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活动

1996 - 2000

2000欧洲四国访问团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欧洲四国访问团」访问团了德国、芬兰、瑞典及荷兰。这访问标志着重要一点,就是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继续因香港独特的地理经济环境,而与香港合作,并显示及对香港人及香港在亚洲的商业实力所表达的信心。 访问团向受访四国的外贸及科技部长、高级政府官员及政经领袖介绍香港最新的政治及经济情况、投资前景及科技发展。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各国智囊及非政府机构就有关共同兴趣及互相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磋商。 代表团亦与世界有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会面,其中包括德国的Daimler佳士拿及西门子公司、芬兰的诺基亚公司、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及荷兰的菲利浦公司。 访问期间,团员走访了位于柏林,斯德哥尔摩及阿姆斯特丹的科学园,并与负责人商讨与港合作的机会。代表团成员亦在由柏林,慕尼克,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及阿姆斯特丹等多个重要论坛及商业组织安排的午宴及晚宴上发表谈话。 访问团成员包括本港具影响力的学者及商界人士,计有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刘兆佳教授、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雷鼎鸣教授、德辅大律师事务所及前香港政府法律专员冯华健先生、临时香港科学园有限公司/香港工业村公司/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行政总裁卢镒辉先生、CP Group成员PT Bomar Securities主席兼董事Dr. Sudirto;高露云律师行合伙人陈慧蕊律师及王氏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冰玲女士。香港驻欧洲经济及贸易办事处的首席投资顾问谭耀祖先生亦参加了是次访 问,这是首次有港府官员参加由「基金」率领的访问活动。   刘兆佳教授在公开论坛及与商界的会议上,简介与会者有关香港的宪制发展、回归后主要社会问题,以及大众对未来的期望及政治发展。雷鼎呜教授明确指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商务中心及通往中国的窗口对亚太区的重要性,外资会因在港投资及与香港的伙伴关系,或利用香港作为通往中国的地区中心而得益。中国行将加入世贸 亦会为香港带来更多商机,特别是在金融及服务业,因为将会有更多更大型的商业活动会以香港为中介者。 作为多个高层聚会中的主讲嘉宾,冯华健先生清楚道出令香港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地区的四条支柱:平等贸易机会、符合世贸要求的营商环境、严厉打击贪污及法治精神这条令香港成功的方程式。冯氏说:「为追上现今知识水平及经济贸易全球化,香港正扩张本身的商业基础,发展高瞻远瞩的创新科技基建项目,如数码港、科学园等,同时订立一个具使命感的教育及人力资源政策及策略去提升我们的人力质素。」 另一团员卢镒辉先生利用今次访问向商界及未来客户介绍香港三个有关的科技及工业机构,他更与各国的科学园负责人讨论过有关合作的可能性。
2000.11.01

财政预算论坛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在财政预算告发表后,即举行论坛,邀请五位学术界,工商界,劳工界及税务界著名人士作深入探讨与研究,并发表独特见解。出席是次论坛的讲者包括香港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于渐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耀钧教授、安达信公司合伙人(税务)及前任税务学会会长王锐强先生、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执行干事刘达明先生及代表劳工界权益的工联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兴议员。 香港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于渐认为香港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善于把握商机,及克服可能面对的长期问题:如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转型,资讯科技发展对营商环境的冲击等。王氏亦赞同政府在劳动力培训及教育上的积极建议。 王氏又说,内地H股都以港元集资在港上市,如改以美元结算,则可省却港元与美元换算问题;简化程序之余,亦方便H股于美国上市的工作。对投资者来说亦可避开一旦联系汇率波动,以港元投资所冒的风险.他认为这项安排对于上市公司融资及整体投资都是上佳建议。 另外,他赞赏财政司司长承诺检讨税制是一项果断而有勇气的建议;但由于其中具有不少风险,应当极端审慎处理;他举例说,若检讨结果建议要向网上活动征税或向外地收入征税,都会对香港经济有很坏的影响.他强调税基窄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政府能否引入适当措施征收应缴税款,及如何在经济周期内处理波幅问 题。 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耀钧教授,对财政预算案中设立美元结算系统,表示欢迎.他指出由于亚太区内目前只有日本设有美元结算系统,此项建议无疑大大强化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至于税制检讨,范教授认为不应单考虑开源或增新税种,而应致力改善现有税制。 范教授反对增加销售税,认为是「大动作」,理由是销售税对经济资源形成扭曲,机会成本高,经济得益少;反之,若研究改善现有税种如差饷等,其税基大,又毋须立法会再行研究,会是更有效益的做法。 刚卸任税务学会长,安达信公司合颗人(税务)王锐强,则认为财政司司长在两年前已运用“静观其变”-亦即少提建议的策略。他指出预算案对如何执行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商机,以及中小型企业如何面对经济转型等因素上,都缺乏确实建议。 王氏认为政府应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税务优惠,以发展互联网等业务,协助中小企业转型,如印度及新加坡等政府均有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协助。在检讨税制问题上, 他认为政府以内部专责小组检讨税制,及另以独立委员会负责研究新税制的做法并不适当,应由后者一并就整体税制研究,作出建议。 另一位出席论坛的讲者,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执行干事刘达明,欢迎政府成立创新科技署,及将贸易署易名工业贸易署.以往厂家对两个署的职能时有混淆,如在内地做生意遇上问题,经常会找错部门,他认为两者合并对厂商是一种方便。 代表劳工界权益的工联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兴议员,亦欢迎政府全面检讨税制,但他认为在考虑扩阔税基之余,应考虑垂直公平的原则,即收入多的财团应多纳税款,他并不同意财政司司长所说,此举会提高大机构以分拆公司避税的可能性,他认为政府应可发展一套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此外,王国兴亦批评预算案缺乏鼓励领取综援人士再就业的措施;另一方面亦未对中小型企业面对经济转型的困难提出支援,希望港府能成立就业管理局,统筹各界,研究整体就业问题。 有关今次论坛的建议已经呈交特区政府考虑。
2000.03.01

2000高科技与商务美加代表团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之美加访问团,向北美当地之工商领袖、政策顾问及传媒介绍香港发展近况。讨论主题集中于科技、金融趋势及面对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经济前景。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每年举办两至三次同类性质的访问团,致力推广香港之国际商业中心地位。 该代表团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兼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方黄吉雯女士率领,行程由一月廿七日至二月五日,访问加拿大多伦多市、美国华盛顿地区,包括北维珍尼亚、科技中心杜勒斯走廊、三藩市湾区(硅谷)等地。访问团曾会晤当地名闻遐迩之科技公司领导层、实业家、财经界及法律界代表。 「基金」代表团成员包括沈联涛先生、刘明康先生、冯华健先生、邓观瑶先生、郑承文博士、胡祖六博士、卢镒辉先生、王忠秣先生、伍伟雄先生、区炜洪先生、朱伟民先生、 李律仁先生、谭静安先生、袁金浩先生及李中立先生。 在美国,访问团曾会晤国会议员,当地智囊团(CATO Institute)、美国企业学会、政府官员、NASD之行政总裁、国家安全协会(National Securities Association)领导层、极具影响力之科技议会及商会要员等。 在华盛顿地区,访问团曾与多间高科技公司之首脑人物举行会谈,包括美国在线公司(American Online)、Management Technology、EDS、Network Solution及Motley Fool。 「基金」代表亦与当地多间高科技议会组织建立联盟,其中包括北维珍尼亚科技议会、资讯科技工业议会、The Greater Washington Initiative及出口就业联盟。访问团亦访问了美国硅谷多家高科技公司及创业融资机构,包括Cisco、Intel、Oracle、 InfoGear Corporation、TechNet、Selectron Corporation、Goldman Sachs、Hambrecht & Quist Asia Pacifi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nture Capitalists以及International Business Forum。 前美国商务部长Mickey Kantor大使及香港特区政府驻华盛顿经济贸易专员韦玉仪女士曾先后宴请代表团。在美国三藩市,褔伯斯(Forbes)杂志、圣荷西市长、史丹福大学、 HongKongSV.com及三藩市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亦分别安排招待会及晚宴款待「基金」访问团,双方均能借着这些会晤促进交流与联系。 访问团在多伦多与当地之政府要员、香港加拿大商会及跨国公司如北方电讯(Nortel Networks)、Sybase、加拿大汇丰银行及万国宝通银行之高层人士举行极有用之会谈。团员并访问多伦多大学,参观大学之科研及高科技发展设备。   与美国前贸易部长米基肯特及美国在线公司高层会面
2000.02.01

与《商业周刊》合办第三届国际高级行政人员高峰会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与「商业周刊」于香港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高级行政人员高峰会」于十月十三至十五日举行。全球超过二百位政治及商业领袖参加,是次高峰会的主题为「迅捷应变,迎新年代」。 是次大会的讲者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中国国际商会会长俞晓松及前美国总统布殊。他们分别在高峰会上就亚洲未来所面对的挑战的重要课题发表讲话。 在开幕晚宴上,特首董建华先生谈及他如何将香港定位为廿一世纪国际大都会为我们的长远目标。而大部份出席者对亚洲在金融风暴后的发展动向极表关注。 「香港 明天更好基金」信托人李国宝先生认为是次论坛是总结过去两年亚洲金融风暴经验和教训的黄金机会。他指出:「亚洲金融风暴最终会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因为金融风中所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会令我们在未来几年变得更强大和繁荣。」 亚洲的未来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高层官员均有参与,在论坛中获得热烈回向。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方黄吉雯女士在介绍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及中国国际商会会长俞晓松先生时说:「在亚洲各国忙于应付金融风暴善后工作的时候,中国毫无疑问是全区内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 」 俞晓松先生在讲词中,重申中国会继续改革经济及开放市场的承诺。他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抱一个开明的心态及热衷参与的精神,抓紧机遇并迎接挑战。 在三天高峰会结幕的时候,美国前总统布殊作主题演讲,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面对亚太区的政治形势以制定策略,以更佳准备迈向另一纪元的挑战。布殊总统赞扬香 港于回归祖国后所显示的强劲适应能力,他以「完全坚守的承诺」来形容香港的顺利回归。布殊总统强调他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管理下具有极大信 心。对于亚太区在金融风暴下的迅速复苏极感欣慰,但他警告目前并非是自满的时刻。布殊总统重申中美双边关系对促进世界和平与环球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前美国总统布殊发表演说, 题目为「迈向新纪元」   信托人何鸿燊博士欢迎董建华先生出席论坛
1999.10.13 - 1999.10.15

1999美国访问团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定期举办美国访问团,向美国意见领袖香港最新的发展状况。 1999年的代表团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前执行委员会主席方黄吉雯女士率领,成员包括包括证监会主席沈联涛先生、前香港政府法律专员冯华健先生、香港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于渐及盈科拓展主席李泽楷先生。 沉先生向纽约及华盛顿金融机构介绍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当地投资者对香港即将进行的证券及期货市场,尤感兴趣。访问团除了访问当地主要的金融公司外,更与美国联邦储备局、纽约股市场,穆迪投资公司及标准普尔。 李先生则向当地商界领袖介绍「数码港」对提升香港资讯科投发展的角色及功能。他又在介绍中表示,世界著名的资讯科技公司,如微软、英特尔、IBM、惠普、Oracle、Legend及雅虎等,都已表示对「数码港」项目有兴趣。 「基金」代表团又向美国高级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商界领袖、智囊团及传媒介绍香港最新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及如何保持作为亚洲国际城市的优越地位。冯华健先生在访美期间,与美国大律师公会及美国大学的法律学者讨论了香港回归后的法律制度,及法治对香港的重要性。 王于渐教授在华盛顿与代表团会合,并就香港的经济发展及长远的经济发展策略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代表团在波士顿访问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等。 今次访问团的讨论主题集中于科技、金融趋势及面对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经济前景,成果丰富。 (由左) 冯华健博士, 方黄吉雯女士, 沈联涛先生及王于渐教授 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沈联涛先生发表演说
1999.03.18 - 1999.03.24

香港同心运动

1998年8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开始计划为巩固及加强香港各界在亚洲金融风暴的信心。经过一番讨论后「基金」决定筹备一个运动以团结香港人的力量,增强香港人的信心,更可向国际社会证明香港人面对逆境时百折不挠的精神。 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基金」在极短时间内筹备了「香港同心」运动。参与的团体分别来自商界、教育界、酒店业、劳工界、传播媒界、零售业界、饮食界、体育界、旅游界以及全港十八区区议会。 1998年12日6日,在5000名香港市民参与及香港传媒的见证下,「香港同心」运动在前特首董建华先生,前政务司司长及社会领袖主礼下掲开序幕。 运动包括由教育界统筹的中学征文比赛及小学绘比赛,借以提高莘莘学子们的公民意识。二十名得胜的中学生获奖学金到北京清华大学参加一个为期四周的课程。而三十名绘画比赛得胜者则获一个一天旅程参观香港的名胜,令他们更了解香港。 数百家酒楼餐馆亦参与了运动,顾客凭劵可换取免费小菜。 在1999年初,劳工界举办了几个大形的招聘会,又举行「良好雇主及雇员关系」研讨会,令雇主和雇员在这艰难时期互相谅解,共渡难关。此外,并推出了一系列「雇员培训课程」协助待业人士重投劳动市埸。 商界在1998年12月8日至1999年1月11日在中环添马舰举行了「工展会」。工业署则在1999年2月举行了「中小企周」推动本港中小企发展。 至于在零售界方面,「香港零售业协会」及「旅游协会」(即现「旅游发展局」联合举办「香港购物乐」活动,并获得5000个零售商店包括连锁时装店、超级市埸及百货公司等,以鼓励市民消费。 香港赛马会在1999年1月7日举行了「香港同心杯」,而民政事务署则在18区举行了超过90个活动。 体育界出发参加在曼谷举行的东亚运动会前,在「香港体育学院」举行一个「壁画活动」,并获数千名学生参加。 「香港同心」运动筹委会成员亦有到场为运动员打气。 面对变迁,香港一直能够灵活应变,转危为安。 「香港同心」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把全体香港市民联系起来,共同发挥团结的精神,令香港市民信心更加坚定。 「香港同心」运动标志 「香港同心」运动的标志上的心形图案及三个圆圈,象征香港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发挥自强不息、活力澎湃和坚稳不挠的特性,并彰显我们同心协力为香港创造更美好明天的决心。
1998.01.01 - 1999.12.30

调查显示商界对香港发展信心高

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委托独立公司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3份之2来自6个行业的受访者相信97年香港在回归中国后,经济发展将继续增长及稳健发展。整体而言,70.8%受访者对香港成为特别行政区后的经济前景,仍然充满信心。 「基金」由1996年12月开始联同几个行业的机构,包括商会、贸易组织及领使馆,银行、制造业、旅游零售以及会计业共同进行调查,并得出了以上结果。 此外,74%受访者表示他们会继续在港作投资,而19%更表示会增加在港的投资。只有7%受访者表示回归后会减少在港投资。 3份之2商界领袖认为香港之权回归不会影响投资利润,余下的3份之1,一半认为利润会增加,只有一半表示利润会下降。 在10项投资信心因素中,80%和79%受访者分别认为资金自由流动及独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首要因素。其次是本地及国际投资者信心(64%);自由贸易地位(62%);香港货币独立性(60%);廉洁公平的社会(58%);亚洲金融中心声誉(57%);政府的不干预政策(56%)及香港持区政府的独立性(54%)。 今次调查显示3份之1受访者期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闸门及廉价劳力市场将是香港回归祖国后的有利因素。 同时,调查亦显示受访者普遍相信1997年后持区政府在税制、经济、政府政策、社会治安及法制方面将可继续享有自治权。反之,政治制度、广播事务、人权及香港在出入境和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将会受到影响。   记者会 信托人郑家纯博士与建筑界专业人士交流
1996.01.01