機拜會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接見學生的正是前世界羽毛球冠軍李玲蔚,她現為國際部副部長,負責宣傳北京奧運。  座談中,李玲蔚向訪京團介紹了奧運歷史和北京奧運籌備工作。訪京團當日還參觀了奧運場館建設展示中心和部分奧運場館建設工地,親眼看到了正在建設中的主會場-鳥巢(國家體育場)、水立方(國家游泳館)。 另一個令同學難忘的行程一定要數參觀釣魚台國賓館。館方特別安排同學們參觀芳菲苑和供外國來訪國家元首下榻的18號樓,並瀏覽了釣魚臺內許多珍貴的文物。訪京團的其他行程還包括:參觀故宮內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贊助復建的「建福宮花園」、北京市郊的盧溝橋紀念館、天安門升國旗儀式、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並遊覽了「天下第一關」居庸關長城、后海胡同。 16.06.2007  總決賽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決賽在2007年6月16日假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5支代表隊經過激烈爭奪,最終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德信中學和聖言中學分獲冠、亞、季軍,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喇沙書院獲優異獎。 5支學校代表隊要在必答、情景模擬和搶答三個環節的比賽中展示他們的外交知識掌握程度和演繹能力。在情景類比環節,各參賽學生扮成中國外交官做3分鐘發言,分別闡述關於中國的和平發展、中國參與解決國際熱點問題、香港參與中國多邊外交的立場,探討港人在海外的領事保護以及突發事件的新聞應對等問題。同學們靈活運用外交知識技巧,引經據典,引來觀眾連連掌聲和評委贊許。在最後的搶答題環節,各隊競爭更加激烈。 主持人宣佈比賽結果後,主禮嘉賓「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李剛、「外交部駐香港公署」特派員呂新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為決賽獲獎代表隊和參加准決賽的其他代表隊頒發獎盃、獎牌和紀念品,並合影留念。所有參加決賽的五支代表隊的同學將獲邀訪問北京,參觀外交部、釣魚臺國賓館,並遊覽北京名勝,包括奧運場地等。 呂新華特派員在致辭中對獲獎同學、老師和學校表示衷心祝賀,對特區新一代表現出的競爭意識和蓬勃朝氣表示肯定,同時對「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特區政府教統局」和各協辦單位對比賽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呂特派員並鼓勵參賽同學,作為值得託付香港前途的年輕一代,既要腳踏實地,努力學習,為香港、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致辭時表示,廣大師生踴躍參與、比賽過程跌宕起伏,再次印證青年學生對祖國外交事業的濃厚興趣和民族自豪感。他同時勉勵學生要學好兩文三語,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學生對語文的掌握絕對有助於他們希望比賽繼續辦下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次「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由「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及「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共同主辦,為培養香港青少年對祖國外交事業的認識和民族自豪感,並共同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解曉岩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女士、「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先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先生、「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院長」郭少棠教授擔任比賽的評判。 14.4.2007  準決賽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準決賽在4月14日於香港文化博物館成功舉行。來自香港20所中學的學生代表隊參加了比賽。經過一天緊張激烈的比拼,喇沙書院、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保良局董玉娣中學、聖言中學、德信中學得以晉級總決賽。 比賽於上午10時開始。根據競賽規則,20支學校隊分成4組進行比賽。比賽包括必答、搶答和情景模擬三個環節。必答和搶答是考察參賽者對外交知識了解的準確程度,情景模擬則主要考察參賽者對外交知識的靈活運用,要求參賽選手在短短3分鐘內在模擬的外交情景下以簡練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具有很強的挑戰性。 此次準決賽的評委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公署明俊富副特派員、涂文濤主任,及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蘇維初教授擔任。 4.4.2007  準決賽簡介會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初賽已於2007年3月24日舉行。當日賽事得分最高的首20隊晉級4月14日舉行的準決賽。主辦單位於2007年4月4日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進行準決賽簡介會及抽籤儀式,「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當日主持抽籤,決定各參賽隊伍的發言次序及組別。 24.03.2007  初賽 競賽初賽已於2007年3月24日假香港浸會大學林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賽事以筆試進行,並以學校為單位,得分最高的首20隊勝出。考試分初中組和高中組進行,試題內容包括當代中國外交、外交常識、香港對外交往史等。來自全港117所中學的400多名學生參加了考試。 在初賽中勝出的20隊將會進入4月14日舉行的準決賽,在準決賽勝出的五強可進入6月16日的總決賽,並可獲安排到北京考察。勝出的20隊包括: 1.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2.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3. 英華書院 4.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 5. 陳瑞祺(喇沙)書院 6.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7. 喇沙書院 8.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9.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 10.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11. 聖傑靈女士中學 12. 德信中學 13.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14.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15. 聖言中學 16.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17.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18. 沙田培英中學 19.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 20.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有關比賽各階段的部分試題及更多比賽詳情,請瀏覽http://quiz.fmcoprc.gov.hk。 呂新華特派員特別在訪問團出發當天, 大清早到機場送機 同學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留影 同學們參觀盧溝橋 「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右三)與呂新華特派員(右四)等合照 同學們參觀奧運場館建設 奧運場館模型 同學們在奧組委購買了大量奧運紀念品, 人人滿載而歸 天下第一關 – – 居庸關 於居庸關大合照 同學們觀看了莊嚴的升旗儀式 同學們有機會參觀了故宮內不對外開放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贊助復建的「建福宮花園」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主動走到台下與訪京團同學親切交談 秦剛先生於發言人講台前與同學們來張大合照 於特區政府駐京辦大合照 外交部港澳台事務司高占生司長各同學們介紹港澳台事務司的工作 外交部何亞非部長助理勉勵同學們珍惜機會,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 立志為香港和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外交部楊潔篪部長親自接見訪京同學, 並勉勵他們要同學們努力學習、愛國愛港,成為建設香港、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材。 於釣魚台國賓館總統樓前大合照 學生的精彩表演嬴得台下嘉賓及觀眾熱烈的掌聲 優異隊伍: 喇沙書院 優異隊伍: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亞軍: 德信中學 季軍: 聖言中學 各隊參賽隊伍, 前排中為冠軍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在頒獎禮上致詞 前政務司許仕仁司長頒獎給比賽冠軍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呂新華特派員致送紀念品予主禮嘉賓前政務司許仕仁司長 呂新華特派員致送紀念品予主禮嘉賓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致送紀念品予評判「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解曉岩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致送紀念品予評判「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女士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致送紀念品予評判「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致送紀念品予評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先生 「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啟宗博士致送紀念品予評判「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院長」郭少棠教授 頒獎禮後全體嘉賓、工作人員及參賽同學來張大合照 主禮嘉賓、評判及參賽學生與「基金」成員合照: (中排左起) 梁偉峰先生、伍穎梅女士、胡珠先生及鍾志平博士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右一)擔任競賽評判,並細心留意參賽學生表演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右一)擔任競賽評判,並細心留意參賽學生表演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後排左五)與參賽學生及主持人、評判等合照 台上戰況激烈,台下觀戰者同樣緊張 入圍學校之一:聖言中學 入圍學校之一:德信中學 入圍學校之一: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入圍學校之一:保良局董玉娣書院 入圍學校之一:喇沙書院 「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左三)主持抽籤儀式 鄧淑德女士展示為學生抽出的發言次序 學生考試情況 解曉岩特派員(右二)與學生交談,瞭解他們的試前準備。
2007.01.01 - 2007.07.11

香港、內地、美國司法制度比較研究

2006年10月-12月:香港研討會系列2006年12月10-15日:重慶考察2007年2月3-10日:美國考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協辦及贊助由「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新聞聯」)主辦的「香港、內地、美國司法制度比較研究」。此計劃乃「新聞聯」推出的一項長期持續培訓計劃──「香港記者學人培訓計劃」的首個嘗試,對象為香港的記者及傳媒工作者,期望透過持續的學習和培訓,令傳媒人具備學人的素養,對所報道的範圍有深度的認識。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黃仁龍司長主持開幕禮後,計劃正式展開。培訓計劃分三部份進行: 第一部分:香港、內地、美國司法制度比較在香港舉行的四場研討會,介紹香港、內地、美國司法制度的背景;參與研討會的人數超過一百位本地傳媒工作者。  「基金」更邀請了美國National Center of Courts and Media院長Mr. Gary Hengstler,及重慶西南法政大學龍宗智教授到港任研討會主講嘉賓。 第二部分:考察內地司法制度為期5天的重慶訪問團,由當地西南法政大學接待,會見當地法律專家。「記者學人」又出席了一系列的講座,瞭解內地的民事、刑事審判程序及司法審查與行政權力;與基層法院和高級人民法官座談;及與重慶電視臺傳媒同行座談,題目涉及中國的法律、法規與傳媒的關係。參與本訪問團的記者學人逾十五名。  除「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隨團出發外,「基金」亦邀請了美國National Center of Courts and Media院長Mr. Gary Hengstler,及香港浸會大學甄美玲教授出任訪問團學術顧問。 第三部分:考察美國司法制度訪問美國三藩市、華盛頓及里諾。美國考察團首站為三藩市,會見了兩位當地女法官,又與傳媒交流採訪新聞的心得等。在里諾參加了一系列由National Center for Courts and Media 及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Nevada舉行的研討會。在華盛頓訪問了Georgetown University,並參觀高等法院、美國國會圖書館等。約十名「記者學人」參與了本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亦有隨團出發。「基金」邀請了前任政府法律政策專員馮華健資深大律師及香港浸會大學甄美玲教授出任訪問團學術顧問。馮律師更出席了香港駐三藩市經濟貿易辦事處主辦的午餐會,在Georgetown University及美國大律師公會發表演說,向當地商界及學者介紹香港及中國的最新發展。
2006.12.10 - 2006.12.15

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 記者會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聯合主辦「第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競賽的參加者是香港的中學生,目標是要增加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並提高學生對外交事務的知識。三個主辦單位於2006年11月30日舉行記者會,正式向外公佈競賽的詳情。   由於競賽極具教育意義,又是在港首次舉辦,故已被特區政府挑選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主要項目。此活動的協辦單位包括:中國外交學院、明報、有線新聞、中央電視台及文匯報。   競賽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校內比賽,在2007年1至2月間舉行。競賽第二部分為校際賽,首回合比賽在2007年3月24日舉行;而準決賽及總決賽則將於2007年4月14日及6月16日進行。進入總決賽隊伍的學校均獲贈獎杯及書券;參賽學生均獲邀參加北京訪問團,與外交官交流,及參觀外交部、釣魚臺國賓館及北京名勝等。   有關競賽的詳情,請瀏覽公署及明報的網頁: http://quiz.fmcoprc.gov.hk http://marketing.mingpao.com/foreign_affairs/ 競賽委員會成員:(左起)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教授,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席陳啟宗博士 競賽委員會成員與工作委員會委員等合照: (左起)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傳訊事務經理麥美娟小姐,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小姐,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教授,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先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席陳啟宗博士, 教統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先生; 教統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 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明俊富先生 記者會上, 主辦機構代表展示活動海報: (左起)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宋榮華先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小姐, 教統局首席教育主任容寶樹先生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在競賽新聞發佈會上發言
2006.11.30

愛心動力大奬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很榮幸能成為「愛心動力大獎」的發起機構之一。設立「愛心動力大獎」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個獎項,鼓勵更多演藝人士和商業機構,身體力行,推動社會公益,幫助弱勢社群,保護環境資源,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   首屆「愛心動力大獎」得獎藝人和機構分別為蕭芳芳女士,黎明先生及九龍巴士(1933) 有限公司。蕭芳芳女士積極推廣教導兒童預防性侵犯的方法,以及喚起公眾人仕關注兒童性侵犯及對兒童傷害的嚴重性。黎明先生除了是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 際青年特使」,更是香港公益金的支持者。過去曾籌辦多項大型活動,為公益金籌款。作為公共交通機構,九巴除了積極參與本港公益事業,更把這份回饋社會的心 推廣至其乘客,並成立了「九巴之友」,目的是希望會員履行一些乘客應盡的義務,發揮自律助人精神,提高公民意識。此外,九巴亦撥款支持環保、教育、體育及 幫助弱勢社群等活動。   今年的頒獎禮已於2006年11月17日舉行,並邀得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及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祖澤先生主持頒獎儀式。典禮上,黎明先生親自到場接受獎項,蕭芳芳女士則由夫婿張正甫先生代領,而九巴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則代表九巴接受頒獎。   其他發起人包括「明報周刊」、「聯合國開發署駐華機構」及「和平發展基金會」。   (左起)信託人代表李旭華女士, 理事楊貫一先生, 理事伍穎梅女士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 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於典禮上與得獎者及其他主辦機構代表合照 (左起: 周進女士, 鄧淑德女士, 徐立之教授, 伍穎梅女士, 張正甫先生, 陳祖澤先生, 趙金卿女士及龍景昌先生) 徐立之教授(左)頒發獎項予九巴執行董事伍穎梅女士及九巴主席陳祖澤先生 張正甫先生(左)代表其妻蕭芳芳接受陳祖澤先生頒獎 黎明先生(左)接受陳祖澤先生頒獎
2006.11.17

2006美國高級記者代表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致力促進香港和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和合作。「基金」一直與「美國中西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re) 合作舉辦「美國高級記者訪問團」,讓美國傳媒對香港和中國的發展有更清晰的印象。今年的訪問團計劃,第一部份是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為期四天的研討會,讓參加 者對中國及香港的情況有一個概括的認識,以預備接著的中國、香港訪問部份。其後多名資深記者訪問了北京、廣西自治區,並獲各部委官員的接見,透過官員的介 紹,代表團團員更深入地探討了中國在社會、經濟及政治方面的最新發展。在訪問香港前,代表團遊覽了作為中國旅遊業及環境保護工作模範的桂林。   完 成中國之行後,代表團到了香港與特區政府主要官員會面。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政制事務局副秘書長,以及行政會議召集 人,特別抽空與代表團會晤,向代表團成員介紹香港的最新發展。此外,代表團在港期間亦參觀了國泰城,及與本港多個商會及商界領袖見面,瞭解香港的商貿活 動。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表示,今年的「美國高級記者代表團」非常成功,取得了美滿的成果。誠如其中一位參加者所言:『這是一個極富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的項目,計劃加深了我們對經濟、政治、社會的情況有整體認識。我尤其欣賞與香港官員的會議,他們提供了對中、港兩地的寶貴觀點。他們既有中國亦有西方的視野,見解精闢,實在難能可貴。我已向美國的記者同僚極力推薦此計劃。』鄧淑德女士期望這計劃能取得更卓越的成績。她又特別感謝中國外交部多年來對這項計劃的寶貴支持。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及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與「美國高級記者代表團」代表於訪問香港期間合照
2006.09.12 - 2006.09.27

2006美國訪問團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多年來致力令香港在世界政經舞台上繼續保持國際城市的地位,定期舉行高規格代表團訪問美國。2006年的「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美國訪問團」成員包括:前律政司長梁愛詩、九巴執行董事伍穎梅、美國布魯金協會訪問學者、港大社會學系教授鄧特抗、資深國際時事評論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Alex Reyes、「基金」前任行政總裁袁金浩及現任行政總裁鄧淑德。   訪問團目的主要是向美國的政商界和意見領袖講解香港最新的政經現況;同時亦讓「基金」代表更深入了解美國主要官員和決策者是如何詮釋「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原則下的香港。   代表團在訪問期間,先後向美國政府、國會、商界領袖、學術界、智庫及傳媒講解香港最新的概況、投資前景及政制發展;訪問的單位包括國務院、商務部、參眾兩院 的議員及幕僚。訪問團亦分別與極具影響力的著名智庫如美國傳統基金會、凱托研究所、布魯金協會及國際策略研究中心的代表會面和交流。   代表團亦與多家美國跨國企業的高層會面,包括花旗銀行、匯豐銀行、高盛、摩根史丹利,及世界著名的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並出席了四間美國頂尖級大學包括哈佛大學、特夫大學、史丹福大學及加州大學(柏 克萊分校)舉辦的論壇。訪問團成員梁愛詩女士在論壇上發表演講,題材主要是圍繞在「一國兩制」原則下,維護法治精神是香港政府的重要核心價值,其他題目包 括保護知識產權,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落實及香港的政制發展。梁女士亦在華盛頓國會山莊、紐約律師公會、紐約香港商會和三藩市香港商會作專題 講座。 團員與摩根士丹利全球經濟分析首席經濟師兼主任斯蒂芬. 羅奇先生 (右四) 首要團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前律政司司長, 梁愛詩女士被邀於史丹福大學演講
2006.05.07 - 2006.05.18

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香港)

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香港)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財貿經濟所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2006 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首度攜手,南開、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聯合完成。   報告將“樓市:城市中國的晴雨錶”作為年度主題。首次將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9 個城市同時加入到研究體系中。將中國200 個城市的核心優勢,提煉成品牌。報告對中國200 個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計量和比較,前20 強依次是:香港、臺北、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高雄、澳門、新竹、基隆、寧波、蘇州、台南、天津、廈門、大連、無錫、瀋陽、青島。   報告又發現房地產業規模大的城市,其競爭力也較強;競爭力較強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會比競爭力弱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高,但過高的房地產價格也會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增強。報告提出判斷房地產健康程度的標準並發現:35 個大中城市,多數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不健康。總體房地產市場健康的城市只有7 個,不健康的有21 個,很不健康的城市有7 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沈建法教授等學者對香港城市發展與房地產業關係進行了研究分析。香港經歷了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加上房地產具有“投資保值”的特性,使社會對物業的需求持續增加。1987房地產價格快速上升肯定會帶動城市企業經營成本的上升,影響某些產業和行業。但這並未沖擊香港經濟,原因是香港出現了更有競爭力的金融、貿易、物流等高級服務業。   香港房地產市場的經驗不完全適合其他城市。香港的高地價、高樓價、高工資的狀況是同其稅收制度、公屋制度和社會福利政策相互配合,使香港經濟保持競爭力。城市的競爭力取決於有競爭力的產業的發展。房地產業的發展同城市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但房地產價格是在低位還是在高位運行,最終取決於城市的競爭力。 基金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2006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報告 倪鵬飛博士(右一)發表報告內容
200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